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博物馆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1:13
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位于圆形展厅四层 J厅
该展览以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的对比、西周与东周青铜器的对比作为贯穿展览的两条轴线,通过展示北京地区独特的青铜文化面貌,将北京地区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地位呈现出来,展示了北京地区青铜器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
该展厅共展出文物132件(组),以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的对比、西周与东周青铜器的对比作为贯穿展览的两休轴线,通过展示北京地区独特的青铜器文化面貌,将北京地区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地位呈现出来,展示了北京地区青铜器多元化并存的特征。首都博物馆所收藏的青铜器独具北京地区特色,许多器物是国之重宝,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伯矩鬲
西周
通高33厘米 口径22.9厘米
北京房山区琉璃河251号墓出土
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的盖钮,盖面饰以浮雕牛首纹,角端翘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头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才(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此鬲纹饰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头纹装饰,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周初青铜器中的杰作。

西周 环钮簋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西周青铜礼器的纹饰逐步脱离商代晚期以来繁缛、狰狞的传统,风格趋向简化、典雅。此簋素面无纹,突出了造型的庄重别致,表现了西周青铜礼器装饰风格的转变,也从侧面体现了商、周王朝的更替对社会风尚、精神文化的影响。

三角云雷纹高足豆
战国中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76年)
北京怀柔出土
高49.2厘米 径16.8厘米
此豆的器盖翻转过来便成了高足盘。这种细长柄、圆盖上有三足的铜豆是燕文化特有的造型。

9856蟠虺纹壶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北京顺义南彩出土
高40.3厘米 底径16.5厘米

伯矩盘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11厘米 径33厘米
盘内底铸有铭文"癸伯矩作宝 彝"。此盘造型古朴,纹饰精湛,是一件具有商末遗风的文物精品。

春秋 三铁云纹匜
春秋早期(前770年-前671年)
北京廷庆玉皇庙出土
匜用于沃盥之礼,以匜浇水为客人洗水手。周代沃盥之礼所用的青铜水器先后经历了盘、盉,与盘、匜两种组合。

轴饰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昌平白浮出土
轴饰套在车轮、车厢之间的车轴上,起加固、保护车轴的作用。轴饰为高级贵族的马车所专用。

蟠螭纹兽耳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高41.3厘米 口径75.4厘米
此鉴口沿处有四个形态各异的龙耳,一对为龙首衔环,一对为爬龙探首伏耳,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作宝尊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28.5厘米 径22.4厘米
此尊纹饰极尽繁缛,工艺精湛,是铜尊中的精品。器内底铸有铭文"作宝彝"。

西周 单子工父戊卣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盖上的镂空钮装饰蝉纹,盖内及器内底铸有相同铭文“单子工父戊卣”。

6190西周 班簋
西周中期(前10世纪—前9世纪中期)
班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件蜚声中外的器物,此簋有四个兽首环耳,以内卷象鼻为足将簋身托起,造型奇特罕见,器腹内底的铭文多达198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毛公”东征的史实,这一史料与秀丽的文字都具有重要价值。
班簋并非燕国器物,它出土于北宋年间,被视为簋中之宝而为历代皇家珍藏,曾收灵于清代宫廷收藏目录《西清古鉴》中,但在清末战乱中失踪,北京的文物工作者于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属供应站发现了即将进入化铜炉的班簋残片,方使国宝重现世间。其经历坎坷曲折,更显珍贵。
铭文太拗口略去.

圉甗(图片上居打不出"甗"这个字)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41.5厘米 径25.7厘米
腹内壁铸有铭文"王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彝"。意思是周王在成周(今洛阳)举行""礼(祈福、祈丰收的宗教仪式),赐贵族"圉"贝币,圉铸甗为念。

西周 戈父工鬲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腹内壁有铭文“戈父工”。

西周 圉簋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器身与方形底座饰有精美的兽面纹、夔纹。器盖内壁有铭文“(上面三个十下面一个本)音fu”是某种祈福、祈丰收的宗教仪式,此簋的铭文意思是周王在成周(今洛阳)举行的宗教仪式中赐贵族“圉”贝币,圉铸簋为念。

攸簋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高28.5径20.3厘米
此簋以象首、象鼻构成双耳,三虎足,造型甚为罕见。器盖与腹部均装饰绚美华丽的带冠凤鸟纹。器盖内壁与器底铸有铭文:"侯赏攸贝三朋,攸用作父戊宝 彝,啟作綨",记述了贵族"攸"受燕侯赏赐三朋(30枚)贝币,铸簋为念。

鸟纹大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期-公元前771年)
铜钟是悬挂起来以木槌撞击演奏的乐器,它也是中国传统金石之乐的典型乐器。中国古代铜钟最大的特点是"扁体双音",即钟体截面为椭圆形以形成共鸣腔,以木槌撞击钟体外侧近口缘部的正面与侧面,便可以演奏出两个音阶。双音钟是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与民族音乐高度发展的结晶。

西周 子方罍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罍是大型盛酒、酿酒器。此罍器盖模仿房屋屋顶,器形庄重,纹饰精致,是铜罍中的精品。器口内壁铸有铭文“子”。
西周 伯簋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簋双耳作鸟形,以四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四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华美又不失庄重,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盖内与腹内底有相同底有相同多方:“伯作乙公  簋”。
兽面纹方座簋
西周早期 (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器有铭文“口作文祖宝尊(这字左边有个包耳)彝”

扬鼎
西周早期 (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器内底铸有铭文“扬作父辛宝尊(这字左边有个包耳)彝”意思是贵族“扬”铸此鼎祭祀其父“辛”。“宝尊彝”是对青铜礼器的泛称,意即宝贵,尊贵的青铜礼器。
西周 兽面纹鼎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鼎以细腻的漩涡状云雷纹为地纹,衬托出纹饰兽面纹与凤鸟纹的瑰丽与神秘。这种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高浮雕动物纹为主纹饰的纹样,是中原青铜器纹饰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方法。此鼎腹、耳及足底编织物残痕,是墓葬中铺垫于随葬品下面的茵席留下的痕迹。

战国早期 三犀鼎与匕
战国早期(前475-前376)
北京通州出土
此鼎的高附耳、细长鼎足,均为燕国铜鼎的特征。鼎盖上的高浮雕写实装饰则是典型的燕国铜器装饰风格。此鼎出土时腹内还有两件用于舀取食物的铜匕。

春秋早期 重环纹鼎
春秋早期(前770年-前671年)
北京廷庆玉皇庙出土
此鼎壁薄足细,造型轻巧秀雅,已完全脱离了西周铜鼎庄重、雄浑有风格,代表了东周青铜礼器的新风尚,此鼎铸造于中原地区,它作为北方民族引进的中原文化成组礼器之一,出土于北方民族贵族墓葬中,体现了中原礼制对北方民族贵族阶层的影响。
春秋  剑一组
西周 象首纹簋
春秋 单耳云纹和
春秋早期(前770-前671)
北京延庆玉皇庙出土
和是东周时期出现的饮酒器。此和腹部饰战国的带状勾云纹与三角云纹。


东国时期 辖
肇卣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  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卣通体有一层艳丽的枣皮红锈层,盖内与器内的铭文“肇作祖宝尊(此字旁边应有包耳旁)  ,意思是贵族“肇”制此卣以祭祀祖先。

西周 伯簋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
此簋双耳作鸟形,以四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四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华美又不失庄重,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盖内与腹内底有相同底有相同多方:“伯作乙公  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