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鸣:绵阳文物:历史大转移,转移大历史(南方周末 2008-6-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2:58
绵阳文物:历史大转移,转移大历史
2008-06-05 15:54:33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陈一鸣

图:5月29日早晨,文物装运现场,武警荷枪实弹
建国以来的文化史上,这或许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超常规的文物转移
5月29日早晨,绵阳市博物馆所在的游仙区漫天大雨,几成空城。
9点整,双汇公司三辆运送冻肉的货柜车驶进博物馆。车一停稳,身着雨衣、荷枪实弹的武警马上各就各位,严密警戒。一些人开始往车上装长虹21英寸彩电的包装箱。搬运工们抱着“彩电”就像抱着熟睡的孩子,三车“彩电”足足装了两个半小时。11点半,一辆警车开道,一辆警车断后,中间三辆冷冻货柜车,驶离博物馆。
彩电箱子里装着的是众所周知的秘密——文物。
三天时间,绵阳博物馆安全转移文物6091件,在建国后的文化史上,这或许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超常规的文物转移。
“地震之后那几天,人实际上特别脆弱,跟瓷器一样脆弱。我们就只能跟自己说,冷静冷静,越急越要冷静,千万千万不能出事。”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唐光孝说——
文物转移这件事跟地震一样突如其来。5月26日下午,我正在外面征集抗震救灾的实物资料,以备日后建立地震纪念馆之用。下午4点刚过吧,单位通知我赶回来做文物转移方案。
这次搬迁的基本原则是,首先搬迁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其次搬迁除石刻和饱水漆木器以外的一般文物。饱水漆木器,出土时本身就泡在水里,收藏时也一样,所以这次可以暂缓考虑。
再者就是时间问题。博物馆整个建筑在地震后已由建设部门发出“停止使用”的红色标牌,考虑到博物馆下一步加固维修时也需要搬迁文物,所以方案建议,本次文物装箱后立即实施转移。
方案得到批准后,我们二十来个人就忙包装,这一包就是48个小时,吃住都在库房里,中间还经历了两次余震。
我们的文物存放用了4个库房:金属器一个库房,陶瓷器一个库房,玉石器一个库房,纸张、服装、木质文物、皮质文物等有机质类文物一个库房。我们也就分了4个组。
我们先安顿好家人,把娃娃、老人、爱人,能送走的都送走了,我的娃娃、老婆也赶到成都去了,这样我们就不怕了。
文物登记、包装、搬运,对于我们搞文物工作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只是这次时间太仓促了。所以我们还是再次明确,绝对要做好登记,不能因为时间紧,就跟装红苕、萝卜一样随便往里甩。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分库装箱人员不得彼此串库,包裹之类也不得带入库房。
这次,刚做好的囊匣看出作用来了。囊匣就是专用的文物包装盒,2006年底我们就开始做囊匣,去年大部分都做好了。之所以制作囊匣,是因为当时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款在我们馆建立中心库房,还对文物保存环境提出了要求。囊匣是个小环境,它里面的温度、湿度基本上是恒定的。
我们先把文物装进囊匣,再把囊匣用棉布或海绵包裹好,装进彩电箱子,囊匣中间的空隙用棉絮、纸屑等柔软物填好。
这些彩电箱子是同事钟治找来的。26日绵阳大撤退,找个人都很难,找到合适的箱子就更难了,更何况我们还要那么多。钟治通过游仙区文化旅游局找到了一家包装厂。那家厂子地震后停产,钟治赶到厂里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厂里正在开会准备疏散职工,所有东西都在打封条。还好有些库存的彩电箱子,我们就把它买下来了。晚上10点钟左右,箱子已经等在博物馆门口。
地震之后那几天,再加上防水灾,人实际上特别脆弱,跟瓷器一样脆弱。我们就只能跟自己说,冷静冷静,越急越要冷静,千万千万不能出事。
正常情况下,干完这些事至少需要一两个月,可我们没超过48小时。实际上,珍贵文物包装完成之后,我们还把所有的有机质文物也全部包装完毕,一共装了212箱,装车时结结实实码了两层。
绵阳到广汉平时开车就一个小时,那天开了接近两个半小时。最后抵达三星堆博物馆时,我挨个箱子检查,没有一个变形的。
留在绵阳库房里的一万多件石刻、古钱币等文物,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把它们搬到了立柜上层,每一个库房都用沙袋和封口胶做了密封处理。
至于博物馆门口的国家第一批国宝——东汉平阳府君阙,虽然运不走,我们也花一万多块钱做了防护。先用软泡沫包裹,再用硬泡沫固定,外面又用木板、钢架支撑起来。
“急需武装押运,试想一下,假如出现意外,我们的文物流失到国外……”绵阳市文物局副局长黄晓钟说——
首先是找车,恰巧,抗震救灾指挥小组交通组的李科长我认识,以前还打过多次交道。我请他们帮我找密封比较好的集装箱车,8吨至9吨的,大一点也可以,车况一定要好。还有,出车单位要找国有正规单位,尽量不要找私人车辆。还有,对驾驶员一定要知根知底。
地震之后绵阳市的车都在抢运救灾物资,车辆本来就紧张,我们要求又这么苛刻,他们觉得事情棘手。我说,这是特事特办,在这个问题上,请交通部门的领导一定要帮助我们,这涉及到我们绵阳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一旦有什么闪失,我们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后代。
费了不少周折,终于找到两辆合适的车,是双汇肉联厂运肉的冷冻货柜车。河南双汇在绵阳有一个分厂,他们的车辆状况很好,冷冻车的密封也正是我们想要的。再加上这个单位闻名全国,可信度也符合我们的要求,驾驶员也都是绵阳本地人,一个安县的,一个绵阳城区的。
我们跟双汇调度中心了解两位司机情况时,他们很诧异地问:“你问这么详细干嘛?”
我说,我们运的物资比较重要,市委、市政府都很重视,另外还有武警押运。我们必须把事情的严重性说清楚,具体情况还不能细说。
两辆冷冻车在手,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可装箱时问题来了,装不完。我又跟交通组联系,说还需要紧急征调一辆货柜车。他说:“你现在找车……”我说:“你一定要想办法,现在文物已经运到门口了,不可能再退回去,你今天不调来,我跟你说,我们也没法负责。”
最后关头,又找来两辆货柜车。一辆是重庆民生船舶公司的,也就是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先生创办的公司,知名度很高,信得过。那辆车也是运送食品的,车况很好,车也很大,长度达到12米,宽度8.6米。
另一辆车是双汇硬抽调上来的,我们当时很感动,交通组和地方单位全力以赴支持我们,本来车不够,最后车多了——我们就用了三辆车,民生那辆车没用上。
我们平时和地方公安打交道多一些,与军队、武警很少打交道。遇到这种突发事件,急需武装押运,试想一下,假如出现意外,我们的文物流失到国外……
我们本打算找公安武装押运,但考虑到武警经常执行重要物资的保卫,演练经验和实战经验肯定比公安丰富,武器装备也比公安好。所以我们在方案里提出,请6名武警战士协助这次押运。
我们找到了绵阳市武警支队支队长刘昌建,他表示支持,还叫我马上到武警支队,衔接一些具体事项。
武警6人,单独出动,至此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三星堆没问题
著名的三星堆博物馆在地震中有的地方虽震碎了玻璃,出现了裂缝,但无大碍。
5月23日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广汉市文物局局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耀辉。当时虽然还没有接待绵阳“文物灾民”这件事,但他们已经无意中保护了一些别的县市的文物——该馆举办“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展览,从震区博物馆借了一两百件文物,在此次地震中,这些文物安然无恙。
相对而言,广汉市震感不强,可当时也是地动山摇,水面和地面一同起伏,悬挂在45米高处的三个一吨左右的青铜纵目面具哗哗作响,就像突然复活,凶性大发一样。
三星堆一号馆的两件陶器从展具上震落摔碎,其他文物全部“健在”。著名的“神秘人物”青铜大立人地震时在库房,毫发无损。近4米高的青铜神树在展馆里,由于固定牢靠,也没掉下一枝一杈。
在绵阳市搬来的“文物灾民”中,身份最显赫的当属汉代说唱俑和一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的摇钱树。大立人和神树、说唱俑和摇钱树都度过了这次浩劫,齐聚三星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诡异缘分。
辗转到三星堆的文物中,还有一些说来话长的幸存者——如果严格按照“原址就地建馆保存”原则的话,它们本该留在灾区的。比如北川县三级以上的文物全都保存在绵阳市博物馆,这次它们全都完好,而它们的同伴,现在几乎全都在废墟下面埋着。
命运类似的幸存者有三千多件。它们之所以能辗转来到绵阳,又从绵阳栖身于宝地三星堆,要从2005年说起。当时国家文物局在绵阳博物馆进行“馆藏文物环境达标试点”项目,该馆的文物从此住进了恒温、恒湿的库房。
相形之下,各县的文物库房就太简陋了。当时的照片资料显示,某县的文物库房基本上就是普通的房子,普通的卷柜。字画随便一卷,码在立柜顶上;一个卷柜格子里,三级以上的古代瓷器一个摞一个,跟碗柜没有两样。
绵阳市博物馆中心库房建成之后,六县一市的国有馆藏三级以上文物就被集中上来,由市博物馆代管。暂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物能够躲过灾难总是值得庆幸的。对于文物主管部门和博物馆来说,文物的价值主要有三个: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至于经济价值,那都是次要的。绵阳建城2200多年,谁能无声地证明绵阳的存在?就是这些东西。
(本报记者陈军吉、实习生陈星亦有贡献)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mzg/200806050091.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