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工科院校团组织助推“全才”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40:44
    第一次走进广州星海音乐厅,工商管理系的大三学生陈俊收获良多。在那里,他尝试让自己欣赏交响乐,逼着自己学会如何适时地表达对演奏者的赞美之情。第一次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向学校申请1000元课题研究经费,对陈俊而言,这又是另一种收获。他从中学会了采集和分析数据,结识了不同专业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下一次自己该如何与人“合伙”进行其他类型的研究。

    在华南理工大学(下简称“华工”),像陈俊一样一边欣赏着“走”进校园的高雅艺术,一边锻炼着个人独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学生正在逐年增加。“某某同学既是学校合唱团的主力,又拿过‘挑战杯’科技作品全国二等奖;某某同学既是学生艺术团的钢琴伴奏,又是系里的学术骨干……”每每说起那些“文武兼备”的好苗子,校团委书记房俊东总是很得意,毕竟,在理工科院校,这样的“全才”并不多见。

    而越来越多“全才”的出现,与华工团委近年来力推的“百步梯攀登计划”、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有着各种联系。

    校园高雅演出,从动员不来到主动抢票

    校园里很少见到这样热闹的场面,也只有这样的活动能在没有任何动员的情况下让大学生们蜂拥而至——去星海音乐厅、黄花岗剧院、天河体育馆等广州著名的专业演出场所看演出。

    并不是每一场演出都由交响乐团等专业团体表演,很多时候,“身边的艺术”更能抓住老师、同学们的心。“喜欢看老教授合唱团、辅导员、还有各个学院的同学表演节目。”每次看表演前,同学们都会被要求先上一堂相关艺术赏析的讲座,如芭蕾舞欣赏、粤剧欣赏等,“先学会欣赏,再去现场感受。”

    派发演出门票时,管理学院团委书记陈华强总是很“纠结”,“我们一个学院只有45张票,老师、学生都来要票,很难做。”

    他介绍,学院团委办公室平时主要是少量学生干部出入,派发演出门票时,小小的团委办公室最多能挤上几十名师生,“QQ群上通知一发,各个班级马上就有人赶着来领票,消息灵通的老师也跟着来要票。”

    人多时,陈华强不得不开设“抢票绿色通道”,以抽签的方式公平派票,“过去有的活动学生不喜欢,需求不大,动员半天才稀稀拉拉来几个人,搞这个活动最没压力。”

    华工团委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对艺术感到生疏和漠视是如今困扰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重要问题之一。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让学生接触人文知识、学习人文知识的机会和平台是关键的原因。”房俊东认为,抓住“第二课堂”是学校团组织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华工团委从2002年开始力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去校外欣赏表演,另一方面组织专业艺术团体进学校演出,“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团组织融入学校‘育人’中心工作、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切入点。”

    “百步梯”倡导大家一起登

    说起“育人”,在理工科院校的重点无疑落在科研创新上。在华工,校团委早在10多年前就牵头向学校提交了有关“百步梯攀登计划”学生课外科研立项活动,着力培养“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人才。

    “百步梯”是华工的一处人文景观,位于校园内一号楼广场西侧。每天清晨,华工学子都要沿着陡峭的百步阶梯拾级而上,开始一天的学习。在华工,百步梯有着引导莘莘学子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勇于向知识高峰攀登的含义。

    “过去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学生死读书可以,但要说独立研究和创新能力,就远不及外国学生。”房俊东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在他看来,中国学生的资质绝不比国外学生差,只是他们缺少发掘特殊资质的平台和氛围,“我们常说团组织要搭建平台,在高校也一样,团组织要给学生们一片能激发研究和创新兴趣的土壤。”

    “百步梯攀登计划”就是这样一片土壤。只要你是华工的学生,只要你有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只要你能组成自己的研究团队,找到一名指导老师,那么你就能向校团委申请1000元~3000元不等的经费资助。

    26岁的环保公司老板胡大为就是“百步梯攀登计划”的“粉丝”。大学4年里,他先后发起或参与申请了4项课题研究,研究涉及植物监测反应计算机、储能建筑材料等不同领域,研究团队成员分别来自农学、材料学、装备制造学等不同专业。

    “如果不是申请百步梯,我不会认识那么多来自不同专业的朋友,自己的兴趣也不会那么广泛,也就不会有今天。”他原本是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学生,后来在百步梯申请过程中,因为涉足材料领域的研究,最终转移研究方向去了材料学院,如今做起了煤炭节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我们理工科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埋头苦读,但人际接触面太窄,好的研究、好的想法,创新的理念不是靠一个人苦想来的,而是要一群人、最好是不同领域的人聚在一起聊出来的。”胡大为觉得,“百步梯”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创造了一个与其他领域研究人才接触的机会。

    用制度保障指导老师不“白干”

    数据显示,华工自2002年启动“百步梯攀登计划”等学生课外科研工作以来,已在学生课外科研经费方面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4000余名学生课外科研立项项目得到扶持。最有说服力的是该校学生近几年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的成绩。2004年,华工只有1个学生科研项目在国际大赛获奖,27个项目在全国大赛获奖,47个项目在地区及广东省获奖;到2009年,国际大赛获奖项目增加至22个,全国获奖173个,地区及广东省获奖180个。相比6年前,华工学子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不少学生还在《自然》、《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近年来,高校教师学术压力大、职称评定占用精力无暇顾及教学等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诟病,一些学校毕业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也因此受到影响。

    在“百步梯攀登计划”中,专业师资的辅助指导也成为整个计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老师都很忙,又要自己做科研,又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发表论文、著作,百步梯毕竟是课外活动,不算老师任务,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华工团组织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争取学校的政策,把老师对学生课外研究的指导算做工作激励的一部分。2004年,华工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了学生课外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与指导老师工作量之间的计算标准。

    旅日回国的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谢巍对此深有体会。他2007年指导的智能机器人研究项目在当年“挑战杯”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冠军,根据规定,他因此减免3年的科研考核经费20万元。

    谢巍说,指导学生课外科研项目最重要是责任心和热情,其实学生课外科研主要是学生自己开展研究,遇到难题了才需要老师指导,有的难题要师生合作才能解决,“其实也是在互相学习。关键是你愿意走出这第一步去帮助学生做课外科研。”

    如今,谢巍每年都会指导一支由四五名学生组成的机器控制项目研究团队,并且乐此不疲,“都是学生自己组好队伍申请百步梯,然后再找我当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