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就业工作创新思考与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6:31
作者:张代宇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82 更新时间:2010-2-24 13:54:24
摘要】基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以大学生创业园、阿里巴巴e人才学院、工学结合模式等几个创新实例为依据,强调了“以创促就”和“工学结合”两种模式运用的效果,探讨如何建立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开拓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就业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工科 就业 创业 创新 工学结合   在金融危机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非常有意义,要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开拓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绍兴文理学院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不断创新实践,如开辟大学生创业园、成立阿里巴巴e人才学院、加强校企合作等,卓有成效。 一、地方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分析 从我校工科专业就业实际情况看,存在以下问题:签约率在下降,各专业就业情况不平衡;就业期望值有所降低,到小公司就业和跨行业就业的比例增加,但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学院的长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实干型、应用型人才为主,与研究生和重点大学本科生相比,其技术研发能力不强,与专科生相比,在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上并不占优势;工科毕业生综合素质有待培养,比如口才表达、礼仪社交、管理协调、经济人文知识等。 我们要看到工科专业的就业优势和前景,虽然近年来第一、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支柱,这些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益并没有下降,相反有很大的提高,而工科人才仍然很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学工科的仅占30%,纺织、机械、造船、钢铁、化工、勘探等传统工科专业毕业生仅占10%,所以工科学生就业空间比较广阔。传统工业是近十年来我国发展最快的重点产业,不论是企业升级转型,还是产业创新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 二、地方院校工科专业人才需加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创新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不论是学校还是二级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都要考虑这个问题。绍兴文理学院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要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贴近地方产业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定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和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理念一致,我们提出了“一种精神,三种能力” 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应用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的工科应用性人才。 做好就业工作,要求我们有务实的工作态度,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能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转变观念,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管理提高效率,通过贴心的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就业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地方院校尤其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根本,在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上有所转变,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统筹兼顾,大胆尝试,有所突破,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以创促就——以我校大学生创业园为例 在09年全国两会上,基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党委书记接受新浪科技专访时表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门槛相对比较低的网络创业),可缓解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学校很快积极行动起来,先是牵手淘宝网共建大学生网络创业基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形式,双方约定共建 “淘宝创业实验室”和相关创业课程,接着学校大胆决策,开辟了一条创业街,和浦发银行合作,掀起了创业园规划与建设的热潮,并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同学积极申报项目,经过层层筛选评比,最终有21个项目入驻创业园。创业园成立到现在,已投入各类创业资金157.9万元,直接吸引毕业生就业11人。创业园还与各区县科创园区建立横向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创业成长铺平了道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临园区指导工作,十分关心创业园的建设,省市各级领导也多次视察创业园,肯定了创业园的成就,《绍兴日报》、《浙江日报》、《教育信息报》和绍兴电视台、CCTV4《中国新闻》栏目等对我校大学生创业园做了相关报道。 显然,学校创业带动就业的初步效果已经显现出来,09届工科毕业生中,有4人创业开实体公司,运作良好,有7人在淘宝网创业初步成功,这在以往各届毕业生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在市场人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价值,还创造了很多岗位需求,使就业工作得到良性发展。我们如何才能激发更多学生的创业热情,如何加强创业教育和提高创业成功率,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三)如何有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但创业政策的激励力度还不够,很少有风险投资商愿意和大学生进行合作,也没有相关企业主动提出模拟实习基地,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完善进步,也呼吁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扶持引导。 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创业的专门调查,基本情况如下:创业兴趣方面,有63%人对创业有兴趣,76%的人想加入创业园;创业教育方面,45%的人认为创业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到创业成功的企业有针对性实习,33%的选择在高校建立模拟创业园;在对创业的理解上,70%的人选择开创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个公司;在创业首要出发点上,选择实现个人价值途径的比选择获取更多财富的要多;创业领域选择上,选择感兴趣领域的要远远多于选择与自身专业结合的。可见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有需求,但他们对创业本身的理解和创业环境的认识方面模糊。 1、加强创业平台建设。高校主要有两种平台,一个是团委和就业指导中心所承担的创业教育任务,如开设创业讲座和比赛,组织全国挑战杯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科研竞赛等,这种途径是通过第二课堂的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另外一个是学校创建的大学生创业园区,通过开设创业课程、组织创业沙龙和校企合作论坛,提供创业资金、创业场地、创业咨询等,直接为学生创立公司服务。这两种平台同时存在,互补互动。 2、成立社团,构建实训模式。实训模式的载体可以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创业训练营”“创业实验室”等。工学院正在启动e创协会,协会将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如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引进企业人员来校讲座、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创业指导老师等。同时工学院启动了名企实训活动,通过考试选拔等环节,让学生在联想、西门子等众多名企实习锻炼,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有效结合。 3、创业课程建设。由于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晚,大学生创业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都很缺乏,首先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比如试办“创业学”辅修专业和选修专业,进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科研和大学生创业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立项和创业项目申报。其次要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构建分年级、分阶段的以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创业与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三、工学结合,建立地方院校工科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里的工作不仅有模拟的工作(比如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合作培养模式等),还有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比如兼职,实习、创业等),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以及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工学结合模式在专科院校中普遍被采用,学生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实习、工作,但很多高校的本科教育,更多强调理论知识,不论是专业设置还是教学方式,都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我们可以探索出适合本科生教育的较为灵活的“工学结合”模式,比如将项目引进学院,以学院的实验工厂和实验室为操作平台进行研究实践;充分发挥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如机电系和绍兴市机械工业协会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合作,计算机系和阿里巴巴绍兴分公司合作,就信息管理与外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达成初步意向,成立了阿里巴巴“e人才学院”,让有志于从事电子商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和企业里的外贸人员一起参与培训,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化培训阶段,我们还加强了与土木工程协会、纺织服装协会以及一些重量级企业的合作,不定期邀请成功人士来学校专场讲座。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就业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实习、就业一条龙”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全员导师制”、“以创促就”、“工学结合”等就业工作特色,但这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建立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将就业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去,从全局出发,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统筹兼顾,发展创新,实现就业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其洪.起航-大学生就业指导[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6 [2]朱军.以专业为依托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 [3]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前景[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8-11-06  [4]沈杰.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J].当代青年研究,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