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圣行天路④ 】之〖 风格鲜明的藏、纳西、白族民居〗 (2010-10-11 8:42: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03:02
滇藏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之地。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风格鲜明,各有特色。出于职业本能,笔者在滇藏借旅游之际,顺便对当地的藏族、纳西族、白族的民居建筑作了一番考察。

  ■ 既粗犷又重装饰的藏族民居

  在西藏,以及邻近西藏的青海玉树、四川康巴、云南香格里拉等地区,凡有藏民居住的地方,虽然其各地的藏式民居会略有差异,但藏式传统建筑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则十分明显。

  ● 古朴、粗犷的建筑艺术

  风格独特的藏式建筑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给人以古朴、神奇、粗犷的美感,形成独有的鲜明地域性和文化同一性的基本特点。

  一是收分墙体。墙体下面宽、上面窄,墙体收分角度一般在5度左右,建筑物重心下移,保证了建筑物的稳定性。二是加厚墙体。由于历史上砌筑材料主要以生土和碎石为主,为增加建筑高度,采用了加厚墙体的作法。三是做边玛墙。即在墙的上部用一种当地生长的边玛草做一段墙,既减轻了墙体荷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浑厚收分的建筑外形,使藏式建筑显得稳重、坚实,提高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一层、两层为主

  在自然村落中,藏式民居一般以一层平房、两层楼房为主。在拉萨等城市则有三、四层的楼房。在藏式建筑中,最常见的是石木结构,也有生土夯垒的土木结构。

  ● 平顶为主,林芝有坡顶建筑

  由于年降雨量少(拉萨500毫米/年,日喀则422毫米/年,那曲430毫米/年,阿里140毫米/年),绝大多数藏区民居是平屋顶建筑。笔者上过几次藏式建筑的屋顶,感觉其屋顶似柔性结构,人在其上走感觉屋顶会随之颤动。但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公共建筑的屋顶却如同水磨石一般坚硬(见到大昭寺维修工程的众男女民工在边唱歌边夯实屋顶的工作情景)。虽然雨水不多,但这些平顶建筑都十分注重其排水系统,以防暴雨。

  也由于年降雨量大(650毫米/年),林芝地区的藏式民居采用了坡顶建筑。红色、蓝色、紫色的坡顶建筑,远观与其它藏区的民居建筑显然不同。

  ● 院落式的藏式民居

  无论是拉萨人口密集区的藏式民居,还是雪域高原的藏式民居,藏式建筑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据有院落。甚至在拉萨仙足岛生态住宅小区的现代商品房,也采用院落式的联排别墅。

  笔者在拉萨藏族居住区小昭寺街居住的藏式旅馆家乐宾馆,亦为典型的院落式建筑。其它旅馆如拉萨的藏游人、平措、东措、格桑花香、八廊学,拉孜农民旅馆等,都是院落式的民用建筑。但藏式院落一概为平地,方便停车及人们活动。

  ● 讲究门窗、檐口装饰

  藏式建筑虽有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兼容性,其建筑色彩、装饰各有特点。但一个鲜明的特征是,但凡一幢具有浓郁藏文化特色的建筑物,其门窗檐口必是其建筑装饰的重点。

  典型的窗饰中的窗格、黑色窗套和窗楣等装饰,是藏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集中表现。其它装饰如门饰中的如意头、角云子、铜门环和松格门框等装饰;檐口装饰中的石材、刺草、粘土等不同用材装饰;屋顶挂置的经幡、宝伞等布块,法轮、经幢等铜雕等。所有这些藏式建筑装饰,形成独特的藏式民居的建筑形象。

  ● 大色块稳重,小色彩鲜明

  藏式建筑的色彩运用大胆细腻,构图以大色块为主,表现效果艳丽明快。通常使用的色彩有白、黑、土黄、红棕等。每一种色彩及其使用都被赋予某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白色有吉祥之意,黑色有驱邪之意,土黄色有脱俗之意,红棕色有护法之意等等。民居、宫殿、庄园的外墙色彩以白色为主,寺院的外墙色彩以土黄色和红棕色为主。而窗户则都使用黑色窗套。

  藏式建筑在门框、门楣、窗框、窗楣、墙面、屋顶、过梁、柱头等建筑构件细部,会同时调绘红、黄、橙、绿等多种艳丽的色彩,色彩的运用表现得十分细腻与对比强烈。西藏各地的藏式建筑墙面和建筑构件细部的色彩运用有所区别,但基本色调基本一致。院落大门及其门洞,往往是藏式建筑装饰的重中之重,其艳丽、庄重的装饰内容及画面,给人一种宫殿般的辉煌与礼遇。

  藏式传统民居建筑既有坚固粗犷的一面,也有精雕细刻,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一面,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建筑艺术的殿堂。

  ■ 坐西向东的纳西族民居

  丽江的纳西族建筑给人以亲切和谐之感,丽江世袭土司木氏行署木府和历史上马帮文化的代表马家大院(马金品先生故居),是典型的木结构纳西式建筑。

  ● 坐西向东的民居建筑

  听木府讲解员说过,丽江土司木氏心向朝廷,于是其行署建筑木府不象我国大多数民居建筑那样坐北朝南,而是坐西向东——中国皇帝之所在。

  木府的向背,导致丽江古城所有建筑的向背。事实上,丽江古城选址独具特点,布局上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优势,西靠狮子山,北依象山、金虹山,南向开阔平坝,形成了坐靠西北面向东南的整体格局,既避西北寒风,又向东南光源。这样,使得古城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 外廊环绕的两层楼房

  历史上马帮文化的代表马家大院是典型的纳西式民居。丽江古城的明清民居建筑,文化内涵丰厚,纳西风情浓郁。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纳西民居一般皆两层式楼房。

  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较高,方向朝东,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南北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

  丽江气候温润,使得当地的纳西族民居面向天井一面,均以外廊环绕,既方便居住者交流,也对各房动静一目了然,方便照应。

  ● 抗震的木结构建筑

  纳西人在房屋的建筑设计上一直着重考虑抗震性能,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纳西族民居的瓦屋楼房在讲究结构布局的同时,采用穿斗式木结构,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这从1996年“2?3”地震中,丽江古城民居房墙大量倒塌,但主体框架仍保持完好等灾情中可以略见一斑。

  ● 精致建筑,精致院落

  早先的纳西族民间手工艺人,怀着对东巴的信仰与崇敬,用雕刻刀在普通的木块上,刻画出东巴神像、东巴象形文;从神龛、神台到祭祀的用具,蕴含了民间雕刻艺人的智慧才艺。

  在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民居中,可见雕绘装饰的手工木刻工艺被广泛的应用于纳西族民居建筑上,如花窗槅扇、梁头装饰、花井罩、穿枋装饰等。纳西民居里的门窗槅扇“六合门窗”成了最贴近人们生活的手工雕刻的实用性工艺品。

  纳西族民居建筑与白族民居一样有画墙装饰,但其应用比之白族民居画墙少得多,其精彩也略逊。

  所有住过丽江古城客栈的驴友,都会被纳西式院落的温馨精致所打动。纳西族居民喜爱在院落内种植花木,摆设盆景,这一特点使得住在丽江古城客栈内的游客赏心悦目。

  纳西式院落铺地多以卵石与小瓦片构图,这些构图往往不是简单的图案装饰,而以“福”、“寿”等中国传统福喜文化为其主题而赋予人文含义。纳西院落铺地之精致,堪舆苏州的江南园林相比美。

  长期以来,纳西人形成了崇尚自然、崇尚文化,善于学习和吸取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对其民居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纳西式民居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生动,装修精美雅致。

  ■ 中国书画上墙的白族民居

  白族没有文字,因此汉族文化对白族的影响甚大,尤其是白族民居,其以中国水墨书画装饰的建筑外墙,显得比汉族更汉族。

  ● 白族注重民居

  与游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来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 ,因此,注重居住条件就成了白族最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流行这样的俗语,说是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即便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喝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在过去,建盖一所像样的住房, 往往成了白族人毕生的大事。白族人追求住宅的宽敞舒适,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等作用。

  ● 粉墙画壁的二层楼房

  云南大理的白族民居多为二层楼房,三开间,筒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前出廊格局。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尤耀人眼目。

  最为典型的是白族民居的“粉墙画壁”,山墙屋角多用水墨图案装饰,典雅大方,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 ,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普通的白族民居外墙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作墙饰;豪宅的白族民居外墙以重彩浮雕作墙饰。但无论何种墙饰,远观的粉墙黛瓦风格是一样的清秀隽永。

  ● 院落式的白族民居

  就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白族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两者比较:一、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二、北京四合院 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采用什么形式,视居者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所定。

  白族很讲求住宅环境的优雅和整洁,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多数人家的院落里都砌有花坛,种上山茶、 缅桂、丹桂、石榴、香椽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使居住环境更为优雅。

  ● 建筑装饰重在照壁

  白族民居中的照壁是其建筑中艺术装饰最集中的地方,其照壁除了瓦顶飞檐的粉墙之外,还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有的在两边塑鱼,以示稳固。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香四溢,怡静幽雅。照壁与正房和两侧楼房构成三房一照壁的格局。

  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画更为集中突出。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民居建筑还有泥塑,造塑多为龙凤、古瓶、花卉。

  ● 精致门楼装饰门面

  富于装饰的门楼是白族民居建筑形象的集中表现。白族民居的门楼一般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 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 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

  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 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

  ● 木雕艺术大放异彩

  白族民居的正面为木结构,因此木雕艺术广泛用于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

  ● 就地取“石”材

  白族所居的大理盛产大理石,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

  白族民居建筑除了粉墙黛瓦之外,又以精美木雕、书画外墙装饰,比之传统的徽派建筑更多了一层文化含义,成就中国民居建筑中一朵清秀的奇葩。

  ■ 既粗犷又重装饰的藏族民居

  ■ 坐西向东的纳西族民居

  ■ 中国书画上墙的白族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