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趋向再现 防止幸福指数沦为地方新的“形象工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23:05
功利趋向再现 防止幸福指数沦为地方新的“形象工程”
2010.11.23  新华时政
 核心提示在告别GDP崇拜的背景下,幸福指数成为一项考量地方民生、人文的软指标,这是执政理念的进步。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河南省平顶山市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把“幸福指数”纳入到了对当地官员的政绩考核中。但是,有的地方在确定幸福指数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指数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这样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不能只是嘴上喊幸福、“数字出幸福”,不能让幸福指数考核飘在空中,而是要将它作为真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  

幸福指数进入评价体系凸显政府执政理念新趋向

    河南平顶山推群众幸福生活指标 为干部考核依据

    百姓不幸福 干部摘“乌纱”。平顶山制定群众幸福生活指标体系,将群众“幸福指数”和干部考核挂钩。来,煤都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提起平顶山,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煤多。除了煤,这里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诞生在平顶山汝州……而这里的人民也很幸福,“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注重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展望“十二五”,“煤都”转身要建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详细
  河南平顶山推群众幸福生活指标 为干部考核依据2010.11.23  大河网         百姓不幸福 干部摘“乌纱”

  平顶山制定群众幸福生活指标体系,将群众“幸福指数”和干部考核挂钩

  未来,煤都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提起平顶山,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煤多。除了煤,这里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一年一度的宝丰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诞生在平顶山汝州……

  而这里的人民也很幸福,“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注重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展望“十二五”,“煤都”转身要建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华丽转身,煤都变身山水园林城市

  初冬时节,在平顶山市白龟湖畔,野鸭时游时飞,点缀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平顶山人正逐步改变着因煤而引起的负面形象。“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坚持“生态建市、产业立市、文化强市、和谐兴市”,坚持保持增长与优化结构并重、力促发展与改善民生统一,实现了由污染较重的工业城市向山水园林城市的“华丽转身”。

  2009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27.8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居全省第五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3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居全省第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8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8.8%和77.8%。

  随着经济发展,平顶山市打出了改善民生的“组合拳”:在全省率先建立全民医保、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制度;率先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道、县(区)活动;率先实行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等,被国家有关部委称为“平顶山模式”。
治理有道,干部考核,要看群众“幸福指数”

  “这些进步,是我们坚持把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作风和方法要求的成果。”平顶山市委书记赵顷霖说。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是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

  为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平顶山市将之与干部政绩考核连在一起。

  日前,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在考察研究干部时,有两位乡镇党委书记没有通过,直接原因是:群众“幸福指数”较低。

  赵顷霖说,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经济发展了,老百姓还有抱怨?问题就在于,一些干部不善于把工作和老百姓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没有把发展的成效,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上。

  为此,平顶山市制定了包括5大类、16项的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标体系。把“幸福指数”作为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据,平顶山在全国是较早的一个。

  生活挺美,“足不出户看大戏,三天两头见明星”

  “十一五”期间,平顶山市新建游园绿地90余处,创建市级园林小区60家,建成了白龟湖、白鹭洲两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中心城区97个社区硬件建设全部达标,67个社区实现充分就业。

  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在推进。农民增收规划以土地依法规范流转、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训农民为主要途径;新村建设首批100个示范村全面启动,完成投资10.7亿元。

  平顶山市还着力加强文化建设,城市地标建筑平顶山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建成。高水准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一位老人谈起平顶山的文化活动,说“足不出户看大戏,三天两头见明星”。

  幸福感的背后是“幸福指数”的攀升。据了解,2006年,平顶山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是64.65,而到2009年已达到83.81。
【展望十二五】“煤都”要打造全国重要新能源基地

  赵顷霖说,平顶山市“十二五”期间要发挥优势,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重要的战略支点。立足这一战略定位,平顶山市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三大任务”,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

  优化经济结构,就是在现有六大主导产业继续增长基础上,使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

  加快城镇化就是通过实施城市扩容的规划,使城镇化率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建设新农村是通过实施农民增收和新村建设规划,使平顶山市现在规划的539个中心村的一半能够完成基础设施,形成建设规模。 

    张宝顺:改善民生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8月17日上午,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主持召开民生工程专题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关于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汇报,了解全省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情况。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詹夏来,以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在认真听取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部分成员单位负责人的发言后,张宝顺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保障改善民生,是执政为民的永恒主题,是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坚持把有限的财力优先向民生倾斜,以组织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尽心尽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成效显著,长效工作机制逐渐完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
张宝顺指出,我省民生工作虽然有了很大进展,但与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们一定要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为抓手,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民生工作,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努力以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带动经济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民生工程“要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一定要抓出成效”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把民生工程越做越好,真正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张宝顺强调,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所有工作的基本遵循。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民生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要创新工作思路,把实施民生工程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基层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使民生工程发挥更大效益。

张宝顺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再接再厉,开拓创新,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做好民生工作,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和承受能力,科学稳妥地加以推进。按照保基本、先起步、全覆盖、再提高的思路,处理好尽力和量力的关系,找准民生工作与群众愿望的契合点,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既要注重普惠,又要突出特惠。要按照中央“五有”要求,努力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重点民生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把公共资源配置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基层倾斜、向“三农”倾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用在最关键的地方,用在最需要的人群身上。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要紧紧抓住年内剩下的4个多月时间,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兑现承诺,取信于民。同时抓好“十二五”民生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加大改革力度,着眼于从制度设计上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升民生工程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既要创新管理,又要提升服务。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着力推进传统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坚持以公平均衡为重点,建立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确保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最广大群众。(吴林红)

  薄熙来如何用行动解读重庆人的"幸福指数"? 2010.7.6   人民网

        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更进一步作出用两年半时间解决“十件民生大事”的决定,这无疑会大大提升重庆人的“幸福指数”。外地人和重庆人一样,都在时刻关注薄熙来这样一位民本思想非常重的书记,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来解读重庆人的“幸福指数”的?

  “幸福指数”绝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提升一个城市包括这个城市所有人的精气神。

  曾有一位“疯情万种”的网友以《重庆人民的幸福与悲哀——在外打工的重庆人看家乡打黑》撰文道:“曾经讨厌过薄熙来,一是因为红歌,二是因为红短信。因为,口惠而实不至的官员看多了,已经把官员看成了演员,我们的很多官员如果去当演员的话,估计奥斯卡绝对会有一席之地。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是某小学的教师,好象类似他们这种机关事业单位的人都有红短信的任务,每人似乎是30个,她想破了脑袋都很难完成,所以找我帮忙想点红段子,当时觉得薄熙来非常无聊。现在看来,薄书记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官员,这里我愿意向薄书记道歉。”

  这段话出自一位网友,出自一位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而且是出自一位在外打工的重庆人。她的话,读罢之后让人联想,我们往往有许多东西最初不会让人理解,反倒让人误解,可是一旦被人理解之后,是那样的让人感到温暖。老实说,薄熙来的唱读讲传一度时期是让人误解的,可能有人说更极端,更难听。可薄熙来不这样看。关于唱读讲传,薄熙来掷地有声,唱就是唱红歌,读就是读经典,讲就是讲故事,传就是传箴言。这是我们一整套的精神文明领域里的建设方针。我认为这些东西是必要的。一个城市的发展既要物质文明,也要精神文明,城市的发展需要精气神,需要精神振作,而且需要扶正祛邪,唱红就是扶正,打黑就是祛邪,只有扶正祛邪,一个城市才能精神振奋、精神饱满。中医里讲扶正祛邪。一个城市也需要扶正祛邪。如果一个人得了病,不管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没有精神,他肯定干活不高,一个城市也是如此。没有精神头,没有内强肯定不行。
排除“打黑除恶”杂音。排除杂音,将“打黑除恶”进行到底,给重庆人创造的不仅仅是安全感,我以为是放大百倍的“幸福指数”。

  面对“打黑除恶”的杂音,薄熙来说,对此次打黑除恶,广大市民拍手称快,个别人却酸溜溜地说是“作秀”,有些人还站在一边指指点点:“适可而止吧!”“见好就收吧!”但为百姓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有大量的抢劫、杀人、强奸和绑架案破不了,多少家庭将惶惶不可终日!如果面对黑恶势力,政法战线却无动于衷,按兵不动,群众能满意吗?如果连百姓的生命财产都保障不了,又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和“平安重庆”?

  打黑除恶是个硬碰硬的斗争,也有如毛主席所言,这“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温良恭俭让。”我们政法战线给大家发了枪支警具干什么?是因为有敌对势力,要维护社会秩序。我们工作中要谦虚谨慎,但绝不能对黑恶势力温柔放纵。我们温柔,黑恶势力不会温柔,而且要杀人的!对少数人的宽容,就是对大众的不公、不负责任。

  没有安全感何来幸福感?很多人都想知道重庆为何以如此空前的力度开展这次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除了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稳定安全工作之外,还是本届市委、市政府建设“平安重庆”的彰显。为了切实维护社会治安,提高全体市民的安全感,确保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顺利推进。本届市委、市政府对打黑除恶专项行动进行了严密部署,推出了强有力的举措。薄熙来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打黑除恶是确保社会安定的基础性工作,要落实好中央政法委的要求,坚决、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下决心通过打黑除恶,为百姓造福,为重庆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将“平安重庆”推上新台阶。
我们说,打黑除恶不是一项简单的斗争,更不是一项短暂的斗争,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斗争,更是一项保万家平安的民心工程。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打黑除恶行动,彻底摧毁黑恶势力滋生的温床,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样,广大市民才能安居乐业,共同建设“平安重庆”。

  改善民生旨在增强幸福感。改善民生不是政绩工程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工程。我以为,解决民生实现民生保障民生,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最大程度上的幸福感。

  近两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抓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探索以民生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已成全市人民共同意志的“五个重庆”,个个都紧扣民生。“森林重庆”是为了让老百姓多吸氧,这两年造林800万亩,可释放1000多万吨氧气。在去年全国44个城市创“国家园林城市”,重庆得分第一。“畅通重庆”要让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让群众的人身、财产和家庭安全有保障,“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能长寿,这两年新建塑胶运动场359片,给120多万学生改善了锻练场所。“宜居重庆”要让全市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的市民都有房住,而且环境好。
        对于重庆人的“幸福指数”,薄熙来深刻指出,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取决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一个城市在人均GDP和GDP总量比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更高的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等,甚至一些很具体的指标,比如塞车不塞车,树种的好坏,都可能有所影响。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尽管重庆目前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比较低,还远远落后于某些大都市,但如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得法,也完全可能在较短时间后来居上。这包括环境、住房、安全、祥和等诸多因素,如果做得到位,让人民群众有亲切感,有主人的感觉,这个城市百姓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  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提升幸福指数比GDP更重要2010.3.2   人民网           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把武汉促进中部率先崛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高度重视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构建工作。以前我们设置指标体系,重视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多一些,考虑民生福利显得不够。在去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包括7方面36项指标的市级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并对2008年我市民生福利进行了评估。这还只是初步的探索,需要进一步完善。更客观准确地反映我市民生福利水平和市民幸福指数,使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有力杠杆。           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种重要导向,必须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指导下,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更好地反映城乡群众对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公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追求幸福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人民幸福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把武汉促进中部率先崛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变成创造幸福、分享幸福、提升幸福的过程,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幸福指数与发展指数同步提升,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
         要牢固树立民生发展战略观。民生幸福城市必须树立民生政绩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GDP是政绩,提升GNH(国民幸福指数)也是政绩,而且是更重要的政绩。要加强民生立法工作,通过立法促进民生幸福城市建设,确保民生幸福城市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要探索制定专门的民生幸福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明确方向,细化目标,固化责任。要进一步完善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做到既有客观综合指标,也有主观感受指标,在此基础上做好每一年的监测分析工作。

         要系统推进民生工程。改善我市民生,必须切实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优先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系统推进各项民生工作,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

         要着力攻克民生难点,抓紧解决民生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增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以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促进民生水平持续改善。

          ——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日前在武汉发展战略与规划专题研讨班上说


  江苏省江阴市:幸福指数与GDP同步提高 2010.3.17  人民日报
 幸福是什么?

    地处苏南的江阴,一直领跑着中国的县域经济。但是,对发展的理解、幸福的感受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江阴拿出了全新的尺度:群众认同、全民分享、百姓满意。江阴在总结群众、专家学者和北京、深圳等城市“幸福城市”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奋斗目标。

    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说,“幸福江阴”的指标体系更加突出“民生指标”,将科学发展观具体化。“幸福江阴”的蓝图是,让每一个勤劳淳朴的江阴人个个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处处都有好环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体,让江阴人民群众感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幸福不幸福,还要群众来检验。对应这“五个好”,江阴分四个大类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设定了相应的目标值和测评权数。比如,在“人人都有好工作”的目标下,设定了就业岗位从原来每年4万多个提高到每年5万个的目标值。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华西村人的幸福有三条标准,就是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这种朴素的社会主义幸福观,在江阴被逐渐升华。

    既有“大手笔”,也有“针线活”

    澄江镇西大街社区,正在进行免费体检登记。从去年9月起,江阴免费健康体检行动全面启动,4.7万企业退休人员和65万参保农民成为这一“幸福工程”的直接受益者。退休工人朱建华指着自己写在登记表上的名字感叹道:“百姓健康有人‘买单’,这就是幸福!”

    与朱建华老人不同的是,霞客镇展家村的村民得知镇里准备找几个村进行“幸福江阴”的试点时,便更加直截了当地向镇里请缨,因为他们很有信心。尽管这个小村没有华西村的气势和规模,但它也拥有笔直的水泥路、高标准的篮球场、完备的健身器材,以及一个占地9亩的游泳池。村民说:“我们的生活享受一天比一天完美。”

    江阴市推出一系列创新的工作举措,其中既有“大手笔”,也有“针线活”: 

    实现村村通公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 ,今年农民人均医疗费用同比下降近500元;全市48654名残疾人全部参加医保,2560名特困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今明两年新增绿地7000多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实施“五年万人”创业培训工程;由市财政建立专项基金881万元,在全市267个行政村启动送戏进村、送电影进村、送书籍进村等活动……(曹国光 李 坚 古月)

      

再现功利趋向:防止幸福指数沦为地方新的“形象工程”

    “幸福指数崇拜”再现功利趋向

    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署名为康来云的文章指出,近期在对一些城市的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和落实幸福指数的过程中热情超乎想象,很多地方都将幸福指数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有的甚至出台了幸福指数一票否决制。这种热情的背后隐含着对幸福指数的数字依赖和指标崇拜。 >>详细
 民众"被幸福"?调研指部分地方功利崇拜幸福指数2009.11.19  中国新闻网 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署名为康来云的文章指出,近期在对一些城市的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和落实幸福指数的过程中热情超乎想象,很多地方都将幸福指数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有的甚至出台了幸福指数一票否决制。为了在城市幸福指数评比中取得好的名次,一些地方官员纷纷现身各种媒体和公众中间,为提高本地幸福指数拉票造势,展开了新一轮的幸福指数排名争夺。这种热情的背后隐含着对幸福指数的数字依赖和指标崇拜。

    这篇题为《防止对“幸福指数”的非科学态度和功利性表达》的文章说,有些地方在确定幸福指数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指数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有些官员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到处宣传炒作,作秀造势,搞华而不实的“幸福形象工程”,甚至民众还未评定,已提前将自己所在城市宣布为“幸福天堂”或“幸福百分百城市”等,这种到达了顶点的幸福指数评比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对老百姓则毫无幸福可言。

    文章说,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但幸福指数并不等于幸福感本身。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

    文章说,各级政府和领导者,让幸福指数变成百姓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幸福指数工程真正变成为民工程、富民工程、惠民工程,以幸福指数作为测试百姓冷暖的温度计,设身处地地体察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经常想一想,在这些数字背后,还有多少群众看不起病,多少家庭买不起房,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常问一问,群众能否能用上干净水,吃到放心食品,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对群众的冷暖,感同身受,对民众的困难和问题,逐项解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幸福从冷冰冰的数字变成充满温暖的切身体验。

    文章指出,对于幸福指数中的生活满意度、价值实现感、需求满足感等主观的抽象的指标,决策者要以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准确反映百姓的实际感受,以此作为加紧完善政策措施、纠正偏离的基本依据。切忌先入为主,脱离实际,让民众在困惑与迷茫中“被幸福”了。

    谨防幸福指数沦为“形象工程”

  客观地说,在告别GDP崇拜的背景下,幸福指数成为一项考量地方民生、人文的软指标,这是执政理念的进步。道理很简单,相较于单调的GDP数字,关注人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诉求的幸福指数,更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更有利于创造健康的精神生活。重视考核幸福指数,说明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上升了一个层次,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

  但是,用幸福指数考核干部,并不意味着取代或忽视GDP指标,也不应该在GDP与幸福指数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幸福指数与GDP指标之间的关系,公众的幸福要以物质为基础,这就离不开GDP的增长。因此,应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幸福指数作为GDP指标的必要补充,使之成为考察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 
  有关报道表明,一些地方政府正以超乎想象的热情投入到幸福指数考核中。有些地区将幸福指数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有的甚至出台了幸福指数一票否决制。一些地方官员现身媒体和公众中间,为提高本地幸福指数拉票造势。

  笔者观察到,有的地方在确定幸福指数时,想当然地设定一些和百姓幸福毫不相干的内容,将幸福指数调查统计变成了数字游戏,这样带来的只能是官员的幸福、纸面上的幸福。就平顶山市依据民众幸福指数考核干部一事来说,也应防止陷入“幸福形象工程”之中。

  一句话,我们应理性对待幸福指数。既要抛弃传统的唯GDP论,又要研究建立科学的幸福指数考核及实施体系。不能只是嘴上喊幸福、“数字出幸福”,不能让幸福指数考核飘在空中,而是要将它作为真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朱四倍)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指数

 95.7%的人认定民众幸福指数与政府作为有关

    本次调查显示,95.7%的人觉得民众的“幸福指数”与当地政府的作为有关系,其中68.7%的人表示“有很大关系”。

    一名民意中国网的网友留言说,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只看重GDP,忽视民众的幸福感。因为有了GDP的增长,他们就有了升迁的希望和保障。

    “在最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不再特别强调经济增长目标,而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和规范的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孟庆国说,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能避免地方政府“唯GDP”的倾向,将关注的重点从经济发展转向民生福祉,更加关注民众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高,更加以人为本。 >>>详细
          今年3月发布的《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指出,江苏、四川、福建和重庆4地幸福指数最高,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因为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子女教育成本高,加之工作竞争激烈和交通拥挤等因素,“幸福指数”最低,中产家庭处“伪幸福”状态。漫画:徐骏

  新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并要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河南省平顶山市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把“幸福指数”纳入到了对当地官员的政绩考核中。

  与传统的GDP核算体系相比,“幸福指数”从国民健康水准、社会福利状况、经济产出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等多个维度,对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考核,为政府体察民情提供新的视角。不少专家提议,应将“幸福指数”纳入各地政府考核体系,改变目前以GDP为主导的局面。

  上周,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63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9.3%的人期待将“幸福指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其中56.6%的人表示“高度期待”。受访者中,“80后”占36.2%,“70后”占36.2%,“60后”占15.6%。

  专家建议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

  调查中,当被问到“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时,38.7%的人感觉“一般”,30.2%的人感觉“幸福”,19.5%的人表示“不太幸福”,11.6%的人表示“非常不幸福”。

  凤凰网广告部员工李孔明认为,每个人的幸福观不同,但幸福观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很多人希望能像马云、李彦宏那样成功,但反观自己的生活状况,于是感觉‘不幸福’。毕竟‘成功’和‘有钱’如今成为了很多人考量幸福的主要因素。对此,政府是否应该有引导?一些人迫于高房价,无法很好地生活,于是也不幸福。政府又该怎么办?”

  本次调查显示,95.7%的人觉得民众的“幸福指数”与当地政府的作为有关系,其中68.7%的人表示“有很大关系”。

  一名民意中国网的网友留言说,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只看重GDP,忽视民众的幸福感。因为有了GDP的增长,他们就有了升迁的希望和保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财经委“民生指数”课题组成员孟庆国表示,过去政府的评价体系,基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过分追求GDP的增长,导致一些地方只重经济发展,而对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幸福相关的公共项目关注不够。

  “在最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不再特别强调经济增长目标,而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和规范的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孟庆国说,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能避免地方政府“唯GDP”的倾向,将关注的重点从经济发展转向民生福祉,更加关注民众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高,更加以人为本。
衡量民众是否幸福哪些因素必不可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幸福感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如果一个农村人感觉比城里人幸福,就说明基层政府比大城市政府做得更好吗?“其实现在对于地方政府的考核,已经有很多指标了,很多地方也实现了一票否决,再增加一个‘幸福指数’,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湖北省某市直机关公务员牟致君(化名)认为,把“幸福指数”作为政府考核的参照标准,未必准确和科学。“幸福感是个体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不能机械地用数据、指标来量化。”

  “测量‘幸福指数’,可以反映政府作为和民众的主观生活质量。”孟庆国告诉记者,对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统计部门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出结果。而对于幸福感这种主观的评价指标,同样可以使用社会学的统计方法,通过民意调查来获得数据。

  据孟庆国介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在使用这种双向的测评系统,比如苏南、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些城市。

  “前不久,江苏省江阴市市委书记朱民阳,来清华大学作讲座时就提到,如今,江阴市除了看经济建设的成效外,更看重对生态和民生问题的改善与解决。今年年初,江阴通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论证等方法,制定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就把‘幸福’这个抽象的概念与每个家庭和市民的切身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并将每个指标按时序进度分解,明确责任部门,每年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孟庆国说,江阴市将“幸福指数”补充到GDP中,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很好地推动了当地经济与民生的同步提升,对于其他地区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衡量民众是否“幸福”必不可缺的因素有哪些?调查中,75.3%的人首选“健康”,其次是“经济收入”(71.5%),“受尊重程度”排名第三(68.1%)。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医疗保障”(59.8%)、“住房”(59.5%)、“环境质量”(57.5%)、“价值实现程度”(55.8%)、“恋爱婚姻状况”(45.8%)、“受教育情况”(39.4%)等。

  “引入‘幸福指数’,不是政府在特定时期为解决社会问题或保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更不应成为‘新形象工程’。引入‘幸福指数’是为了引导政府在教育、医疗和就业等民生问题上下真工夫。”孟庆国提醒,由于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区域发展不平衡,所以不应将“幸福指数”的引入标准化和统一化,不同地区需要区别对待。

  孟庆国认为,对于东南沿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将“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评价依据;对于中西部地区,要兼顾好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幸福指数”可作为政绩考核内容的组成部分或必要的补充。

    幸福不幸福,百姓最清楚

     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但幸福指数并不等于幸福感本身。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只能靠老百姓说了算。幸福在百姓的生活里,幸福在百姓的心里。

    从“GDP崇拜”到“幸福指数崇拜”……

    “GDP崇拜”是将GDP指标看成是升官发财的筹码,为了取得可观的GDP指标,便不顾及民生与环境,不顾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幸福指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视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主观满意度,但幸福指数并不等于幸福感本身。民众的幸福感归根结底不能靠官方数据“一锤定音”。

  扩展阅读: 

                                                          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比GDP超日重要2010.1.13  中国工商时报
    对于中国来说,GDP不管是高速增长也好,还是超日也好,它最终还是由国民创造的,如果不能实现国民幸福,怎么能促进经济的再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应将国民“幸福指数”纳入统计内容,以督促和鞭策自己,用务实的精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天前公布的结果,2008年中国GDP修正值为314045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速也由原来的9%调整到9.6%。这一数据的修正,关于中国GDP超越日本的猜测再次升温。专家认为,即使中国GDP短期内赶超日本,也只是总量而非人均上的概念。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有经济结构、教育和科技水平等方面的“软差距”,对此值得保持清醒认识。

    数字变化传递出不争的事实,说明中国经济将走出低谷,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进入稳定、缓慢增长的阶段。反观日本,经济多年停滞不前。国内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一旦中国超过日本,日本要想再夺回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估计就很难了。眼看中国就要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了,人们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GDP的快速增长显示出国家经济的力量,它反映出国家的竞争力在增强。当前,超日赶美,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种种论调一致的预言很会让国人欢欣鼓舞一阵。不过,冷静下来一想,即便美梦成真,中国真的成了经济头号强国,可按人均来算,怎么样也成不了最富裕的国家,而且很可能国强而民不富。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日本的人均GDP为38457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为3259美元,日本是中国的11.8倍左右。

    单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离真正的世界经济强国还有很大距离。换句话说,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其一年的产值超越只有1.27亿人口的日本,也不是让人诧异的事情。

    应该承任,日本的环境保护比我们的好得多,空气洁净度、河湖清澈度、城乡绿化度均比我们强不止一倍。还有日本国民不必太为孩子上学、进医院发愁。与日本相比,至少目前我们还存在太多严重的问题,比如再分配制度需要合理化、公共卫生存在危机也存在转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很多地方的GDP高速增长仍然建立在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基础上等等。

    有人会问,中国GDP超日本对国民有什么好处?吴敬琏教授最近在经济论坛年会上说,是不是大国和GDP增长其实关系都不大,我想最重要的是怎么能够满足人民幸福和民族富强的要求。这话说得有道理。何谓人民幸福?当然不是官方GDP统计,在幸福这个问题上,百姓有自己的标准,就是个人的安居乐业。

    对于中国来说,在现阶段,GDP仅仅只是发展速度的一种象征,甚至不能完全代表发展质量。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我们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种拼资源、拼人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依靠科学技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来。


     事实上,GDP只是衡量一个国家成就的数据之一,并且,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GDP在国家发展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已逐渐下降。例如,法国目前已将“幸福指数”加入到衡量国家发展的体系中来,而且权重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当。法国人并没有念念不忘他们的GDP已经退居世界第六位,而是将人民的幸福感提升到了国家考量层面,这才是成熟的国家心态,才是以人为本的政策追求。     法国的这种发展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中国GDP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地位并不是重要的成就,因为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工作是要提高国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由于中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任务并不轻松。当然,随着中国GDP的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高,无疑将被用来更好地解决国内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因此,国民幸福要比GDP超过日本更为重要,提高国民满意度才是GDP最大的价值所在。不可否定,如今国际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找到可完全替代GDP的更好的经济指标。对于中国来说,GDP不管是高速增长也好,还是超日也好,它最终还是由国民创造的,如果不能实现国民幸福,怎么能促进经济的再增长?因此,各级政府应将国民“幸福指数”纳入统计内容,以督促和鞭策自己,用务实的精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邱林)

如何科学评估人民幸不幸福:幸福不幸福百姓说了算 2010.5.26   半月谈
        据《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5期报道,一直领跑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江苏省江阴市2005年实现了小康达标,小康之后干什么?江阴人创造性提出了建设“幸福江阴”的奋斗目标,用“幸福指数”代替GDP,用人民幸福来评估发展。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实地调研后认为,江阴以加强公共服务促进民生改善的“幸福之路”的探索,已在“如何科学评估人民幸福感、小康之后政府职能如何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给其他地区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创新样本。

  幸福指数测评:幸福不幸福百姓说了算

  江阴市结合“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经验,将“幸福江阴”细化为“五民五好”——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

  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表示,从提出建设“五好”幸福江阴到构建指标体系,江阴一直强调民众的参与。在一开始的指标设定上,由居民从50项备选指标中选出了最关注的10项指标,总投票数15万票次,收到来信800多封。“我们希望真正做到百姓出题目,政府做答卷,人民来评判。”朱民阳说。

  幸福江阴综合评价体系包括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占60%的权重,围绕“五好”设定了五大项39个子指标,由统计部门测算,按五年总目标实施年度评估;主观指标占40%的权重,以问卷调查形式抽样测试民众对“五好”建设的满意度。以“处处都有好环境”为例,客观指标包含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绿化水平、环境质量指数等5项共8个指标,而主观指标则分别为民众对相应事项的满意度。

  江阴市统计局于2009年7月上旬在全市范围内抽样选取1200户居民开展幸福江阴建设民意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江阴百姓对幸福感平均打分为87.06分,比2008年12月的调查结果提高0.11分,比2008年7月的调查结果提高0.24分。百姓对好工作、好收入、好环境、好心情、好身体“五好”建设均表示满意,满意率都在90%以上。

  福特基金会中国办事处公共治理项目官员贺康玲、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有强教授等认为,江阴市的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既能反映民众的生存质量,也测试主观心理感受,幸福城市建设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可衡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民生需求“倒逼”出善治善政

  提出“幸福江阴”的目标后,江阴每年确定为群众办十件实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比如提出“公交优先”理念,实现村村通公交,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近3年内提高了10个百分点;提出“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每两年实施一次全市65万农民免费体检,并为百姓建立健康档案。

  江阴尤其注意照顾普通群众中的特殊群体。澄江街道文富村肢体三级残疾人毕小明无劳动能力,原来只享受农村低保标准,去年城乡低保一体化后,保障标准提高了,年补贴增幅达46%;在可能的情况下,街道还不断增加适合贫弱群体的就业岗位,去年已为69名残疾人介绍公益岗位和企业,帮助他们就业。

  朝阳关社区重度残疾人陶灵,只要按下挂在胸前的“幸福一点通”呼叫器,很快就有义工上门按其要求帮忙打扫卫生,或者修电器,甚至是陪他聊天。他说以前摔跌只好呼喊救命,现在三五分钟就有人救助。自2008年5月在澄江街道率先试点以来,目前已有1000多户贫弱困难者受益于“幸福一点通”,今后这一工程将在江阴整合推广。

  民生是江阴最大的投入。4年多来,惠民支出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累计达42.5亿元,占全市可用财力的比重每年都超过15%。逐年增加的民生投入,倒逼着结构的持续调整;日益增长的民富愿望,倒逼着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的民享期盼,倒逼着环境的优先保护。
幸福江阴”核心:人民至上

  幸福江阴最核心的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一是在考核体系上“问计于民”,群众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就考核什么;通过“幸福指标大家选”,让老百姓来选自己关心的多个指标,同时广泛听取和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历经12次修改,最终形成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在发展目标上“问需于民”。在确定幸福江阴建设的目标和政府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之前,江阴都对市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民生热线”受理的10多万件市民诉求件和建议件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汇总、梳理和提炼。根据市民需求,去年底江阴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公共自行车系统。利用设立在公交站台附近、大型居民社区等地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不仅满足了市民短距离出行需求,而且解决了长期困扰公共交通从公交站台到目的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了公交“门到门,点对点”。投放半年多来,全市租车数已达3.2万人次,单日最高租借量达到367人次。

  三是在建设成效上“问绩于民”。江阴制订了全市镇(街道)机关考核评价体系,把各项民生指标定量化、直观化、责任化,使各级干部的所想所干与群众的所盼所需紧密相连,真正做到了“百姓出题目、政府做答卷、人民来评判”。

  幸福江阴建设4年多来,城市发展实现多个跨越: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的基础上,江阴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末实现1710亿元,较2005年增长2.1倍;预算内财政收入达271.3亿元,增长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在“幸福江阴”目标引领下,江阴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等全国性荣誉,并被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调研组誉为“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去年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七连冠”。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杨光斌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明明教授等专家认为,公共领域的幸福建设需要机制保障。在江阴,百姓的参与和监督保证了幸福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通过改善公共服务、加强公共品供给等途径从制度层面保障了人民幸福。

  幸福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4年多来,幸福江阴建设最大的收获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执政理念和发展路径的重大转变——全市逐步形成“要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民生投入是最重要的投入”、“老百姓满意的工程就是最大的面子工程”等发展理念,并转化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推动幸福江阴建设一步步走向深入。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目前幸福江阴4年建设成的‘1.0版’,完成了宏观上的幸福,当然也兼顾了微观,但主要是宏观上的。我觉得幸福江阴‘2.0版’,就应该是幸福江阴后面加一个幸福江阴人。”

  半月谈记者注意到,江阴在进行2009年度幸福江阴民意调查时,特别设置了一些开放议题,以了解民意对未来幸福江阴建设最关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增加”“社会保障提高”“物价稳定”“环境改善”成为当前百姓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一系列“不满意”的数字正影响着江阴下一步的决策:19.92%的百姓表示对医疗收费及服务“很不满意”和“不满意”;8.41%的百姓对目前自身的住房条件表示不满意;6.83%的家庭用于子女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比重超过了30%,生活压力较大;8.17%的百姓对空气质量不够满意,5.92%的百姓对水源水质不够满意,7.75%的百姓对噪音控制不够满意……

  一系列施政方向因此明晰:要千方百计为百姓增收创造条件,并且要重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既要突出全面覆盖,又要注重提升水平,以完善的社会保障消除物价上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等不利因素带来的生活压力;要把优化人居环境作为建设幸福江阴的重要内容,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现实的环境问题……

  人们有理由相信,江阴人民的明天会更幸福。在“幸福江阴”样本的示范下,也会有更多地方将执政为民理念的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落脚于改善民生。半月谈网记者 许小丹 孙彬 闫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