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延中:探索毛泽东晚年的生命焦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4:31:53
[1]本文是作者2007年3月31日凤凰卫视中文台《世纪大讲堂》所作的演讲稿。这里根据演讲速记稿对史实和口误做了更正和补充,但仍保持原演讲的口语风格。关于毛泽东在1971年9月13日 “林彪事件”以后对于自己身后之事的看法,此稿一概省略,将来待补。
[2]参阅:郭金荣《毛泽东的晚年岁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此书实际上是毛泽东晚年身边工作人员孟锦云的回忆录,由郭金荣组织成书。
[3]毛泽东:《同斯诺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4]陈湖、文源编《毛泽东的三十险难》,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115页。
[5]陈晨:《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的前前后后》,《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4年09月07日 第八版。
[6]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7]毛泽东:《愚公移山》,《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2页。
[8]See, Robert Jay Lifton , Death in Life:Survivors of Hiroshima, New York:Random House, 1968.
[9]张仙朋:《为了人民……》,《当代》杂志,1979年,第2期。
[10]弗洛伊德:《对战争和死亡的看法》,载《论创造力与无意识》,孙恺祥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231页。
[1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5页。
[12]Robert Jay Lifton, Revolutionary Immortality: Mao Tse-tung and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8. p.69
[13]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0页。
[14]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七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党的文献》,2006年1期,第6页。
[15]毛泽东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情结甚至一直影响到“文革”运动的发动。据王力回忆,在“四清”运动中,面对刘少奇支持并陪同王光美到各省作“桃源经验”报告的事情,“江青到毛泽东那里哭,说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才作了秘密报告,现在你还没死,人家就作公开报告了。”参见:《王力遗稿·王力反思录》,香港:北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573页。另见:刘武生《周恩来的晚年岁月》,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6]转引自:张家康《毛泽东眼中的斯大林》,《党史文苑》2004年第1期。
[17]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1-383页。
[18]参考《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36-642页。
[19]引自: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增订第三版),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35、141-142页。
[20]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页。
[21]黄克诚:《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页。
[22]同上,第311页。
[23]思齐:《泪中的怀念》,2000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24]陈湖、文源编《毛泽东的三十险难》,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25]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111页。
[26]转引自: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27]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6页。
[28]《1994年7月1日访邓力群纪录》,《话说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4-345页。
[29]《刘少奇年谱》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1、52页。
[30]转引自: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经张素华研究员搜索,在毛泽东“七千人大会”上的所有文献中,甚至包括会议以后的毛泽东讲话,均未发现有这样的一篇讲话。毛泽东在此为何如此而说,则需要进一步查证。
[3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0页。
[32]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
[33]《伍修权同志回忆录(之四)——中联部八年(1958.10--1966.12)》,载《中共党史资料》第7辑。
[34]毛泽东:《同斯诺的谈话》,《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401页。
[35]《斯诺在中国》,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297页。
[36]《毛泽东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谈话记录》,(1966年5月5日)。
[37]参见:陈明显《晚年毛泽东》,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6—427页。陈文并未給出文献的具体出处,经向作者本人请教,陈明显教授答复他曾看到过该文献的档案资料。
[38]均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5-1396页。
[39]《访问吴旭君谈话记录》(2002年1月18日),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9-1390页。
[40]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41]毛泽东:《致江青的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42]参阅:何云峰《<众说纷纭解玄奥>-毛泽东致江青的信研究评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3]对于是否在1966年发动“文革”,撤消刘少奇,看来毛泽东当时并不是没有踌躇的。据1984年2月18日“廖汉生访谈录”载:“周总理说:毛主席下来决心,写了《我的一张大字报》,晚上把我叫去,交给我,让我向大会传达,后又收回去了。第二天晚上,又把我找去,再把《我的一张大字报》交给我。现在毛主席已下了决心,要改组政治局常委。”参见: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9页。另见:刘武生《周恩来的晚年岁月》,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44]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1-1782页。中央文献版《毛泽东传》没有给出此段重要史料的具体时间,涉及毛泽东的谈话对象时也只是说:“毛泽东在他的住地召见华国锋等”。而且这段引文虽然使用了另体字,但却未加引号。《毛泽东传》的作者拥有直接查阅原始档案的便利,其它重要引文也都直接采取档案注释方式。但毛泽东此段如此重要的自我评价,《毛泽东传》标示的出处却是“参见叶剑英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记录,1977年3月22日。”这样的注释方式与该书中其它引文形成鲜明反差,实在与常规不符。我们不知作者这样处理文稿的具体用意?是否可以推断其中暗示着某种难言之隐?我们对此只能存疑。
[45]转引自: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4页。
[46]参阅: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5页。
[47]魏菲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李君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