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吕梁讲述跌宕起伏的“做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9:54
 

枭雄吕梁讲述跌宕起伏的“做庄”故事

2008年12月06日20:23北京青年报我要评论(0)

  2001年02月10日 10:30 北京青年报

  吕梁,被称为2001年中国最具新闻价值的证券人物,由于吕梁的亮相,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隐藏在市场背后的神秘庄家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第一次听到了跌宕起伏的“做庄”故事。

  45岁的吕梁经历颇丰,早年当过自由撰稿人,写过小说、剧本,还干过新闻记者,最早报道过股份制改造,近不惑之年才步入“庄家生涯”,这位文人气质颇浓的人物不仅亲手导演了“中科系”从大牛股到大崩盘的股市世纪悲剧,又成为头号从幕后跳到前台“自曝内幕”的超级庄家。可以说,文人性情帮助他迅速成长为超级强庄,也导致了他“中科之战”的惨败。

成功入主康达尔 7亿资金开始“庄家生涯”

  “做庄”的故事中两位主角是“康达尔+朱焕良”。1997年,香港一场“禽流感”使得“养鸡专业户”深市上市公司康达尔(0048,中科创业前身)几近崩溃,几万只鸡瘟死香港,股价狂跌不止。朱焕良,深圳著名的个体庄家,之前掌握了康达尔90%以上的流通盘,此次暴跌一下子套住他几个亿的资金,使他难以自拔。1998年中期,朱亲赴北京找到吕梁,希望帮其“拯救”康达尔。此时的吕梁已在投资界闯荡多日,积累颇丰,急需施展,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了他改变一生命运的“康达尔之战”。

  最初两人签订了一个“战略投资五年计划”,关键内容有两条,一个是3至5年的长期投资;一个是将康达尔从养鸡专业户重组成高科技新贵。分工很明确,吕梁在前台找钱,朱在幕后收购。这对“搭档”配合非常默契,从1998年底至1999年中期,吕梁的一份洋洋洒洒的“长期投资”项目建议书吸引了统称“北京机构”的众多追随者,他事后透露,自己两年来的“做庄”操作共涉及400多家,其中包括60多家较大的机构。朱焕良也几经倒手,不仅收购了康达尔34.61%的国有股,还在董事会11个席位中占去7席,成功地实现了对公司全方位控制。这一步操作共动用资金7个多亿。

  康达尔视两位庄家为大救星,饱受苦难的养鸡专业户由此发迹,公司形象摇身一变成为“高科技+金融”的时髦装扮,名字更加动人———“中科创业”,公司股价也是“满堂彩”,从1998年秋冬季的17元左右扶摇直上,到1999年7月已稳稳站在40元以上,全然一个高科技大牛股,令人刮目。

  但在吕梁事后的自述中,他承认早在1999年初接触康达尔时,已经意识到此次战略收购“像一个骗局”,“康达尔已烂得无药可救,到处是假账和谎言”。自己感觉“仿佛落入一帮犯罪分子中迅速沦为同谋”。但事后的冷静代替不了当时的狂热,战略投资初战告捷极大膨胀了吕梁等人的野心,一场规模空前的扩张计划迅速出炉。摇身变成战略家“K先生” “钱生钱”编织“中科网”

  那时,人们不知道吕梁是何许人也,人们熟悉的是“大话市场”、“先知先觉”的K先生。“3·17国债事件”、“人民日报评论员事件”、“5·19行情的预测”,从风险投资大讨论到国企大盘股行情,K先生都在大势分析和预测方面与媒体一起发难,经常发出牵动市场神经的声音。“因为他一贯偏激,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战略投资理论被一些证券媒体炒得火烫,但也有人说这是吕梁与媒体各自包装自己的产物。

  明眼人知道,K先生的每次高谈阔论均与二级市场操作处在同一时间段(详见文后K先生对话表)。发展到1999年5月22日的对话,K先生终于在文章中公开点了康达尔的名。K先生称:“比方说合金、湘火炬、康达尔,这是试金石,它们的走势完全摆脱了大市下跌的纠缠,构成了对传统市场分析方法的嘲笑。”此时的K先生已经成了被人追捧的战略家。

  宣扬战略是为更好地操纵市场,到1999年中期,入主康达尔的吕梁及其统领的“北京机构”,已经成功地将手中的上市公司变成了股市的一个筹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财务工具”),再挟“K先生”之威名,扩张战略条件成熟。

  往昔那些注册在海南、甘肃的小公司不够用了,他需要北京的舞台,需要响亮的名字,而且,需要有些真材实料的“背景”暗示。1999年7月,在吕梁的一手操办下,中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中科创业”或“北京中科”)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其经营范围包括项目投资、项目管理、管理顾问、财务顾问等。公司董事长为刘宇明,任职科技部直属的事业单位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吕梁本人非常喜欢向外人强调北京中科创业的“科技部背景”,市场上更是对此传得沸沸扬扬。

  建立北京新平台之后,更多机构和更多资金加入此场豪赌,名为“中科系”的庄股之网在2000年逐步成形。其中,深圳中科与中西药业完全由吕梁及相关机构所控制,是一对互动互利的“股市大筹码”;而岁宝热电、莱钢股份也成为这组庄股的核心部分,曾随着有关中科创业的消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吕梁本人也承认,“市场上风传要收购岁宝之后,岁宝股价最高飙升到了38元”;“这项投资账面收益最高时,让中西药业盈利达5000万,这是中西转配股上市时15元有巨大承接力的重要原因”。鲁银投资胜利股份在“中科系”有限介入后,被认为属于值得注意的“外围”。此外还有一些相干或不很相干的股份,也在不同的情形下被视为“中科系”的辐射范畴。

  二级市场人气更旺,大出风头的中科创业一直冲上80元,且被评为“风险最小的十只股票之首,可以放心长期持仓的大牛股”,中科系其他兄弟也是不甘示弱,连创佳绩,以至于负责二级市场操作的朱焕良几乎不用出手拉抬,“股票自己涨,压都压不住”。

  市场分析人士都说,那些严格意义上的“中科系”股票在盘面上都有“强庄”介入。依目前同类庄家的典型做法,“做庄”资金会包含一部分机构自有资金、一部分庄家以代客理财名义或高息方式向私人和企业“融”来的资金,但有相当大一部分则是机构或个人通过循环使用证券抵押向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吕梁在各种场合用很玄妙的字眼所说的“虚数填实数”、“财务工具”,说到底只是这样一类把戏。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金融游戏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事,便会在旦夕间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据最保守的估计,这个以“钱生钱”之术结起的公开网络牵连的资金在20亿元以上。资金链危机四伏 “老鼠仓”成为导火索

  时至2000年下半年,中科股价平稳,资本市场收购也都相当顺手,吕梁可谓春风得意。但他已敏感地意识到早年间与康达尔联合阵线的重大裂痕,他嗅出了“0048危机”。

  从表面看,危机源于公司糟糕的重组现状,尽管康达尔在1999年底更名中科创业之后,重组喜讯频频亮相。“将涉足优质农业、生物医药、网络信息设备、网络电信服务、高技术产业投资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通过项目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以及其他资本运营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投资控股公司。康达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美国著名投资家华伦·巴菲特的投资公司)”。但实际情况是除了苜蓿项目投入100万元尚未见收益外,其余皆成了空中楼阁般的幻想。这些幻想可以转化为84元高位的股价,但却无力转化成对应84元的业绩。

  另一个危机来自吕梁的“K模式”,吕梁将自己的组织方式比为国外的“私募基金”,这在中国是违法违规的,吕梁和“北京机构”都心知肚明,一旦签约便属合谋非法操纵市场,但巨大的利益诱惑已使他来不及冷静了。更不冷静的还有日益壮大的资金链条,股票质贷越玩越大,链条越拉越长,断裂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快。

  其实,庄家玩“假重组”、“钱生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最终导致中科雪崩的导火索还是人为因素。面对庞大的资金链,每位契约者只有遵守约定才可维持其正常运作,一位毁约即会“牵一发动全身”,导致全面瘫痪。吕梁在自述中说,第一位毁约者是朱焕良,因为深圳中科的流通盘90%以上为庄家们所持有,大家早有共同锁仓协议。因此,抛压只能来自协议者内部。既然“北京机构”们没有抛,失信者便只有朱焕良。

  吕梁最早听说朱焕良在出货是2000年五六月间。“听说他从营业部提走现金,每次都是1500万元。当时我们只是笑他,这么多钱怎么拿得出去。这是很危险的”。

  2000年10月,吕梁又获知了另一个坏消息:他手下的重臣、北京中科的董事兼执行总裁申杲华受到检查机关查处,检查发现申本人在私下炒作深圳中科等公司的股票,按市场上的行话说,开了“老鼠仓”。“老鼠仓”本身的违规当然不会被吕梁看成“问题”,关键是申杲华的“老鼠仓”涉资甚巨,可能多达数千万元,一旦进入调查就会被强行平仓。吕梁的担心来自于平仓对股价造成的连锁反应。

  他当然明白,在自己统领的公司中,此类“老鼠”绝不是申杲华一人。

  此后发生的事情,被吕梁自嘲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下令在深圳中科、北京中科内部查“老鼠仓”,并要求所有公司资金于年底以前结清。据他分析,先是因为朱焕良的“不配合”,后是因为这批“老鼠仓”的数目比他估计的要大,大规模平仓出货之后,便引发了2000年年底的深圳中科大规模崩盘。

  吕梁对此次危机爆发是有预感的,只是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如此剧烈地降临到自己主持的庄股头上。接下来的,便是近期人们已经熟悉却又感到迷惑的图景:

  ———2000年底至2001年初,中科创业连续9个跌停板,跌去50个亿的市值。引至“中科系”股票中西药业、莱钢股份、岁宝热电相继跌停;“中科系”株连了市场上同类的“长庄”,又有“德隆系”(含湘火炬、合金股份、新疆屯河等)、“明天系”(含明天科技、黄河化工、华资实业等)等集体跳水。沪深两市大盘因庄家大溃败受到冲击,股指于1月15日一日暴挫超过3%。

  此次股灾逼迫吕梁从幕后走到台前“自曝内幕”,但由于中科事件背后牵涉的机构和人太多太复杂,至今人们仍无法知道个中细节。他说是性格中刚愎自用的一面和文人性情的弱点贻误了战机,那些令人扼腕的细节败笔、那些一误再误的转折机遇、那些错中就错的险情再生,都是可以用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的。

  “中科系”的崩盘实际上是吕梁的投资银行理念在现实环境中必然遭遇的一次挫败。吕梁想必早就有了足够的承受意志。有市场专业分析师说,中科创业暴露出来的窟窿只是一个小窟窿,如果当事人不继续往外捅破内幕,有可能真相会被暂时尘封起来。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是否桩桩如公告披露的完全属实?上市公司的假账是否成立?股票交易是否涉及券商的非法融资动作?“做庄”的中间过程有没有连续卖高、对倒、倒仓等舞弊行为?上市公司资产转移是花招还是真实的……种种疑问,一旦涉及太深的内幕和太广泛的利益群体,那几方当事人也许会变得空前的一致———沉默。这时候,我们以何种决心来处理这一个案,将是公众最关注与期待的。

  1月以来,吕梁一边等待监管部门的处理,一边在写作(或指挥写作)一部关于中科事件的书稿。“这不是小说,是纪实”。春节之前,此书已完成6万字左右。(文/本报记者王芳)(部分材料摘自《财经》杂志)背景

  与K先生八次对话

  ★1999年3月6日,《理念嬗变》(关于世纪末中国资本市场的对话之一)

  观点:必须彻底清理“投机”、“泡沫”等陈腐概念,树立全新的符合21世纪产业革命趋向的“风险投资”理念;必须切实转变越来越演化为“提款机”的仅仅有限地发挥出筹资功能的市场现实,倡导质变型资产重组;必须从政策导向、措施配合上鼓励和引导长期投资行为。

  ★1999年3月20日,《操作更新》(关于世纪末中国资本市场的对话之二)

  观点:市场应该至少有一两本专业的权威刊物、一两个权威的王牌工作室,一年只要研究三只股票就够了。一定要有这样的王牌工作室、王牌刊物,它代表市场明天的市场分析群体。中国的投资市场太需要这样真正懂市场实际操作的分析大师了。

  ★1999年4月3日《道指冲万点与新兴市场对策》(关于世纪末中国资本市场的对话之三)

  观点:最好的投资建议还是不要忙于做短线,要抬头看路,特别是大机构、大基金,应该制定严谨的长期投资战略,杜绝短线行为。市场的希望首先在个股,特别是那类脱胎换骨的重组股就是这种宏观背景催生的市场新生力量。

  ★1999年5月22日《战略投资、摆脱颓势、创造双赢》(关于世纪末中国资本市场的对话之四)

  观点:合金、湘火炬、康达尔,这是试金石,它们的走势完全摆脱了大市下跌的纠缠,构成了对传统市场分析方法的嘲笑,甚至有人说是威胁,这方面许多股评人士都深有体会,多少股评人士在它们面前丢了脸?

  ★1999年9月18日《最重要的是重组》(关于大行情不可逆转的对话)

  观点:新的投资时代开始了,我们必须有全新的投资语言。这里的关键词是重组,其运作原理就是不断重组。不断飞快地买入最新潮的东西、最赚钱的东西,财富就在这种飞快重组中飞快集聚。重组在这里其实已经完全变成了现代资本神话的最基本要素。

  ★1999年10月30日《行情突破有待重组创新》(由保险基金入市引起的对话)

  观点:什么叫战略投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你的所作所为有指导意义,是市场发展的最有觉悟者。这方面的创新能力将决定我们整个市场的气氛和质量。从发展的角度讲,衡量我们这个市场水平的就是我们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水平。

  ★2000年4月29日《低价股热点将暂告一段落》

  观点:可以把目前的这些大盘低价国企股当原始股看,无论政府还是市场上的投资机构,坐视这潜藏的巨大的市场利益而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最近这些大盘国企股的整体走强,几乎都有效益提升和重组传闻,我想就是这两方面的主导力量在起重要作用。

  ★2000年11月11日《做多中国———战略性重组是市场最根本的生命力》

  观点:更根本的、更长期的目标追求应该是有最大重组资源的、扩张性非常强的一类企业,运作模式完全是灵活的、可充分持续发展的。这样讲十分含糊,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宁愿说,目前这类市场主流品种所谓真正的中国式的蓝筹股是一些有巨大重组资源的品种。(整理/齐然)点评

  直面真实

  倒了中科,毁了吕梁,灭了强庄,伤了大盘。

  管理层在为“监管套餐”锦上添花,媒体在为“庄股时代”高唱挽歌,学界巨擘在为黑幕重重的股市泡沫争短论长,交易层面的问题似乎反倒被我们淡漠了,任股市落花流水。

  事后的反思总是容易的,可这股市毕竟已被推上混沌之地。向上走,是大小庄家狰狞的面庞;向下走,是老国企无助的目光。

  对个案的处理也是容易的,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后,谁敢保证不会有“东科系”、“西科系”接踵坍塌。

  难的是我们能拿出多少勇气来直面真实。

  股价真实吗?当庄家拿走大量底部筹码,让对敲变成举手之劳的时候;支撑股价的业绩真实吗?当上市公司的重组魔方诡谲转动的时候;你还对公信力抱有幻想吗?当庄家和上市公司“两强联手”的时候。

  一年多来,我们想象着市场化的蓝图美景,渐渐以为,股价仅仅与供求有关,股市只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游戏。但问题是,谁来给出游戏规则?如果这场游戏先天不平等,一方永远躲在阴暗中虎视眈眈,另一方永远赤手空拳茫然无措,如同待宰的羔羊,纵然真相大白,也只能顿足捶胸,徒唤奈何,那么,谁还愿意反复体味一场游戏一场梦后的悲凉。

  直面真实,是重建公信力的基础。危机是日积月累形成的,重建也显然不是朝夕之功,更不是几次“突击查处”能够根本扭转的。市场经济最要讲法制,法制才是公信力最基础的保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制度建设才算落到了实处。给投资者一间安全的游戏室,无疑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课题。(文/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