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造就创新人才是关键--科技--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14:01

  思想者小传

  路甬祥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副院长,国际科学院理事会共同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不仅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更需要将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

  创新人才推动文明进步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尚处于欧洲落后地位的德意志,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主张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重视新兴的科学学科,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实践的世界观,为德意志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人才的成长有很多途径,而教育则是造就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的主要方式。教育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适应社会和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传承人类的文明,并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教育的发展与普及程度,决定了社会的文明水平。中国宋朝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曾经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创造出灿烂古代文明的民族,一般是教育相对发达的民族,也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民族。
  我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大教育家孔子通过亲身实践和思考,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倡导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很注意开发人的求知欲,鼓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也非常重视创造性的劳动和思维,他曾经说过,“日新之为盛德,生生之为易”,意思就是不断创新才是最为高尚可贵的品德,生生不息的变化才是事物不断发展的本质。然而,自隋朝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和不断严密,特别是八股文体的盛行,中国古代的教育也越来越走向刻板和僵化。
  创新人才的涌现为科学技术的萌发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倡导解放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能力,冲破了宗教对人的发展的思想禁锢,推动了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导致教育对象的扩展,新式学校的产生,教育内容的更新,学科范围迅速扩大,并产生了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从而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培养了一批创造性人才。但丁、彼特拉克、卜伽丘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化巨人的诞生,使欧洲出现了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局面。
  17世纪科学革命发生之前,大学学科设置已经出现了增加科学内容的倾向,并且萌发出重视理性和实验、蔑视权威、鼓励创造的风气。大学成为科学思想的发源地,伽利略的主要科学工作就是在比萨大学和帕多瓦大学完成的,牛顿的创造性贡献主要完成于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正是由于纽可门、瓦特、哈格里夫斯、克隆普顿、凯伊等发明者的涌现,英国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注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使一些后发国家迎头赶上。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尚处于欧洲落后地位的德意志,积极探索以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改革,主张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重视新兴的科学学科,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实践的世界观,培养造就了诸如李比希、霍夫曼、冯拜尔、欧姆、亥姆赫兹、狄塞尔、奥托、本茨、西门子等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为德意志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人才基础和知识基础。
  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发展教育、鼓励创造与发明、培养创新人才对于提高本国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批创新人才和重大发明也应运而生。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亨利和莫尔斯发明电报,贝尔发明电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后,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予以重视,20世纪60年代,当欧洲许多国家高校入学率只有15%的时候,美国却已高达50%,开始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美国高等教育既吸收了德国注重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优点,又努力克服德国大学论资排辈的弊端,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从事于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将无机物合成为原始生命物质的斯坦利·米勒,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詹姆斯·沃森等人,都是在研究生期间做出了世界级重大科学发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将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美国对教育更加重视,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纳人才,到了20世纪结束时,美国的教育投资已占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在普及初等教育之后,将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级创新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改革,充实与改革研究生教育,并使研究生教育的制度趋于灵活化,加强学术研究,加强产学合作。韩国紧随日本之后,也将发展教育作为国家腾飞的基础。1945年,韩国文盲率为78%,与当时的中国相当,然而到了1996年,韩国人口中的大学生比例已达37%,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教育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决定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造就创新人才是时代需要
  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竞争,是造就创新人才能力的竞争。造就创新人才,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教育自主权、尊重学术自由,以及尊重学生选课和发展的自主和自由。
  任何时代都有其特殊的人才需求,掌握时代的特征,是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和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当今时代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和平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不断增加,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强,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全球竞争更加激烈,合作也更加广泛。一个国家能否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动和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强弱和创新人才的规模与水平。
  二是社会走向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新知识呈爆炸式增长,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并以空前的强度推动着社会进步。掌握最新的知识特别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基础与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传播加速,实现了全球范围知识共享的可能,从而也进一步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知识化、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与普及,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和公共治理方式等,掌握最新的知识和信息,特别是掌握知识生产的能力,以及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传输与使用能力,成了个人、企业、地区与国家取得发展优势的关键。
  三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科学发展表现出群体突破的态势,起核心作用是由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科技、航空航天科技、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构成的高科技群体;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加快,重大创新更多地出现在学科交叉领域;科学技术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要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着经济发展,而且要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竞争,是造就创新人才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到,造就创新人才,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教育自主权、尊重学术自由,以及尊重学生选课和发展的自主和自由,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为了适应社会多样需求和变化,教育也正在走向多样性,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兴趣,发展人的个性,塑造科学的理念、精神、伦理、道德和人格。
  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发明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人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权也正在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中国发展需要创新人才
  行政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错位的现象还很突出。一方面,政府对教育应尽的职责还不到位;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教育的外部环境未能激励教育的创新内在动力机制,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5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正处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人才不断做出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抢占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同时,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有增无减,关键核心技术无法用市场和金钱换取。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关系到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
  建国57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发展的需要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不发达,教育投入依然不足,教育资源配置还很不均衡,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称,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应试教育现象尚未根本改变。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在当今时代,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知识基础、文化修养、身心健康,体现为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由于等级观念残余以及教育资源稀缺和配置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应试教育现象实际上还普遍存在。从幼儿园到大学仍然偏重知识灌输,而不是着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是注重启发求知,养成能力,塑造人格,培育理念,不是造就追求真理、敢于善于创新、创业的人才;教育思想、学科布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因素,导致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创造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鼓励与开发。
  教育的自主权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行政管理与教育管理之间错位的现象还很突出。一方面,政府对教育应尽的职责还不到位,教育投入不足、分配失衡、督导监管需要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从招生到考试方式,从教师选聘评价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教育机构的合法责权没有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必要的监督。教师教学的自主权、创造性、学术自由受到制约,学生选报学校学科、选择导师、选修课程的自主权也没有得到必要的尊重,违背了创新教育的规律,使学生无法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的潜能。教育的外部环境未能激励教育的创新内在动力机制,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大学和教育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当今时代,创新人才除了要受到良好的课堂教育外,还应该在就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发掘创造性的潜能。我国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科研机构、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合作交流不够,特别是近些年大学与研究生扩招以来,大学生与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明显减少。在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即使能够参与科研实践,也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往往不是为了充分发挥潜能,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仅仅成为导师完成科研任务的“打工仔”。
  造就创新人才呼唤教育改革
  建
  立健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体制,是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与关键。要转变政府职能和定位,切实尊重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自主权,尊重各校的办学特色和多样性。
  提高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育本身的创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拟应关注以下工作:
  更
  新教育观念。只有转变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我们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就是探索未知、勇于创造的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由只重视同一性和规范性向同时鼓励多样性和创造性转变,由只重视指导学生被动适应性学习向鼓励学生主动求索、学习、创新转变,由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研讨、重视创造知识转变。只有把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教育目的优先位置,才有可能根本改变现在流行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和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发展学生的潜能。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要全面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发展专长。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求知、分析、综合与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能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树立远大的理想,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与社会责任感。
  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摒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科学思维和提高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按照心理学、教育学和认知科学的规律,围绕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创造能力,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研讨问题,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参与意识;要通过开设带有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实习课、设计策划、综合性作业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将科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思维与大学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请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政治家和管理专家开设前沿课程,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前沿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使学生直接了解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符合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教育体制,是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与关键。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和定位,政府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完善政策体系、注重和改善宏观规划和监督评估上,切实尊重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自主权,尊重各校的办学特色和多样性;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法律和政策的引导下,促进教育机构自主完善创新教育的现代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二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的基础上的民主集中制,推进高校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充分尊重和发挥校长和教授群体在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主导作用。三是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评价机制,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要指标。四是从制度上保障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个人爱好和潜质选择学业,发展兴趣和专长。
  (本文是作者2006年4月9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39场主题报告会上的演讲,由中科院研究生院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经作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