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大转移 企业出去利润留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48:24
星岛环球网 www.singtaonet.com
【星岛网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很多经济开发区的土地所剩不多,低价、租金也再不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选择了外迁,港商、台商聚集的珠三角更是如此。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同珠三角很多开发区一样,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低矮的单层厂房已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高层厂房和办公楼。这个占地九十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开发区,如今仅剩可建设用地约七平方公里。
“这些地是预留下来给好项目的。”中山火炬城建开发公司总经理李晶说,“今年开始鼓励建高层。”今年1月1日起,中山火炬区地价由过去的最低18万元/亩,上调到最低25.6万元/亩。高地价迫使像陈士传这样的老牌台商转战他乡,迁入中山火炬区与广东阳西县合作在阳西县成立的产业转移园区。陈士传成为第一个进驻的厂商。
这是目前珠三角发达地区产业园解决土地不足的主要手段,也被广东省政府作为产业转移带动省内落后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样的产业转移园区,广东目前有19个。
但问题接踵而至,即使是在这些不发达地区建设产业园,由于国家土地审批政策的收紧,想拿到指标,难度非常大。
转移
陈士传到现在还不确定,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2006年4月,这位富利来生活饰品公司董事长决定,将公司在中山火炬区的部分业务,转移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如今,项目工程早已开工,资金投入已达五千万元,年底将正式投产。
陈士传在中山火炬区只有一千平方米土地。1997年进入园区后,陈士传公司的业务迅速发展,订单不断增加。但是“开发区没地了,拿地很难”,只能不断加高厂房楼层。
中山火炬区曾一度规定厂房容积率为1.5,但现在这个限制被轻松突破。“从今年开始鼓励建高层,超过1.5的,免报建费。以前建筑密度是30%—35%,现在60%都可以,而且鼓励多建。”中山火炬健康产业基地负责招商的梁经理说。
“我们鼓励建高楼,建高层的办公楼、写字楼,发展总部经济。”李晶说。
鼓励政策实施几个月,效果很快显现出来。新建楼普遍在十层左右或者更高。这使得曾经广袤开阔的开发区,现在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城市中心区。
“长高”的并不只是中山火炬区。在另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广州开发区,容积率下限也由原来的0.6变成了1,最高可达到2。在这里,报建费也已经免去。
“我们地很少了,不希望客商多买地,预留了一些地,也是给好项目的。”中山火炬区的梁经理说。
除此之外的项目,在招商咨询阶段,就将直接被工作人员建议落户到中山市内的其他镇,或者到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
由此,陈士传和他的新公司来到了阳西。但他的公司总部仍留在中山,和其他进园企业一样,阳西新公司七成的税收交给中山,只有三成留在当地。
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实质上相当于中山火炬区的一个“分身”。园区于2005年2月,由中山火炬区与阳西县政府签约成立。这是广东省最早的,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园区规划用地总面积11000亩,分期开发建设,第一期开发建设1500亩,目前已签约项目18个。
这1500亩用地,是阳西当地几年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起来的。为支持园区建设,由当地政府一次性提供,但目前已经被瓜分完毕。
陈士传的富利来公司购得其中47亩,每亩花费9.6万元。据悉,在中山火炬区还有一百多个公司现在也将目光投向了阳西。
“还有客商要来,但是我们不能卖地,因为还没拿到土地证。”同时兼任中阳联合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晶说。
第二期的2500亩用地指标,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申请,但一直还没办下来。现在,李晶一方面要协调园区内项目建设,同时还要将很大部分精力放在争取土地指标上。
4月19日,广东召开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作现场会。珠三角与省内不发达地区联手推动产业转移,日益成为广东省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一政策雏形最初由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提出,目的在于充分整合珠三角招商引资优势和不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实现产业转移。
目前,广东共有这样的产业转移工业园19个。所有园区中,签订入园投资意向项目287个,协议投资179.8亿元。
越来越多的类似园区的出现,令李晶争取土地指标的困难愈加增大。“全省的土地指标是一定的,分摊到各个园区,将会越来越少。”
省长黄华华在4月19日的会上表示,未来15年的土地规划,要向产业转移园区倾斜。
但是这对于园区当前的迫切需求来说,“有点远了。”李晶说。
而事实上,中山火炬区在阳西的园区已经是19个当中运转得最好的了。由于操作较晚,土地指标难落实等等原因,目前,“大部分园区只是挂了一个牌子,实际招商引资的规模都很有限。”李晶说,“如果在土地指标这一块没有突破的话,很多地方将搞不起来。”
土地之困
“缺地现在是一个难题。这是一个全国的现象,但珠三角特别突出。”广东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处处长刘次英说。
国家审计署2005年审计结果显示,全国六十个开发区少收土地出让金55亿元。去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九个土地督察局,每季度就辖区内的土地督察情况汇总上报国务院。今年1月1日起,国土资源部拟定的各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正式施行,要求各地严格实行。
“现在很厉害,用飞机航拍,一旦发现哪里绿地少了,马上就会来盯你。”刘次英说。
他介绍,“产业转移园区解决了一部分项目用地问题,但是这几年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规模不断扩大,而国家在用地指标上卡得很紧,市一级根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随便用地了。”
即使像阳西这样开发较晚的不发达地区,用地指标也同样紧张。在将几年的存量1500亩贡献给产业转移园区之后,阳西几乎拿不出可建设的用地了。
类似的情况在开发程度相当高的广州更加突出。在广州市白云区办厂十多年的台商刘先生,近年来最头疼的就是建厂房的土地。1992年至1994年间,他租用当地村里35亩地,每年租金200万元。当初尚未规划的这一大片土地,如今经规划后,不能再随便建厂房了。
“我现在只能偷偷地建。我曾提出把地买下来,价钱高点也没关系!”刘先生说,但他被告知,这块地被划上了红线,不能卖。
在产业转移形成潮流的时候,刘先生也曾考虑过迁厂,但在当地长年积累起来的人脉等各种资源又使他走不得。“现在我投资也不是,不投资也不是,进退两难!”
虽然成功将企业带到新园区,但陈士传并不比刘先生更轻松。新的园区能否如期拓展,将直接影响当地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原料输入、成品输出等整体环境的改善。
“在中山,我有熟悉的人脉,进原料、出货都很方便,现在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各种费用增加了,如果园区不能形成规模,就很难达到中山火炬区的那种氛围,这对我的企业是相当不利的。”陈士传说。
因此,他近期频频与当地政府部门接触,希望在公司年底投产前,能够把最关键的出货渠道先打通。
而对于新园区的未来,李晶和他抱有类似的隐忧和期望。对于他来说,如果开发区的土地能像大禹治水用的“息壤”一样,生生不息,永不耗减,那该多好。
产业转移园区解决了一部分项目用地问题,但是近几年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规模不断扩大,而国家在用地指标上卡得很紧,市一级根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随便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