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结合 夯实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07:27
    钱学森院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为这个系的创办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文专门叙述他为该系的头两届学生(1958级、1959级)亲手制订的教学计划,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不少启发[1]。

 

·培养目标·早在1940年代,钱学森先生就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技术科学(即工程科学)的思想[2]。因此,近代力学系从成立之日起,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应以培养技术科学工作者为目标,也就是培养介于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人才,从而使“理工结合”很自然地成为近代力学系培养人才的原则。事实已经证明,钱学森先生这一真知灼见的确非同凡响。

·指导思想·按照这一培养目标,该系从1958年起,就一直坚持贯彻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简略地说,要求学生掌握下列三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2]:

1)工程设计的原理和相应的实践;

2)扎实的物理和化学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术科学知识及运用能力;

3)深厚的数学基础知识及运算、分析能力。

钱学森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他指出:“一个技术科学工作者的知识面必然是很广阔的……不仅知识广,而且他还必须要能够灵活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科学根据的工程理论。”“要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3]

正因为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引,近代力学系从创办伊始就走上了“理工结合”的健全发展“快车道”。

·教学计划·作为系主任,钱学森院士亲自为近代力学系的58级学生制订了教学计划。他说:“培养技术科学工作者的课程设置,远比培养一个工程师的要求得更加宽而深。……从自然科学到生产实践,都要懂得。”[1]他与系里的教师经反复讨论,打出初稿后,经过教学实践,反复修改,这一教学计划曾五易其稿。纵观此计划,有如下特点:

1)                有完整的公共基础课。计划要求学生(当时实行五年制)用两年半时间修完中科大的甲型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420学时)、普通物理(495学时)、普通化学(180学时)和外语(390学时);

2)                有足够的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非电测量法、计算机原理和应用等(共约450学时);

3)                有多样化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系必修的有工程力学(含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火箭技术概论,再加上各个专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总计约800学时);

4)                有不少大师级的教授授课。吴文俊院士讲高等数学、严济慈和钱临照院士讲普通物理,蒋丽金院士讲普通化学、郭永怀院士讲粘性流体力学等等,钱学森院士亲授火箭技术概论。

5)                发现问题及时补课。钱学森技术在授课时发现58级学生的数学、力学基础没有达到应有标准,立即向学校建议延长半年学业,决定集中补习数学和经典力学两门课,学习工程和力学问题的数学建模。

·成效卓著·在系主任钱学森先生的领导下,58、59级的教学计划得到充分执行,并收到奇效。历史已经证明,这两届学生的确非常优秀,毕业后很快成了各个用人单位的顶梁柱,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和航空航天事业等做出了突出贡献,据我所掌握的不完整的数据,从他们中至少走出了四位两院院士。

·深刻启示·从钱学森先生所制订的中科大近代力学系的教学计划至少有如下启示:

 理工科应以培养技术科学人才为己任;所有学生应在大学里打下扎实宽广基础,在授课门类和时间上应有切实的保证,目前那种大幅度削减基础课学时的做法决不可取;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断修订,以求实效;必须选派名师讲授基础课。

 

参考资料

[1] 侯建国(主编),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106-119

[2] Tsien H.S.(钱学森)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CIE Journal, 1948550-563

[3] 钱学森,论技术科学,科学通报,1957,2: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