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18:22
2009-12-28 12:00:00
周 红 《装饰》 2007年第03期
[内容摘要]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从建筑形式上来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既有浓郁的传统的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兼具海外建筑风格,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保护和研究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对于地域文化的发掘和区域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居/红砖厝/风格/装饰语言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坐落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由清朝菲律宾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斥巨资修建。其始建于清朝同治末年,至宣统三年完工,前后历时45年。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们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形式魅力。蔡氏红砖厝建筑群集中了红砖建筑各种独特的风格样式于一身,成为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
一、蔡氏红砖厝的艺术风格
建筑风格,是从建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特色,是建筑设计者的文化人格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式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肃穆大方,其墙面的红砖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极其相似。后期红砖厝主要以洋楼为主,大多由衣锦还乡的归国华侨修建而成[1]。因为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原因,洋楼既表现出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如欧式的圆形廊柱、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了传统官式大厝的特色,如屋脊飞檐的华丽外饰、砖石门墙、楼房前后的花圃设置等,这种中西合璧的洋楼,是传统红砖厝的一个更新。在众多风格各异的闽南红砖厝中,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其庞大的建造规模和精美的艺术装饰,成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闽南红砖建筑民居典型代表。
蔡氏古民居的外部格局以四合院为中心,讲究中轴对称和空间高低大小的主次顺序,规模大的院落呈多进加护厝形式。建筑群现存民居13座,总建筑用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房间400余间。蔡氏古民居建筑布局按年代分期建造,其基本建造顺序是由东部向西部而建。东部由三排三列加其东部一座而组成。这10座大厝座座相连、和谐统一,庞大的建筑群给人以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感觉。建筑群西部建有大厝13座,其布局按建造年代从东到西依次修建。建筑群的西部基本分为两大块,即南块和北块。南块主要顺东部的石埕大道向西延伸,并在其石埕两侧修建大厝。石埕大道由东向西延伸达到200米,形成整个建筑群体的东西向轴线,使整个大厝给人以开阔宏伟的视觉冲击力。西部大厝比东部大厝建筑规模更大,装饰更为精美。蔡氏古民居的平面布局、建筑构造和比例尺度均十分适于当地生活习惯、气候特点和经济条件,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蔡氏红砖厝建筑群的形式美感
蔡氏红砖厝古民居群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外观上的色彩与图案形成了“面”的形式。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是宫廷建筑中最常用的一种色彩。在泉州蔡氏民居中,建造者并不掩饰自己对于崇高身份和地位的向往,都有意无意地选择了红色来作为民居建筑的基本色调,这与中原建筑素淡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与该地区同海外交往多有关。表现在建筑思想上则少了一份中原文化的含蓄,多了一份自由开放的表现。红砖古厝的砖、瓦均取材于当地丰富、价廉的红壤土,经过烧制而成为各种类型建筑材料。闽南人喜好用红砖红瓦盖房,墙面每每刻意用红砖组砌、贴面镶嵌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有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在角牌的砖墙上面则有砖錾砌成的隶书或古篆体对联。整垣墙用几种规格的红料,经泥水工横、竖倒砌筑,白灰砖缝粘合成红白线条优美的拼子花图案,其色彩异常强烈,形成独具特色且极富文化内涵的“红砖文化”。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其极具特色的流动的“线”来打动人的心灵。首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无穷无尽的以红砖为主题的墙身,飞翘的屋檐、墙身的面与屋檐的线条形成完美的视觉效果。同时,各建筑群体之间形成有条理、有组织的整体,使整个建筑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红砖与花岗岩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蔡氏古民居墙面的天然美感,并与屋脊的曲线形成了线与面的巧妙结合,表现出完美的艺术效果。蔡氏民居中飞翘的燕尾脊给人群鸟争飞之感,檐角的起翘亦如欲将展翅的飞鸟,整个屋顶建筑与天相接,展现出蔡氏民居线条的韵律美。蔡氏古民居的屋顶清一色都采用燕尾脊,十分美观,给人带来一种腾飞直上的感觉。燕尾脊是闽南红砖厝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华侨眼中,唐风宋韵犹存的燕尾脊民居,是其根脉之所系的精神家园,而燕尾脊也传递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情愫。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材料的质地美,运用砖石混砌,即“出砖入石”技术,构成了特殊的天然“点”状美感,这是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砖作为建筑材料从汉代开始就已有记载,而作为石材产地的闽南,花岗岩在建筑上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最终这两种材料在历史长河中终于走到了一起,加上广大工匠们的独具慧眼的创造精神,促使闽南民居在墙面形式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民居的特色。这种“出砖入石”的建筑材料搭配,很好地利用了石材表面与砖的表面所产生的质地对比,从而造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美感。同时,这种石块与砖缝所形成的点、面、线相结合,在民居墙面上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美感。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的结合,无论是石、砖的明暗度对比,还是两者色彩上的和谐共融,以其中所表达的缓和与冲突的意境,都是红砖厝的别具风格之处。
三、蔡氏红砖厝建筑群装饰语言
在建筑装饰上,蔡氏红砖建筑极好地发挥了红砖的风格特色,更将闽南巧匠们的艺术性与创造力发展到极致。在门楣窗楣、墙面转角、建筑立柱上不仅有精细的雕刻图案,其色彩的讲究也使红砖的美感得到完美的体现,展现了红砖建筑的独特内涵。蔡氏红砖厝建筑群的房屋结构均采用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屋顶的屋脊线采用两头微微翘起的优美曲线造型,其端头采用燕尾式做法,仿佛燕子在展翅飞翔。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在材料上采用了红砖和红屋瓦,既区别于北方的灰砖灰瓦,又不同于江浙一带的白墙灰瓦,别具闽南地方特色。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装修精美豪华,与蔡资深拥有的巨大财富和皇帝诰封的社会地位是分不开的。蔡氏红砖厝建筑群的装饰手法有很多,如石雕、木雕、砖雕、泥雕等,装修形式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在其它民居中很少见,而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处处皆有,被誉为“民间瑰宝”。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们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蔡氏红砖厝建筑群中可见大量出色的砖石木雕作品,主要用于外装修,如大门门楣、正门屋檐下、墙壁、外墙基、柱础等处,雕刻方式有线雕、浮雕、半透雕、漏空雕等,西护厝的石雕露窗采用漏空雕,图案精美绝伦,极具艺术表现力[2]。砖雕使得蔡氏民居的红砖艺术更为精彩,在醉经堂大门、世双厝大门等处都有整幅的砖雕,图案多为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猛虎雏鸟等,表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拼花外墙更使红墙丰富多彩、美丽异常。红雕拼花图案和拼出的隶书或古篆体的对联或“吉”、“寿”等吉祥字样点缀在红砖墙面上,为建筑增添了异彩纷呈的气氛,增加了民居的美感,使建筑装饰达到了赏心悦目的效果。木雕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主要用于梁枋、垂花、窗扇、木隔栅等处,门扇及木隔栅均雕刻有几何图案、花鸟器物、人物故事等。大厅处的木隔栅雕刻多贴以金箔,百年后的今天仍金光灿灿,既显示了主人的财富,更具有地方特色。
在蔡氏民居屋檐下俗称“水车堵”的位置里有许多泥塑,表现内容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配以各种颜色。在外窗顶山墙面塑有玉佩卷、古钱币等形式的灰泥塑花图案。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也是装饰的重点,工匠们将彩色瓷碗“剪”碎(摔碎),根据碗壁的不同曲度和色彩,选择合适的碗片贴于泥塑之上,按事先确定的图案镶嵌成逼真的龙凤麟狮、花卉虫鱼等,表现出浓丽的地方特色[3]。当地称这种工艺为“剪粘堆粘”。
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装饰中,还有很多地方表现出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石雕中的鱼尾狮,透出了南洋文化的气息;葱头形山花则反映了伊斯兰艺术的影响;承托斗拱的力神,又具有西方建筑的装饰倾向。蔡氏红砖厝从多层次、多角度体现着红砖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内部空间的布局及外形上均有多样的变化,将中西文化很好地融于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文化内涵与特征
蔡氏古民居的建筑装饰,是能工巧匠们按照实用的要求创造出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加工过程中运用美的规律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其审美形式中,隐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宗教意识,蕴含着人们祈求生活美满幸福、吉祥如意的夙愿。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以家族为中心建立的建筑群,强调宗教的“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及敬宗收族、养老扶幼的思想。这种民居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院落式组群建筑形式,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伦理。在选址上则讲究风水,注重人对环境的感应,满足人的吉祥心理。其庭院空间和室内空间内外相生、空灵渗透,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极强的宗法家族观念、伦理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民居装饰纹样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从社会伦理出发来建构文化。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题材主要包括文学典故、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许多内容反映了闽南人对忠义礼信等品性的强调与重视。在庭院里则表达某种特定情趣,强调“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如在庭院中心花台内种一株百年牡丹,将厅门加工成大理石月门,便构成了“花好月圆”的主题画面。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的吉祥装饰图案,一般通过谐音、比喻、传说、附会等形声或会意的手法来获得象征的意想。在门窗、屋檐、墙柱、山墙的木、石、砖、灰等材料的雕刻或彩绘上,都有吉祥纹样。用于贴外墙的釉面红砖亦组成了各种形状,如以像龟甲的“六角形”代表长寿,以“八角形”代表吉祥,以“圆形”代表圆满,以“钱纹”代表富有,以“梅花形”代表高雅等。
五、给我们的启示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它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不仅包含了人物历史和建筑历史,更多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积淀。这种以实体形态存留下来的文化,正是闽南古民居的生命力所在和魅力所在。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承载着闽南人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为我们探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启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既有闽南建筑文化精髓的承续,又有当地工匠们匠心独运的发扬,体现着这个区域的文脉和风貌特色,延续着生活的传统风俗。它是区域魅力和区域竞争力所在,可以成为发展城乡经济的特殊资源,更是塑造区域形象品牌的重要条件。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及各种现代设计理念的冲击,这些古民居建筑群落正在日渐消失,我们要进一步去发现、保护这些文化遗存。现代化发展必须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前提,不但要保护古民居建筑本身,还要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甚至空间形态和尺度。古民居建筑强调的环境自然观正是当代设计所缺乏的,民居的形态与环境的和谐,社会与文化思想的结合是我们认识理解民居的重要方面,只有对其进行深刻理解研究,我们才能更合理地对古民居加以保护、研究和发展。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在建筑学中具有独特的建筑样式、风格特征和装饰语言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集红砖建筑各种独特的风格样式于一身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从建筑形式上来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不仅具有浓郁的闽南红砖民居的特征,又具有南洋风格,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与南洋建筑风格融合起来,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既是传统民居中的瑰宝,又是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借鉴的宝贵财富。对闽南红砖民居的研究与保护,有利于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设计观念结合起来,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对于延续城市文脉,创造富有地域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文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课题05DG122《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抢救、保护与研究》研究论文
注释
[1]吴丽敏 :《泉州红砖厝建筑风格初探》,集美大学艺术考察报告与毕业论文,2006。
[2]同[1]。
[3]黄金良:《泉州民居》,海风出版社,福建,1996,第256页。
周红集美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