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面高油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59:58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吴钉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纽约、伦敦市场原油价格先后创出每桶135美元新高。最近六个月,国际原油价格涨幅过半,而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却波澜不惊。针对近期市场中“油气价格即将放开”的传言,国家发改委5月22日在其网站上澄清,“这一说法毫无根据”。
然而,正视高油价的现实,理顺国内市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允许汽柴油价格上调,对中国已是刻不容缓。
2007年,中国进口原油1.63亿吨,进口量占原油总消费量的46.6%。在经济高速增长,需求旺盛的背景下,2008年的原油进口规模和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即使考虑人民币升值和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取得份额油的因素,中国为石化类能源支付的成本也已经大幅增加。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油站不变的价目表只不过将这一代价由显性转为隐形。原油价格上涨的成本在炼油环节中消化,其结果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油厂亏损经营,并获得巨额财政补贴,民营炼油企业则陷入困境。
国际能源署(IEA)5月13日发表的报告预计,2008年中国为补贴油价内外倒挂,付出的成本或将高达450亿美元。这相当于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5.2%。无论国有资产减盈、财政补贴还是返还增值税、石油特别收益金,最终买单的都是全体纳税人。
2005年,高盛分析师Arjun N. Murti曾预言油价将达到100美元/桶。日前,他再度预测油价将在两年内突破200美元/桶。面对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继续管制国内市场成品油价格,将使中国经济面临巨大风险。
其一,低油价放大需求,抑制供给,加大了能源供应缺口。尽管发改委三令五申,大量炼油企业仍以设备检修等形式,削减成品油产量以减少亏损。日前,浙江、河北等五个省市,再度出现了柴油供应紧张,司机排队数小时加油的局面。频频出现的“油荒”正对国家的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其二,成品油市场形成双寡头垄断,将抬高全社会的能源成本。不享受政府补贴的民营炼厂、加油站纷纷倒闭,或被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收编。成品油生产、供应领域日益缺少竞争,其真实成本将难以测算。政府为保障供应只能对垄断企业的“亏损”予以“实报实销”。缺乏成本约束的企业,其低效率经营将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其三,成品油价格补贴“劫贫济富”,有悖社会公平。能源价格中包含财政补贴,消耗更多的汽油就意味着占有了更多的公共资源。这样相当于无车族补贴有车族,小排量经济型汽车的用户补贴高油耗豪华车的用户。明显与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缩小贫富差距的职能背道而驰。
其四,扭曲的价格信号误导经济发展方向,不利于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低廉的能源价格客观上鼓励了高能耗、高浪费,同时加剧了环境负担。结束价格管制,经济才能对高油价做出反应,节约用油,提高燃油使用效率。今年一季度,美国对海外原油的依存度三十年来首度出现下降,便是一例。
借口抗震救灾和控制通胀,反对放开成品油价格的观点似是而非。无论为保障救灾和灾区重建,还是保护农民、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政府都责任也有能力对成品油的产、供、销进行干预。通过对救灾、农机、发电、供暖和城市公交用油给予专项补贴,完全可以达到干预目的,这并不支持对全社会的成品油消费进行补贴。
事实上,需要补贴的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很小。变“暗补”为“明补”,既可以减少财政负担,又可以令真正需要补贴的群体最终受益,效率与公平得以兼顾。价格管制只能隐藏而不是消除通胀压力。惟放开油价,CPI才能更准确地反映通胀程度。成品油价格将迅速上行,抑制需求和投机,从根本上缓解通货膨胀。
借口抗震救灾和控制通胀,反对放开成品油价格的观点似是而非。无论为保障救灾和灾区重建,还是保护农民、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政府都责任也有能力对成品油的产、供、销进行干预。通过对救灾、农机、发电、供暖和城市公交用油给予专项补贴,完全可以达到干预目的,这并不支持对全社会的成品油消费进行补贴。
事实上,需要补贴的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很小。变“暗补”为“明补”,既可以减少财政负担,又可以令真正需要补贴的群体最终受益,效率与公平得以兼顾。价格管制只能隐藏而不是消除通胀压力。惟放开油价,CPI才能更准确地反映通胀程度。成品油价格将迅速上行,抑制需求和投机,从根本上缓解通货膨胀。
中印燃料补贴“抬高”油价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忧虑油价不断攀升的人,终于听到一些好消息:亚洲经济体正在缩减其慷慨的补贴方案。周四,台湾表示汽油价格从下月起估计将上涨20%,而印尼和马来西亚也在酝酿类似计划。随着油价飞涨,其它面对越来越高补贴开支的亚洲经济体,也在检讨自己的补贴政策。
不过,在抑制需求方面要产生真正有效,要求亚洲油耗最大的经济体也采取同样做法。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预测,按现行政策,中国和印度的总计净石油进口量到2030年将增至每日1910万桶,几乎4倍于目前水平,也高于美国和日本现在的总计进口量。更现实的定价,理论上应该大幅抑制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油价的上涨压力。
但与人们的直觉相反的是,某些国家补贴的结构意味着,这些补贴实际上压制需求(或至少让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非刺激需求。在中国,国家控股的石油集团一方面按照市场价格进口原油,另一方面按照限定的价格销售成品油,它们对此感到不满,因而以削减销量作为回应。在印度,信实工业(Reliance Industries)关闭了900家汽油加油站:为了与国有同行竞争,该公司灌满的油箱越多,亏得也越多。况且,尽管有种种关于取消补贴的传言,中国、印度置身于最不可能放弃补贴的国家之列。中国复杂的补贴机制似乎更加根深蒂固了。中国向炼油商进行补偿的做法最近得以制度化,这些炼油商如今将每月收到补偿款项,部分原因是政策制定者不愿在奥运期间遭遇令人难堪的短缺。尽管绝对数字庞大(国际能源价格估计净补贴达到每年430亿美元),但这仅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
另一个问题是,需求最具弹性的,往往是最穷的国家,它们对总体需求的影响相对不大。因此,尽管亚洲出现的某些态度转变是正确方向上的可喜一步,但就目前而言,这仍只是“桶”中的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