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命晚年的七个女人(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56:39
字号:大 中 小

 

 江青:

江青在1966年5月后,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代理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在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6年10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和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宣布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进行隔离审查。

1977 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永远开除江青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以反革命集团首犯判处江青死刑,缓期二年执行。198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裁定,对其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原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不变。


1991 年3月15日,江青在北京酒仙桥的住处高烧不退,因而被送进公安医院。与其它病人一样,江青要填写住院单。这次,她写的名字是:“李润青”。这再一次表明她对自己和毛泽东婚姻的怀念之情。“润”是毛泽东早年的使用的字,“李”是江青的姓,“青”则是江青的“青”。3月18日江青高烧退了,体重减了几磅。她被转到“一套病房”接受住院治疗,病房内有卧室、卫生间和起居室。医生再次建议给她的咽喉施行手术,但她拒绝了,同时轻蔑地说:“我就不信你们敢不小心翼翼地对待一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她日趋虚弱的时候,江青更常常想到毛泽东。她在枕边保存着毛的手迹,衣上别着毛的像章,床头柜上放着一张江青和毛泽东在中南海晨起散步的照片。每天清晨,当新的一天开始时,她都要背诵毛的诗词或阅读毛的《选集》。清明节到来的时候,她要求去天安门广场上的毛泽东纪念堂,同时要求允许李讷带一卷白纸到公安医院来,她可以给毛做一个花圈。但她的这两项要求均遭到拒绝。

江青觉得,应该抓紧时间撰写她的回忆录。每天早上,读过毛的书后,她就坐在摆有纸和笔的小桌旁。情绪高兴时,为了修正历史的记录,她还会就自己正在写作的手稿题目征求护士的意见。“《毛主席的忠诚战士》怎么样?”她问护士,或者:“《献给毛泽东思想的一生》”她还会想到更富有挑战的题目:“《打倒修正主义,建立新世界》。”

5月10日,江青当着众人的面撕碎了她的回忆录手稿,并要求到酒仙桥她的住处去。这一举动使周围的人大吃一惊,但是没有允许她这样做。5月12日,因为听了江青的情况,李讷和她的丈夫来到医院看望江青,但江青拒绝见她们。5月 13日,她在一张《人民日报》的头版一个位置上潦草地写着:“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25年前的今天,文化大革命中的1966年5月13日,政治局召开会议。这次会议制定了新的斗争路线,同时江青被任命为权力很大的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的负责人。5月14日凌晨1点30分,护士离开江青的卧室。将近3点的时候,虚弱而绝望的江青从卧室爬到卫生间。她用几个手帕结成了一个绳套,套在浴盆上方在铁架上。她用被和枕头垫在下方,以便自己能够得到打结的手帕。她将头伸进绳套,接着又踢开身下的被子等物……




王海容

王海容出身于一个知书识礼的书香门第。她的祖父王季范,是一个比较有名望的无党派知识分子,50年代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参事,后来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他对王海容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王季范与毛泽东的亲缘关系,使王海容得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并得以“飞黄腾达”。王海容的母亲,叫肖凤林,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王海容对母亲很孝敬,后来一直跟母亲生活在一起。

1965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办公厅。开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部长与总理的文电收发,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然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还有德高望重的周恩来总理的特殊关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着特殊的“分量”。  

到外交部之后,王海容的工作可谓春风得意。从她履历中可以看到:1965年11月,她作为外语学院的毕业生跻身外交部办公厅,按一般的情况顶多也只是个科级秘书。其后,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轰轰烈烈”搞了三四年。这期间,她出入中南海,活跃于毛主席身边,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名位,但其“活动的权力”则等同于高级干部一般。  

到了1970年夏天,由周恩来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担任外交部礼宾司“负责人”。时过一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为礼宾司的副司长。第二年,又一道任命下来,王海容被提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再过一年多一点,王海容被任命为外交部副部长了。此后,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干便是4年多,直到失势倒运。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工作人员一样,伏倒在毛泽东的遗体前痛哭不已。一个时代结束了,王海容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同年10月,“四人帮”倒台,中央和国家机关中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都被隔离审查。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王海容也被宣布停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交代,她说清楚了自己的问题。从1978年12月底起,她的工作关系从外交部移交到中央组织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为了适应新的工作,中央又决定让王海容到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按照中央党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学员的进修学习时间为半年或1年。但是,王海容却在中央党校整整呆了3年。
   
1984年,王海容终于被重新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职务虽然比外交部副部长低,但依然保留着副部长待遇。从此,围绕在她身上的神秘的光环消失了,但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却浮现了出来。



谢静宜

河南省商丘市人,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军长春793部队(今解放军电子学院)毕业后入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工作。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党支部组织委员,青年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1958年入中央办公厅机要学校进修。

1959年任毛泽东主席的机要员,1968年后,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任北京市市委常委,1973年任北京市市委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被撤销党内外职务接受审查;后在审判“四人帮”余党时,谢静宜因坦白认罪较好,被免予起诉。

谢静宜有
:“在毛主席身边”,“毛主席给予我们的教育,理解和关怀”,“跟随毛主席在外地视察”等的美誉。

谢静宜自1959年至1976年年在毛泽东身边担任了17年的机要秘书,主席亲切地称她为“小谢”。那风风火火的17年,“小谢”叱咤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曾被主席亲自点名为北京市委书记,这是主席身边工作人员荣任的最高级别,随着“文革”的结束,她被宣布隔离审查。

如今,她早已从北京市委某单位退休,过着极其普通的生活。夲博秦全耀认为
谢静宜真是应该感谢毛主席,换上别人不可能被免予起诉,起码也要判上个十几年刑。

1999年谢静宜填词歌颂毛主席。


       《南乡子》

    何处望杭州?

    刘汪两据一号楼。

    西子湖畔景已旧,

    悠悠,

    不见主人泪空流。

    老人精神抖,

    稳坐小庄挥神州。

    古今英雄谁敌手,

    无有,

    人民思念好领袖。

  小谢九九年十一月七日于杭州





张玉凤

1974 年至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临终,张玉凤已经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了。这期间,中国政治经历了邓小平复出、四届人大召开、江青集团力量坐大和式微、毛远新出任毛与政治局的联络员、周恩来病重、所谓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总理人选安排、大量受屈干部的政策落实、军队干部对调、再次扳倒邓小平、天安门追悼周恩来活动、唐山大地震、毛泽东去世、毛去世后各派力量的角力、粉碎“四人帮”等等重大事件。

  
作为机要秘书,张玉凤想不看到什么都难。更何况,毛泽东晚年,他离不开张玉风,毕竟,从1962年起,这位如花年龄的女性就在毛泽东的专列上服务了。可以说,毛泽东想到什么,张玉凤就能敏感地知道一二。毛泽东晚年发音不清楚,但只要他动动嘴巴,发出哪怕几个不连贯的音节,张玉凤基本上就能解读出来。曾经发生过毛泽东与张玉凤冲突后,毛泽东将张玉凤驱逐出去的事。但张玉凤可以走,毛泽东却离不开她,没有多长时间,毛泽东先自认输了,让汪东兴尽快将张玉凤找回来,并说下了很动情的话:我也这么大年纪了,脾气是有的,难道你的脾气比我还大?也还真是张飞的后代呀!

文革结束后离开中南海,调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后由于个人意愿又调回铁道部,1988年从铁道部老干部局退休。现主要从事毛泽东藏书的研究,编有《毛泽东藏书》24卷。
  
  

张玉凤
父亲曾是牡丹江铁路局的铁路搬运工人。张玉凤1967年与在铁道部工作的刘新民结为夫妇,育有两女。



孟锦云

孟锦云是个湖北姑娘,12岁就考入了空政文工团,成为了舞蹈演员。1963年4月,孟锦云还不满15岁。但已经出落得楚楚动人,身材苗条,皮肤白晰,特别是双眼明澈如水。被选上到中南海“出任务”。

那时,中南海经常为中央首长们举行舞会。几乎每周一,两次。军队文工团不需政审,调动容易,姑娘们又年青,漂亮,所以经常被调去“完成任务”。由于文工团里经常去的“老同志”渐渐有的结了婚,生孩子或演出任务忙,因而上级决定选一些小学员进去见习见习,而孟锦云就是其中之一。

孟锦云于1968年到1973年被捕,劳改整整5年。1973年孟锦云出狱,并很快被分配到武汉军队医院,从一个舞蹈演员,变成了病人的护理员。


在毛泽东晚年的岁月里,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年轻女人:一个是机要秘书张玉凤,一个是护士孟锦云,是她们陪伴毛泽东走过了最后两年岁月的幕后人物。至于张玉凤为大家所熟知,而对孟锦云则较陌生。

20世纪70年代,一次在北京偶遇以前的“战友”小丽,得知事实---原来是小丽见到毛泽东时提到她的“文革”时期的遭遇,毛泽东下了“最高指示”要空政放人,她才得以被释放的。为此,孟锦云于1975年5月在小丽带领下再次走进了那道神秘的“红墙”,在获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张玉凤首肯后,孟锦云见到了毛泽东。孟锦云兴奋地走上去自我介绍道:“主席,我是湖北来的孟锦云。”“记得,你不就是我的半个小同乡吗?”。毛泽东十分认真地听完后对孟说:“你就留在我这里工作。”时为1975年5月24日。从此孟锦云成了毛泽东生命之路上的最后一名护士。

据孟锦云后来回忆,作为毛泽东晚年少数的身边人之一。她与张玉凤两人每天轮流照顾毛泽东,寸步不离。任是谁人要见毛泽东,必须经由她们两人的安排。可见孟锦云亦是毛泽东最信任的人,据说有一次还是孟锦云劝服毛泽东动白内障手术。事实上毛泽东对她工作相当满意,经常让她读报纸,文件,有时甚至让她处理信件,代毛圈阅党中央文件等等。
孟锦云与毛泽东朝夕相处,日夜相伴,共同度过了489个日日夜夜,成为了毛泽东最后一段生命旅程的见证人。



吴旭君

时任毛主席护士长的叫吴旭君。主席风趣地说:“‘无细菌’这名字好,她是搞医务工作的,讲究卫生,没有细菌,这样就可以不生病嘛。

毛泽东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是个有些传奇的人物,自1953年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到1974年底因病倒后离开,她在毛泽东身边整整工作了长达21年。在这长达21年中,她克尽职守,兢兢业业,日夜坚守在护理毛泽东的第一线,同时,她也留下了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动人故事。

如今的她,现已退休。老人家个子不高却透着精干利索,满头银发却精神焕发,现在的人们很难把吴老和当年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中毛泽东接见时,伟人身边的那个精干灵巧的解放军女护士联系在一起。


吴旭君后任305医院副院长。





芦荻

她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非常知名的一位女教授,更因为其曾作为毛主席人生暮年的最后一位“伴读”。

1975 年,患老年性白内障的主席事先已知将为自己读书的人之姓名。第一次见面就微笑着问:“你大概喜欢秋天吧?”卢荻不知其意。主席又问她会不会背刘禹锡的诗《西塞山怀古》,知会了,二人共同吟诵。卢荻明白主席是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卢荻秋”来说自己的姓名。紧张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芦荻,原名芦素琴,祖籍湖南,1931年出生于辽阳的,书香门第,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抗美援朝期间,她跨过鸭绿江,做起空军记者。朝鲜战争结束后,于1954年年起,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文革”期间调往北京大学中文系。1975年初,毛泽东主席因患眼疾而无法读书,时年44的她为主席
进中南海,12次为毛泽东侍读

1988年11月,芦荻开始筹备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1992年,经农业部批准正式成立,同年12月,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社证字第3685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000年1月,通过了清理整顿,再次注册登记
芦荻当会长至今。10年前策划富亚喝涂料,遭小动物保护协会现场抵制,此时老秦方知他们的首领是芦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