太平公主引领的大唐风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1:20:47
太平公主引领的大唐风尚 (2010-10-07 21:42:49)转载 标签:

文化

花木兰替父从军,不得已女扮男装。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女孩喜欢身着男装,做中性打扮。然而,你知道吗?历史上还有一个朝代,女人同样以穿男装为美,这个朝代便是唐朝。开放大胆的大唐女性,将服饰之美发扬到极致,在中国历史上呈现出一个炫烂的华服时代。引领华服风尚的潮人,便是武则天的宝贝女儿太平公主。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许多精美的唐代仕女彩绘陶俑,其中有彩绘持镜女立俑、彩绘双鬓望仙髻女舞俑、三彩梳妆女坐俑等,这些女性陶俑大都造型生动,衣饰华美,充分反映了唐代炫烂多彩的服饰文化。

在这些身着华服的陶俑中,有两件陶俑看起来很是另类。你看这件陶俑,头戴幞头(fútóu),身穿圆领宽袖长袍,松松地系着腰带。

据考证,在唐代,幞头,也叫折上巾,是一种男子包头用的头巾。而长袍,是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形式,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这件陶俑一身男装,应该是男俑了。

且慢,再仔细看她的面相与姿态,明显有着女性柔美的特征。你看她面容俊俏,头略微侧转着,弯弯两道细眉下,双眸顾盼生情。鼻梁高挺,樱桃小口,面若桃花。双臂柔软,轻舞广袖;腰身扭摆,姿态婀娜,整个身体曲线呈现出完美的S形,如此娇媚,即便一袭男装,也遮掩不住万种风情,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哪里是男子,分明是一位身着男装的妙龄女子。

这件陶俑名为“三彩男装女俑”,出土于西安市郊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在古代社会,女人的活动被局限在家院之中,要想破除陈规,象男子一样有所作为,大多要女扮男装,像北朝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曲《木兰歌》,千古传诵。像祝英台女扮男装,读圣贤书,遇梁山伯,《化蝶》之音,至今不绝。

但她们着男装,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使命完成,花木兰仍要“着我旧时装,对镜贴花黄”。那么,这件“三彩男装女俑”也是不得已为之的吗?

这件“三彩骑马带犬狩猎俑”,1960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女,母亲为韦后。然而,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是,永泰公主墓室的壁画中,16位女子就有4位是男装打扮。

看来,在唐代,女性着男装,不是偶然为之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女子身着男装呢?

据专家考证,唐代妇女着男装已经蔚然成风,形成了一种社会时尚。《旧唐书·舆服志》就记载了当时女子着男装的盛况,“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也就是说,从宫廷侍女到士流之妻,无论尊卑贵贱,都以着男装为美。那么,是谁引领了这种时尚风潮呢?

据考证,唐代女性着男装的风尚,起源于大明宫。《新唐书·五行志》曾记载:“一次唐高宗和武则天举行家宴,太平公主身穿紫衫,腰围玉带,头戴皂罗折上巾,身上佩戴着武官的七件饰物,有砺石、佩刀、刀子、火石等七事,以赳赳男子的仪态,在武则天和高宗面前载歌载舞。”

作为武则天惟一的女儿,皇帝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此举虽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武则天时代,已经出现了女着男装的时尚趋势。

按古人的传统观念,男女服饰有别,绝对不能混穿。女子着男装,更被斥责为“不守妇道”。 夏桀的宠妃末喜因为喜欢戴男人帽子,便被三国时思想家傅玄骂为“夏朝亡国之由”。那么,唐初武则天时代,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能够打破这种禁忌,以女子着男装为美呢?

究其原因,还得从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说起。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硬刚毅,不喜女红,有男子之志。武则天掌权后,更显露出男人才有的霸道刚强。在她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一批政治上极有作为的女强人。

正是在以武则天为首的女强人的影响下,大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在开放宽容的社会中,大唐女性形成了一种自由大胆的时尚之风。她们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可以经常外出,到郊外踏青,听戏、逛庙会,甚至骑马,极少受到限制。然而,在传统的男性权威意识支配下,抛头露面的女性,往往要身着男装,以男性的形象站在人们面前,这恐怕是唐初女性盛穿男服的重要原因。

“三彩男装女俑”和“三彩骑马带犬狩猎俑”,正是当时女着男装这一社会风尚的真实反映。她们造型生动,制作精湛,代表了唐代高超的陶瓷制作工艺。透过这些唐代陶俑身上的服饰,我们看到了唐代宽容、开放、自由的女性风尚。正是这一风尚,反映了武则天时代民族的融合、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稳定。

文/陶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