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涌湘江春潮急-----湖南日报数字报刊201010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28:53

       雄厚的产业基础,突出的科技实力,优秀的产业工人队伍,如同一块块巨大而坚实的基石,稳稳承载着株洲这座正在耸入云天的经济大厦

1936年,在粤汉铁路刚刚建成、即将与湘黔铁路交汇于株洲的历史性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首次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新的交通枢纽,憧憬着在这里建设一个代表中国工业的“东方鲁尔区”。

他们请来外国专家进行考察,并拟定了在株洲镇筹建钢铁、铸钢、汽车、化工、电工、兵工、机车工厂的庞大计划。两年后,有了株洲机车厂(今株洲电力机车厂的前身)、国民政府第十一兵工厂(今南方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的前身)。

然而,中国工业的发展之路注定荆棘密布。不久,日军南侵的铁蹄,很快就惊退了建设者的脚步,而呼啸而至的日军飞机,仅用几天的狂轰滥炸,就将这个中国人梦想中的“东方鲁尔区”化为一片废墟。

一场由侵略者强加的战争,就这样轻易扼杀了株洲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强烈冲动。

但坚强的株洲精神不倒,其振兴民族工业的雄心也从未消退。当新中国建设的热潮奔涌而至的时候,株洲的激情终于再次燃烧起来。这一次,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其奋力前行的铿锵脚步了。

1953年,还在医治战争创伤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头戏,是迅速推进国家的工业化。

凭借突出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优势,国家决定将株洲列入全国最早的8个重点工业建设城市之一,并在这里布点兴建13个重点项目。

株洲,再一次以奔跑的姿态站在新的历史的起跑线上。

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理想,昔日仅仅7000人的株洲小镇,仅 “一五”期间就聚集了来自北京、天津、沈阳、鞍山、武汉和长沙、湘潭、衡阳的5万建设大军。这些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不仅很快扎根株洲,而且开始迫不及待、浓墨重彩地书写新中国工业的辉煌——

1954年,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位于株洲的三三一厂诞生。毛泽东主席闻讯,深感欣慰,立即向该厂全体职工发来慰问信以示嘉勉。毛主席在信中高度评价说:这在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在株洲机车车辆厂诞生,使我国一举迈入能够研制电力机车的少数国家行列。国庆十周年时,该型电力机车8号机车被正式命名为“韶山1型”。“韶山号”成为中国机车一个时代的象征。2002年8月31日,共运行了373.9万公里的“韶山1型”8号电力机车正式退役,旋即被中国铁路科技馆精心收藏。

除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几十年来,株洲还先后诞生了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31个工业产品的“中国第一”,“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硬质合金骄子”、“有色金属之乡”等响亮的名号不胫而走,“唐人神”、“千金”等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贵派”、“骆驼”等81个湖南省著名商标并肩而立。如今的株洲,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铅锌冶炼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生产基地、中小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11项产品的产量居全国第一,9种工业产品的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更为重要的是,屹立在这些辉煌背后的,还有一个完备的由轨道交通装备、冶金化工、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健康食品等构成的现代工业体系。正是这个体系,构成了今天株洲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同时也成为慕名前来的战略投资者心中一个分量很重的砝码。

因为工业的发展,株洲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技术和人才的汇聚之地。

目前,株洲拥有两个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省内除省会长沙之外唯一拥有院士的市州。现任中国南车集团技术专家委员会主席刘友梅院士,是我国轨道电力牵引技术领域学术领军人物之一,2009年成为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仅有的两个获奖者之一。现任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动力传输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尹泽勇院士,曾担任总设计师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型涡扇发动机,并获得国防科技一等奖。

今天的株洲,还拥有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17家、博士后工作站9个、各类科研开发机构56家、高等院校11所,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0万人。依托雄厚的科技实力,株洲已经连续3年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项,连续14年申请专利总数保持全省第二,先后6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作为一座产业发达的工业城市,株洲还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很高、技术水平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目前已达30万人之巨。不仅如此,株洲现有的48所中职及技工学校,每年还在为各类企业输送约4万名具备专业技能的毕业生。

2009年10月,集中体现株洲产业特点的株洲职教城开始建设。这个定位于“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科学城,占地面积5700亩,投资100亿元,将在3至5年时间里建成,届时,将可吸纳10所职业院校,为8万人提供正规学历教育。建成后的职教城,将成为株洲新的“城市名片、两型典范、技师摇篮、发展引擎”。

今年6月,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与株洲市签订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莱佛士教育集团将在株洲职教城建设一个莱佛士科教园。该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华盛表示,株洲有职业教育的良好基础,也有人才培训的良好环境,莱佛士将把这里视作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极好基地,与株洲开展良好的、长久的合作。

创建完善的服务平台,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发展的血液既畅通于主动脉,也无阻于微循环,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创造的活力

今年7月26日,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等市几大家主要领导悉数到场,为一个似乎不太引人注目的活动热情“捧场”。

这个活动叫做“株洲市第一届中小企业服务周开幕暨‘十佳中小企业’颁奖典礼”,同时也是该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开篇。“服务周”活动期间,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开展了“成长激励日、金融服务日、配套对接日、政企交流日、数字株洲日”五大主题活动。

而最令企业感兴趣的是,株洲市在活动周期间正式启动了“中小企业新型工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这也是全省首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融合了企业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功能,可借助网络管理软件为企业提供在线服务,发布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及扶持优惠措施,中小企业可以进行“管钱管货管客户”的在线管理,也可以更加方便地寻找和发布供求信息。通过其中的特别融资贷款板块,中小企业可以直接向本地15家银行申请贷款。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是株洲市委、市政府为提高全市经济活力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株洲市现有中小企业5600多家。这些企业 2009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43亿,占全市工业的65%;上缴税收30.3亿,占全部工业税收的67%,同时提供了6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要保持全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中小企业不可或缺。这就如同人的肌体,要保持活力,不仅需要主动脉的顺滑通畅,也需要毛细血管和微循环的健康运转。

2009年1月,株洲为增强全市的整体活力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抓手——争取进入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行列。

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该市的试点工作就迅速展开,一方面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22个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一方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措施:在职教园划拨200亩土地,财政先期投入1000万元,建立一个市级多功能创业孵化基地;除个别特殊行业外,实行“先上车后买票”;市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小额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税务部门大力落实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2009年以来的1年半时间,已累计减免4500万元。

与此同时,株洲市各县市区也各显神通,激励措施层出不穷。天元区依托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创业者为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等提供配套;芦淞区投入300万元建立网络创业实训基地,大量进行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在年成交额超过200亿元的芦淞服饰市场建立新的营销平台;石峰区结合千亿轨道产业集群,建立配套的中小企业孵化场地22万平方米,接收入孵企业38家;醴陵市围绕陶瓷烟花两大传统产业,以鼓励全民创业推动创业升级。

2004年才开园的株洲中小企业促进园创业示范基地,已经累计接纳100多家企业,其中60多家企业在这个孵化器完成了最初的成长,已经健步走出这里,走向更大的舞台。目前,促进园还有38家企业在孵。由于“孵化”效果很好,促进园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秀创业基地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质认定”。

株洲浓厚的创业氛围,感染着每一个投资人和创业者。他们知道,有了这种氛围,企业就能在这里更深地扎下根来,就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能量,大展鸿图。

自加压力,敢于承担,不断制定宏大的战略,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付出艰辛的努力。株洲的发展已经装上强劲的引擎,株洲的发展正无限接近诱人的“井喷式效应”

如果你近几年一直在关注株洲发展,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用数字来表达的株洲发展战略越来越多,几欲令人目不暇接——“保二争一”、“5115”、“实现四个一”、“两型带两新”、“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五大百亿工程”、“四城三基地”、“一体三极”、“三大战役”……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玩什么数字游戏。在这个另类的“数字株洲”中,一个战略思路清晰、推进魄力超群的株洲,一个致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株洲呼之欲出:

——“保二争一”:就是力保由人口和劳动者素质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基础设施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五大指标体系构成的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

——“5115”:从2008年起,用3到5年时间,培育壮大5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0个以上年主营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

——“实现四个一”:在2009年提前1年实现GDP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过100亿元、城市人口过100万人、城市面积过100平方公里的“十一五”目标。

——“两型带两新”: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理念带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

——“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5个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五大百亿工程”:建设投资100亿元的神农城,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建设投资超过120亿元的湘江风光带,打造东方的“莱茵河”;建设投资超过150亿元的华强文化产业基地,打造湖南动漫、创意、休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的职教城,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投资20亿美元的中国美旗集团物流项目。

——“四城三基地”:努力构建电力机车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和国家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基地、中国医药现代化产业及健康基地。

——“一体三极”:一体是指株洲主城区。三极是指形成三个方向的城市发展极:北接长沙,建设云龙示范区;西连湘潭,打造武广铁路客运站前片区,拓展河西新城;向南,开发以株洲县渌口为中心的 “两江三镇”(湘江、渌江;渌口镇、三门镇和雷打石镇),拓展株洲城市后花园。

——“三大战役”: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

手握振奋人心的“数字”蓝图,株洲坚定信心,迅速行动。

在扎实推进“5115”工程中,该市大胆实行“三特”,即特殊政策、特殊服务、特殊奖励,明文规定免除相关企业所有行政性收费,由市委、市政府派出强有力的干部担任特派员,进驻每个相关企业贴近服务。对销售过100亿元和50亿元的企业,分别奖励责任人100万元和50万元。在“5115”工程的推动下,全市已有2个企业过百亿,4个企业过50亿;

作为全市龙头企业和全省新型工业化十大标志性企业之一,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近几年研制成功了一系列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地铁列车,一举登上了世界铁路机车技术的制高点,占据了全国电力机车市场的60 %,产品出口中亚、中东、欧洲和东南亚等地。2009年,公司在销售首次突破100亿元的同时,手里还稳稳握着300亿元订单。以株机公司为核心,一个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已见雏形。

近几年来,在投入30多亿元进行提质改造后,株洲芦淞市场焕发出无限生机,市场营业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经营着4000多个服饰品牌,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作为正在快速成长的服饰生产基地,本地有2000家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每年所产女裤近2亿条,产销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现在的芦淞市场群,已将“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十大发展专业市场”、“中国服饰商贸名城”、“中国女裤名城”等诸多殊荣集于一身。

……

豪情满怀的株洲,奋笔书写着崭新的篇章:2009年,全市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制定的“四个一”目标,城市综合实力稳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更是高开高走,完成GDP522亿元,同比增长15.6%;规模工业增加值262.2亿元,增长29.4%;规模工业实现利润39.2亿元,增长82%。

同样在今年上半年,株洲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分别达到40.2%、38.9%和13.3%。均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82%,亦在全省排名第一。

2010年7月7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政府代省长徐守盛前来考察时,对株洲的发展印象深刻,评价株洲历史厚重、富有朝气,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充满活力,创新潜力巨大。

一些已经和准备到株洲投资的客商,甚至进而预言:株洲正在迅速积蓄力量,其后续发展还会产生更加惊人的“井喷效应”。

雄厚的产业基础,突出的科技实力,优秀的产业工人队伍,如同一块块巨大而坚实的基石,稳稳承载着株洲这座正在耸入云天的经济大厦

1936年,在粤汉铁路刚刚建成、即将与湘黔铁路交汇于株洲的历史性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首次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新的交通枢纽,憧憬着在这里建设一个代表中国工业的“东方鲁尔区”。

他们请来外国专家进行考察,并拟定了在株洲镇筹建钢铁、铸钢、汽车、化工、电工、兵工、机车工厂的庞大计划。两年后,有了株洲机车厂(今株洲电力机车厂的前身)、国民政府第十一兵工厂(今南方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的前身)。

然而,中国工业的发展之路注定荆棘密布。不久,日军南侵的铁蹄,很快就惊退了建设者的脚步,而呼啸而至的日军飞机,仅用几天的狂轰滥炸,就将这个中国人梦想中的“东方鲁尔区”化为一片废墟。

一场由侵略者强加的战争,就这样轻易扼杀了株洲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强烈冲动。

但坚强的株洲精神不倒,其振兴民族工业的雄心也从未消退。当新中国建设的热潮奔涌而至的时候,株洲的激情终于再次燃烧起来。这一次,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其奋力前行的铿锵脚步了。

1953年,还在医治战争创伤的新中国,开始实施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头戏,是迅速推进国家的工业化。

凭借突出的地理位置和水陆交通优势,国家决定将株洲列入全国最早的8个重点工业建设城市之一,并在这里布点兴建13个重点项目。

株洲,再一次以奔跑的姿态站在新的历史的起跑线上。

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理想,昔日仅仅7000人的株洲小镇,仅 “一五”期间就聚集了来自北京、天津、沈阳、鞍山、武汉和长沙、湘潭、衡阳的5万建设大军。这些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不仅很快扎根株洲,而且开始迫不及待、浓墨重彩地书写新中国工业的辉煌——

1954年,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位于株洲的三三一厂诞生。毛泽东主席闻讯,深感欣慰,立即向该厂全体职工发来慰问信以示嘉勉。毛主席在信中高度评价说:这在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58年,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在株洲机车车辆厂诞生,使我国一举迈入能够研制电力机车的少数国家行列。国庆十周年时,该型电力机车8号机车被正式命名为“韶山1型”。“韶山号”成为中国机车一个时代的象征。2002年8月31日,共运行了373.9万公里的“韶山1型”8号电力机车正式退役,旋即被中国铁路科技馆精心收藏。

除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几十年来,株洲还先后诞生了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31个工业产品的“中国第一”,“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硬质合金骄子”、“有色金属之乡”等响亮的名号不胫而走,“唐人神”、“千金”等10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贵派”、“骆驼”等81个湖南省著名商标并肩而立。如今的株洲,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铅锌冶炼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生产基地、中小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11项产品的产量居全国第一,9种工业产品的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更为重要的是,屹立在这些辉煌背后的,还有一个完备的由轨道交通装备、冶金化工、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健康食品等构成的现代工业体系。正是这个体系,构成了今天株洲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同时也成为慕名前来的战略投资者心中一个分量很重的砝码。

因为工业的发展,株洲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技术和人才的汇聚之地。

目前,株洲拥有两个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省内除省会长沙之外唯一拥有院士的市州。现任中国南车集团技术专家委员会主席刘友梅院士,是我国轨道电力牵引技术领域学术领军人物之一,2009年成为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仅有的两个获奖者之一。现任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动力传输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尹泽勇院士,曾担任总设计师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型涡扇发动机,并获得国防科技一等奖。

今天的株洲,还拥有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17家、博士后工作站9个、各类科研开发机构56家、高等院校11所,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0万人。依托雄厚的科技实力,株洲已经连续3年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超过200项,连续14年申请专利总数保持全省第二,先后6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作为一座产业发达的工业城市,株洲还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很高、技术水平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目前已达30万人之巨。不仅如此,株洲现有的48所中职及技工学校,每年还在为各类企业输送约4万名具备专业技能的毕业生。

2009年10月,集中体现株洲产业特点的株洲职教城开始建设。这个定位于“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科学城,占地面积5700亩,投资100亿元,将在3至5年时间里建成,届时,将可吸纳10所职业院校,为8万人提供正规学历教育。建成后的职教城,将成为株洲新的“城市名片、两型典范、技师摇篮、发展引擎”。

今年6月,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与株洲市签订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莱佛士教育集团将在株洲职教城建设一个莱佛士科教园。该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周华盛表示,株洲有职业教育的良好基础,也有人才培训的良好环境,莱佛士将把这里视作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极好基地,与株洲开展良好的、长久的合作。

创建完善的服务平台,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发展的血液既畅通于主动脉,也无阻于微循环,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创造的活力

今年7月26日,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市长王群等市几大家主要领导悉数到场,为一个似乎不太引人注目的活动热情“捧场”。

这个活动叫做“株洲市第一届中小企业服务周开幕暨‘十佳中小企业’颁奖典礼”,同时也是该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开篇。“服务周”活动期间,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开展了“成长激励日、金融服务日、配套对接日、政企交流日、数字株洲日”五大主题活动。

而最令企业感兴趣的是,株洲市在活动周期间正式启动了“中小企业新型工业化公共服务平台”。这也是全省首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这个平台融合了企业管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功能,可借助网络管理软件为企业提供在线服务,发布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及扶持优惠措施,中小企业可以进行“管钱管货管客户”的在线管理,也可以更加方便地寻找和发布供求信息。通过其中的特别融资贷款板块,中小企业可以直接向本地15家银行申请贷款。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是株洲市委、市政府为提高全市经济活力而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株洲市现有中小企业5600多家。这些企业 2009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43亿,占全市工业的65%;上缴税收30.3亿,占全部工业税收的67%,同时提供了6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要保持全市经济迅速发展的态势,中小企业不可或缺。这就如同人的肌体,要保持活力,不仅需要主动脉的顺滑通畅,也需要毛细血管和微循环的健康运转。

2009年1月,株洲为增强全市的整体活力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抓手——争取进入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行列。

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该市的试点工作就迅速展开,一方面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22个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一方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落实措施:在职教园划拨200亩土地,财政先期投入1000万元,建立一个市级多功能创业孵化基地;除个别特殊行业外,实行“先上车后买票”;市政府每年安排30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用于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小额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税务部门大力落实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2009年以来的1年半时间,已累计减免4500万元。

与此同时,株洲市各县市区也各显神通,激励措施层出不穷。天元区依托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创业者为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等提供配套;芦淞区投入300万元建立网络创业实训基地,大量进行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在年成交额超过200亿元的芦淞服饰市场建立新的营销平台;石峰区结合千亿轨道产业集群,建立配套的中小企业孵化场地22万平方米,接收入孵企业38家;醴陵市围绕陶瓷烟花两大传统产业,以鼓励全民创业推动创业升级。

2004年才开园的株洲中小企业促进园创业示范基地,已经累计接纳100多家企业,其中60多家企业在这个孵化器完成了最初的成长,已经健步走出这里,走向更大的舞台。目前,促进园还有38家企业在孵。由于“孵化”效果很好,促进园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秀创业基地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质认定”。

株洲浓厚的创业氛围,感染着每一个投资人和创业者。他们知道,有了这种氛围,企业就能在这里更深地扎下根来,就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能量,大展鸿图。

自加压力,敢于承担,不断制定宏大的战略,不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付出艰辛的努力。株洲的发展已经装上强劲的引擎,株洲的发展正无限接近诱人的“井喷式效应”

如果你近几年一直在关注株洲发展,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用数字来表达的株洲发展战略越来越多,几欲令人目不暇接——“保二争一”、“5115”、“实现四个一”、“两型带两新”、“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五大百亿工程”、“四城三基地”、“一体三极”、“三大战役”……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玩什么数字游戏。在这个另类的“数字株洲”中,一个战略思路清晰、推进魄力超群的株洲,一个致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株洲呼之欲出:

——“保二争一”:就是力保由人口和劳动者素质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基础设施发展指标和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五大指标体系构成的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

——“5115”:从2008年起,用3到5年时间,培育壮大5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0个以上年主营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

——“实现四个一”:在2009年提前1年实现GDP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过100亿元、城市人口过100万人、城市面积过100平方公里的“十一五”目标。

——“两型带两新”: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理念带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

——“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服饰、陶瓷5个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五大百亿工程”:建设投资100亿元的神农城,打造“全球华人炎帝文化景观中心”;建设投资超过120亿元的湘江风光带,打造东方的“莱茵河”;建设投资超过150亿元的华强文化产业基地,打造湖南动漫、创意、休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的职教城,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投资20亿美元的中国美旗集团物流项目。

——“四城三基地”:努力构建电力机车城、汽车城、航空城、服饰城和国家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基地、中国医药现代化产业及健康基地。

——“一体三极”:一体是指株洲主城区。三极是指形成三个方向的城市发展极:北接长沙,建设云龙示范区;西连湘潭,打造武广铁路客运站前片区,拓展河西新城;向南,开发以株洲县渌口为中心的 “两江三镇”(湘江、渌江;渌口镇、三门镇和雷打石镇),拓展株洲城市后花园。

——“三大战役”: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

手握振奋人心的“数字”蓝图,株洲坚定信心,迅速行动。

在扎实推进“5115”工程中,该市大胆实行“三特”,即特殊政策、特殊服务、特殊奖励,明文规定免除相关企业所有行政性收费,由市委、市政府派出强有力的干部担任特派员,进驻每个相关企业贴近服务。对销售过100亿元和50亿元的企业,分别奖励责任人100万元和50万元。在“5115”工程的推动下,全市已有2个企业过百亿,4个企业过50亿;

作为全市龙头企业和全省新型工业化十大标志性企业之一,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近几年研制成功了一系列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地铁列车,一举登上了世界铁路机车技术的制高点,占据了全国电力机车市场的60 %,产品出口中亚、中东、欧洲和东南亚等地。2009年,公司在销售首次突破100亿元的同时,手里还稳稳握着300亿元订单。以株机公司为核心,一个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已见雏形。

近几年来,在投入30多亿元进行提质改造后,株洲芦淞市场焕发出无限生机,市场营业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经营着4000多个服饰品牌,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作为正在快速成长的服饰生产基地,本地有2000家企业注册了自己的商标,每年所产女裤近2亿条,产销量占全国四分之一。现在的芦淞市场群,已将“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十大发展专业市场”、“中国服饰商贸名城”、“中国女裤名城”等诸多殊荣集于一身。

……

豪情满怀的株洲,奋笔书写着崭新的篇章:2009年,全市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制定的“四个一”目标,城市综合实力稳居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之首;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更是高开高走,完成GDP522亿元,同比增长15.6%;规模工业增加值262.2亿元,增长29.4%;规模工业实现利润39.2亿元,增长82%。

同样在今年上半年,株洲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分别达到40.2%、38.9%和13.3%。均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7.82%,亦在全省排名第一。

2010年7月7日,时任省委副书记、省政府代省长徐守盛前来考察时,对株洲的发展印象深刻,评价株洲历史厚重、富有朝气,发展势头强劲,改革充满活力,创新潜力巨大。

一些已经和准备到株洲投资的客商,甚至进而预言:株洲正在迅速积蓄力量,其后续发展还会产生更加惊人的“井喷效应”。

 

2010年5月,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城市精神的评选活动在株洲拉下帷幕——“火车头精神”被正式确定为株洲精神的表述语。

这项活动自2009年7月启动以后,得到株洲市干部群众热烈响应,活动办公室短时间里就征集到1000多条株洲精神表述语。经过多轮遴选,最后确定10句候选表述语。之后,经过50多万人次参与投票,“火车头精神”众望所归,以最高得票当选。

“火车头精神”,不仅包含了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的城市特点和历史内涵,体现了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代表的产业优势,也代表着株洲人勇挑重担、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

一座城市如此兴师动众地寻找自己的“精神”,所寻找的绝非只是简单的5个字。她真正要寻找的,是这座城市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是这座城市继续跨越的驱动力。

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一套创新务实的制度,一群勤勉尽职的干部,构成了株洲最为重要的软实力,也构成了株洲发展最可倚重的推动力

2009年9月中旬,一条来自株洲的消息在诸多媒体广为传播:为整治干部工作作风散、懒、玩、浮等问题,株洲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人员进行上班纪律暗访,先后处理有上班玩游戏等行为的干部209名。

从这个消息所传达出的,正是株洲市时刻对照人民群众要求、毫不放松干部队伍建设的严肃态度。

是否拥有一支合格的、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是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探索科学的用人机制、建立严格的用人制度上,株洲市一直孜孜以求。

“用什么人”,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2008年6月,在株洲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陈君文旗帜鲜明地提出:“就是要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让能干事的有舞台,让干成事的有地位。”

此言一出,全市群情振奋,干部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作为“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这句话的生动注解,2008年8月,为了培养优秀的干部后备军,为未来发展储备优秀人才,株洲市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决定用大范围的公推公选方式集中选拔“80后”干部。消息一见诸报端,就引起了市内外极大关注,甚至争议,有的媒体干脆称之为“株洲采取超女模式海选80后干部”。

作为这种选拔方式的最先提议者和积极支持者,市委书记陈君文没有因产生一些争议就有所动摇,而是态度更加坚决地指出:“以往选拔干部范围窄,领导了解谁,谁获得提名的几率就高。这次公开选拔80后干部,就是要打破这个局限,就是要使最优秀的人才获得最宝贵的‘初始提名权’”。

为了扩大选才范围,市委组织部把选拔的“门槛”极度压低,定为“1980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大专文化和2年以上社会实践”,而且电大、函大等大专文凭均被认可。踩着这样的“低门槛”,先后有7169名青年报名参选。一名来自普通家庭的“80后”青年说:“对于我们这种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机会太难得了。” 一名参选人的家长更是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幸福,像这样的公平机会在我们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

在此后4个月时间里,通过极其公开透明的 “广泛推”、“集中比”、“综合评”三个阶段,在经历了执行能力测试、“人机对话”测试心理素质等严格程序后,100名“80后”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之后,这些人才都进入了市人才库,作为跟踪培养对象。

为“让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市委、市政府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委“三个不吃亏”的要求,坚决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干事的人、老实人不吃亏,强调要大胆重用“推土机”式的干部。所谓“推土机”式的干部,就是指那些务实干事、不避矛盾、敢于碰硬、勇于冲锋陷阵、善于攻坚克难的干部。

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过程中,该市城市4区每月实行打分排名,头名奖励30万元,末名处罚30万元,坚决执行,绝不留情。连续两个月考核排末名,区主要负责人检讨;连续3个月排末名,区主要领导免职调离。近两年,该市先后有168名在创卫、推进新型城市化、两型社会建设等工作中干出成绩的干部得到提拔。

有了这样一种“想干事”的氛围,有了这样一支“能干事”的队伍,“干成事”的几率也就大为增加。

这其中,株洲招投标工作在全国背景下的创新,尤其值得大书一笔。

有人说,招投标工作非常重要、非常敏感,又最容易引起非议,这一点不假。有很多人注意到,由于这项工作长期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弊端,政府对招投标缺少有效监督和制约,这个领域一直被认为是腐败“重灾区”,不少干部在这个环节上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不少地方也因为招投标不公正直接影响到招商引资,破坏了地方经济发展。

鉴于此,株洲市开全国先河,在2003年成立了主管招投标工作的专门机构——株洲市招标投标管理局。根据市政府授权,根据统一建立了3000平方米的招投标交易有形市场,对所有招投标项目进行“集中进场,统一监管”,实行 “一门受理、全程公开、网上传递、电子监察、按时办结”。招投标局拥有一个储存了1370多名专家的评标专家库,每次招投标前,均按照一定程序分类别临时随机抽取专家,以彻底杜绝黑幕交易。

截至目前,株洲市招投标局已完成近3000个项目的招投标,涉及总金额230余亿元,为社会节约投资逾11亿元。由于成绩突出,该局被省纪委、监察厅确定为“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株洲招投标工作所创造的“株洲模式”,因其突出的防腐功能、便捷的操作方式,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来,广州、青岛、哈尔滨、宁波、长春、大连、合肥、兰州等近百个城市都组团前来考察,湖北,安徽、浙江、甘肃和兰州等地更是学习株洲的经验,相继成立招投标集中统一管理机构。去年,中纪委、监察部相关领导就此进行专题调研时,明确表示要在全国推广株洲经验。

亲眼见证了经济高速发展、政府廉洁高效,株洲群众对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非常满意。他们评价说,透过株洲种种喜人的变化,我们看到,市委、市政府是真正为地方谋发展的。而广大投资者则认为株洲市委、市政府具有宏大的战略眼光,具有高超的决策水平,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和推进力,这是株洲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周强书记今年6月到株洲考察时,高度评价说,株洲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形成了凝心聚力干事的良好氛围。他同时勉励株洲,要当全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要当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主力军,要在全省创先争优活动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两次夺得“长安杯”的殊荣,名列全省第一的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见证了“和谐株洲”越来越浓厚的亲和力,也见证了“平安株洲”越来越强烈的吸引力

作为我国著名的交通枢纽,株洲每天的流动人口数量庞大。因而,在许多人的想象中,这样一座城市的治安,一定是个大问题。

然而,令许多人大呼“不解”的是,株洲却在这样的压力下,创造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奇迹——从1993起,该市连续16年、连续四届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按规定每3年评选一届),两次捧得国家综治委颁发的“长安杯”,成为全省唯一实现这两项评选“四连冠”和“两连冠”的城市,全国获此殊荣的地区仅仅19个。

一座城市能够给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安全感,同样是一个事关地方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株洲市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坚持“‘大综治’舞活平安龙头、‘大防控’编牢动态网络、‘大调解’消除基层矛盾、‘大治理’保持平稳可控”,尽最大努力做到了“防得牢、管得严、控得住”。

2005年以来,全市建成326个社区、农村标准警务室,并常年保持200多名巡特警在街面巡逻,2000余名专业治安巡防队员在社区巡逻。同时,结合城市数字化,各级财政还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县市区二级监控中心9个,三级监控平台22个,安装终端监控摄像头830个,使城区的主干道路和主要交通路口布满电子监控器,电子防盗报警、防劫报警等技防设施,大大强化了治安反应能力。

依托科学的管理,严密的防控,株洲多年来一直没有发生重大涉稳事件、暴力恐怖活动、影响恶劣的刑事治安事件,政法队伍也没有发生大的问题。2005年以来,株洲市命案侦破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全市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名列全省第一。

2008年初,为创造最优的安全秩序,株洲市决定争创“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在两年时间里,投入54.38亿元,改善城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标线施划率、行人过街规范设置率、让行标志标线设置率、学校周边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率均达100%。2009年,又投入5000余万元,建成“湖南第一、全国一流”的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监控系统,路口监控设备设置率达到100%,利用率达72.09%。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今年7月,株洲从全国394个参评城市中脱颖而出,被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授予 “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28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之一。

2010年9月9日,在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徐守盛和中航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林左鸣等领导的现场见证下,株洲市人民政府与中航发动机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根据协议,中航发动机公司将投资50亿元,在株洲进行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设计、生产,最终达到800台民用航空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就此,株洲向打造航空千亿产业集群又迈出重要一步。

就在这个项目的签字仪式上,陈君文书记和王群市长底气十足地表示,株洲市将创造最佳的环境,提供最优的服务,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他们的底气,就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对株洲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充分自信。

目前,在株洲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9家,“中字号”企业有10家。近两年来,株洲市共引进内外资项目563个,实际利用外资、内资年均分别增长21%和36%,增幅居全省第一。

文化赋予一座城市以灵魂,精神赋予一座城市以活力。凝聚着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明之精华的“火车头精神”,正引领着株洲风驰电掣,勇往直前

1951年,一个闻名遐迩的共产党人来到株洲,担任解放后株洲兵工厂的第一任厂长。他就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中国保尔”——吴运铎。两年后,他写出了著名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2007年10月1日,在逝世16年后,他又以铜像的形式重回株洲,永远坚强地挺立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南方航空动力有限公司(前身即株洲兵工厂)。

1955年,一个刚到株洲国营湘江机器厂工作的青年工人,一进厂就立下誓言:要在进厂30年、年满50岁的时候,干满100年的工作量。他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享誉全国的“跑在时间前面的人”李临庄。1984年2月22日,经专业人员统计核算,厂方宣布, 李临庄在28年零5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102年的生产工作量。这一年,他48岁,进厂29年,提前一年了却工作量跨过百年的夙愿。

1968年9月14日下午,株洲火车站一列火车意外溜车,急速滑行而去。此时,刚好3个幼童正在铁轨上玩耍。关键时刻,一个11岁的小姑娘奋不顾身地冲上去。3个孩子得救了,小姑娘却没有来得及躲过车轮,左臂和左腿瞬间被轧断。她就是戴碧蓉。不久,这个株洲小姑娘的故事走进全国小学语文课本,题目就叫《小英雄戴碧蓉》。

……

株洲大地,从来就不缺少英雄,所以也从不缺少不畏艰难、永远进取的文化精神和城市品格。

作为炎帝神农氏的灵寝之地,炎帝“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一直是株洲的文化之根。作为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以“不畏艰难,勇于胜利”为内涵的红色文化,一直是株洲的文化之魂。而作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移民城市,株洲又兼具“包容并蓄、不守成规、敢于进取”的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工业文明相互交融,熔铸成了株洲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了弘扬先进文化,凝聚精神力量,多年来,株洲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坚持开展诸如“炎帝文化节”、“株洲合唱节”、“工人歌王大赛”、“网络歌手大赛”、“赛诗会”、“旅游摄影大赛”、“中学生社团文化博览会”、“文化园纳凉文艺晚会”等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

株洲著名的“周周乐”广场文化活动,以炎帝广场为舞台,自1998年11月创办以来,已经举办312场,先后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群众文化团体参与其中,上台演出的群众演员达6万多人次,观众多达300万人次,被评为“全省优秀文化广场”、“全国优秀特色文化广场”。在炎帝广场带动下,株洲市区涌现出10个颇为活跃的文化广场,每年举办文体活动超过400场。

2007年9月4日,株洲在省内率先启动读书月活动。从此,每年的9月就成了株洲的“全民读书月”,且每届一个主题。在以“国学经典进万家”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月活动中,该市组织10万册国学经典读本免费赠送市民,邀请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钱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殿卿等著名国学专家到株洲免费讲座,大受市民欢迎。

正因为有了这样雄厚的群众基础,“株洲精神”大讨论才激起全民参与的热潮。正因为如此,“火车头精神”确定以后,广大市民才又转而深挖这一精神的丰富内涵。

也正是在“火车头精神”的激励下,今天的株洲,已经将坚定的目光投向了更为宏伟的“十二五”目标:城市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6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基本建成“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同时极大增强经济实力,GDP突破2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

株洲下一个发展目标清晰可见。

株洲新一轮快步跨越蓄势待发。

为了又一个新的目标,以火车为象征的株洲,秉持“火车头精神”的株洲,沐浴着科学发展浩浩东风的株洲,动力十足、潜力无限的株洲,正奋起排山倒海之势,一往无前;正提起风驰电掣之速,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