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列车为什么不应提速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22:26
当然,中国迟迟未进行民主改革还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这便是既得利益者的问题。政治改革最好是以由上而下的方式和平进行,这样阵痛最小、代价最低;但由上而下的政改的最大困难,是改革的推动者又常是被改革的对象,让自己革自己的命,几人能够?

  无论是从理性还是现实,目前中国都不可能开启激进的民主改革。执着于普世价值,提着一张大嘴对中国体制开骂,无异于犬吠火车,中国行进的列车,不会因为任何口水而真正变轨。既如此,那就该“少讲点主义,多谈点问题”,多一点建议、少一点批评。

  威权体制的贤能政府宜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要建立该贤能政府,需要最高决策人物确属旷世贤能;吏治清明;法治完备;政府虽强势,但公民对其权力能有所制约,公民权利有一定保障,社会生活尚有较大的自由面。中国封建王朝之所以会出现兴亡周期律,原因是王朝早期皇帝大多历经血与火的洗礼、体恤民情、励精图治,国家吏治清明,社会矛盾缓和,所以执政效果较好;而皇位传了几代后,那些儿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大多不知稼穑之艰难,往往既无心、也无力挑起皇帝这副天底下最为沉重、最有风险的担子。

中共需要借民调改善吏治

  同时,王朝延续一段时间后总是社会问题日积月累,官僚系统越来越烂,等烂到特定的程度,即使有好皇帝也无法收拾。此外,唯血统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虽然简单、有效地解决了皇位继承问题,但也存在着极大的漏洞与风险,一旦某位皇帝的嫡长子是头“猪”,那么未来坐在龙椅上的很可能就是“猪”,如同连“寒暑之变”都无知觉却在位18年之久的晋安帝。可是,皇帝的宝座,那是“猪”最不该呆的地方啊!所以封建王朝不仅存在兴亡周期律,也难免人亡政息的悲剧。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中共领导的探索与自律,中国业已建立独特的接班制度,有效解决了领导核心的交接问题。不过,仅仅如此还远不够,吏治与法治同样不能忽视。历史发展一次又一次证明,威权体制下如无切实监督,官僚系统总会越来越烂,整饬吏治应属当务之急!在人民无法用选票教训官僚、所谓党内民主实际上仍然是书记做主的背景下,建议采用群众满意度测评的方法来加强监督。

  具体做法是在中央设立国家民意调查中心,每年春节将有关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施政满意度的测评表寄至各家庭,各家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好后,将测评表直寄调查中心,中心算出结果后将其交各级党委组织部。出于稳定考虑,测评结果可不公开,但须严格规定测评结果与GDP一样,是官员晋升的基本依据,满意度低于一定标准者不予提拔,凡升职者须公布其满意率。该办法若执行到位,庶可于无碍稳定的前提下,能对地方政府的强权与妄为有所抑制,使地方官员在朝思暮想GDP时,多一点聚精会神为人民。

  当然,遏制官员腐败,仅从如上角度还不够,还须改革现行监察、司法制度。现行该制度颇为人诟病的问题是监察、司法区域与党政区域一体化。该制度不仅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渊薮,而且使书记能够通过官帽子、票子的事实控制,得以在地方建立封闭的“张氏王朝”、“李氏王朝”,以至“想不腐败都很难”。中国封建社会固然谈不上法治,但在监察制度的设计上却常匠心独具,无论是汉武帝在郡县之上设立的十三部刺史、还是唐太宗在州县之上所设的十道,均是在二级地方行政机构之上另设大的监察区,使监察机构与被监察机构相互独立,且居高临下、以强制弱,该设计符合权力监督的逻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日中国也应在精简地方层级、实行行政扁平化的基础上,在地方行政机构之上另设大的监察、司法区域,以遏制腐败与不公。

  历史上“无为而治”确曾带来不错的政治效果,但“无为而治”不是没有前提的,这前提便是王朝早期皇帝励精图治,体恤民情,吏治清明,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等;待到吏治腐败、社会矛盾深重时,搞“无为而治”,哪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历代的庸君治国实际上也是一种“无为而治”,只不过其“无为”乃是真正的“无为”罢了。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