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华:他们吞下自种的恶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5:43
编辑 冬华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88】【字号:大中小】
“愿以GDP下降15%为代价铁腕治污,太湖蓝藻事件颠覆苏锡常全面小康的成果”,这位江苏省委书记日前语出惊人,在外界力展他的治污决心。
无锡水危机、洞庭数患……每次总要到自然界给我们发出警告后,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狂妄。
中央常提新型政绩观,并用重典治理环境,动作不可谓不大。然而,环境事件总是层出不穷。为何?有人说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也有人说是由于企业只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政经一体化的地方治理结构才是问题的关键。借用张玉林在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一文中的话来说,就是: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和权力授权主要来自上级的政治结构中,以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对于中层和底层政府的执政者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基于对自己政治前程的考虑,地方官员必然更加关注能够更多地提供GDP 的工商业的扩张,因为主要由工商业带动的GDP 的扩大不仅左右着一级政府的绝对政绩评价,也关系到其与邻近区域竞争对手之间的相对政绩比较,从而对主要官员的职位升迁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地方政府还面临着经济层面的现实生存压力,也即如何筹措足够的财源来维持政府本身的运行,乃至于消除工资“拖欠”的痼疾。
基于这样两种压力,可以发现,抽象而难以把握的“发展”这一“硬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就转变成了具体而容易操作的“增长是硬道理”,基层政府也就在相当程度上演变为“企业型的政府”或者说“准企业”。而既然演变成了准企业,本来引导政府行为的作为公共权力的逻辑,也就相应地为市场的逻辑所取代。进而,在“增长”与“污染”的关系上,基层政府往往更加关注增长,而不是污染及其自然和社会后果。
当地方政府成为环境污染的始作俑者时,我们还能光责怪企业违法排污吗,还能光抱怨是认识不到位吗?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说,不允许老板赚钱群众受害政府埋单。依我看,这句话应该改过来:政府是在吞食自己种下的恶果。
杀了郑筱萸,还有后来人?
7月10,郑筱萸被处死。
这位六月份上诉请求改判的前药监局长,在大限那天,会想到什么呢?是可怜自己死得太冤,还是后悔当初捞得太少。
不管怎样,枪下留人并未发生。或许,这个副部级官员之死与药品行业的国计民生性质有关。一如高人所说,郑恰恰是在这医药和食品两件人命关天的天大事情上因为受贿和渎职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或许,郑筱萸是赶上了反腐的风口浪尖,杀一有助儆百。
人民日报评论员似乎在以中央的名义向外界宣示:郑筱萸为害巨大,依法当诛。
中国青年报文章称,郑筱萸伏法打破了贪官免死定律。
然而,会不会有下一个郑筱萸?
快语一民说,杀了郑筱萸,难绝后来人。因为用人治呼应民粹,是不可取的治国下策,应当从制度创新上去想想法子!
废话一筐说,官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靠杀人泄愤不可取,靠杀人立威也不可取,靠杀人就只能灭口。要靠杀人才能维系的制度,一定是虚弱和邪恶的。良性的制度不需要靠杀人来维系!
诚如斯言,制度不改,就算杀十也儆不了百。
政风为什么出不了中南海
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感慨,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政令不通,中南海制定的东西有时都出不了中南海。
其实,不光是政令出不了中南海,有时候连政风都很难出去。
田纪云撰文回忆国务院大院的点点滴滴,看到当时国务院主要领导轻车简从、艰苦朴素、任人唯贤的工作作风,让人无限景仰、感慨。
中南海的勤政之风并没有吹到祖国各地。不少地方,沉浸在一片乌烟和瘴气中:河北一个县级市的国税局局长,在机关为千金大摆婚宴;联想去年成都彭州市人大主任嫁女,也是公车扎堆,挤占道路。网友萧锐干脆戏言,没必要大惊吓怪。哪个局长不嫁女,哪有领导不死娘?只要是领导有红白喜事,我们这些做下属的,理所当然得去赶场。
本以为这只是个案。当看到作为“干部摇篮”的党校也成为公关、社交以至行贿受贿的场所时,我是彻底崩溃了。
普天之下,还有几块净土?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07-7-14   本站发布时间:2007-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