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被毛泽东点名为反动文人的史学大家(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04:18
时间:2010-11-14 00:39 作者:郦家驹、钱易、钱逊、余英时 等 字号:大中小 点击:780次
 
解说:想回来却不能回来,钱穆心中的牵挂一日不曾消减。1958年的一天,钱穆的长子钱拙接到一封父亲的来信。
洪廷彦:他说他父亲在香港来信,就问这个人民公社搞得这么糟,还要办公共食堂,家家户户把自己的锅灶都打掉,吃公共食堂。这不是乱了套嘛,我就给钱拙讲,你可以把这个情况告诉他,公共食堂不办了,这样一来呢,可以叫他放心。
解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的大中学校一度陷于停顿状态,香港人心震撼,钱穆这时已辞去新亚教职,正在全力撰写自己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朱子新学案》。据钱穆的夫人胡美琦女士回忆,钱穆日夜在长廊上走来走去,一言不发,这样持续了一两个月之久。一天他突然说,要编一部《人人自修国文读本》这样即使教师和课程都没有了,也可以以此为研读文言文籍的国人开一门径,挽救传统文化的中断危机。
解说:素书楼位于台北外双溪阳明山下,伊山临溪而建。1967年钱穆夫妇移居台北市,考虑到这里地价便宜,环境清幽,遂决定在这里购地建房。蒋介石得知此事后,命人将钱穆夫妇设计的图纸拿来让儿子蒋经国亲自督造,并把这里作为政府宾馆礼请钱穆夫妇入住。
钱易:他那个房子有个特点,他那个楼上有一个外廊,不像我们就一个小阳台,它是整个一条直的,把几间房间连起来的一个外廊,然而我父亲的绝大部分时间。除了在书房以外,就在那个外廊,看出去就是花园,然后这个园子里头,沿着这个过道,沿着这个坡都是不同的树。如果讲环境的话,就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非常好的一个园子。
解说:一园花树,满屋山川,无得无失,只此自然,钱穆晚年治学已臻化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儒家的知仁明德,在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中渐溶于一体,然而他始终不能忘情于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阐发与传教。素书楼里的讲学一直到他90岁高龄时,依旧没有停止。
辛意云:他穿中国衣服,中国的褂子是师母帮他做的,中国的那种唐装。有的时候偶尔加一个背心,夏天(就加)就是那个白棉布或白棉纱的这种衣服。非常有精神,身体很健康,脸色微黑,头花也黑,带点花白,眼睛虽然不好,他是个大近视眼,可是那个眼神炯炯有神。他每次我们都坐定了,他从楼梯上下来,然后进来就说,大家好,然后就开始上课。
解说:钱穆授学,最看中读书与做人。他告诉弟子,儒家思想重“礼物”,教育的最高理想在于培养“士君子”。“士”是指知识而言,“君子”则指人的品格修养,“知识”与“修养”两者配合才能成就儒家理想中的“士”。
辛意云:他要我们入乎其中,入乎时代之中,一定要出乎时代之上。他说真正的读书人必须如此,你不能不了解这个时代,你不能不认知这个社会,然后你不能不同情,正确地同情一个时代的人性趋向,可是你必须超乎它之上,然后能够续恒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他说读书人得有这样的一种训练和能力,然后才能够看到一个历史的真相。
解说:在钱穆看来,一个真正的士,应该超越国家和朝代的界囿,具备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大观念。
钱逊:那是顾炎武提出来的,亡国和亡天下是分开的。亡国指的是易姓改号,皇帝改姓的年号变了,那是国家兴亡。在国家兴亡是肉食者谋之,天下兴旺,这是讲的社会风气败坏,仁义充塞,这个事情皮肤之贱与有责焉。他对这件事多次提到,我觉得这也反映出他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就是他所要担当的是在文化方面这样一个责任,这样一个使命。
解说:1980年,在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的帮助下,钱穆与分别了32年的四个姊妹在香港见面。此后数年里,钱穆分别与自己的侄儿钱伟长以及儿孙们有过三次会面,女儿钱易1988年去到台北,在父亲的家中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钱易:我继母跟我通信,就说他也不能下楼了,也不能吃饭了,什么的等等,所以急着一定要把这个探亲安排好。结果我去了以后,当天晚上吃晚饭。我父亲就坚持说,要下楼跟我一块吃晚饭,照我继母跟我描写呢,一天比一天好,吃的东西也一天比一天多,然后每一顿饭都要跟我一起下楼吃。
他跟我接触了几天以后,突然地就说。他说,哎呀,我已经好久不写东西了,我今天想写点东西。他说你在旁边看书看报,我想写点东西,这个让我大吃一惊,结果他就果真坐在那个书桌那,就拿起笔就写东西。我也不打搅他,我就看看他看看书,就这样,这个我是很感动。我就说从那个,我就体会到他一辈子这个56本这个全集这个书是怎么出来的。
解说:与至亲的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让已过耄耋之年的钱穆得到了最大的幸福和安慰,也弥补了他心中多年的遗憾。
钱易:我晚上就睡在我父亲的旁边的床上,那么我父亲那个特别高兴。
比如晚上他洗澡,我就去给他洗澡。他就会说,哎呀,这是第一次我的女儿给我洗澡,给我擦背,家庭生活的平静很快就被打破。由于钱易是最早赴台探亲的大陆人士,她的行程被曝光。有人以此为借口开始了对钱穆的攻击,那段日子,在钱穆居住的素书楼每天都会聚集着大批的媒体记者。
所以我父亲说过好几次,说这些人都忘记了中国人的这个道德、情谊,他们不知道家庭的亲情是多么重要,他们不能想像这个女儿会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看我,他们不能够理解这个家庭的亲情,他很生气。
解说:此时的钱穆已经94岁,而随之而来的素书楼风波,让这位国学大师经历了人生里最后的磨难。
谢小韫(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钱穆先生这件(事),就是所谓的这样一个房舍风波,其实是当时的市议员周伯伦先生在市议会质询的时候提出来,认为钱穆先生是霸占公产,要求钱穆先生要迁出,当时的立法委员陈水扁先生也用书面质询的方式要求钱穆先生搬出素书楼。
解说:两年的时间里,素书楼风波在台湾政党斗争的漩涡中愈演愈烈,1990年6月钱穆夫妇搬离了这里。
辛意云:“总统府”向市政府租素书楼给钱先生,“总统府”是有契约的,可是在那个时候的政治情况下都不拿出来,那先生也不以为意,只说读书人当之进退,时代也了一个变局,立刻要退出,同时还说你师母完全同意我的看法,真好,真好。
谢小韫:那钱穆先生在整个风波之中,后来就投书媒体,表示他一生治学,还有他所为人是士大夫出处进退是有节,所以他就愿意搬出素书楼,但是政府在这个整个过程当中,没有做一个任何的一个公开的澄清。
解说:钱穆90岁生日那天,他的学生们在素书楼为老师祝寿,老人点燃一根烟后,晃了一晃手中的火柴,火柴渐渐熄灭。他说人生真的就像这根火柴一样,摇一摇,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熄了,活到我这个时候有了体会,其实人生真的是很辛苦的,你要努力活过这一天,所以你们要珍惜你们的现在。
钱穆:到我们今天时代变了,我们已经继续不断的注重历史、走下去,我想我们中国人还在一块,比较看重复合,我希望你知道真正的中国人是这样的。
曾子墨:2010年8月30日,在出席东吴大学举办的钱穆逝世20周年追思会上,现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引用《论语·卫灵公篇》中“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来描述一代儒学大师钱穆先生所遭遇的不公不义对待。
1967年,钱穆先生在蒋介石邀请下,离开香港赴台湾定居,却在晚年因政治因素,被迫迁离居住了20余年的“素书楼”,3月后病殁于台北。马英九代表台北市政府再此向钱穆遗孀胡美琦致歉,他说素书楼风波让我耿耿于怀,这是对文化的暴力,希望台湾再也不发生这样的事情。
在内地,近2000万字的钱穆全集即将在金秋正式出版发行,全部采用“繁体直排”的形式,可谓是前所未有之举,无论海峡两岸都在这同一时刻,以不同的方式向一位朴素的学者表达出敬意,实为民族的幸事,文化的幸事。
感谢您收看《我的中国心》,下周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