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资料 论述 文章 解读 - {TeacherCN.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17:54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教师CN(TeacherCN.COM)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网络文化,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即时与我们联系,请注明网址及文章,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感谢您的合作!
转载声明:如果您要转载本站文章,请载明出处“教师CN”。
特别声明:教师CN部分文章需征求教师CN同意方可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经允许后再行转载。
“成功阅读”的尝试
[提要]:课外阅读是人生成功的风帆,可当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笔者以为,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扼杀学生阅读热情的头号“杀手”。“成功阅读”是笔者针对这种现状所作的一种尝试性的阅读策略--通过新观念、新方法、新激励来帮助学生成功到达阅读的彼岸。
[关键词]:小学生   课外   阅读   障碍   对策   成功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及当前现状
阅读“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早有定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1]。他对课外阅读可谓推崇备至: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里,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真正的阅读。在他看来,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的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将“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的“命运不值得羡慕的”人。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迫使人们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
从阅读与语文学习这个狭隘的角度也仍可看出阅读的重要意义!撇开冰心、巴金、鲁迅、高尔基、卢梭等大作家的阅读经验不谈,也姑且不提古今中外其它领域上的名人受益于课外阅读的例子。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的一句话一定会引起更多普通人的共鸣:“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地得益于看课外书”。
山东省龙口市实验小学的“大量阅读,双轨运行”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阅读促写的功效。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了非常明确的要求:“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2]。而在阶段目标中,对第一学段(1~2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 。
然而,语文教学却没把课外阅读摆在重要位置。学生中谈“书”色变的大有人在。北京市最近作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只有1%的学生有着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经历”[4];而在少儿图书馆办理借阅证的仅占0.09%……这种现象,在低年级更为普遍。以下是笔者在三所分别被评为区级、市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的一年级中共三个班的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结果:人均购置图书量分别是1.3本、2.4本、1.8本;热爱阅读的学生人数几近零。多么令人心寒的数字!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透析
是什么阻止着学生的阅读热情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评估的不完善导致广大师生群体为追求分数耗尽了精力,从而挤走了学生在校园内的课外阅读时间;社会和家长、教师的一些落后观念(如认为读课外书浪费时间)或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程度上抑制着学生的阅读空间;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决定了其更容易为冲击市场的动画快餐所诱引,这就使学生的业余阅读成为一种泡影了。此外,还有一大为人们忽略的扼杀儿童阅读兴趣的隐形杀手--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这种使学生多次碰壁,信心尽失的“拦路虎”,应当引起广大从教者的特别关注。
这种“隐形杀手”使我想起了生物学中一个有趣的“鲮鱼碰壁”的实验:生物学家用一块玻璃隔开了同一器皿中的鲮鱼和鲦鱼。为了吃到美味,开始时,鲮鱼兴奋地朝鲦鱼发起频频进攻,可是在十几次的晕头转向和一无所获后,鲮鱼彻底沮丧了;以至于在玻璃板抽去后,腹中空空的它对唾手可得的鲮鱼仍视若无睹,最后翻起雪白的肚皮浮在水面上了……
学生在阅读的初始阶段,由于阅历或读物性质等原因,遇到的障碍,就像介于鲮鱼和鲦鱼之间的玻璃板。学生不阅读固然不会死亡,然而,倘若对“精神的营养品”视而不见的话,无异于“灵魂的窒息”。所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拯救灵魂的重任迫在眉睫!
学生在阅读初始阶段遇到的障碍,不外乎两种:客观性障碍和主观性障碍。前者主要是由读物内容过深导致的,如大量用典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以及语言凝炼的古诗词等,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一本非拼音读物则会让所识之字寥若晨星、又未曾学会使用工具书的一年级小学生无从读起。此外,字体太小,排版不合理,插图无趣也是构成小学生阅读障碍的点点滴滴的外因。主观性阅读障碍则是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激励等外力作用下,对通过自身努力能顺利阅读的通俗读物漠不关心的一种态度。
三、解决方法之一:成功阅读
成功阅读,指在儿童阅读的初始阶段,创造机会让他们毫无思想负担地读一些力所能及的趣味读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指导及刺激使学生产生一种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鞭策下,儿童自始至终能较主动地克服他自身的畏难、懒散等消极心理,从而达到阅读的成功。这种“成功的欢乐进而又会迸发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从而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首先,树立新观念,让学生轻装上阵,这是成功的基础。
在浩瀚的书海中,读哪些书呢?
读有用的书一直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文书是家长给孩子的首选读物。由于有了销售的市场,书店里,作文书泛滥成灾;班级书架上,作文书独占鳌头。有趣的是,学生的作文能力却与之成反比例。我并不反对这种功利性的读书,在一个意志坚强的成人读者那里,它有时确有一定的作用。然则,把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灌输给一个刚刚接触课外读物的儿童,往往有拔苗助长之嫌。首先,书籍给予人的往往不是即刻起作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读书并不具有那样一种实用性,让人读了一本书后,就立刻变得聪明。“书的实用效果一般来得很晚,有时往往是多年以后才起作用的”[5]。其次,“有用”与“有趣”似乎是一对矛盾,有用的书往往目标过于明确,少了轻松愉悦的心态,读起来枯燥乏味,使刚刚步出了教科书之痛苦的小读者又栽进了另一个深渊。读有用之书之累,想必每个有一定阅读经验的成人读者都深有体会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学习专业理论书籍头痛,而对一本有趣的小说却手不释卷的原因。一个有意志力的成年读者尚且如此,何况小孩子呢!作文书是比大人们的专业书籍更面目可憎的。
因此,为了呵护孩子们阅读的热情,笔者认为给学生推荐读物时,要把读物的趣味性摆在首位。提倡“无为”而读,读快乐的书。为学生营造一种读书的轻松氛围。“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的建筑自己的幸福”,教育还在于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到幸福与快乐。而我们则常常给孩子制造痛苦,还冠冕堂皇地说这是有趣的。日本《读书杂志》发行人目黑考二的几句话令我们为师者深思:“我倒不是认为老师劝孩子们读书有什么不好。问题出在老师劝学生读某本书时,往往在嘴上说他认为某本书特别有意思,孩子们可以读一读。可实际上老师在向学生推荐某书时,是否真的因为那本书有意思才让学生去读呢?”[6]
孩子们又不是傻瓜,他迟早会识破这种骗局的。
在儿童读物中,魅力经久不衰的恐怕要算童话、谜语和儿歌了。尤其是儿歌和谜语,更受初读者欢迎。
儿歌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文学作品,儿童从儿歌里获得温馨的母爱,获得童年的欢乐,也获得了语言上的训练和培养,以及知识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启迪。人是从儿歌开始走进艺术之宫的。儿歌的语言,犹如百灵鸟的歌唱,天真、自然、活泼、轻快。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恰似清泉流进夏日的心窝,精神上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谜语,短而又短,简而又简,寥寥一二十个字,以生动的形象、巧妙的比喻,描绘出事物的特征--孩子们眼中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不仅锻炼了孩子们联想、推理、归纳的思维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艺术想象的能力。这是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欢乐中进行的,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收到效果。阅读谜语,如同智慧树下捉迷藏,孩子们总是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放手让孩子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吧!用不着担心读物的庸俗低级,在小儿读物中,书的思想倾向一向纯洁、健康!
其次,创立新方法,使学生“屡战屡胜”,这是成功的关键。
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说: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思。一个创新型教师,其教学方法犹如源头活水,用之不竭。促使学生成功阅读的方法很多,笔者以为下列几种可以首选:
(一)“首战告捷”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第一次的课外阅读指导一定要精心策划(不包括儿童在这之前已开始的个别阅读活动,这里所谓第一次,指第一次集体阅读)。通常在一年级上学期学完汉语拼音就可安排课外阅读。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快乐地成功阅读,使他们觉得阅读是一种美好欢乐的事,教师需努力做到:
1、选择特殊的日子,并提前通知孩子,让课外阅读日进入倒计时,让孩子们似迎接节日一样等待它的到来。
2、安排在课内进行阅读,以便学生遇到疑难时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3、统一课外阅读内容,没有统一课外读本的,教师事先需抄印好,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横向比较,及时检测。
4、选择内容宜少忌多,宜浅忌深,宜趣忌乏。
5、帮助每一个儿童顺利通过阅读,并为他们的小小成功欢呼。
6、赠送有意义的纪念品,让孩子们像欢度节日一样记住第一次阅读的甜滋味。
7、富有启发性的结果。
(二)“量体裁衣”法。此法适合课外阅读的任何一个阶段。指根据儿童的阅读实际,对难度不一的读物分别对待:古诗,适合集体吟诵,加强记忆;成语故事,则允许他们对深奥的故事内容不求甚解,熟读标题即可;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在阅读初始阶段,原则上不提倡儿童自读,可采取“你讲我听”的学习方式。“量体裁衣”法同时也要求教师针对不同起点不同能力的儿童给出不同的阅读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在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阅读,“跳一跳,摘到桃子”,其乐无穷也。如我将班级学生按不同的阅读水平分为A、B、C三组,布置给他们的日阅读量的下限分别是100字、50字、30字。
(三)“带课题阅读”法。即让孩子们带着某个特定的感兴趣的问题,有探究性地去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7]。教师所要做的便是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激发其学习的冲动和欲望。“带课题阅读”伊始阶段,教师要在拟题上加强引导,提倡围绕同一课题阅读。而后,在学生阅读水平渐高时可依据个人喜好,任选一题,独立阅读;亦可以小组合作,去搜集资料,获得知识,进而获得结论。
“书到用时方恨少”。当一个人遇到了某个课题,当他面临需要解答的问题时,他就会去求助于书。孩子们更不例外。就在他孜孜以求的时候,他的周围不可思议地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连锁反应”,即他生活的空间不断地被与这一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包围了:去书店时,会发现与自己问题相关的新书;在同学的书架上,在电视上,在报纸上……这种出乎意料的相遇带来的喜悦及答案恍然大悟后的愉悦都是令人刻骨铭心的。
(四)活学活用法。即根据儿童爱仿效的特点,让他们的所读有用武之地。让他们在阅读一些结构上极有特点的文章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仿写,从而尝到阅读的甜头。倘若把质量上乘的仿写文积累起来,编印成册,则更能给儿童一种成就感。这样,让儿童那种潜在的创造性得到了挖掘。
(五)趣味检查法。利用多种有趣的形式经常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效果,达到激励促进的作用。克鲁普斯卡娅说:“布置家庭作业,缺乏检查,只有间或检查一次也会使纪律松驰”[8]。对孩子们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也是如此。不同读物可有不同的检查方式。如检查“谜语”的阅读效果,“谜语大竞猜”是顶受孩子们欢迎的。每期大赛定一个主题,如动物类、植物类、人体器官类、自然物类。由孩子们自己事先独立选抄好不为众人熟知的谜面,再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里在教室登台亮相。这样,实际上每个人都身兼双重身份:既是制谜手,又是猜谜手。制谜手的谜不被破;猜谜手射中他人谜语均可得分。按累计得分高低进行“日谜手”、“周谜手”、“月谜手”的评比活动,同时,给阅读效果作出等级评定。为了成为猜谜高手,孩子们开始博览谜书;为了成为制谜高手,他们不惜买与众不同的谜语书,从中筛选并学习,并且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学着自制谜语。学生从会读到乐写、会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吗?此外,还可以采取闭卷测验形式。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上各种方法不一定要同时运用,可结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灵活选用。
第三,设立新奖励,让学生勇往直前,这是成功的保证。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9]。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上进心。奖励主要有如下几类:
1、头衔类。顾名思义,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也:“阅读之星”、“小高尔基”、“盖鲁迅”……与世界大师们并驾齐驱,是每个小读者的心愿。此外,还可以用成功小读者的名字命名,如“黄纯阅读日”。
2、特权类。给成功的小读者一些“人无我有”的特别优越感,如在国旗下讲话的殊荣;掌管图书柜钥匙的兴奋;无限制借书的快乐;免费进城逛书店的幸福……。
3、物质类。一本有趣的书,一块新颖的橡皮,一个精致的电话本,都是发动孩子们在书海中探索的“马达”。物不在多,而在于新也。
当然,上述三类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但是不管哪种奖励,都要讲求新颖,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成功阅读”作为一种崭新的阅读策略,被我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笔者突出了“三定”:定时读,即精学教材,挤出时间供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定时查;定读物,重点阅读谜语、儿歌。短短一个月的实践,效果显著。突出表现为:1、读物“充实”了,从当时的人均不足1本窜至人均3.2本;各种各样的谜语书、儿歌书占据连环画“一手遮天”的市场。2、学生聪明了。在笔者从四本谜语书中随机选取的25个谜语竞猜大挑战中(听老师读题书面答题),应战的二年级两个班学生均不敌本班学生。具体成绩如下:
班级总人数破谜总 人次总破谜率射中谜语 个数射中率
实验班3928228.92℅2496℅
二(1)班33170.02℅1040℅
二(2)班308911.87℅1768℅
从上表中得知,实验班学生的智慧已初露锋芒。他们不仅轻易取胜大哥哥、大姐姐(有趣的是,前者通常是在老师话音刚落就跃跃欲试,满脸兴奋。后者则常常双眼茫然,请老师再读题一次),就是跟老师比起来,也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了。实验班学生的冠军破谜18个,而同办公室好几位教师也只能达到这个数字。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本文所述方法,有的还只是一种理性假设,有待于实践检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不断总结和完善。
[注释]:
[1][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158页。
[2][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4]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5][6]目黑考二:《不要强迫孩子读书》,《小学教师论文》,教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236页。
[8]克鲁普斯卡娅:《布置家庭作业的方法》,《小学教学研究》,1999年第12期扉。
[9]张庆、徐善俊:《于永正的教学思想和艺术》,《名师精品录》,1998年版,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