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外孙也摆脱不了应试魔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2:44:38
    “如果把科学和技术比作一棵苹果树,那么这颗树就是科学,长出的红苹果就是技术。人们是因为爱吃苹果才去浇灌这棵树。而树要长得好,还需要施肥、浇水,这肥料就是教育。文化则是这棵大树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阳光和温度,虽然看不见,但它无所不在。”中国科协常委张开逊研究员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上,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徐善衍认为,建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关键是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他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两国学生的学习能力: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付出的精力、时间就是金字塔的底边,随着学历的不断升高,他对学习的追求越来越小;而美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倒金字塔,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高高兴兴地玩,慢慢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到了大学之后就拼命读书,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

    徐善衍向与会者推荐一篇题为《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中国高校的差距在哪里》的网文。这篇文章认为,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后面,其根源在于基础教育。美国教育的聪明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新能力。而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

    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自己小时候在福建泉州长大,可以尽情地玩耍。而他小外孙的童年则“一点也不轻松”,“还没上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学奥数”。

    他认为,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于徐善衍的提问“为什么国外在科学研究上,有这么多能得诺贝尔奖”,他的答案是,“我们要改变教育环境,不是从大学开始改变,而是要从小孩就开始改变。”

    中国科协常委、河北农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海波研究员强调,要“让孩子保持自己的天性来学习”。

    他分析说,现在之所以还做不到,主要是家长不同意。“将来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家长们内心的这种焦虑,导致他们不敢给孩子们自由学习的机会。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陈难先感叹道:“我们的学生是培养对付考试的,就是不需要念这么多书,只要把老师的题目猜出来就可以了。”而且现在“学校很讲究考分”,“学校学生全是85分以上,我们三好生比孔夫子学生还要多,孔夫子三千弟子,只有72个贤人呢。”

    他说,当年清华北大的学生能得六十几分就很好了,就要请客吃饭了,“得60多分,及格了嘛,及格就是合格了嘛!”

    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李醒民呼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甚至思想都是一样的。科学最害怕思想一律,思想一律就没有科学。这种状况不改变,思想不自由,焉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