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和借鉴 - lord,lord - 博客大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03:02
反思和借鉴
2010-07-07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lordmylord.blogbus.com/logs/68392433.html
批注:
因为最近又遇到了搞教育的姐妹,所以,回想到10年前我的接触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职业经历,上网搜索了有关这家公司的信息。我看到,时光改变的只是事件,但一个人的命运总是有迹可循的。
陈永铨曾经是我的老板,并且是很尊敬的老板,福建人。那是在2000年,工作地点在深圳书城六楼(?),对面是地王大厦,黄金地带啊。我那时的职位是“高级策划师”:一个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但做事相当执着也非常爱学习的理想主义者。我记得曾经在那里创意的一个广告,是登在中国经营报上。名字叫《三思而行》,市场总监很看好,但老板却严厉批评了他,因为不符合风投公司定下的预算制度。我认为我在那里的得意之笔,就是项目手册上那句话:“口渴了,喝水。脑袋渴了,喝智慧之泉。”是的,他确实是一个非常尊重制度的人。也是一个对教育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人。严格意义上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商人。所以,和那些在外冲杀的“市场总监”发生冲突最后不欢而散是会必然发生的(我在职的时候,有个市场总监愤然离去后就在深圳开了一家软件公司,把原来他手下的人拉走了。)所以,那里的“团队”是经常处于“震荡”的。他创业的时候的那些原始股东,其实是为他走到今天,埋下了伏笔。他们没有跟着企业,在观念和心灵上成长。但作为老板本人,确实是很优秀的。我从他身上获益匪浅。
我至今感激的是,正是在他的公司,我接受了市场营销与风险投资的实际操作训练,他让我明白了“市场”。这样的职业经历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在我离开这家公司后,我就基本上是在制造业里做职业经理人了,远离了IT业,远离了教育培训行业。
资金断裂?用人不善?技术派输给“疯狂营销”?
COM-COM危机带给深圳英语培训市场的反思和借鉴
类别:经济新闻 作者:卢亮 原创 浏览量:0
发布时间:2009-07-10
版次:SC02 版名:深圳读本 商业时代 稿源:南方都市报
摘要:从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停课危机让COM -COM这个本地唯一高端英语培训的金字招牌岌岌可危。这个危机到底因何而起?它的背后纠缠着中国企业管理问题上怎样的博弈?

2004年冬,陈永铨(中)和他的COM-COM团队意气风发,事隔几年,这个本土品牌已岌岌可危。本报记者胡可摄
自己可以不要股份,促成COM-COM成为一个社会公益事业,让一个本土老品牌再生。
———陈永铨
中国公司做英文培训,太注重搞学术教育,忘记了市场是竞争的市场。
———于洋
从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停课危机让COM-COM这个本地唯一高端英语培训的金字招牌岌岌可危。这个危机到底因何而起?它的背后纠缠着中国企业管理问题上怎样的博弈?这个创造过辉煌而又背负了过多压力的品牌,要如何向深圳人负责?一个充满投机心态和无序竞争的深圳英语培训市场,从COM-COM事件放大出来,它将带给业界怎样的积极反省和借鉴意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COM-COM的创始人、总经理陈永铨已经在力挽狂澜准备复课,以背负起这个沉重的社会责任,甚至愿意把这个亲手锻造的品牌和教学系统贡献给深圳市民。
资金链断裂引发停课危机
6月初,COM-COM英语的组织方深圳市智慧源培训中心宣布由于现金流危机,暂停一切招生经营活动,并将此暂停招生公告上报相关政府部门,以便妥善处理好员工工资和已报读学员的后续服务问题,首次公开表明了危机。与此同时,其位于新闻大厦和南山的两大中心也悄然关闭。
从今年以来,这个深圳本土幸存的高端英语品牌已是一团乱麻。原培训部总经理吕强回忆,公司引进了新的C E O后,觉得自己被架空,去年11月被逼离开服务了多年的C O M-C O M,自己去创业。后面陆续有高管和教学负责人离开。“我在今年4月份回去时,发现没人认识我了。”吕强说,他离开的时候,困难是困难,但没到今天这一步。
曾经让C O M -C O M引以为豪的记录是,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至少有上万深圳人在这里培训过。当年其大规模的广告轰炸也可用“红火”来形容。“深圳早年的许多中高阶层人士都是C O M-C O M学员,深圳几大有名的企业的头都是我们的V IP.”在C O M-C O M服务多年的雷先生告诉记者,公司最高峰时每月销售额100多万,去年开始陡然下降,2008年四五月份不足40万,今年更糟糕。“很多人不理解办教育怎么会亏呢?公司的最大成本———场地和老师工资太高,难以维持。”
“从今年春节开始,我发现管理的混乱和团队的岌岌可危,才意识到严重性。”C O M -C O M总经理陈永铨坦言,一些人提出退款要求,现在的学员有280多人,假如平均一个学员1万左右,那就是300万。全额退款,这对于现在的C O M -C O M是不可能任务。
“出现危机的根本不在现金流,而是C O M-C O M多年正常运转的机制已经坏掉了,因为C O M -C O M有那么长的口碑,绝对可以维持下来。但机制受伤了,就容易瘫痪。”陈永铨说。在一些老员工看来,走到今日,机制的瘫痪,和去年9月进入公司的新的管理团队有重要关系。
祸起COM-COM新CEO?
去年9月,有多年海外风投经验的华尔街英语运营负责人于洋加盟C O M -C O M担任C E O,为已经步入颓势的C O M -C O M带来新动力。在他和公司之间,有一份颇为可观的期权性协议。
“平心而论他也是想把公司做好。”陈永铨回忆说,但带来的是完全另一套东西。风格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开始几个月想做事,但今年春节以后基本没出现在公司,只是电话遥控管理。他在降低成本上确实做过一些努力,虽然现金流有压力,但他一些降低成本的做法无异于伤筋动骨。对方的管理完全不是来解决问题的,把一个正常运转的企业链逐一打掉。
熟悉C O M -C O M的一位内部人士说:“新的管理团队进来后,包括后期员工人数、入职情况、奖金提成这些情况,我们都掌握不到。新的高管可以随意招人,也可以一句话就把员工骂走。这些情况我们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对待学员,能拖则拖,最后失信于人。”
“发现问题后,想把公司掌控回来。你不刹车,窟窿就越来越大,你想停下来,就是今天的结果。”陈永铨说,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在C O M-C O M陷入混乱的时候,财务系统的监管还是保持严密,不然可能现金流会更快断裂。
而在吕强看来,于洋能力很强,效率很高,谈吐也很厉害,很深得老板的信任。但在用对人与否的问题上,他持保留态度。
不过,于洋前日在北京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对于上述高管的看法并不认同。他表示,从9月开始接手企业到今年4月,总共营业额在200多万,作为一个几乎没有销售的企业运营者来讲应该“是已经做活了”。于洋说:“因为公司的收支平衡点在15万左右,从这个点上讲,远远是盈利和健康的。把在华尔街的业绩完全拿到这个公司了。在业界来讲,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如果不是老板后来干涉,今天的C O M-C O M绝对不会沦落到停业的地步。”他坦言自己和老板的理念相左,今天的结局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东山再起是否可能?
力挽狂澜似乎已经有点困难。深圳晟典律师事务所律师叶小雷告诉记者,C O M-C O M是本土唯一的高端英语,社会意义还是很大的,在老学员的眼里,这个品牌还是有含金量的。他认为,这个危机的处理、这个机构的延续,需要外部机构和资金的进入才有可能起死回生。对于培训行业最有吸引力的———它的内部教学体系,当时花了很大成本开发出来,但是如果这个载体不存在,体系的价值如何体现。所以现在问题还是培训中心的维持。
E F福田学校校长赵蓉认为,当务之急是能够维持下来,为学生恢复上课,这样总比退款赔偿好得多,那是没完没了的。不论赔偿多少,学生始终觉得损伤了。她觉得,应该有妥善解决的方法才宣布停课,至少能保留一个培训中心。
吕强不希望这个品牌在深圳彻底消失,但“自己扶持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已经黔驴技穷”。
“这也是中国的无奈。”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专家说,深圳的培训行业有许可证管理制度,但是深圳现在有多少没有许可证的机构都在狂做生意?深圳早已停止了许可证的审批,因此现在是一证难求。所以如果能够真正控制这个市场,严肃许可证准入制度,深圳培训行业也不会这么无序发展了。
不过,在陈永铨看来,他苦心研发的C O M -C O M教学系统还是有其价值:原来的整个教学体系至今都非常有效,像在线软件还在继续提供服务。一些学员告诉记者,他们当年是靠朋友推荐而来报名,对于其教学方法至今依然觉得收益颇多。
“生意可以做不好,但做人要保持一个负责任的形象。”陈永铨依然表达了继续为C O M -C O M负责到底的信念。
■善后计划
向培训界伸出橄榄枝,COM-COM成为一家员工集体拥有的企业
复课成为C O M -C O M“停课门”事件最好的出路。在陈永铨看来,为公司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据记者了解,按照C O M-C O M的想法,理想方案是引进战略伙伴或外部机构,加入新的股东来重整,交换条件是他们按C O M-C O M学员原来的服务承诺完成在读学员的后续教学与服务工作。不过,陈永铨表示,由于深圳地区有意接受C O M-C O M无形资产、同时具备提供相同服务质量的培训机构非常少,所以该理想方案的继续推进有很大的困难。
“有机构要我们出天价,承接近300人的复课问题。我们觉得这是趁火打劫。这个行业我们很清楚,继续服务的成本是可核算的,远远低于这个价。”陈永铨透露。
相比之下,“不理想但有比没有好”的做法是复课。有关人士表示,与曾经为CO M -CO M工作的优秀中教和外教进行协商,利用自己的可用时间完成在读学员的集中后续教学服务。尽管学员的权益有所损失,但最关键的教学服务得到了基本保障。
据悉,将现有在读学员服务完成之后,这些教师将成为C O M -C O M英语的新主人,重新定位C O M-C O M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成功完成在读学员的集中教学服务后,C O M-C O M将成为一家员工集体拥有的企业。目前,这个方案正在进行中。
■同行看法
这是适者生存的问题。C O M-C O M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它的倒闭不见得有什么影响,只是让每个培训机构清楚竞争很激烈。生存的关键在于特色。
———力推高端课程的深圳新东方的一位发言人
本土品牌里,投入感情多年经营教育的老板真是不多。深圳其他那些外来机构,几乎都是经理人制度。虽然出现危机,但依然肯定陈永铨的敬业和正派。
———EF福田学校校长赵蓉
我们的定位和华尔街、韦博、EF更为接近,前些年CO M -C O M在深圳确实挺火爆,后来高端培训行业比较激烈,学生选择机会越来越多。这个品牌是慢慢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并没太多感觉。
———美联英语公关部朱倩
■关键人物
COM-COM总经理陈永铨:
愿把COM-COM变成深圳人公用资源
商业时代:你现在考虑的是什么?
陈永铨:现在关心的已经不是股东利益,而是学员利益。他们交的钱不能付诸东流。
商业时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C O M -C O M在市场上的口碑有些不好,对于教学品质的投诉抱怨比较多。是事实吗?
陈永铨:好的老师其实都还在,但也引进了一些比较普通的外教,参差不齐。有的学员碰到了较低水平的老师,对比反差,就有抱怨了。但其实教学还不是主要问题,主要是在服务质量的下降。因为一些老员工在去年底今年初陆续走了,新人员的素质、服务态度都明显下降。这才是很可怕的。
商业时代:你觉得自己的核心资产是什么呢?
陈永铨:这个系统的无形资产还是存在的,外教的工作许可证、培训许可证都具备,几乎是无价的资源。这在深圳培训圈里是少有的。
商业时代:考虑过破产吗?
陈永铨:破产是最简单的做法,对自己是一个解脱,我可以甩甩手离开了。但这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把包袱丢给社会。现在还没到山穷水尽,尽量不要破产。其实C O M -C O M的实际债务并不高。
商业时代:COM -COM还有可能重生吗?
陈永铨:自己可以不要股份,促成C O M -C O M成为一个社会公益事业,让一个本土老品牌再生,然后我以义工的方式来为C O M -C O M服务,我都愿意。自己甚至突发一个奇想,如果过去C O M-C O M的上万名学员每人捐资100元,C O M -C O M不仅能够重生,妥善解决所有人员的问题,还能彻底改造成为一个公益机构。这样我可以把它贡献给深圳全社会,在深圳大中小学、图书馆、购书中心等地方安装我们的核心系统,开放给深圳人免费学习。那个时候,我可以全身而退了。
COM-COM英语原CEO于洋:
“他视制度如生命,我视效率如生命”
商业时代:为什么会到CO M -CO M任职?
于洋:我在国外待了20多年,主要做风投。运营过程中,早期代表美国风投收购华尔街英语,后来收购不成,但阴差阳错来到华尔街,是这样一个契机进入教育行业。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个实打实的教育机构,C O M -C O M的系统和初衷,是货真价实,相比之下EF、华尔街太虚了,太多市场炒作行为。从海外回来总想做一个中国自己的教育机构。我就在C O M看到我的希望。我对陈总本人人品和学术的东西很认可。但是在商业行为上不想加入任何判断。
商业时代:出现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于洋:诱发点是还不起房租。从那里开始。高管之间的互相不理解。
商业时代:你们之间的矛盾在哪里?
于洋:理念相左。他视制度如生命,我视效率如生命。
商业时代:你觉得企业有问题吗?
于洋:这个品牌很好。我很欣赏陈总的这套东西。但他们不是市场的人,不懂市场机制。如果说金融风暴,现金流断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根据在哪里?运营和管理脱节,财务和支出脱节。我们要发工资,知道进账情况,但这些都掌握在老板手里。
商业时代:据说你来了之后进行了人员大换血?
于洋:第一天在C O M高层会议的感受,董事会一大堆人全是老板、经理,谁在做事?4个中心就两个销售人员,这里没有销售团队。我觉得要瘦身,开源节流。华尔街是70%的销售,30%的后台,C O M是相反,都是高管,工资很高,不能动的,很像国有企业。比如那些做了10多年的人,公司变成温水煮青蛙的地方。你没有珍惜你的员工,给他们再教育,变成了奴隶,他们一旦离开公司就一无是处了。这是中国公司的普遍性。
商业时代:有人说你身为CEO后期却不到公司上班?
于洋:不错。我不是坐办公室的人,天天开会的人,我是以市场导向的人。如果C E O是技术出身,企业会越走越微缩,因为看不到市场动态。连IN T E L的C E O都没有办公室的。陈总给我一个很大的办公室,我后来几乎都没有坐过。如果C E O不在前线,你是坐以待毙。我在这里第一个月,自己做了一半的业绩。
商业时代:今天这个结果你有责任吗?
于洋:我到现在为止,已经扔进几十万,但没有要求拿一分钱工资。你可以想象一个公司的C E O是天天坐公交车上班,没有报销。我们最大理念差别是,一个在战场上厮杀,一个在后台玩技术。
商业时代:你的意思是你已经仁至义尽?
于洋:不能这么绝对。我是做生意的人,不是找事的人。我接手C O M -C O M是在它随时可能宣布倒闭的时候。它已经有所准备了。这是一个很好转向的企业,而且很快已经看到曙光了。在那么多对手重创之下,从缝隙之中走了出来。我对C O M已经没有发言权了。虽然我们有君子协议,但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到现在都觉得做教育是一个给人造福的行业。以前做风投买卖公司的时候,那只是一个事情。唯一让我心痛的是几百个学员。
商业时代:C O M-C O M事件是否也是行业问题的缩影?
于洋:中国公司做英文培训,太注重搞学术教育,忘记了市场是竞争的市场,像华尔街非常成熟的运营模式,中国公司在竞争对手中显得苍白无力。定位错了,没有清晰地以市场为导向。中国公司老板的心态我不敢恭维。
■深圳危机
深圳英语培训行业落入“营销”怪圈
一叶而知秋。COM-COM危机让深圳行业人士嗅到了整个培训市场的危险气息。回顾深圳英语培训行业的版图,可以发现英语培训逐鹿深圳培训机构让人眼花,活跃着大批前赴后继者。戴尔特、E F、歌唱英语、美式英语、冲关英语、封闭英语、牛津英语、山木培训、慧学等名目五花八门,口号形形色色,从培训费用的优惠,到培训时间的延长和培训内容的拓宽;从培训先进软硬件的引进到培训方式的大胆创新,众多培训机构使出浑身解数,各展优势来打动求学者的心。
据业内人士估计,深圳英语培训机构在高峰期至少有几百家,而现在,经历多次洗牌之后也有上百家之多,大品牌、大资本、大营销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基本集中在华尔街、美联、E F、韦博等几家巨头。不过,在行业人士看来,以C O M -C O M为鉴,这种模式潜藏危机。C O M -C O M的一位高管坦言:“早年C O M-C O M发展的时候只靠打广告,很多人是拿着广告来报名的,因为这样的依赖性,失去了打造优秀销售团队的机会,让后来的华尔街们都打进来了。”
根据E Z C ap ital公布的《2008年中国教育行业投资报告》,由于奥运会等带来的机遇,2006-2008年成为中国教育行业前所未有的投资高峰期。近三年投资案例占所有案例数量的86 .3%,投资金额占所有金额的83.54%.而深圳高端英语的水涨船高,也正是在过去的两年中。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行业资深人士李先生告诉记者,深圳的英语市场都是风投砸钱起家,然后以销售为主导狂拉客户。像华尔街英语是通过销售做起来,一个非常厉害的市场总监创新了一套市场营销方法,到超市商城售卖、发传单,免费课程诱惑你。
李先生说,有的大机构抓住人性弱点的方式让人埋单:销售顾问会问你:“来深圳几年了?买房子没有?买车没有?”如果“都没有”,“那是因为你英语不行”。他从人性弱点打动人心,从而让人掏钱。
据了解,一些英语机构制定了极其严格的业绩目标,比如一个人一个星期做不到15万的任务,就走人。“这些疯狂的销售机构,他们今天卖英语培训,明天去卖饲料,同样可以买得非常好。因为是一个销售公司,英语只是产品。在深圳,有的人是办学校,有的人是办公司。相比之下,后者活得更潇洒。”
还有业内人士提醒说:“很多培训机构都是在去年上半年开的,而金融危机是下半年才开始的。金融危机下,大家白热化竞争的程度,也许倒闭潮刚刚开始。”
“C O M -C O M事件对同行也是一个警觉,毕竟这个高端行业一定要管理和服务跟得上。不求有多快,但要内功扎实,否则生命周期会很短。轰轰烈烈来了就走了的很多,走得稳固的没有几家。”E F福田学校校长赵蓉如是建言。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卢亮
收藏到:Del.ic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