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40:55
【京城偶寄】
韩咏红 (2010-11-22)
早报导读',1)">[中国早点]让所有人享有平等的机会
[时事漫画]朝鲜展示新建浓缩铀工厂
[全球反恐]卡伊达:千刀割让敌人流血至死
[热点关注]新京报:胶州路鲜花在诉说什么
[主编小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瑞士金表◆850元卖疯了
全球女人满足的秘密武器
曝:手机窃听-定位-拦截
100%进口伟哥-上海直销

我过去不是很明白,中国友人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操心。平日不断提醒、督导孩子学习不在话下,临到高考等关键时刻,当父母的尤为战战兢兢、提心吊胆,既担心孩子达不到最佳状态,还要担心自己对孩子的生活照料不周不慎,深怕万一备战儿健康闹出什么冬瓜豆腐,那十几年培育幼苗的努力将功亏一篑。
紧张型的家长绝不限于社会精英,其中还包括普通工人与低收入群体中的成员。我家打扫卫生的小时工,好几年前从老家农村将独子接到北京生活,她掏出逾万积蓄(1万人民币约2000新元)借读费给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报入稍好的学校,到高考前两年再送回县城续学——根据与中国户籍制有关的规定,外地户籍学生即使长期在城里念书,也必须回原籍参考。
她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提出要改学美术,心想美术生高考分数线较低,考美术较容易过关。于是,她又费了好些钱,给孩子另报进了一所美术培训学校。这样半途插班改专业,据说高考要过关也有相当风险,但母亲决心支持孩子一搏。
我问她:“你没考虑过,他平时成绩不好,你这么费劲儿让他转到美术学校,如果他还是没读出来,那钱不白花了?何不要他更认真学习,全心全意把高考拿下?”
她说:“我们家条件比不上别人,没办法给他什么别的,他现在自己提出学美术,如果还考不上大学,我也算没亏了他了,他将来不要怨我就是。”
这番轻描淡写的说话,在我听来却十分触动。一向认为父母不论社会地位是高是低,他们生养子女,送孩子上学接受教育,这就是最大的恩惠了,子女将来能否有成就得靠自身努力,不能仰赖家庭条件。但是听小时工说话的语气,孩子像是个外人,被天意安排落到她家,她却无力给他提供其他人家的优厚条件,在愧疚感的作用下她更努力去栽培与满足孩子,希望孩子能通过高考来改善社会位阶,重点是:“他将来不要怨我就是。”
小时工的谈话促使我面对这个问题:即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操心,甚至怀有给孩子铺好道路的意识,其中除了文化原因,还有多少社会现实的因素存在?想起来,在发展成熟的国家里,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与参与社会竞赛的机会,一般较能得到保障,这减轻了家庭出身的重要性、缓解家长的直接责任。
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不平等是制度性的存在,这不平等就更难扭转。在中国,贫富差距是一种不平等,此外户籍制将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划成不同等级,你诞生到农村人家里,像抽到较差的签,一生要耗费更大努力才能克服出身背景的劣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理解很多父母的愧疚感。
这是一种人伦关系的扭曲,也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公平,对人伦关系的影响。中国政府今年更明显地将目光投向弱势群体,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十二五)建议将增加低收入定为明确目标,《人民日报》上周也就弱势问题做了专题并采访专家,各界的声音十分明确:更重要的是促进机会的均等公平,包括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等不公平的设置。
我的小时工偶尔也会告诉我,儿子画画有进步了。她那次回乡看儿子的作品,“有点像那么回事”。这时她的语气没有了愧疚,而透露出任何一个母亲都可能有的安慰与自豪。只是,她母爱表达要曲折些,为此所付出的也较“优势”群体多。在有明显差距的社会里,下层群众要表现人伦情感,往往要接受更严格的考验,这又是另一种不公平,但他们之中总有人坚守立场,在承受不平的同时负责任地对待亲人与下一代,这点始终让人敬佩。《联合早报》
(编辑:徐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