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值得崇敬的几位中国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2:24:33
受到温总理“致敬”的企业家
陈光标最先率120人工程队赴前线,冒险救起128人,百万现金悉数送灾民……“中国首善”之称是这样来的:救回128条生命,共捐了785万元现金、2300顶帐篷、2.3万台收音机、1000台电视机、1500台电风扇、8000个书包……这一个个数字透露的正是被各界称为“中国首善”的企业家陈光标及他的救援队为灾区所做的贡献。陈光标的义举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赏,温家宝说要“向你致敬”。(6月6日 中新网)
“企业家要有经营理念,还要有爱心,有灵魂。我向你表示致敬”,温总理紧紧握着陈光标的手深情地说道。无疑,温总理的“致敬”,既展现出了总理高尚的人格魅力,更说明了陈光标的义举感动了总理,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抗震救灾中所凝聚成的最伟大的民族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灾区人民坚韧不拔、自力更生,将人性的光辉解读得淋漓尽致;而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尽其所能、慷慨解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演绎了一曲众志成诚、万众一心抗灾害的动人篇章,完美诠释了人间的大爱内涵。
而倍受社会关注的企业及企业家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大都以迅及的行动、慈善的姿态、大爱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称赞,用无私援助、真诚奉献向社会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陈光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5月13日就带领60台工程机械和120名操作手“几乎与救援部队同时到达都江堰”参与救灾,亲自向受灾群众派发了一百多万元现金。在参与救灾的20多天里,陈光标困了就在车上躺一会儿,饿了就啃一口面包,喝一点矿泉水。每天仅休息三四个小时,先后救回了128条生命。他,被网友赞誉为“中国首善”。
毫不讳忌地说,近年来社会对某些企业及企业家口水不断,就源于他们在关键时刻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慈善之心,对社会的回报远远低于公众的期望值。任何企业的发展,占用的都是公共资源,谋取利益后回报社会这是应有之义,也是现代企业应有的品质。在此前的抗冰救灾中,公众对房产大亨莫名其妙的“失语”便表示了强烈不满,既使是此次抗震救灾,仍有个别企业“吝啬”了自己的爱心。而陈光标们的义举,就是一根标杆,一种示范,一面镜子,理当得到社会的“致敬”。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财富,而是用深度去衡量”。对一个人来说如此,对一家成熟企业来说同样如此。在社会最需要的时刻能够积极展现出自己的爱心,树立起自己的道德风范,这是真正的现代企业,这是真正的现代企业家。温总理的“致敬”,代表着亿万人民的心声,我们也希望更多的陈光标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展身手”。

陈光标 ,江苏黄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05年10月至06年10月一年的捐款捐物达3263.7万元。在陈光标看来,慈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捐助行为,他是以道德爱心为基础的,社会需要发自内心的捐赠。同时,慈善也是一种分配机制,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他始终把慈善事业当作公司发展的重要部分,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忘回馈社会热心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江苏黄埔每年都要从净利润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设立慈善基金,专款专用。
陈光标有句名言:“慈善让我快乐,睡觉都会笑醒”
一个村支书的有愧与无愧
当父亲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下时,他在全力组织抢险救灾;当得到父亲遇难的消息后,他仍然强忍泪水奔走在山间组织村民撤离,并为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当安顿好所有村民后,韩志保在父亲遗体前长跪不起,放声痛哭……(6月5日《成都日报》)
在灾难突袭的瞬间,面对个人生死,面对亲情牵挂,面对群众安危,共产党员究竟该何去何从?彭州市磁峰镇石门村村支书韩志保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响亮回答。“我愧对父亲但我无愧1117名村民”,韩志保心中的有愧与无愧,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不孝父母,何以用情于民?然而,正是钟情于民,强震中我们看到了这样清晰的镜头:
其一,走与不走?“地震了,赶快回去疏散群众。”正在镇里开会的韩志保首先想到的是赶回村里疏散群众,而当他得知自己的父亲也在镇里并被房子压在底下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可一想到那1000多名村民,他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
其二,怕与不怕?强烈的震动,让石门村380户村民的房屋在地震中全部受损,除了5人遇难、10余人受伤外,其他村民全部安全撤离到了一处平地上。大家心里明白:地震了,韩书记没有去救自己的父亲而首先想到全村百姓,跟着这样一位一心装着百姓的好书记,还有什么可怕的!
其三,愧与无愧?“我是党员,又是村干部,抗震救灾我不带头谁带头。”跪在为父亲搭建的简易的灵堂前,韩志保的眼泪决堤而出:“爸爸,就请您在天堂原谅我吧!”抹去眼角的泪水,韩志保又开始为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
其四,垮与不垮?“房子垮了、路垮了不要紧,只要我们的精神不垮。”韩志保反复和村民说着这样一句话。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将母亲交给哥哥照顾后,韩志保就一直组织村民恢复生产。
自古忠孝难两全。实际上,韩志保是一个既重孝道又重感情的人,他可以遵循自己的天性和传统美德,作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共产党员的天职,又使这种亲情之爱升华为人类之爱,道义感上升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的意志、人类的爱心、同胞的真情,共产党人的“大孝至爱”在地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他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他的亲人为他自豪,人民为他自豪。他是新时代真正的孝子,人民的忠臣。
韩志保心中的有愧与无愧告诉我们,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韩志保没有被吓跨倒下,石门村没有被吓跨倒下,石门村村民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因为他们有一个好支书、好支部。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要向如韩志保这样的基层一线领导表达敬意!向如石门村这样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
大喊“让学生先走”的北川县长
本报记者从抗震救灾一线发回的报道中,不止一次提到地震发生的瞬间,有人喊出了一句话,“党员干部留下,让学生先走”———生死抉择间,这是苍穹之下,一种良知在回响。
这是“5·12”汶川地震时,北川县长经大忠喊出的一句话。当时,北川县委礼堂内一个有六七百人参加的会议正在举行。可会议室只有两扇小门,如果都往外挤,后果不堪设想。经大忠在学生撤出后,才带着其他干部跑出快要倒塌的会议室。
感谢上苍,天佑善良。
同样的集会场合,同样的生死关头,14年前的新疆克拉玛依大火,我们听到的却是一句令人怒从心中起的“让领导先走”,280多名花朵般的孩子葬身火海。
谁该先走?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船体即将沉没,只有抢到救生衣的人才可能生还,那么孩子是抢不过大人的;如果从火海逃生,只有很少的出口,孩子是抢不过大人的;如果地震发生,几秒钟的疏散时间,孩子也是抢不过大人的……他们稚嫩的身体抵不住凶猛的灾害,也抵不住身强力壮的同类的挤压。
结果呢?我们所有扶老携幼、济弱扶危的说教,都顿然化做无形;我们所有标榜的文明、进步以及人性的高贵等等,统统被我们自己丢到脚下。我不知道,此时此刻,在自诩为高等动物的脸上,除了弱肉强食的狰狞之外,还会留下什么?
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一句“让孩子先走”,照亮人性的本能与超越本能的分野。
“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这是84年前《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中的话。天摇地动之时,法律的力量不在现场,剩下的只有生存本能,以及心中的良知。
那个主张“逃出一个算一个”的“范跑跑”,也知道“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但当灾难降临时,他一定要确保和自己的孩子呆在一起,否则,旁人也可以不顾他的孩子的生死。那个喊出“让学生先走”的县长,他的孩子在现场吗?那些被老师揽在怀里而生还的学生,也并不是老师的孩子。
“让孩子先走”的喊声并不仅在地震发生那一刻的北川县委礼堂响起,它还在救援现场的诸多角落响起———那些在余震中,钻进随时可能坍塌的危楼,争分夺秒抢救孩子的救援者,他们也在无声地喊着“让孩子先走”;那些背着、抱着孩子,在滚石、山体滑坡中穿行、向安全地带转移的军人,也在用脊背和胸膛无声地喊着“让孩子先走”。
“让孩子先走”也应在平安岁月时时响起,那就是凡事“先想想孩子”———想想他们的奶粉有没有问题?会不会吃出大头娃娃?他们该上学了,会不会有家里穷而徘徊在校园外的孩子?他们的校舍会不会漏雨、是不是经得住震动?他们所接触到的图书、影视作品等,有没有“少儿不宜”……
从1994年到2008年,从“让领导先走”到“让学生先走”。只要这句“让学生先走”能成为我们所有幸存者心中的道德律,那么,这14年的岁月即见证了一个民族从灾难中的成长。

北川县长经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