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经济与社会_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00:59

吴建民看中国外交-吴建民
    主讲人简介:   吴建民,现年64岁,早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从22岁起,吴建民就进入外交界,经历之丰富超过了众多同龄人。   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1991年初,他成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之后,他相继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1998年11月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工作。现任外交学院院长。2003年12月12日,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   内容简介: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了整个世界。人类在饱受战争的摧残后开始觉醒,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21世纪,震惊世界的9·11,让我们重新认识世界。9·11改变了世界什么?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出兵攻打伊拉克,陷入战争泥潭的美国将如何面对国际社会?战争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美国同欧洲各国的关系。法国、德国、俄罗斯为什么不出钱也不派兵?一个新欧洲又是怎样崛起的?2003年,中国外交有了怎样的突破?   今年的中国外交,第一点,有声有色、与时俱进。中国的外交,今年3月份我们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登上了政治舞台,国际上对此很关注,一个新的领导人上来之后,到底怎么样?   第二,我觉得我们的外交是与时俱进的。今年的6月1号,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市艾维昂,八国集团跟发展中国家举行对话,八国集团的前身是七国集团,后来俄罗斯加入变成八国集团。胡锦涛主席应法国总统希拉克邀请参加了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让胡锦涛主席会上第一个发言。后来法国人评价,胡锦涛主席这篇发言,对会议成功有了很好的影响。第一个发言,阐述了中国对南北问题的基本立场,反映很好。第三条,我觉得我们的外交是有创新的意识。朝核问题最明显,朝核问题中国运用了穿梭外交。过去中国外交史上从来没有搞过穿梭外交。这次我们搞了穿梭外交,中、朝、美能谈起来,三方能谈起来。中国进行了穿梭,我们戴秉国副部长去见了金正日,然后又去了美国。中国实际上进行了穿梭,因为谈起来的美国和朝鲜是两家主要的。后来六方谈起来,我们也进行了穿梭外交。第四,我们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温家宝总理率团出席东盟的会议。“十加一”,“十加三”非常重要,中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和平友好条约》。   2003年12月31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吴建民看中国外交》,敬请关注。   《吴建民看中国外交》 (全文)   今年的中国外交,我的看法呢,有声有色、与时俱进。中国的外交,今年3月份我们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登上了政治舞台,国际上对此很关注,一个新的领导人上来之后,到底怎么样?国际上非常注意,我觉得我们新的一届领导集体是与时俱进的。在国际问题上也是这样的,我曾经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我讲了逐渐从一种反应式的走向主动,英文讲react,被动的、反应式的,走向采取主动。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今年4月29号在曼谷举行了“十加一”的会议,“十”就是东盟十国开会,原来它开会呢,就是十国开会。“一”是后来加上的,讨论什么问题呢?讨论“非典”,十个国家受到“非典”的威胁。开首脑会议来讨论怎么办。这个时候呢,大概在会议开幕前一星期左右,东盟的十国大使,当时泰国是主席国了,就请我们的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戴秉国吃饭,吃饭的时候戴秉国同志跟他聊起来,即将召开的东盟十国首脑会晤,就问他了,这个会议就你们开?不请外人了?他一听这话里有话,他说我们本来想请,可能怕碰了钉子,说你们要有个明确立场那就好办了。好啊,这个大使也很机灵的,反应很快。好,你等一等,我马上打电话,打电话给他的外长。说是不是正式向中国发出邀请?说:“好,你马上向中国发出邀请,我第二天正式邀请就到”。过去呢,你不请,我不参加,是不是?但是讨论“非典”问题,东盟十国讨论“非典”问题,这个跟我们密切相关了,从他们心里面来讲,要制止“非典”的蔓延必须有中国的参加与合作。这个事情温家宝总理去不了到24小时,外界反映非常好。就是大家面临“非典”灾难,原来他们关起门来讨论的,但讨论来讨论去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它不可能没有中国参加。中国采取了某种形式的主动,进去了,大家共同采取措施。温家宝同志在那边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会见了各方,各方反映很好,对抗击“非典”的斗争反映非常好。因为现在在全球化的形势下面,不是一个国家这种地区性疾病的蔓延,一个国家就能解决,不行的。大家共同研究一些措施,反映非常好。我看这是表现出来走向主动、而不是被动。所以这个事,中国的领导人出国参加这个会议,那是决策最快的,不到一个星期解决了,去了效果很好,把中国的立场讲明、讲清楚,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不同国家的人之间非常容易产生误解。我这个看法就是,不要以为现在信息时代了,大家好像都非常了解,没那么回事儿!你到底怎么想的?面对面谈就不一样了。大家看到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在那里举行记者招待会非常真诚,对我们的问题讲得直言不讳,这样直接跟人家接触了,得到很好的反映,共同形成了一条阵线,抗击“非典”,这觉得外交这一点很漂亮的。   第二,我觉得我们的外交是与时俱进的。今年的6月1号,在法国的一个小城市艾维昂,八国集团跟发展中国家举行对话,八国集团的前身是七国集团,后来俄罗斯加入变成八国集团。刚开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是由法国发起的,法国的前总统德斯坦发起的,开始主要是因为经济问题,后来七国集团慢慢地政治分量在增加。因为当时第一次出现是为了应付石油危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不是爆发了一场石油危机吗?所以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就是每年的七国首脑会晤,后来成了八国,每年举行一次。在这之前呢,这个会议他们也曾经邀请过我们去,我们表示不去,你这是富国俱乐部,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不去,人家说你中国这个分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好,你们的情况可以向我们通报。过去呢,他们会议结束之后,总是向我们通报情况,说实话,那个通报情况也没有太多的内容,跟报纸上看的差不多,但是履行了这样一个手续嘛,我向你通报了,跟它有这种接触的关系。但是今年的形势不一样了,今年是法国担任主席,法国总统在今年1月7号法国总统跟外交使团举行谈判,这是法国的做法。你们去过法国,每年请大使,大使带两名助手跟你进行谈判,谈判就由使团长发表一篇讲话,由希拉克总统发表一篇讲话。讲话呢,他实际上把他今年的外交上的大事做一个部署,1月7号讲话就提出来了,他就说今年是法国担任八国集团主席,我们这个会议开会除了八国参加之外,我们要邀请一些新兴国家。他说新兴国家是经济在兴起的一些国家,还有一些穷国代表参加,过去非洲有五个国家参加的。希拉克总统讲完话之后,他的大顾问就找了我,我们非常希望中国新的一届领导人能够出席这个会议,太重要了。过去的会议我们不参加了,当时我就把这个情况向国内报告了,后来我们中央考虑到过去没有参加,也有道理,你是富国俱乐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不一定去。它这次讨论南北问题,也反映出来八国集团在考虑世界问题上的思路往前发展。讨论南北问题,这是大问题。邓小平同志讲过: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两大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对这样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讨论的时候,我们中央领导决定参加。这个法国人非常高兴,法国人因为他提出个倡议,如果中国不参加的话,法国人也觉得不是很有面子,因为讨论南北这个大问题,中国这一大块不参加、不发言,根本没有中国的声音,他觉得不是太好。所以后来当我向法国方面表示,中国胡锦涛主席要去参加,法国非常高兴。整个是给胡锦涛主席一个比较高的礼遇。因为八国集团的惯例,希拉克总统对八国集团其他成员的首脑在旅馆接,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从瑞士洛桑坐摆渡船过去,希拉克总统集体地,一个人到码头接这十来个国家的首脑,在那儿接。惟独胡锦涛主席是单独接的,坐摆渡船过去,红地毯,非常高级,然后一直陪着胡锦涛主席上车,然后就到旅馆谈,谈了一个多小时,谈得很投机。双方谈到中法关系,虽然时间不长,一个来小时,但是大问题全谈到了。   过去八国集团的习惯,是按就职的先后来排座位的。当然有的时候也考虑别的因素,后来我跟法国方面也讲这个意思。我说,我们胡锦涛主席从就职的时间来讲是最晚的,比起在座的这些人,但是我们毕竟是第一次出席这样的会议呀!是不是?你们是不是能够考虑这一点。法国人一听,说,我懂你的意思。后来国内跟我讲了,因为出席会议人很多,发言晚了就发不上了,我就表示希望能早一点发言。我跟法国打招呼,他说:好,让胡锦涛主席第一个发言,会上第一个发言。后来法国人评价,胡锦涛主席这篇发言,对会议成功有了很好的影响。第一个发言,阐述了中国对南北问题的基本立场,反映很好。   座位怎么排法,因为大家懂得礼宾的知道,座位里面有文章的。后来法国人也是考虑多方面因素来排座位,最后我觉得还是考虑得很周到的。吃饭的时候,它这个会议很有意思,元首不带任何助手,就元首,然后戴上耳机。开会讲话的时候听耳机,我们这些人都不能参加的,旁边有一个屋子,一个元首只能带一个助手在那儿听。听会有什么事可以写个条,写个条提醒一下,唐家璇国务委员、李肇星部长都在旅馆里面,就看这个人写的条来掌握这个会议的情况,这么一种东西。它排座位,看吃饭的时候它有一个排法,大家可能从电视上看到了,胡锦涛主席的左手是布什,右手是普京。开会的时候坐的座位大家看到了,左手是布什,右手是布莱尔。然后照相的时候,大家也看到那个镜头了,胡锦涛主席的右手是布什,左手是瑞士联邦的主席。这个法国人对这个事情相当重视,煞费苦心的。它这个排法排完了能够自圆其说,不能自圆其说,人家也有意见,它可能有一些说法,我不知道法国方面如何同各方解释。这种排法反映出来法国人非常赞赏,对讨论南北问题,中国参加了非常重要。当然也是了,大家知道10月25号法国总理到中国来访问,我当时从法国赶回来接待他,法国总理来,车队从机场一出来,街上空空荡荡,法国的大使看来不高兴,我们心里不高兴,心里很不好受。但是这个法国总理拉法兰来,他讲得很好。希拉克总统派我来,因为在伊拉克问题上,中国对法国进行了支持,现在你们“非典”有困难,我们应当来支持你们。“非典”高峰带了一个大团来访问,不容易。所以胡锦涛同志破格请拉法兰总理吃了一顿晚饭。因为过去会谈,总理出面请他吃饭,国家元首见一见。胡锦涛同志专门请他吃了一顿晚饭,谈得很好,这也是礼尚往来。   它这个会议很有意思,举行会议的时候,饭前有个大家喝开胃酒的时候。大概有半个小时,各国领导人摩肩接踵,全聚集在那儿了。我就观察了,这个时候胡锦涛主席是大家关注的一个对象。因为整个像一个大国俱乐部,或者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国家俱乐部的话,胡锦涛主席是最新的,都来想跟胡锦涛主席谈一谈,大家对他反映,通过谈吐、通过交流,对你这个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胡锦涛主席在那儿给大家的印象,我后来听法国人给我反映,因为埃维昂是在法国领土上,我作为大使我要陪同,所以这个过程我基本上全参加了,各国领导人接触了,人家的反映非常好。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布特弗利卡,阿尔及利亚的总统,一见到胡锦涛同志,看似几句话,不是寒暄,都是有一点准备,见了胡锦涛同志就说,我们当年阿尔及利亚争取独立的时候,大国当中,就你中国支持我们,我们阿尔及利亚人对此永志不忘。这个话很有分量的,这也是事实,胡锦涛同志怎么回答的?在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你阿尔及利亚是带头的,我们对此永志不忘。这回答得多好啊,是吧,这话讲得布特弗利卡很高兴,我看他脸上,因为当时没有法文翻译,我给胡锦涛同志用法文做翻译的,翻给他,他非常高兴。为什么呢?1971年他是阿尔及利亚的外长,他是现场指挥的。因为当时讲“两阿提案”嘛,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提案,是吧,实际上作用大是阿尔及利亚,很厉害那些人。在现场指挥,美国人吃奶的劲儿都用出来了,挡不住这个历史潮流,把美国人打败了。这个话讲得布特弗利卡非常高兴,也很得体。最后我听他们评论,新人来大家评论,我听到人家说,right man,这个人行。   我觉得外交,我们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讲过这样的话:外交投入最小、产出最大。是不是?你们想想看,一个国家,它一个新的领导人出现之后,大家都在观察,觉得这个人行,对你这个国家信心就增长;觉得你这个人不行,它就要观望一阵。胡锦涛出席这样一个活动,花时间,九点钟到埃维昂,晚上八点三刻左右回来,不到十二个小时,但是给世界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一个比较有影响的领导人。这个印象,你说今年包括外国投资,我们与外国的交往这么多,尽管有“非典”,这个还是很重要一个作用,人家有这么一个印象。所以我觉得外交是与时俱进的。不是说过去,过去我们不参加,现在照样不参加。过去不参加有道理,现在呢?现在是谈南北问题了,中国人当然得参加,这个今后可能变成一个定势了。后来布什讲,明年在美国开,他说我也要模仿这个模式,看看他最后怎么做吧。这个慢慢会演变成某种新的东西,现在还需要再进一步观察,我想这是与时俱进的。   第三条,我觉得我们的外交是有创新的意识。朝核问题最明显,朝核问题中国人运用了穿梭外交。过去中国外交史上从来没有搞过穿梭外交。这次呢,我们搞了穿梭外交,中、朝、美能谈起来,三方能谈起来。中国进行了穿梭,我们戴秉国副部长去见了金正日,然后又去了美国。中国实际上进行了穿梭,因为谈起来的美国和朝鲜是两家主要的。后来六方谈起来,我们也进行了穿梭外交。作为中国外交我觉得它是开拓的,不是说拘泥于过去的东西,形势发展到这一步,朝鲜又离我们这么近,涉及的问题又非常重要,中国人当然又能够发挥这个作用。这一发挥作用大家反映非常好。4月23日到25日那时候我已经回来了,回来看到钓鱼台门口,记者就等着,等几个小时就拍车进出的镜头,说明这个事情重要,办得很好。六方会谈也是这样,你看看国际上的舆论,反映非常好。当然并不是说谈两次就谈成了,那还有一段距离,双方不信任好长时间了,五十多年了!一下就能谈成,不光是一个停战协议,双方实际上战争状态并没有结束,只是个停战。所以这个要想谈成,真正取得成果,我觉得还需要时间,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个谈起来显示了中国的作用,是吧!大家都感觉到没有中国来做这一项,它不一定谈得起来,而大家注意到,这个事情正好和伊拉克形成了一个反差。那是打,这是谈,全世界我看99%以上的人都赞成和谈。谁喜欢打?老百姓谁喜欢打?没有人喜欢打,所以这个事情很得人心。   第四,我觉得我们的外交来讲,我们同周边关系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温家宝总理率团出席东盟的会议。“十加一”,“十加三”非常重要,中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和平友好条约》。中国的外交过去有一种思想叫做“远交近攻”,现在是不对的。“远交近攻”在当时春秋战国的时候是这个东西,现在不行啊!现在必须跟邻国把关系搞好,你们看看全世界现在情况,它是两股潮流,齐头并进。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地区集团化。为什么要地区集团化,全球化都划进去不就完了嘛!为什么要地区集团化?它是一种需要啊。全世界任何一个大国,包括美国,都需要一个地区的支撑。那么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个国家很难应付。所以美国搞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搞得很成功。大家都得到好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都得到好处。现在正在搞“泛美自由贸易区”。于是南美、北美加起来34个国家要搞个自由贸易区,这很大啊,他们打算在2005年搞。欧洲有欧盟,明年变成25国了;俄罗斯有独联体;非洲有非洲联盟;亚洲这个地方有一个东盟。但是大国还没进来,我们温家宝总理率队去巴厘岛参加这个会议之后,对这个有所推进。我的看法,跟邻国关系搞好太重要了。所以我们提出来“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现在又提出来“富邻政策”。这个非常英明的,邻居好了,交往多了,大家就共同繁荣起来。特别是在东亚这个地方面临一个很好机遇的时候,我们这个工作有很大的进展。当然我们与此同时,今年的外交,我们同一些大国关系有很大的发展。温家宝总理12月7日去访问美国,这个大家很重视,国际上很重视。我们与法国的关系,与德国的关系,与大国俄罗斯的关系,跟大国关系都有很大的发展。我觉得我们一个重要的思想,与时俱进。今年中国的外交是与时俱进的,搞得有声有色。这都是我们新一届领导集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集体的领导下,外交部贯彻了中央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果。当然这个外交工作我想,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我觉得我们过去我们跟公众的沟通太少,外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早该剥去了。我的看法,外交当然有保密的,但保密是很小一块。今天外交跟我们国内的生活联系太紧密了,你看看我们的GDP,1.25万亿美元的GDP,外贸就占到6200多亿美元。我们和国外发生的事情太多了,中国要有更多的懂得世界的人,我们这个国家会发展得更好,我就讲到这儿。大家有什么问题,我愿意回答。   主持人:今天见到吴大使我有点紧张了,让我想起小时候牢记的一个事儿,毛主席去颐和园,结果群众闻风而去,把毛主席围在中间,里三层、外三层跟他握手。毛主席走了以后,握过毛主席的手的手,依然一传百地被人家握着,依然是激动的、热情的。那么我今儿跟吴大使握手,我一想,这双手是握过无数国家领导人和总统、国王的手,哎呀,我就紧张了。好,下面呢,进入我们的提问时间。   观众:吴老师您好,在座各位大家好。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刚才讲到周边态势的时候,您好像是比较乐观的一个态度,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现在可能是历史上周边环境不太好的时候,因为自古到今,周边的国家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独立,它有自己独立的意识。还有,您怎么看待中国威胁论,谢谢。   吴建民:周边情况、我觉得很好,不一定会说没有问题。我们过去看问题有的时候有点片面。好像好,全都好,不能有任何毛病。坏,一塌糊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全是坏的。天下没那种事,世界是复杂的。我觉得,我们周边的情况,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好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同周边国家的贸易有这么大的发展呢?没有的,很大的发展。什么时候人民币在有些国家可以通行呢?现在呀,人民币现在蛮坚挺的。为什么他们愿意接受呢?对中国一种好意,中国的货币它是坚挺的。所以我觉得周边的情况我不赞成你,我觉得我是乐观的,因为它这个好不是假的,有物质基础,正在发展。   中国威胁论,我的看法,不是一两篇文章就到批倒的。作为一个大国,你慢慢起来了,周围的人当然有点想法了。这个人起来了,会怎么样啊?一个村里面,好多户人家,这一户起来了,周围人会怎么看?当然有点疑虑,中国威胁论,会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这就要靠我们的工作跟人家讲清楚,中国不是威胁,中国起来是你们的机遇。日本小泉首相也讲了这个观点,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是一个机遇,要通过事实慢慢来打消这个东西。   观众:吴先生您好,非常高兴听您的演讲。我想问一下咱们中国外交策略的问题。过去邓小平同志讲,我们要不当头,要韬光养晦,来发展自己。现在呢,您也提到要与时俱进,适当发挥我们大国的作用。我想问题的问题就是我们中国政府如何既能够发挥我们日益显著的大国作用,又能够避免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咱们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谢谢您。   吴建民:天下事总是两面的。邓小平同志讲了两句话: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光养晦就是收敛锋芒,不当头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中国人来讲,邓小平同志总结不当头也是总结过去。文革期间,我们不是说自己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吗?那不叫得震天响吗?叫了有什么好处?不行的!现在有些发展中国家,我在联合国的时候有人说,现在苏联垮了,你们来当头吧,能当头吗?当头可有好多毛病、好多问题,我们也没有这个本钱。中国就是一个大国,我们把自己位置看准,别去当头,当头没有好处。世界上凡是想当头的、没有好下场。你看看历史,都没有好下场,但是不等于中国不能发挥作用。能够发挥,还有所作为。你什么事儿都不说话,人家不把你当回事了。什么事儿都没有意见,什么事儿都随大流,你说行吗?人家不把你当回事儿,正是有什么事儿我能做一点,那你感觉到这个人还不能小视,还是有一点本事的。实际上这跟我们国家的地位也相称,有些问题我们能够发挥作用的我们发挥作用,但是我们不去当头。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宁愿把我们推到前面去,我说我们不能当头。邓小平说的这个方针非常对,不能够去当头。中国人,面临这个发展机遇,我的看法,1840年以来第一次,抓紧这个机会把国家建设起来。我们在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给人家踩在脚低下,没办法发展。之后我们周边的地区战争不断,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柬埔寨战争、阿富汗战争,战后最大规模的地区战争都爆发在我们周围。现在我们有机会发展了,中国人不抓紧这个机会来发展自己,子孙后代会要批评你的。这么好的机会,一百多年的机遇你为什么没抓住?抓住这个机会,中央现在方针非常好,25年年均增长9.4%。再往前,再有20年,中国慢慢慢慢就起来了。但是我们在起来过程当中,心态要平衡,不能一起来之后就把话讲得太过,我也不大赞成。   观众:今天我向您请教个问题,过去经常讲“弱国无外交,强权就霸道,人间真理在,正义不可抛”,请吴院长能做个新解。   吴建民:关于弱国无外交,你引了四句话,我觉得反映出来中国人的一种气概。弱国当然没有外交了,讲话人家不大听你,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不是很强的时候,外交官不能发挥作用。你看顾维钧1919年的时候,中国是弱国,五个代表,四个都跑掉了,就他一个,他没有任何指示,他拒绝签《凡尔赛条约》。我觉得中国人要很好地研究一下。我跟法国人谈民主问题,我说中国人怎么样走上目前这条道路的,你们知道吗?他们说不知道,我说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人一直学西方。你看好了,中国当时的主导思想是学西方,把“德先生”请来、“赛先生”请来,就这个意思,学西方。转折点在1919年凡尔赛和会上面,我们一战期间,中国内部开始也乱得很,开始一战我们不参加,欧洲离得那么远,不去。后来战争非常残酷,英国、法国劳动力严重匮乏,法国、英国就找了中国。说你们能不能派点劳工去。我们派了15万劳工,他们讲了好多好话,去了之后,战后胜利了,给你恢复大国地位,如何如何。中国人当时也信了,去了15万死了2万。我在2002年的时候,中国大使首次去扫墓,华工墓,在法国北部,好几个地方,全是华工墓。看了之后心里很难受,有的有名字,有的就有号码,没有名字。号码就使我想到,就像那时候集中营的老囚犯一样,只有号码没有名字。中国人去的时候大概没有很被当人,我的估计,最后死了2万。然后在凡尔赛和会上面呢,中国就提出要求,收复山东半岛。这个事情呢,是理所当然,胜了,德国人打败了,山东半岛当时是德国人的势力范围,收复很正常。结果是1919年4月30号美、英、法三巨头做出一个决定,山东半岛不还给中国,给日本。传到中国才有“五四”运动,把中国人欺负到家了。支持你打仗,打赢了,还要把中国人踩到脚底下,那不得了。我跟法国人讲,从此中国人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毛主席讲的,老师欺负学生欺负到家了,太欺负中国人了。中国走上目前这条道路,他们很多人不知道。法国人,我跟他讲民主问题怎么回事,就这样子,这么过来的。我们青年人也不知道,我们青年人也不知道这段历史。我希望我们搞历史的同志,把这段历史逐渐逐渐地告诉我们的青年,要不然以为中国人怎么回事儿?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开放呢?一百多年才摸索出这么一条道路!我讲的这些意思,中国这段历史,我认为我们对青年讲得不够,所以法国人也不知道。我跟法国人做报告讲这段历史,哎呀!他说,你这个讲得有说服力。是啊,中国人走这条道路都是逼出来的,试过多少条道路不成功,最后走上这条道路,中国人解放了。这样子的话,人家就懂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回答了你的问题,就讲到这儿吧,谢谢。   主持人:吴先生提纲挈领地给我们讲了国际形势、讲了中国外交,也讲了外交上一些有趣而有意味的事儿。认清形势,当然也有助于认清我们自己了。《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胜”。今天吴大使来呢,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位活生生的外交家的风度神采。那么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现在我们接受的就是我们国家历来主张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就是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我想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换,只要我们自强不息、自主自立,我们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了,是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象征和体现,那何尝不给我们的外交增添实力呢?好,最后让我们感谢吴建民先生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上)-龙应台
    主讲人简介: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   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   内容简介:   生活在现代中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全球化的影响,那么到底我们现在的生活“全球化”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可以看看,在我们一天24小时的生活中,当我们看杂志的时候,我们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洗头发的时候,我们所用的东西已经慢慢接近西方,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世界上的任何信息。   而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接触西方的商品的时候,其实那里头的内容就代表着它那个文化,以及想要输出来的文化的价值。   在100年前,梁启超那个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还在谈论所谓的西学东渐。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里头,西方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刚刚碰到表面。到了100年后的今天,它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个生活状态。它已经从大门、从窗子、从地下水道、从门缝里头全面地进入。已经从纯粹的思想跟抽象的理论层次,深入渗透到你生活里头,你呼吸的,你眼睛看到的,你的最具体的生活内容之中了,这是我们的生活状况。   如果这个趋势是必然发生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全球化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要敞开大门欢迎它?还是对它采取一种抵抗?或者说欢迎的同时心里要有戒备呢?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这个席卷全球的趋势呢?而对于全球化,它已经是一个不可挡的趋势,我们必须有相当深思而且是戒备的态度去面对它。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深思戒备的态度去面对它,让它就这样席卷而来的时候,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整个世界文化的单一整齐化,个别的文化特色显然在快速的消失之中。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必须认清国际化与全球化。什么是国际化?假如说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既有的轨道,国际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有一个什么办法跟它接轨,就是我知道那个轨道如何建立。但是国际化的意思不是说,那个轨道接好了之后做了火车。然后火车里头的内容不是把西方的内容放进去。火车的东西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文化的内涵,自己文化的深度,自己文化的思维跟创作。然后通过那个轨道把它输出去,这是国际化。   那么回过头来,全球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段跟技巧。你出版一本书,你要用什么样的手法使得这本书有芬兰文的版本、有土耳其文的版本、有日文的版本、有冰岛文的版本。那是一个手法。但是国际化并不代表说我们要我们自己的作家开始去学人家怎么写《哈利·波特》,国际化不是内容的改变,而是技巧的取得,这个叫做国际化。如果不掌握这一点,以为所谓的西化,或者说赶上国际,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内容都变掉,把别人的内容来填塞自己的火车,放到铁轨上去,对不起,你如何去跟别人竞争呢?他为什么要你模仿的次等的二流的东西?因此全球化跟国际化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我们到底找不找得到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上) (全文)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为大家请来的是著名华人作家龙应台先生,大家鼓掌欢迎,请龙先生上场。   中国入世以后,“全球化”成了一个特别时髦的词,似乎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全球化”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吗?它将带给我们什么?文化人做何思考?今天我们请龙应台先生为我们演讲《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大家欢迎。   龙应台:在准备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自己在思考说,在我自己的生活里头,到底“全球化”到什么样一个程度?所以开始,我想跟诸位分享一下我的二十四个小时的生活内容。如果说我的这个二十四小时的生活内容,跟你们的目前还有点不一样的话,别紧张,很快的你们的就会跟我的一样了。这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全球化它打进来的速度非常非常快。我自己的生活里,到底“全球化”到了什么程度?我想到早上的时候,我吃早点,第一个呢,通常不太会是稀饭、油条、烧饼,通常就是牛奶面包,然后就是涂奶油,或者是果酱。那你面临的选择就是说,在旅馆里头的话,就是所谓的欧式的早点,它比美式的早点要清淡一点,因为美式的早点还要加上两个鸡蛋还有香肠和肉片。但是基本上眼睛打开来,早上醒来,比较是欧式的早点。如果说不是在家里吃早点的话,你到外面去,可能是进入一个咖啡馆。在家里的餐厅里头,坐下来吃早点的时候,你就看报纸,我通常看几份报纸。先看当地的报纸,当我在台北的时候,我看《中国时报》、《联合报》、《自由时报》当地的报纸。再加上就是《国际先锋论坛报》,再加上有可能是看《亚洲华尔街日报》。如果说在德国的话,还加上当地的报纸,就是德文的报纸。现在我在香港了,早上会看香港本地的报纸,但是一定会加上《国际先锋论坛报》,一定会加上《亚洲华尔街日报》,那么听新闻的话或者是听CNN,或者是看CNN,要不然就是听BBC。一方面在物质的粮食上,已经相当地西化,如果是精神的粮食上,已经是看有美国的,或者是英国的,或者是德文的报纸,给你的信息。我进到我的浴室,早上要冲凉,洗头发的时候,你会看到那个洗发精的品牌,几乎是你不可避免地放在你浴室里,洗头洗发精的品牌也是国际通行的品牌。如果我要去拖地的时候,我自己的地板,我发现我用的那个拖地板的不管是打蜡的,或是清洁剂的那个品牌,是美国的品牌。你用了厕所之后的卫生纸,也是美国的品牌。不管我是在香港,我是在台北,或者我是在柏林,或者是在纽约,全部都是同一个品牌。   那接下来你要梳头发,要化妆一下吧。你发现你的化妆品,更是,不是法国的,就是德国的,就是英国的,或者就是美国的品牌。那再多呢,也许你会有资生堂就是日本的品牌,也是。不管你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你用的品牌是一样的。衣服呢,你穿上的衣服,我比较特别,因为我从来不穿名牌,对于品牌实在也搞不清楚什么是什么。但是在我大多数的朋友里头,他卖衣服,他穿什么衣服,他是非常有品牌概念的。这个品牌也是一样,是全球的,同样的一个品牌。不管你在世界上哪一个城市。所以这样一路走来,食跟衣,接下来是住了。住跟行,住的话,我在纽约住,或者是在柏林、在法兰克福、在香港、在台北,住的房子没有任何差别,全部都是公寓式的。出门了,行,坐车。坐车跟你用化妆品一样,完全都是品牌,全世界一样的。好,食衣住行。再下来是育、乐。育的话,是教育跟文化。那假定在这24小时之中,在下午三点钟,我到当代艺术馆去看一个新的展览,它可能是当代艺术。那么很有可能在台北当代艺术馆里头展览的作品,是几个台湾的艺术家,他刚刚在譬如说,最有权威性的威尼斯的艺术展所展出的成品。那走进去看当代艺术的话,你如果不熟悉当代艺术,会有很多人说,我不懂什么叫当代艺术。你去看他表现的东西,比如说几块砖头放在这儿,然后上面有一些轮胎,你看不懂的。从现在的生活里头取材的东西放在那儿,你在台北这个地方,所看到当代艺术的展览的形式跟内容,跟我到北京或者到上海,或者是到香港,或者到威尼斯,所看的当代艺术的展览的内容跟它的表现的方式,跟它的表现的语言,也是全球化的,一样的。   到了晚上上床之前,我想喝一杯酒的话,那你喝的什么酒呢?你除非是喝中国的酒。但是如果你是喝所谓的洋酒的话,那个品牌全球都一样,不管你在哪一城市。如果说我睡不着,想要吃一颗安眠药。我发现,你几乎跟纽约的朋友通电话的话,你可以有这样的对话,你吃什么安眠药,我吃什么安眠药,结果是一样的安眠药,全球一致。头疼的时候,你吃什么治头疼的药?大概是全球一致。   如果说我去一个美发店去洗头发,我会发现说,它给你的那个洗发水的品牌,各种各样调理你的头发的品牌,是跟西方一模一样的。然后他把一些杂志放在你桌上,镜子前面让你看,这些杂志多半是妇女杂志,那这些妇女杂志更有意思了。有各种各样女性杂志,那么要不然就是法国的杂志,还有德文的妇女杂志,全部是中文的面貌。还有更多的日本的杂志,你读的杂志也是全球连锁,那里头的内容就代表着它那个文化,想要输出来的这个文化的价值。   如果在80前,或者100年前,在梁启超那个时代或者再晚一点,胡适之那个时代。他们的知识分子谈的还是所谓的西学东渐。“渐”那个字是逐渐,你用西学东渐这个字的意思,可见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里头,对西方的影响还是刚刚碰到你的表面。那个时候还是在讲抽象的思想已经到了你的门口,然后你面临的决定是我要敞开门来,让它全部进来呢?还是说我敞开一条小小的缝,让某些东西进来?所以在80年前,100年前的时候,在这个地方的知识分子,他面临的是那样的一个抉择。但是,你看物换星移,到了80年,100年之后的今天,已经变成我刚刚描述的那一个生活状态。所以它已经不是一个西学东渐的那个阶段,它早就已经从大门、从窗子、从地下水道、从门缝里头全面地进入。它已经从纯粹的思想跟抽象的理论那个层次,已经深入渗透到变成你生活里头,你呼吸的,你眼睛看到的,眼睛一睁开来的世界,渗透到你的最具体的生活内容跟细节之中了,这是我们的生活状况。   那你说,这个全球化,到底是什么东西代表全球啊?这个词其实是蛮有问题的。因为,所谓全球化的意思是说,从哪里往哪个方向渗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细节里来的,是印度的影响吗?我刚刚描述的24小时里头,我看不出有任何印度来的影响,或者说来自埃及跟希腊的古文明,甚至于说你说以色列、阿拉伯文化那边的影响吗?在我刚刚描述的24个小时里头也没有,仔细去看那个24小时里头的全球化渗透的程度,其实99.9%是西方的影响,是西化。所以对我们东方人而言,其实全球化它跟西化之间有相当高程度的等号可以划在那儿。   然后你再细看西化的内容,你譬如说就讲物质的品牌而言吧,其中又有非常高的比例,恐怕80%以上它是美化,是美国来的东西。所以对我们而言呢,这个24小时被全球化的内涵里头,有高比例的其实是被美化的那个过程,美国化。它不只是物质面,它同时是精神面,它不只是技术,它更是文化的内容跟它的价值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世纪这个工业化跟商业化的发展里头,所有的东西,几乎没有任何的例外,所有的东西都是商品,文化它当然是商品。你就是最抽象,最困难的哲学思想,它其实都是透过商业的方式在传播。那文化成为商品的时候,它就不是简单的只是一个洗发精来洗你的头发,它影响你的价值观。   最有意思的,当然说最明显的像《国际先锋论坛报》,你看像《国际先锋论坛报》它里头它对于时事的评论,不管是你评论美伊的战事,或者你评论非洲哪一个政权闹政变的事情,或者是你评论欧洲跟美国之间的吵架,文化价值观的辩论,它这个报纸总是它在报道的同时,它传递的是它的价值结构。当我们在常年地读这个报纸的时候,我们当然逐渐地渐进,西学东渐,我们逐渐地是被它们那个价值渗透的。更明显的例子大家知道,是CNN这样的报道,它镜头给你看,但是这个镜头是如何地选取,也是它一个价值观就过来了。那么最有趣的,不要说是对知识分子,对一般的平民,我相当地注意到,现在的女性杂志的兴起,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瑞典的女性的杂志或者日本的女性杂志,进到我们华语世界来,我心里觉得很困惑。很有意思的是说,你不要看这些女性杂志它是教你怎么弄你的发型,你的脸是瘦的脸,要用什么样的颜色化妆品,才会看起来什么样。它不只是在帮你下定义,就是什么叫做美,这个还是表面上的。它其实里头包含着很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说妇女杂志里头,它一定会告诉你,当你跟你的丈夫婚姻出现了裂痕的时候,你如何处理,它在教你两性的关系。然后婆媳之间出了问题的时候,它告诉你说你应该怎么样处理。它也在告诉你说,你跟你的女儿,你如何教育你的下一代,它也在告诉你女性的自我教育。女性到底是应该是非常独立的,妹妹大胆地往西走,大踏步走过去,还是说你要如何地去蛊惑男人,让他为你活一辈子,或者驭夫术。也就是说它也在教你女性的自我教育,跟自我的定位,那这些问题,都是很深层的文化的问题。   一个西方的杂志,在西方的社会的没落里头,女性的定位跟女性的价值观,还有女性的人际关系,婆媳的母女的母子的夫妻的这种关系,是在文化人伦里头,每一个社会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当这些西方的女性的杂志大量地进入,然后让一般平民老百姓,他在洗头发的时候就边看这些杂志,它到底带进来什么东西?这个在接受的这一端,在头发上满满是泡沫,然后在读这些东西的人,他心里到底认识到多少?他在接受什么东西?他知不知道他这里在接受所谓的全球化的过程,我觉得这个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女性杂志的文化商品的进入。   所以在这样的食、衣、住、行、育、乐,24个小时,完全在这一个全球化的轮子里头的时候,偶尔我会被提醒。有一个电话打来,是跟全球化不太一样的,那个步调不太一样。就是说我有时候会接到譬如说德国的某一个报纸,副刊编辑打电话来说,龙应台你可不可以针对什么事件写一篇你的观点的文章,因为我们不希望总是西方观点,我希望你写一篇文章让我们有你的观点。因为你的观点会是一个不一样的观点。那这个时候我就会被提醒说,在所有全部都是要把我同化的过程里头,有一个需求是希望有不一样的东西在那里。那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出来,如果说龙应台她这个人一天24小时都在那个“同”里头,从洗发精到安眠药都是同一个品牌。我凭什么会有一个不同的观点?我那个不同的观点从哪里来?如果有一个在英语的环境中长大一个纽约的知识分子,作家,跟我同样的年岁,1952年出生的。在大学里教书,写文章的这个作家,跟龙应台之间,他的生活内容,他读的东西都完全一样的时候,凭什么我会有一个不同的观点呢?这个观点从哪儿来?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这个编辑他为什么会需要一个不同的观点?他的报纸如果没有龙应台的观点会怎么样?那有了龙应台的观点会达到什么目的?好,我现在先丢出这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换句话说,在我描述了全球化如此渗透到最里头,最核心的这个程度的时候,我们对于全球化这个现象,而且我刚刚讲,最开始讲,如果今天在座的朋友们觉得你的生活还没有到那个程度,我确信那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那个速度可能是用几何倍速在加速的。   如果是它的趋势跟它的方向是这样的话,而且它是必然发生的话,那么我们对于全球化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一个态度?你是要敞开大门欢迎它,进来渗透吧,我正需要,或者是说你对它要用一种抵抗呢?或者说你欢迎的同时心里要有戒备呢?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这个席卷全球的一个趋势?   所以由这样的最微小的例子,我想要说的是我自己对于全球化的态度是说,第一个它是不可挡的。第二个,可能是要有你相当深思而且是戒备的态度去面对它。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深思的态度而且戒备的态度去面对它,让它就这样席卷而来的时候,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整个世界的文化的单一整齐化,个别的文化特色显然在快速的消失之中,那很明显的。要问我们所有的人,一个整齐单一单元的文化世界,是不是我们所乐意见到的?那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   我的第二个问题,倒是觉得华语的人口,占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我们又很清楚地知道,这个占了人口的四分之一华语的人口对于全球的,要说是贡献吧,或者是说把人类当做一个社区,我们这四分之一的社区里头的人口,对这整个社区对它的思想,对于它的前瞻,对于它向前健康发展那个能力,有没有相对的贡献四分之一,答案很明显也是否定的,没有。我们四分之一的人口,对于这一社区,贡献的有没有八分之一,也都很难说。所以我们这个四分之一的人口,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社区的贡献,跟我们所占的四分之一的人口,其实是非常地不成比例。所以我觉得全球化以这样一个速度席卷全球,尤其是四分之一的华语人口,可能是更有一种责任去追问自己说,我到底给全球的文化体制的健康跟多元的这个方向,我们做出了多少贡献?我们可以做什么贡献?对全球化可能有这样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在那里。   有人可以反问龙应台说,你说对于全球化,你采取的是这样一个戒备的态度,可是你不是正是那个一直在呼吁说,我们要努力国际化的那个人吗?那么对于全球化的戒备跟对于国际化的追求,中间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我是觉得国际化跟全球化两个之间有非常关键的差别。我常常说我们需要国际化,它是有原因的。前提当然是说我觉得我们所处的社会,国际化的程度相当缺乏。我们比较三个城市好了,你看台北、北京跟香港,你如果要问,这三个城市它的国际化的程度,哪一个最高?哪一个最低?哪一个最高?香港。哪一个最低?北京。好像大家都同意,是不是?绝对是的。当然它有它的历史的成因,因为每个社会它走过的轨迹都不一样。但是目前来说这三个城市的话,国际化的程度最低的是北京,最高的是香港。   我曾经在台北市工作的时候,跟我的同仁,有一个晚上上过一堂课。这堂课我们弄一个很大的银幕,同仁跟我一块儿上网,去看几个城市的网页。看它几个城市的市政府所做的网页。台北市的市政府网页、香港的网页、柏林、纽约,还有上海的网页。这个网页一看的话,特别好玩。我想要突出的,跟我们同仁研究的是台北在国际化上是多么落后。你看到纽约的网页的时候,它当然是用英文,你这个网页是干什么?网页当然是宣传我们的城市,对不对?希望吸引全世界的人来爱上我们的城市。所以你看到纽约网页的时候,它的语言跟它设计的目标对象是外国人。那它用各种的手法让你用最简单的方式可以知道说,我到了纽约,什么时候,哪一天,哪几点钟可以去看一场歌剧。我如果在星期天下午三点钟到了中央公园的时候,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比赛。我如果有13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在那里是四夜三天或者一个星期的时候,我带孩子可以到哪里去。你要是对环境、对城市有兴趣,它会说在哪一段时间,刚刚有一个公共艺术的展览。纽约街头会有三百头那么高大的狗,各种形式的狗,雕塑的狗给你看。所以它的那个设计非常清楚,是让你一看就美不胜收。你马上就知道到这个城市有多好玩,好,这是纽约的。我们再看柏林,柏林不是英语城市,我们就去检查它怎么做,你就发现它有德文的网页,马上就有英语的网页,因为它是对外国人。但英语的网页它也是以外国人为主,你可以有什么办法找到最有趣、最美丽而且最便宜的观光旅馆。你到了旅馆之后,你可以怎么样容易的方式去看你的博物馆。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有什么深刻的东西,有什么精彩的东西。接下来我们看台北呢,那个时候我们一看到台北,我们同仁就说,我觉得好丢脸。台北的网页呢,就是很典型的是什么呢,条文。台北市政府的组织,组织结构,或者是说宗旨,服务目的,也就是公务员的文字在里头。那样的一个网页是没有人看到想要来这个城市的。那么大陆的城市进步到什么程度?咱们看看上海吧,所以当时就点了一下,进了上海的网页,你们猜上海网页怎么样?你们觉得它会比台北的进步呢?还是一样呢?还是怎么样?应该进步。谁看过北京的网页吗?你们觉得北京的网页会比上海的进步还是不进步?不进步。好,我们没有看北京的网页,但是看了上海的网页。上海的网页特别好玩,我们发现那个结构,我们眼睛一亮,跟纽约或者是柏林或者是香港,是一样的。它显然是已经有那个意识了,它是要吸引外国人,外面的人来爱上这个城市的。所以它那个分类一看就是精彩的分类,明显的就不是台北那个,完全是公务员的文字的表达。好了,眼睛一亮,然后要点进去。点进去之后发现里头全是空的,里头没有东西,没有资料。实情不知道怎么样,现在已经好几个月了,已经有半年多了,可能改了,也不一定。但是它所透露的就是说这个城市里头有人,他是有概念的,他知道国际,然后他知道怎么样来推销他的城市,可是大概还来不及做。所以有了外面的标题什么的,里头还没有东西。好,这个网页其实就相当程度地透露了一个城市,它的国际化的程度。   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要来解释什么叫做国际化?照这样看来,国际化它其实指的是你懂不懂得国际的情况,你懂得国际运作的语言跟它的手法,懂得那个手法之后呢,你知道如何利用那一个方法跟技巧,来把自己的东西让外面的人看得见,听得见,而且认识你。所以国际化在我的心目中,它不是一个内容的转换。不是把我们变成跟西方人一样,而是你学习到,就说西方吧,你学习到西方国际上流行的那种方法。譬如说网页的制作方法,语言的掌控。然后你懂得利用那个技巧,把我自己的内容推销出去,对我而言国际化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假定说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既有的轨道,那国际化的意思是说,我知道有什么一个办法跟它接轨,就是我知道那个轨道如何建立。但是国际化的意思不是说,你那个轨道接好了之后做了火车。然后火车里头的内容可不是把西方的内容放进去。它里头火车的东西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你自己文化的内涵,自己文化的深度,自己文化的思维跟创作。然后透过那个轨道把它输出去,这是国际化。所以国际化是懂得如何接轨,但并不是如何把那个火车那个货柜里头的内容整个都变掉了。   现在回过头来,我说对于全球化要戒备的意思就在于这里。全球化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段跟技巧。你出版一本书,你要出版比如说王安忆的小说。你要用什么样的手法让我们这个最好的上海作家的作品,能够用全世界包装的手法,使得她这本书有芬兰文的版本、有土耳其文的版本、有日文的版本、有冰岛文的版本。那是一个手法。但是国际化并不代表说我们要我们自己的北京的作家跟上海的作家开始去学人家怎么写《哈利波特》,不是内容的改变,而是技巧的取得,这个叫做国际化。如果我们对国际化不掌握这一点,你看不清楚的话,你以为所谓的西化,或者说赶上国际,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内容都变掉,把别人的内容来填塞自己的火车,放到铁轨上去,对不起,你如何去跟别人竞争呢?它为什么要你的模仿的次等的二流的东西?你如果把国际化误解到说是内容的自己的彻底掏空。包括你城市长什么样子;包括你城市的建筑;到底要保留老的?还是要把老的全拆掉?然后让新的来建,都是同样的思考。你到底要跟国际接轨,你要跟别人竞争,跟巴黎、跟伦敦、跟纽约竞争,是把自己的老房子都拆掉,然后建出来跟它们一样高大的房子,来吸引他吗?这不是一个笑话。他们难道是为老远跑到北京来,看跟他们长得很像的房子吗?或者是说他们老远来接触中国文化是为了要来看到你跟我完全一样吗?当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相当重要的是界定了解说,国际化绝对不是像台湾的官方所提的,要把英语变成官方语言,这是一个笑话。现在很多亚洲的国家都有焦虑,对于现代化全球化或者赶上国际的焦虑。就我所知,北京、马来西亚、新加坡都在说,要如何提升人民的英语的能力,我也听说北大老师们开始用英语教课等等。这个是不是有点搞错了,就是我今天想要讲的关键的差别,国际化跟全球化之间的差别。   英语对于我们,我们需要提高英语的能力,是在提高我们使用这一个工具的能力。但是工具跟你的灵魂你不能把它混为一谈,你的灵魂还是你自己对于汉语的掌握的最深跟最高的境界,才是你的灵魂。英语的提高,只是你如何把你这个汉语所创造出来最精彩的东西,输出去的一个手段,一个办法。你如果不认识到这个灵魂跟工具,灵魂语言跟工具语言的差别,而说我们就变成英语国家算了,因为这样我们最接近国际。我觉得这个根本就是建了铁轨之后,然后把火车去撞自己的做法。因为你没有东西可以输出的,到时候是自己骗了自己。这就牵涉到其他,当然这个议题上,非常非常深的,需要一个社会有公共论坛去挖掘的。你就说我们现在因为对于国际的,我觉得是相当严重的一个误解,对于全球化的一种非常肤浅的了解。以至于一窝蜂地去拥抱,不但是拥抱西方的铁轨,还拥抱它的火车,还拥抱它火车里头的内容,还盲目到说连我自己火车里头的内容也是换上假的,别人的东西。然后把自己真的东西把它拆掉,到结果你去看看,说任何当代艺术,都变成西方的表现方式。你去问说奇怪了,那中国人的当代到哪里去了?当一个城市充满了,既使是最精彩的西方建筑的时候,你这个城市到底是属于一个什么城市呢?就是说你以后要吸引全世界,而且在全球的社区上说,我独具一格,就是不同的,那个使你不同的到底是西方的建筑?当代建筑,还是你原来有的很深厚的那个历史的土壤呢?这个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化跟国际化的时候,必须就用最深刻的思考的东西。   譬如说从艺术到建筑,你都找不到自己的词汇了,那再来民族音乐,我们现在看到的民族音乐的表现,也是跟交响乐团是完全一样的表现方式。民族音乐,再下去一百年到底走到哪里去?怎么走法?你说当代文学,我们当代文学,你说要打入国际,我刚才说只是一个接轨,把铁轨铺出来的问题。我觉得比较好的,对世界比较有贡献的,我说那个四分之一的贡献,是把我们这个民族这个语言里头最精湛的文学作品,透过国际化的这种包装把它输出,用那个铁轨输出去。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的,现在好像国际化的意思变成你输出的东西呢,是投西方所好。比如说中国不是一向是一个性方面比较保守的社会吗?所以我就写性方面最大胆的文学作品,这个就可以吸引西方的注意,然后你就输出去了。或者说我写的小说完全是反抗体制的,或者是把自己包装成异议分子,我也容易输出去了。或者是说我这个作品来专门描绘中国的社会跟传统里头,它的野蛮,它的流血,它的种种可怕,它的伤痕,也容易输出去了。那这是一种做法是输出去。   但是你这种做法对于我刚刚说,我们希望能够做出人类的四分之一的文化上的贡献有多大?恐怕是没有的,因为你事实上是在改变那个火车里头的内容。而不是说我这个里头有真实的,从我的文化底蕴所出现的内容,然后输出。你真正是文化底蕴的东西输出去的话,你就会比较可能说是,做出四分之一你该有的贡献。你如果是投其所好,你喜欢小脚我给你小脚,你喜欢鸦片我给你鸦片,如果是照这一个思路去做的话,这不是国际化。这个其实是有一点对不起,我觉得对不起人类的社区,因为你并没有为这个人类的社区提供新鲜的眼光,跟最新鲜的思维。你是继续让自己的文化被西方定义,而且去助长这种让西方来定义你的这个趋势。   当然并不这么简单,你说龙应台,你说中国人应该要有自己下定义的当代,我自己的当代。我只是学会了国际化去铺铁轨,但是火车里头要输出什么东西,那个内容必须是我自己的内容。但是请问你,如果你全国的人,包括你最精英的知识分子,他生活的二十四小时,都是一个西化的内容,你读的书全部是西化的东西。也就是说,当你没有所谓的中国文化情怀的时候,你如何产生出是中国的自己的当代?所谓的你自己的当代,它像一朵花,灿烂地开花,可是每一朵花,它一定是有它很丰厚的肥沃的土壤。我的问题就是说你要求有中国自己的,有特色的独立的那个当代的创作出来,请问你的那个土壤在哪里?当你那个土壤非常薄的时候,你弄出来的东西,除了小脚、鸦片就是不三不四非常拙劣的艺术。而只不过因为你是神秘的中国,所以你的拙劣也被当做猎奇的对象来接受。   所以我觉得我们自己要对自己非常苛刻地要追问的是说,你要有当代的花朵出来,请问你的土壤在哪里?就是说,这是一个寻找自己当代的一个方法,那么到最后的结果,那个花到结果是什么?我们不知道,而且也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但是可能很重要的是说,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让你的脚实实靠靠地站在那个土壤上,然后那个土壤够深,你才可能看见你的当代,你也让别人看到你的当代,尊敬你的当代,而不是你永远做那个受,接受的那个一方。如何找到自己的当代?就是你一定要深入自己的土壤,也就是说,这一百年来,在中国大陆这块土地上,我们什么时候人们是整个人静下来,然后,好好地去看看自己到底是站在什么土壤上面?这个土壤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你要深根进去,然后才能知道开什么花。从这一百年,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打来,好像从来还没有过一个机会使这个民族整个安静下来,很深刻地去思考自己到底,你要如何地铺铁轨?而且要运出去的火车里头装什么东西,而且是盲目地不断地接收不断地接收。四分之一的人口,我们应该对整个全球的文化的开放与健康有所贡献。而你四分之一的人口不能做出相当的贡献,其实是让我们应该觉得很羞愧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那个土壤的问题,文化土壤的问题,或者说如何从传统之中用最新鲜的眼光去重新看它,用最深刻最大胆的想像力,去重新认识自己很长的时间不屑一顾传统的东西,这个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跟一个英国的知识分子谈话,有一次曾经问他说,我说有什么书是你这一辈子来每两年必读一次的?他说是《圣经》。我说是《庄子》,我两年一定会翻过来重新读一次。每一次都会有新的认识,跟新的启发,从来没有让我觉得这是旧书。我从十岁开始,我的父亲教我们背诵《古文观止》。《古文观止》这个简单的书,我到现在几十年之后,每一次看了都有新的体会。所以说传统它绝对不是一个死的东西,死了的不是传统而是你自己的眼睛,传统永远是活的。只是看你自己当代的人有没有那个新鲜的眼睛跟活泼大胆的想像力,去重新发现它,找到它。因此呢,全球化跟国际化这样子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我谢谢你们的时间。(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下)-龙应台
    主讲人简介: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   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龙应台先生在这期节目里,主要针对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做了解答。其中有的问题涉及到她的《野火集》,还有的问题涉及到她在台北市当文化局长要退出的原因。   有观众问,现在在北京有很多人差不多不过春节了,他们过圣诞节。如果他们是基督教徒的话那也无可非议,而好多人连耶稣是谁都不知道。不知龙先生对此有什么看法?龙应台认为,当我们在移植西方文化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它的热闹、它的大吃大喝,我们没有看到,西方人在过圣诞节的时候,他们到12点准的时候,就到教堂里头去做弥撒了。并且现在还有一些人开始过情人节,而又有谁知道Valentine's Day是什么东西。   龙先生自己有一个比较刻薄的比喻,这样的话有一点像是你把别人的牌位迎到家里来,然后给它上香、鞠躬、有音乐、阿弥陀佛什么都做,但是你不知道它是谁。   还有的观众问,龙先生在台北从政三年,为什么又不做了?龙应台认为,从政事实上是她的一种理念的实践。当时会接受这个挑战,事实上是在测验自己,自己自以为了不起,有很多抽象的理想,但是到底经不经得起实际的考验?而当把自己投到机器里头去的时候,你敢吗?而且你会不会变形?会不会走样?当时是带着那么多的疑问进去的。进去之后发现确实很困难。可是到最后,真是做完了一任。而决定退下来,是因为每天都在处理事务,非常巨大的压力。一天的工作十六个小时,每个小时都是非常紧张的状态,而自己对于写作者的巨大空间的渴望,超过了自己对于台北城市的责任感。   所以决定退下来,是为了要得回那个距离,得回自我的那个比较大一点的空间,让自己重新可以思考。因为在那个环境里是没有办法思考的,每天在做。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下) (全文)   主持人:有很多的文化人,一提到全球化就变得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强势文化,或者说美国化对弱势文化的鲸吞蚕食。全球化的结果呢,甚至是新殖民主义。龙先生在上一讲里就全球化的话题,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演讲,提出了自己深刻的文化思考。接下来的时间呢,咱们看看有问题的朋友向龙先生发问。在此之前,我想先问一下,在现场的朋友,有多少人看过龙先生最早在大陆发行的那本《野火集》?举手我看一下,看起来并不多。我在读《野火集》时的一个感觉,就是龙先生特别从犀利的文风背后,肯定是凶悍极了的女子。我今天也是跟龙先生第一次见面,一看龙先生声音是那么甜美柔软,而且是非常女性化,母性化。那个剽悍是变成了今天的这种柔中的力度,柔中的锋芒,这种文化的思考也是非常深刻的。接下来有问题呢,我们举手向龙先生发问。   问:龙先生您好,今天我可以说是慕名而来。我问您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在北京我看到的现象。比如说,就是现在好多人差不多不过春节了,他们过圣诞节。如果他们是基督教徒的话那也无可非议,关键好多人呢,连耶稣是谁都不知道。我想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龙应台:好,我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头,在《南方周末》的《紫藤萝》那篇文章里头提到这个问题。就说,我们移植西方的文化,你过圣诞节的时候,你看到别人热闹,可是别人的热闹,他下面是一棵小草。你说蒲公英,在地上看到它的花,可是它下面是有根的。就是说在它热闹的下面,是有它宗教的信仰。他也许在晚上8点到12点之间,他是去开舞会狂欢,可是你没有看到他12点准的时候,他就到教堂里头去做弥撒了。那么当我们把它移植过来的时候,我们就移过来它那个热闹,大吃、大喝,还有狂放的舞会,其他什么都不见了。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节目,也是这样。那当然是更荒唐的事,还有人开始过“感恩节”起来了。吃火鸡,11月的时候。那是美国人的感恩节,美国人感恩是因为“五月花”泡到了东海岸之后跟印地安人之间的过程。它是有它的原因的。这个有一点像说,美国人开始过端午节,去赛龙舟比赛,但是呢又完全不知道龙舟是干什么的。那倒也好,那变成运动项目,变成就说,你如果把龙舟竞赛变成奥林匹克的项目,我觉得倒是很好的。可是我们在亚洲的各个城市里头都在过圣诞节。除了什么圣诞节之外,还有情人节。让我觉得很难忍受的是2月13号的,我不知道北京是不是也过,2月14号。你们都知道,显然你们也过,过情人节,2月14日,就是Valentine's Day。那么我很难想像有谁知道Valentine's Day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这个东西蛮复杂的。我自己有一个比较刻薄的比喻,这有一点像是你把别人的牌位迎到家里来,然后给它上香、鞠躬、有音乐、阿弥陀佛什么都做,但是你不知道它是谁,有点像这个做法。   就是说在一个自然而然的,没有被中途打断、截断的文化传统里头,你有自己的节庆要过的。你说要过情人节,那为什么不过七夕?不是我们自己没有。尤其是过七夕的话,你有这么多美好的诗歌来传诵这个节日。你譬如说中秋,以前在苏州几百年来都是虎丘的中秋夜,就说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头有自己的礼乐文化,只不过我们这个礼乐文化你看从周朝以来,就有所谓的修禊礼。大家可能都很熟悉,永和九年《兰亭集序》里头,很多餐厅附庸风雅地都把王羲之的文章写在那儿。三月的时候,到河边去要游泳什么的,从周朝以来我们就有修禊礼。修禊礼是什么呢?就是三月的暮春,你到有水的地方去,去郊游。春天到来,然后你到水边去,当然有一种宗教的意味在那儿,在春天用水把自己洗净,来迎接这新的人生。所以他是有很深的,人跟自然、人跟自己、人跟社会的意义在内。所以你为什么不去过你自己的民族的美学里头已经有的传统?而且它非常丰富。那是春天,然后到了夏天的时候,当然有夏至,但是你端午节也非常丰富。到了秋天的话,你有中秋,这中间还有宗教呢,譬如说于兰盆,就是鬼节,说是农历的七月半。你也有七月十五的鬼节,中原,然后再往后推的话,就是十二月。这种情人节什么都有,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有很多的原因,不断的大浪一次一次地打来,每一次打来,就是一次一次的退掉。退掉跟自己传统的遗忘,遗忘了之后,还有呢,觉得自己是落伍的,也因此认定我们的传统就是是落伍的,是封建的,是野蛮的,是不及格的,是拿不出台面来的。其实是自己遗忘自己的传统的同时,然后比较盲目地把别的东西进来,这是一个层面。所以我自己觉得当我们自己的民族对于自己不是那种假的狂大、狂妄。但是另外一种东西,是你从自己的传统文化出发,然后看见自己传统文化的美好。而你对于自己的文化有所自信,那是另外一个东西,那么有那个自信之后,你就不会被所有的大浪这样打来,一次一次把自己的东西退掉。那么这个呈现在节庆上完全是一样的,就我自己而言,我甚至于是一个用英文写作的人。可是在我的讲话跟我的文章里头,第一个,只要能够用汉语表达的任何的词汇,我绝对不用外文。那么,在我自己跟朋友的对话里头,大部分的朋友,在大陆跟我谈话的都会不知道我懂外语。但是我是觉得我只要有汉语的,我为什么要用外语?但是你没有汉语这个词的时候,你就自然而然地用外语。是对自己语言的尊重跟捍卫吧。那对于自己的民族美学,民族美学随着季节起伏的,而且是连着根的,上面热闹,连着下面的根的礼乐的生活,重新地找回来,可能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了信心之后,就会发生的自然的现象。当然另外有的说法,大陆的情况,是因为它政治的历史这样走过来,所以它压抑,它保守,它内向,它不自由。那么因此当你把西方的这种热闹譬如说圣诞,party这些东西带进来的时候,它事实上并不只是一个party而已。它其实还模糊地暗示着一种对于开放的向往,这种个人的精神解放的向往。它有另外的意义出来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也许就不是那么严重的事情,只不过是你逐渐地还是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信心找回来。那时你就不需要依靠这种东西,来建立自己对于开放的渴望。   主持人:中国的青年人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过洋节日,对自己的节日背后的文化故事,大概不知道了。我特别注意观察过,最近几年的二月十四,总有乡下的,脸冻得通红的小女孩,捧着一束束的玫瑰花,见到小男生都会问:“先生,你买一束玫瑰花吧。”那么不知道什么时候七月七呀,比如说献上中国的这种荷花或是菊花,献给自己的情人,我想这可能是龙先生乐意看到的。   龙应台:这个也是跟文化信心有关系。我发现台湾这几年来,开始过七夕的人多了。还有就是古时候十六岁的成年礼,台湾有很多人开始过了。暮春三月的那个修禊礼也开始大家渐渐有认识了。所以到最后还是要从根做起,对于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之后,那些礼乐会重新回来。   主持人:过洋节日不怕,别把自己的文化过没了。   问:龙先生,我非常喜欢您的文章,也非常喜欢您今天演讲的题目。那么我知道您有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可以套上今天的话说,也是个全球化的孩子。那么我想知道,您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是怎样对你的孩子进行教育的?最想知道就是关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就是说,我想知道您的孩子是怎么样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谢谢。   龙应台:对。这两个孩子还真是蛮全球化的。他们在德国生长,所以我从来不让中国文化的东西变成一种压力,我从来不要求他说中国文化是多么重要,多么了不起,你不要数典忘祖,我从来不说这话。他既然是生在德国,长在德国,我第一个原则就让他们认同德国,而且做个快乐的德语的文化人。或者在德语的文化里头,让他如鱼得水在那儿长大。中文对他们而言,我为他们做的是,为他们开一扇窗。所以我两个孩子中文讲得非常好。我跟他们从生下来落地开始就是讲汉语,而且不夹杂英文或者是德语,所以他们中文讲得相当好。可是我没有机会教他们认字,所以他们是文盲。所以我开的窗的意思是说,从小除了跟他们讲丹麦的童话之外,德国的童话之外,我也跟他们讲《三国演义》、也跟他们讲《水浒传》。当然《水浒传》讲到武松怎样去砸人家的店的那一段以后,我就觉得不讲了。也跟他们讲了《西游记》全本,全部讲完,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东西懂得蛮多的。那是那一扇窗,等到有一天他们自己有兴趣,想要把头伸到这扇窗的外面来,进入中国文化的世界的话,那是他的选择,他愿意的话,他就做,他不愿意的话,我绝对不勉强。   问:龙老师你好,我听了您内容非常深刻的具有深刻内涵的演讲。非常感谢您,向您致敬。在听您演讲的时候,我似乎回忆起曾经看过您一篇文章,题目是《烧死一只大螃蟹》。好像是有这篇文章,是您在淡水的海边,看到四个青年在那儿,用火烧一只活活的螃蟹,您非常气愤,但是您只说出了百分之一的气愤。这件事情如果要发生在大陆,那几个年轻人会这样回答你,有一位名人曾经讲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人。我们正在学做勇敢的人。您将会怎样回答他们?谢谢。   龙应台:写那篇文章,其实就是讲那些孩子们,他们把烧螃蟹作为一种游乐,就是好玩。我当时想是说,这些年轻的孩子,如果对于一只小小的螃蟹,没有认识到说这是一个生命。而你对于生命要尊敬,是文明的一个基础的话,那我们很难去跟孩子谈其他的文化的事情。但是我想您现在说的意有所指,指的是其他的事情,是另外一个题目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他敢去做这事。可是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用处,因为以后的历史事实上是证明了,我们每一次都要重新再吃一次。   问:龙先生您好,听说您在台北从政三年,文化局长,而且干得非常不错。然后现在又不干了。我不知道您这有两种感受,希望您讲一讲。   龙应台:好,我在台北市政府三年三个月三天,佛教的大闭关刚好是三年三个月三天,很凑巧。怎么讲那个非常复杂了,就是说从政,事实上是一种理念的实践。我在1999年底的时候,会接受这个挑战,事实上是在测验自己说,龙应台你这么指点江山,自以为了不起,有很多抽象的理想,但是你到底经不经得起实际的考验?当你把自己投到机器里头去的时候,你敢吗?而且你会不会变形?会不会走样?会不会是你以前所写的东西,你进去之后要全部烧掉?因为全都说错了。是带着那么多的疑问进去的。那么进去发现确实很困难,非常非常困难。可是,到最后,真的是做完了一任。虽然最有名的是李敖说,龙应台绝对做不了三个月。但真正做完了,做完了之后,竟然还得到一般普遍的好评,它就对我证实了几件事情。就是说以前《论语》里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这么说吧,那么我能够全身而退,而且做出一些事情来了,而且竟然还得到好评。它证明的不是我这个人,多么了不起。证明的是说,台北这一个地方的文化的成熟的阶段,跟它的市民的平均素质,已经到了一个程度,可以接受一个强烈的批判者来进入体制,来工作。而且,竟然还容许这样一个批判性非常强的知识分子,来冲撞它原有的体制,而且还接受它。   所以这三年做成了之后,所证明的不是这一个个人多么有能力,而是证明了这个社会它已经发展到了这一个阶段,那真是让人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那决定退下来,是因为每天在处理这种事务,是巨大巨大的压力。这一天的工作十六个小时,每个小时都是非常紧张的状态,我后来渐渐觉得,我进去其实就是为了要铺那个铁轨。那么铁轨铺好了之后,第二个阶段是做别的事情。那个方向即定了,我觉得可以由别人来做。而我自己对于写作者的那个巨大空间的渴望,超过了我对于台北这个城市的责任感。所以照道理说,如果要让事情做得更好,而且那个制度可以长治久安的话,我应该继续跟着马英九再做四年,把那个基础打得更稳。到后来,很遗憾的是,我决定不这么做,是为了要得回那个距离,得回自我的那个比较大一点的空间,让我重新可以思考。因为在那个环境里没有办法思考,每天在做。那再做四年,剥夺那个思考的沉思的空间,对我也损失太大,还是比较自私的所以退下来。   问:今天听这场讲座,我最大一个感受就是刚才傅光明先生说那段话,就是今天看到的龙应台,和原来我想像当中的龙应台完全是两个人。原来看了你的文章在我印象中,经常是一个怒气冲冲,看问题比较偏激,比较激烈的人。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你写那个《野火集》到现在差不多也过去二十年了,这二十年,今天的龙应台和二十年前的龙应台,对人生,对社会,特别你这思想方法,看事物的方法,你觉着主要有什么变化?另外,你今天怎么看《野火集》那个时候的龙应台?谢谢。   龙应台:其实你不要误会,我如果二十年前,当她在写《野火集》的时候,看到她,她一定是头上都是刺的那种人。我在二十年前也是这样的人。我是个很好的母亲,朋友们都觉得我带孩子的耐心是很惊人的。我是个很温柔的人,写《野火集》的时候也一直是这样。只不过是你写文章是写文章,你做人是做人嘛。我对长辈很尊敬、很爱护,我对于小辈很维护他们,我很喜欢我的朋友,我很喜欢游山玩水。人是有很多面的,但是在你写作的时候就事论事。那么一个文字的风格,每个人都有他的理性特别强的一面,或者感性非常强的一面,我必须承认说我是我在写作的时候,人就是那个理性的头脑在那儿写作,我那个感性的那个部分就不见了。   可是作为人的时候,人当然是复杂的东西。你如果读《野火集》的同时,去读《孩子,你慢慢来》我写小孩那本书,你就会知道人是有多面的。至于说《野火集》它在18年前,面对台湾那个时候的社会的状态,其实我必须说我那个时候是非常非常天真。可是那个天真到20年后还是一样,到今天其实还是一样的天真。所以有时候,你看我在20年之后,写这样的文章,那个天真是无可救药的在那个地方。因为你如果没有那个天真的话,你根本不要写作了。你之所以会去继续写作,是因为你还认为文字可以达到什么影响,你还是认为这个世界可以变好,你还是认为说,你还是看这个世界的光明面,才会去写作。哪一天你不写作的时候,就表示你是根本就放弃了。那这种不放弃我觉得是一种天真。只是说就台湾而言,它的社会在这18年,或者20年之中它的转变,有巨大的质变,品质的质,质变。所以它现在,所以《野火集》那种直接的批判,热烈的批判,而且完全不绕弯子讲话的批判。在当时是因为,在那个之前是没有的,就是从它开始的,但是有了它之后呢,社会批评变成台湾的一个寄存现象。就是很多很多这样的批评,而且每天都有。所以它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它今天其实不再需要《野火集》这样性质的文章,反而需要的是那种净水流深、抽丝剥茧地看到问题核心的东西、深刻的东西、而不是这种短打似的东西。   但是对于大陆的发展当然是不一样的,大陆社会的发展,所以同样的文章对于大陆,在它不同的阶段发生的影响跟对台湾是不同的。那么也因此我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在大陆的网上也流传,两篇文章,一篇叫做《五十年来家国——台湾文化的精神分裂症》还有后来的一篇是《面对大海的时候》,这两篇文章很有趣的是在台湾引起巨大的三十年来,没有见到的大辩论,文化辩论。那同样的文章在大陆的网上也有很大的辩论,那好玩的是,同样的文章在台湾的解读跟在大陆的解读是南辕北辙,完全不同的解读。《野火集》也是,同样一个文本,因为读者所处的环境不同,它的解读跟它所发挥的作用就完全不一样。你譬如说,我最近在《南方周末》的《紫藤萝跟辛巴克》的那篇文章,在大陆发出之后,我得到了非常非常巨大的回应,那也是我始料所未及。因为那篇文章谈的就是自己的传统跟国际化、现代化之间的问题。那么大陆读者的巨大反应才使我知道,说原来大陆人对于现在在他身边所发生的这种巨大的改变,其实是他心里的痛或者说一种灵魂的流离。是在那儿发生中,而且是一个人的痛处,在我写之前我是不知道的。这点倒是证明说,那样一篇文章,两边的反应都很强烈而且都一样,也就是说在某个方面,这两岸人民在碰到灵魂的接轨,寻找那个衔接的地方这个问题跟困惑倒是一致的,好。这讲远了。   问:今天我才第一次见到您的庐山真面目,说实话,我刚才进来的时候其实比刚才的观众还夸张,我以为您是龙先生的妻子。不好意思,真是对不起。   龙应台(笑):你是哪儿来的呀?   问(笑):我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刚才很抱歉,龙应台(笑):您今天才知道我是女的?   问(笑):是。刚才其实说笑,我是看过您的散文,我是比较仰慕的。其实我觉得提的问题比较小,根据我自身,我现在学的专业,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在二外,这是一个外语学院,我们是对外汉语专业,可以说在别人眼里我们可能有比较大的优势,因为是一方面我们的母语,要像中文系那样比较精深的研究,去学习。另外一方面我们要花四年的时间,跟纯粹的英语系一样,要去学英语。但是在我看来,很多在我身边的同学,仅仅是把英语就是说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者说在大学期间他没有目标,他仅仅为了过四级,六级,专四专八,那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根据您刚才的讲演,就是说作为有志于继承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并且希望在国际浪潮中,国际这种接轨的浪潮中能有所作为的大学生的话,如果我希望您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一句勉励,或者希望的话语,您愿意为我写些什么?谢谢您。   龙应台:学英语我当然刚才是说,你跟我们的汉语而相较的话,要把英语学好的意义是在于它是一个工具。你要把这个工具,如何要掌握这个工具要学好,相对于汉语而言,汉语是我们灵魂的语言,英语是我们的工具的语言。但是你把这个拿掉,去谈英语的话,说它是工具,事实上,任何一个语言都并不只是去学它的文法,或者是你讲的腔调正确而已。你学那个语言,一定是语言后面,牵涉它所有的价值观在里头,没有一个工具它只是工具而已。你譬如说你学英语,你势必要学到说,How are you ?I'm fine ,或者是说,Thank you for calling,这么简单的谢谢你打电话,你要知道说我们中国人打电话,喂,董秀玉,讲完了,明天中午见面,好,可以,我准时到,再见。你就一定要学到说,那你英语的对话是说:Oh, thank you for calling,但是英语他一定会说很多的话,他会说,It's so nice you call。太好了,你打电话。然后他又会说,I want to call you for long time.,我本来就想要打电话给你,然后他又会说,今天你打电话来实在是太好了,It's so wonderful you call,他会说很多很多这样的话。你要学到的不是这个语言的结构,而是学到说美国人或是英国人,他在他的人际关系,即使是一通电话,他有非常多礼貌的表示,他有非常多试图去取悦对方的这种文化在内。你如果说学到democracy,民主这个词,它是democracy,但是对不起,这个词的后面又包含着太多太多的东西了,那你不知道它后面的东西,只知道democracy这个字是怎么拼的话,你根本没有学到这个语言。   所以在这个场域而言呢,工具它后面都跟着一个灵魂。工具不是只是工具。那我们的青年你要学会,语言只是把它当机械地学,那你就是太笨了。因为将来你总是要走出去,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这个国际,而整个国际是越来越全球化,表示它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么竞争激烈的状况之下,你要站在一个衔接点上,你掌握这个语言的知识,知识就是权力这个太清楚了,你要能够掌握这个知识的权力,才可能面对这个世界,所以对于年轻人而言你要我写的一句话我就说,你一定要认清楚知识就是权力,完了。   主持人:刚才那位朋友如果要照您的问题所说,可能今天觉着台上坐着一位女士来介绍龙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   问:我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大学生,今年大三。我接触龙先生可以说是从龙先生写的一段话开始的,那段话是这样的:我在生命中等候,不知在等候什么,同时我又在急忙追赶,不知在追赶什么。我已跋涉千里,天涯赶尽,但生命的本质并不曾超越登陆的轨道。这句话对我的感触是很深的,接触这段话应该是一年半以前,这段话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我的一年半的生活,由此我转入了沉思。我不知道我在思考什么?因为我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该怎么讲,但是我提问的问题就是龙先生那时候的思考,一直到现在为止,这种思考是慢慢地淡化了呢?还是因为有某个理想,因为有某个目标而把以前的考虑变成目标呢?我的问题就是这样的。谢谢。   主持人:我想这位先生如果生活在十五、十六、十七世纪的话,如果今天我们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出现了这么一位有思想和思辨能力的哲学家。   龙应台:您所引入的那一段文字是在1999年那本《百年思索》里头,那是一篇比较内在思索的独白。在一个巨大的宇宙的黑洞里头的独白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读者很少,因为它比较深,比较孤独。你是第二个人提到这篇文章,而且是提到同样的片断。这个给我的信息是说,有时候呢,我觉得比较深刻的读者反而是在大陆,而不是在台湾。事实上您所引入的这篇文章,是我自己认为就散文跟汉语文字的精粹上面,是最好的一篇,但从来没有人提过。大陆的读者因为对于知识的渴求,而且他的生活形态里头也使他成为一个比较细微的读者,用心的细微的读者,所以您引的这一段其实是再度地告诉我说,有时候我觉得在台湾好像没有人看到那些,我自己认为,其实是最精致的汉语的作品。在大陆比较有读者,这是第一个印象您说的。那么第二个您所表达的是对于生命的一种茫然感,那这种茫然感,跟不知方向的这种感觉,迷惑。绝对不是因为我的文章而起,一定是你本来就有迷惑跟茫然,然后被我的文章讲出来了,所以绝对不是因为我的文章而使你茫然。我想说的是,对人生的这种迷茫的感觉,不只是一个大三的学生会有,我今年51岁,我也有,而且常常有。那你要说人生的孤独感那是无时无刻不在的,不管你是如何入世,不管你是如何进入现实,跟现实的关系如何紧密。但是任何一个比较能够做独立思考的人,他一定是有他孤独的时刻,而且那个孤独其实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说,那是没有人可以帮助你,告诉你前面的路怎么走,因为所有的人都要凭自己摸索出来。   主持人:最后,我想套用龙先生讲的一句话。单一整齐的文化世界无疑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如果我们有非常多的人,具有像龙先生这样的头脑和思想呢,一定不是件坏事,最后让我们向今天为我们做了精彩而深刻演讲的龙应台先生表示感谢。(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文人做官-龙应台
    主讲人简介: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梅西学院、国立中央大学英文系,德国海德堡大学。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   内容简介:   14年前,《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开始了她的杂文《野火集》专栏,短短一年,就像野火般地向四面八方奔窜燃烧起来,掀起一股“龙卷风”,锋芒所至,震撼了台湾岛无数读者的心灵。随后,《野火集》有了大陆版,同样震撼了大陆读者的心灵,并且使龙应台这个名字家喻户晓。   作为一个著名的专栏作家,龙应台以她锐利的辞锋、灵转的文字、缜密的思虑,悍然无畏地揭开社会中的种种病象的文笔,激起了社会舆论热烈的掌声与凶猛的骂声。批评她的人指责她丑化社会,赞许她的人则把她看做剖析病态社会的勇士。不管掌声还是骂声,龙应台始终走着一条属于她自己的道路。她在她的写作颠峰的时候,出人意料的随丈夫旅居海外,在海外旅居13年后,她又毅然决然的出任台北文化局局长的职位。在当时引起轰动。   (全文)   主持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龙先生您好,我想先从先生的称谓谈起。好像中国人习惯于对有身份的有成就的女性称先生,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我不知道您在最开始被人称先生的时候,是不是习惯?觉得它有男权的味道吗?   龙应台(以下简称“龙”):如果我在海外做演讲的话,海外指的譬如说在欧洲,那如果是有人来跟我说话,他一开口称我先生大概99%一定是大陆的读者。有两种人称我先生,一种是大陆的读者,在台湾呢,是第二种。但是在台湾就只有是中文系的毕业的人,他会称先生。我自己是觉得完全无所谓了。因为在中国的文字的传统之中,对于女性称先生你如果是用现在的女性主义的角色,你当然是可以批判它说有学问的就是一定是先生,那么女性就自己不能够以自己的性别,也有学问,也有思想?但是我倒是觉得它既然是传统上,先生就等于是女士一样,所以我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差别。   主持人:就是没有说刻意地说喜欢人家称您先生好,还是女士好?   龙:对,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主持人:我记得您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过,我爱女权主义者。那么我通过跟您接触,我觉得您是一个很女性化,很母性的,那种爱心很重的人。不过呢您自己说,就是说您从生下来就不是一张白纸,那么在心灵中打印下来的是中原文化。中国文化和男权价值体系的一种印记。那么这种对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女性意识这种自觉,对您作为一个女人的生命成长和后来这种写作,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龙: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最大的尤其是在于对于女性的自觉方面,最大的是在我做了母亲之后。因为在你做母亲之前,人是比较自我中心的。我想干什么?我追求的是什么?我要实现的是什么?我的成就是什么?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你发现你必须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其实都必须放在一边。因为譬如说你要写作,或者是说截稿日期就在明天,可是你那个非常脆弱的幼小的生命在你手上,他要等着你去帮他包尿布,他要吃,他生病了他发烧。那你对这一个小小的生命的责任,其实还远远地超过你所有的对自我的追求。所以,我做母亲之后,我发现原来这就是一个所谓成熟的关口,因为连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说,所谓成熟就是那个自我变得小,而自我以外的可能是别的东西,变得大,因为婴儿是自我最大的,那么自我越大是越不成熟,所以,做了母亲之后我就发现说,我的那个自我就完全在一个要重新调整的阶段。那在这个时候就迫使我去选择你作为个人的所有的欲望,跟你既然把孩子带来,孩子并没有自己要来,是你把人家带来的,那个生命你必须对他负责到底。在这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冲突。再加上那个社会的结构里头,社会的结构譬如说对男性是某种看法,对女性某种看法,这个之间矛盾相当地大,所以我对于女性她的痛苦她的冲突都是在我做了母亲之后的一种发现。   主持人:那您觉得自己文风的改变,就是原来从《野火集》的那么犀利那么凶悍,人们看到的可能是一个非常厉害无比的龙应台,那么后来再到了《人在欧洲》、《百年思索》等等这些文风的改变心态上的改变,跟您自己做了母亲有了这种育儿的经历有没有关系?   龙:可以说有,又可以说没有。怎么说呢?其实读野火的读者要把《孩子你慢慢来》那本书要并着看,为什么呢?两本书是同时写的,所以读者会发现说写《孩子你慢慢来》的那个作者是温柔得不得了的一个女性,但是写野火的是你刚刚说的就是非常张牙舞爪的很厉害的人,以为是你刚刚说的是一个,一前一后,后来的改变。但事实上不是的,她是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做的事情,我右手写《野火集》,左手写《孩子你慢慢来》。那么,所以大陆出版有先后,所以完全是同时的事情,在同一个人里头,他同时有很强烈的理性跟强烈的感性的同时存在。只不过是当我在写面对外在的世界的时候,那就是那个冷静的龙应台在,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跟孩子玩,跟朋友玩的另外那个自我。   主持人:因为您爱孩子,是属于那个爱到让孩子告饶的程度。   龙:那是自我解嘲了。   主持人:那这左手和右手同时并举的话,您是不是有意地要给读者一个同时你接受我作为女性作为母性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犀利无比的社会批评家的龙应台。   龙:我觉得这对读者是一种挑战。因为读者也许是中国的读者,他本来在心目中有一种刻板的印象,就是说只有男性可以写这样的社会批评。那么,女性就一定是写闺秀的文章,当然我不是有意去说我故意要写什么样阳刚的文章来给你看,来证明女性如何如何,我也没那么无聊。只不过说,是自然而然地我的逻辑的思路那一方面就出现了比较理性的冷静的沉思的文章。那同时我有火热的感情,这个火热的感情是用其他的方式抒发,那么就有别的作品的出现,只不过可能我的文字所呈现的就是要打破读者心目中的刻板的印象。因为事实上你看到很多男性的畅销作家他写的是非常软绵绵的温柔的东西,所以这个逻辑思考能力跟性别不见得有一定的关系吧。   主持人:就是您在野火集的野火龙卷风风力最大的时候,于是随夫去了德国。原因您在书中写过,就是您的这个德国先生他的事业的拓展和余地在台湾的空间不是很大,那么您随他去了德国之后,您觉得在那个时候您在德国发展的空间和拓展的余地会比在台湾大吗?   龙: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想,只有想到说,到欧洲的话,可能是为我开另外一扇窗。因为在那个之前,我对于美国比较认识,但是没有去过欧洲,而且去欧洲之前,也会以为反正西方就是西方,美国跟欧洲也一样吧。我跟我先生到了欧洲呢,心里是在说,让我认识欧洲是带着这么一个心情去的,完全没有想到说我自己的事业会怎么样。其实那个时候心里还有一点悲观,因为我看早期的在60年代离开台湾的那些作家包括白先勇,出去了之后,流亡就是内在的流亡吧,流亡的时间久了之后,这些作家其实后来就没有作品出现了。所以我当时到欧洲去的时候,心里有一点点的不安。就是觉得,哎呀,我这么一走,是不是以后也就没有文字了,但是后来发现文字当然还是继续地出来,自己也有一点压抑,现在如果回头来看的话,我会很感谢到了欧洲的那段时间,因为是真正为我开了另外一扇窗。而且到那儿之后,确实是大吃一惊,原来我们把西方当做一整块的观念来看,是跟现实差距这么大!因为美国文化跟欧洲的文化那个差距之大可能不小于我们说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那对我自己又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主持人:那您那个时候用这个胡美丽的笔名写了很多文章,是对台湾出现的男权意识和男权现象,进行批判,那么您随夫赴德有没有哪怕是一瞬间觉得过这种是向男权的一种屈从?   龙:在我随夫赴德之前,其实是我先生随妻赴台。   主持人:是,他先赴台之后,他感到了很大的一种苦闷,因为他的事业发展觉得不是在台湾,那么您跟他去了德国之后,您有没有苦闷?   龙:当然有。因为作为一个汉语的作家,你到了欧洲的这个环境里头,是离开你自己的泥土的,所以会有我刚才说的那种失根的危险。失根的危险之后,然后你就没有作品了。只不过是其中有一个差别就是我先生他是经济跟银行方面的,那么在台湾他那个时候那个状态,他的国际经济就不太容易,就等于是没办法走下去。差别是在于说当你是一个作者的时候,我觉得这有一点灰色幽默了,就是说你的苦闷其实是创作者的自己的另外一种土壤的出现,所以我在欧洲后来的那些文字的出现,跟在欧洲的时候的一种苦闷也有关系。   主持人:您曾经有过一个比喻,就把您在德国那段时间好像是一种自我放逐,那么在离群索居当中呢,在思考中,在读书中,求得一种思考。那么这种思考,就是孤独的这种散步,您也有一个比喻,卢索有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那么孤独漫步肯定是有利于思想的遐思,但同时这种苦闷怎么样来解决?   龙:你说的是很好。就是说,我觉得这个十几年来的作品,假定我当年没有自我放逐到欧洲去,而是在华文的世界里头跟朋友来往很多,时不时又要演讲,时不时又要上电视坐在这儿来座谈什么的话,可能后来发展的那个文字风格就绝对不会是现在这样。那么等于是我的文字风格从野火的那种跟现实是直接批判直接涉入,到后来其实是渐渐地离现实越来越远,然后进入那个历史的空间,跟自我放逐到欧洲那个13年之间的离群索居很有关系。因为你离群索居,你才有那样一个冷的距离;因为你离群索居才使你有充分的时间去进入那个历史的纵深里头去思考眼前看到的现象;也因为离群索居跟自我的放逐,所以造就你一种边缘人的性格,那这些全部都体现在后来的文字之中。那至于说1999年当马英九到德国来找我,请我回去的时候,你说是不是我要离开那个离群索居的状态,也许有,但是可能不明显。那个时候比较重大的原因是会答应去,比较是对于自己的考验,那个时候我是在问自己说,龙应台你对于社会观察那么多年,对于文化,写抽象的理论讲的这么多年,你到底敢不敢今天这个机会来让你进入那个实践的场域里头去,你到底敢不敢接受?说不定进去之后发现你这十几年来所相信的东西其实都是错的,它经不起实际的考验,所以那个时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不让自己害怕,完全是自我挑战的原因。而且那个时候也抱着一种想法,就是说龙应台你这一去的话,恐怕到最后这三年之后你是身败名裂,有那种心理准备。   主持人:我知道您特别地喜欢《庄子》。那么《庄子》中有这样的思想,他的意思就是说真文人终身不仕,那么您可以说您做了仕对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呢,或者说是别样的一种尝试?像李敖先生在您当局长之前曾经预言您连三个月都干不了,那么最后您是可以说是很完满地把这个做完了,画了一个句号,在您最开始毅然决然地接任和最后坚决辞职,这两者相比较的话,心态上的变化主要是表现在哪些方面?   龙:当初毅然决然的接任是抱着一种决心,就是自我挑战。真的是自我挑战。而且准备说去身败名裂。因为也知道政治很险恶,那但是没有预料到,走的时候那么难。走的时候很难,是因为在做事的那三年多的时间里头,在台北呢,第一个是得到广大的台北市民非常非常真诚的支持,那同时是非常难得的是文化界的,简直说是牵着我的手走过这三年多。我知道他们的心理,就是也知道那个政治的险恶,而且也觉得有一个文化人在那个里头做事情,大家都有一种心态,就是说这简直就是那个石缝里头的一片青绿的叶子,就怕它被践踏了。所以在那三年中得到那么多文化界的保护这样走过来了,所以走的时候,文化界想要留我的那个力量非常非常大,所以走得非常非常的困难。那个是在开始是没有想到的,那因此说为什么如此的坚决还是走,还是离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觉得那个三年之中我自己心里抱着打算就是打那个基础。好像是你要建个非常大的楼,包括花园,无限的美好,但是那个三年你最多做的只不过是把基础那个桩都打下去,其实那个工地上还是乱七八糟的,横七竖八的。可是我自己觉得那时候接下来是可以由另外一种才气的别的人接手了。因为我自己能够做的就是那个基础,因为基础牵涉到眼光跟格局跟方向,那基础打了之后,说不定有人在那个基础之上建东西的是需要另外一种才能的。   主持人:就是您觉得打基础文人的视野和眼光是关键,是非常重要的?   龙:是关键的,接下来可能别人做得说不定比我更好,也不一定,那更重要的原因是,你说13年的那个离群索居的内在的空间对我而言太需要了,我需要回到那个空间里去。   主持人:那您三年任满,卸任的时候,您自己是长出了一口气,终于干到头了?还是说有那么多人挽留您,您觉着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龙:完全没有,我觉得如释重负。而且带着非常非常深的感恩的心情说,这么多人协助我,就是很疼爱你,因为你是文化人,抱着纯洁的理想,我就是说谢天谢地,我真的做到最后一刻钟,没有半途而废。因为中间可能半途而废,或者譬如说在议会你受到侮辱的时候,你甩袖而去,这是最简单做出来的决定。但是都没有发生,或者是说在府内你对于那个原有的官僚的机器,你跟他有所抗衡,而后说我不干了,那么官章又放下走了,这也很可能,很容易发生。但是那种决然而去,我觉得都是遗憾。而且呢,我也会担心说好不容易有一个文人作家进入到官僚的机器里头去实践,我如果半途而废的话,会不会造成一个到最后一个评语说,你看吧,能批评的人不能做事,你看吧,知识分子他就是熬不过。   主持人:百无一用是书生。   龙:我是不是要当这个例子?所以到最后真的做完了走的时候,一方面是非常深的感恩,就是说完全不是我龙应台多么了不起,而是台北的文化人如此的温柔敦厚地帮我走过,是集体的合作,在那个情况之下能够做到最后一天真的太感谢了。   主持人:这是不是您还提供了另外一个证明,就是说龙应台作为文人我可以当官,而且可以做得很好。   龙:这种话不能自己来说。   主持人:是,我说。   龙:其实当然它客观上是证明了说你以为是只会指点江山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就绝对不能做事,不见得。有人做了,这是一个角度。但是另外一个角度,它其实更高的程度证明了说,在台北它这个城市的文化的发展阶段,到了一个阶段它已经第一个,它的体制竟然能够容许这样一个性格的知识分子进去工作。然后也正式地说它这个城市已经发展到它的文化人,文化人平常是每个人都是头角峥嵘、文人相轻的。但是他可以为了这个城市的将来的共同的远景而共同地来扶持一个文化人做事,所以它更高的程度不是证明了龙应台这个人能够做多少事情,而是证明了这一个城市,在20世纪21世纪交接的这个阶段里头,这个城市成熟到什么程度,我觉得它更大地证明了台北这个城市的文化体制。   主持人:那您有没有觉得过就是说在任内自己的这种率性而为的文人个性和政治利益有过相冲突的时候?   龙:冲突很多,每天都面临这个冲突。但是没有一个冲突是使得我必须折损我最核心的文化的信念,因为从一开始进去我就知道说,我想法是我一定要弯腰。因为你为了城市的大的建设,而且文人不能够有一种傲慢,我在一个市区政府的体系里头,警察局部门怎么说,卫生部门是怎么说,都市发展的规划的部门怎么说,交通的部门怎么说,我文人不可以有一种傲慢说,我说的算数。你进去之后,政治一定是一种协调的艺术,我设法来了解你这个规划工程部门怎么想?然后我要试图,如果我认为我的古籍的保存,比你开这条路要重要的话,我不能够用文化至上来说,我说的算数,你凭什么?所以我必须先了解它的需要,然后用他们听得懂,而且接受的语言,把我的文化的思维传输过去,所以这个就需要很多很多的协调,也需要很多的弯腰。   主持人:这您不觉得这是一种牺牲文人的性情,去附和政治的游戏?   龙:我一点都不觉得,不。我觉得这个是文人必须有的谦虚,而且弯腰是绝对必要的。在做政治妥协的时候,但是脊椎不能弯,这个差别。那么在这个三年之中,我没有中途而废,就是说没有发生过任何一次是我的核心的理念,就是说我的脊椎骨必须弯,还没有发生过,所以可以完,可以做到结束。   主持人:那当初就是说您自己给自己已经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暗示或者说理念,如果说遇到了让我脊椎弯的事情。   龙:我就走,那一定走。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那样的话,就是杂文比鲁迅写得好,您现在还那么认为吗?是玩笑话,还是真的那么觉得?   龙:当初第一次说的时候,其实是一个玩笑话,而且也是自我嘲讽的那个环境之下讲的话。但是当这一句话被挑出来印出来,那么那个环境那个自我嘲讽的环境就不见了,就剩下这一句话了,孤零零一句话,那你也不可能有机会去解释。那我也不在乎。但是对于鲁迅先生,我的看法到今天还是我觉得他的小说短篇小说是一流的,绝对地好。那他的杂文呢,你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我当然会觉得,他的杂文就是说尖酸刻薄的东西非常非常的多,这是第一个。然后第二个呢,他的杂文也是比较是针对眼前的现实做的立即的反映,跟我自己的杂文当然后来就是不同,完全不同路了。就是说我是尽量地避免尖酸刻薄的这一个性质,但是,因此当时在说的时候,我的意思也是说,我觉得杂文是可以谑而不谑,是可以尖锐而不刻薄,是可以同时针砭现实,但是又有历史的纵深,这是我自己对最好的杂文的要求。   主持人:就是您自己的杂文风格上其实也有一个变化,比如像我感觉,读您《野火集》的时候,我自己就明显地感觉到,好像还是有鲁迅杂文的风格在里面。那么您自己有没有觉得自己受过鲁迅杂文的影响?   龙: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那答案是完全没有。原因是鲁迅的书在台湾是完全是禁止的,那么在我读书的过程里头,从来就没有读过鲁迅的东西。一直要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要到是非常晚了,恐怕就是都到了写《野火集》之后,因为很多人提到说跟鲁迅的关系,我才特别去把鲁迅的东西拿来看。那么当然这个跟我在我是南部在台湾南部长大的小孩有关,在台北读大学的话,你这个地下流传的书可能还看到一点点的鲁迅。我在南部比较闭塞的乡下,就是完全不知道鲁迅的作品,所以这中间影响完全是没有的。   主持人:因为大陆读者看鲁迅的杂文是很多了,而且接受的影响也是非常的大。最开始的时候,您的《野火集》到大陆来,也是遍地烧野火,买这个书都非常难,令一时洛阳纸贵。那么大陆当时有些学者,就觉得这是台湾的女鲁迅。   龙:那么这是历史的偶然了。   主持人:那么在思想上,比如说对待国民性的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上,您和鲁迅是不期地有这个共通性,文风上并没有说去受他什么影响。   龙:对,完全没有。就是说写野火的时候,恐怕都还没看过鲁迅,如果说文风上有任何的相似的话,那就是完全的巧合。可是呢,我们批评的东西有相似的批评的对象。这只不过显示就是说这个历史常常重复自己。我们现在批判的东西你回头去看,这个胡适的时代批评过,你再往前看,梁启超的时代批评过,你再往前看,恐怕龚自珍也批评过,所以就是历史不断地重复自己,每一次就是以不同的语言来表达。   主持人:鲁迅是历来把杂文当成匕首和投枪,那么您从《野火集》《龙应台评小说》到《百年思索》《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心态文风上有很多的变化。您开始曾经讲过就是写出了《野火集》和《龙应台评小说》,是因为当时自己的一种天真,率性的天真,那么后来的这些成熟,有没有把当初这个率性的天真消失掉,或者说减弱了?   龙:我觉得两者不可全。野火它当时是绝对的天真写出来的东西,如果说当时就知道一个现象后面的所有的拐弯抹角的黑暗的东西的话,而且你如果知道说里头多少人做过尝试,去改革,然后那些人都是头破血流,或者是就关在监狱里头去,如果这些全部都知道的话,你就不要去写了,你不可能写。因为你不知道就是初生之犊真的是不知道这种事情,你才会去写。那《野火集》其实它的特色不是在于它批评什么东西,其实主要是在它的文字,因为你批评同样的现象不是没有,只不过你用什么样的文字去表达它,《野火集》的文字是煽动性很高的。所以它当时的危险性也在这里,是跟天真有关。可是你说,后来的文字譬如说《百年思索》,你看中间有十五年的距离,那么《百年思索》跟野火差距非常非常大了,我不知道你同不同意可是百年思索跟天真还是有关系,否则也不会去写。我觉得任何还会去写的人都是有天真的存在的。   主持人:是肯定存在。就是比如说作为大陆读者来说,您给他们造成这种思想上的冲击,肯定更多的是来自那种具有煽动性的,天真或者很狂放的那种《野火集》,对《百年思索》呢,可能就要弱了许多。就是作为读者来说,这个困惑就在于好像说龙应台在文学上的变化,可能对她自己来说是个得,而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是个失。比如说到了《百年思索》,他可能觉着当初您的那种天真减弱了。   龙:那是跟现实状况的关系,就是有很多大陆的读者他会觉得他所看到的问题,他希望龙应台再写像野火集那样有煽动力的,而且是有撞击力。   主持人:对,就大陆读者恨不得您永远写野火集。   龙:对,没有错,我也知道。   主持人:就是大陆的读者比如说包括我来说,所接受的那种约定俗成的一种杂文的社会共有的观念,好像还是喜欢正视淋漓的现实。譬如像鲁迅先生那种一个也不可饶恕的那么一种杂文的写作的方法和观念,那么您觉得杂文好的标准在哪儿?它是不可宽恕呢?还是要保留一些余地?或者说像您现在这样,我感觉是向历史哲学的纵深去发展。   龙:恐怕都不是这样的。而是我自己心目中好的杂文第一个是它的文字它如果是艺术,而不是只是牢骚的发表,跟发泄的话,才能够进入文学的这个水准里头去,进入这个文学水准第一条件是文字的精炼。你不要给我任何的借口,说是里头讲的东西多么透彻,或者是这个事情多么重要,或者是它的个性抒发多么厉害,你先告诉我,你这个文字有没有到达艺术的水准,我第一个要求是文字。   主持人:就是作为一个作家看你的本事大小,关键还是看文字。   龙:关键是文字,其他全部都是借口。先看文字,那然后呢,要看说,你对于事情的看法的深刻与否,我觉得就是这两件东西的,没有别的,其他都是假的。   主持人:那您有没有觉得譬如说作为杂文的这种对社会现象和阐述自己文化观念的犀利锋芒上的表现,会随着文学的这种边缘化,有所减弱?或者也变得边缘化,而无足轻重了呢?   龙:杂文是跟社会现实关系比较紧密的。在台湾这种批评性的,批判性的野火式的杂文,野火被称为说是台湾批判杂文的滥觞一个开始。但是今天像《野火集》这样的杂文在台湾一点都不稀奇。因为很多人写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不是作家在写了。因为他的社会民主了之后呢,每天的社论,每天的报纸这变成是记者在写的东西,那么记者写的东西,就不是文学的东西了。那么杂文那种批判现实的那个功能已经被民主的譬如说议会所担负了,被民主正常的管道被报纸所担负了,所以文学里头对于现实的批判这个东西,就相对减弱了。因为没有那个需要了。(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以“天下”观世界 -赵汀阳
    主讲人简介:
    赵汀阳:广东汕头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互动知识中心主持、兼任清华大学伦理和宗教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中心研究员等。发表出版了《赵汀阳自选集》、《学问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等十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1999年,两个外国人合写了一本书《帝国》,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新帝国问题的思考。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帝国问题一直是人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在过去是世界政治体系模式,不论是英国还是清朝,都称为帝国。   到了近代300年,帝国由民族国家代替。在当前,随着美国的强大,一种新的帝国模式正在出现,当前的全球化虽然是以经济运动为主,但是其后果却是一个政治结果,在此情况下,民族国家体系受到冲击,那么在未来世界中,现有的民族国家体系必将改变,而美国当前所走的新帝国模式又受到世界人民的反对,那么人们开始寻找有另外的一种政治体系。本讲立足于此种背景之下,提出用中国古代“天下”概念,作为解决未来世界的一个政治根据。给世界一个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全文)   这个当时我看了稍微吃了一惊,因为这个显然是和我们中国的传统的古代的天下概念是不一样的。当然但事实上秦始皇是不可能说这样的话了,这是电影,这是戏说。但是呢,咱们假定说秦始皇真的提出了这个天下这个理由来,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这个秦国从商鞅到韩非到李斯都是法家的思路占主导的,法家是一直都在鼓励秦国去富国强兵,要搞霸权,就是如果说从一个从霸道,而不是王道的角度来讲,天下是有可能的。但是呢,关键是从霸道的角度来讲天下就是错的,这个从中国古代很多很多的思想家都在讲这个问题,就是天下它其实是以王道为性质的这么一个政治体系,才能够称之为天下。   我们今天为什么又重新地把天下的这个古典概念给重新提出来,这个概念虽然说是我们的日常词汇中的一个概念,但是它作为一种理论的概念,应该说大家都把它给遗忘了,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理论概念来讨论。但是在今天的这个世界的背景下,这天下这个问题,突然间获得了一个新的当代的意义,获得了一个当代性。当下的世界背景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这么一个世界的一个混乱的无序的这么一个状况,尤其是美国这个新帝国的兴起,它创造了一个新的帝国模式,美国很多理论家自己也是承认的。像比如说有一个约瑟夫·奈,他就说,美国这个帝国就是个事实,只不过说我们是不是正式承认这么一个称号的问题,而美国帝国的问题,经常被人批评为说是叫做到处伸手,他说批评错了,美国这个帝国的问题是,在于它手伸得不够长,所以这个已经是很公开地承认了这么一个新的帝国形式。   1999年有两个政治学者哈特和尼格瑞写了一本有名的书,很轰动的书叫《帝国》,也是把这个新帝国问题给摆明了。就是在这背景下,我们突然发现天下这个概念它具有了一种当代性,它不是现代性,而是当代性,当代总是通向未来的。所以你具有当代性,作为一个当代问题的提出,也就是对未来问题的一个解决,这是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天下这个概念讨论,能够发现一种关于未来世界的政治安排的一个理论。   我们可以注意到,我们经常谈论世界,我们天天都在说世界怎么样,世界怎么样,但是其实世界并不存在。这世界是一个空的概念,我们并没有一个在政治学意义上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这个概念,还没有被填满,现在只填了仅仅的一个层次,就是这个地理学或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世界,它还有很多层次没有被填上。所以这个世界这个概念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政治学意义上,今天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非世界。我们可以考虑现在当下像在批评这个世界的无序的时候,美国是有一个理论的,叫做失效国家的理论,failed states理论。它是想说,世界之所以被搞成如此混乱,就是因为有一些失效的国家,一些流氓国家,这些坏的这些国家他们在捣乱,所以把这个世界的秩序给搞坏了。   我是觉得这个理论解释起来是有问题的,如果说我们有一个好的世界,或者说我们拥有一个世界的话,就是我们刚才我说的哲学意义上的如果拥有一个世界的话,这个世界里头有一小部分烂掉是没有问题的,世界完全有能力去拯救它。为什么我们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可见它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说有那么几个failed states,而关键是我们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失效的世界。所以我相信真正的问题,不是一个叫失效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失效世界的问题。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failed world ,是这么一个问题,我觉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面对这么一个破碎的世界,一个没有成型的世界,我们就需要有发展一种世界的理论,关于世界的理论,来为它提供一种合法性的根据,以便于将来我们有可能有一天当然是遥远的未来,能够把这个我们地理学意义上的世界给做成一个政治学意义上的一个世界。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我觉得一个最好的方法论是老子给出的。在《道德经》54章里头他讲是这样的,如何能够去理解事物呢?要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就是说,你必须是从天下的角度从世界的角度,为世界去着想,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理解世界的问题。如果你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去理解世界,那一定是错的,你提出来的就一定是一个国家理论,外加一个国际理论,而不可能是一个世界理论。这个方法论是很重要的,它打开了一条路,使我们知道,我们必须拥有一种非常大的眼界,这个眼界的尺度要大到和世界一样大,它才有可能看清世界,它的问题所在,和它的合法性在什么地方,它应该如何被建构。那么从这些最古典的文献,包括到先秦的那些文献里头,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天下这个概念,它有三层意义,并且这三层意义是互相结合的。第一个意义呢,就是相当于我们日常语言里头说的那个世界,也就是天下的整个土地。我们整个能够想像的土地,都是属于天下的。这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世界概念。   第二层意思,就是所谓的民心。咱们中国古代都在说你得天,得天下得的不是土地。就像荀子在王霸里头所讨论的,他讨论了一个问题,说你所谓得天下并不是说大家把土地都给你了,你这就算得到天下了,说这没有,什么也没得到,你得到的仅仅是土地。得天下就是要得到民心,得到人们的支持,天下所有人的支持,这个时候你才拥有了天下。这个看法是非常深刻的。这意味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它的存在形式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存在形式,而且是一个心理学的形式。你必须占有一个整个的心理世界,你才拥有天下。天下第三个意思就是它是一种世界的制度,世界制度,这点非常独特。这个奇妙之处就在于中国当时就一开始讨论到政治制度的时候,它想的就是一个以世界为计算单位的这么一个政治制度,而不是国家。作为中国的古代所谓的国家是从属于天下这个政治单位的,一些下属的单位,就是诸侯国,诸侯国其实就是从属于天下政治中心的属国,所以这个诸侯国跟西方的也不一样,它既不是民族国家,也不是城邦国家,它就是中国式的,所以只能是按照我们中国的逻辑来理解,因为我们一开始入手就是一个世界制度。   那么这个天下理论在今天它要回答什么问题呢?在今天在当代的情况下,我觉得至少它应该回答三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世界必须成为一个政治单位,并且是最高一级的政治单位来理解。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世界需要一个世界制度。第三个问题是什么是领导或者管理这个世界的合法性依据。   它这个有可能可以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去讨论,也可以是在一个国际共同体里面去讨论。当然天下理论它把这个尺度放宽一直放到世界这么大,要在整个世界里头去讨论这样的一些政治问题。我在强调这个世界理论的中国独特性的时候,我也并不想说西方没有某些尝试,当然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国的这个理论强度。像比如说我们知道罗尔斯写过《万民法》。但罗尔斯这个《万民法》理论里头是有很大问题的,有很多不能接受的问题。像他在《正义论》里面提出的两个关于正义的原则,那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尤其是那个差异原则,差异原则其实就是比较有利于弱势群体的一个原则,但是他写到万民法的时候,他非常明确地说,这条差异原则就要取消了。在国际正义里头这条是不存在的,不能够构成作为国际正义的一部分,把差异原则取消,就意味着说在世界上的大国富国可以不顾穷国和弱国的死活。并且不仅如此,罗尔斯还进一步说,按照《万民法》这些民主的国家,在必要的时候,是有权利去干涉其他国家的,可以制裁和干涉其他国家。所以和美国官方的哲学是一样的,所以这样的话它就虽然说在走向这个世界理论问题,但是很快又退回去了,这个又退回到一个国家利益问题上去。所以这个能看出西方政治理论他们的发源,就发源于这个国家理论,这个是他们深深的一个底牌,一个潜意识,始终在阻挠着他们向真正的世界理论迈进。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天下这个理论,中国这个天下理论对于未来的世界的政治哲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资源,这个理论直接地切入到世界制度这个问题上去。   那么中国关于天下理论,它的内在的理论结构有一个是我特别关心的,这个世界制度的合法性,它有一个叫做我称之为叫双重的合法性论证。你任何一种制度都需要一种合法性,一般来讲,我们一个制度都是从一个角度去论证它的合法性,就是有单一方面的合法性论证。但是像中国这样拥有双重的这种合法性论证的这个结构是比较少的,很少见的。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注意到,我们中国古代在谈论到天下国家的时候,这么一个政治单位级别,我们刚才已经讲到,就是西方的它因为国家是它的考虑重心,所以它没有考虑过比国家更高的政治单位,所以对于西方的政治单位来讲,那就是国家是最高的,然后是共同体,然后是个人、个体。而中国的序列是跟他们错开一点,我们是天下就相当于世界,天下是最高的,然后是国,然后是家,所以就才有这个天下、国、家或者家、国、天下这么一个说法。那这个说法有两种表达,如果我们看这些古代文献我们可以注意到,凡是在谈论到政治问题的时候,都是按照天下国家这样去排序的,在谈论到伦理问题的时候,都是家国天下这样的一个排序,这两个排序意味着两种合法性的论证。   第一个如果从天下国家去看,这个排序去看,它给出的是一个关于世界制度的政治合法性的论证。这个论证呢,孟子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证。就是一个政治如果是一个统一的稳定的那么它必须是足够大的,必须大到所有的土地一体化的管理,这样的话就天下这个概念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真正的政治的一致性,天下才能够得到治理。这理由是根据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特殊的一个叫做历史观的一个论证。就是你看像西方的历史观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是以进步和落后这样来衡量的。但是中国衡量这个社会的好坏,不是按照进步和落后,是按照治和乱,天下大治那就是好的,天下大乱就是坏的。它并不关心说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它只关心一个制度它所导致的一个社会效果。它从效果,社会效果去反过来来看一个制度是不是好的。要达到整个世界的大治它就必须有一个世界制度,所以世界必须成为一个最高级的政治单位,比国家更高,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往下建构,由国家到家庭。这种建构中国的这个天下理论要求的是它必须具有一种叫普遍性,政治制度的普遍性,和传递性,这点是很重要的。我们刚才讲到,说像西方的政治理论比如说像罗尔斯讲,民主制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制度,在国内在一个国家内部它得到很成功的应用,但是它却不能够推广到国际问题上去。当一谈到国际问题他们都是否认的,不管是罗尔斯还是其他的西方的学者都是否认的,大多数人都是否认这个国际民主,或者是叫全球民主这样的可能性,不能推广。这意味着说它这个政治制度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假定它是好的,也仅仅是对一个国家内部是好的,它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传递性,它不能够由一个层次政治层次有效地传递到另外一个政治层次上去。所以这样的话,它这种制度从纯理论上来说它是有着致命的缺点的,肯定不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一种最好的政治制度它必须能够满足普遍性和传递性,就是说你在一个地方能够用那么它也一定适用于另外一个地方,并且是你在某一级的政治单位上能够用,那么你一定能够传递到另外一个政治单位去用,否则它就是一个有局限性的一个政治制度。   那么中国天下讲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天下国和家它的政治制度是一致的,它是普遍的,它是完全普遍适用的,并且是它的结构是同样的,所以它能够一层一层地传递下去,只有保证了这种普遍性和传递性,我们才有可能说这样的一个政治制度它是一个充分有效的政治制度。后来在先秦时代的那些儒家比如说孔子以后等等这些儒家,所做的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为这个天下理论补充了一个在我看来叫做伦理合法性的论证。因为政治合法性仅仅论证了这个一种政治制度的它的效率,它的自身的融洽,不能保证一种政治制度在价值上是不是好的,所以它需要一种价值上的,单纯价值上的论证。所以儒家给出的就是一个伦理的论证。所以它倒过来是由家去论证国,由国再论证天下,它是这样的一个反过来的一个排序。这个排序道理在哪儿呢?因为这个人的生活的价值或者是人际关系的价值,你必须由最小的单位去考虑最小单位当然就是两个人,就是孔子仁义道德那个仁必须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而到这个最小模式的时候,它的典型形式那就是家庭,一个家是一个最小的模型单位,所以如果说在一个家庭这样的模式里头所能够发现的,所能够找到的那种伦理关系,那么它就应该是最基本的。因为没有比这更基本的。它是最基本的,那么它就应该可以推广到其他的政治层次上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一直强调由家的伦理推到国,推到天下这个道理,它是反过来的一种普遍性和传递性,反向地传递上去。至于为什么说这个家的伦理是一个比较可靠的一个伦理价值的一个根据呢?我们可以想像一个论证,就是这一个家庭,这里头我们利益冲突是最小的,所有的都是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双方的这种价值关系是无条件的。从理论上讲家庭是最有条件产生相互的关心责任和爱,这样的一些人最想要的价值。所以儒家从家去考虑伦理问题,这一点在理论上是非常优越。比从单个人比如两个陌生人,西方一般都是讨论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两个陌生人之间这个关系是非常不稳定,非常危险的一种关系。那么当儒家给出了这个伦理合法性论证之后,天下这个制度的合法性应该说是基本上完满了。因为我们刚才讲了从天下、国、家到家、国、天下它正好构成了一个循环,一种循环论证。   那么在实践上说,这个天下当然它有很多实践的方式,并且我们相信是可以不断发展不断补充的。但就中国古代的天下理论来讲,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两个很有趣的实践原则。一个叫做无外的原则,就是王者无外。因为你整个天下都被考虑成一个政治实体的话,他就已经没有外在的政治实体存在,所有的都被囊括在一个政治实体里头,排除了任何的外在性的存在,这就叫无外的原则,王者无外。这个原则重要性在哪儿呢?等于是想说我们世界土地有多大,那么它的政治制度就必须伸多远,就必须覆盖整个自然的存在,只有这样,你这个才是一个充分的政治制度,这是一方面。   这个后果是很深远的,同样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西方的这个政治理论。西方的这种政治理论我们开始都说是发源国家,是以国家为单位的。但是后来又以宗教为单位,就是在中世纪的时候,以基督教为单位,这里头背后都有一些非常危险的原则,就是一个典型的模式,就是他们这个异教徒的模式。以及到后来当代的像卡尔·施密特讲,说什么叫政治?政治就是区分敌我。这些理论我们都可以看出来,西方的政治学的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就是把世界给分裂开来看。世界它分裂为一个是我们的,另外一个是别人的。别人的就是相当于异教徒他也是一个,或者说是落后的民族,就是如果它不是被选的,那么它就是落后的,它是野蛮的,需要被征服的,或者说从现代的讲,它至少也是个敌人按照卡尔·施密特来讲,如果你不带有价值歧视的话,它至少也是一个利益上的敌人。就是永远要把这个世界分裂地去看,只有在这个背景下,他们才能够思考政治问题。所以这个结构是非常危险的,就是使一个在他们想像的一个政治的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一个政治实体存在,总是不能充满整个世界,总是只是世界的一部分,然后把另一部分作为它的敌对方去想,只有世界存在的敌对方的时候,才有了各种冲动,他们才有了各种政治的冲动,全部政治冲动都建立在与人作对,这样的基础上去思考问题。而中国这个无外的原则,我们大家已经可以想像,如果说这个政治制度是充满整个世界的。我们想像政治制度,一切都包含在内,只有在内而没有在外的东西,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敌人,当然会有利益冲突的暂时的敌人,那是会有的,但是没有原则上的敌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会讲究和为贵,从这角度去想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为什么中国要讲和为贵,为什么要讲和谐?甚至我觉得应该可以这么概括,如果说卡尔·施密特讲的区分敌我,是西方政治思维的本质,那么中国这个可以叫做化敌为友。中国所谓政治就是化敌为友,如果不能化敌为友那就不是政治了,那就是变成是斗争。西方讲的这种敌我关系的斗争,在中国的思维里头恰好不叫政治,那就是你死我活了,而只有能够化敌为友这才有艺术性,斗争那都是很自然的,就跟动物一样,那个谈不上艺术,只有能够化敌为友才达到了艺术水平,只有这个情况下我们才称之为它是一种政治。另外一个有趣的原则是叫做礼不往教的原则。这是在《礼记》里面讲的。就是说这个礼可以就相当于是文化的意思,咱们可以大概相当于是一套文化体系,它讲的是说关于这个文化,关于礼的关系呢是这样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蛮夷也有蛮夷的礼大家都是不同的,礼不同。每个地方你可以觉得自己的礼最好,那没有问题。但是你没有理由认为别人的那个是怎么不好的,别人的你不要管他,别人该怎么样怎么样,如果别人觉得你的礼更好,他来学习,那么你应该欢迎。你欢迎任何来学习的人,但是你不能够反过来去推销,所谓礼不往教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能反过来去推销你的文化,把你的文化强加给别人。别人来学是可以的,你也可以去学别人的,如果你感兴趣,你可以去学别人的,但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不能够把他的礼强加给你,这是所谓的叫礼不往教的原则。   某种意义上你可以说它意味着一种叫做文化自由主义的东西,就是你自己发展自己的,你可以自由交往。   最后我希望我们能够关注一下不仅仅在天下理论本身,这个天下理论它的背后它是有一个深刻的哲学根据的,它决定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什么西方是那样去想问题,而我们是这样想问题。背后这个哲学的根据,你看像西方在考虑任何问题的时候,存在论的时候,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讲一个东西存在,另外一个东西存在,然后它们之间才有一种什么什么关系。就是说这个个体这个实体是给定的,那么两个实体给定,它们就会有某种关系,是这样去思考问题的。而这种思维方式,你可以看出来它奠定了以后个人主义的思路,那个所谓人权为什么讲权利先于义务什么,都是跟这个有关的。   而中国思考问题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存在论不是一个关于一个个体或者一个实体的存在论,我们的存在论恰好是关于关系的存在论,就是说实体是虚的,关系才是实的,给定某种关系这个时候你才塑造了在这个关系中的个体,就是反过来去思考的。你比如给定了是一个友善的关系,那么这两个人进入这个友善关系的这两个人,将会互相观察到对方是好人,如果你给定是一个敌对的关系,那么这两个人将会观察到对方是坏人,所以这个个体这个实体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性质。所以如果是注意到中国这样的一种关系存在论的思维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要讲究什么是最好的关系,为什么要化敌为友,为什么要讲究和谐,为什么要和平等等都是跟这个直接有关的。  
品牌金手指-弗朗西斯·麦奎尔
    主讲人简介:   弗朗西斯·麦奎尔(Francis X.Maguire)是美国营销领域最权威的人士之一。著名的品牌培育大师。IBF国际品牌联盟副主席、美国可口可乐首席顾问、美国联邦快递公司主要创始人、肯德基品牌的主要推动者。   内容简介:   你是否使用过联邦快递邮寄物品,看到过国家地理频道的探险经历,品尝过肯德基的美味?   联邦快递、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闻名世界的品牌,它们成功的奥秘在哪?   享誉世界的国家地理频道,它的品牌战略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中国有着潜力巨大的市场,面对外来品牌涌入的浪潮,中国品牌时代究竟何时到来?   品牌金手指弗朗西斯·麦奎尔来到中国,与你一同分享品牌培育的完美过程。精彩内容,尽在《百家讲坛》。   (全文)   此次北京之行真是太棒了。北京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谜,我很小的时候就期待着来到这里。北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里的人民。我非常自豪能够与大家在此共享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谈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在未来的几年当中,我们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奥运会将让它成为现实,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你们会准备好,全世界的人们都将会与你们共同庆祝中国的伟大和辉煌。我非常荣幸地能够来到今天这个会场,同大家共同探讨关于品牌和沟通以及广告的话题。那么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四个话题。我首先要跟大家探讨的就是标识。   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肯德基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个品牌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装鸡块的盒子上的老人的头像,这已经世人皆知了。他们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只是一盒鸡肉,中国人吃鸡肉,美国人也吃鸡肉,全世界的人都吃鸡肉,但是为什么惟独肯德基公司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成功呢?而其他公司只能向它学习,我们会探讨这个问题。   我还很荣幸地成为联邦快递的决策层的一员,联邦快递可以把很小的包裹送到美国的中部,在夜间就将其打包,然后第二天就可以将其送回。我们可以从这儿发货,将它送到将要送达的地点。实际上我们现在都知道美国联邦快递已经成为了一个动词,人们会说你把它快递给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今天和大家探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你们的公司要想在全球市场上生存下去,那么你将跨越一些门槛,今天要做的最基础的事情就是要从其他人的经历中学到东西,我今天是个使者,给你们提供第一手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怎么做的,你们没有必要再去从头做起。   有三个基本的步骤,大家掌握了这些步骤,你就能够获得和肯德基、联邦快递、国家地理频道一样的成功,你们将让你的品牌世人皆知。所以大家放松,我给大家一个公式,一用就灵,这就是成功之道。   我这里有三个公式,第一个公式就是搜集信息。这非常重要,要把你钦佩的那些公司,那些已经有了成功平台的公司,你要好好研究他们的所作所为,你不需要自己另起炉灶,因为在这之前都已经有人考虑过了,所以任何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搜集信息。这是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有了因特网,信息搜集很容易做到,所以今天一开始我就告诉大家,会有一些专家来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让大家来了解其他人的思想和成功经验,现在不需要新观点,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多地搜集信息,这你绝对做得到。这是在成功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我觉得大家做得到的,这是第一步成功之道。那么第二步是什么呢?第二步就是现在就采取行动。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我们不能一等再等什么都不做,不要总是在等待,搜集信息然后立即行动。我们赶快开始行动吧,那些坐着干等的人,将一无所获,他们达到成功的时期将无限推迟。所以第二个成功之道,就是现在就行动起来,第一搜集信息,第二现在就行动,第三决不放弃,不要半途而废,不用担心犯错误,你肯定会犯错,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我,但是犯错误不可怕,这样你才能够成长。有些人从来不怕走得更远,那么他就能走得非常远,而不是总躲在桌子后面,在等着看有什么困难。我个人就参与了许多公司的品牌营销战略,我是怎么做的呢?像联邦快递、肯德基、国家地理频道、宝马、可口可乐,这些成功的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很了解情况,非常有进取心,而且不怕犯错误,这就是我今天要告诉你们的,通往成功的三个步骤。   要相信你是知识渊博的,最重要的是信任你自己,所以我给北京的各位朋友和全中国的朋友提个建议:相信自己,让自己的知识更加渊博。而且不要总把自己看成是个廉价的劳动市场,我们要注重质量,我们要追求卓越,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而我们现在这个成功之旅刚刚开始,当奥运会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注视你,我们要跨越大洋,携起手来成为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追求质量,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为我们工作的这些员工的生活品质。最重要的是你们客户的整个生活品质也会提高,多年来我见到了许多杰出的企业领袖,其中有一位智者,他创建了索尼公司,他的品牌在全球闻名,他跟我说,在他创办索尼公司的时候,他在英语字典中查,“客户”这个词,我当时吃了一惊,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事情,什么是“客户”,他去查字典 customer,字典是怎么定义的呢?定义说“客户”这个词,是来自于一个拉丁词custom,大家都知道“习俗”这个词。比如中国的传统习俗,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习俗,所以“客户”来自于“习俗”这个词,然后给它定义。这是一种关系,根据人们的某种信念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关系,这就是“客户”。并不是说,今天给你付钱的那个人就是你的客户,你的客户,他会到你这儿来,而且他的孩子也会到你这儿,他的孙子也会到你这儿来,也就是说这是一种长期的关系,这才是“客户”。今天到你这儿来的人只是销售人员,我们对我们的客户就是这样定位的。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问题是你们怎么对待你们的客户,我今天来不是给你们什么秘方,我只是要提高大家的一种认识,就是说品牌很重要。它并不是仅有技术就可以的,而是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是说有了工程师就行。大家最需要关注的,也就是在未来这几年,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大家要关注的是培育中国自己的品牌,在太平洋周边的那些国家,他们是怎么做的。比如说日本,几年前很少有人重视质量,今天怎么样呢?不用我再跟大家说,大家也知道了,现在该轮到我们中国了,全世界注意了,中国品牌时代就要来临了。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我们最了解品质,我们最了解生活品质,我们最了解沟通,现在我们就花点时间,来探讨一下品牌的话题。我们将一起探讨标识,标识是你能看见的,然后再探讨,如何将标识转化为形象。比如国家地理频道的形象,我还将给你展示这个标识怎么做,这是一种形象,经过百年的发展,这已经成为形象了。成为国家地理杂志的形象了。   第三点,从标识到形象定位问题,你是做什么业务的公司,你的公司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大家都知道,最近宝马举行了,全球性的展示会,有人会告诉你“驾驶机器”这个概念,这就是宝马对自己品牌的一种定位,世界上好的汽车公司有的是,但是使用这个标识和形象用“驾驶机器”来定位的公司,就只有宝马一家。曾经有人看到过,在动物的身上打上的烙印,来标志自己的所有权吗?这就是最初的品牌意识,在动物的身上打上标识,表明自己拥有它,这就是我们所谓最早的品牌,我们一直在讨论品牌,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创立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一个永恒的品牌?要把它深深地根植在消费者的心灵之中,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我们会花费一点时间来定义品牌这个词。那么如果我们在动物身上打上了品牌之后,我们将会怎么处理它呢?这样的一个醒目的品牌,也许是有具体物化的形象,比如这个标识,也许还可以是听得到的,可以听到5个音符。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直观的标识或者声音,这是它的一个形象,培育品牌还是一个注入感情的过程,它是通过人的情感 、视觉、听觉以及人的经验来感知这个品牌。品牌就是关于人,关于企业文化,关于精神价值的东西。它不是技术,它和人的心灵有关,那么我们先看看所谓的企业标识。   比如美国联邦快递,进入市场的关键就在于你要能够在客户当中树立起你的品牌,“树立”这个词有一种激情。你必须好好体会一下“激情”这个词。如何使你的客户或者潜在的客户了解你所提供的服务呢?你怎么把信息传递给他们,传递给你的客户或者潜在的客户、未来的客户,激起他们对你品牌的激情,我们不是在讲你的激情,我们是在讲客户的激情,事实上他们处在不断变换之中,它不是你的激情,这并非说你的激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在你的客户心中激起这样的情感,你如何能够让客户对你的品牌变得更为忠实,让他们成为你的回头客,有一天他们的孩子也成为你的客户。我们在座的北京的各位企业家,你们要做的就是要赢得终生的客户,而不是为了这一个季度,也不是仅仅为了未来的一两年,这就是你要能够在变换的客户群中,培养出自己稳定的客户,他们因为有了你传递来的激情而变得忠实,这就是感情。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它存在世界所有人的心中,它并非中国人独有的情感,也并非是美国人独有的,它也不是日本人所独有的,或者是韩国人,或者越南人、德国人、法国人等等。感情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都是同样的动物,虽然我们语言不尽相同,我已经注意到了,也许我们吃的东西不同,我们穿的鞋子看起来也不同,但是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说“母亲”这个词,你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母亲的图片,此时你的心中充满着对将你带到这个世界的母亲的强烈的感激之情,这就是感情。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怎么样能够把那种情感的千分之一注入到你的产品和服务当中,怎样能做到?你怎样把我们都有的对母亲情感的千分之一投入到你的产品和服务当中?这就是你所要做的,这就是情感。最近几天有哪些事情,能够让你朗朗大笑呢?你怎么样将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千分之一的笑容,带给你潜在的客户,你现在清楚情感与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了吗?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认识到我们是同样的动物,我们都有情感,你怎样把你对母亲、对愉悦、欢笑和音乐的情感,注入到你的产品和服务中?我们在技术开发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了,但在最普通的经历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却远远不够,我们要使我们的客户,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拥有情感,你如何做到让那些,为你服务的员工充满激情,这没有什么秘诀,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认识到了情感的价值,品牌是广告的一个延伸,它关系到你的形象,这就是形象,你的激情,还有情感。大家感受到这种感情了吗? 5个音符节和后面的9个音符,它们构成了一段有百年历史的音乐,我们创造了它,并把它们注入到我们的品牌当中,这就使我们的品牌享誉世界,这就是品牌。这是关于情感,关于创造,关于激情,这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一切,它不是技术,也不是价格,你必须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我想提醒大家一句,刚才我跟大家谈到肯德基,那个装在盒子里的炸鸡,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盒子,那么这个品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你要用心。   以前有这样一本书,叫《小王子》,我经常把这本书介绍给我的听众和朋友,那么今天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来看看这个故事,这里有一个小王子,他住在自己的花园当中,他成天想着诸如技术、预算、数目之类的事,从森林深处走出一只非常精明的老狐狸,它走出森林坐在小王子的身边,就像今天我坐在你们身边一样,我是那个老狐狸,你们就是那个小王子,那么这个狐狸,对王子说了什么呢?大家请听狐狸说了什么?狐狸说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什么是本质呢?这是眼睛所无法看到的,对你们来说本质是什么呢?这跟技术、利润或者销售额没有关系,它与你的眼睛“后边”的东西有关,你只能用心才能看清楚,那么眼睛看不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大家花费多少时间来琢磨这个本质以及你的心灵之光呢?中国的心灵之光将传遍世界!在未来的几年,它将普照世界,大家都是富有进取心的企业家,而且我知道你们的企业不想亏损,我想鼓励大家一定要反思,一定要重新思考你的经营战略,然后把人的因素注入到这种战略当中,人的因素当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激情,他的表现、他的毅力,一个成功的公司是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个伟大的品牌也是这样做成的,并不是一个可爱的俏皮话,也不是一个可见的标识,关键是人。   那么现在我想跟大家讲一讲这个品牌,这个品牌已经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大家已经看到了,这个品牌的标识是个框,它像是照片的边框,或者说像个门框,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当中,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几百年来它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目当中的一个形象,那么美国的全国地理协会已经为全世界推出了这样的一个品牌,它向全世界的读者提供了一本杂志,此外也建立了自己的电视广播网络,这就是这本杂志的黄金品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当中,他们创立了《探索》、《发现》、《科学》、《文化》,当然还有《国家地理》,25年前,当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创建了自己的电视网络的时候,他们使用了一种音乐来推出自己的品牌,25年前他们就用音乐塑造品牌。刚才大家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我们所说的音乐品牌,让我再给你们播放一下。这就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品牌音乐。5个音符的旋律,后面跟着九个音符,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14个音符,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标识。而杂志的标识,就是这个黄金框架,我们将音乐和这个框架,组合在一起,就创建了国家地理。这样一个优质品牌,在过去的十年当中,美国国家地理创立了电视频道,他们有效地、充满激情地、向全世界推出了这一品牌。大家请注意,我们会给大家展示,国家地理频道,如何将音乐和标识结合起来吸引杂志读者以外的新的电视观众,这就是国家地理频道,这是他们的起点,然后在听觉上做文章,品牌就是情感,它并非是技术,当他们找我们寻求电视频道的品牌时,我们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有了,他们问“我们怎么就有了呢”?“你们早就已经有了”。品牌对某些人来讲是很神秘的,但是我们却是相当明了的。在过去的一些年中,我们已经为上百家公司创立了品牌。当你对品牌有了感觉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它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像美国联邦快递、宝马公司等,他们都做到了。   我讲下面一个问题,我们讲过标识和形象,那么我们现在要谈谈市场定位,那么你的公司是如何定位的你的定位,是为所有人服务吗?不是。我们把美国联邦快递定位为安全和高效,绝对和客观是安全的保证,隔日送抵则是高效的体现。你知道你的公司是干什么的吗?你知道你的公司是什么吗?你了解你的公司吗?你了解你公司的员工吗?你了解你的客户吗?你们最容易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想为所有的人提供一切。所谓的失败的公司,一定要选择一个你的强项,然后坚持到底,收集一些信息,从现在开始坚持到底,我们每个月损失一百万,这种状况持续了32个月,联邦快递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停下来了吗?没有。为什么呢?我们有这样一个信念。我们相信需求,而且我们相信自己。要做这样的一个泛泛而论的发言是非常危险的,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的观点,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经济体来讲自信很重要,相信你自己。谢谢!  
购房的陷阱-周 珂
    主讲人简介:   周 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个人专著及主编:生态环境法论。环境法教程。房地产法。物业规范管理教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现代企业制度等。   内容简介:   诱人的广告,使多少善良的购房者落入陷阱。定好的合同,开发商一拖再拖不予履行。买到的新房,房产证却不是属于自己。   如今,房地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百姓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安居的梦想,使多少家庭为之负债清囊。但随着商品房的热销,在商品房的预售环节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纠纷,涉及越来越多的法律问题,作为人生当中的一项重要投资,百姓该如何擦亮双眼,理性购房?是所有购房者需要了解的。掌握商品房销售的法律规定、以案例为典型分析法律问题,无论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还是保护购房者的利益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预售商品房它涉及一系列法律的问题,大致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合同签订的前期、合同履行的中期以及合同履行的后期,在这三个阶段中,都有可能发生法律的争议。在这个三个阶段中,各自的法律问题又有不同的特点。   在合同签订的前期,我们在购房前看到的广告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实物的模型等等,只要是不写到合同中,很难要求卖方对此承担合同的责任。那么这种宣传假如不能兑现,还能否作为法律的依据呢?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只要是合同中做出了规定,就必须严格的履行。那么业主入住后,配套设施却不能兑现,生活服务设施投入使用,究竟是以哪一个时间段为准呢?如果说合同中没约定的话,那么怎么样来认定合理的期限呢?   美丽的家园不只是梦想,用法律的明灯为我们引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珂,将从商品房案例的剖析中为我们揭示:如何规避《购房的陷阱》   (全文)   (背景专题: 2004年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一项题为“十大维权热点难点”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商品房的消费投诉最多,居十大消维权投诉热点之首。按照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分析,商品房的消费投诉已连续4年高速增长,2003年商品房投诉比上年大幅增长了18%。这些投诉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违规销售;二是质量问题;三是价格上涨和面积缩水;四是虚假广告误导;五是预售金被开发商非法侵吞。全国人大常委会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法》,2003年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将为购房者依法维权提供法律保障。)   (一)   商品房买卖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我国商品房买卖有一个特点,这就是预售商品房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同时,预售商品房也存在着许多法律的问题,这主要是表现在预售商品房合同与一般的商品买卖合同比较起来风险大、周期长、发生纠纷的比例比较大,而且签订合同的程序也更为复杂。老百姓的话来说是“隔山买牛”,这样发生争议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以,这里涉及的法律问题非常多,因此,法律防范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预售商品房它涉及一系列法律的问题,大致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合同签订的前期、合同履行的中期以及合同履行的后期,在这三个阶段中,都有可能发生法律的争议。在这个三个阶段中,各自的法律问题又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呢,我们看前期有可能发生的问题,请看下面这样一个案例。   [案例一:位于深圳市梅林路的山水居,是由深圳市正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开发的一处住宅小区,2000年初,深圳一家主要报纸刊出了山水居楼盘的销售广告,由于宣传中的小区环境优美,价格优惠,山水居在短时间内吸引了重多购房者的注意,现在的住户还清楚地得当时欣喜的心情。   住户:他曾经提供了有一个宣传手册,叫山水居的完美居家计划,因为当时我们买的时候,这个楼还没有建,什么都没有,那么它有这么一个计划,我们觉得也是比较详细了,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我们相信既然想到了,那就去做,那就是一个行动的问题了。   业主很快发现,真实的小区和开发商当初的宣传大相径庭,这是当年的楼书,这是楼书上美丽的山水居,旁边的文字是这样注解的:小区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内部环境,流泉、假山幽静、碧池,游鱼与清秀典雅的建筑交相辉映,然而现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住户:这个说起来,我们感觉就跟我们当时从它的宣传还有它市场营销的那些资料上来看,差得就比较远了。   除了这个小小的儿童活动场和花坛,当年楼书上有山有水的小区现在就只剩下这拥挤的楼群。依山傍水的美丽园林,原来只是开发商创造的海市蜃楼,那楼书上浓重推出的另一特色,完美居家计划总该能够实现吧,那些内容曾经让众多业主怦然心动,可现在他们再也找不到当初心动的理由。   住户:那么当时它这里面就讲得就非常让我们觉得很心动,就包含一些配菜中心,托儿服务,自助洗衣房,书吧,家庭服务中心,小区的超市,就是很便利我们生活的这些东西,到现在为止,我们住进来一年多了,是一个影子都没有,所有的这些配套。   开发商:这是这么说,如果我们针对这个来说,我周边都有配菜中心肯定是有,我们旁边有个送菜中心,这个不是说是我山水居里面的要求。   记者:它整个已经界定了是山水居内,这个话应该怎样理解?就是也可以叫做山水居内?   开发商:不是,也不是山数居内,这个里面,这种宣传肯定有一点夸大了,肯定有夸大的,我只能这么说。   记者:这种夸大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呢?   开发商:那看谁去理解。   记者:你的理解是什么?   开发商:就是吸引更多的,就是刺激消费,刺激购房。   这样的广告夸大使山水居的入住率高达95 %,这给正瑞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难怪田主任会给它戴上促进消费的美誉,在这个经济圈里惟一受害的就只有山水居的住户们。   住户:我们现在不要说上当受骗,我们简直是投诉无门,我们现在找他们,他们就是不理不睬,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就是没办法。]   这个案例,它是合同成立前的广告宣传,与合同的履行的实际情况不符,所产生的争议。在广告宣传这个问题上,主要涉及了两方面法律的问题,一方面是广告管理法,一般情况下,与合同责任也就是与民事责任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第一方面法律的问题。第二方面法律问题就是合同法的问题,如果广告宣传中,一些内容是直接体现在合同中的,那么这就会对合同的订立产生重大的影响,就会产生合同责任问题。   大家知道,签订合同在法律上要求有两个步骤,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邀约和承诺。邀约这是指当事人一方,向他方提出订立合同的要求或者建议。承诺是受邀约人同意邀约的这种意思表示,这是指一方邀约一经承诺,合同就正式的成立。一般来说,广告宣传在法律上,人们把它叫做邀约邀请,邀约邀请又称引诱性邀约,这是指一方邀请对方向自己发出签订合同的邀约,卖方邀请买方之后自己就变成了邀约方,卖方发出邀约邀请之后,买方提出邀约,卖方这时就成为了承诺方。邀请本身一般不产生合同责任,这是咱们合同法对邀约邀请这样确定了它的法律的性质。   我们在购房前看到的广告宣传,包括宣传资料、实物的模型等等,基本上都属于邀约邀请的这种方式,只要是不写到合同中,很难要求卖方对此承担合同的责任。那么这种宣传能否兑现?基本上属于卖方商业道德的这种范畴,不能够作为法律的依据。买方在签约时往往就有一个思维的误区,认为广告宣传是白纸黑字写着,一般的老百姓对待这个意思表示就认为,是不是落实在书面上。往往宣传广告也是以一种书面形式表现的,所以很多买方就把邀约邀请误认为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邀约。另外,实物模型,一般的买方也把它认为就是合同的内容,实物模型表现的楼层高度是多少,绿化面积是多大,模型中还有很多配套的设施等等,往往做得都非常漂亮。那么买方就把这个误认为是合同中的内容,所以就把邀约邀请误认为是履行合同的依据,或者是把广告宣传误认为是合同附件,把它误认为是合同当然的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说如果广告宣传的内容不写入合同,一般来说对卖方是没有约束力的。比如小区的车位问题呀,绿化问题呀,商业生活服务的设施等等。那么如果这些个广告宣传的内容写入到合同中,就成为了合同的条款和合同的内容,那么卖方就必须兑现,如果不兑现就要承担违约的责任。   (专题:如今,在预售商品房的买卖中,开发商往往并不把广告中诱人的言辞写入购房合同中,上当受骗了的购房者是否还能依法维权呢?最高人民法院在2003年的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商品房的销售广告和宣传资料为邀约,但是,出卖人就商品房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所做的说明和允诺,具体明确,并对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订立,以及房屋价格的确定有重大影响的,应当视为邀约。)   视为邀约这四个字很重要,就是把它推进,就是作为一种邀约来处理,该说明和允诺即使未载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亦应当视为合同内容,当事人违反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如何对开发规划范围内的房屋及相关设施做出界定?例如开发商在广告中宣称,本小区处于上风上水,空气质量优良,周围是林地,即将开通高速路等等。但是买方入住以后,发现在小区边上有这么一个工厂,这个工厂原来开发商是承诺需要拆迁走的,但是入住以后根本就不存在拆迁这样的问题。   [案例二: 记者:那么这边是什么?   开发商:这边是一个什么,是一个厂,是捷顺的一个厂。   记者:从图上看,就是当时画的像绿地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个位置。   开发商:不是这一片。   尽管这位田主任矢口否认,我们通过比对还是能清楚的找到答案,这是平面规划图上小区楼群的分布,早已存在的工厂就坐落在这里,而它恰恰是宣传画册上绿地的位置,当初为了增强小区的吸引力,精益求精的开发商在制作宣传画册时,可没少费工夫。   知情人:然后在模型和各种楼书上都可以看到,是把工厂的这块地全部是作为了绿地跟假山,进行绿化,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工厂。]   这样存在工厂以后,小区的空气质量当然就要受到一些影响。或者是原来承诺的林地,买方入住以后林地也没了,这个林地又变成了一个新的开发区。这种情况都应当是属于范围规划外的事情,但是如果出现的问题是处在开发规划区范围内的,也就是小区范围内的,那么这些事项就应当就视为邀约。也就是说邀约邀请当中涉及的事项是规划范围内的,一般的来看,应当视为邀约的内容。比如,小区内的绿化、车位,还有开发商承诺的商业、服务业的这些配套设施等等,这些都是处于小区范围内的,这样的一些广告宣传的内容,都应当视为邀约的内容。   总得来看在这个案例中,开发商的广告宣传有一些已经写入了合同,应当视为合同的内容,如果不兑现的话,应当承担违约的责任,还有一些即使是没有写入到合同中。但是,如果它是属于规划范围内的事项,如果对合同的订立和房屋的价格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应当视为合同的内容,还有一些是虽然没有写入合同。但是按照法律的要求,是商品房买卖合同必须具备这些条款的,那么这样的一些邀约邀请的内容,也应当视为邀约的内容,如果不兑现,也应当承担违约的责任。这是我们要讲的在商品房预售合同签订的初期涉及的广告宣传与合同实际履行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的一些法律的问题。   (二)   下面我们谈一下商品房预售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   [案例三:1997年底,位于北京北三环中路的一幢高档商品房投入了使用,它的开发商就是人们熟悉的深圳房地产企业——深房集团,这幢被称为深房商业大厦的高档公寓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销售价格的起点,每平方米超过了一万元人民币,到底是什么样的条件打动了业主会掏每平方米一万元的高价在深房大厦投资置业呢?   业主们说,叫他们感到放心的是,他们签订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购房合同,仅在购房合同的附件中,我们就看到了有关建筑材料及附属设施的二十多项补充条款。可业主们没有想到,从他们入住一开始到现在,他们得对照合同一项项地找开发商交涉,而且这种交涉五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   1997年12月深房大厦交付业主使用,然而对于部分购买了期房的业主,他们的入住时间已经比合同约定的交房日期1997年7月延迟了170多天,业主和开发商交涉没有结果,于是两位业主率先为此打起了官司。他们的官司胜诉后,其他业主要求开发商支付违约金的要求,才得到了开发商的认可,然而这场官司只是漫漫维权路的开始。   住上新房后一位业主发现,合同中许诺的高级进口卫生洁具根本不是进口产品,这样在入住一年多以后,开发商答应以国产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的差价为基础,向业主们进行双倍赔偿。业主们还告诉我们,合同中约定的296个停车位,现在仍然没有兑现,不得已他们只能把车辆停在狭窄的道路两旁,至于合同中约定的配套设施,诸如银行、邮局、咖啡厅、网球场、游泳池等生活服务设施,到现在还只是停留在图纸上,那么对于迟迟没有兑现的配套措施,开发商是怎么答复业主的呢?   业主:配套设施它一直就说我们现在资金比较紧张,正在筹措资金,肯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售房合同中也没有约定这些配套设施完工和交付的日期,因此开发商一拖再拖,业主们也没有办法,但是到了2001年业主们了解到当初开发商许诺用于建设配套设施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转卖他人,业主们这才意识到五年来他们苦苦等待的配套设施已经成为了一个泡影,因为另一座塔楼以及裙楼的招牌已经告诉了他们一切,也就是说,到此为止,开发商已经用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根本不会履行合同约定的有关配套设施的条款了。那么,出巨资买房的业主们该怎么办?]   这个案例是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它既涉及合同的问题,又涉及规划变更的问题,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只要是合同中做出了规定,就必须严格的履行,除非是发生了不可抗力等法定免责的事由。那么生活服务设施投入使用,究竟是以哪一个时间段为准呢?如果说合同中没约定的话,这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期限来认定。那么怎么样来认定合理的期限呢?一方面在住宅小区中,生活服务设施与住房的关系,主要是它表现在主要建筑物与辅助建筑物的关系。辅助性建筑物如果迟迟不完成,当然会影响到主要建筑物的使用,另外一方面,如果等到住宅建成以后,这些辅助性设施才投入了使用,那么也会严重的影响居民的居住的安宁的利益,比如说居民都入住了以后,这边生活辅助设施才开始施工,那么会造成一些噪声、空气这方面的污染,这也会影响到主要建筑物的使用。因此,原则上我们说,生活服务设施应当是与住房同时投入到使用中,如果是属于分期的开发,那么最迟也应当与后期的住房同时投入到使用中。在这个案件中,开发商最终把合同中规定的用于配套设施的土地转卖了他人。首先是一种严重违约的行为,因为合同中明确规定开发商有提供生活辅助设施这样的义务。但是最后没有兑现,这是严重违约的行为,应当承担违约的责任。这种违约责任,买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且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赔偿损失。   此外,小区的配套设施的土地一般的来说,这种土地的使用权是属于全体业主所有,开发商转卖这部分土地使用权,它也是对全体业主合法权益的一种侵害,因此构成了侵权的法律责任,所以业主们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选择追究违约责任,也可以选择追究侵权的责任。在这个案例中,转卖土地肯定会涉及规划的变更,这种变更呢,将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大家知道我国房地产开发的程序中,第一个程序就是规划,城市规划。这个规划它不仅涉及开发商的利益,也涉及买方的利益,同时也可能涉及社会公共的利益。所以,一经确定就不能够轻易的变更,如果变更了,往往就有可能导致利益的失衡,产生各种各样的争议。   但是在实践中,至少是到目前为止,轻易变更规划这样的问题呢,在房地产的开发和交易的过程中,经常的发生这类的问题,这个也是我们制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这种变更的结果大部分是有利于开发商,比如说开发商把规划中的容积率给变更了,同样范围的土地,他建造了更多的建筑平方米的商品房。这样的话,他获利当然就增长了,或者是改变了建筑的高度,或者是减少了绿化的比例,或者是改变了配套设施,等等。   所以在以上的这个案例中,业主可以提起诉讼,要求开发商把转卖土地的全部收益,作为不当得利退还给业主,如果业主要求退房,并且要求开发商承担违约责任,也应当受到法律的支持。   (三)   下面我们再看第三个案例,第三个案例是在合同履行的后期,经常发生的问题,这个案例涉及房屋产权问题中的产权证,还有可能会涉及“一房二卖”,甚至“一房多卖”这样的法律问题。在预售商品房中,产权证是经常发生纠纷的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现房交易发生产权证这方面的争议不太多,那么这也使预售商品房的交易风险就加大了,所以必须要加强法律上的防范。商品房与其他住房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在于它是有产权的,也就是有房屋所有权的这样的房屋,住房商品化改革,在法律形式上,实际上就是要体现业主手中要持有产权证,可以说,没有产权证,就不是商品房,而且产权证对于业主的不动产利益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如果没有产权证,业主要对他的房屋出租、抵押贷款等等,也就没有法律上的依据。   办理产权证与预售商品房所谓“五证”是相联系的,一般我们说“五证”包括规划证、土地使用权证、开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和竣工验收证这么五个证。那么缺少这“五证”中任何一个证,都有可能导致产权证在办理的过程中,发生法律上的障碍。其中,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没有这个预售许可证,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这个商品房预售合同就是一个无效合同,那么没有其他的这四个证商品房预售合同有可能不是无效合同,但是如果没有预售许可证,这个商品房预售合同肯定就是一个无效合同,办理产权证的主要义务应当是卖方,买方只起一个配合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商品房交付使用后,办理产权证只需要经过行政机关审查、登记、发证这样的一个程序就可以了。那么这个程序从期间上看有一两个月应当是足够了,那么产权证迟迟办不下来,往往是另外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例如办理产权证需要其他房地产开发的证件不齐,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五个证不齐,这些方面都有可能导致产权证办理的困难。那么还有一种情况,纯粹由于卖方个人的原因,由于卖方自己单方的原因致使办不下产权证,比如像这个案例中提到的,开发商把这个商品房的产权证办理给其他人了,然后再以其他人的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那么这种做法当然买方就不能够办下来产权证。   现行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对于产权证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是不再做任何的约定,如果发生了问题,就是按照我前面讲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来进行处理。第二种选择,就是双方可以在合同中做出专门的约定,这种约定有可能对卖方有利的,也有可能是对买方有利的。但是如果在合同中做出了约定,发生了争议以后,就将按照合同约定内容来进行处理。   这个案例中有可能发生开发商以他人的名义办理产权证,有可能会发生“一房二卖”这样的目的。“一房二卖”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非常恶劣的一种违约的行为,它带有商业欺诈的性质。因此,法律对这种违约行为,规定的违约责任也是非常重的,这种违约责任带有惩罚性。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对这种行为就规定可以使用惩罚性赔偿的方法。这种惩罚性的赔偿表现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那么这一个情况有这样两种:第一是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的,第二种情况是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的。在这个司法解释中,对无法取得房屋应当有一个全面的一个理解,这里既包括实物形态意义上的,也就说没有办法取得房屋的实物,没有办法入住进去,同时也应当理解包括法律产权形态意义上的,也就是说没有取得产权证。严格地说在法律上,没有取得产权证就是没有办法实际取得房屋。因此在这个案例中,购房者就可以按照最高法院这个司法解释,要求解除合同,退还购房款的本息,赔偿损失,并且在赔偿损失上,可以要求卖方承担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以上我们就把商品房预售合同在订立履行过程中,在三个阶段上可能发生的这些法律问题,简单地做了一些讨论。实际涉及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一些,希望大家关心我国房地产法的问题,使我国住房商品化的法律保证进一步地健全起来,谢谢各位。  
吴建民盘点2004国际形势  吴建民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8日 14:36  主讲人简介:吴建民,现年65岁,早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从22岁起,吴建民就进入外交界,经历之丰富超过了众多同龄人。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1991年初,他成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之后,他相继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1998年11月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工作。现任外交学院院长。2003年12月12日,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  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的第五个年头,2004年的国际局势依然复杂多变,伊拉克战后重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和平进程、朝核问题等多个热点问题继续吸引人们的视线。2004年,巴以之间的冲突依然不断,国际社会曾多次试图调解双方矛盾,各种中东和平计划层出不穷,但多为新瓶装旧酒,难以取得各方认可。2004年11月13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病逝,更为中东和平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中东地区的另外一个热点就是伊拉克。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萨达姆政权与本。拉登的基地组织有关系为名,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向伊拉克发动了战争。战争结束之后,伊拉克不仅没有走向和平,反而是暴力冲突不断,针对美军和伊拉克警察的袭击事件和针对外国人的绑架人质事件时有发生,美军伤亡人数也屡创新高。同时,伊拉克自身的重建也是困难重重,美国深陷伊拉克不能自拔。  2004年5月1日,匈牙利、波兰、捷克等10个中东欧国家正式加入欧盟,这是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扩大后的欧盟成员国从15个增加到了25个,人口从约3。8亿增至约4。5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经济总量与美国 不相上下,欧盟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这次欧盟的扩大,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了以地区集团化为重要标志的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如何看待全球化?全球化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波涛汹涌的全球化浪潮?  纵观2004年,快速而广泛的经济增长是全年世界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今年除了欧洲经济略显低迷之外,美国、日本经济继续复苏,东亚经济快速增长,拉丁美洲和非洲中也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分享到了经济增长的果实。如何解读这种至少是1980年以来首次出现的良好局面?在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的世界经济的背后还有什么问题?  从事外交工作42年,曾任我国驻多个国家大使的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新任主席吴建民,用他深厚的外交阅历与敏锐的外交家视角,回望过去一年的国际大事,盘点2004国际形势。  (全文)  今年现在到年底了,大家都非常关心今年的国际形势。我们这些长期从事国际问题研究、观察的人,也在思考2004年国际形势到底有什么特点?我想首先要声明一条,现在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人们的看法不大一样,我今天讲的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对,关键是什么呢?大家在今后观察这个形势的时候,你看事实。不管是谁说的,如果事实证明是错的,就是错的,不管是谁说的;如果事实证明他对的,他就是对的。  今年形势有什么特点?2004年,我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中东问题,也就是伊拉克战争和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成为国际形势当中最大的热点。国际形势当中有很多热点,但是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中东这个地区。这两件事情,可以说占据了全球人们的注意的焦点。有人统计过,在世界上,特别在西方世界,2004年头版头条、电视的头条新闻,大家说大概百分之六十、七十甚至八十是这个地区的,这意味着什么?全世界人,62亿,真正坐下来把报纸仔细看的,电视从头听到尾的,不是很多的,是不是?所以,大部分人是看头条。所以人们脑子里面所形成对国际形势的一些印象,往往就是这些头条新闻形成的。而中东这个地区,伊拉克战争,巴勒斯坦、以色列的冲突,占据了大家的主要注意力,这是今年形势非常一个突出的特点。  这里面首先要讲到伊拉克战争,从去年3月20号打响,到现在一年多了,这个战争会打多长?这个战争实际上在战场上的时间并不太长,主要的就是把巴格达拿下来,政权易手,这个时间并不太长,打了24天。可以说从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吧,打了四场战争,这场战争时间是最短的:1991年1月17号打响的海湾战争,那场战争打了42天;完了就是科索沃战争,打了78天;再下来,阿富汗战争,打了61天;这场战争,政权易手,24天解决了。但是伊拉克的这种武装活动、暴力冲突没有断。美国人就是在伊拉克战争,在打战场上,在开始要把这个政权推翻,死了138人。可是这个战争结束之后,死的人大大超过了138人,现在死的总数超过1100人了,伤了5000多人了,而且天天在死人。  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战争?美国人讲两条理由:第一条理由,说萨达姆。侯赛因同基地组织有关系,当时世界上就不相信,你说有关系,你拿出证据来,美国人拿不出证据来;第二个理由,说是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世界,威胁美国的利益。那好,联合国就不同意,联合国说你要销毁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核查。因为在1991年1月17号打响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当中也是可以打伊拉克,那次战争所销毁的,在战场上通过真刀真枪所销毁的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很小一部分,80%以上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后来通过核查,联合国去核查,发现了,拿出来销毁,大部分这么销毁的。联合国就说了,包括当时核查的头头,叫布里克斯,他说不需要打呀!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呢?打了之后,你要光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完全通过核查来解决。但是美国一定要打,怎么劝不行,全世界赞成打的人不算太多,中国人也不赞成打,我们便劝美国人说别打,打了对你美国本身也不利,对这个地区也不利,要解决这个地区的问题,打不是个办法,还是和平解决好。美国人不听,一定要打。打了之后现在这个状况是什么样?全世界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美的浪潮。  这个浪潮,全球的反美情绪,超过了越南战争。美国人自己讲,说是就在平常的时候,不发生什么事,世界上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不喜欢美国;现在这场战争一打,这是美国人自己讲的,不是中国人的看法,美国这个研究国际问题的人,说现在全世界多少人不喜欢?80%的人不喜欢美国人。所以美国总统到什么地方去,都挨臭鸡蛋、游行示威。这次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智利圣地亚哥举行,也是游行示威非常厉害,老百姓不喜欢他,这是一个方面,不喜欢。美国另外一方面,又天天在死人,想把这个问题很快地了结吧!好像了结不了,越打越多。美国打这场战争是以反恐的名义,反对恐怖主义。但是,采取这样的办法来反对恐怖主义,结果会怎么样?在这个问题上面,美国人的看法跟世界上很多一些国家的看法不大一样。前不久,希拉克总统到英国去访问去,人家就问他,你看这个世界是不是更加安全了?因为这是美国人经常讲的看法,现在,这个世界没有萨达姆。侯赛因,萨达姆。侯赛因不在台上了,这个世界更加安全了,希拉克总统说不一定,未必。你看现在打了之后,人们经常说打了之后,这个恐怖主义怎么样?暴力行为是多了,还是少了?好像是多了,并没有减少。这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大家不大赞成这个做法。  另外一个现象,像我们这些在世界上跑得比较多的人,出去看看,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美国大使馆都是在各国最好的地段,全都进了军营了。使馆前面又是路障,又是军队把守,不得了,进去很难,这是一种现象。另外,你要去美国现在很难,去美国申请签证,在北京我听说拒签的达90%,也不给你讲什么理由,拒签,而且去了之后不管是谁,大部分人要按手印。我今年去了两次,因为有工作要去,心里面不大痛快。第一,要我留手印。我说吴某人搞了42年的外交,还没有一个地方要吴某人留手印呢,一定要留,怎么说不行。为什么要留?说是驻美国的现职外交官可以不留;另外,国家领导人可以不留。那吴某人不是这个情况,所以一定得留。好,对我算客气的,不用排队,下午四点到五点去留个手印。那天,我是外交学院事儿比较多,我到那儿的时候四点三刻,因为要走很长一段的路,下车之后不让走了,得走大概五百米的小道,很窄,走过去排队的。我进去之后,问我带手机了吗?我一摸,我说我手机在这儿,我说我手机给你吧,不行,我手机得送回去,我想送回去,五百米,来回一千米,这个时间没有了,好说歹说不行,好像这个手机就成定时炸弹了。没办法,第二次我就再跑一趟,没有时间了。  今年后来我又去了一次,这次不用按手印,因为我是多次出入境签证,所以不用了。可是我遇到一件事情,我搞了42年外交工作,人家这个地方对外交官,我还算是一个VIP,还算是个要客,一般很多地方对我很客气的,这个地方是把我查得最彻底的一次。一进机场,安检,大家都过,这个没话说。然后,要登机之前,在登机口,出门之前,然后坐汽车到登机去,这个之前,美国国土安全部派了人在这把守,每个人都检查,我的腰带得解下来,鞋得脱掉,我手提的行李每一个都得打开,我没有经历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你说心里面很舒服?我看没有人会感到舒服的。怎么这么紧张啊?紧张得不得了。所以这种紧张就让人感觉,本身是一种什么?一种不安全感。这种现象会带来什么结果?我说不清楚。  我在美国因为前后工作了十年,我也问自己这个问题,美国为什么一下成为世界头号大国?那么富,什么原因?我仔细想一想,大概是三股流,流到那儿去了:第一是人流,流到那儿去了;第二是物流,流到那儿去了;第三是财流,钱流到那儿去了。这三股流,对不对?这三股流当中最重要是什么?人流,人带动这些东西。美国,我在那里呆了十年,有些情况了解一点。美国的中等教育不行,年轻人,像我们的外交官的孩子,中学、小学到美国上学轻而易举,不是重点学校的,到那儿也轻而易举,天天玩好了,都能应付。中等教育不行,大学本科也不行,好的是研究生,它一个政策,把全世界的好的研究生都能吸引到它那儿去,这个就不得了,人才到它那儿去了。可是美国现在采取这样一些政策,去的人减少了。今年8月3号到10号在钓鱼台举行了中国外国大学校长的论坛,我参加了这个论坛。这个论坛去了一百二十几个中国的大学校长,我是其中之一,也有近二十个外国的大学校长,里面包括美国的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都去了。美国人自己讲,他说反恐以来,去美国的学生下降了48%。我前两天碰到一个瑞士朋友,他说瑞士去美国旅游的人下降了50%,人流在下降。而且美国驻外这些人员,因为我在驻法国的时候,我是去年7月份回来的,9.11之后我还在法国工作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去美国办签证很难。我因为要去法国的在南太平洋的岛子,叫做法属波利尼西亚,去那边有任务,去那儿飞机要飞24个小时,中间要经过洛杉矶,那就要办签证。我是大使,这个签证好办,我也不用去,很客气,那算客气。因为大家都是驻法国大使,这个大使之间还有点关系,但是要记者去就很难了。这个签证不能自己送去,护照不能自己送去,得特快专递送去,好像这个人当面就有危险,好像就有危险,完了之后跟美国人谈起来说,你们还去美国干嘛,别去了,现在反恐,你还去干嘛,不要去,不大欢迎你去。你想那些政策,去要留手印,安检非常严,这一系列的措施,它并不鼓励你去了。这样一来,你们大家想,人流减少会带来什么结果?就是这样一个现象。  这个现象就是中东地区大热点——伊拉克战争、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冲突,使得美国人非常紧张。你去感觉,当时9.11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我们还是很同情美国的,很多无辜老百姓死了,我们还是很同情的。可现在一打伊拉克战争,这么一系列的做法,弄得全世界很多国家对这个事情不大感冒,有些摇头。所以这是要在讲今年的形势的话,这件事情是国际上的头条,中东地区的热点。这个热点,可以说是可以耗费了、占据了美国人很多时间、精力和资源,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今年的国际形势,全球化在深入发展。  全球化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它在深入发展。中国人对全球化的认识也不是一开头就认识的。1974年,联合国举行第六届特别联大的时候,当时小平同志带团去的,就那次。当时我因为在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所以整个会议我全部参加了。当时因为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中东石油危机的过程当中,发展中国家,阿拉伯的采油国,对美国采取一种禁运的态度,这个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觉得我掌握原料,我还是有相当有力量的,所以这次大会的目的,是关于原料问题以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么一个会议。这么一个会议小平同志去了。当然,我们要建立新的秩序,中国人当然是赞成的。因为会议上我是参加了,它的会议开头总是有一般性辩论,有很多,你听那些发言,那玩意听得人也很激动,热血沸腾。发展中国家讲,为什么穷?就是受剥削。他讲出好多理由来,那也是挺那个的。全球化,当时大家对于跨国公司,当时人们还很反感,当时发展中国家说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的工具,我们一度也有这个看法。当时他们讲相互依存,中国人也不大喜欢相互依存这个说法,什么相互依存?骑马跟马的关系,骑马人跟马的关系,你骑在我头上,你还跟我相互依存,不大赞成。所以当时,1974年举行特别联大的时候,全球的跨国公司7000家,现在多少?快五万家。全球化的载体是跨国公司,它正使得全球的资源比较得到很好的配置,它优势发挥出来了。你这地方有矿,我就在这儿开矿;你这地方有市场,我就在这里建立销售渠道;你这里有很好的工程师,我就在这里建研发中心,各方面优势集起来了,所以它这个全球化在深入发展,这个不用多说,大家懂这个道理。  我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在全球化的同时,还有一股流,被边缘化。我先讲边缘化。不要以为全球化,全世界都化了,没那么回事,有的化了,有的没有化。今年5月份,我请了坦桑尼亚的总统到外交学院给学生讲课,这个总统讲什么呢?非洲被边际化了。被边际化了,不要小看这个事情。我是1996年1月到日内瓦去工作,日内瓦驻联合国,我是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的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同时我也是驻所有瑞士其它国际组织的中国代表大使,包括WTO、世界贸易组织。我去的时候,因为当时WTO的总干事叫鲁杰罗,这个人是原来意大利的商业部长,很有知识。他跟我长谈了一次,他说我非常赞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他说我搞经济工作三十多年了,我认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区也好,世界也好,经济发展有一股流,往前走,你入了流了,你就发展了,前进了;你出了流了,你就大大落后了。这几句话我后来一想,有道理呀!中国怎么落后的?中国人在世界上领先不是一二百年啊!全世界都承认,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这1400年当中,中国是世界上科技创新的中心,四大发明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些发明给世界带来多大的影响!  所以希拉克总统对我讲,他说,大家都知道欧洲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不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不公道的。没有中华文明的贡献,没有世界的今天。这讲得很公正、很客观。我们怎么落后的?一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份额多少?三分之一,比美国现在的份额还多了。1820年,我们还占三分之一;到1949年,多少?不到1%;去年,我们经过25年的大发展,我们GDP到了1.4万亿美元,占世界全球GDP总额多少?3.9%,才3.9%。我们老祖宗那个时候到了三分之一,33%左右,为什么?你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没有入流,就是小平讲的。明成祖是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郑和下西洋,就是在他那个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在他当皇帝的时候进行的。从1405年到1433年,这个时候郑和下西洋,七下西洋,非常了不起的,为什么落后了?明朝的皇帝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关闭、封闭起来,封闭起来。封闭起来,世界上发生大事中国人没有进去:一是叫做文艺复兴;一个是启蒙运动;再接下来的是工业革命。中国人都没进去,没进去就大大落后了。所以不要以为全球化,全世界都被全球化了,没有那么回事,化进去只是一小部分,很多地方没化进去。中国现在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化进去了。你要回头看,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方针太英明了,要不化进去,我们还在落后,我们当然比现在要落后得多,就这个原因。一个国家也是,我在法国,我到拿破仑的故乡科西嘉岛去,法国是不经过工业化的。我到科西嘉岛去,当地的领导对我讲,我们这里没有经历工业化,这就是现实。所以在认识全球化的时候,大家要想到,要化进去,要进去,不能出来,出来要大大落后。所以现在全世界一些国家没有化进去,被边缘化了,非常担心,这是一个。  另外我要讲一下,就是地区集团化。大家可能会问这个问题,全球化了,还要地区集团干嘛呀?都化进去了。其实不是这样子的。你们看一个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区集团在形成,在前进,这股化了,这股地区集团化的潮流,势头越猛。  你看欧洲比较早,欧盟,欧洲联盟,今年5月1号,从15个国家变成25个国家,很大;美国,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也需要地区集团。所以在1992年的时候,它搞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几个国家?三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这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组织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有没有好处?对美国有好处,对加拿大有好处,对墨西哥也有好处。我前不久见了当时的墨西哥总统塞迪略这个人,在他手下完成这个事的。我说怎么样?非常有好处。他说,面对这个全球化,一个国家不论有多么强,没有地区支撑,你很难应对它的挑战,也很难全面抓住它的机遇,充分地抓住机遇,需要地区集团:俄罗斯有独联体;非洲有非洲联盟;亚洲相对滞后。所以现在,我觉得需要告诉大家的,亚洲这块在动。  今年8月16到17号,我到曼谷去开会,开什么会呢?叫做东亚思想库网络年会。这是个什么东西,这“10+3”,就是东盟十国加三国——中、日、韩领导人做出个决定,要来推动东亚的经济合作,要搞一个智库,智囊团,这个所谓东亚思想库网络是惟一能够向领导人会议提出政策建议的思想库。这个思想库什么特点呢?它是叫第二轨道,第一轨道是政府,第二轨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政府支持的学者,就是有背景的,不是学者在那边讲讲自己的看法,它是有背景的。今年我是参加第二次年会,就是十三个国家都去了,大家都赞成建立东亚共同体,都赞成,十三个国家全赞成,这可不是个小事。还有,前两天,11月28号到30号,在万象举行了“10+3”的领导人会议,领导人层面第一次同意建立东亚共同体,这可是大事。这学者讲是一回事,领导人层面都同意了,这是一个长远目标,这就说明东亚的地区合作在往前发展,这个是我觉得今年形势上非常值得注意的。  第三条讲经济,今年的经济从全球来讲不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大概是5%,全球5%,中国大概9%左右。这个什么概念呢?三十年来最好的,这个是相当好的;另外一方面,国际贸易增长很快,今年估计增长8.8%。8.8%什么概念呢?超过十年以来的平均数。这是好的一面。  但天下的事情总是有两面,我们看问题要看全一点。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面临两大危机:第一个危机,石油危机。你看油价,今年是年初1月份的时候,7桶大概等于1吨油,年初的35美元一桶,到了10月中旬,一下长到55美元一桶,这不得了啊。后来回落一点,到50美元,稍微低一点,这个数字,你说这个油价在高价位徘徊,很快会回落吗?说实在的,我说不清楚。因为我觉得现在我看不到这个前景,为什么?油价怎么决定的?一个是供求关系。我见了国际上的一些大的石油集团的人,他跟我讲,他说供求关系,现在你看大家都说可以增加产量,增产、增产,真正具备增产能力的产油国不是很多,所以它增加数量是有限的,需求比较旺,这是一条,决定你的价格,对吧?第二,中东这个地方形势不稳,这个影响油价。你说什么时候能稳定下来?我也说不清楚。我们希望稳定,很难说呀,这个问题不可小视。我的看法,就是这次石油危机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1973年,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初,这是第三次,高油价可能会持续比较长时间,这个油价这是个大问题。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时候,我在美国纽约,由于阿拉伯的产油国为了支持埃及和叙利亚抗击以色列,就对美国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结果美国的油的缺口缺多少?缺12%,缺12%就不得了。我当时在纽约曼哈顿,那是最繁华的地区,到一个什么状况?晚上曼哈顿大楼全黑了,那看起来是个凄凄惨惨啊!就是缺12%,两万多家加油站关了,加油站前面排起了长龙。这个事情,如果石油高油价徘徊,如果将来这个石油危机的持续会带来什么结果?中国人需要考虑,要有一点应变的措施,没有应变措施不行。譬如讲,我们现在石油的利用率,利用率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一还不到,如果说日本人用一吨石油,它能产生三万七千美元的效益,假设这样说,中国人才到一万美元,这里有很大的余地,节油,节能,包括煤炭,这是一个很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一条,石油危机。  第二,现在报上慢慢多起来了,美元危机。美元一个劲下跌,我在巴黎的时候,2002年,当时一个美元可以换1.2个欧元,当时,2002年;现在倒过来了,1个欧元换1.33美元了,美元和欧元的比价下跌了45%以上了,还在往下跌。这个问题你说值不值得中国人考虑?非常值得考虑。你们手里面要是美元太多了,这玩意是个问题,老一个劲跌,在国内没有这个感觉,因为人民币跟美元比率大体上固定的,一出去了,买东西,这个美元不值钱了,怎么办?这个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这个影响,我的看法,还远远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这是我讲今年的形势,可以讲很多,这三条比较突出一点。  最后,我就讲一讲对明年形势的展望。2005年,我想中东地区,伊拉克战争,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成为世界最大的热点,这个形势不会改变,继续。中国人当然希望天下太平,可这个地方很难,一时稳定得下来吗?很难,所以这个事情会占据世界很大的注意,成为各方注意的焦点,很困难,美国人自己谈起来伊拉克,也唉声叹气,好像觉得办法也不多,怎么办呢?这种情况我想可能会继续,这是一条。  第二条,在2005年,我刚才讲的这两大经济形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05年还是继续增长,不会到5%,低于5%,肯定继续好,还是增长的形势。但是我们对存在的问题不能掉以轻心,两大危机。  一个,石油危机,中国人要考虑。我们2004年进口石油超过一亿吨,这个数量不是小数量,我们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相当深了,怎么样处理好这个问题?这个中国人需要考虑,还有什么能源可以发展?法国发展了核能,法国现在有58座核电站,它的核电搞得相当好。到现在,从70年代,法国人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下定决心,他也厉害,一下决心就搞起来了。58座核电站什么概念?法国人用的能源80%靠核电。特别是三十多年没有出过什么大事,没有听说过核事故,没有,相当安全。法国人他开始是用的美国技术,但是过程当中它消化了,不仅消化了,而且发展了。它现在这个优势就出来了,它能源靠核电,核电、核燃料的价格是相对稳定的,然后它现在这个电还出口,要是靠油、靠气这个价格就上去了,它这个优势就出来了。中国现在核电大概八百万千瓦,我去看了大亚湾核电站,去看了,很好,大亚湾核电站,很成功。岭澳核电站也搞得很好,这是法国技术进来了,蛮好的。我想将来中国核电将来要大发展,这个是非常重要,它还是比较清洁的,因为核电它不会造成污染,而且它只要把核燃料、核废料处理好。总体来讲,法国那个地方比我们小多了,法国才55万平方公里,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它在内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想这种能源危机,中国人一定要考虑长远,不考虑长远不行。节能还有很大的潜力,你像能耗如果利用率低,造成污染厉害;利用率高,污染就减少,这有很大的潜力。  第二,美元危机。美元会不会继续下跌?说不清楚。我跟有些经济学家谈,他们说,哎呀,大概不会发生什么危机。我说,金融这个事,谁也不要打保票。美元已经下跌,跟欧元比价已经下跌45%,你说算什么?美元什么地方是个底线?说不清楚。我到欧洲去,他们说一个欧元换1.5美元是不是底线啊?一个欧元换2个美元是不是底线啊?说不清楚。但是还在继续下跌,这是一个大问题。  下跌原因是什么?美国人两大赤字——2004年是打破记录,超过一万亿美元——外贸赤字和它的预算赤字,预算赤字怎么造成的?它军费开支,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讲,全球军费开支九千亿美元,美国人是四千五百亿,占了一半,它这个钱是用谁的钱呀?是借人家的钱。你说伊拉克战争在打,它那个军费能减下来吗?好像比较难。伊拉克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我也说不清楚,所以军事上造成的预算赤字,这个相当大,好像一下减不下来;外贸赤字也很大,现在美元在下跌,美国现在不采取措施,不采取措施。但是下跌,下跌有一些人说,可能对美国也有点好处,美国借的外债多少钱?2.6万亿美元,可能现在还不止,占它GDP的23%,现在这个数字还在上升,2.6万亿美元,借的外债都是按美元计价的,如果美元一下跌,它的外债就可以少还一点。这个问题,美元因为它地位太重要了,它这个美元地位的影响,也影响全球经济。现在我们的经济又跟世界经济关系那么紧密,所以我觉得在2005年,国际经济当中的不稳定因素值得中国人关注。而且要采取措施,争取能够未雨绸缪,能够使我们的损失能够减少,这是我想中国人要考虑的问题。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  
吴建民盘点2004中国外交 吴建民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8日 14:39  主讲人简介:吴建民,现年65岁,早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从22岁起,吴建民就进入外交界,经历之丰富超过了众多同龄人。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1991年初,他成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之后,他相继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1998年11月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工作。现任外交学院院长。2003年12月12日,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  内容简介:进入21世纪的第五个年头,2004年的中国外交有声有色,亮点频出。无论是与几个大国的关系,还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如何看待2004年中国外交的发展?  2004年是中欧关系大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欧盟总部及欧盟的十多个成员国,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外交和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以及多位欧洲政要也相继访华。中欧高层如此频繁的互访,真正反映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内涵。被喻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核心引擎”的中欧经贸合作,一年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拥有25个成员国的欧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全面欧战略伙伴关系的日趋紧密令世界瞩目。中欧关系发展的动力来自什么?在当前全球化挑战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展中欧双方的关系?怎样实现中欧双方多渠道、多层次之间交流的畅通?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接壤的邻国有15个。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与周边互为战略依托,推进合作共赢的大周边外交。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南北“两翼齐飞”的放射状区域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在北面,“上海合作组织”从初始阶段向实质性合作阶段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安全、经济领域的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平台。在南面,以“10+1”和“10+3”为龙头,大力提升东亚合作机制水平。中国与东盟在安全对话、非传统安全合作等方面不断拓展,相互依存度空前提高。如何认识周边外交的发展?中国在东亚共同体中将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从事外交工作42年,曾任我国驻多个国家大使的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新任主席吴建民,用他深厚的外交阅历与敏锐的外交家视角,回望过去一年中国的外交大事,盘点2004中国外交。  (全文)  中国的外交,我觉得今年是搞得很好的。我的一个基本的看法,中国的外交进入黄金时期。为什么说它进入黄金时期?因为中国的外交舞台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大呀!在1971年的时候,跟中国的建交国大体上60个国家左右;到1979年之后,跟中国建交国116个国家;现在,165个国家。你看我们的领导人,我们的外交部长,足迹遍及全世界,舞台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大。你从中国历史上看,在我们古代,大唐时期,我们也没有这么大的舞台呀,舞台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大。  第二,中国的经济从来没有与世界的经济融入得如此紧密。中国经济跟世界的融合度太深了,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这个外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来没今天这么大,外交的影响太大了,外交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我说有的时候四两拨千斤。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中国外交我说搞得有声有色。  第一,我说从中国外交来看,2004年是中国外交的欧洲年,中国同欧洲的关系发展得很快。  1997年10月29号,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当时他同克林顿总统签署了一个文件,就是把中美关系定位定成什么?当时美中双方商定的,“双方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是1997年10月29号,这个提法叫做“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当时中美双方觉得关系应该定位定在这个地方。完了之后,到2001年10月19号,离四年差十天,布什总统到上海去,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个时候,双方提法就有变化了,这是应美国方面的要求了。变成什么关系呢?“双方致力于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这两个提法比较,第一,原来提的“战略”没有了;第二,“伙伴”没有了,这是一个现象。其实我们中国人在这个事情过程当中,我们不是一定要提一个什么东西,最初提“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是美国人的意见,他们觉得应该这样提,那我们说好,你们愿意发展这样的关系,我们也愿意,很好嘛。你说不行,你搞“建设性的合作关系”那也可以呀,这完全是美国人的意见,但提法有变化。  可是另外一方面,1997年5月16号,希拉克总统访华,访华也把中法关系定位,定成什么?叫做“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是包括所有各个方面,不是局部的,是全面的伙伴关系,这样一个关系。我1998年11月份到法国,我跟法国人问,我说美国人讲,那个时候我们之间叫做“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美国人说伙伴关系还没建立起来呢,大家致力于建设,什么时候建成,我们再看。我问法国人,我说“全面伙伴关系”建立起来了吗?当然建立起来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丰富、发展它的内容的问题,这个双方提法不一样。  我说就是世界上很多事,可能看不太明白,有时候比较一下就明白了。到了去年11月30号,欧盟领导人,就是指轮值国主席、当时意大利的总理贝卢斯科尼到北京来,然后欧盟委员会的主席普罗迪到北京来,跟中欧领导人举行会晤,当时双方又发表一个文件,中欧关系又重新定位,定位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他们觉得“全面”,也是他们提的,觉得“全面”不够劲,一定要加上“战略”,光是“伙伴”关系也不够劲,要加上“战略”关系。今年1月27号,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1997年发表一个联合声明,这次发表第二个联合声明,中法关系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一个现象,外交上这些提法后面,它的内容就包含着关系在发展。  我觉得今年的中国外交,为什么叫它欧洲年呢?中欧之间的关系交往特别多,我们的几位主要领导同志——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今年这四位领导人,已经访问了12个欧洲国家。欧洲国家来访问的也很多,欧洲国家,非常频繁,欧中关系非常好,双方都认为进入最好时期。是什么关系促使中欧关系这么好?  第一,我想是国际形势的发展,国际大气候的变化。国际大气候变化,冷战结束之后,全世界都在考虑这个问题,21世纪的世界应当怎么建立?建立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建立一个大家都听一个国家的,听它指挥棒的一个世界呢,还是说建立一个更加和平、更加公正、更加民主、更加法制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大国、小国、弱国、强国都能够发表自己一点意见,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建立在国际民主和法制基础上的世界,这就需要多边主义,欧洲人跟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差不多。你看这次希拉克总统访问中国,今年10月份访问的,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他讲了这段话,当时我在场了,他自己带的翻译,没有完全把意思翻出来,他就讲了个什么观点呢?中国和法国、法国和中国,我们领导人谈得很好,他说我们对21世纪的世界应当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双方的看法比较一致,这可是个大事,这是个世界发展的大方向的问题。欧洲国家也是,他们讲赞成,欧洲人讲了赞成建立一个多极世界,我们也赞成多极世界。现在国际上的提法慢慢地由多边主义代替多极世界,仔细想想可能也有点道理,有一点道理。因为全世界中小国家是多数,你跟它讲多极化,哎哟,有你,大概没有我,是不是?人家容易有这个看法,多边主义,大家都有,现在慢慢是这种说法。中国赞成一个多边主义的世界,欧洲也赞成。  第二,经济上互补。我们发展关系,我们经济上要前进,如果说互补性不强,这个余地是很有限的。双方互补,可以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高技术,需要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我们需要资金,这个欧洲有;欧洲需要市场,这个中国有,双方很互补。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对外合作,高科技、最高端的科技,跟谁合作?跟欧洲人。前不久讲伽利略计划,那是高科技了,伽利略。什么叫伽利略计划?大家现在都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是美国人的。美国人从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初搞出来的,现在有29颗卫星,距离地球1.7万公里,它形成一个网,你到什么地方它都能定位定出来。欧洲人呢?他是要在2008年搞一个伽利略计划,搞成了,30颗卫星,卫星距离地球大概2.4万公里,它也形成一个网,这就是第二代的GPS.第一代就是美国的GPS,它可以发现地球上的长十米的目标,它这个,伽利略计划能发现地面误差一米。他们讲,开玩笑了,GPS只能找到哪条街,这个伽利略能找到你家门口,搞这个东西。中国和欧洲合作,欧洲合作,我是因为在巴黎,是由欧洲航天局主办的,我当时在欧洲,我在巴黎,是他们欧洲人主动来找我们的,欧洲航天局局长来找我,我开始也搞不清楚什么叫伽利略计划,他跟我花了很长时间跟我介绍,说这个东西,我们觉得很重要,我们想希望能够跟中国合作,我当时就把这个意见报告国内了。吃晚饭闲聊,我就说这个GPS不蛮好的嘛!我们中国人也在用啊!你们为什么要搞第二代?这个航天局长是意大利人,他说,哎呀,完全依靠一家可能靠不住,他说甚至是“危险”的。用了这个词,反映欧洲人考虑这个问题,他说你看伊拉克战争美国人说关就关了,也没打招呼,我一想,他这个讲得也有道理。美国人有时候做事,有的时候就这样,他也不征求你的意见,他说关就关掉了,欧洲人要搞这个东西,搞了之后,美国人很不高兴,说你搞这个东西干嘛,跟我一起搞吧,欧洲人说我自己要搞,欧洲它也有它自身的利益。我就是讲,中欧之间为什么能够合作?不是一厢情愿的,大家有共同利益。欧洲航天局局长也跟我讲得很清楚,他说我为什么呢?我要搞上这个计划以后,我是要有商业用途的,没有商业用途我怎么支撑这个东西呀?中国这个市场这么大,我们当然需要,它也是为了它的利益,我们也为了我们的利益,我们共同来搞。双方利益都能够得到照顾,形成一种共赢的局面。中欧关系非常好,这是一个。  文化上面,中法文化年,大家都看了,搞得非常红火。这个文化年,我在法国期间,参与了搞文化周,1999年9月1号到12号,搞了文化周,非常成功;然后到了2000年冬季到2001年春季,搞了文化季,也非常成功;现在搞文化年,搞文化年成功得不得了。这回去了法国之后,华人高兴,法国人高兴。哎呀,说你们文化年搞得太好了,让我们认识了中华文化。当时我在法国参与了这个文化年的筹备工作,当时我们开始考虑,是不是就展现一下我们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各方面一些成果?后来法国人跟我讲,他说要展现中华文化的全貌,他说有三个内容:第一个是古老的中国,中国古老,不得了;第二个,是多姿多彩的中国,你看中国56个民族,文化多丰富多彩啊!第三,是现代中国,三个层面来反映。结果在法国搞了几百场活动,几百场活动,你不要小看这些活动啊,这些文化活动是什么特点呢?它跟领导人会晤不一样,领导人会晤能够参加这种活动的人很少,文化活动,好处是什么呢?老百姓。  今年1月24号在香榭里舍大街,中国春节彩装大游行,你在电视上看到,我没去巴黎,我们的华人感动极了,从巴黎打电话给我,哎呀,真高兴!因为香榭里舍大街是法国人每年国庆阅兵的地方,没有其他国家到那儿搞彩装游行的,没有,这中法关系很好,我到法国去,法国的希拉克总统身边的人告诉我,他说围观的人可不得了,一万人游行,围观的七十多万,比法国国庆围观的人还多。这个可不是政府动员来的,我在法国呆了那么长时间,法国人喜欢,他看;不喜欢的,怎么劝他不来,这是非常明显的。弄了之后,正在这个时候,搞民意测验,对中国有好感的法国老百姓一下到68%。你不要以为68%这个数字低了,68%在法国很高了,三个法国人有五种意见,法国人经常争论的,对某一个国家有好感不大容易。文化起了作用,为什么?他们认识了中华文化。像法国文化也是很好的,比如印象派的展览,你们去看了没有?非常好。戴高乐的展览,还有雅尔音乐会,很有特色。我在现场看了,给中国人很多启示。这种文化的交流,它的后面是什么?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很喜欢,中国人对欧洲的文明也很喜欢,中国人被人家踩在脚底下,要找救国的出路,跑欧洲去了。当年总理、小平这些老一代革命家不就是在那儿嘛,对它文化有喜欢。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也很喜欢,你到欧洲人家里去,凡是有一点地位的,家里面大概都有几件中国的文物,而且要给你看很自豪,就是双方很喜欢,这个文化交流不得了。文化交流,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加深了双方的好感。凭什么对你有好感?他们对你文化了解,发现你这个文化很有吸引力,他就愿意跟你发展关系,老百姓相互了解,这样一来,促进相互的发展。文化交流跟商品交流不一样,商品交流,你给我什么钱,我把什么卖给你完了,对吧?文化交流,你看了我这个东西,看了我这个东西得到启示,我还有我这个东西,这个很好。  而且在今天的世界上,我觉得中欧文化交流更有一层意义,就是什么?就是文明对话。你看看今天世界上有一些地方,是不是有一点文明冲突的影子?有一点。文明冲突会给世界带来灾难,这种文明对话给双方带来了好处,是人类的福音。这些原因交汇在一起,中欧关系非常好。我们双方领导人都认为进入最好时期,我这个话的含义是什么呢?我觉得中欧今后发展关系,发展的余地很大,我们很多留学生去了美国,我想今天呢,可能是一个机会。因为美国很难去呀,我看欧洲对中国的留学生是比较欢迎的,特别是我们一些好的学生,它也有一些好的东西,文明交流,而且欧洲有它的长处,如果我们很好地把它的长处和中国的长处结合起来,第一,双方的合作可以向前发展;第二,对双方都有好处。这是中欧关系,我觉得是一个亮点。这个外交搞得好,中国的领导、中国领导人抓住了这个机遇,没有让它放过,很活跃,所以今年就成了中国外交的欧洲年,很好。  第二个亮点,我们亮点比较多了,我们周边外交搞得很好,周边外交关系在发展。  经贸关系,今年可能是破纪录的。中日贸易今年可能突破1600亿美元,那不得了;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突破1000亿美元,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会晤东盟领导人的时候,说我们2005年能不能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就突破1000亿了;中韩贸易今年可能突破800亿美元。这三家加起来,1600亿、1000亿、800亿,3400亿,占我们外贸的三分之一了,今年我们是一万亿美元,关系发展很快。  另外,我觉得我们的领导人在周边的外交很活跃,跟他们接触,外长接触得很多。所以呢,现在东亚共同体要建设起来了。你们想想看,东亚共同体要建设起来,这意味着什么?共同体,你想想这个道理。大家有共同的利益,大家共同来建设。共同体建设起来,这样的话,共同利益发展了,这是东亚地区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今年9月12号在北京展开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企业峰会我去了,会上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是今后十五年、二十年有什么大事?世界上有什么大事推动经济往前发展的?我在会上讲了个观点,我说什么大事,就是这个,东亚共同体。这家伙厉害,十三国一起,人口20亿,它掌握的外汇储备占全球二分之一以上,这十三国,它GDP总量大概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更重要,这个地方发展迅速,很有活力。我这个讲话,我提出这个观点,会场上有很多人很赞成这个看法,就是啊,东亚正在发生这个事情,值得我们大家注意。东亚。因为什么呢?中国要往前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地区集团的支撑,不行的,所以这个集团太重要了,大家都赞成搞,这可是个大事。大家赞成,中国赞成,目标已经确定了,今后是逐渐往前走的问题。而今年我觉得温家宝总理出席“10+3”的领导人会议,另外“10+1”的会晤搞得很成功,温总理在那儿时间不长,会晤了很多人,大家反映很好。周边外交很活跃,关系在发展。  当然,周边外交也有一些问题。中日关系大家也看到有些问题,可是,一个是在APEC领导人会晤期间,胡锦涛主席和小泉首相谈了,然后这次,温家宝总理在万象同小泉也谈了,把我们的意见很明确地向日方进行转达。领导人之间的沟通还是重要的,双方能够互访还是不能够互访。现在双方不能互访,因为靖国神社的问题,但是领导人还是能够利用多边的场合进行接触,我觉得还是一件好事情。中日关系很重要。你想想看,中日的贸易突破1600亿美元,为什么能够那么大的数量?对双方都有好处。有一些青年说要抵制日货,我说那些青年想过没有,如果抵制日货,那么你的出口要大量减少,大量减少,结果是什么?肯定有一大批工人要失业,这个不行的。到了今天这个阶段,不是抵制,那是“双刃剑”,你自己也要准备付出很沉重的代价呀,而这样是不是一个世界潮流的发展?不是这样,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觉得今天这种情况需要中国人理智,什么叫理智?就是懂得我们的利益何在。中国的利益是什么?我们国家现在面临这个发展的机会,远的不说,从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发展的机会。现在关系各方面在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不能胡来,不能不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这是最大的利益。如果再有二十年、三十年,咱们铆足这个劲下去,中国慢慢就起来了。现在我们要发展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需要理智,我看我们领导人处理这个问题很理智的,中国外交搞得很好。这是周边外交,周边地区合作在发展,这是另外一个亮点。  第三点,形势。明年可是中国外交的多边外交年。  外交分两种:一个叫双边外交,你譬如说我驻法国,我搞的是双边外交,我是主要负责中法关系;多边外交是什么?联合国。明年为什么是多边外交年呢?它涉及好多国家,明年好几件大事:第一,联合国成立60周年,这是件大事吧?第二,二次大战结束60周年;第三,万隆会议50周年,1955年开的。这些大的周年,必定会导致中国的外交的特点多边外交会多,活动、会议会活跃起来。这是多边外交了,多边外交,我觉得我们中国人要对它进一步认识,多边外交就是很多国家参加,从事一定外交活动。  多边外交有什么作用?1971年,我们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我作为工作人员,第一批去了,对联合国不大了解。临走的时候,总理见了我们两次,代表团全体见了,像我们小萝卜头,那个时候我是三等秘书,也见了,都见了,当时乔冠华对总理讲,说联合国,不大懂。总理说,“临事而惧”,我还记得当时总理讲的“临事而惧”,好的,你就会认真去学习了,就不会掉以轻心了。总理那时候鼓励我们去学习。开始,联合国是什么玩意搞不清楚,觉得它是废话公司,每天讲好多话,有什么用?“清谈俱乐部”,我们当时的认识,是这个多一点。每天文件发很多,你到那领文件,我们这些人都看不过来,一大堆文件,各个委员会都执掌很多文件,到底多边外交有什么作用?后来慢慢悟出一个道理来了,多边外交可重要了。大家都说,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新秩序怎么建立的?要不哪一天,谁宣布新秩序建立了,会这样吗?秩序跟规则是连在一起的,你们想想,是不是?足球场上,你没有规则有秩序吗?没有秩序。它这个踢球不知道怎么踢,你说有秩序吗?没有秩序。所以新秩序是跟规则连在一起的,是不是?  规则谁来定啊?一个国家定,这大概不行,规则是大家定的,这就是联合国。比如WTO,乌拉圭会合谈判,谈了很长时间,最后他们说达成协议,这么厚,那实际上就是规则了,规则定了之后,大家按这个规则办事情,你说好不好?这个好像还是比较民主一点。当然这个规则定的过程当中,由于有些国家力量强,它可能发言权大一点;有一些国家力量弱,它发言权小一点。你说完全公正,也很难说,它毕竟目前这种形式还是重要的。这是多边外交的好处。多边外交定规则,你说我们这个外交,全世界的外交它都要维护自己本国的利益,如果说你在定规则的时候,你就参加进去,你说是不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你自身的利益,因为立规矩、规定的时候就考虑我的利益,多好!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对多边外交的认识要加深,重要。所以,现在联合国这么引人注目。  联合国,我觉得冷战结束之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我在联合国工作期间,基本上是冷战期间,我前后十年了,我在纽约呆了十年,第一次六年多,第二次三年多,加起来快十年,都在冷战时期。冷战时期当时一个感觉是什么呢?由于美苏的对峙,很多事情,你很难动作,僵在那儿,这个不行的。现在冷战结束了,世界进入了一个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面,联合国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多了。美国打伊拉克,没经过联合国批准,联合国安理会没有授权,美国人特别想要这个决议,授权,由安理会批准你是合法的,你没有安理会批准,你很难讲是合法的。所以去年6月1号,战争打响了,然后到法国的埃维昂开会,记者问希拉克总统,说现在布什总统来了,你对伊拉克战争怎么看呢?他说了几句话,他说这个战争是非法的,不能因为你打赢了,就变成合法的了。这话讲得,你说他还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合法性来自何方?来自联合国,所以联合国重要性在上升,这是一条。  第二条,多边外交很重要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你们了解APCE是怎么诞生的吗?APCE就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怎么诞生的?最早是澳大利亚总理提出来的。他是因为亚太地区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搞这个组织。后来是美国人把它,克林顿总统把它接过去了,他为什么要接过去?当然第一,他看到这个地区的潜力,潜力很大,亚太地区,当时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是19世纪是地中海世纪,沿着欧洲这些国家,地中海这些国家起来了;20世纪是大西洋世纪,美洲和欧洲起来了;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这是当时很流行的,现在讲得少了一点。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国家会起来,这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说法很多。然后呢,克林顿看到这个潜力。另外一个原因,1989年美国对中国制裁,双方高级领导人没地方见面,美国它也不能来访问我,你也不能去。1992年1月30号,当时李鹏总理去出席安理会的首脑会议,跟布什总统,老布什,在哪儿见的?在安理会见的。安理会旁边找了一个会场,在联合国见面的。多边外交就能见了。当时克林顿要搞APEC,考虑之一,中国领导人没有办法见面,怎么办?搞一个APEC吧,真是这样。1993年11月份,当时我是在外交部新闻司工作,江泽民主席去,去了之后,当时一件重要的任务,就是江主席跟克林顿会见。双边碰到的难题,多边能解决。你再想一个道理,就是法国和德国,欧洲是世界上战争打得最多的地方。欧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它最早在二战后四、五年,战争结束之后,德国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在考虑,你杀过来我杀过去,你要报仇我也报仇,这还有个头吗?打了多少年,法国、德国打了多少年?打了一千多年了。公元800年,当时查理曼大帝把欧洲这块地方大体上统一,查理曼大帝是公元814年去世的。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就打起来了。一打,法德之间,当时德国也不叫德国,法国那个时候也不一定叫法国,反正是两大民族吧,他们统计打了200多仗,大仗打了23仗,平均50年打一仗,损失最大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损失最大,死人最多。所以这个事,领导人就想,怎么办?这样打下去不行的。双边,你说法德之间能解决吗?然后,欧洲有远见的政治家就提出来,这样吧,打仗需要钢铁,对吧?炼钢需要煤炭,钢铁、煤炭,我们搞联营,行不行?当时法德不再战。欧盟的目标,当时发展最初衷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和平,法德不再战;第二是繁荣,追求这两个目标。结果,1951年搞了煤钢联营,六个国家,主要是法国、德国,加上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个国家搞起来了,1951年搞起来,搞得很成功。1957年,说在这个基础上再扩大吧,搞一个叫经济共同体,再搞一个原子能共同体,我们后来叫欧共体,往前走,搞了货币联盟,搞了共同货币,搞了大市场,到今天发展了欧盟。  我们从1951年到现在,53年了,回头一看,它给人的启示是什么呢?双边解决不了,在多边里面解决了。上千年的仇恨在这里解决了,你说这是不是给人一个启示?这是一;第二,有人类社会就有战争,人类社会打了多少年战争,现在这个办法,你说法国、德国之间还能打仗吗?打不起来了。你想想看,这是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造、创举?这些东西,我觉得多边外交值得我们思考,多边外交有很大的余地。而2005年,由于有很多多边外交的场合,很多重大的活动,我们领导人都要去,我相信我们中国人有智慧,能够用好各种多边外交的场合,推动我们中国同世界的合作。同时,在合作过程当中,我们寻求的是共赢的局面。总而言之,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更加太平一点,更加发展一点,全人类更加幸福一点,这也是中国外交追求的目标。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  
妇女与婚姻家庭 -张李玺
    主讲人简介  张李玺,教授,中华女子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联合国社会性别项目高级顾问。  内容简介  1910年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将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这个节日的确立对此后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近百年来,妇女运动围绕的一个核心始终是妇女的地位和权利。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联合国189个成员国共同通过了一个《行动纲领》,其中涉及了全世界妇女发展的12个关切领域,内容包括妇女与贫困、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权力和决策等问题。2000年5月14日中国妇女研究会和联合国性别主题组根据这个《行动纲领》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又提出了十个方面的问题研讨,分别是妇女与贫困、妇女与教育、妇女与保健、妇女与就业、妇女与参政、妇女与法律、妇女与传媒、妇女与环境、女童的生存与发展、婚姻家庭和老年妇女。所以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也就这十个方面当中的七个焦点问题展开研讨,意在透过对各个领域中存在的一些性别现象和性别问题的分析,向大众传播一些基本的性别意识的理念。  今天妇女事业的发展,不单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也直接关系到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节目宗旨是:推动男女平等思想,渗透性别平等意识。  而在今天的节目中,中华女子学院的张李玺教授主要就妇女与婚姻家庭方面的问题向观众朋友做一次详细的讲座。  全文  应该说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女性和婚姻家庭的问题。婚姻和家庭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间,我们在不同的人类居住的区域环境中间,我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我们都可以看到、听到和发现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关注。那么今天我就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讨论婚姻和家庭的问题。  既然婚姻和家庭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在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里,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婚姻家庭的讨论。但是我们是不是想过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女性为什么永远都是婚姻和家庭的主角?在婚姻和家庭这样一个这么大的一个平台上来讨论问题的话,为什么女性占据了那么大的空间呢?我们成天费了很多劲,我们要给女性争取这样的权利,给女性争取那样的权利。但是在婚姻家庭领域中间,我们不用争,我们永远都是主角。  我们在我们生活中间我们会听到很多人这样说。你比如说,说你看这个人家里,真像个没有女人的样子,没有女人的样子,是个什么样的家呢?没有女人的样子的家里应该是乱七八糟的,什么事情都是没有条理的,所以有些男性可以说,哎呀!说我真倒霉,说我跟没娶媳妇一样。那我娶了媳妇应该是什么样呢?我娶了媳妇就应该有人管我换衣服,有人管我鞋在哪里放,有人管我吃饭,有人管孩子。他就觉得这就像娶了媳妇的样,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间我们会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问题都是跟女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说贤妻良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马上就有个贤妻良母的一个形象但是我们说贤夫良父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呢?我还得想一想所以说起来不那么顺嘴听起来也不那么顺耳。那么这就是一些什么呢?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间我们会看到为什么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而且影响又比较负面其实也很简单有一个答案。什么答案呢?就是这就是一个性别分工这就是个性别分工这种性别分工就是说基于性别的对于家务劳动的一种分工在家庭中间的这种性别分工。那么这样一种性别分工它不简单地是谁干家务活的问题不是说你洗三个碗我洗两个盘子你扫地,我叠被子你送孩子,我做饭不是这样一种家务劳动的分工它是一种家庭责任的分工。  这种家庭责任的分工实际上就是把家庭和社会给隔离开来了把它隔离成国和家隔离成公和私。因此男性应该是主外的主外应该干什么呢?主外就是应该参与社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政。那么主内呢?主内就是要主管家庭事务。那么也就是说这样一种家庭责任它就不是家务劳动了,这种家庭责任的问题它是一种制度化的是一种结构化的东西就是说你做和不做是会有社会对你进行评价和评判的不是说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如果你不做,那么是不对的这是一种结构化和制度化的问题所以说在父权社会中间的这样一种家族制度中间呢那么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性别关系。  那么主外和主内不仅仅是主外和主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什么呀?更重要的是一种性别关系的问题。主外,他是养家户口他有权利、他有资源。因此他就有地位所以他是尊;你主内,你没有资源没有权利,你是被养活的。因此你就是卑。所以说尊卑是有序的长幼是有序的,男女是有别的在这样一种家庭责任的这样一种分工。下边我们就会看到实际上它出现的不是说家务劳动分工你干这个,我看那个实际上它是一种家庭责任被制度化了。这种制度化的东西它就是把社会中间的政治、经济领域中间的性别不平等就引入到家庭关系中间了。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种描述男人是太阳、女人是月亮男人是树、女人是藤男人是天、女人是地你就会经常听到这样一种描述。所以它不会说男人是藤、女人是树。因此说广告中间我就记得有一个广告说男人对世界说世界是我的女人对男人说什么呢,说我是你的。所以说这是一种从属关系。那么这种男主女从男尊女卑这样一种性别关系在家庭里边的这种性别关系实质上就是由于这种家庭责任它被制度化和结构化了它被认定了正是由于这样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个性别关系。但是我们知道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养家糊口女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呆着这样一种性别关系它是逐渐在发生变化的,对不对。  工业革命以后在家庭领域中间出现的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什么呢?就是女性走出家庭参加了社会工作。也就是说我们把它叫做双职工家庭或者说是双收入的家庭那么这种双职工的家庭势必要带来一个性别关系的变化因为角色发生了变化嘛!所以这种双职工的家庭女性的角色就从主内变成了什么呢?也主外。但是这样一来就带来了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女性的角色变化了,女性主外了,女性变成也是一个挣钱养活家庭的人了而且现在很多家庭没有双职工来支撑这个家庭经济上边是不可能的。那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男性和女性的这种关系它就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女性她变成也主外了,那么男性是不是也主内了呢?是不是女性参加了社会工作就意味着男性也自然地要分担家务劳动呢?那么很多家庭社会学女性主义者的研究结果发现事实并不是自然而然这样发生的。就是说女性参加社会工作并不是自然就意味着男性会分担家务,也并不是意味着女性她参加社会工作的时间越长,男性分担家务工作的时间就越多。它没有形成这样一个自然的关系,没有呈这样一个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它仍然是在发生的。什么在发生呢?女性的角色变了它是一个事实那么这个事实的发生就使得这种两性关系,它就开始发生变化至少一方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它促使要打乱原有的这种平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婚姻关系中间就出现了一种什么呢?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就叫做婚姻不满意,就出现了。所以很多家庭社会学婚姻咨询专家等等都在研究就是说婚姻质量,婚姻的满意度,婚姻的满意度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指标去衡量、去研究。  那么我最近刚刚看了一个研究的一个结果,它是说男女两性对于婚姻的满意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那这个研究实际上我记得我在1987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本家庭社会学的书,我曾经当时也有一个数据当时也谈到了男女两性对于婚姻的满意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男性和女性在婚后他们的角色期望实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而这种发现,这种研究在国外相应地来说也很多。  你比如说,国外它就有His他的和her她的它就用这样两个词来说,就是说男性的他,他的满意度要明显地高于女性那这就是一个问题。两个人结婚了以后为什么单身的男性变成丈夫了之后他的满意度很高?为什么单身的女性变成妻子了以后她的满意度就下降了呢?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很多人都在研究为什么在这个满意度上边出现了这样一种性别差异?那么这里实际上就涉及到两个很关键的两个概念:一个概念就是角色期望;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自我感受。因为婚姻它是一个在很大程度上这个满意度是一个感受的问题。那么这两个概念就被用来在讨论婚姻满意度的时候用得是最多的两个概念。从角色期望上来说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当你在寻找对象和你在确定了配偶的这个情况下,你一定会对未来的丈夫或者未来的妻子有一种期望,你一定会想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一米八的个子一个月拿五千块钱然后要比较有风度;然后要很幽默;然后最好还要很关心我;他还要比较细心他还会做饭;他还很爱干净你有很多想像;你有很多标准。  那么男性他也有他的要求他想找一个女性很温柔、很贤惠不要太聪明、不要老问问题,他也有他的很多的要求,所以说我们有这种角色期望它是很自然的。当我们说一个人的角色被期望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把这个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他的行为、他的自我的意识等等我们就放在一起一并来解释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一个期望就是想像的一个问题。因为你是基于很多种考虑你才提出来这样一个标准的。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他在寻求对象的过程中间或者我们说择偶途径他的这个择偶途径,他是有很大的性别差异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先来看我们国家目前的这种择偶途径的它这种类型按照我们国家的妇女地位状况的白皮书来说,70%的婚姻择偶途径是通过自主式婚姻来实现的。那么就是说它也不是包办婚姻。什么是包办婚姻呢?包办婚姻就是抓你来你就结婚你谁也不认识这个大家都看过电视都看过电影,看过书都知道包办婚姻是怎么回事。那么还有一种婚姻是自由婚姻这种自由婚姻呢那完全就是自由结识,自由恋爱自己作主,最后结婚这种婚姻。但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婚姻不是这样一种婚姻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婚姻是趋于中间这个环节就是自主式的婚姻。这种自主式的婚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人介绍当事人作主同意的这种婚姻。这种婚姻为什么比较多?这和我们的这种婚俗习惯和我们这种文化背景和我们的这种经济条件它有很多种联系。你说从文化习惯、风俗各种方面来说你作为一个女孩子你要是回家你告诉你妈妈,“你说,妈妈我有对象了”。妈妈很开心说你有对象了,是哪儿的呀?你说是哪儿的哪儿的怎么怎么样。你怎么认识的呀?说公共汽车上他跟我说话。哎呀!你妈妈说那不行,他怎么随便公共汽车上就跟你讲话呀,他肯定不行。如果你要说我的朋友介绍的你妈妈就会比较放心,为什么呢?这有事也好找谁去呀,是不是所以说她就比较放心,这是一种习惯性的一种做法,那么像这样一种择偶途径他人介绍现在是最多的。比如说单位的同事介绍朋友介绍、亲戚介绍就是很多人介绍。但我们知道这种自主式的婚姻有一个最根本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条件而不是感情,但是一旦当我们把条件摆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中间的性别差异。  同样一个人如果我告诉你说,男,32岁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化学博士,人特别老实什么都不会干,就会看书。然后你们家的人一听,大家一听,都说不错,人老实就行了。这是第一重要的那就见见面再说吧。那反过来说同样一个条件,如果要是同样的我们就把性别换了我们说,女,32岁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化学博士人特别老实光会看书,什么都不会干。这男的说,算了我就找一个老婆就行了不需要一个博士。所以说他一听这个条件他就不见面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个男性他就开始选择女性也开始选择。但是在选择的过程中间我们会发现由于男性和女性寻求的目标是不同的,男性和女性的这种角色期望是不同的。最后,在同一个年龄段中间会有一批人被剩下来。在同一个年龄段中间谁被会剩下来呢?剩下来的是最优秀的女性和最差的男性。如果我们人为地把综合因素打在一起给它一个分数的话,所以我说男性也是五四三二一分,女性也是五四三二一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正好剩下来了五分的女性和一分的男性,就是没人要。那么怎么办呢?那么一分的男性他就上下一个年龄段再接着去寻找他上下一个年龄段去寻找的话,下一个年龄段的未婚人群就会很大。但是作为五分的女性来说她只能上上面一个年龄段去找对不对?她往上一个年龄段去找很显然未婚的男性人群就比较少,所以很容易这一部分女性就被剩下来了。那么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个现象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它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它把这个事实展现给社会,它把这个事实展现给我们每一个人,然后它敲响了一个警钟就是女性不要干得太好。你看你要三分多好你谁都能嫁,你往上、你往下你都能嫁,你说你闹个五分。所以现在你就只能找五加的男性,是不是所以这就比较困难。所以这个时候对很多女性带来的一个非常消极的一个影响是什么呢?就是女性不要干得太好了,所以说这都不是你自己你家庭也这么想社会也这么想包括你自己也这样想。  所以说同样作为一个家庭来说从小你学习很好,爸爸妈妈都很开心,然后你考上中学,考上大学父母亲都很高兴。等到有一天你跟你的爸爸妈妈说说,爸爸妈妈我还想考研究生。你妈妈说还考研究生干吗呢?你说现在不行了,现在社会它要竞争,大家都要往前奔没有研究生学历,我就不可以去就业。你妈妈一算这都23岁了,还考研究生,没办法。最后你还是坚持要读就又考了研究生。这研究生毕业了终于你妈妈爸爸熬到你毕业了。哎呀,我女儿研究生毕业了。然后你跟他们说我还要读博士,你妈妈说千万不要读博士了,硕士就嫁不出去了,你怎么还要读博士?所以她就已经扯后腿了,不是别人,是你自己的父母亲就开始扯后腿了。  但是如果要是说一个儿子呢!一个男孩子他跟妈妈爸爸说,爸爸我要考硕士,我这儿子有出息。然后等到硕士毕业了说我还要读博士,他妈妈说读书,砸锅买铁你妈都养着你,把那个什么后也都给读完了它。所以说它觉得都有什么咱都读了它。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家庭和社会对于女性和男性的鼓励它完全是不同的。所以女孩子她就觉得差不多就行了。那么差不多就行了在这种心态之下你自然就会在社会的贡献中间不属于最杰出的,因为你自己是差不多就得了。可是有的时候你自己又觉得不行,我还是得好好干,所以你经常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中间。所以如果你学习特别好,你特别优秀,然后你特别出色,你特别卓有成效,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男孩子就告诉你说我以后我要当居里夫人。他说我呀,就只想找一个太太不想找一个居里夫人。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修改你的既定方针,我是继续向居里夫人的方向前进呢?我还是放弃了,我就拐了弯就跟着他就去做太太呢?所以你经常要修订你的人生计划,但是对于男性来说他知道他就是直线往上走,他越往上他成功的可能性越高,他的婚姻同时也就越容易满足。为什么?因为他可以等到有朝一日他是五加的时候,他就可以娶五四三二一的女性都可以娶了。所以他一个劲地往上奔所以事业和婚姻在他那里,他把它看作是一体的。但是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完全的是整个一个部分。所以很多女性总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比较矛盾的这样一个情境中间。  你学习好,但是你学习好也没用。学习好也分不出去你看还得搭着三个男的搭一个女的。你说你结了婚了你就努力地继续去工作,这个家庭的事情也顾不上管。别人说,你看这个男的真倒霉,娶了这么一个老婆。你要说结了婚你就什么都不干了,你在家里你就光顾你的小家庭出差也不出,进修也不去,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领导就说这个女人一结婚就完了,所以你经常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有的时候人们在评价你的行为的时候大家做一样事情的时候,社会对你的评价也不一样了。这个男的跟着领导跑前跑后、出差、开会、学习,大家说这个男的要提拔了你看这个领导多器重他;这个女的跟着领导也跑前跑后、吃饭、开会、出差、学习你们都笑了,为什么大家说这两个人勾勾搭搭准没干好事。所以说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间女性她就永远都不可以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她不知道她往哪里走。她往这儿走,试两步不行,她又往这儿走,试两步还是不行。所以她永远是在这样曲折中间前进,往前走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对女性和男性就带来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因为它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间生存,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间生活。那么这个时候就带来很多问题。  我记得我们上一个学期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社会性别的题目因为我们要做一个社会性别培训的一个教材。当时我们就到农村去请了好多农民,我们就分成男性女性大家在一起做好多好多的游戏。同时做好多好多的小课题。那么其中有一个就是我们出了一道题,请大家给我们画一幅画名字就叫《我的家》。那么现在展示给大家看的这幅画就是男性小组画的《我的家》。你看他的家在哪儿呢?他的家在村委会的旁边,旁边还有一个商店前边是菜地,麦地然后有长途汽车站有公路,后边是火车最远的火车开哪儿去了?开到北京了,所以他对他整个家的定义是什么,这是他画的《我的家》。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是女性这个小组画的《我的家》她的家画得如此之大。男人画的家那么小在一个广阔的天地里有一个他的小小的家,我们找了好久才找到他的家在哪里。女性画给我们的《我的家》,这就是我的家她的家有厢房、有厨房、有猪圈,中间还养着鸡,所以她的家她画得非常准确。那么这两幅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两幅画就告诉我们一个家在男人的心目中间和在女人的心目中间它占据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那么这样一个位置就使得我们就去同情和理解那些在离婚的时候,就是哭天抹泪死都不能离的一些女性,因为这是她的什么?这是她的全部,这是她的所有。所以说在这样一个情况中间我们就会看到家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婚姻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但是话说回来这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说女性和男性对于家的这种认知,女性和男性对于自己在家庭中间的行为是天生的吗?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大家应该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问题不是说这个家庭女性天生就会做家务,也不是说这个女性本来就适合做家务。这种性别分工实际上它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间被逐渐逐渐地给熏陶和培养起来的,它不是天生的。什么是社会化呢?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群体文化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个体学习群体文化的过程或者说就是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他刚一生下来,他什么都不懂,男孩和女孩都一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到最后怎么样变成两个不同的男人和女人了呢?那么这就是波夫艾在他的《第二性》中间开篇之首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人不是生为男人和女人而是长为男人和女人的”,就是这个道理。怎么长成了呢?就是在我们自己生活的这个环境中间经过社会化这样一个过程形成的这种性别、角色,社会化它也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知道性别、角色、社会化它是不同的概念。我们每个人知道我要问你是男孩、女孩?你是男的女的?谁都能说准除非太小的小孩他性别不定型的时候,他自己认知不定型的时候。那么你为什么知道你是男人、女人、男性、女性你填表的时候你不会填错呢?这是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生理性别的一种认识,但是我在这里说的这种性别,角色,社会化是说我们在后天环境中间形成了一种社会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遵循的男人和女人的一种角色行为。  你比如说咱们平常有一个说法说假小子,你为什么说她是假的小子?是因为她不像女性的行为,她哪里不像呢?她走路风风火火;办事嘁哩咔嚓;说话大嗓门;踩个癞蛤蟆也不惊叫,反正你就觉得她就不是个女孩子。你说另外一个男性,你说奶油小生。什么叫奶油小生?说话磨磨叽叽;坐下来还拿手绢擦擦凳子;你觉得不行。那你觉得男的应该怎么样?男的就应该嘁哩咔嚓很勇敢,很有责任心,碰上事情上去就帮着你去拳打脚踢的,你觉得那才行。所以说人们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这种角色行为,它是定型的他会去这样认识你。那么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间,我们就是这样来培养男性和女性那么对他的这种角色任务也就同时贯穿进去了。  我们对男性和女性的这种期望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家庭、学校,在各种环境中间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差异,对于男女两性角色的不同的这种教育。那么在传媒中间就更多,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电视中间家务劳动是非常美丽的一件事情,大家在一起唱着歌把衣服放在洗衣机里拎出来,然后就又白又整齐地挂在绳子上,然后端着一盆菜转一个圈就出来一盆菜,家务劳动在电视上就跟天女下凡似的,一吹气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所以说那种繁重的家务劳动,那种家务劳动的负担对于女性的这种影响,造成的这种心理障碍就全部被这样一些非常美好的行为,音乐画面就全部都给掩盖了。那么像这样一些东西它就是在这种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间它就是如此形成的。我不想在这里说到很多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问题。因为它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谁都可以随时都可以发现这个问题,只要我们去看。因为我们没有人去认真地想过这样一些问题,所以,这种家务劳动它就是从小到大它就是在这样一步一步的环境中间,就被这样制度化和结构化了。那么发生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发生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制度化和结构化了的东西由于女性角色发生了变化,它逐渐在发生变化,尽管问题是比较多的。  你比如说是我这里有两组数字。第一组,它是联合国发布的第二组数字呢是我昨天晚上正好看《中国妇女报》,它刚刚最新的一篇文章上面它登的一组数字。第一组数字联合国公布的它说女性的工作时间是全球工作时间的67%,就是总工作时间里边女性工作的时间要占到67%;女性的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10%;工作收入的10%;女性占世界文盲总数的三分之二;女性只拥有世界上1%的财富。这是联合国公布的一个数字。那么《中国妇女报》它们有一个每日论坛,那么它的有一个题目叫做《多一点对她们的关注》,《多一点对她们的关注》上边它调查了一个女企业家群体,那么它这里有几个数字我择出来了。它说近六成的女企业家要照顾家庭成员;三分之一以上的女企业家要从事全部的家务劳动;50%以上的女企业家每天的工作时间是10小时以上。那么这就是一个问题,就是说三分之一以上的女企业家要从事全部的家务劳动,但是同时还有50%的人工作是10小时以上,那么就是说女性的这种角色的这种负担是非常沉重的。  这就是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是紧接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前边说的婚姻满意度它受到影响的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在这里。就是说为什么女性婚后对于婚姻的满意度要远远低于男性呢?就在于她婚后的角色任务沉重而男性婚后他没有增加这样一些问题,所以说女性发生在她们身上的角色冲突就相当地严重。但是有一些男性不太满意这个女性的角色冲突,他说你是母亲,我就是父亲;你是女儿,我就是儿子;你是妈妈,我就是爸爸;你是儿媳妇,我就是女婿;你是什么,我就是什么,你有什么角色,我也有什么角色,你工作,我也工作。为什么女性成天就是角色冲突?我怎么没有角色冲突?这里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角色任务不同当妈妈和当爸爸;当妻子和当丈夫他的角色,任务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对于女性来说她就承担了一种双重角色。  我们知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应该说政府当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开始全面地推进男女平等,当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是消灭宗族颁布和推行《婚姻法》,还有像是鼓励妇女特别是城市妇女参加社会工作,走出家门干革命,当时喊的口号是这样。因此,这应该说这是毛泽东时代把妇女从私人领域引入公共领域的一个巨大的一个运动,走出家门干革命。但是这个同时有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女性我们刚才说了性别分工就是基于性别的这种家庭分工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它是一分为二,一清二楚的。但是当到女性主外的时候,女性走出家门参加社会工作的时候,男性并没有受到同样的鼓励来分担家务劳动。那么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由于没有专门地关注到男性对于家务劳动的家庭责任的这种承担,这个问题所以就造成了女性的这种角色冲突。我并不是说女性不可以在家里呆着当家庭妇女,我也不是说女性不应该做家务劳动。我只是说应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如果她选择回去做家务劳动,她选择回去当太太,这没有问题,但是不可以说大家都回家。  所以说我们历史上讨论过三次叫做“女人回家”,“妇女回家”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讨论过“男性回家”呢?因为还是因为家庭仍然是你的,所以女性她从家庭走出来进入社会她就增加了一个角色负担。那么正是因为女性她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间,她既要有事业,她事业干不好不行,她又要有家庭,她家庭管不好也不行。因此女性她就永远处在这样一个繁忙的、劳碌的、紧张的这样一个过程中间。因此她对婚姻就不满意,所以她的满意度就要比男性就要低。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女性这种自我感受的出现。那么女性她和传统的女性不一样了和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女性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她的角色变了,她现在是一个职业妇女,她现在参加了社会工作。那么她受到了男女平等政策的这种影响,所以她有了参政权,她有了受教育权,她有了就业权。  那么在我们国家推行男女平等政策这个过程中间女性是非常大的一个受益人群,那么正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女性她就出现了这种自我意识。女性出现这种自我意识她就对于她原先扮演的这种角色和角色任务。她提出来一种质疑,作为职业女性来说她就敢说你凭什么你凭什么对我指手划脚的!你凭什么先回家来你就不做饭,你凭什么?她就可以问你凭什么这就是一种对权利的争取对自己自我地位存在的这样一种认识。  为什么在城市中间在提出离婚诉讼的人中间,为什么女性比例很高呢?我记得上海社科院的徐安琪他就经过调查的一个比例,他说在几个大城市中间女性提出诉讼的人数占80%。那么为什么女性提出来离婚的诉讼的人数比较多呢?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她们对婚姻的满意度要低于男性,那么仅仅是她低于男性这还是不够的,这一个条件是不够的。她还要有什么呀!她还要有她自己有条件她才可以这样提。如果她依赖于这个家庭依赖于这个男性的话,她也提不出来,她也不可能提。所以这种家庭分工我刚才说了,它不是一个家务劳动的分工,它是一个家庭责任已经被制度化和结构化了的一种东西,这种制度化和结构化的东西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去和它抗争的。那么这样一种男主外,女主内的这种两性分工模式,应该说它不仅仅在观念上,它其实是在实际生活中间它也影响了妇女的地位。但它同时也制约了男性的发展,这一点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并不是说坚持男主外女主内就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女性就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女性就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实际上男性也是这样一个性别不平等关系中间的一个受害者,同样女性她就可以指责这个男性你看你怎么那么没本事,人家挣那么多钱,人家怎么怎么样,这个男的就觉得自己也没本事,他就觉得他自己压力很大,因为他把他自己仍然定位在一个养家糊口的角色上。所以我不知道你们看过贫嘴张大民的电影了没有,他的妻子下岗了,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的妻子说:“别害怕,没问题,回来我养着你,咱就在家呆着”。他可以这样说,对不对!反过来张大民下岗了,他就得天天拿着饭盒带着饭坐到公园里,坐到商店里去吃。他为什么不在家里吃呢?他为什么不说我下岗了呢?他觉得他不可以说作为一个男性来说他不能这样,所以说把婚姻和家庭跟女人联系在一起,把事业和成功留给男性这样一种格局,应该说不仅给女性不仅仅给女性特别是给职业女性带来了冲突和压力,更重要的其实给男性也带来了压力和负担。我们应该看到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以说在女性的家庭责任被性别分工,它结构化了的时候其实男性他也受到了这种约束和评价。所以男性他自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间,他同样也是感觉到不公平。所以说夫妻关系平等和谐发展,它是婚姻家庭幸福的基础。两性关系平等,女性全面参与社会发展,应该说它是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一个真正体现。所以说这两者它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要谈一个家庭的幸福;要谈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要谈整个家庭人际关系的融洽,没有夫妻关系平等是不可能的。在家庭中间夫妻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冲突,实际上它是社会中间两性冲突的一种反映。因此我们关注婚姻冲突关注家庭的和谐发展,就不仅仅应该在家庭这样一个小范围中间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把它能够把家庭和社会放在一起,能够把家庭制度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放在一起,能够把夫妻这种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中间的两性关系放在一起考虑的时候,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和比较公平的一个答案。谢谢大家。  提问: 张院长您好在现在的城市当中就是家庭离婚率还有家庭暴力现象非常地严重,它是否也能在社会不稳定因素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呢?谢谢。  答: 应该说是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离婚的问题,一个问题是家庭暴力的问题。关于家庭暴力的问题我想目前大家可能应该看到,在我们媒体中间是一个比较引起大家关注的问题。不论是在研究人员中间还是在法学界中间,大家一致认为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它除了违法之外更重要的它仍然是一个两性关系的一个不平等的一个问题的体现。为什么呢?就是说你是我的,所以我就可以处理你,我就可以收拾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些人他把家庭暴力归结为比如说酗酒,人格不正常,脾气暴躁等等。那么这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另外就是大家对于家庭暴力这种关注大家也应该看到不断是在升级的,我记得前几年的时候曾经有人,有一个丈夫就把妻子从窗户里打架给扔出来了,扔出来以后最后对他的处罚是比较轻的。为什么呢?就是认为他是两口子打架,但是你想一想,如果他要是扔出来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就叫蓄意谋杀了。对不对!它就不叫家庭问题了,所以现在的家庭问题我们已经把它放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来当作一个社会问题来认识了。  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还提到就是关于城市离婚率比较高的这个问题。那我自己觉得离婚率的高低不可以当成是一个社会是否安定这样一个标准,不可以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我们很难说离婚率高就是好还是坏。比如说离婚率根本就没有,那么是不是这个社会就非常文明?就非常稳定呢?也不尽然它没有非常直接的一种关系,但是我觉得女性提出离婚比较多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那我还是刚才我那个观点,就是婚姻冲突的问题不是一个妻子和一个丈夫的问题,家庭矛盾也不是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只有把家庭纳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间来看,我们才可以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妇女与就业 -刘伯红
    主讲人简介  刘伯红,女,1951年生于河南保定。长期从事妇女问题研究。现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妇女研究论丛》执行主编。兼任中国国家计生委第五届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编撰或参与编纂的著作有:《中国妇女理论研究十年》、《中国妇女的现状》、《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理论、经济、文化、发展》、《国际妇女运动和妇女组织》、《妇女权利——聚焦‘婚姻法’》、《妇女权利——聚焦‘婚姻法’和‘劳动法’》等。  内容简介  参与经济发展对提高妇女地位、实现人生价值和辅助家庭成员至关重要。近20年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妇女通过有酬工作取得了经济独立,现在妇女占劳动大军的比例达到40%。妇女虽然在经济建设中广泛参与,然而由于历史、观念等种种原因,同男性相比,妇女的经济参与率仍相对较低,在就业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依旧存在。这些越来越成为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障碍。为彻底打破职业上的性别歧视、性别隔离,使全社会承认并尊重妇女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把“妇女与经济”列为12个关切领域,2000年我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把“妇女与就业”列为十个研讨问题之一。  在此讲中,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刘伯红研究员,从当前妇女就业的现状、争取男女平等的就业机会、打破职业上的性别隔离、争取平等收入、争取社会保障和工作安全以及促进男女在工作与家庭责任上的和谐六个方面,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措施及我国的现状,对当今妇女参与经济建设中的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刘伯红认为,应积极推进国家关于男女平等就业的立法、推进改变歧视妇女的观念和态度的教育和宣传、从性别角度分析政府预算,推动政府调整用于促进妇女就业、推动妇女职业培训的拨款、运用多种方式向妇女提供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信息,以促进妇女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  全文  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妇女与就业”或者说妇女参与经济的发展。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的特别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将要参与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活动。那么第一个我就想介绍一下妇女对经济发展,或者是妇女在就业的这方面做出的重大的贡献。那我不仅仅从我们国家的实际出发,还从国际上整个的情况来介绍。那么大家知道,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对提高妇女地位,实现妇女的人生价值或者人生的价值和帮助家庭成员在这些方面都至关重要。那么近二十年来,妇女越来越多的妇女通过了参与经济活动,挣到工资就是有酬的,有酬的劳动,取得了经济的独立。那么我们看妇女的贡献有哪些呢?就是妇女占全世界劳动大军的40%或者40%多一些,并且拥有大约28%的行政管理职位。在劳动力大军当中,人数是一个很多的。那么第二个方面的贡献是妇女进入了专业技术领域。在这个领域当中,妇女的人数空前地增多。第三个方面的贡献是有30%妇女不仅自己成为现在的中、小企业的、女的雇主或者经理,同时也为其他妇女的就业创造了机会。那么第四个方面,我们可能就转到农业方面了。据联合国粮食署的统计,全世界的粮食有80%是妇女生产的。那我们中国也越来越表现出这样的情况。大家可能知道,在中国的农村也是越来越多的妇女在从事农业的经营,那么就是说在中国的农村,也是越来越多的妇女承担了农业的劳动,我们也叫做她们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力军。那么这个也是一个全世界的现象。第五点就是妇女通过在家庭社区和工作地点的有酬的和无酬的劳动,大家注意,我用了两个词,一个是有酬的,那就是能够得到工资的或者报酬的。另一个是无酬的劳动。对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妇女在就业机会方面的一个发展。就是说从全世界的妇女来看,也包括我们中国妇女在上一百年,就是上一个世纪当中,获得了男女平等的就业机会。如果我们把劳动力市场当成一个过程的话,那么就是说就业机会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我们叫进口,当然退休吧,可能就从这里面出来了,劳动力市场。那么我们看,就在男女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这方面,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这方面的统计,它有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就是说,在正规部门就业的拿工资的妇女的比例。什么叫正规部门呢?就是说它是在国家或者政府的劳动部门登记的,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的,而且拿工资这样的部门。一般是比较全日制的工作的,叫正规部门。我们这个标准,现在衡量妇女获得平等就业机会的这样一个标准,就是我们来看在正规部门就业的、拿工资的女性的这个比例。这个比例就是说达到45%,作为一个及格的一个标准,或者是一个合格的一个线。那么,在统计当中呢,达到这个45%以上的国家,就是乌克兰、和拉脱维亚占54%;立陶宛53;冰岛52;那么下面,瑞典、挪威、匈牙利、爱沙尼亚是占51%;英国、芬兰、牙买加占50%,这样的一些国家。那么这已经有不少国家了。它们都达到了这个国际劳工组织,或者是联合国的,这样的一个妇女的,在正规部门拿工资的,就业的这样的一个比例。那么说明什么呢?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了一个比较平等的这样的一个就业机会。在这一百年的,就是上一个世纪当中,应该说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了就是得到了比较多的机会。那么我们同时也看到呢,妇女获得男女平等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和男性相比,妇女的经济参与率也是比男性低的。那我们在这里也列举了一些数据来看1990年,在全球各个地区分性别的15岁以上经济活动的参与率,以这个我们举例。妇女参与劳动的参与率比较高的地区是中亚58%、东欧58、东亚56、东南亚54、西欧51,这是妇女的劳动参与率。那么与此同时,在这几个地区的男性的劳动参与率,那么就是中亚79、东欧74、东亚80、东南亚81、西欧72,大家看这个数据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了,在这几个妇女劳动参与率比较高的国家,男性和女性的相差是20个百分点左右。这个就是说男女两性的劳动参与率比较接近,就是说差别不是特别大。差别比较小的地区。那么差别大的地区也就是说妇女参与率最低的是北非地区,才占到21%,而这个地区的男性是75%,就差到了非常高的50个百分点,50多个百分点。  就是说在经济参与的这个活动当中,男女两性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妇女的经济参与率与男性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妇女获得就业机会比男性低,但是在社会或者经济发生动荡的时候,妇女失业的风险却比男性高。就是在这个劳动力市场上,我们还看到还有一些不平等的这样的一种现象。那么,促进妇女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应该采取什么样积极的措施呢?这里边我也列举了一些。这里边积极推进国家关于男女平等的立法。这是第一个比较大家普遍的一个经验。第二个就是推进改变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和态度,就是这样的教育和宣传。第三个是从性别角度分析政府的预算,推动政府调整用于促进妇女就业,推进妇女职业培训的拨款。那么最后一个是运用多种方式,向妇女提供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确保妇女有平等的经济参与这样的机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向大家讲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在就业机会这个方面,怎么样在这一个世纪当中,妇女怎么样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那么现在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那么第三个我们想向大家介绍的是打破职业上的性别隔离。那什么叫职业隔离呢?可以说就是在职业当中,妇女可能只能够在某些职业当中工作或者在某些职业层次当中工作。那么我们从横的方向看,性别隔离的横的方向看。那比如说,我们平常经常说有些适合妇女工作的职业,我用一个词跟大家一起讨论,叫做妇女家庭角色的社会延伸。什么叫妇女家庭角色社会延伸呢?我跟大家讲一下,因为好像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工作适合妇女,是吧,这个工作适合男性。哪些工作大家认为适合妇女呢?除了心灵手巧的、仔细的这样的工作以外,那么就是和家庭的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职业。比如说在家庭当中,你是照顾孩子的,在社会上那么你也可能是幼儿园的阿姨;在家庭当中你是照顾病人的,那在社会上,你可能就是护士或者医生。那么人们往往把这些职业都认为是妇女应该做的职业。那么我们看哪些是男性应该做的职业呢?那么人们就认为高科技、建筑、运输。那么总的来说就是有力气的,具有创造性的,具有技术水平的,具有开拓精神的这样的可能就被认为是男性的。对吗?所以你会看到实际上我们在这些职业行业方面是有一种区隔的,有一种隔离的,这是从横的方面来讲。那么我们就反过来再换一个思维方式,大家觉得是不是男性也可以做一些家庭角色的工作呢?那么女性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开拓性的,有技术性的工作呢?那么这样一种职业的隔离,它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呢?对这边有一个说人力资源的浪费,她说的非常对。还有呢,经济发展,对了,社会经济发展这方面的脚步肯定会缓慢。对吧,因为人都可以是创造财富的,劳动力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财富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创造。对不对?那么大家看到了这是横向的职业隔离。那么我们所谓还有纵向的职业隔离。那纵向职业隔离大家可能就看得比较清楚了。对不对?比如说我们可能老师们都是女的多,那校长呢!可能就是男的多。对吧,我们的生产线上的女性就多,那么研发领域管理人员男的就多。对不对?那么这个就叫职业隔离。那么我们来看全世界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结构有所上升,因为一开始第一个问题就向大家介绍了,那么我们还有将近30%的进入管理层,30%多一点的女性当企业家,就是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对吧?那么就是说妇女参与的结构尽管有所上升,进入传统男性职业和高级管理方面的人才也大大增加。这一百年,那么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大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它的最高的负责人、掌门人由妇女出任。这个在世界上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了。那么这种叫什么呢?就叫打破职业隔离,妇女的就业的结构能够得到发展。  那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妇女的职业结构也有所提高。我给大家举一点例子,我们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了两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其中就业的地位或者经济的地位,是我们调查的八个重点之一。那么在这个调查当中,我们发现2000年,城镇在业的女性当中,各类负责人占6.1%。我们这个调查是十年做一次,这是2000年的数据。那么我们十年第一次调查在1990年,那么比1990年增加了3.2个百分点。就是在十年之中,女性的在各类负责人当中的比例长了3.2个百分点,是往上这样的一个趋势。说明什么呢?就说我们女性的职业结构还是有所上升。那么我们看第二个,就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22.8%,比1990年增加了5.4个百分点。那么在这个同时,男性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1.5个百分点,就说女性增加的是不是比男性快了一些。所以呢,我们也看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个职业当中相比,部分社会职业它的职业声望和职业地位应该是比较高的。对吧?那我们第三个调查的发现呢,在这个十年当中的女企业家的群体发展迅速。在被接受调查的女企业家的高级管理者,在企业女的高级管理者中有95%是改革之后走上企业管理岗位的。1990年以后,担任高层管理职务的占57%,男女的比例比较接近。在被调查的女的企业主当中,有58%是在1990年以后投资创业,并且获得成功的。那我们看在农村,农村因为十年之前我们没有调查。农村的农业流向城市,农业的劳动力流向工业,这样也是一种提高。我们看就是职业流动,有水平的流动,有垂直的流动。水平的流动就是说比如从农业到农业,那么从加工业到加工业,这就是水平的流动。垂直的流动有上升有下降,那么从农业要进入工业,那么应该是一种上升。但是反过来从工业到传统的农业,那就是一种下降。对吧,那么我们看这个在农村,农村的青年妇女,非农就业,那就是进入工业或者进入城市,到城里来打工那个比例是有所提高的,跟上一代人,她们的爸爸妈妈相比那是明显地高出来14.2个百分点。那我们刚才介绍的就是说在打破职业隔离这方面,妇女的发展。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会深切地感到,职业的性别隔离仍然存在。它主要是有这样的几个表现。第一个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妇女大多从事传统的农业。那么第二个表现就是妇女只能从事所谓女性的职业。那么第三个表现就是妇女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比率比较高。非正规部门就是一般地来说是没有在政府的劳动部门登记的,不能获得稳定的工作的劳动时间也不固定或者是临时工或者是计件什么之类的。另外也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的这就叫非正规就业。咱们比如说全日制工作,有时候说非全日制工作,有时候说临时工、计件工,那么妇女往往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这个就是在欧洲的、欧盟的非正规就业的性别的比例统计当中,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大概有80%的都是由妇女来做的。因为这个妇女有的时候有家庭的负担。这样的话,就业就比较灵活。它一方面就可以给妇女灵活就业创造一些条件,但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它职业的隔离比较明显,就是就业的这种层次不高。  那么第四点就是妇女很难进入管理层,然后妇女们把这个现象形象地比喻为玻璃天花板。就是说我们看着它什么也没有,但是确实有一个阻碍,你上不去。那么有了这样的一种职业的隔离,就会限定男性女性的这种和谐和平衡的发展。那么在妇女参与就业的或者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打破职业上的性别隔离或者说打破玻璃天花板,是妇女们为之奋斗的或者说各国政府包括男性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那么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才有可能打破玻璃天花板或者打破性别的职业隔离呢?  大概全世界成功的经验有这些:那么第一条就是提高妇女受教育的水平。因为大家可能也知道,这个职业,有的时候职业的分割,跟劳动者的技能和受教育程度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你没有受过比较高的专业的培训,就很难从事有技术的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人们都看到了教育和就业,教育和经济参与之间的这样一种相关的关系,所以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是促进劳动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或者是一个手段。那么第二点就是对妇女进行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管理方面的培训,领导能力的培训,推进职业妇女的能力建设。第三,就叫采取配额制的方法,使各管理层面都能保证一定数量的妇女的参与。什么叫配额制呢?实际上就是比例制,这个是一种政策方面的倾斜。就说制定政策的人,或者高层的管理人员,有意识地在高层、包括各个层次特别是高层、中高层,采取一定的政策的倾斜,使妇女能够有机会参与到那些工作当中去,这个是第三个方面的经验。第四个呢是创办妇女担任主管的中、小企业,使妇女享有独立创办企业的机会,以增强妇女的自信,这个呢也很重要。因为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就业的历史,不如男性。因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是男主外,女主内。那么企业的领导人—企业家,男性比较多,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没有女性,那么这样的话,怎么样使一个没有经验的人,没有这方面资源的人,能够很快地进入这个领域呢?最近就是咱们国家的政府劳动部也在推进创业,等于说是就业。政府积极地促进就业的政策,实际上分成不同的部分,一方面是政府积极地创造各种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政府来推进劳动者的创业,也叫自谋职业,一部分是就业,一部分是创业。那么在这个创业的培训当中,就有叫培训这种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咱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是小老板,培训小老板。在这个当中也是应该积极地推进女性去做这个小老板。那么再一个办法就是宣传成功的妇女的业绩,改变歧视妇女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这也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大家从小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我们宣传的这些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男的话,它就潜移默化地给人们一种印象,就认为女的不可以做企业。如果说有一个女企业家,那么我们现在看美国的惠普,非常大的一个大公司,它的CEO就是它的总裁是女性,那么很多人就觉得她能做,我也能做。当我们出现第一个女飞行员的时候,它就告诉给好多人,女孩子给了她一个榜样,就是你可以有这样一个梦,你也可以开飞机,对吧!当然有一个女的宇航员的时候,那么就是这个领域,可以让女的去做,女性去做。当企业家是女性的时候,我们也就知道,这个可以其他的人也可以做。对吧!所以重要的还是改变一种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那么再有一个就是建立各种女性的专业人员的知识网络,改变传统的陈腐的人际关系模式。如果大家社会包括妇女有一个支持的网络,互相支持,互相分享经验,那也使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定一种信念。第七点就是为妇女提供灵活多样的育儿和家庭的服务,帮助妇女从双重的负担当中解脱出来。这些都是打破职业隔离的,国际上的经验。  那么第四个问题是妇女争取平等的收入。在这个方面,我们会看到近一百年世界上也发生很大变化。国际劳工组织1950年制定了同工同酬的国际劳动公约,那么60年代以后,就是国际劳动组织,这个公约制定以后,大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同工同酬的法律。我们国家也是在劳动法当中,也规定了同工同酬。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趋势这样的一个指导之下,男女两性的工资收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我们在这里列举了一些男性和女性收入比较接近的国家。我们看坦桑尼亚,妇女的收入是男子的92%;越南是91.5%;澳大利亚是90.8%;斯里兰卡是89.8%;冰岛是89.6%;瑞典是89%;挪威是86%;这个都是男女两性收入比较接近的这些国家。那么我们也有看到有男女两性比较平等的或者相接近的,完全平等的国家现在还没有,那么就有差距比较大的国家。我们这儿也列举了三个国家,韩国是53.5%;孟加拉是42%;日本是41%。这些是早年的统计,现在日本妇女的收入有所增长。  那么存在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这样,就是说一个就是妇女比较集中在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当中,包括从事非全日制的工作,这是从世界的角度来看的。也就说同样工作可以拿到同样的工资,但是女的上不去,女的只能在流水线上,那么你只能拿低层次的工资。那么第二点就是劳动力市场高度的性别隔离,使同工同酬法规对工资差别产生较少的效应。第三个就是妇女在工会中的地位不高,她们在争取工资上讨价还价的能力比较弱。这一点也很有意思。就是说工会是工人的组织,它一个很大的职能,就是帮助工人们和雇主来进行谈判,包括那些劳动条件、工资的谈判。在很多国家工会化了的工人、职工,就你参加工会的工人,他的收入就比没参加工会、没工会化的劳动保障收入要高,劳动条件要好。所以工会化了的人当中,女性和男性的比例是一个差异比较大的。所以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你在工会当中,比例比较低的话,那么你在争取工资上,好的工资标准上你享有的这种比例也比较低。那第四点呢,就是缺少法律保障足够的产假,妇女缺勤率比较高。那么缩小工资方面的差异,在国际上也有很多好的办法。比如说要扩大女性在所有领域就业的机会,是缩小工资差异的一个较为有效的办法。第二个就是说为妇女提供各种职业培训的机会,以便使她能够职业发展。第三个提供与男性平等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鼓励妇女从事挑战性和关键岗位的工作。这也很重要,比如说我们看那个职业培训,我们也看了有一些统计,包括我们亚洲国家在出国培训外出送出去培训,这些方面,男性的比率都比女性高。这个呢,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样的话就会影响女性的职业发展。那么第四点就是提高妇女的权利意识,增强妇女在社会工作和社会谈判中的地位和能力。这些都是缩小两性工资差异的有效的办法。  那么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第五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争取社会保障和工作安全。实际上我们在看就业方面有的人提出来,是看三个方面,最主要的看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就业机会;第二个是收入;第三个是社会保障。收入和社会保障也连在一起。随着妇女大量地涌入劳动力市场,以妇女为主的单亲家庭大量存在和人们要求完全平等的价值观也都出现了。那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能够适应妇女大量参与经济发展和大量就业这样的一种变化。在各个国家,在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障这方面,男女两性都有比较大的差异。我们以五大保障来看,就从社会保障五个方面来看。五大保障是失业,有的国家现在把这个失业改成叫就业、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在通常来说,一般地来说,社会保障或者劳动保障,我们叫它大部分是劳动关联型保障。劳动关联型是什么呢?就是说它是给你就业的劳动的时间和你原来的工资标准是连在一起的。那么大家看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如果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比男性的参与率低的话,那么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必然地会累积性地表现在社会保障上。  所以从全球的角度上看,在享有社会保障这几个方面,除了个别的方面比如说生育。在有一些国家,在医疗保障女性稍微高一点以外,在就业或者失业保障上或者在养老保障上,在工伤保障上,这个都是男的明显地比女的高。那么我们给大家看一个在我们国家我们做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在三个保障方面两性的差异。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上,我们来看男性的失业保险的覆盖率是48.3%,女性是41.8%,男女两性相差6.5个百分点。在医疗保障的覆盖率上,我们说的是覆盖率,覆盖率还跟你实际上享有的不是一个概念,是你享有没享有这叫覆盖率,你享有多少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现在是你享受不享受这点来看。在养老保险上,男性呢是65.9%,女性是60.5%。那么现在对于改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这个也提出了男女平等这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对社会保障制度要进行性别分析。如果我们没有性别分析的话,分性别统计的话,大家觉得是个劳动者就能享受劳动保障,没有什么男性和女性的区别,那我们就不会发现这里边男性和女性,我们就不会去进行分性别统计,就不会发现这里边的差距。所以我们要首先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取消社会保障立法当中的那些歧视性的条款,这个是一个有效的经验。第二条就是社会保障机制应该把妇女视为独立的受益者,对有偿就业,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给工资的这样就业与家庭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妇女多重角色的需求。我想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因为这个好像跟我们国家的情况不是特别一样。在有一些国家在福利制度当中,是按家庭给的社会保障,而不是按个人,这样的话,往往把这个妇女当成男性的配偶来给社会保障。就说我把社会保障给在男性身上,但是女的肯定不会像男的那么多工资,它是假定你照顾孩子,照顾家庭,也有一定的贡献,这样来发。这样发的结果呢?按家庭发的话,那么就让女性永远地屈从于她这个社会角色了,她的价值要通过这个家庭表现出来,通过这个家庭最主要的人就是这个男性来表现出来。所以,为什么说把妇女视为独立的受益者,是个人呢,而不是家庭呢?它也是说让妇女多重角色可以选择,而不是把她只固定在家庭之中。那么第三个有效的经验,制定有关的机制,把低收入的妇女包括在内,特别是贫困的人口给他们投保,以此作为对传统的社会保险机制的一个补充。就是什么呢?我们刚才也说了,就是有的社会保障是多重的,有个人拿一部分,政府拿一部分,企业拿一部分。也还有的呢是有市场那种投保。那么有些低收入的人,就是除了政府规定的一定比例的,要每个月要缴纳以外,还有个人自己去买保险。那个人自己去买保险,那穷人他肯定买不起,那这样的话怎么扩大社会保障的一种覆盖面,把穷人的这种情况,贫困人口的情况考虑进去就是这个里边所包括的意思。第四点改进退休制度来改变女性提前退休的趋势,使年长的员工在做兼职工作的同时,又能享受到全额的养老金。第五点就是将比较高消费的支出用于社会保障。这是从国际上来看是一些比较建设性的这样的一个对策的要求。妇女的社会保障还说了一个职业安全。这个也很重要,因为女工的职业安全,男工的职业安全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就是职工的基本的权利,工作者的基本的权利。妇女的也是这样子,也是保证妇女和男性平等就业的重要内容。所以妇女也要求在工作当中不受不利于健康和有毒物质的这样的危害。那职业健康就和职业安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要求在劳动的场合是一个安全的,也包括咱们传统的这样的设备的安全,通风照明,还有现在的科学技术新的技术。比如说我们的噪音污染,还有电磁波的污染,那还有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工作场所的性骚扰,这是对人权的和职业安全的很大的一个损害。还有合理的工时和劳动强度,这是属于劳动标准,并且享有后边我们所说的这些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这就是职业安全的要求。  那么,第六个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双重角色,这个方面的男女两性的和谐。就是男女在工作与家庭责任上的和谐。也就是说双重角色,就是工作的这种社会角色和家庭当中这种角色。在世界各地有报酬的工作占去了男性的大部分时间,没报酬的工作占去了妇女的大部分时间,这个就是我们在中国的传统语言当中叫“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世界性的。那据不完全的统计,妇女在经济方面被低估的贡献和不予计算的无偿劳动,每年都高达11万亿美元。所以,我们应该促进男女工作男性和女性在工作与家庭责任这方面的和谐。有一个世界性的提议:是“推进无酬劳动计量的工作”,就是我们说那些无报酬的工作应该被计量出来,来承认妇女各种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扩大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空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提议。所以在很多国家、联合国都在促进各国的国家统计,来分性别,来计算你每天的时间是怎样度过的。就是男女两性,比如说你早晨从一醒,一睁开眼睛就开始统计,这个小时干什么,那个小时在干什么,那个小时在干什么,来看呢,男性和女性都是怎么样进行时间分配的。在这个时间分配当中,哪些是被承认的,哪些是不被承认的,哪些是妇女参加了经济的活动,哪些是没参加经济活动。当然因为每天除了参加经济活动,女人们还需要休息,还有娱乐,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们在这上我们介绍了一个口号,这个口号特别有名,叫“分一半家务给男性,分一半权利给女性”,大家一听可能都笑了,也高兴了。这就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口号,也是妇女的一个,全世界妇女非常一致的一个要求。要求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实际上是要求男女两性平等地分担工作,平等地分担家务。所以就是说,男女两性平等地分担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并且推行善待有家庭的雇员这样的一个政策,成为国际上正在出现的潮流。并不是不要家了,并不是我们把家庭的事情都简化了,全不去做,而是既要有家庭这方面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也要有职业的参与和经济的参与和发展。所以就要善待这两个方面,都要善待,这是成为一个国际的趋势。  今天在这个就业的参与经济发展的这个方面,我就向大家特别地简要地介绍这六个方面的情况。那我们把它捋一捋,大家会发现我们怎么看这个劳动力市场实际上它有进入的时候,它有退出的时候。进入的时候是表现在就业机会平等上,它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它有一个职业的发展,职业的这种参与。还有它怎么样表现它职业价值,实际上呢你怎么样受益,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收入的问题,工资的问题,职业安全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呢,他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时候,你会看到他社会保障的问题、退休的问题,保险保障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另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对于女性来说和男性也应该说其实应该是相同的,因为所有的对女性不利的问题,同样对男性都不利。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说这件事我吃亏了,你就占便宜了。不是,实际上对两性同样的伤害。所有女性的问题,几乎都不是女性单独的问题,都是男性。你比如说如果我们的社会要让男性主外的话,那么男性下岗的这种精神压力就特别大。是不是?人们这个文化会谴责他,说你看你一个老爷们,这么无能不能养家。对吗?那么这个社会文化就同时让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要让她温柔可爱,小鸟依人。有一个养家的就有一个被养的这样的一个文化,而不是男女两性和谐的,都有机会参与的,平等的。所以我们会看,就说家庭和社会的这个责任,家庭的角色和社会角色的这样一种平等的一种分担,也是我们在讨论经济发展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大家肯定要走入经济参与的这样一个环境,那么就是就有一个你怎么进这个门,就业机会平等不平等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个跟大家的关系也是很大,而且非常重要,也是妇女独立发展的一个基础,经济的参与。今天就跟大家介绍这些,简要地介绍国际上的一些情况,有一些是我们国内的一些统计,希望能对大家将来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    
妇女与参政 -荣维毅
    主讲人简介  荣维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研究专家,兼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中国警察学会特约研究员等职务。  主要从事妇女参政需求研究、村委会直选与妇女参政研究、基层妇女参政能力建设、社会性别倡导和培训、妇女人权与权益保障、社会性别与警察执法等方向的研究。  内容简介  荣教授首先介绍了妇女参政的概念,她认为妇女参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妇女参政指:关心、参与政治活动,所谓知政、议政。狭义的妇女参政即执政,掌握政权出任各级政府、政党、企事业、各机构、非政府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决策者。荣教授认为如果没有妇女对政治的普遍的关心,更多的妇女进入领导决策层的动力不足、后继无人;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妇女进入领导决策层,就不能引起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以及广大妇女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关注。所以,两种意义上的妇女参政,都是应该关注的。  我国《宪法》规定妇女与男子一样享有政治、经济、教育等各项权利。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男女平等的实现做了不懈努力,妇女参政也取得很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封建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女性家庭角色的刻板定型,社会舆论对女性普遍歧视等都是影响妇女参政的因素。  荣教授认为促进妇女参政是中国政治改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文明的体现。随着国际接轨和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妇女参政的前景必定是越来越好;民主选举、公开竞争、择优选拔是大趋势。  她对妇女参政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促进保障妇女参政的立法,设立监督机制;如大多数国家一样,把妇女参政比例纳入法律条文,纳入政府和政党的纲要中。  2、对妇女进行参政能力建设;对领导人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培训。  3、探讨阻碍妇女平等参与决策的社会体制性根源并加以改进。  4、鼓励广大妇女、年轻女性树立进取的人生价值观,明确为妇女的解放也是为自己的解放,要打破传统观念对自身的束缚,积极参政议政。  全文  同学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跟大家一块来探讨关于妇女参政的问题。我想分这么三个层次来讲:第一,就是关于妇女参政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包括什么叫参政,参政的必要性,还有参政的目标,就是关于参政一些基本概念;第二个层次就是关于中国妇女参政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来看这些问题;第三个层次就是看看未来中国妇女参政的走向,我们应该能够做些什么事情,主要分这么三个方面。  那么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就是有关妇女参政一些概念。我们讲的是妇女参政,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说什么是参政?  那按照现在的《汉语辞典》来讲,所谓参政就是参与政治活动和参加政治机构,参与政治活动和参与政治机构,那么这样一个界定,实际上就是表明了所谓的参政分两个方面:它有一个广义的参政的概念,另外还有一个狭义的参政概念。  那么对于妇女参政来讲,广义的参政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说作为女性关注政治问题,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关注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不仅是关注,还要对它发表意见,有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一些社会的政治活动。比如说参加选举,你去不去投票,那么就和你对这个政治的关注就有很大的关系或者你的政治态度就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我对某一个政策我不满意或者说我有什么我自己的意见,希望领导能够采纳,那我可以积极发表我的意见,那么你这样的行为,或这样的活动,我们管它叫做广义的参政。  那么狭义的妇女参政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妇女能够进入党和政府的这样一种各级的领导机构,进入企事业单位这样的管理的阶层,作为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来发挥你的作用。那么这样一种参政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得比较多的,就是当官。所谓当官?就是你进入这个决策层,这是狭义的参政。  那么我们今天讲的参政到底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呢?我想两个方面的含义都有。因为这个广义的参政和狭义的参政它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没有广大的妇女对政治问题的关注,对妇女利益的关注,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妇女的利益的关系的这样一种关注,那么就不可能有最优秀的妇女来脱颖出来进入决策层。也就是说呢,如果我们普遍的广大的妇女不关心政治,那么呢,我们进入高层决策层,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岗位的妇女就没有来源、动力不足。所以更多的妇女然后能够成为领导者,它需要更广大的妇女那样一种参政议政的意识。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没有我们更多的妇女进入决策层、领导层,没有这些进入决策层、领导层的女干部能够为妇女的利益来去说话,表达妇女的声音,那么一般的基层的妇女也不可能去关注这个政治问题。因为反正一看清一色的全是男人,跟我们没关系?所以为了引起我们妇女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对政治问题的关注,那么这也是需要有更多的妇女干部进入决策层。所以广义的参政和狭义的参政是相辅相成的,那我们要讲妇女参政这两个方面的含义都要涉及到,都是重要的。但是现在我们在很多时候在研究妇女参政或者是谈妇女参政问题,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个当官的这么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太狭隘了。因为你当官是为了什么?还是为了维护妇女的利益,为了促进男女平等,所以这还要能够使得我们最高的女性领导能够关注广大的群众的利益,那么我们广大的群众也应该关注我们自身的利益和整个的国家发展的这样一种状况。所以,广义的参政和狭义的参政是我们都应该关心的。  那么我们下面讲的可能更多的还是指的是狭义的参政,就是说妇女为什么必须得进入决策层,怎么来进入决策层,怎么能够成为领导;那么她作为一个女干部、女领导,她应该做些什么。我想我们今天讲的参政可能是更多的还是指成为领导干部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那么这就是我今天先讲的第一个概念,就是什么叫参政?妇女参政的两种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要谈谈了,妇女为什么要参政?有男人管理这不好好的吗?为什么我们非得自己去参政?为什么要参政?也就是为什么要进入决策层、领导层?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这个问题不解决,可能我们就不会去争取进入决策层或者说你即使进入决策层,你可能也不会为妇女说话。所以要解决妇女为什么要参政,那么首先从国际社会来讲,实际上妇女参政的问题不仅是中国妇女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妇女的问题。那么从世界范围来讲,妇女参政这个问题,其实应该说。太远的不用说,就是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时期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那么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候。那时候,资产阶级在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那么要向封建主夺取权利,认为人生而平等的。那么在这个情况下,这种启蒙的口号,对当时的法国的妇女呢也是一种启蒙。所以当时有的法国的妇女也是提出来,那么你男性要向封建主来夺取政权权利,那么我们女性也应该有自身的权利。所以现在妇女运动史,或者妇女参政史,它把妇女参政的起始定为从法国大革命开始。  那么到了18世纪,实际上在西欧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都开展了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运动。那么到了19世纪到20世纪的初,也就是20世纪20年代,那么在西方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都获得了选举权。那么也就是说,在法律上,妇女已经获得了和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你有投票权了,那当然你可能也就有被选举的那个权利。  但实际上当妇女获得选举权以后,她们发现按照仅仅有法律所认可的那个选举权,并不能够自动地变成你实际的权利,那么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呢,在就业、在教育,在很多领域仍然是受着男性的那样一种压迫,仍然是不平等。那么这样,基于对自身的这样一个地位的认识,从上一个世纪也就是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家可能都知道,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又开始了第二次浪潮。那么这时候她要争取的权利,就不仅仅是法律所认可的这样一个选举权,而包括着方方面面的权利。比如说工作环境的平等、工作条件的平等、同工同酬、对妇女的那种掩盖的那种歧视等等,所以就是使得妇女的解放运动,它是把法律所认可的政治权利变成一个实际的能够看得见的这样一个运动。这样一个运动发展到1995年的北京世妇会,那应该说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或者是一个新的起点。那么在北京世妇会最后形成了一个《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提出了十二个重点关注领域,其中有一个领域就是妇女参与权利和决策。那么在这个部分中对妇女参政的意义提得非常地高。那么在这个《行政纲领》关于妇女参与权利和决策这一部分,那么这个《行政纲领》提到,它说:“妇女平等参与决策,不仅是要求单纯的公平和民主,也可视为是使妇女利益得到考虑的一项必要条件,如果各级决策进程没有妇女的积极参与,并且没有吸纳妇女的观点,就不可能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的目标”。那么从国际社会来讲,就是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后,也就是1995年以后。整个世界范围内就加快了妇女参政的步伐,那么很多国家的政党、政府都纷纷制定了妇女参政的指标所以从九五世妇会到现在,这么七、八年的时间。那么这个世界妇女参政的进程是非常快的。这里头我想强调两点,就是说国际社会对妇女参政它的主要的观点有这么两点。第一就是说妇女参政是妇女一个基本人权,这是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就是说妇女参政这个问题,不是妇女自身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观点,就是说妇女对政治不感兴趣,妇女就爱谈婚姻家庭爱情这些私领域的话题,那么什么国家、政治、阶级、战争,妇女不感兴趣。那么这样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第一不是妇女不感兴趣;第二,即使确实很多妇女不感兴趣也不是妇女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呢?是整个的社会文化结构它就是不欢迎妇女参政,使得妇女不可能在政治领域来表现自己的才能。她既然没这个可能了,我就不在那儿去发展自己了,所以她就表现出不关注。那刚才我讲的是从世界范围来讲的,对妇女参政的这样一种理解和一些基本的原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就是从我国来讲,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讲,为什么中国妇女参政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是需要大家关注并且行动起来去改善的问题?  那么我觉得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就是说我们国家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成立的时候,当时出台的第一部《宪法》,那么就规定就是妇女和男子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享有同等的权利。那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在法律上,在制度上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国家,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我们也为男女平等,国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要把这个法律所规定的男女平等或者说作为一个口号所提出的那个男女平等变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的实际的平等,这就有个距离,那这个距离要怎么来弥补?也就是说怎么能够把法律上的平等变成我们事实中的平等?那么在这里头就需要妇女参政,那也就是说只有妇女到了决策领域而且有比较多的人参与决策,那么这时候你说话才能有人听。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方说我原来在给农村的妇女做性别培训的时候,她们就举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个妇女权益受到损害,她去找支书去,支书可以不理她,觉得你是无理取闹,去去去,回家去,该过日子该怎么过过去;但是有两三个妇女去找支书或找村长,那么这个支书就不能够随便敷衍了,他至少给她端个茶倒个水,坐下来好好说别着急,他的态度就会有所改变;那么现在如果有二十个妇女反映同样的一个问题,那么人一多,这个时候你作为领导,你是不是就得考虑了?所以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常常说的人多力量大。那么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决策领域中也是这样子的,如果这个领导班子只有一个女性的话,她的声音是非常微弱的;如果有两个呢稍微壮点胆;如果有三个,甚至达到了一半。那么这时候她就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来表达自己的声音。所以妇女需要参政,而且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一定的比例的。所以联合国它是这样规定的,它在1997年的时候在印度新德里,开了一个世界各国议会联盟开的这么一个会,在那个议会联盟中它提出这么一个标准,就是说各级决策中女性的比例应该达到30%。首先达到30%,然后再从30%再进入到50%,就是一半一半。当然你现在提50%不太现实,那么至少要30%,它为什么要提这个比例呢?就是因为你这个比例高和低它关系到你的声音能不能够发出来,关系到你的声音发出来以后,有没有力量,有没有权威性,能不能够影响决策。国际上妇女参政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我们就不说国际,我们就说中国,就是中国在现在很多的包括全国妇联,还有很多的女干部,那么她现在敢于积极发声了,敢于维护妇女的权益了,那么实际上她就是影响了决策。比如说《婚姻法》的修订,把家庭暴力放进去,虽然很多人认为还不具体,还很抽象,但是已经比原来不提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那么这种进步是怎么获得的呢?如果没有女性的学者知识分子和广大的妇女甚至包括女大学生的这样一种呼吁,没有妇联的高层的领导的这样一种呼吁,那是很难写进《婚姻法》中的,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妇女的参政,没有妇女的声音,那么这样影响到妇女利益的这些法律、法规、政策,可能就会损害我们的利益。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从妇女自身的特点的角度来看。原来在传统的那样一种对妇女的定位的那样一种情况下,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这么说,说女人小心眼,女人感性,女人不懂政治,女人不适合当官或者不适合参政。但实际上我们国家有很多的女干部,她的那种能力;她的那种胆识;她的那个政绩;完全能和男干部媲美。而且特别是在长期的那种社会性别社会化的过程中,女性形成了一种比较细心的这样一种特点,比较考虑他人的这样一种特点,考虑问题比较周密,而且在处理问题中比较有人性化。那么她这样一些特点,实际上对一个作为领导干部来讲是非常必要的。所以现在我听到很多男干部都在说,说跟妇女干部在一起就发现妇女干部有什么什么样的优点,说她们特别认真,特别吃苦,说她们特别廉洁等等等等。当然我也觉得这也不是全部,因为女干部也有不能吃苦的。但是就我听到很多的反映来讲,就是说确实女干部有女性由于她原来的社会性别分工导致她形成的女性的那种特点,对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个优点,而不是缺点。所以我们应该发扬女性的这样一种优点,然后利用这个优点,然后把这个优点作为我们一个参政的优势来争取参政的权利,这是一个从妇女自身的特点来看。另外我就说得再大一点,那就从我们党和国家所提出来的我们的远大的目标来看,就是说你要实现小康社会,而且“十六大”还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建设,那么这些是空的吗?不是,它要体现在我们的方方面面的改革方面,那么妇女参政实际上就是政治民主化,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让所谓的边缘人群,她的声音能够发出来,能够表达出来,那么她的利益能够在国家决策中能够被考虑到,那么妇女参政就能促进这样的目标的实现,那么因而妇女参政它实际上是应该被包括在是我们国家的政治民主进程中的这样一个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这里要警惕一个什么误区呢?就是说因为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妇女参政是妇女人权的一种表现,那么是要使你的利益能够得到表达,你的声音能够被听见,你要考虑到妇女的利益不应该在缺乏性别视角的这样一种决策中被忽视,所以妇女参政的这个意义在这儿,就是男女平等促进。在这点,这是最关键的。那么现在我说一个误区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有些人就以为你妇女参政是为了向男人夺权或者说你妇女参政是为了反其道而行之,你觉得原来男权社会压迫了你,那么现在你拿到权利以后你去压迫男人,我觉得男人这么想是不对的,如果妇女要这么想也是错误的,我拿到权利我要压制男人,不是这样的。那么妇女参政实际上要达到两性平等,也就是建立两性的平等伙伴关系,这是参政的目标。所以这样我就接着下面说到了,就是说妇女参政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它的目标:一个是量的方面的目标;一个是质的方面的目标。所谓量:就是说我们的妇女参政要达到一定的比例。比如说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妇女干部应该有多少比例。比方联合国提出占30%的比例,最起码的比例,现在在世界范围很多国家都对妇女参政的比例做出了规定:比如说挪威,那么挪威政府规定,就是说政府所属的各种委员会、理事会中的女干部要达到40%,这是他们规定的比例。那么有的政党也提出,这个政党的党代表,它的党员的比例就是性别比例也要达到20%、35%、40%都有不同的规定或者它这么规定,它是说在一个政党代表中的任何一个性别,都不能少于40%或者说任何一个性别都不能多于60%。那么就是说这个比例的规定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就刚才我其实已经谈到过,就是说你如果没有一定的量的话,你就发不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妇女参政一个目标就是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当然最理想就是50%,因为妇女的人口和男子的人口是一样的,各占50%。那么在一个权利机构中就应该是平等的。但由于长期以来妇女没有这个权利,那么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现在比例可以提得低一点,然后达到30%以后,它可以到40%,它可以到50%,这是一个参政的指标。  那么还有一个参政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妇女参政要为妇女说话,要表达妇女的声音,这是一个更重要的指标,为什么呢?就是说你数量如果达到了,但是你说的话跟男人说的如果是一样的话,你这个数量是没有意义的,对不对?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虽然达到了20%、30%、50%,但是你说的话跟有男权思想的那个官员说的话如果一样的话,那你就不用参政的,那你就没有必要参政了,因为你跟他说的一样。所以妇女参政的一个质的衡量的指标是什么呢?就是看这个参政的妇女,能不能够为妇女说话,能不能表达妇女的声音。所以我觉得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就是说对妇女参政的那样一种意义,她的那个参政的目的,为什么要参政,参政的目标,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所以联合国在我刚才讲的1995年的北京世妇会,那么提出了《行动纲领》,它的12个关注领域,每一个关注领域都强调一个什么问题呢?都强调要把社会性别纳入决策主流,在政治问题上,在参政的问题上,你要纳入决策主流,要考虑到妇女参政的意义,妇女不是参政的弊病、弊端,而是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妇女参政,这样把社会性别这样一个视角纳入了参政的这样一个领域。那么现在联合国各个机构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说它要把社会性别纳入联合国的各个机构的决策主流。联合国你扶贫,你反对战争,你要和艾滋病做斗争,你要开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扫盲等等等等那么所有这些领域中都有性别问题。艾滋病这个问题,妇女处于弱势,由于她在生理上的弱势和生理结构上的问题,还有她的社会地位的弱势,她不能够抗拒不安全的性行为等等。如果你这些问题讨论没有性别视角的话,你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所以谈论妇女问题,不是就妇女谈论妇女,而就这个社会的平等、发展与和平来谈,它是一个权利的问题,是一个体制结构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妇女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是妇女参政了,你这个如果不明白的话,那你那个参政大大打了折扣,那你顶多证明你自己可以当官的,可以参政的,但是不能证明你理解了妇女所处的那种困境。那么你作为一个女性,你就没有为女性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你怎么为妇女说话这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刚才说了妇女参政是促进民主化的过程,在我们现有的体制下,我们妇女参政应该怎么做?可以怎么做?那么现在有专家学者研究,事实也是这样子的,就是说在中国来讲妇女参政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当然我这里说的参政主要是指的狭义的参政那个意义上的参政,就是当官,进入决策层的这样一个意义上的参政。  那么现在我们国家妇女参政主要有三种途径,那么这三种途径我们都可以发展出一些策略来促进妇女参政。  那么第一种途径就是任命制,那么这个任命制特别是在高层的领导干部中,这是一个普遍的干部参政的途径。如果上级组织部门或者上级领导,他头脑中有性别意识,他能考虑到这个干部她被提拔上来以后她能够为妇女来谋利益的话,那么他认命这样的干部,它马上很见效。但是它也有弊端,它有什么弊端呢?就是说他任命的这个妇女如果她要没有性别意识,她去当了女干部、女领导,但是由于她自身没有性别意识的话,那么她可能虽然身为女性,但是不为女性说话。那针对这个任命制,我们应该有些什么策略呢?那就是应该对领导部门组织部门男性主管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怎么能够选择一个更合适的女干部,怎么能够选择更多的女干部,进入决策层,为什么要选她们?现在中央党校有个妇女研究中心,他们现在做的一个工作就是对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的党的后备干部进行社会性别培训,希望能够将来有所见效,这是一个参政的一个途径了。那么现在在中国参政的还有第二条途径,就是竞聘,就是公开选拔,竞争聘用。那这样一个参政途径,它主要是对中层干部的选举,比如说县处级、副局级的这样一种选举,那么这样一种干部选拔制,那么就对妇女参政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我在公安大学有一次和东北的一个女警察我们在一块聊天的时候,她就说,她们那边呢,公安局在处级这个岗位上也进行公开招聘,结果就有女警察就被选拔聘任了,就当了女处长。大家想想公安这个职业,在人们的眼睛中,她是一个跟军人的职业类似,就是一个那种阳刚的,那种非常强悍的,然后对敌斗争的这样一种非常男性化的这样一种职业。所以在这样一种职业中,这个女性能够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是很不容易的。  那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说在2001年的时候,北京市公开招聘30名副局级的干部,那么在报名的时候女性占18.7%,就是一共有581个人。女干部报名的有97个人,占18.7%,大家就记住这个比例18.7%;然后她经过一轮笔试以后,女干部,就是通过笔试的女干部就上升到22.8%;然后再通过面试以后,女干部的比例又上升到23.6%;然而再通过组织考察,女干部的比例就上升到30%。那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大家想想,说明妇女并不是不愿意参政,妇女并不是比男性或者男干部的能力低,只要你给她一个机会,只要这个机会能够是一个平等的机会,机会的平等,那么妇女就能够进入领导这个决策层。但是也不等于说,我给你一个招聘,公开招聘,你就必定能上来,北京市的妇女在招聘中达到这样一个好的成绩,和北京市妇联对这个工作的关注,自始至终地跟踪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当时她们成立一个专家班子,当然我也参加了这个班子,就是说当时她们怎么来设计这个问题,就从一报名她就宣传动员,让更多的妇女去报名。然后报名了以后给她们进行培训,怎么来面试?怎么来有自信心?怎么来鼓励她们?一路关爱,所以在这里头也就是说即使是公开招聘也需要有帮助。因为妇女原来参政她没有经验,参政的经验很少,没有这样一种魄力,很多人没有这样一种魄力,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其实她有,但是人家说你没有,她也觉得自己没有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公开招聘是一个机会。但是我们妇女自身也要把握,作为妇女组织作为研究单位或机构,那么也应该帮助他们,这样子她就可以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来,所以这也是需要做工作的。这是从中层干部的参政的途径来讲,公开招聘这是一个。而且可以想见是什么呢?这个公开招聘这样一个范围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实际上这个对我们妇女参政提供了机会就越来越多,希望在座的各位将来能够以很多先进的例子为榜样,然后也积极加入这个行列,是吧?这是第二个。那么还有一个最后一个,就是说在基层最基层在比如说农村的村委会、党支部的基层的直选中,在城市的基层的选举中,那么在这样的选举过程中,那么妇女怎么参政?这就是没有任何限制了,你谁都可以报名,你作为一个村民你谁都可以报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妇女既面临着挑战,又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在过去就是没有基层没有这么公开选举的时候,还是直接任命制的时候,那么你是一个妇女委员。比如说或者说你是一个基层的妇联一个成员,那你当然地你就是村委会的成员之一。那么现在好了,不管你是不是妇联干部,不管你原来是不是妇女主任,现在公开直选,就是海选,农村叫做海选,公开地选举的时候。这时候你这个妇女你“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你能不能进入村委会,你能不能进入党支部的领导班子?能不能?这时候对妇女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农村这样最基层的选举中,我们也要争取到我们的权利,那你要争取权利,这个权利不是自动给你的,而且是要通过你的努力来表现你是有能力的,那么这个也是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果我们全国的农村都能够把这样的声音,把妇女的那种利益强调出来给妇女以妇权,然后让她知道她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当干部的话,如果这个工作做得普遍的话,我想我们农村的很多问题就相对来说比较好解决了,所以这个又是我们妇女参政的另外一个途径了,就是在基层。那么应该说在基层选举中,我看《北京青年报》登了一条消息,它就是说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可能选举是从去年开始,北京市的乡镇,人大换届中,女代表占多少呢?女代表就是选出来的新一届的乡镇的人大代表中的女性占到33.83%。这个比例就非常高了,而且北京市乡镇女代表是每一次选举都高一层。在1997年的时候是31.46%,到了2000年就是33.21%,到了今年的年初呢,就是到了33.83%,那我说这个数字想说明什么?我是想说,就是说我们在给妇女参政定指标的时候,如果只定10%,20%,甚至30%可能在有些地方就低了,就有些低了,你看北京市已经快将近到34%了,所以这个指标应该随着不同的地区,应该多,定得高一点。  最后一点就是说中国妇女参政的未来的走向,中国妇女参政的未来走向这么一个问题。那么应该是这么说,就是说随着我们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发展,随着人们的那种个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那么妇女肯定会越来越多地关注什么?关注政治问题,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问题。所以,肯定会有更多的妇女能够知政议政,而且肯定也会有更多的妇女去走到领导岗位去执政。我想这个趋势是不可否认的,那也就是说,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说道路是曲折的呢?因为大家一定要看到,我们传统的那种男尊女卑的这样一种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因而妇女在走向参政道路上也是充满了困难的,艰辛的。所以没有参政的人,要努力去参政,参了政的人,就是有了一定决策权的人,你还要在领导班子中,你怎么来协调关系,你怎么来为妇女说话,这个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这里头我觉得就是有些什么策略,那就是说首先我们要把我们国家所签署的这样一些国际的那些文书。比方九五世妇会提出来《行动纲领》的一些要求,比如说我们签署的很多法律,就是公民政治权利等等这些法律,我们要用熟。第二就是说我们在我们的国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妇女本身要自强自立,那也就是说环境是这样子的,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怎么来发展自己?我们不可能等到环境改变了以后,我们再去参政,没有这样的好事情,那么权利从来是自己争取来的,所以即使外在环境对我们不利,我们也应该努力。特别作为我们年轻的大学生,我觉得我们如果从现在就开始有这样一种意识,培养自己的自信,这样一种能力,然后在学业上,在关注的领域上进行发展。我想我们的大学生将来也是很有希望的,所以要自立也是很重要的。另外我觉得还应该有什么呢?就是说在妇女参政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加强研究,妇女为什么要参政?她参政有什么困难?我们怎么解决这个困难?她的困难是有主观的呢?个人的呢?还是客观的?是一个环境的呢?是一个机制的问题呢?是个法律的问题呢?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我对这个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行研究。它不是说我想参政就能参政的,你要说出来你参政的理由,你要说出来你必须得参政的原因,那么这个要有研究的。所以我们应该关注整个世界的民主发展的进程,关注我们国家的改革民主的进程,这样在这样一种关注中,我们才能够提升我们自身的使命感。  我们作为一个女性我们人生的价值,我们为妇女来奋斗这样一种使命感。我觉得应该在新一代的女大学生中间应该补上这么一课,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对自己有所要求。如果这样的话,我想我们将来妇女参政就后继有人,我们每个人可以作为火种,我们就可以向全国各地散播。我希望我们将来在座的各位都是我们未来的妇女领导干部的那样一个栋梁。  好,我今天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妇女与法律 -信春鹰
    主讲人简介  信春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妇联八届执委会执行委员。多年来在法理学、宪法学、国际人权和妇女权利领域有深入研究,并公开发表大量著述。在法学研究与妇女问题研究中享有较高声望。  内容简介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男女两性在生理和个性上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对两个性别不同形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理解,这种理解造就了社会性别这个概念的形成。  当社会性别作用在阶级社会以来,由于男性势力的空前强大,社会上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一种观念,从那时开始社会性别是向男性一方倾斜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广大妇女的权利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关注和保障,在我国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妇女权益保护法》,更是对妇女权利的特殊保护,这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专门妇女权益保护法规的国家之一。中国妇女的权利有了法律的保障。随着妇女工作者、学者研究工作的深入,她们发现,当社会性别的研究成为学术主流,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些法律法规,可能会发现以往所没有发现的问题。  在本讲中,信教授就此展开阐述,她认为忽视社会性别视角在法律研究中的应用,可能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男女平等的障碍。她认为观察一个法律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响,研究造成这种差别和影响的原因,寻求可能的途径,避免歧视性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全文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我们迎“三八节”所要谈的一个话题。今天我要跟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题目,是《重视社会性别保护妇女权利》。  首先我想讲一下什么是社会性别?为什么要重视社会性别?特别是从法律角度我们怎么样看待社会性别。我认为谈社会性别的问题,必须要谈法律,另一方面法律也必须重视社会性别,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  社会性别这个词它是一个英文的概念是我们翻译过来的,而且翻译过来的时间也不长,它的英文是Gender。记得1995年世妇会的时候,为了给这个词找一个合适的中文对应,好多专家绞尽脑汁,在那里暝思苦想。为什么呢?就是我们中文没有这样一个对应的概念。不仅仅是中文,世界上很多其他的语种里边也没有这样一个概念。那么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社会性别它是一个新的理论,是一套新的思维。以前我们在讲男女之间的差别的时候,我们经常用的是自然性别这样的一个概念。那么自然性别它是指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和差异,那么它的英文是Sex,就是两个不同的Sex。但是Gender,它是另外一个概念,它实际上指的是由于社会文化所形成的对男女两个性别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于这两个性别的群体特征和不同行为方式的这样的一种概念或者是一个概念的体系。  这样说好像有一些抽象,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我们的社会中有很多的词汇是专门形容女性的,有一些词汇是专门形容男性的。比如说我们想到一个完美的女性,会说她很温柔,她很漂亮,她很温顺;那么我们想到一个理想的男性,那么他很高大,他很强壮,他很有刚阳之气。那么再仔细一看,我们社会中的很多贬义的概念也是和这个社会性别这种大的文化相联的。比如说形容女性不好的时候,会说“母老虎”、“男人三十一只花,女人三十豆腐渣”。还有就是类似于这样的一整套的体系,我们也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就是在我们中文的俗语和俚语里边,形容女性的好词不多。比如说你很能干,很强壮,那么说你是“假小子”,这并不是一种鼓励。那么如果你很成功,事业上很有成就,说你是“女强人”,这也不是一种鼓励,因为女强人后边的含义就是这个女强人她没有一个正常的生活,她可能不会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她周围的人都对她敬而远之,它是和这样的一系列的概念相联系的。那么当然在形容男生的时候,如果大家不喜欢他会说这个人女里女气。  我举的这些例子实际上都说明社会性别就存在我们中间,我们大家就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里。但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觉得这样说很自然,觉得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繁衍过来的,女性就应该是阴柔那么男性就应该是阳刚。我今天要讲的一个主旨就是说这样的一种文化形成,它是不对的,它有很大的问题,只不过我们人类很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就是不对的,对于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这样的一种社会文化,这样的一种社会建构是实现平等和保护妇女权利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当我说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那么大家可能很容易理解,从我上面讲到的很多例子或者很多说法,大家都觉得这个不奇怪,我也听见人家这么说。但是如果我说社会性别是一种制度或者说是一个制度的一部分,可能很多人就会产生问题,因为当我们想到制度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一个结构,一个体系。比如说我说法律制度,那么大家肯定会想到,对,我们有那么多的立法,我们有那么多的法院,我们有那么多的警察,他们是正式运作这个制度的一套机制和一些人马。但是当我说社会性别是一种制度的时候,大家会说谁建构的这种制度,谁来实施这种制度?它难道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就和我们所说的其他制度一样的吗?  那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有意思也有很强的一种学术性。现在国际上有些很前沿的学者他们在研究社会文化的时候,他们就说这个社会性别制度,其实是更为基本的一个制度,因为它可能是支撑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一个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要从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沿革来说,那么,只有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角度呢,我们也可以对社会性别有这样一种基本的也是公平的认识。就是说当我们说社会性别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说它是好是坏,我们只是说它是制度的一个部分,它是随着其他的制度一样发展演变和衍生出来的。但是正确地对待这样的制度正确地看待这样的问题,则是特别地重要。那么为什么说社会性别也是一种制度呢?  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经过了很多的形态,那么最早的形态就是在靠生殖能力,靠生育力来支撑社会的时候,那是母系社会的时代。我们这个女性曾经在那个时代辉煌过,就那个时代如果说有社会性别的话,那这个社会性别是倾向于女性的。因为孩子要随母姓,因为他不知道父亲是谁或者说他至少在家庭结构里头,他要跟母亲在一起。那么在那个时代之后,就是这种力气的时代或者说权利的时代,因为这个社会演变成分裂成一个一个的小家庭之后,养家糊口就是男人的事情。他们要出去打猎,要狩猎,要打鱼,要和自然做斗争,要种田。那么这样这个性别慢慢就转化了,这个时代在我们人类历史上是最长的一块,这就是凭力气吃饭的时代,凭力气来繁衍人生,来推动社会这个时代,那么这就是男权时代。从那个时代开始,这个社会性别一直是有利于另外一性,就是男性。比如说在传统的社会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甚至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男性价值都是社会的主要价值。就是说判断一个社会的好坏,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那么它的价值体系都是男性体系。  我这样讲可能大家觉得有点极端,很多人说女权主义理论就是一种极端的理论,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如果我们看这个人类历史的发展,确实是男性价值主导占了很长的一个时段。比如说大家都念英文,英文的“人”就是Human,Human这个就是男人的词尾,hu是拉丁的人,man就是男人,那么女人是不在这个里头的,就是说我们这个另外的女性她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个时段,她不被看作是人,她被看作是一个附属。而且我们会看到人类从进入这个文明时代以来,就是有阶级社会以来,人们的尊卑都是和他们的性别相联的。你比如说在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国家最尊贵的应该是王,尤其是男性的国王;那么在家里也是长者为尊,尤其是男性长者,那最卑的就是女性,在家庭里边的女性,或者说是媳妇,就是娶进来的人。从财产关系上来说,我们都知道,这个财产继承权,在西方和在东方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女性是没有的;而且如果这个家族有一些专门的技术和技能,也是传男不传女,他不会把作为资源的东西传给女性,因为在那个社会视野里,或者在那个社会性别文化中,女性她是一个附属,她并不是社会的主体。  那么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划分,这样的一个分割就使得千百年来妇女她只在她自己很小的有限的范围内生活,她不可能进入一个更广泛的公共的社会。那么由于这样的一个划分,妇女的社会角色就是要取悦男人。那么在我们东方,是比如说叫“女为悦己者容”,就是说你自己的使命就是要使丈夫或者是男人看起来让他们喜欢。所以当他们喜欢小脚的时候,你就要把孩子的脚给勒小;西方也是一样,西方它叫束腰。如果大家看这个西方文化,或者是很多实践,那个比我们这个裹脚是更残酷,它是要用一个骨架,非常瘦的一个骨架,把这个女孩子紧紧地勒起来。为什么呢?这就是一种标准,就是说她不应该去从事公共和社会生活,她的使命就是使自己变得怎么样让另外一性感到愉悦和喜欢,我们也可以说这就是性别对男性和女性的这样分别的构造。  那么像这样的一些问题,历史上就是这样过来的,大家都觉得这很自然。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一个自然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建构的问题。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很多文化现象,现在我们觉得不对了,不对劲了,那为什么呢?这还是从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观,就是说我们现在是一个后工业社会,后工业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信息时代,那么力气,就是说凭力气吃饭,已经逐渐地退出去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举很多的例子,很多女性在IT行业,高科技产业,她们创造的价值一点也不比男性少,那么像这样的现象就是一个基本的动因,什么动因呢?就是动因让我们来怀疑我们多少年来已经习惯的那一套概念体系和文化,我们来对那样的一个约定俗成的东西提出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人们都是这么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提出社会性别的问题,对这里边的很多建构提出质疑这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说现在这个时代,它不是一个靠力气吃饭的时代,如果说哪一位男士说我比你强,我应该比你有更多的权利和地位,是因为我明天上山可以打一头野猪,你不能,那我们就说你这个人头脑有问题。因为现在第一我们也不去上山打猎。第二,如果坐到电脑面前咱们俩谁的本事大,还不一定呢。就是因为社会走到了这一步,那就使我们会想到我们原来已经习惯的问题,现在我们需要提出质疑,而且为了一个更公平,更为平等的社会,我们要对这些问题提出挑战,要改造,改造文化,也包括改造我们的法律。  那么现在,我来谈法律的问题,就是法律和社会性别的关系和法律怎么样在整个法律制度中能够重视关心社会性别。和其他的领域一样,法律领域注意到社会性别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情。在这个之前,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法律和性别有什么问题。  因为大家可能也都学法律,大家都知道法律有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比如它的平等性,它是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法律,我们有很多的法律结构,那么除了对妇女有特别保护的那些法律之外,比如说《妇女权益保护法》,所有的法律它都是一视同仁地适用于所有的人,换一句话说,就是当我们在制定法律的时候,我们是把法律想成中性的,我们没有想到法律里边会有性别问题,这是一。  第二,法律是保护权利的,这是法律的一个基本功能。那么我们所主张的,所强调的呢也是法律对权利的一个平等的保护,这个也是我们大家很熟知的,很通行的概念。但是当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成为学术主流,而且成为女性学者研究自身或者给自身提供这种武器的这种情况以来呢,我们就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很多的问题。  比如说我现在看现在有学者做一些研究,他就讲西方国家男性和女性的法律权利,它有的在很多情况下,它不是同时规定的。那么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很普遍的现象是在西方国家男人的财产权比女人的财产权就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权,要早100到150年,这个可能大家就觉得会很吃惊了。那比如说像丹麦,男人的财产权可以在法庭上得到保护,是1788年;那么妇女得到同样的权利都到了1925年,所以我们大家看一下这个时间的跨度有多大。那么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男性和女性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在受教育权利方面。在很多国家就这种正式的法律保护的教育权,在很多国家是差50年到100年左右,有的国家就是说先保证男人,男孩子有受教育的权利,过了很久,才会保护女性有受教育的权利。那么当然还有其他的权利,如果我们看权利指标的话,比如说选举权,选举权女性一般比男性也要晚50到100年。这是从法律结构本身来说的。  那么当权利规定平等之后,就是说它在法律上平等之后,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它是怎么实施的。我们国家普及教育是做得最好的,而且我们国家的教育权,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一个宪法权利,我们有《教育法》。那么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学生,你们自己没有感觉到说我上大学有什么障碍,我这个教育权的实现也什么障碍。  但是我看到联合国的一个统计数字,是56比103,那什么概念呢?就是适龄的女孩子中间,高中适龄的,如果女生有56个进了高中,那么男生就有103个进了高中;那么到大学呢,它就是差不多是有20个女孩子上大学,那么男生就有97个男生上大学。另外如果我们把这个适龄的女生和上大学的女生做一个比较的话,做一个人口的比的话,那它就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女孩子上大学。所以我们在报上经常可以看见非常感人的故事,就是说一个贫困地区,为了供养一个弟弟,或者一个哥哥上大学,那么姐妹几个就出去打工,她们非常辛苦地要支撑着这个男孩子念书,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这个家族的希望,他是这个家里边要集中所有的资源要把他推出去的这样的一个象征,所以这样的故事是很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数字就不奇怪了。就是说受高等教育女生的比例,和她的人口基数比还是非常小的。  我举这样的例子,就是说虽然我们有平等的法律权利,我们的法律权利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你是女生,你没有上大学的权利,他不可以这样说的,这是违宪的,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事实上你能不能上大学,就是另外一回事,因为它是由很具体的这种情况来决定的。  那么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社会性别意识和我们立法的一些假设。我前面给大家讲到了,社会性别是一个很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很新的学术领域,应该说现在我们的立法中还很少考虑这样的情况,很少考虑性别和性别意识的问题。  法律的一个原则就是中性或者是中立或者是普遍,我们是不考虑具体的个性化的个人的,也不考虑具体的性别。那么最近我也读了一些学者在犯罪这个领域对女性犯罪做的一些调查和个案。比如说他们到监狱里边去访问那些女性的重犯,也包括杀人犯,那么很大一个比例。就是说比如有的女犯人她是把她丈夫给杀了或者是伤害、重伤害,那么她根据法律的条文,她就要负法律责任,可是当我们去跟她访谈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她实际上是一个被害者,她本身是一个被害者,那么她在很特定的情况下,实施了暴力行为,造成了受法律惩罚的后果。可是我们法律是不看你那个原因的,我们也不看你怎么是一个受害者,我们只是看一个行为的结果。所以,引入性别分析,我们就会看到两性的犯罪,可能大家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你都判了10年,但是她犯罪的原因和背景它的社会根源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女性犯罪它很多就是家庭暴力的一个直接的一个后果;比如说我们看到有的丈夫是赌徒,那么他把家里的东西都赌光了之后,甚至把老婆也赌出去了,那么家里头又经常有暴力发生,那么有的是酒鬼回来就打人,那么女性她没有其他的社会求助和救助手段,可能在某一个特定的场景下,她就有意地或者是故意或者过失,就产生了这样的犯罪行为。  当然我作为一个法学家,我也很难想像,说以后我们要制定一个法律,说是你男性伤害判几年,那么女性伤害就比男性要低一点,可能不会是这样的,但是我想有一个意识,有一个对深层问题的关注,这也是很重要。  那么和这种相关的还有比如说,现在大家都在研究也都在关注的家庭暴力问题。那么西方从法律这个领域讲,它一直是叫公私两分。就是说西方文化在法律这一块,它把社会分成是公社会和私社会,公权利和私权利。它就是说它有公有的一块,公共法律的这一块。比如我们现在讲的很多法律,那么实际上它只是和你的公共生活有关的。比如说你的权利义务,你是不是有权利选举,你是不是有权利竞选,你怎么样去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由公共法律这一块来决定的。而私人的那一块,它不受法律的调整,所以西方法律里边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说你政府只是一个守业人,你不可以进到公民的私领域,那么这个私领域就是妇女的这一块。这就是为什么家庭暴力几百年来它形成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就是和法律结构的公私两分有关系。比如说一个人在家里挨打,那么警察是不能干涉的,尤其是妻子挨打,因为妻子经常是家庭暴力对象,按照西方的这种传统理论,警察是不能管,因为这是公民的私有的领域,是不受公权利介入的领域。那么以前我们这儿观念也是,那是人家家里的事情,不要管,正因为有这样的一种思路,那么实际上,它对这个家庭暴力是有一个很大的一个潜在的一个支持。  大家都知道,前两年我们修改《婚姻法》的时候,女界的学者和同事拼命地努力,就是把家暴要写到我们的《婚姻法》里,就是说当家庭暴力发生的时候,受害的一方可以寻求警察的帮助。当然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它就是说把你家里发生的不公平。国家权利由社会来管,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事实上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单位内部这种管理机关它长时间以来都形成了一种概念,就是说家里的事情你们不要去管,你们一管呢这男人下不来台,这后边的事就不好办了。所以也可能女性她挨打以后,她可能要诉诸法院或者说找警察,那么她单位的领导很可能劝她说,就是说你千万不能去,你把这事捅出去,那么警察一到你们家来,那你这个婚姻就保不住了,到时候你后悔不及。所以我也看到很多调查,很多受访者,她不是第一次挨打,她在家里经常挨打,可是她不敢把这个事情公开,因为她要维持这个家庭的体面,那么这也是一种思维模式。  当然像施暴者他肯定是要受到惩罚,他肯定要为他的行为负法律责任,那么我前面已经讲到了,我们法律上有那么多相关的规定,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事情难道不能阻止吗?难道我们不能提前地阻止这种暴力发生吗?实际上是可以的。  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呢,我觉得就是要强化这种社会性别意识,让大家在看家庭暴力这个概念的时候,你首先会想到在这样的一个概念后边,大部分的女性是受害者。当然这个有不同的意见了,很多人说尤其是男同胞说家庭暴力怎么一定就是女性是受害者,我也挨过打,我老婆还给了我一下子什么之类的。当然这个开玩笑可以,但是我想,一呢,我们所说的家庭暴力它是一个法律的概念,这是第一;第二,尽管不排除有妻子打丈夫的这种个案,但是更多的是丈夫打老婆。那么很可能有人认为,说这个男人心情不好,他也不是什么坏人,他一下比如说他很压抑或者说他在社会上遇到很多困难,他就动手了,这有什么了不起,说你们女学者,女权主义者或者是妇女工作者你们千万别把这事弄大。所有的这些理论和说法或者说是这种辩解,实际上还回到我们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就是一个社会性别问题,就是社会性别建构问题。  我前面举的例子都是讲法律它是中性的,是社会一般的规则,那么女性的价值就这些东西,在立法里头经常是被忽略的。那么关于这个问题,现在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学术流派。那么她们就是讲女性的经验和价值怎么样来改造立法,这些方面有很多很成功的例子,比如说美国的女权的这些活动家,她们就成功地把很多体现女性价值的这些概念放在她们的法律里边。比如说对于财产权的问题,它最开始提出来就是这个女权主义者或者是妇女活动家们,她们在考虑了妇女的经验和价值之后,把一些很成形的一些理论概念成功地移植或者是成功地纳入到国家的立法当中,那么这样对国家的立法,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改造。我们在这方面现在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实际上我们也正在做很多的努力。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把女性的家务劳动计入国民生产总值,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千百年来,女性的劳动是不算数的,同学们想一想,你们的母亲,她们可能有些人是职业妇女,她们在外边要做一份工作,她们可能有些人就是专职的母亲,她们就在家里照顾丈夫,养孩子,伺候老人,她们在家里的工作,是正式的统计所看不见的。  那么现在也有一些国家,他们就开始算这个事情。就是说你这个妇女的家务劳动,妇女在社会之外的劳动,要有一个计算。那么计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就是说你要承认妇女的价值,要承认妇女劳动的价值。那么当说到这儿的时候,我想大家可能会意识到,就是说妇女的劳动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它不是价值,比如说我们女性在家里边做的这些事情,大家都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如果男人在外边做的事情,那大家都认为这是贡献,加班去了,对不对?我们在家里头做的这些事,是没人看见的,洗衣服就是你该洗嘛,对不对?养孩子,养孩子当妈的不养孩子,你想干什么?所以这种很传统的东西就是使得社会对另一半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被忽略了。  那么当然我还是要引用一些西方的学者,她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她们认为这个妇女看不见的劳动,实际上比那个男人看得见的劳动给社会的贡献更大,为什么?就是因为妇女是母亲,她们给社会贡献的是人才,是这种创造价值的人才;而且一个母亲给社会贡献一个高素质的孩子。比如说大家都上了大学,你们首先要感谢的是你们的母亲,当然说父母我也不反对,但是我觉得母亲她的这种贡献是社会应该承认的,那么现在我们大家不会想到这一块,大家都会说这孩子很聪明,他自己考上了大学或者说这个教育制度很好,他可以上大学,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成功的孩子,一个好公民,他后面是母亲的辛勤的劳动,而这些劳动在长期以来,它都是被虚化了或者就没有被看到。那么据我知道现在北欧有几个国家,比如像挪威,还有瑞典、丹麦这样的国家,它们有的是正在做,有的是已经做了,把妇女家务劳动纳入社会劳动体系,然后就是计入国民生产总值。那么它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到了你一定的年龄,社会要给你退休金。对,这个我觉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我想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妇女,她就是一个职业母亲,她一辈子没有去外面工作过,她老了是没有人管她的,除非她的子女愿意回馈。如果子女也不管她,她一生的劳动就是付诸东流了,她没有Credit,她没有攒下什么东西,那么这个就是一个法律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问题。  这就是说到性别意识怎么样来改进或者说改善我们的法律,当然我现在举的还是一个例子之一吧!那么类似于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当然我们国内的妇女机构、妇女学者也在努力地倡导和推动我们国家的立法,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有这样的一个飞跃,那个时候就不再会有你是家庭妇女,她是职业妇女的这种分法。因为不管是职业妇女还是家庭妇女,在给社会培养人这一点上,她们都是平等的,她们都应该得到平等地尊重。所以我想这个也是我们一个理想、一个理念、一个很重要的目标。这就是讲到我们怎么样用性别意识来改善我们的立法,改善我们这个权利的构成,改善我们权利的实施,使我们的女同胞、女性的权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讲到社会性别和性别意识的时候,我想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说我们中国在这个事情上还是比较积极的,也有一些国际的承诺。大家都知道,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那么这个会议上通过了一个北京《行动纲领》,这等于是这个会议的一个文件,是一个宣言。那么这个宣言里边有一个很核心的概念,就是要推动社会性别在国家政策中的主流化,当然这是英文的文件的翻译了,但实际上就是说社会性别对于我们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它还是一个政治的概念,还是一个法律的概念。那我们国家已经承诺就是要把社会性别这样的一个概念主流化,纳入我们国家整个的立法决策司法的这种整个的视角之内。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承诺,我们国家近些年来,在社会性别培训,包括用社会性别的方式或者是框架来分析很多社会现象方面呢,是有很大的进步的。  那么最后我还要讲一点,就是说在强化这种社会性别意识,保护妇女权利这个问题上,女性自己应该怎么做。  当然,我们每到一处,一讲妇女权利的问题,那么妇联的同志就说,这些话应该给男性讲,说只有男性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他们配合,两性更好地合作,这个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女性自身也应该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正确的立场和主张,那么就是更准确地看待自己。当然有些方面是意味着我们要和我们所习惯的那些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有一个很大的悖离。当然这个我觉得是需要勇气,那么另一方面就要自重,要自强,要自爱。  当然我在这方面是经常看到一些积极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某位女孩子她怎么样成功,她怎么样在不可能的情况下,闯出一片天地,这个都是很令人鼓舞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不那么理想的情况,特别是现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很多女孩子,她原来的那种自我独立的这种意识就不是很强,那么市场的冲击包括社会上很多不健康的东西,确实使得很多女性的选择偏差,就是说她宁肯不鼓励,宁肯去做附属。  全国妇联做过一个关于妇女权利和妇女地位的一个调查,很多数据都是特别积极向上的,给我们的一个感觉就是中国妇女是半边天,她们很了不起,她们一直在奋斗,她们很努力,她们努力地在实现自己的宪法权利和平等地位。但是有一个数字,我觉得是我看来呢,就是有一点扫兴,它这个数据是一个问卷,问卷是这样问的,就是说社会上有一个说法,“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那么女性有31%支持这样的命题,就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个观点是高于男性7.1个百分点。那么这个数字是我最不喜欢看到的,我真是不希望我们的女性,不管你这种结论和观点是怎么来的,也可能你受了挫折,也可能你看见别人的榜样,但是这样的结论是不对的,就是说一个女性的希望就在于她的自立和自强。  当然作为结尾,还是要回到我法律的主题,法律是一个社会的正式的结构,它是我们国家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一个公平的法律制度是特别重要的。可喜的是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法律制度之下,大家都知道我们除了《宪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之外我们中国还有一个《妇女权益保护法》,这是很多国家都没有的,它专门就是保护妇女的权利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任何法律的实施,它都是一个过程,它要求来自各方面的努力,其中也要求我们每个权利主体的努力。  那么回到我们妇女本身,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权利的持有者,权利的所有者,拿起法律武器捍卫你的权利,这也是对我们国家法制的贡献,谢谢大家!  
妇女与教育 -郑新蓉
    主讲人简介  郑新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基本理论、性别与教育、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改革进程的研究》、《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导论课程建设》、《赋教育以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教育法学概论》。  内容简介  3月11日,郑新蓉教授在《妇女与教育》的讲座中,从事实出发,为观众朋友们带来对社会性别与教育的阐述。因为性别的不同,男性和女性在受教育的程度上和教育内容上进行着不同的生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印行女子道德教育书籍的国家,早在东汉就有专门用来教育皇宫中的女子的书籍《列女传》,后来又有了《女四书》,然而这些书籍教育的目地只是为了让妇女了解三从四德的道德规范,教育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基础上进行的,是为男女尊卑有别的社会培养家庭生活中的贤妻良母和奴婢而实施的,他们接受的是相夫教子侍奉公婆的服从教育。在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是有学问,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在现代社会,妇女是以社会人的身份接受教育的,现代妇女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接受的正规化的学校教育。现代妇女教育是在男女两性平等的基础上实施的,其功能本身就是为男女两性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做准备。从教育的内容上看,今天的妇女接受的是成为社会人的各种素质教育和生计教育。当代社会妇女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与妇女解放运动和教育民主化普及化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现代妇女教育,从参与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来说都与过去妇女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  研究现代妇女教育,是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妇女接受教育的过程及其规律,探讨妇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获得与男子平等发展的机会的规律,总结妇女接受教育与参与社会的内在关系。  近年来,学校教育中的性别问题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在对性别问题的关注中,女性教育问题又不断被提及。关于性别与女性教育的社会讨论主要有:如何理解“因性施教”?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男女生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方面有多大的性别差异?如何理解这些差异?  这些问题的讨论,都说明教育中性别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性别以及女性教育问题的提出,对我国教育理论建设以及教育实践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全文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我们在一起谈一个话题。今天我所讲的教育,可能是两个方面的教育。一个是广义的教育;一个是狭义的教育。那么什么是广义的教育呢?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凡是形成人的观念、,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包括情感这些所有因素的都可以称之为教育。那么比如说家庭的因素、社会的因素、伙伴的关系以及大众传媒等等。那这种广义的教育,很可能有些时候是非常小的。我看了一个电影,看了一本书,我崇拜一个明星,可能他对你产生的对性别方面的导向作用我们都把它称之为教育,这个是广义的教育。那么还有一个定义,关于教育的定义是叫做学校教育。我们有些时候在教育学里面也称为狭义的学校教育,是指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者有组织、有目的、制度性地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这个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制度性的学校教育。  那么它包含哪些因素呢?比如说有教师,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教材,教材里面的性别倾向性;有课程,对男性和女性有没有分而设课或者是共同设课;那么还有学校的组织,学校的资源分配,以及学校的机构,还有包括我们讲到的影响教育制度和教育机构运行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这些层面。今天我就想从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学校教育里面的,诸多比较重要的因素当中,挑选一些来看看,我们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这些教育的影响是怎么塑造女孩或者是男孩的。  那么我们讲讲所谓的塑造女孩。实际上我们换一个词,就是在性别研究里面有一个比较通常用的叫性别角色。那角色,我们说常常是和舞台联系起来的,通常是指在人生的舞台当中,你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主还是从、男还是女、领导还是支配。那么我们说人在一生当中可能会换很多很多的角色。比如说你可能会从一个小女儿变成一个少女,变成一个大姑娘,然后谈恋爱,结婚,变成妻子,变成母亲。你看着这些角色在变,那么你也可能原来是学生,变成教师然后到退休教师,以及你可以从一个领导者变成一个被领导者。但是有一个角色可能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变的,就是他的性别赋予的角色。就是当你出生以后,你从你的生殖器判断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以后,这个角色是一个终生塑造的过程。  那么我们这里边讲的性别角色,大家看看定义:是指基于性别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当中,占有的适当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我这地方讲的性别角色。那实际上就是说,身为男性和女性在一个社会生活当中,甚至他的一生当中以场景而变换的。但是在不变性别的这一点的基础上,而适度地表演或者行为模式。你是该贤惠还是该勇敢,这个好多是和性别角色相关的。但是有一点,同学们要有一个理解,并不是每一个社会每一个群体,关于男女行为角色的模式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国家云南的一个摩梭族。  另外一个,我们再讲一下,就是性别角色的内涵。那么性别角色,它是以什么来确定的呢?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划分的社会角色。严格地来说,其实就是出生那一刻,看生殖器上是男孩还是女孩,当时就标定了。而且我们现在出生前,就可以标定,为什么呢?还有B超。那你就看着爸爸妈妈,就开始准备不同的服装,然后呢!还会怎么呢?起不同的名字,然后还会畅想不同性别,男孩女孩的未来。大家看看实际上这种标定,自打成人社会知道新生一代性别以后,就开始在对他的角色进行定位。  第二我们看看,它是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在座的可能有很多学社工的,学社会学的。大家知道其实人的一生当中,从一个生物个体变成一个适应社会生活各方面角色的一个人,我们把这个过程简称叫做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里面的性别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那么其实所谓的这个性别标定以后,其实对他的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其实就开始标定了。我常常都会有这样的倾向性。比如我的女儿,如果说她吃饭的坐姿我觉得比较粗鲁以后,我常常会怎么说?这哪儿像一个女孩!或者是她屋里不收拾,我就会说一个女孩子,会是怎么样。那我们经常可能生活中看得出来,一个男孩子胆小,大家会说你还像个男子汉吗?会从他三岁一直说到他三十岁、四十岁都会去说他。就是有很多他的社会化往勇敢方向发展,她的社会化往贤惠方向的发展,是一个性别标定以后有这么一个导向。  第三个方面就是社会群体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可能在古代社会里更为明显,那么古代社会里尊和卑的关系,贵和贱的关系,在家庭领域你是公领域和私领域的关系,这套行为规范它完全会以性别角色来做区分的。在现代社会很多地方,已经破除了传统的封建男女这种尊卑等级的东西,但是还会有很多性别不平等的这种规范在约束我们的行为。  那么第四个方面我们说,性别角色也是个体性别角色规范行为的一种标准。我们常常会评价一个人,可能会评价,是个好学生,学习用功,是个好母亲,那是不是有一套角色规范。她的贡献她的大部分精力,甚至换句话说,牺牲自我来成全家庭成员。好了,是个好母亲。那么我们说,是个好丈夫,我们可能的定义就不完全是天天在家里陪着妻子和孩子,他在外面一定得成功,得挣着钱回家。说性别角色的标定以及按照性别角色规定的这些东西来行事,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那么我们刚才讲到了教育,现在讲到了性别角色,我们今天可能探讨的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关系,教育起什么样的作用?那么我们在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阶段的一些研究,包括国外的一些研究通常认为就是一个儿童阶段,他的性别形成通常会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性别认同的阶段,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能够正确地标定。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孩子的一岁半左右;第二个阶段叫做性别的稳定性,就是对自己的性别不随着年轻情景的变化而改变的一种认识,一般四岁左右;那么后边还有一个阶段,叫做性别的恒常性的获得,这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他对人的外表和职业的改变,而其生物意义的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那么我们讲,儿童通常要经历这么一些阶段,在这些阶段他除了会标定确认获得恒常性,而且他会习得一套性格行为方式,包括我们今天讲的男性气质和女性的气质,这个过程都是在这个当中完成的。  好了,下面我们想逐个的因素来做一些分析。那么在性别形成过程当中,从一个新生儿到以后成长为男人或者叫做女人,家庭的因素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的早年阶段,那么家庭的因素有大量的研究。那么我们讲首先一个,就是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儿童的玩具和游戏等等,都会影响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使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性别模式。那么我们现在通常发现,父母比较具有男女性别平等这样的夫妻模式或家庭关系,孩子的性别倾向通常会更平等一些。那么我想同学们还可以做一些观察,我们看就是现代中国妇女,凡是比较出色和优秀的,你追溯她的家庭背景,不外乎可能会有两种趋向:一个是常常父亲是比较开明的。我们说中国近代史上的宋氏三姐妹,能够在那个年代,三个女孩子那么小的年龄留洋学习和她们的父亲比较开明的这种性别观念是非常有关系的。这个是一个方面,大家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证据;第二个方面我们现在发现,凡是家里女孩子受教育水平或者程度比较高的家庭,常常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有关系,这个也是很多研究证明的。我经常有时候去一些西部地区,看有些地方即使都贫穷,但是为什么有一些家送女孩上学,有一些家就不送。那么我们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归因,和母亲的文化程度非常有关系,当一个母亲自己通过受教育获益以后,她会非常重视自己女儿的受教育程度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家庭这个因素上,我说家庭或者父母,可能是孩子的第一任的性别老师。在大多数情形下,父母对自己出生的男孩女孩都有不同的性别角色方面的定位和期待,这种期待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当中成长非常重要的一些阶段。另外一个就是父母本人,他的性别行为和性别态度也直接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模仿的榜样。如果父亲是很民主和平等的,孩子通常他在性别方面,今后在找对象也好。在就业、对待其他的异性也好,他的态度是会有明显地受父母影响的这么一方面。但是如果反过来说,父亲或者母亲本身的家庭分工模式,可能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甚至还有家庭暴力情形的。我们说对子女不管是对女孩、对男孩,它也有很多很密切的影响。  那么我们再看一下,另一个因素就是玩具的因素,那我们说孩子可能接触到的。如果说第一任教师是父母,那第一任的教材可能就是他的玩具,每天经过他的手,经过他的眼睛,经过他的身体接触的玩具。那么我们看看,今天我们市场上的玩具或者我们随意地观察,甚至想想你自己的玩具。我们的玩具现在通常都是有性别标志的,甚至玩具柜台里面去看,都是分开的。那么怎么会分开呢?现在有很多家长就跟我讲:“郑老师,我这孩子其实先天就爱玩枪,或者说我的女孩先天就喜欢洋娃娃”。我就问她第一个问题:“那个洋娃娃是孩子自己从娘肚子带来的,还是你给她买的?第一支枪是他从娘肚子带来的,还是你给他买的?”那还是我买的,还没有出生以前,我的朋友知道是男孩就开始送什么了,送什么样的衣服。我说对了,他手里的玩具就决定了他今后的社会活动的倾向是照顾的,是做家务的。你看有这样的玩具,有洋娃娃她就知道她会是妈妈的角色,她会把它平整地躺在那儿,拿小手绢再给它盖上,它会是这样的玩具。但是如果换了一支枪,他就想他是要往外走的,他要去抓坏蛋的。我们一开始给他定型了,他喜欢玩什么?那么这个东西会持续他整个幼年时期,甚至是有些孩子到青春期,都还会对这类玩具有很大的这种喜好。不同的玩具经验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能力。比如说女孩子可能她的语言的能力,包括她照顾他人,关切他人这方面,体谅他人能力要发展得好一些。那么男孩子的视觉空间和动手能力要发展得可能要好一些,这个是和玩具分性别化的这种选择或者隔离相关的。  我们第二个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孩子成长形成就是这种教育环境,形成他的性别倾向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游戏。那么我们说其实在教育学里面怎么看待游戏呢?游戏不过是未成年的男孩女孩扮演或者叫做预演。未来成人以后在生活中间扮演的角色,你们看孩子里面,不管他是用动物来扮游戏也好,还是就是直接来模仿成人的游戏也好,几乎是在成人生活当中有的他都会。结婚他们会扮演,抓小偷、扮警察、当大经理、当大老板,他都是成人生活的一种预演。那么这种预演当中他们会把看到的成人角色的分工,在他们的游戏当中做淋漓尽致的表现。那么后来有一些国外的,做儿童心理或者性别心理研究的专家就发现,我们今天看到的更多的男性其实从事更大的、更多的、团队性的、竞争性的、与人交往、合作、对抗这类的在公务活动当中的游戏,说的今天的男性在公务上的支配地位或者是能够比较好地运用社会规则,或者是向上提升发展也好,和早年的游戏运动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我们下面讲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讲同龄人群体或者叫同伴。这个群体对一个人的性别形成起什么样的作用?那么同龄人我们又称同伴或者同侪,指的是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人。那么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或相互协调的关系。小学阶段他还会是从师、从父母,尤其是男孩子,他还是老师的表扬特别看重,父母的肯定特别看重。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到了初中以后,他们最看重的是他那群人的认可,同学的认可。我们的学校大多数是男女同校,但是为什么男孩子发展成男孩子,女孩子发展成女孩子。而没有相当多的比例的男孩子,发展成为女孩子性格,就是很少跨性别成长。我们把它称为跨性别成长的原因,就是同龄人团体的压力,那同龄人团体的压力。我们常常会讲,如果说一个男孩子,下课他玩的这种活动,他是跟女生在一起,哪怕这个活动本身是中性的。比如说玩跳棋,那他的男性伙伴会说什么?这个没出息的,就会跟女孩子在一块混,他会这么说你。那同样的,比如说男孩子喜欢踢足球,有一个女孩子也特别喜欢踢足球,但是她没有看都是什么人在踢足球,她在球场上去疯跑了回来,那别的女孩子也说,怎么跟假小子一样,疯丫头。她会有这种压力的,这种压力实际上就是这种同伴人压力,使得大多数几乎绝大多数男女孩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是在一种像这一个栏杆的这么个隔离带两个群体当中生活的,很少跨过这个隔离的。  好了,我们下面就讲所谓的性别隔离。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从来就有男性,从小有父亲,这以后有男朋友,这以后有丈夫。但是实际上,常常男女性之间都会问,真不知道这个男的怎么想的?男的也会说,真不知道这些女的是怎么想的?那你可以看得出,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在一种隔离当中进行的。那么我们再看,这个性别隔离当中,也发现男女孩子有一定的差别。男孩子的亚文化当中,他有一个比较大的圈,他的游戏是比较公开的,而且男孩子的这种小团体和成人的关系不是太密切。那么有支配和等级的格局,有团伙性的这种性质。那么女孩子的这种小圈子通常更小,你看女孩子很少有。我们十几个女孩子能够联合着起来做什么事情,很少。男孩子花在同龄人的时间,也比女孩子她的圈子大,那么有一些研究,它是这么解释的。男孩子他从小接触抚育他的人,最早是妈妈或者是姥姥,或者是奶奶这样的人群,这以后可能是幼儿园阿姨、小学教师都是女的。那可是社会又期待他成为一个,叫做功成名就、顶天立地这么一个所谓男性的承担这样的角色,所以说他要寻找他的角色榜样。那么他就有一种至少我不跟周围这些人学,这个是他能够认定的,但是周围的父亲,又常常是在外面。那他很小的年龄,跟他接触不了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但是有一条,他拒绝女性的影响,我不跟你学然后跟谁学呢?成年的男性离开他们距离比较远,在空间、时空上,那么伙伴之间学习,所以他的伙伴关系更密切。  另一种,那么女孩子相反呢!妈妈穿高跟鞋她就可以拿着高跟鞋做模仿,妈妈的耳环、口红,她也可以试着抹,然后抚育孩子的一些动作,女孩子之间亲密的交往,她完全可以从母亲和阿姨之间这种关系当中可以直接模仿到。说她没有所谓的一定要排斥,她直接性的角色扮演,在她的身边,在周围。那么女孩子与成年人接触更多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成年人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一直对女孩子有一种保护形态,也希望更多地和女孩子接近,是为了降低或者减少男孩子的竞争环境,在竞争环境当中对女孩子的支配或者是欺负。那么男性的这种伙伴联系或者连接出现在儿童晚期,刚才我讲的比如说小学高年级,初中或者是这以后,那么这种连接增强了男性的自我认同,也增强了男性支配女性的愿望。这种连接过程当中,他们可能一个是相互习得这种男性应该怎么阳刚,有些比如说能够怎么跨越一些社会给他们设定的做个好娃娃的这种规范。同时他们开始产生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肯定是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不是他们自身能产生出来的。就是说以支配或者是贬低女性,来实现自我。如果这里面伙伴当中,有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或者气质性格像女生,他们会嘲弄他、嘲笑他、排挤他,那在这个排挤当中,意味着他对整个另一个群体,女性的一种排挤。同时还常常从性的观点出发,贬低女性,把女性生物化。  好了,刚才我们讲到的是儿童早年的一些因素。从玩具、游戏、同龄人、伙伴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看得出他的一种性别成长的一些趋势。那么他们还看到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他生活当中,看到职业的性别隔离,孩子从小看到的最初是家里的爸爸天天在外面,妈妈可能跟他时间接触更多。那么他生活空间再扩大一点到了幼儿园全是女的,到了小学老师全是女的。但是他看到了有一个男的或者两个男的,是做什么的?做校长的。那么如果他再往上走,到了初中、高中,那个教得好的老师,教高中的,男的多;特级教师,男的多;区里来视察的领导,男的多。他看到高位置的上面的,然后又看到外面做IT行业的,广告里面天天拿着公文包,上上下下、匆匆忙忙上班的,是男的多。那么这种职业的隔离,从各个方面都给孩子们就是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形成了他的性别角色的这种偏见,我们或者叫做性别的概念。那么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孩子们能够习得的,对他的这种最后他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产生的一些影响职业的性别隔离。  因为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横向的隔离。他就可以看得出,男女在某一职业当中的构成比例和在全部劳动力人口当中的比例不一致。比如说幼儿园阿姨,如果出现几个男的,他会很奇怪;比如说我们说皇帝有女的,他也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看得更多的是,凡是皇上都是男的,伺候皇上的可能有女的。然后餐饮行业、服务行业,照顾人的行业里都是女的,这个是我们叫做一种横向隔离。他看得到的。另一个他看到的就是一个纵向隔离,在所有的职业当中,包括女性职业当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男性都比女性多。有很多小孩子我听他们议论说,我们女的会干什么?女的缝纫,衣服都是女的织出来的。但是第一流的设计师,还是我们男的。你们妈妈这些都在做饭,做饭都是女的做,可是我们第一流的厨师,都是我们男的。他说的是有道理,这我们叫纵向隔离,当一个职业成为一个高位置、高技术、高收入领导位置上的时候,即使女性居多的职业当中,可能也有男的,这个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第三点就是工资上的差别,能给男孩子女孩子,就形成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必须有钱、有本事、挣钱,女的收入可以少一点,而且女的收入就是少,这个就是职业的性别隔离。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可能是讲一下关于语言,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做一些观察或者是做一些收集些这方面的资料。语言在维持今天这个男权社会过程当中,它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通常社会生活当中,孩子从习得语言过程当中,也习得了他的角色定型,也习得了一些性别的偏见。我们看会有些什么样的情形?大家可以看得出一个就是忽略,我们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可以都看得出,凡是代指人类的一些词,男性的词就可以代表全人类,他是一种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凡是女性的词,它要专门地标明是一个女性。如果说是女的在公共场合出现的,她就是一个有一种另类的感觉。可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常常讲,一个作家、一个经理、一个政治局委员,大家说有一个女诗人,有一个女作家,有一个女经理,他会给你标上这么一个标签。就是说凡是如果说没有这个抬头,没有这个性别的,那自然就是男性,就是说你是在这个领域里,能够充任这些位置的,次一等的或者另类一级的,就语言这种刻板化的印象很多。我知道在我们国家,它有些时候说一类人,说这个人大概是不太利索,不太能干。有通常一类就是这个人那么婆婆妈妈,你这个人那么婆婆妈妈,他会是这个人稍微罗嗦一点,你怎么那么妇女。还有一个词,我就不太确认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个人怎么那么“三八”,不着调。或者是我不知道这些词,它常常会是一种轻视的语言。它常常把女人都用这些词汇来标明。还有一类就是,还有一类侮辱,明显的侮辱,那我说从很多骂人的话语当中大家可以细查到这个语言,那么孩子是学这些语言长大的,听着这些语言长大的。语言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文化最深刻的一种表现形式,那我们其实可以在语言当中发现很多很多这种对女性的忽视,对女士的歧视,甚至明显侮辱的词汇。但是这些东西,就是通过我们日常的交往,通过孩子们就在这种日常交往,甚至通过我们的媒介,他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这个是一个方面。  好了,刚才我讲得更多的是叫做广义的教育,就是说影响儿童,成长性别发展的一些因素,那么我下面还想讲几个因素,就是关于在校内,在学校教育里面的一些因素。那么第一个因素,可能就是我们讲到的教材因素。我们现在北师大原来一个老师,他牵头做了一个题目,就是对我们国家的幼儿,成人以及中小学教材做了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教材不管是内容,还是编辑,还是作者的选择上或者性别比例上,都存在着明显的重男轻女。我们现在还在用的,就是1993年出版的中小学教材,插图里面明显是男性多,文章的主人公明显是男的多,然后写文章的作者,绝大多数是男性,那么可能编辑这个教材的,也绝大多数是男性。有一些女性,女性第一是很少,另外一个可供孩子们学习或者作为一个角色榜样。如模特这样的人很少,都距现在的女孩子生活距离比较远。比如说它会讲到,有刘胡兰,是英雄,有邓妈妈,那么还有很多这种,有居里夫人。但是生活当中它能够真实接近,能够学习的女性,不管在时间和空间,还有生活经验上,距离现在的女孩子的距离都是比较远的。而且是它即使是有一些女科学家,女政治家,像居里夫人还有像邓颖超,那么它在表现的过程当中,也会力图更多地表现她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方面。可能有个大家非常都很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讲到的邓颖超,应该说她是中国少有的女政治家、革命家,那么她在她的革命生涯当中有很多传奇方面的故事。可是我们的教材里面出现两次的一个女革命家就是她,而两次她所表现的角色是什么呢?一次是为周恩来补衣服,是个妻子的角色;另一次是受周总理的吩咐,给小战士送雨伞还是雨衣,那她都体现的是一种关爱角色,但是她叱刹风云这一面,我们在课文上看不到。  好,我们看看教师的期待和指导,相当多数的教师对男女学生都有不同的成就、成绩和能力方面的期待。就是期待女孩子文科比较好,语文、语言比较好,外语比较好;期待男孩子数理化,动手能力,今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好,他有不同的期待。很多老师在和家长交换意见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样的情形呢?你这个孩淘气,我其实挺喜欢淘气的孩子,今后有发展、有出息,他稍微一用功,这个孩子肯定上得去。绝大多数老师是会这么反馈男孩子的学业成绩给他的父母的,给女孩子基本上不这么反馈,她也尽力了,女孩子反正学这个就是难点。他就这么跟你谈,那么这个父母反馈回去。其实我们很多包括我们的一些女学生,我们的女学生说,她们上高中做寄宿制的时候,发现男生一点不比女生少用功,他们更会玩命,就是说更用功。但是大家都会觉得他们是聪明得来的,而女生成绩一好,就说你是下苦功夫来的。就是社会上就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男孩子你可以失败,你比如说你小学数学不好,有宽松,还早呢!男孩子懂事晚。女孩子没有懂事晚的时候,女孩子你这会儿都学不好数学,你今后干什么?还是这样的话语,然后再往后做,到了高中数学还不好,男孩子怎么办?他就是不用心,这真是没办法,他就是不用心。那女孩子你即使初中数学很好,他会给你预设高中你就不行了;你高中数学很好,他还告诉你,你大学你还是不行;你大学数学还好,他还告诉你,即使数学好,你今后还是嫁人,给人当老婆。他这种层层的预设,把很多非常有天赋的学数学的女孩子,学科学的女孩子,即使学得很好,都是非常地压抑。所以说教师的期待和指导、暗示是非常重要的。  好了,我们再看看课程的设置和辅导,那么我们像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辅导方式,也是影响男女学生性别行为和态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我们在讲,中国这种情形可能好点,在西方它很明显。它设很多选修课,选修课它会鼓励女孩子去选修一些缝纫、家政、育儿、装修这样的一些课程。鼓励男孩子修工程、修机械、学计算机或者是未来的金融行业,课程设置上有很大的偏差。那么我们国家目前,有一些女子学校包括中学,他们说我们要做因性施教,我说那你一个因性施教,讲的是什么?他说那我们就找一些适合女孩子学的什么缝纫,还有什么美容、仪表这些,这样的课程给女孩子开。我说如果说你不让她挑战今后在未来社会里有高回报的这些专业和工作。你看起来是为女孩子,最后这些女孩子要吃苦头的。个个都会化妆,做什么?做花瓶!你个个都懂得温、良、恭、俭、让,你怎么能够让她竞争?这个社会中国人口这么多,就业压力这么大,你鼓励这些人退缩。我说这个就不是因性施教,你如果说好了,我单独办女校、女班,我就是要找出女孩子怎么能更有学数学的自信心。好了,我说你这个因性施教我是赞同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很多课程设置,按性别因性指导、因性施教,一看它里边内容是什么?我希望这个同学们要有所注意。  另外一个我们还有一些研究,就是发现在填报志愿和就业方面、做咨询方面。刚才我已经讲到了,不管是父母还是家长常常会对男女孩子做不同的这种指导,我们现在已经发现。有些在一些高中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很多女孩子沾是“工程”两个字,哪怕其实是一种办公室管理工程她都不敢填,她一听“工程”她就紧张,她觉得这个不是我学的,我注定要受排挤。这个我想就是我们学校教育的这一块也有些时候也包含着很多性别方面的一种倾向性。那么在学校的组织和管理里边,我们刚才其实都谈到了,学校组织的架构,高等教育也好,中等教育也好,或者教育局的组织架构也好,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那么看到很多资源上,尤其在高等教育里面,学术方面的委员院士都是男性。那这样不管是中等学校还是高等学校,学校这种组织架构以及资源分配上的男女不均衡,也给孩子们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孩子们不管是在小学、中学、大学,他看得到这种组织机构上资源分配以及男女教师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它形成不同的性别观念。  好了,我们今天刚才讲到的教育方面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培养了今天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但是教育其实是个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造就一些具有非常传统的性别偏见,同时它也可以改造一个社会的性别偏见和传统性别的一些文化,尤其是带有性别歧视这样的性别文化。那么我们这里边有一个概念,可能大家这个词还是比较熟悉的,就是说什么是性别歧视呢?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当然我们不是绝对的就是女性有没有歧视男性的。但是目前的社会里面,更多地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基于性别的歧视。那么我刚才讲了教育一方面可以复制社会文化里面当中的性别偏见、性别歧视,其实它还可以做一些改造,可以建设新的性别文化,有这么一些功能。那我想有哪些方面的一些作用呢?一个是可以通过立法和制定专门的政策以确保妇女和女童的教育权利。我这个地方讲的立法和制定教育政策可能有两类政策:一类就是我们今天叫做一律平等的政策,你不要有任何歧视。比如说现在男女教师退休政策是不一样的,很多地方的女教师是55岁退休,男教师是60岁退休,如果现在都提前退了,提到多少呢?比如说提到男的55岁了,那女的又到50岁了。那么这样的一些政策就是说所谓平等政策;还有一类就是应该有所特殊扶持的政策,因为和总体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情况看,应该说两性平等的教育几乎是很接近的。但是要从总体来说,女性和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相比,以及教育资源的享有相比,女性还是弱一点。那么对这个在教育资源获得上比较弱的族群,我觉得应该给予一些特殊扶持的政策。第二就是提出促进社会性别公平的教育改革方案。那么这个改革方案,在我们国家可能是刚刚在起步,那么在一些性别平等政策贯彻比较好的北欧的一些国家,它有很多关于就是教育促进社会性别公平,尤其在教育领域里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就是说我们今天的改革,可能是比如说朝向取得好的成绩,朝向好多好的管理,但是指向性别公平的改革,目前在我们国家还不算太多。  第三个方面我想我们教育可以做的建立教育性别公平的教育指数。这个教育指数我们把它叫做indicator这样的一些东西。实际上它可以评价和监测,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它的性别平等的程度怎么样。好,我们今天可以看,比如到一个国家,到一个地区,说你的教育性别平等怎么样?好了,他说我的50%的男生,50%的女生在大学里。好,我下面再问一个指标,那这些男生女生,都在什么样的大学?好了,女生都在社区大学、高职,男生都在这种academic university,就是学术性的研究性大学。那这个指标那我要看,研究性大学里边,有多少男生和女生?那还可以看,说的我这个都平等了,有多少男生在这儿?有多少女生在这儿?女生学的是什么专业?男生是学的是什么专业?那好了,我再一看,我另一个监测指标,毕业以后有多少女生找工作,找的什么样的工作?她就业的位置是什么?像这样的监测指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应该年年有这样的监控指标,在领导层有多少女性?在高层有多少女性?在学术委员会里有多少女性?像这样的监测指标如果能够年复一年报道这个情况,让社会让公众都知道女生、女性在教育里面获得资源获得发展的机会,实现的情况,这个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常常报不出这种数字的,或者是一概而论,没有这种数字,没有具体的监测。  第四个方面就是建立一个无性别歧视的教育和教学模式。比如说改写教材,又比如说培训教师,你在用语上教师本身,就是其实是两类语言。对男孩子女孩子的表扬批评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比如说,幼儿园做那种角色扮演,比如说大灰狼和小白兔,那通常会男孩子演大灰狼,凶悍的,可以这种恶的可以表现。女孩子弱小的、需要保护的。那能不能颠倒一个角色或者按照孩子们自己愿意演什么就演什么,谁都可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就是说有一个心理学家,美国的心理学家,20世纪70年代非常有名的叫本姆,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性格双向化的理论。因为他的研究和观察发现其实在现代社会当中比较成功人士的性格品质当中,其实都是包含着既有男性特质又有女性特质的一些好品质。而不是说一个女孩子,她是绝对温柔、贤良、照顾他人,那么他常常发现,他可能同时他也具有果断、勇敢这样的品质。他在社会上成功,就是说他具有两个性别的优秀品质,那么这样相反的人是最成功的。那么这样的这种教育模式的话,还是非常有用的。另外一点就是开设性别平等的课程,那么在很多这种比较重视性别平等的国家,它从幼儿园、从小学、中学都要开设这种让男女学生了解自己性别是怎么形成的,怎么与异性相处,了解国家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而且了解这些性别监测的指标,同时通过他们自己教会学生自己努力来克服性别偏见。那么这类的课程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应该还是非常有用的,这个是一些改革性的措施。  那么最后,我想讲一下实际上在《北京宣言》里面,“九五世妇会”里面的27条,就指出通过向女孩和妇女提供基本教育,终身教育实质和培训以及初级保健,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的经济增长。同样也是在1995年的《行动纲领》的72条指出,创造出一种教育和社会环境,其中尊重她们的思想意识,宗教和信仰的自由,使妇女和男子,女孩和男孩受到平等待遇,并鼓励她们发挥充分潜力,并在这种环境下,使教育资源用于促进男女,非成规定型的形象,这将可以有效地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男女的不平等。那么这个已经是纳入我们应该说是全世界的一个行动纲领,包括北京的中国政府,也是签署了这些纲领和文件。那我想应该反映在我们教育改革和各项政策法律当中,谢谢大家。  
妇女与健康 -张开宁
    主讲人简介  张开宁,云南昆明医学院健康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1978-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统计系读本科。获理学学士。  1986-1989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医学硕士。  1991-1993年:获英国政府技术合作奖学金,由国家教委公派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利兹大学以访问学者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后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争取到重大科研项目而中断学习,提前回国。  1993-1996年:昆明医学院预防医学系,副教授。  1996-至今: 昆明医学院健康研究所,教授。  现从事专业:预防医学、社会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研究方向: 生育健康、健康社会科学。  内容简介  1910年国际妇女代表大会把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它对此后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健康与发展密切相关。女性健康运动始终是全球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历史表明,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女性健康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视点,而女性健康的研究和行动反过来又大大丰富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内容。  百年回眸,人们高兴地看到,女性健康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它已成为全人类健康中一个重要的聚焦点。与女性健康相关的一些重要指标,已经纳入联合国千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则将女性健康列为一个优先考虑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女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与男性同等重要的角色,而女性沉重的疾病负担却影响着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阻碍着其自身的发展及全社会的进步。在人类健康领域实现真正的两性平等还任重而道远,女性健康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张开宁教授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生殖健康专家组成员。他把健康服务和健康促进比喻为鸟之双翼,由此托起女性健康这只凤凰。他通过对女性生殖道感染这一类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的剖析,阐明了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可以使健康服务系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理解女性的特殊需求,所提供的服务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更好地改善健康服务的公平性,还可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健康资源,提高健康服务的效率。此外,性别意识方法还可促使每个公民、家庭、社区更加积极地参与以人为本的健康促进活动。  希望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更加重视女性健康的重要意义,从健康权利和公平性的高度审视女性健康服务的提供、利用及质量。同时,也希望性别平等的思想深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促进健康,维系健康的一个重要基础。  全文  那么有一句广告的用语,可能大家都知道,家喻户晓了,这是一种妇科用药的广告词。营销的时候,它这样讲,“女人的事情女人办”;我认为虽然我的生物性别是男性,但是我可以作为我母亲的儿子、我妻子的丈夫、我女儿的父亲从这样的角度来参与。  今天我要讨论的题目有三个,第一女性健康为什么是一个全世界、全人类应该关注的和发展有关系的问题;第二为了更加仔细地讨论女性健康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健康的科学定义,以及它的深刻的含义,相关的因素等等;最后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在全球化的今天,健康的商品化已经成为一个事实,那么应该怎么更好地来关注女性的健康,维护女性的健康,这三个问题。  首先女性健康为什么是一个全球必须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的一些目标,这些目标请注意,不仅仅是健康,那么当然我们看一下这些指标里面有很多和女性健康是直接相关的,另外一些指标实际上它也间接地和女性健康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比如说里面的孕产保健、婴儿死亡等等,它和母亲的健康、女性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  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成立后不久就做出了一种科学的定义。所谓的健康不仅仅是不虚弱、不仅仅是没病,健康是三个方面的完好的。它包括身体方面的:身体方面的这是一个方面;精神方面或者心理方面的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方面完好的状态。那么半个世纪过去了,回顾20世纪,人们在20世纪后半叶对健康的理解又有哪些进展呢?有哪些?两条,我们今天需要很好地讨论一下,第一健康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权利,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女性的健康是每一位女性居民、女性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有非常成功的项目,它叫做母婴安全或者母亲安全。那么这个项目,过去在全世界众多的国家当中进行动员的时候,有一句非常能够打动家庭打动丈夫的口号,叫做“母亲安全、全家幸福”,是用这样的话来讲。这个话也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当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面对21世纪我们每个人来重新审视这样的项目的时候,应该发现它的不足,我们应该看到母亲的健康不仅它的重要性,不应该仅仅是母亲的健康可以给她的孩子,给整个家庭带来幸福。极其重要的母亲本人也是人,作为和男性完全平等的公民,她本身的健康就非常地重要,她本身的健康就是理由,而不是因为别的原因使母亲的健康应该得到重视。所以据我所知,现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新世纪做的母婴安全它叫做,它叫做“注重权利的母亲安全”,它非常强调这是母亲本身的不可剥夺的一种权利。  另外健康的一个重要的要素是公平性,叫做额equty。公平性现在在全球叫得非常响,所谓的公平和平等是两个概念,平等可以理解为,完全相同,而它强调最后的结果,我们的资源服务信息等等要向预感人群等等倾斜,这是很不同的概念。那么健康的公平性有两个内涵:第一所谓的健康公平,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公民的健康权,不管他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他是哪个民族、不管她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应该同样地公平地享有健康;比如说女童和男童的健康,在很多的文化下,我们要更多地注重女童,因为她们更容易被忽视。  那么健康的影响因素比较多,简单地来分析有三类因素是值得重视的;一类是生物遗传因素,在基因工程得到重视的今天,我想在座的各位不需要我们来重复都会考虑到,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倒过来,可能我们要更多地来强调很多疾病是多因多果的,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发生和发展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艾滋病,它的学术名称叫做获得性对免疫缺乏综合症。顾名而思义,很大程度上或者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它是通过后天来获得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谈到健康,那么其影响第三个方面。我们都容易想到就是健康服务系统,过去我们国家往往把它叫做卫生服务系统,这是不全面的。实际上它包括了临床服务、包括预防医学的服务、临床医学的服务、康复医学的服务。在我们国家还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让千千万万的女性避免了意外的妊娠,保证了育龄夫妇的身心健康,所以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我们的社会每一位公民他的健康要得到改善、得到提高、得到维护。那么有两个重要的资源应该重视,谈到女性的健康。全社会特别是女性应该注意这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刚才谈到的健康服务;一个方面是从老百姓从社区、从社会做的工作,叫做健康促进;那么下面我们就从一些女性容易患的疾病来考虑一下维系我们的健康、改善我们的健康应该做什么事?健康部门应该做什么事、老百姓、全社会应该做什么事?这一类疾病刚才我已经谈到了,是过去所说的妇科病,妇女病当中非常重要的感染性疾病,现在有一个新的名词叫生殖道感染。如果是女性生殖道感染,那就是女性的生殖器官当中由于某些病原体造成感染,最后成为疾病。那么这样的疾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叫做内源性的疾病,这一类疾病是由于女性生殖道内环境的改变,最后造成疾病;在女性的生殖道当中,比如说阴道当中它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它原来天然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可是如果由于内环境的改变,比如说酸碱度的改变,可能某些菌群,某些细菌的菌团就会过度地增长,这样就造成疾病。大家都知道人的肠道、消化道当中。比如我的口腔当中、我的肠道当中,平时就有正常的菌群,那么女性的生殖道也一样,平时它并不患病,可是由于一些内环境的改变,有可能导致疾病导致感染成为内源性感染;第二类感染容易预防,但是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它称为医源性的感染,主要是由于在医学操作过程当中,如果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有可能导致感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这是需要医学界特别注意的事情;第三类,叫做性传播感染,顾名思义,性传播感染,应该说是可以经过性的接触而感染的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性传播疾病不一定仅仅通过性的接触来感染,比如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乙型肝炎就归为性传播感染;那么在中国人当中,乙型肝炎的携带者是非常多的,它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血液,比如输血、一些医学操作不注意,可能会感染,那么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归并为性传播感染,有一定的道理。它是在提醒人们,这样的疾病是可以通过性的接触来感染的。换句话说,在夫妻之间,如果男性或者女性当中有一方是乙型肝炎,那么用新的观点来考虑,两性和睦地相处,共同地发展,应该考虑在夫妻生活当中,有可能乙型肝炎会传播,那么应该采取措施。  生殖道感染是一个在全球妇女健康运动当中,受到特别关注的一个很特殊的领域,刚才我谈到健康促进,健康促进它是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社会的活动,社会的宣传活动、教育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学习的活动。这里我可以先和大家讨论一下所谓的健康促进是1986年全世界的学者政府特别和健康相关的部门在加拿大的温哥华讨论,最后确定全球的健康老百姓的健康,最重要的一条叫做health promotion,叫做健康促进,健康促进它除了要传播正确的知识之外,还有要有很好的政策要有非常好的社区社会支持等等。对于女性的健康,那么比如说生殖道感染,我们也要做大量的工作,过去如果一位男性来谈生殖道感染,女性生殖道感染可能非常地唐突,可是今天我们应该这样来看问题。面对21世纪,生殖道感染应该是和消化道的感染、呼吸道的感染一样要能够登大雅之堂,实际上在21世纪面对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把女性的健康定位在全社会,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当中,重要的一部分,战略性的一部分,我们就一定要改换观念,人的生殖器官和其他器官一样,它是纯洁的、它是神圣的,它的感染和口腔的感染消化道的感染呼吸道的感染一模一样,不是难言之隐,我们应该男性和女性共同来讨论这些问题。  那么今天从我自己从事的学科来讲,它叫做社会医学,它是公共健康或者预防医学当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种种因素,特别是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因素。那么从这个学科的视角来看女性的健康,将和大家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可能是大家非常熟知的叫做社会性别间的;第二男性的责任和参与;第三面对着急剧变化的全球,面对着全球化 商业化,我们讨论一下全球化、商业化对女性健康有些什么样的影响?  社会性别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是一种锐利的视角。众所周知,所谓的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当中人们对男性女性他在社会当中的角色义务责任的一种期望、一种要求、一种规范、一种评价,它可以影响到男女之间。男性和女性他的权利,对资源的利用,两性之间的关系等等,那么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健康的影响因素是众多的,其中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环境的影响。它都和两性是否和睦地相处是否共同地发展,还是两性的权利不一致,实际上存在着不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下面我通过一个例子和大家来回顾一下在健康领域有社会性别的视角和没有这个视角有什么不同?有一个国际组织叫做国际妇女研究中心,它的总部在华盛顿,那么它做了一个时间非常长的跨国研究,十多个国家的妇女研究的机构,以及医学界的机构共同合作做了一个研究,叫做妇女与艾滋或者妇女与艾滋病。经过了五六年的时间之后,这个研究机构又用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叫做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那么非常有意思是把这两个研究对比一下,它是同样的一个权威的研究机构做的,同样它是十多个国家的跨国的研究,可是结果非常地不同。后者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去看同样的问题,得到了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一些结果。那么妇女与艾滋病的研究,前面的阶段它主要是关注所谓的高危的人群,特别是处于高度危险的妇女,后来它关注有高度危险行为的一些妇女,这个研究后来转换了一个视角,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去看艾滋病的蔓延、艾滋病的传播。新的视角是同时关注女性和男性,重点地分析女性和男性究竟是不是平等的,他们对信息的享有,对健康资源的享有等等他们的行为规范两性之间的关系。社会是怎么要求的、怎么评价的、怎么期望的,这样的影响?总结一句,这个研究对女性而言,它分析的有种种社会现象,使得女性在艾滋病病毒感染面前非常地脆弱。其中比如说有一条就叫做culture of silence,叫做沉默的文化,这个沉默的文化在全球是非常广泛的。当一位女性生殖道有了一些症状的时候,包括未婚的女性,其实这是常见的。从医学上看一位女性,比如说她的阴道的分泌物异常、异味,有这样的症状的时候,很多文化要求你闭口不谈,甚至对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姐姐都不能谈,这种沉默的文化影响了很多很多国家的女性,这样对自己有的症状你不知道它是病,不知道它是可以治疗,可以预防的病。那么这样就影响到了及时地治疗,而生殖道当中有炎症、有感染,更容易患艾滋病。那么对于男性而言也是这样的,传统的特别是一些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它对男性有一些期望、有一些要求、有一些规范,本来这是对男女它强化了男女不平等。比如说它认为男性更加聪明,他天生就有知识,男生更加健壮,他有很旺盛的性欲等等。由于这样的社会规范,就使得很多的男性实际上在艾滋病的病毒面前更加地脆弱。那么这样一个研究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注重,它告诉人们,在健康领域,社会性别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是一种科学的客观的工具,它可以更好地来理解两性之间的行为。它可以找到更好地促进真正的男女平等、促进健康的这么一条途径。  那么现在我们再回来看一下生殖道感染,刚才是讲了一些医学的定义。如果我们有社会性别的视角,也许我们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说男性女性的疾病负担哪个轻?哪个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的很多机构发展了一些工具它叫做“DALY”,它实际上叫做生长调整的生命年。其含义是这样的,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那么某一种疾病是怎样影响到一个人群的?比如说影响到老年的妇女,影响到年轻的男性等等,它用了这样一个调整年,其思想是每一种疾病要看它致伤、致残。  所以社会性别这个工具,无论是医学界、还是老百姓,都应该掌握。那么同样地计划生育也有类似的一些指标,它没有特别地注重女性特殊的健康的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改进的。  那么健康服务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所谓的健康服务,不仅仅是医院,它有临床医学的服务;有预防医学的服务;康复医学的服务;也有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这些服务当中有一些要素或者说基本的理论。比如说一个好的健康服务,它应该是注重群众的需求,这叫做needs或者wants,一个真正能够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健康系统,必须特别地关注群众的需求,能够理解群众的需求。  此外这个健康系统当然应该有它的资源,它要非常注重这个服务是在什么场所,在什么地方由谁来提供等等。那么如果我们关注刚才谈到的生殖道的感染,那么它有三类感染,可以看到健康服务机构最容易做的必须要做的首先就是预防医源性的感染,过去可能我们会有一些技术规范,也许人们是从技术规范的高度去看救死扶伤,必须有一些特定的规范要执行。但是如果我们有了社会性别的视觉就应该能够倾听特别是女性的真实的经历,那么我想医学界医院计划生育服务单位,都应该能够特别地注重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因为它涉及到的是人的基本权利、女性的基本的权利,同时对于医源性感染,也许我们要做更多的研究,要传播更多的信息。究竟什么情况下女性的生殖道环境内环境会发生改变?作为医学界要负起责任更好地加以研究等等。  那么健康服务还有很多要素,今天我可能特别地想和大家讨论两个问题:一个叫做服务的可及性;一个叫做服务的质量。听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它有非常深刻的道理,首先服务的可及性,可及性英文词叫做accessibility。它和服务的可得性是两个概念,可得性叫做availibility,一个服务它是否有,是否存在。请大家注意存在的东西未必是可以利用的东西。先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非医学的例子。比如说卫生间,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个例子可以说明相同、平等和公平是两回事,所谓的平等你可以说男性和女性的用便器数量完全一样,这叫做平等,叫做相同。可是有时候它也许会导致不公正,在国外旅游的时候,我就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加州的森林公园,女性的卫生间排队,队伍也特别长,等候的时间也特别长,有很大程度这是由于男性两性的生物学的或者生理的特征不同而造成的。但是请注意这是一种公共资源,卫生间的建造是一种公共资源,男女性都为这个社会创造了财富,可是这个卫生间是不公平的,这个资源是不公平地被使用。因此后来我也注意到,在国外有的时候,男性卫生间已经空无一人了,这样有一些勇敢的女士就把它占领了,有人在外面排着队。一开始我觉得有些唐突,但是仔细一想,里面很有道理,这是一种公共资源,公共的资源应该两性平等地来使用。现在我看到在公共的场所特别是一些国际机场,越来越多的卫生间是两性共用的,一看门有的人刚才出国,看到这样的标志不敢用,一个卫生间怎么上面又有男又有女的标志,其实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它让两性更好地来用一些卫生的资源。  下面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一些医疗卫生相关的例子。在国外有很多妇女组织非常地关注政府的预算,医疗卫生的预算有多少是用于女性特有的疾病的研究治疗诊断等等。那么在我们国家几乎这不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那么可是我们也应该特别地关注一下在女性健康相关的领域当中,群众的需求我们医疗卫生的人士是否已经真正地领会了,是否能够负责任地为我们的女性患者服务。那么,比如说举个例子来说,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应该严谨、应该科学、应该研究新的问题。在生殖道感染这个领域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疾病,我们国家有大量的论文发表,在某某省,在某某市、某某农村做了大规模的女性疾病的普查,其中有很多很多的女性患有宫颈糜烂。中国的文字是表意文字,请问你看了这四个字你的印象是什么?我猜想我如果是女性,我看到这个诊断我的感觉是我的宫颈糜烂了,我要治疗,我要赶快去进行治疗。  总结一百多个国家的医疗卫生的经验,现在国际妇产科学界明确地提出了我们所诊断的很多宫颈糜烂叫做假性糜烂。最新版的《妇产科学》告诉我们,宫颈糜烂当中有很多是假性的,不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如果各位看下面这行字可能你会即使你不是学医的,你也知道这是另外一回事,实际上女性的宫颈口它是非常微妙的一个关口,平时它的上皮细胞叫做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它是一层一层上去的,鳞状的。这样,它覆盖了比如说下面的血管,肉眼所见,觉得是很光滑,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说激素的改变,那么这种上皮细胞它就会异位,它的位置就变换了,最后你肉眼看到的宫颈口是一种单层的柱状上皮细胞,因为它是单层的所以你一看看到里面的血管,于是你的印象是糜烂。我举这样的例子是说明,面对女性的健康,医学界应该继续地学习,应该及时地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用到自己临床中,用到自己的健康服务之中。那么刚才我们曾经谈到维护人群的健康,有两个重要的资源:一个是健康服务;另外一个是健康促进。它有如一只大鸟的两只翅膀,托起了人类的健康、托起了女性的健康。所以生殖道感染我们同时还要关注健康促进这一块,老百姓应该怎么做?作为女性应该怎么做?男性应该怎么做?社区应该怎么做?社会应该怎么做?  那么健康促进的道理,深刻的道理是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仅和医疗有关,健康是不可以被给予的,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它只可以被促进,不可能被给予。所以不仅仅要传播正确的知识,更要注重行为的改变。此外呢?要有很好的政策,要有非常好的社区支持的系统。那么关于生殖道感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们都要强调一种社区的活动,可以有女性的小组,更好地来相互支持。比如在农村,有很多地方农村妇女不好意思去看病,最早的时候是不知道这是一种病,一旦知道了它是病,而不是命。四川省的妇联做的工作表明,最初大家认为这是一种女性倒霉的事,是会有的事,是自然的事。后来通过学习,农村妇女知道了这是一种疾病,它可以治疗、可以预防。那么这就是所谓健康教育非常注重传播这样的知识,后来健康教育呢!也注重到了人的行为改变,非常重要,态度的改变、行为的改变更为重要。那么所以在女性健康的这个领域里边,就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叫做男性的责任和男性的参与。在女性的健康当中,男性的责任和参与是全球的一个趋势。在十多年前,在国外,整个国际妇女健康运动当中,都有这样的倾向。好像女性的健康只有女性的学者在关心,只有女性的研究机构在做。但实际上无论是从理论来说,还是从实践来看,男性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及应该积极地参与。  健康教育过去它非常强调的是知识,我们都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但是在健康这个领域当中,由于人们的健康是和人的行为息息相关的。因此,只有知识是不够的。举例来说,生殖道感染当中有一种最常见的感染叫做滴虫性阴道炎,你听起来它是阴道炎,这是女性特有的炎症,可是这样的疾病是需要男女双方共同治疗。没有的话,共同预防,有了病一定要共同治疗。那么也就是说,如果仅仅传播了知识,如果我们告诉了农村。比如在农村里面做这样的健康教育项目,告诉了老百姓,如果一位农村妇女反复地来治疗,可是她的丈夫没有治疗。那么这位妇女反复被感染。因此,为了维系女性的健康,我们更要强调,除了强调健康教育,更要强调健康促进。在最近的国际会议上,很多国际组织非常强调一种新的理念。过去我们是叫做IEC,叫做  informa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它传播的是正确的信息,然后进行教育,最后呢,进行交流。现在非常强调一种叫做BCC,叫做behaviour change communication,就这样的交流。比如说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交流,一定要定位在change behaviour,包括男性的态度男性的行为,都要加以改变。那么,由此就引出了一个话题,在女性健康当中,男性应该怎么做?在我们国家已经有很多学者,在强调男性在女性健康当中的参与。今年我在世界卫生组织开会的时候,听到很多专家又在谈不够,他们说participation,这种参与不够,应该是负起责任,应该让全球的男性男士知道,女性的健康不仅仅涉及女性、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它是全人类的问题,因此要负起责任。  那么最后,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全球化、商业化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得越来越小的世界,信息、物质的交流加快,人员的流动也在加快。那么在这样一个世界上,面对变化的新的世界,对女性的健康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正和反正面的影响,负面的影响来看一看这个问题。  最近这十多年,我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深切的体会,就是女性的学者越来越多,男性的学者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它表明全球的妇女运动,妇女健康运动对学术界的影响,而且有很多大会的组织者也专门地注重邀请女性的学者参加讨论。那么另外,全世界已经成立全球的妇女健康委员会,作为医疗卫生全球最权威的机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它也成立了一个叫做woman’s desk,它叫做一个妇女的一个委员会。实际上是专门来审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标准、开发的培训、它的研究等等,是否有社会平等的视角,是否真正地用公平的眼光来看待女性的健康。毫无疑问,这些成果都是全球化的结果之一。由于全球的医疗卫生界妇女运动界,大家的交流越来越多,使得各个国家的一些成果,一些先进的思想,新的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妇女的健康。  那么下面我们也讨论一下负面的影响,健康服务的商业化,也是一个全球的浪潮。把健康作为一种时尚,把健美作为一种卖点,这本身可能在促进健康,也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注重它的负面影响。以一个例子为例,所谓的雌激素的疗法,在很多国家风靡一时,雌激素是女性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激素。那么当女性到了45岁,55岁左右的时候,一般卵巢的功能就逐渐地衰退,这个时候她分泌的雌激素会减少。而雌激素是女性生命活动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不仅仅作用于生殖系统,还作用于比如说心肌细胞、心脏,那么于是很多人提出来,补充雌激素。可能不仅仅能够缓解一些所谓更年期的综合症,而且它可能会对女性的心血管的疾病,可能有一些防范的作用。另外比如说骨质疏松,那么雌激素它可以作用于骨基质,这样就使得骨质疏松这种现象不发生,或者延缓发生,于是补充雌激素就成为一种正式的治疗方法。那么不正常的是在很多国家20岁30岁左右的女性也要求用雌激素,这是因为商家的广告当中,告诉你,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不是青春常驻吧!它就问你了,如果你要青春常驻请用雌激素补充疗法,那么这样一些不科学的推动不科学的宣传,就更加造成了雌激素补充疗法的滥用。实际上在医学上,能不能用雌激素疗法,它是有非常科学的标准的,它有很多所谓的禁忌症。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体内的雌激素在减少,也不能用雌激素的补充疗法,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可以问一句话,在全球化在健康商品化的大潮当中,比如像雌激素这样的一些医疗手段本来它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公正的、严谨的一种治疗方法。为什么会出现滥用?是谁最得利?可能我们都应该做出系统地分析。  面对21世纪有关中国女性的健康会有哪些大的行动呢?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关注以下两个领域:一个是医疗卫生改革,这是和千家万户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的事,在医疗卫生改革当中,女性的健康又将怎样得到保护得到维护得到改善呢?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其次所谓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这是中国计划生育系统的一场深刻的改革,那么它也必然影响到女性的健康。在今后的几年当中,可以预见到我们中国广大的女性健康问题会更加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政府的重视。其次,在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技术规范强调社区示范,它也必然给女性的健康带来福音,那么感谢各位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演讲,谢谢。  
妇女与传媒 -卜卫
    主讲人简介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从事传播研究。1995年开始研究媒介与性别的问题,2001年出版论文集《媒介与性别》。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与青少年成长、ICT技术与边缘群体、互联网影响、IEC等方面。  内容简介  本期《百家讲坛》“三·八”妇女节特别节目为您请来社会社科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员卜卫为你谈大家关注的媒介问题。  节目首先从社会性别对女性形象的构建谈起,对媒介中存在的社会性别视角的误区展开论述,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问题是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大众媒介如何建构两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是如何表现两性形象;第三个问题媒体的女性形象的再现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以及我们怎么样对不理想的媒介现实进行干预。  首先卜教授认为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不是天然定制,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可以改变的。  卜教授认为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和滞后于社会现实的概括性的看法。正是由于刻板印象导致了媒介对妇女形象刻画过分强调私人领域中妇女的形象,而忽视了女性在公众领域中的形象,这样导致一种偏差。这样,媒介报道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实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一种形象,是男权文化期望的一种形象,它不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的一种反映,它过分强调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并强调女性在公众领域中的弱者形象。卜教授从新闻、因特网、广告、流行歌曲、电视剧等角度分别探讨了媒介对女性形象刻画的偏差。  卜教授还为社会公众对媒介反映女性形象的改造提出自己的建议,她认为在对媒介进行改变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媒介以外的力量和包括媒介以内的力量,通过这种合力,来形成对媒介的影响,促进性别的公平的流动,改变这种贬义女性形象的这样一种新闻报道。  卜教授最后呼吁:男性和女性应该携起手来创造一个更为性别平等的空间,尤其是媒介空间。  全文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妇女与传媒》。妇女与传媒它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叫做媒介与性别,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大众媒介是如何建构两性形象的,就是在大众媒介中是如何表现两性形象的;第三个问题我们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媒体的女性形象的再现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还有我们怎么样对不理想的媒介现实如何进行干预?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性别和社会性别的概念。性别主要是指的男女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就是生理上的差异。社会性别跟性别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它主要是指的男女在社会方面的差异,就是指的是男女两性由于生理差异而形成的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角色不同的期望,不同的要求和限制。  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生理上的差异,一个是社会方面的差异。那么我们也曾经给很多的学生做过一些练习,我们也跟很多的搞性别研究的人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当我们说到男女两性时候,不同的是我们第一个反应是什么?那么很多人就说,女的跟男的不一样,女的能生孩子,女的胆小脆弱,女的美丽性感,女的会每月有例假,女人是贤妻良母,是一个好的家庭角色,女人特别温柔。那么男人,当我们想到男人的时候,第一个印象是什么呢?很多人会说男人是坚强的,勇敢的,是干大事业的人,是社会的栋梁。男人长胡子,男人粗心男人不计较小事,男人聪明智慧理性和擅长高科技等等,就会举出很多这样的特征。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什么是生理差异?什么样的是社会方面的差异?那么从女的这一列我们可以看到,能生孩子这是女人的生理差异。那么胆小脆弱,美丽性感,还有像性格温柔等等。这实际上男人身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男人,比如胆小,比如他脆弱,比如他是一个很好的家庭角色,比如他性格很温柔,他很感性,他不是非常理性,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的男人。那么只有能生孩子像每月来例假这样的特征我们叫做生理特征,其他特征我们都叫做社会方面的特征。那么男人这方面也一样,长胡子这是女人不可能长的,这是一个生理特征。那么其他的像勇敢坚强我们在女人里边我们也可以发现勇敢坚强的女人,我们也可以发现干大事业的女人或者能成为社会栋梁的女人。我们也可以发现粗心的女人或者不计较小事的女人,或者是擅长高科技的女人,或者是聪明的智慧的理性的这样在女人里边我们都可发现。像这些特征我们叫做社会性别或者叫做社会方面的差异。  生理差异我们都知道,是染色体性腺和性激素造成的,性别差异可能会产生一些特殊的行为和认知策略,他的身高体重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到我们性别行为。但是很多研究表明,性别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养成,取决于儿童如何被教养。这个可以从人类学的研究来说明,就是比如米德他们在几内亚原始部落做过很多考察,那么有一个原始部落它的整个性别角色,性别分工跟我们现在大多数的性别分工是不一样的。比如她女人生了孩子以后,她休息一段时间她可以出去做工,劳动,那么男人在家里带孩子,这种文化习惯就造成这个部落里的男人特别会带孩子。所以很多文章、报纸媒介报道说女人天生地会带孩子,女人天生的,其实这不是天生的,这是后天的,是后天的,就是很多的是文化习俗,是很多的社会习惯养成的,这些我们都叫做社会性别。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区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我们主要是想强调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它不是天然的,它不是天然定制,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呢,它也是可以改变的,这是我们区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主要意义。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是要讲妇女与传媒,那么在妇女与传媒这个领域呢?主要是女性主义的媒介研究或者是我们叫媒介与性别的研究,它大概有哪些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在媒介机构中的女性及其与男性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这是我们要看,比如说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新闻专业中,女学生的比例可能高于男学生的比例,那么真正到了新闻单位,我们会发现男记者比例要高于女记者的比例,或者在新闻单位里的男性的领导的比例要高于女性领导的比例。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她们学了新闻专业,她们到哪儿去了?她们为什么不能进入新闻传媒的领域?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即使她们进入了新闻媒介领域以后,她们怎么样发挥自己的作用,能不能发挥自己作用。  第二个内容是媒介中的有关性别的议题它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样的因素影响它的产生?以及对它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第三个就是今天我们要重点讲的女性的形象是如何在媒介中被表现的?我们叫做媒介真实,那么媒介真实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与社会真实它有什么样的关系,它包含了什么样的文化含义?它是否存在着系统性偏差以及它偏差的方向和性质是什么?那么一会儿我们就可以看到,实际上在媒介再现女性形象的时候,有比较大的系统性的偏差。第四个内容就是媒介真实是否影响了受众,因此产生了性别偏见,是否使受众熟知以后形成普遍的共识?最后一个就是我们要讨论如何改变媒介传播,如何改变这种不公平的信息流动?以建立性别平等的文化,这个可以说是妇女与传媒或者说是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或者说是媒介与性别研究的最主要的内容。  刚才我讲了,我们今天主要是集中于媒介中的女性形象,那么在谈到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我想先介绍一个概念,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和滞后于社会现实的概括性的看法。那么谈到妇女的时候呢,可能大家就是对妇女这个词,在很多文化的场合它不是一个好像不是一个褒义词。比如说我说这个人整个一个妇女或者说家庭妇女,大家就想到妇女这是一个中老年的,意识形态比较落后的,比较保守的,婆婆妈妈的,是这样的一种形象。那么这个就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简单的概括。其实我们说到妇女的时候,它可能包括各种年龄段的女性,那么它包括各种职业的女性,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就想成是家庭妇女的这一种类型,或者对她有一种很固定化的看法。那么这个关于刻板印象它实际上不只是对妇女包括其他各种人群都有,比如说到一个教授的时候,很多人会想到教授是一个老头,他很有学问,戴眼镜。但实际上如果你看到很多年轻的女性也成为教授的时候,大家会想她不是教授,她可能是个助教,其实这种偏见我们就叫做刻板印象。  那么大众媒介是干什么的?大众媒介它反应和建构了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大众媒介中的两性形象,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但它也不是社会生活真实的反映,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理想的女性形象我们一会儿要谈到,什么是媒介中的理想的女性形象?理想的女性形象是被社会文化塑造的,塑造的一种形象,是男权文化期望的一种形象,它不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自然的形象。  这张图片是我在瑞典的一个博物馆拍摄下来的,那么作者她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它有一种含义,就是说什么是真实自然的妇女形象?什么是媒介中塑造的人们期望的角色的形象?比如说这个妇女她膝盖上有一个杂志,这个杂志是个时尚杂志。时尚杂志上有两个,我们看到她的形体是像模特一样,非常漂亮,非常摩登的这样一种形象,那么这个就是媒介塑造的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那么实际上,这个妇女形象是什么样的?比如她在家庭里,大家看到她的卧室很零乱需要她整理,孩子在那儿哭叫,玩具扔在地上,这一切都需要她料理,那么这是真实的妇女形象,所以媒介在反映社会现实的时候,实际上它经过了一定的塑造。  下面我们要谈到大众媒介对两性形象的建构。那么女性主义经常对媒介提出一种批评,这种批评的目标是想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的事实,是在媒介当中是被视为当然合理的。它要把这个当然合理地给表现出来,说明其实它不是当然合理的。那么在大众媒介中,女人是什么?是受众,还是利用的目标?尤其是广告利用的目标。是潜在的消费者,还是媒介的利用者?还是媒介的主要的信息来源和传播主体?那么下面我们对媒介批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女性更多的是一种被利用的目标。  我们在分析媒介中的两性形象的时候,我们有两个分析维度:第一个就是形象的维度,第二个是媒介的维度。那么形象的维度我们是想谈媒介中的普遍认同的女性和男性的形象是什么?那么在媒介维度中我们要谈广告、电视剧、电话谈话节目、女性杂志、新闻、童话,像芭蕾舞,还有像流行歌曲、教材、互联网,这些媒体中它是怎么样反映女性形象的?那么我们先看一下什么是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大众媒介中,男人经常被表现为公共领域的主角?女人经常被归为私人领域的主角?  公共领域指的是工作场所,法律、政治、经济知识以及文化等具有权利和权威性的生活层面。这样的一个生活层面,被视为男人当然的领域。而私人领域主要指的是家庭灶台边或者孩子这样私人领域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领域。那么一会儿我们就可以看到实际上在媒介中,通常是男性被归为公共领域,女性是被归为私人领域。  那么私人领域里一个首先就是我们提出来要讨论的形象是无私奉献的母亲或妻子。在大众媒介中,无论是在电视剧中或者在广告中或者在新闻报道中,我们都经常发现母亲被歌颂,妻子被歌颂,她们因为什么被歌颂?因为她们对家庭对孩子的无私奉献被歌颂,那么这里面就实际上有很多的性别问题。  首先就是说,当一个女人她成为一个妻子或者成为一个母亲以后。她的自我发展,她的事业的追求,还有没有意义?如果全都是对无私奉献的歌颂,那么女人就会忽略自己,就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于这种对家庭对男人的奉献,而自我的发展就没有意义。我们在谈到女人对家庭对男人的无私奉献的时候,我们想到没想到,就是所有的家庭成员,如果这个家庭的幸福是建立在单一性别,主要就是女性的自我牺牲方面,那么其他的家庭成员是不是应该被认为太自私了。还有就是当一个社会要求女人去牺牲自己的一切,这个社会才能发展的时候,那么这是不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  我想给大家放一个片子。就是一个母亲,她含辛茹苦的,她穿得特别破,在灶台边怎么样爱护她的孩子和她的丈夫。  我接着刚才讲,刚才我给大家放一个片子,在媒体歌颂的母亲的生活,她是非常辛苦,而且是非常乏味的。那么媒介强调的是什么?媒介放大了母亲的这种理解、宽容、无私和奉献,放大了她那种就是被我们说是可以被社会所利用的这一方面,她的辛苦,她的生活的乏味,她的辛劳,还有她的一些缺陷,都被完全忽略了,可以说是她是一个认识上的盲点。这是一种形象,就是被媒介中普遍认同的。  第二种被媒介中普遍认同的是公共领域中的成功女性。我们一谈到成功女性,我们就首先想到一个词“女强人”。那么你很难说这个“女强人”到底是一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尤其在我们的文化环境当中。当然一方面可以从褒义的方面理解,它实际上是赞赏女性的独立进取,她的那种奋斗或者在事业上的成功,对社会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它也包含了女强人她缺少女人味,缺少女人味。所以在报道当中,也可能记者是好心,也可能他记者无意识地强调。记者好心就是说,不光报道你在事业上的成功,我也报道你有女人味,那么实际上客观效果它实际上还是强调私人领域中的家庭角色,尽管这是公共领域中的事业型或者成功女性。  比如在很多的对成功女性的报道中,记者肯定要提问,你事业上这么成功,那么你还是不是一个好妻子?那么很多女性会自然而然地谈到自己歉疚,比如对丈夫照顾得不够多,对孩子照顾得不够多或者家务承担得不够多,或者觉得歉疚让丈夫也承担了家务等等。那么女人就会表达这样一种歉疚。尤其对一些公众人物的采访,比如说对杨澜的采访。那么记者肯定会问,你事业这么成功,如果让你在事业和家庭中做一个选择,你会做什么样的选择?那么一般的成功女性或者公众女性她都会回答我会选择回到家庭,如果非要我做选择,我会回到家庭,这样她保留了女人味,得到一个被社会认可的形象。  但是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杨澜和赵忠祥搭档做节目,不会是提问赵忠祥我们不会问一个成功的男性或者公众人物说如果让你在事业和家庭中做一个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我们记者从来不会提这样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采访背后的一种文化的意义。  那么,还有一些公共领域中的形象。比如说,需要受教育的女童。我们都知道就是说在农村尤其在贫困地区很多女孩子得不到同男孩子一样受教育的机会,那么我们国家就发动了一个“春蕾计划”。“春蕾计划”的宣传口号是“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那么我在这儿也选上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宣传口号,是“投资今天的女童,明天的女性”,它为什么没有写母亲?而我们为什么说今天的女童是明天的母亲?实际上它也在强调,就是媒介在各个方面它实际上都强调女性你是私人领域中的家庭角色,你是一个母亲,你是一个妻子。我们对男童的救助计划里,我们不会提出一个今天的男童明天的父亲。那么我们在谈到今天的女童明天的母亲的时候,报道会写到,我们为什么要让她上学呢?因为她将来会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未来有好处。那么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如果女孩子不能得到和男孩子同样的上学的机会,这是一个公共问题,这不是一个私人领域的问题,这是一个公共问题,是儿童的人权问题。那么女孩子她作为女性,她有女性的权利,这个女性的权利就是说和男性同等发展的权利。作为一个儿童,他有受教育的权利,《儿童权利公约》里说这是他的发展的权利,这是他的人权的问题,而不是说她能不能当母亲的问题。我们在考虑这个口号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比较一下,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比较,“投资今天的女童,明天的女性”,这个含义就是说我们让女童上学,我们实际上它是一个赋权的过程,给予她权利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女性获得的是什么呢?获得的是她将来,在未来的生活中她能够选择生活的权利和能力,包括她选择是否做母亲的权利,也包括她选择合适做母亲和怎样做母亲的权利。这个宣传口号实际上又强调了女性的家庭角色。  我们看下一个问题,就是也是公共领域女性作为什么?女性在媒介报道中,有时候是作为祸水。女人就是红颜祸水这是非常传统的,也是非常封建的这样一种观念。那么在这种观念下,就是很多公共的问题都被归结为女人的问题,包括比如足球队输球,是因为女人上了足球队的车。它实际上也是把公共问题私人化了。  那么在公共领域中,对女性的报道比如说我们都知道很多女性是暴力的受害者,包括女性不幸被强暴。那么在这类的报道中,实际上这些暴力受害者也被写成了就是贞女,所谓抗暴的烈女,所用的词汇也是非常封建的。比如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或者刚烈行为,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迫,这种精神压迫使很多女性感到了巨大的社会压力。那么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一个最典型的报道,是关于一个四川女孩——唐胜利的报道。那么这个报道以后呢,有很多记者做过统计,大概又有22个女性就仿效她跳楼,就是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清白。这是媒介报道对社会的一个非常负面的影响,把这样一个妇女受暴,妇女人权问题变成了一个个人的是不是能保住自己的清白,自己能成为贞女这样一个非常私人化的问题。  那么在公共领域,女性比如现在我们都是信息时代、高科技了。女性经常是高科技或者是科技的一个旁观者,那么在这个领域相应地男性是科技的主导者。比如说对新媒体,对新的技术,男性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和享受者。那么我们也可以看一些手机的广告,那么男人拿着手机,他是掌控者。那么在很多的广告当中,你可以看到女性是男性使用高科技,使用高科技男性的一种崇拜者,也是男性被观赏者。比如说一个计算机广告,一个男孩子在噼里啪啦地打计算机,打得非常快,一个女孩子抱着一个娃娃站在他旁边特别崇拜地看着他,然后说“真棒”!女孩子就是这么一种很其实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或者女孩子她们都使用电脑,但是它在做广告的时候,它就很自然而然地会选择男性。比如像这样一个广告,它是一个便携式电脑,这个便携式电脑是干什么用呢?是成功男人点睛,我们看到这样的广告说电脑是给成功女人点睛,几乎没有这样的广告。像这个广告,那么男人他在使用这个电脑,使用了很长时间以后,他累了,累了以后他就看这个画面,当然这个画面不是特清楚,实际上是一个女性泳装照在那儿跳舞。那么女性呢!就是在男性使用电脑的时候,使用高科技的时候,她是一个被观赏者,她根本不是电脑的使用者,高科技的使用者。  还有一种形象,就是这是最普遍认同的。媒介中最普遍表现的一种形象,它既出现在公共领域里,也出现在私人领域中,就是女性作为男性的被看者。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女性如何要漂亮,女性如何要瘦身,实际上这是一种男权文化对女性心理和身体的一种控制,就是我们的身体不再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我们身体,要用男性的眼光来看我们是不是合乎标准。那么标准是非常单一的,就是所谓的西方模特那样一种标准。比如你一定要长得高个,身材很好,那么很多广告它直接就写了,它特别强调女性被观赏性。  像这个广告,男人欣赏有曲线的女人,所以你要减肥。比如有一个丰乳广告,就比如说女人的乳房一定要是大的,一定要是性感的,有一个丰乳广告,只有挺得起胸,才能抬得起头。就是说如果你不是这样的话,你就没有自信,如果你没有自信的话,你就不能成功,你就没有甜蜜的爱情,没有好的家庭,没有好的事业。其实你有没有一个大的乳房或者你有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化的容貌,跟你未来的生活它实际上它没有这样的必然的逻辑的联系。但是媒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很大的一个是商业目的,就是让你花钱去买这些美容瘦身的这些东西,那么让你去追逐这样的标准。那么在追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不仅仅在于你花费了很多钱,而在于你逐渐地失去了自我,对自己身体的肯定,对自己性格的肯定。那么这个失去我觉得就是说,对女人的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女性主义的研究中,就提倡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应该爱和接受我们自己身体,而不能盲目地追逐广告或者这种商业的宣传。  那么在电视剧中呢,也有很多人也做了很多研究,它有很多传统的模式,尤其在非常流行的电视剧中。比如说它有一个传统的模式,就是男人给予财富,男人给予女人财富,女人对男人出让权利。那么从最早的你像中央党校的李慧英她就研究过《北京人在纽约》这样一个电视剧,当一个女人阿春爱上了一个男主角叫王启明的时候,她出让的是她发展的资源和权利,她把她的饭馆给他了,明明这个女人的经营能力比这个男人强,但是她仍然让他当一个总经理。那么男人给女人的是什么呢?是财富。比如说那个美国人大卫爱上了中国的郭燕,那么他就送她汽车,男人给予女人的是财富,那么在另外一个电视剧中。比如前些日子播出的《永远有多远》,是同样的模式。那么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像刘慧芳的女性形象叫白大省,那么她爱她的男朋友,她就把她特别好的位置让给了她的男朋友,她出让的是资源,出让的是这种权利,而这样的女人被歌颂视为非常善良非常纯朴,非常纯洁的一个女人,就所有的男人都歌颂她;那么另外一个女性形象叫西单小六,西单小六就是她特别想要这个资源要这个权利,一定要自己经营这个酒吧,所有的她的男朋友都告诉她你不要经营酒吧,我可以给你钱,我可以养着你,但是西单小六就是要资源,这样她跟男性也有一个冲突。所以你看它整个都是从男人的眼光来描述女人的形象。那么最后,就是这部电视剧特别希望最好是女性两个特点,既出让权利这一种善良和年轻漂亮性感能合二为一,这样男性就可以得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那么这是一种电视剧的传统模式之一,如果你要分析电视剧中的两性关系,就是有这样的性别问题。  像女性杂志我们也都知道,它偏重于什么样的内容,很多我们一看那个报摊上的女性杂志,很多比如都是我们叫大美人或者里边是时尚化妆瘦身,或者怎么样让自己更能吸引男性的目光?怎么样更有吸引力?这类的我们叫性别歧视的文本,其实是很多的。  新闻和教科书实际上在咱们国家被认为是最正面、最主流的传播媒介。那么即使它表现的也是最正面的最主流的一种价值观,但是就在这种价值观里呢,我们看到女性被表现的比例比男性要少得多。我们对新闻报道也有一个评价,就是媒介没有能充分报道及妇女运动和妇女的问题。比如像1996年对新闻的监测,已经发现男性主要新闻人物占89%,女性只占16%。那么在言论被引述主要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那么妇女的新闻难以进入主流新闻像妇女贫困,妇女健康,还有妇女就业,男女平等的机会,家庭暴力种族冲突,还有对妇女的暴力,像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些新闻很难进入主流媒体中的要闻进行报道。基本上说新闻媒介对妇女的问题实际上它缺乏一定的性别敏感。  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当中,比如在卡拉OK中的泳装少女形象,还有在歌曲中表现那种女性等待男性,对男性的这种等待。最典型的比如说像《野花》,这个歌词“只要你拍拍我的肩就会听从你的安排”,这里有大量的这种对女性的一种被动,那种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这种情景。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要谈到的媒介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是新兴媒介,那么在新媒体当中,很多人就是寄希望于在新媒体当中男女可以变得更平等,网络可能带来更多的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就目前的情况我们来看,这还是一个深化,不光是女性的上网比率比男性低,而在于即使女性到了50%以后,它这个男女平等还有问题。为什么呢?就是说女性上网干什么?在网上她能看到什么?能使用它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像这是我从网页上下载的,那么“加工美女送POLO汽车”,就是把女性跟汽车跟物品一样出卖。“为你最心动的美女投一票”,像“名车美女谁领风骚”。那么我们会看在所有的汽车最好的汽车旁边可能都有一个美女,或者最漂亮的房子旁边也有一个美女,然后它的广告语可能说你怎么会不心动呢!包括有一些广告说你可以买一个“二房”,实际上是二手房,但是它用了一个“二房”这样的语言。  因为互联网你可以看到很多形象,所以就是充斥互联网很多页面展示女性的性感。但是我举这两个例子特别典型,就是它是被男性网友们评出最性感的形象,当年最性感的形象。那么这些刚刚我说了它还是强调女性的被观赏性,又强调她的私人角色,又强调她的被观赏性,那么强调来强调去,你会发现女性完全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形象。  那么对两性形象我可以有一个总结,就在大众媒介中,媒介推崇的是典型的男人和典型的女人。而女性呢是附属于男性的,媒介在女性私领域化以及将有关妇女权益的公共问题它也把它公共化,在这方面它是非常一致的。那么这个实际上会对公众,尤其对青少年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这种现象应该改变。那么谈到改变的时候,很多人会提出来,这种系统性偏差,它是不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应?有人说本来女性的科学家或者女性领导,她就没有那么多嘛,所以我们的媒介没法反映。那么媒介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的,它实际上是说你的每一个新闻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是媒介选择什么?媒介如何选择以及它从什么样的角度来报道这样一个实践?那么这个就是从这个意义来看它没有绝对的真实。  我们的工作实际上可以改变媒介的这种选择。那么影响大众媒介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根据以往的研究有很多因素。我这儿列了几个:比如说媒介工作者个人、媒介常规、媒介机构、媒介机构以外的因素。比如包括信息来源,包括利润商业等等,还有最重要的影响力量是意识形态的力量,这些都影响媒介对社会现实的选择。那么,实际上就是说,我们说媒介中出现这么多对女性形象扭曲的这种形象,那么它不是一个媒介或一个记者他一时的糊涂或错误。而是各种媒介内外,就是媒介机构内外的因素的一种共同的影响,或者说一种综合的影响。那么我们在媒介进行改变的时候呢?我们实际上也要就是用媒介以外的力量,当然也包括媒介以内的力量。然后通过这种合力来形成对媒介的影响,就是促进这种性别的公平的流动,改变这种贬义女性形象的这样一种新闻报道。  那么在我们国家对这种现象已经有了很多的干预,来自政府的干预,主要包括建立为妇女的媒体,发展性别平等的政策建议,还有公开地讨论大众媒介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去年年底2001年全国妇联召开了大众媒介与妇女发展研讨会,这个研讨会上,大家非常全面地和深入地讨论了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问题。  那么建立为妇女的媒介主要包括,比如像: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全国妇联机关报》、《中国妇女报》,还有说为农村妇女办的杂志,像《农家女百事通》等等。那这些媒体,在表现妇女对社会的贡献方面,在表现性别平等这方面,已经做出了非常卓越的成绩。那么这些媒体呢,主要是帮助妇女认识到自身的独立价值,通过媒介宣传影响社会意识和舆论建立性别平等文化,也影响决策,怎么样把这个社会性别纳入主流,以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在这方面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那么除了政府的干预,也有一些干预是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就是我们叫做NGO。NGO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个就是国际国内都有传媒监测网络,传媒监测网络,主要任务是要做媒介批评,做媒介批评。那么1996年,中国也成立了第一家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它的主要的成员是来自首都及外地各大媒体的记者,还有一些妇女研究者和一些妇女活动家,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媒介这种歧视女性的现象进行批评;第二个就是建立性别平等,肯定女性自身挑战两性角色,定型的文化。那么批评它要有一个视角,我们老说我们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进行媒介批评,社会性别的视角主要包括女性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它不是男性的附庸。女性自身她具有多种的发展潜能,在现代社会她应该是,事实上也可以发展为多样化的角色,而不仅仅是贤妻良母。  作为独立的人,女性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与男性一样具有多样性。女性应该成为审美主体,并具有创造自身美的自由,而不是被男性文化或消费文化美的标准所控制,成为单纯的审美对象。那么很多从国际到国内,很多女性主义者,性别研究者和妇女活动家,开始着手创立这种肯定女性自身,建立性别平等,挑战两性角色定型化的这样一种文化。比如说这是国外的一个网站,这个网站它的名字叫做真正的女人,那么这个它实际上是利用13个妇女做了她们的身体雕像,它实际上想告诉我们真实中的妇女的形象,我们的身体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身体呢,它是多样化的,也是美的,所以它对每一个妇女的形象都有一首诗,这首诗是描绘她们的身体,是赞美她们的身体。  其中有一个妇女她做了乳腺癌手术,她割除了乳房,但是也有一首诗来描述她的身体。这是一个66岁的一个妇女,她自愿让雕塑家做了她的雕塑,那个诗人给她写了一首诗。“她收拢了自己,膝盖似乎是坚实的防护堤,身体交织成一个安全的小房子,她伸展着她的胳膊,感受到她身体曲线的真实,带着孩童般早晨醒来的欣喜,触摸着自己的身体、胳膊、指尖、手腕,她收拢了她自己,她向远方望去,无边无际,花在瞬间开了,她看到我无限巨大的和未知的世界。她信任它,无论它好还是坏,就像信任她自己的身体,这个也是说明她也接受自己身体”。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男性和女性应该携起手来创造一个更为性别平等的空间,尤其是媒介空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