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研究]钟叔河:《周作人散文编年全集》编者前言(初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7:14
『夜读知堂』[知堂研究]钟叔河:《周作人散文编年全集》编者前言(初稿)
发帖人:杨语  发表时间:2004-05-22 03:43
评价:K   人气:3975   回复:29
(此文上网,尚未征得作者同意。为避免吃官司,恳请网友,勿转载本篇以及本论坛的所有首次出现于网络的文章。如需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
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2期
《周作人散文编年全集》编者前言(初稿)
□ 钟叔河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上,登了我题为《辞年》的一则小文,里面说:
五年前离休,谢绝了要我在原单位发挥馀热的好意,决心从此只读自己想读的书,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再就是编几本自己想编的书。
这里所说的“自己想编的书”,首先就是周作人的散文全集。
二十年前重操旧业,即有心辑印周作人的书。因为从六十年前看了兄姊的“复兴初中国文教科书”,我便喜欢上了《故乡的野菜》、《金鱼、鹦鹉、叭儿狗》的文字。四十年前流落长沙市上,白天流大汗,晚上在黯淡的十五支光电灯下,用红格子“材料纸”给八道湾十一号写信,意外地很快便得到回信,还收到了题赠的书和写在宣纸上的一首诗:
半生写文字,计数近千万。
强半灾梨枣,重叠堆几案。
不会诗下酒,岂是文作饭。
读书苦积食,聊以代行散。
本不薄功利,亦自有誓愿。
诚心期法施,一偈或及半。
但得有人看,投石非所憾。
饲虎恐未能,遇狼亦已惯。
出入新潮中,意思终一贯。
只恨欠精进,回顾增感叹。
这首诗作于老虎桥,已是旧作,但当时的我却把它看成是前辈文人的一份厚赠。八十老翁何所求,这位从五四新潮中走过来的老者,居然认为我这个三十来岁的木模工还能懂得他的文章,我怎能不怀着知己之感,努力去理解他的“誓愿”,让“诚心期法施”的气力不至于东风吹马耳般地白白浪费呢?
六十年的曲折说来太长,就是二十年来的事亦非一时可以说尽。总之到了一九八五年,当我有了一点点选题出书的可能时,便立即编印了一部《知堂书话》,这是中国大陆一九四九年后第一部署名“周作人著”的新书。接着又来策划重印《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各种,并在北京的报纸上登了一条“重印周作人著作”的广告。广告词的开头几句是这样的:
人归人,文归文。周作人其人的是非功过是另一问题,其文的主要内容是对传统文化和国民性进行反思,对中西和中日的文化历史作比较研究,今之读者却不妨一读。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夜读抄》还没有印出来,湖南的“三种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丑陋的中国人》和“周作人”)就挨批了。有人对“人归人,文归人”尤其不以为然,质问:“政治上不好的人,文章还能好吗?”
讨论政治非我所长,亦非我所愿。幸亏搞政治的人也还有懂文学、懂周作人的,这才使我自己没有再一次落到五七年和七○年那样的境地。这内情在几年之后我才知道,九一年五月十九日黄裳先生来信告诉我:
去冬乔木来沪,一次谈天,谈及周作人,他自称为“护法”。并告当年吾兄呈请重刊周书事,最后到他那里,他不顾别人反对批准的。谈来兴趣盎然。
从此我便对乔木有了一种好感,虽然他的文章我只读过《短些再短些》,虽然文艺界有人说他“左”。
后来秦人路同志又给我看过楼适夷同志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也说到乔木和周作人:
五二年我调入我社(按指人民文学出版社)任职以后,记得胡乔木同志在中南海,曾召我谈话约二小时,是专谈周的。他认为周是有功于新文化运动,在文学上饱学博识,为国内难得人材,出版社应予以重视,好好照顾他的生活待遇与工作条件。还说,过一段时期,还可以出版他的旧作。……
现在能出版周的文章,我很赞成。我认为周作汉奸,如未有党的指使,则并无平反问题;但即为汉奸,其书今天仍可出版也。
这岂不也是“人归人,文归文”的观点么?
即使如此,重印周作人作品的事情仍然进行得不顺利。及至一九八九年我不再有选题出书的可能,这件工作就完全中断了,广告过的三十五种著作终于没有出齐。
对于有心做事的人来说,想做的事被迫中途放弃是难过的,也是不甘心的。于是,我谢绝续聘,“正点”离休,仍然想要使周作人的作品首先是散文作品像模像样地印出来。我相信,乔木和适夷的观点,应该是一切对文学和文人怀有善意而不是恶意的人的观点。如果国家民族还有希望,这样的人在政文两界总会逐渐占得多数,那么,周作人的作品终归是能够出版的。离休后成了老百姓,编书成了个人的事,爱编什么就编什么,爱怎么编就怎么编,既不必请示报告,也无须等待批准,最坏的结果无非是编出来印不了,那也没什么了不起。今年出不了,来年总会出;今生出不了,来生总会出。“拨草寻蛇”似的在百花园中找毒草好来诛锄,对与人斗争感到其乐无穷的人,总不会万古千秋永远一言九鼎的罢。
但是,离开出版社以后,自己出书即不可能,只能编出来让别人出。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编呢?最省事的当然是像台湾版《周作人先生文集》那样,将周氏自编三十部文集汇集起来,一次性地影印出版,但这样做有三个问题不能解决:
第一,周作人发表过和未发表过的散文,总数估计要超过三千篇,其自编各集除去篇目重复以外,只收一千多篇,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一九四九年后写的一千多篇更完全没有结集过(有《木片集》一种,亦未刊),怎么办?
第二,周作人写文章不让乃兄,经理出书之精细入微则不逮远甚,自编各集似均未亲自校理,如《秉烛后谈·俞理初的诙谐》一篇,四千多字中即有排印错误一十三处,引《苦相篇》的“苦相”错成“苦想”,引《天方典礼》的“妻暨仆”成了“暨妻仆”,连作者的旁批
《说文》亡从入从,非之。
也排成正文了,使人看了不知所云。至于报章杂志上的文章,错字就更多了,怎么办?
第三,周作人写作时间长,题材范围广,作品数量多,即使不研究其文艺思想和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只求浏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只求欣赏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亦非凭二三选本、几种文集所能做到,这又怎么办?
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即不再在通行的文集、选本范围内打圈子,而是把周作人已刊未刊集内集外的作品尽可能收齐,认真进行校订,改正排印和传抄的错误,在此基础上编出一部完整的散文全集来,这样才能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给要读周作人的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这件事对于我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对周作人有研究的人很多,学识水平、编辑经验、工作条件优于我的正复不少。但有能力的人却难得来做琐细的编校工作,正所谓可遇不可求;又凑巧几千篇文章已经陆续汇集到了我手上(这得感谢鲍耀明、罗孚、陈子善诸位先生);加上我和周氏有过的那点交情,这在他无非是一视同仁地“法施”,在我却是个人诚心地领受。那么,就让我以剩下的生年,编出一部完善的周作人散文全集来,算是对所得施舍的一点回报罢。
全集的编辑准备,是在卸职而未离休时开始的。那时还有人管着,还有个“不要出全集、文集”的框框。于是只能削足适履,先用了个《周作人分类文编》的书名,于一九九二年将周氏的大部分散文作品编成十卷,在办离休的同时,遵照领导的安排,交给湖南文艺出版社了。根据当时的约定,该社应于一九九三年底前出版。可是书稿交出以后,就如石沉大海,一直没了消息。我是张中行先生说的“书呆子一路”,一世吃亏吃在没有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本事。跟出版社虽只一水之隔,却一连好几年始终弄不明白其中的缘故,虽然也厚着脸皮打电话找过几回责任编辑,回答是他也不明白。
一拖就拖了四五年,其间我又搜集了不少佚文,并且发现了原编的若干差错。及至一九九八年,文艺出版社在得悉出版此书“不会出问题”之后,又置我再作补充修订的要求于不顾,匆促将书付印。“类编”十卷,各有书名,本是各卷单独发行的(所以每卷前都有同样的“弁言”和“全编凡例”),他们却全十册一个书号一个定价,硬要读者一买就买四百多元一整套书。我对此是不同意的,却无能为力。
《分类文编》也是认真编的书,对于作专题研究的人是有用的,但它毕竟是框框里头的产物,并不是作为全集而编的,事实上也确实不是全集,至少还有好几百篇几十万字的文章没有编进去。于是,我只好继续努力,决定重新编一部自己完全满意的周作人散文全集。
编全集的目的是存文,所以要把能够搜集到的周作人全部散文作品都编进来,并加校订。至于因文而论人,或不论文而论人,则超过了我的能力,也不是我的本心。
散文的价值,当然首在其文章之美。我承认自己是倾倒于周作人的文章之美的,虽然没有权力要求别人亦如此,也是衷心这样地希望着。在这方面我惭愧无力作什么评价,只抄录三位前辈文人的话,供读者参考。为什么是三位呢?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他们三位似乎正好可以当代表。
第一位是鲁迅。据斯诺夫人海伦提供的原始采访记录,斯诺于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一日以书面形式向鲁迅提出了三十六个问题,鲁迅都一一作了回答。下面便是问答的有关部分:
请问,一九一七年四五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出现的最好的长篇小说家是谁?
当代中国还没有出现很有名的长篇小说家。
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
茅盾、丁玲、郭沫若、张天翼、沈从文、郁达夫、田军。
最好的剧作家是谁?
郭沫若、田汉、洪深。噢,最近有位有名的左翼剧作家叫曹禺,他的作品在天津上演了。
最好的散文作家是谁?周作人、林语堂、周树人(鲁迅)、陈独秀、梁启超。
第二位是巴金。李辉的《与巴金谈沈从文》记有他谈到周作人文章的两句话,一句是:
周作人的文章写得好。
还有一句是:
人归人,文章还是好文章。
说的也是“人归人”。一九八五年我写广告词时,李辉还未与巴金谈。在这里可以开一句玩笑,鄙人所见,盖与巴老略同。
第三位是胡适。陈之藩《在春风里·纪念适之先生之八》中写道:
他(胡)曾不止一次的跟我说:“到现在还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
胡适本人死前给李敖的信中也写道:
我至今还想设法搜全他(指周作人)的著作,……我觉得他的著作比鲁迅的高明多了。
当然,比鲁迅、巴金、胡适更会评判文章的人,在我们这里还是有的。但他们三位,大体上总可以代表着世界上大多数正常人的观点。至于周作人本人,则似乎并不以文章之美为重。他在《苦口甘口·自序》中说:
我一直不相信自己能写好文章,如或偶有可取,那么所可取者也当在于思想而不是文章。
是什么样的思想呢?随后他在《两个鬼的文章》中有一概括的说明:
自己所信毕竟是神灭论与民为贵论,这便与诗趣相远,与先哲疾虚妄的精神合在一起,对于古来道德学问的传统发生怀疑。
同一篇文章中又写道:
我的反礼教思想是集合中外新旧思想而成的东西,是自己诚实的表现,也是对于本国真心的报谢,有如道士或狐所修炼得来的内丹,心想献出来,人家收受与否那是别一问题,总之在我是最贵重的贡献了。至于闲适的小品我未尝不写,却不是我主要的工作。……英吉利法阑西的随笔,日本的俳文,以及中国的题跋笔记,平素也稍涉猎,很是爱好,不但爱诵,也想学了做,可是自己知道性情才力都不及,写不出这种文字,只有偶然撰作一二篇,使得思路笔调变换一下,有如饭后喝一杯浓普洱茶之类而已。
如此看来,说他文章好,犹未免皮相。但我所要做的仍只是把周作人一生所作的文章尽可能“全”地编辑起来呈献给读者。至于是将其视为“道士或狐所修炼得来的内丹”呢,还是当做“一杯浓普洱茶”喝,就完全在于读者自己了。
(作者通讯处 湖南省出版集团 邮编 410005)
回复人:老熊  回复时间:2004-05-23 01:18
虽已置顶,还是要再顶一下:)
回复人:杨语  回复时间:2004-05-27 22:11
饲虎恐未能
——
谈知堂与佛学,这一点不能忽略;再有“往昔读佛经”一诗等材料,意思该是很清楚了。
回复人:近知堂  回复时间:2004-06-20 00:10
此篇文章,钟叔河先生曾收入“前偶然集”,题为《我编周作人的文章》,且“附记”周丰一先生来信及1958年钟先生寄知堂老人信,关于此信钟先生作《三十多年前的一封信》,编入“后偶然集”,即凤凰出版社之《偶然集》。钟先生云:“前偶然集”“只做了几十本,完全用于送朋友”,“是一本没有书号、没有定价、没有上市、也没有进入国家图书目录的书”。新千年初,得钟先生惠寄此册,今夜灯下寻出,倍感长者之情怀暖人,金针暗度,“温润如玉”。盖如谷林先生所言,我亦“钟派”也。
回复人:老熊  回复时间:2004-06-20 01:18
我亦“钟派”也
热烈欢迎:)
回复人:杨语  回复时间:2004-06-21 14:06
钟叔河:不因人废书
(2003-09-25 12:09:27)
钟叔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出版家,也是知名的历史学家,他还很善于写文章。钟老现住在长沙市的一幢20层楼上,由于“户户外貌咸同”,他便在门口挂了块竹牌子,上写“念楼”二字以示区别。安徽教育出版社今年年初出版的《念楼集》一书,就是他搬入“念楼”后编就的散文集。在《念楼集》中,他对当今出版界的种种弊病直言不讳。
钟叔河先生20多岁时在报社做记者,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身陷囹圄长达十年之久。1979年落实政策以后他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走向世界丛书”是他编辑的第一套图书,该套丛书原计划出100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出版了36册。这套书在出版界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当时中国刚刚从闭关锁国状态中苏醒过来,钟叔河策划的这套丛书以宽广的视角全面介绍了欧美及日本文化,作者均为我国最早接触西方国家的先哲,内容则以游记和笔记的形式体现,当时出版界的同行们都对他的这个创举和气魄肃然起敬。
钟叔河的学识令人佩服,他的胆识和勇气更加值得敬重。他是国内最早主张编辑大型系列图书《周作人作品集》和《曾国藩全集》的编辑,这在出版圈内同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在中国现代史上,周作人与曾国藩是有争议的人物。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们一个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一个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由于历史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个反派人物,人们是难以客观地去评价他们的,所以许多出版物也避免论及。然而钟叔河说:“人的一生是复杂的,有其罪也有其功。投敌附逆,当然不可原谅,但不能因书废人,更不能因人废书。尤其对于反面人物是不能够置之不理的,因为你要批判他就要清楚地了解他,正确地认识他才能批得更客观。”
钟叔河认为出版是大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太可能脱离整个文化状态来要求出版有特别优异的表现。所以,文化复苏时期有出版的复苏,文化繁荣时期有出版的繁荣。出版又是一项产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的一部分。他认为,现在的出版工作有相当一部分也可以称之为泡沫出版。看起来很大一堆,在阳光照射下亦显得灿烂缤纷,五光十色,其实一大半却是“搅”起来的泡沫,没有扎实的内容,也不能够经久。有的编辑为了打短平快,抓畅销书,他认为这是浮躁的表现。另外,钟老还认为评奖应在图书出版一段时间以后,至少要经过再版,经过读者的筛选以及评论界的长期讲评,才能有评奖的资格。如今有的出版社迫于功利,就是只抓两头,一头是跟风狂抢畅销书,一头是以“投入”来炮制“获奖书”,结果两头都只“搅”出了若干泡沫。
在钟叔河眼里,编辑是一种职业,除了要有责任心,还要有理想有信念与使命感。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40/col104/article.htm1?id=20812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4-06-21 16:13
『闲闲书话』我用我的杯喝水”———听钟叔河先生谈话(转载)
作者:鸳鸯湖 提交日期:2003-10-21 17:50:00
“我用我的杯喝水”———听钟叔河先生谈话
深圳商报记者许石林
2003-8-16
深圳商报
廿楼主人、编辑大家钟叔河先生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这与我读他的文字时对他形象的揣测相去太远,以至于我在电话这端听他谈话,往往走神儿。
钟先生前后两次中风,健康受到了摧损,但没想到从电话里听来,一点没有病中老年人的意思。他浓重的湖南腔,夹着爽朗的笑声热忱而流利地从电话那端传过来,倒使我有些因准备不足而显得慌张,对钟先生的敬重就更加肃然了。
坦荡———钟叔河先生与我此前并无交往,对我的电话采访,他随口而出。我突然想起这么一个平常然而实不易得的词:坦荡。
什么样的人说话才会表现出坦荡的风采?
文化,应该注意那些
实实在在的问题
记者:最近看您的《廿楼学短》,又看您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上发表的短文……
钟叔河:我不是写文章的人,我是个编辑咯!有时候想写,也是可以写一写的,写嘛,就认真地写,不是随随便便地写。
记者:读您的文字感到您内心很平和。
钟叔河:(笑)我其实不是一个很平和的人,我在慢慢地学着平和,希望自己平和。我不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不过,做文字工作,算是搞人文的,是要有一点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想法。我可以说,一辈子基本上按照自己的的想法做事情,我比较少指责别的人和别的事,当然也没有提出什么很好的思想……
记者:昨天我跟一位搞评论的人谈起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钟叔河散文》,里面有您写的关于清代“汉口竹枝词”的两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诗,妙极了:“此地闺人工打扮,见他儿女想他娘”,这种对细节准确而传神的捕捉,可以让人想像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形态的鲜活的东西。
钟叔河:这个“竹枝词”我是很喜欢的,我在文章中讲了,很希望看到作者的注解,注解往往能说明很多问题。“竹枝”本来就是通俗的诗,文辞和典故没有必要多注解,而应该尽量把当时当地的名物风俗和方言隐语这类我们现代人搞不明白的东西注释清楚。周作人就很喜欢竹枝词,他说,竹枝词、杂事诗是用韵文写的风土志,假如有人对中国的过去与将来颇为关心,便想请他们把史学的兴趣放到低的、广的方面来,读一点这类东西,离开庙廊朝廷,多注意田野坊巷的事,从事于国民生活史的研究。周作人还说,此虽是寂寞的学问,却于中国有重大意义。我们中国,国家很大,各个地方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汉口那个地方,在太平天国没有起事之前,近代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了,人民的生活相对来讲是比较安定富足的,你从这个“汉口竹枝词”中就可以读出来。现在很多人谈文化,所谓精英文化,太宽泛了,落不到实处,不注意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记者:这本“汉口竹枝词”后来再出版了没有?
钟叔河:出版了!出版了!不过出得不是很细致、讲究,但出版比不出版还是要好啊。现在浙江嘉兴有个下岗人员搞了一个很有特色的书店,叫“秀州书局”,搜集了很多乡土文献,这个书店的主人叫范笑我,他自己出一种简报,上面讲的话很有意思。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受各种思想激素的影响太多
记者:在深圳有很多爱读书的人,都很关心您,您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写的纪晓岚谈鬼的文章,很多人都看了,很喜欢。
钟叔河:我不是一个很敏捷的人,我的职业是编辑,有编辑的职业习惯。有什么东西要写,就写一点,但是不乱写,我都七十多岁了,出名、赚钱,对我来说都不紧要了。我写东西,总要有自己的所思所感才好,不能勉强地写,要写得比较愉快。现在外面约我写专栏,我都不敢答应,我不能很紧迫地完成写作任务。这些稿子我都是现成的,因此才在《深圳商报》发一些,要我现写,我不敢答应。
记者:纪晓岚谈鬼狐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很有意思。
钟叔河:纪晓岚谈的鬼狐故事,有些是他自己创作的。他是个传统学者,但是他对道学家是很反感的,他是借鬼狐说别的意思。
记者:鬼狐是子虚乌有的,但道理是实在的。
钟叔河:他主要是反对道学家。记者:您这些年有没有到外地走走,比如出国?
钟叔河:我去年在美国生活了大半年。我看美国的很多东西还没中国快,也没中国新,比如美国人用手机就没有我们那么普遍,他们有些人很不愿意用手机。
记者:您研究近代思想文化史,您怎么看中国的发展?
钟叔河:物理学有个词叫“波峰”,咱们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发展,起伏变化太大、太多、太快,发展的“波峰”不是很平缓,相反很急躁。一切的问题,都在于变化太急、太多、太快。
记者:您是说每一阶段都缺少应有的“涵养时期”?
钟叔河:对。就像不是自然成长的植物,而像是用激素培育的。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受各种思想激素的影响太大了。
记者:我可不可以从这方面理解您的话;中国社会要发展,必须有大局观念,要自觉地把中国领土全面地考虑进去,而不是目前很多学者一说“现代”、“与国际接轨”就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自然遗忘了。
钟叔河:是啊!学者不能没有基本的眼光和胸怀,当然那些做秀的就不是我们要谈的话题了。比如说文化热,你研究文化,就要看此时此地大多数人的文化、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而不能光是城市人的文化和生活,也不能是所谓城市文本的文化。我们研究文化,对普通人不了解,就无法说清楚问题。
记者:您怎么看现在的中国人?
钟叔河:中国人有些东西……比如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很多人血管里流的东西还是很陈旧的东西,有些相当腐朽和陈旧。我现在不常出门,对社会不是很了解,但是也通过媒介和朋友了解一些,我感到现在很多人和事,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儒林外史》的翻版,只是人物和服装改变了而已,甚至更粗俗了。我不知道我的判断对不对?中国社会过去有很多精致的东西、优美的东西消失了,也很可惜。
学习别人的文化,才能保护自己的文化
记者:您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强吗?
钟叔河:总体来讲,传统文化对我们接受民主、自由、博爱的思想是比较排斥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发生蜕变才行。鲁迅和周作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的分析是很准确的。但是我更喜欢周作人。
记者:您怎么看鲁迅?
钟叔河:鲁迅其实不太能容忍别人对他的批评,他骂的很多人都是不该骂的人,他喜欢别人崇拜他,很乐意别人给他戴高帽子。
记者:周作人呢?
钟叔河:周作人对旧文人和旧文化看得太深太透,对旧文人是绝望的,对产生于旧文化的当时的政府是很不信任的。因此,日本侵略中国,他不跟国民党逃到重庆去,他认为跟国民政府跑没有用,跑到重庆跟在北平一样。
记者:因此后来他被认为是汉奸……
钟叔河:中国旧文人嘴上说人要重视名节,这个东西又常常被政治利用,实际上历朝历代真正能成全名节的只是少数人。日本鬼子打进来了,你政府都无能御敌,政府要负实际责任的,普通老百姓负不起那么大的责。
记者:周作人心里一定有对中国前途的考虑。
钟叔河:他是从全人类的角度看中国的前途,他认为学外国的东西对自己国家有好处,相反能保护自己的文化,这个话题就大了。(正在此时,家人喊钟先生来客人了)对不起,我这里来了一个客人,(交代家人:你请肖老师先坐!)咱们先聊到这里,你有机会来长沙吗?欢迎你来。
通过电话听钟叔河先生谈话,已属不太礼貌了,听了他的谈话,就更觉得他这“河水”既宽且深。想起钟先生在《走向世界》后记里这样写过:“‘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这是法国诗人缪塞的名句,也是我喜欢的一种态度。真正能够不搬别人的杯喝水吗?其实也未必尽然;不过有这么一点儿洁癖,就不那么容易随着大流去吃大户罢了。”“我用我的杯喝水”———钟叔河先生有自己的水,也有自己的杯。
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35729&strItem=books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4-06-21 16:15
钟叔河:他是从全人类的角度看中国的前途,他认为学外国的东西对自己国家有好处,相反能保护自己的文化,这个话题就大了。
回复人:岭南沈胜衣  回复时间:2004-09-01 21:37
“置我再作补充修订的要求于不顾,匆促将书付印。“类编”十卷,各有书名,本是各卷单独发行的(所以每卷前都有同样的“弁言”和“全编凡例”),他们却全十册一个书号一个定价,硬要读者一买就买四百多元一整套书……”
这套《周作人分类文编》,不少人也指出其排印的错讹与遗漏,不过其一些“分类”很合我意,尤其是《希腊之馀光》等,不知哪位朋友有复本可割爱出让?
回复人:杨语  回复时间:2004-09-01 23:39
一般都是买整套吧,估计《希腊之馀光》有复本者不会太多。
据史帷说,他前几年狂热读知堂时,极力推荐或为人代购此书不下二十套。书的错误有一些,特别是象陈福康等指出的“为贤者讳”的问题甚是麻烦,但这套书最大的好处在阅读、思考、查找的方便,确实可谓研究工作“做了一半”。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5-04-13 09:30
不知钟先生所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是哪三十六本?
回复人:杨语  回复时间:2005-04-14 09:41
估计就是薛福成、黄遵宪等人“开眼看世界”之类的书;待查。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5-04-14 10:06
可能是的,估计包括湘阴人郭嵩焘。想找这个人的书。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5-05-08 11:10
据《天窗》中《老社长》一文:
“我正在策划《走向世界丛书》,郭嵩焘、黄遵宪、曾纪泽等人的出国载记都在编述之列。。。”
回复人:老熊  回复时间:2005-05-10 00:21
《走向世界丛书》共出36种,据岳麓书社《从东方到西方》(2002年8月一版)目录整理
原目录除去总序共24个标题。如下列10至14,原目录中合为《何如璋等甲午以前游记五种》。今依36种之数拆出。
其出版发行,1983年前湖南人民出20种,1984年后岳麓另增16种,将36种合编为10大册出版。
1、 林针(金咸)《西海纪游草》
2、 斌椿《乘槎笔记》及纪游诗
3、 志刚《初使泰西记》
4、 张德彝《航海述奇》
5、 张德彝《欧美环游记》
6、 容闳《西学东渐记》
7、 祁兆熙《游美洲日记》
8、 张德彝《随使法国记》
9、 罗森《日本日记》
10、 何如璋《使东述略》
11、 张斯桂《使东诗录》
12、 张斯桂《使东杂咏》
13、 李筱圃《日本纪游》
14、 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馀纪》
15、 黄庆澄《东游日记》
16、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
17、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18、 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
19、 王韬《漫游附录》
20、 王韬《扶桑游记》
21、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
22、 黎庶昌《西洋杂志》
23、 徐建寅《欧游杂录》
24、 刘锡鸿《英轺私记》
25、 张德彝《随使俄国记》
26、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27、 李鸿章《李鸿章历聘欧美记》
28、 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
29、 载泽《考察政治日记》
30、 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意大利游记》
31、 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法兰西游记》
32、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
33、 梁启超《汗漫录》
34、 梁启超《梁卓如先生澳洲游记》
35、 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
36、 钱单士厘《归潜记》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5-05-10 08:33
多谢老熊兄!
回复人:老巢  回复时间:2005-10-18 19:50
读谷林的《书简三叠》,知《周作人散文全集》为编年体,共12卷,去年听说广西师范大学要出版,可今天还没有见踪影,恐怕又遇到了麻烦,哪位老兄知道底细。
回复人:老熊  回复时间:2005-11-01 15:03
以下是和尚在天涯的跟贴,从时间看,没遇到了麻烦也说不定:
作者:慧远 回复日期:2005-9-17 15:23:43
钟叔河先生编辑的这套“知堂文集”,打开了新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禁忌,其版本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从钟先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与知堂老人结交开始,出版知堂的著作一直是钟先生最大的心愿,只可惜这套书被腰斩了!不过,钟先生编辑的另一套《周作人散文全集》(十五卷),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这对于喜欢知堂文章的读者来说,应该是好消息。
作者:慧远 回复日期:2005-9-17 17:43:04
据我所知,《周作人散文全集》(十五卷)问世之后,应该是目前收录周作人存世著作最全的一部集子,这部全集有900多万字,比“文类编”多出几乎三分之一的内容。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5-11-01 15:06
我已经准备好了银子,等着书进店。:)
回复人:老熊  回复时间:2005-11-01 15:11
以下是在闲闲看到的:
作者:ldq2* 提交日期:2005-10-28 09:03:00
各位,最近网上风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着手出版钟叔河编辑的15卷900万字的《周作人散文全集》,不知道此消息准确否?有消息灵通人事请明示详情。该书体例如何?何时上市?谢谢
作者:好书如好色 回复日期:2005-10-28 09:55:24
呵呵,看来大家还是有点儿信不过止庵~~~
作者:好书如好色 回复日期:2005-10-28 09:56:40
这书是编年体。
----------
我还不知道,见了书再看吧。估计一见忍不住就...~
回复人:老巢  回复时间:2005-11-01 18:43
昨天到书店瞎逛,见到钟叔河的一本研究历史的新著作,(大概是今年9月出版的),上面有同样的预告,此书出版大概没有什么问题吧。知堂害得我是花了不少银子。读书人一声叹息。
回复人:老熊  回复时间:2005-11-01 22:53
巢兄所说应该是《中国本身拥有力量(修订本) 》,江苏教育2005年9月一版一印
《中国本身拥有力量》1989年香港中华书局出过,我在广州三联曾买过一本,原价港币30,待价只得人民币2元。这次应该是修订后第一次在国内出版
说起来我买知堂书是最爽快的,当然钟先生的书也极少犹豫:)
回复人:史帷  回复时间:2005-11-02 10:19
作者:慧远 回复日期:2005-9-17 17:43:04
据我所知,《周作人散文全集》(十五卷)问世之后,应该是目前收录周作人存世著作最全的一部集子,这部全集有900多万字,比“文类编”多出几乎三分之一的内容。
——
我只要“ 比‘文类编’多出”的“几乎三分之一的内容”;不是我小气。不知钟先生可是“真君子”,会对“文类编”的读者有所照顾,即同时出一个“文类编”的补遗编。新版“鲁迅全集”就是这样考虑的。
回复人:风语  回复时间:2005-11-06 10:03
买到《中国本身拥有力量》,看到散文全集的广告了。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5-11-06 10:06
我记得明明输入棣棠,怎么变成风语了,第二次了,奇怪中 。。。。
回复人:史帷  回复时间:2005-11-06 13:51
估计论坛还有其他漏洞。
回复人:老熊  回复时间:2005-11-07 10:22
买到《中国本身拥有力量》
--
还没见到。见到也买一本,对照看看修订了什么:)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5-11-07 12:22
以前未读过,也不知修订了什么。
书真好看,虽然有人不喜欢钟先生白开水似的文字,我却以为,学术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比文字更重要。钟的散文文字也还可以。大约因自己文字不好,要求才不高吧。:)
估计论坛还有其他漏洞。
——
这个要怪我自己。
如果一个网名未断线,打开BZ主页再点帖以另一网名回复后,就会显示原网名。
不信你们试试。:)
回复人:老熊  回复时间:2005-11-07 13:40
试不了:)
还好回复可以不必登陆的~
回复人:棣棠  回复时间:2006-03-11 19:25
刚买到06年3月〈书屋〉。涉及黄遵宪、曾纪泽、郭嵩焘、王韬等人,似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专题。
登录ID口令 请输入后面的数字  
贴图    外网图片
附件 没有附件  (单个附件请不要大于20M)
推荐给好友(E-mail)

栏目宗旨:一、本诸学理,研究周作人;二、“具了解之同情”,读周之随感札记;三、与周作人相关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思想研究;四、国学、思想、学术和中外文化交流、文学翻译等方面的论文,以周作人论及的领域为主,以及接过周作人的话题往下讲的著述;五、文字和意思俱佳的表现自我的创作,尤其欢迎闲话风的小品散文和泼辣痛切的杂文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