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心中】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6:45:53
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

首博新馆《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藏品

2005年12月25日 北京娱乐信报 点击:32次

 

罕见的配有座驾的藏传佛教摩利支天菩萨像,坐驾为7头猪(首都博物馆藏)

  编按:【摩利支】(天名)Marici,又曰摩梨支,摩利支天,摩利支菩萨,摩利支提婆。译曰阳焰。以其形相不可见不可取,故名。又曰华鬘。以天女之形相名之,常在日前行,有自在通力之天神也,若念之,则离一切之灾厄,特为武土之守护神,密家所传。此天之印咒,以隐形法为其至极。本行集经三十一曰:‘摩梨支,隋云阳焰。’不空译之摩利支天经曰:‘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害,无人欺诳,无人能缚,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罚,不畏怨家,能得其便。’天息灾译之大摩利支菩萨经一曰:‘摩利支菩萨陀罗尼,能令有情在道路中隐身,非道路中隐身,众身中隐身,王难时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不令得便。’

 据北京娱乐信报18日消息:

【北魏佛像】

在此次新首博的《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中,共展出佛像262尊,而且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馆藏珍品。展、厅入口一尊高大的彩绘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像为北京地区现存的最大、年代最早的石刻佛像,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据介绍,此像年代争论颇多,佛像从主体风格看是北魏太和时期雕造,但主尊的头饰、衣纹装饰性雕刻与当时的风格明显不符,应该是北魏太和之后重修的。除了正面的佛像外,在高1.65米的佛像背后还密密麻麻地刻有124尊小佛。

佛像上明显的修补痕迹显示出其坎坷的经历,崔学谙告诉记者,1998年3月,看守佛像的村民发现佛像被偷走,便报了案。经过半年努力,警察将3名窃贼擒获。因为犯罪分子在盗窃过程中将佛像摔成5块,并在地下埋了数月,石佛上的彩绘虽未受到太大损坏,但也不如以往鲜艳。

【春秋青铜剑】

老馆长亲手挖掘

首博新馆首次把北京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以实物的形式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崔学谙带领记者在北京历史文化展厅中参观,他笑着说其中很多文物都是他和同事亲手挖出来的。

学春秋时代考古的崔学谙曾是首都博物馆的馆长,现任首博顾问,他曾亲自参加过北京多处古代墓葬的挖掘工作,其中展厅中展出的几把延庆山戎墓出土的青铜剑就是他参与挖掘的,那次考古工作整整进行了一年,冬天最冷时要先在地面烧一堆劈柴,把地烧软了才能再做清理。后来发现青铜剑时,不敢使用大型工具,就用小毛笔、小竹签一点点剔去上面的泥土。

【民国老座钟】

80岁老画家无偿捐赠

在老北京民俗展中,大到四合院的大门、小到记录收支的账单,过去常穿的老式长袍马褂、瓜皮帽等都是来自民间征集和捐赠。

首博文物征集部主任王春城介绍,“只要在旧货市场看到有价值的民俗文物,我们会立刻征集收藏。同时,我们也一直在面向市民征集文物,因为这些旧物里记录着咱老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已80多岁的老漫画家李滨声不仅热情地为布置民俗展厅出谋划策,无论几点打电话,都是有问必答。老人还将过去亲历的一些民俗活动一一画了出来,这样首博恢复祭灶等场景就有了依据。

记者了解到,老画家还无偿捐出了一台民国时期的老式座钟。因为送钟谐音“送终”,所以给人送礼时如果送钟表,在普通人看来是很不吉利的。而李滨声老人捐赠的这台座钟却放置在洞房里,当年座钟曾是送给新人的结婚礼物。据老人介绍,当时作为结婚礼物的钟表含义和一般人理解的不一样,送钟是祝福新人有始有终。(记者 张然/文 刘志坚/摄)

编辑:乐平


  “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主要展出汉藏佛像精品。展览的主题是:全面、系统地展示我国汉藏佛像艺术的历史风貌,同时展示北京地区佛教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亲眼目睹佛像艺术在我国汉族、藏族地区发展、演变的脉络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艺术风貌;欣赏佛像艺术表现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品格和艺术神韵;了解佛像艺术蕴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与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密切关系。展览分为汉传佛像艺术和藏传佛像艺术,共展出佛像262尊,种类齐全,造型各异,风格多样,其中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馆藏珍品。




















前言


汉传佛教造像艺术
  汉传佛教指流行于我国内地,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汉传佛像艺术是汉传佛教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汉传佛像艺术在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形成了具有鲜明汉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佛教汉化的重要载体。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北魏 太和(477-499)
  这尊像结跏跌(音加夫)端坐,头部高昂,饰呐旋状发型,项有高肉髻。面颊丰腴,大眼细长,神态威严。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肩披偏衫,胸前衣领上饰折带纹,与山西大同支冈大佛袈裟上的笆挝蒲恢隆R挛菩词岛裰亍S沂纸崾┪尬酚 J质魄浊凶匀弧K淖阕不肫游戎兀 湔 胺胶土礁霾嗝婵袒 赡瘛⒙ 丁⒑ 俗笆 墓┭ 恕⒕碓频任剖魏屯及浮W 罂逃小按蟠 钡让摹L逑至吮狈较时懊褡逍劾 ∷兜男蜗筇卣骱臀幕 剩 砹吮蔽航鹜煜竦淖罡咭帐跛 健?


青白釉瓷观音菩萨像
  宋(960-1279)
北京丰台出土
  这尊像结跏跌(音加夫)坐,头梳高发髻,戴宝珠花冠,花冠正中塑有小化佛。通体素白,仅袈裟边缘青白色釉。袈裟自头顶披下,露出面部及前胸。宽额丰颐,眉间饰白诧丹凤眼微睨,神态安详。胸前缀有璎珞及丝带。胎质洁白细腻,塑造精巧,体现了宋代佛像和陶瓷艺术鲜明的时代特点。


石雕释迦牟尼佛涅盘像
  辽(907-1125)
  这尊像侧身卧于石床上,头饰螺发,头顶肉髻微隆;面相生动,神态安详;身着袒右肩袈裟,胸前露出蝴蝶结,衣纹写实自然。风格粗犷,形象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佛涅盘时情景。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 洪武二十九年(1396)
  这两尊像为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台座束腰处刻有铭文:“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像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曰施。”据铭文可知,这两尊像是由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周五朱肃的王府出资铸造的,当时一共铸造了五千零四十八尊。风格古朴典雅,做工小巧精致。


铜镀金旃(音沾)檀佛像
  旃檀佛来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据《增一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上到忉(音刀)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当时人间的优填王思念佛陀,就命工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其像站姿,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施与印,身着通肩袈裟,衣纹在身体正面呈波谷分布。后来,不管用何种材质,凡是雕塑成这种样式的释迦牟尼佛像统称为旃檀佛像。


铜镀金普贤菩萨像
  明
嘉靖十一年(1532)
  普贤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在佛教诸菩萨中行愿广大,所以有“大行普贤菩萨”的美名。其形象标志是骑一头六牙白象,象征其行愿广大。这尊像造型端庄,做工精细,保存完好。莲座后刻有铭文:“大明嘉靖十一年正月初八曰父讳曰男陈佐发心追造。”



铜镀金西方三圣像
  清(1644-1911)
  这是一组佛教净土宗崇奉的造像题材,中央主尊为阿弥陀佛,主尊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这三尊像皆立于仰莲座上,各结不同手印,表示各自不同的宗教身份和功用。像下台座做成池塘形式,四周雕以扩栏,池中水波荡漾,并生出三枝莲茎。其创意来源于净土宗经典《阿弥陀经》宣称的“七宝池,八功德水”的记载。





石雕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隋 开皇二年(582)
  隋代佛像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影响,一方面继承北齐、北周佛像艺术的遗韵,同时又表现出新的发展与变化。造像的面相方面不圆,广额丰颐,躯体敦实,脖颈细长,全身比例失准,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点。这两尊像为同时雕造,是隋代佛像代表之作。





铜增长天王像
  元(1271-1368)
  增长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主要掌管南瞻部洲。这尊像头部高昂,双目圆鼓,上牙咬住下唇,下颏长髯垂胸,气势凛然。全身武士装束。头戴战盔,身着甲胃,足登高靴,身披倒“U”字形帔帛,衣纹刚劲有力。站立姿势,右手当胸,手中紧握长剑,为其身份标志。形象威猛。造型完美,是一尊难得的元代佛像精品。


铜十一面观音菩萨像
  晚唐—宋(9-13世纪)
  北京西城出土
  十一面观音源于北周(556-581)印度高僧耶舍崛多翻译的《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这尊像为汉地流行的十一面观音标准形象,头顶小佛头堆叠排列,正中有一立佛,面形圆润,神态平和,身着长裙,衣质轻薄贴体,双臂挽帔(音配)帛,亭立于束腰莲花座上,体态优美大方。


石经幢
  辽(907-1125)
  北京门头沟双林寺
  这是经幢一部分,为四面柱状体。四面各刻一尊佛像,为四方佛,即东方香积世界不动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微妙声佛。四佛像皆头饰螺发,身着袒右肩袈裟,头顶肉髻平缓,胸部肌肉写实,体现了辽代佛像的鲜明特点。





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像
  北魏 太和二十三年(499)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尊佛像是北京地区现丰最大的早期佛教雕塑。主尊为释迦牟尼佛,跣(音显)足站立,头部高昂,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躯体健壮、气势雄阔,具有北魏太各时期造像鲜明特点。主尊两侧为合掌恭立的二胁侍菩萨,身后为圆形大背光。背光后上半部有十二排小佛像,下半部有造像题记及捐资人名。些像年代历来争论颇多,从主体风格看为魏太和时期雕造无疑。但主尊的头饰、衣纹、两侧的胁侍菩萨造型、背光前后的装饰雕刻等,与当时风格明显不符,应为北魏太和之后重修。此像原在海淀区车耳营村,1998年失窃追回后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石雕舍利函
  辽(907-1125)
  北京朝阳出土
  这件石函呈长方形,中央凹槽奉置佛舍利。四侧面分别刻有释加牟尼佛涅盘(正面)、缠裹世尊(右侧)、升棺说法(左侧)、荼毗(音图皮)舍利(背面)。画面人物众多,内容丰富,雕刻精美,形象生动,对研究辽代佛像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铜漆金菩萨像
  明(1368-1644)
  这尊像头梳高髻,面相庄严肃穆,躯体丰腴、修长。上身横披天衣,饰有璎珞珠宝与钏镯,下身着长裙,衣质轻薄贴体,衣纹流畅自然。
体态优美,装饰华丽,雍容华贵,堪称明代佛像上乘之作。


彩绘释迦牟尼佛像
  辽(907-1125)
  北京门头沟区博物馆收藏
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头饰螺发,头顶现高肉髻,大耳垂肩。面相丰满,眉间有白亳,双目俯视,神态宁静。身着袒右肩袈裟,袈裟上涂有朱彩。左手当胸,右臂残断,两手似结转****印。对研究辽代佛像艺术及北京地区陶瓷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赵俊兴造一佛二菩萨造像碑
  东魏 天平三年(536)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这件造像碑呈圭形,正面开龛(音刊),浮雕一佛二菩萨像。主尊跏跌(音加夫)坐姿,左右手分别结施与印、施无畏印。面形长圆,脖颈细长,头部有莲瓣装饰的头光。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下摆悬于左肘。衣纹呈阶梯式分布,颇具装饰性。二菩萨立于仰莲座上,头戴花冠,身着长裙,胸前饰交叉式璎络。体现了东魏佛像承前启后的鲜明特点。


三彩水月观音菩萨像
  明 嘉靖四十二年(1563)
  这尊像头梳高髻,面目娟秀,神态安详。上身天衣横披,手挽帔(音配)帛,胸前饰璎珞,下身着长裙。半跏(音加)坐于象征观音道场补怛(音旦)珞珈山的岩石形台座上,姿态自然闲适。全身肌肤施白釉,衣饰用黄、绿、酱、黑四色釉表现。台座正面雕有一条飞腾的胶龙,标明观音是坐在海岛上,龙是他的坐骑。座后有“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匠人口”题记。体态优美、形象秾丽丰肥、色彩富丽华贵。







铜镀金韦驮像
  明
崇祯十四年(1641)
  丰驮是佛教著名护法神,原来地位很高,为四大天王的统率,后受明代《封神演义》影响,变成四大天王的部属。一般供奉在佛寺天王殿壁后,面朝北方,守护主殿释迦牟尼佛。这尊像身着武士装束,右手托金刚杵,形象威武彪悍。台座上刻有“大明崇祯辛巳年虔命御用监恭造”铭文,为明代宫廷御用监所造。


石雕高僧像
  金末元初(13世纪)
  北京双塔庆寿寺海云塔基出土
  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面形圆润,双目炯炯有神,嘴角略露一丝微笑。躯体肥胖,大耳垂肩,身披袈裟,右手当胸拈佛珠,形象生动传神,是一尊高度写实的高僧肖像。据考,此像是金末元初活动于北方地区的佛教临济宗高僧海云印筒(1202-1257)禅师的法相。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明 景泰元年(1450)
  北京
  莲座上刻铭文:“大明是泰元年岁次庚午圆授广病善戒坛传法宗师兼龙泉寺住持道观施金镀。”其中,“广善戒坛”是明代北京律宗两大戒坛之一,在今天宁寺;“龙泉寺”即今门头沟区潭柘寺;“道观”是潭柘寺第三十六代律宗祖师。


铜镀金阿弥陀佛像
  明
景泰元年(1450)
  北京
  这尊像与景泰元年释迦牟尼佛为同一组佛像,莲座上所刻铭文与释迦牟尼佛相同。




铜镀金文殊菩萨像
  明(1368-1644)
  北京
  此像左右肩花上分别有经书和宝剑,为文殊菩萨身份的标志。整躯做工精细,装饰繁复,胎体厚重,具有明代宫廷造像遗风。


铜镀金金刚持像
  明(1368-1644)
  西藏
  金刚持是藏传佛教崇奉的本初佛,在藏传佛教中地位极高。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头戴五花冠,面相庄严。上躯袒露、下着绸裙、全身璎珞珠宝装饰。两手交叉于胸前结金刚哞(音轰)迦罗印、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持金刚杵,表示方便与智慧圆满具足。全身多处镶嵌松石、体现了明代西藏地区造像工艺特点。


铜镀金弥勒菩萨像
  明(1368-1644)
  西藏
  此像头冠上有一宝塔,为弥勒菩萨身份的重要标志。






铜镀金莲花手
  吐蕃分治时期(9-13世纪),尼泊尔——帕拉风格
  这尊像头戴三花冠,头顶结高发髻,耳边扇形冠结横出。并有“U”形宝缯(音增)翻卷,馀发垂肩。面相妩媚,额间饰方形白毫。上身袒露,挂项圈、璎珞,左肩斜披连珠式圣带,下身围薄裙,两腿间有密褶式垂带,四肢有钏镯装饰。三折技式站立,体态婀娜。左手当胸,右手下垂结施无畏印。整体造型及装饰样式体现了尼泊尔——帕位造像典型特点。



铜镀金金刚手菩萨像
  叶蕃分治时期(9-13世纪)
帕拉风格
  这尊像头戴花冠,顶束高发髻,面相端庄。上身袒露,下着薄裙,双肩披帔(音配)帛。帔帛顺体侧笔直垂下,衬托出身体的修长。衣纹简略,躯体光洁圆润、饱满结实。双驮痪立,双手在胸前结印,并执金刚杵。秸造型端庄,体态优美,神态沉静,工艺精湛,是一尊藏传早期像上乘之作。


铜镀金释迦牟尼佛像
  元(1271-1386)
西藏
  这尊像跏跌(音加夫)端坐,头饰螺发,顶现高肉髻,髻饰宝珠,面形宽大,气韵沉雄。上身着袒右肩袈裟,下着薄裙,衣纹采取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在领口、袖口及小腿处用连珠线表现。肩宽胸挺,躯体雄健。左右手分别结禅定印和触地印。莲座宽大,前后满施莲花瓣。整体风格体现了元代藏式佛像鲜明特点,与西藏萨迦,夏鲁两寺遗存的元代造像风格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