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的文:应试教育——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16:21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我们把它当成雕虫小技来把玩;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口号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今天还再声嘶力竭地喊,但是喊话的教育局已经富了一代又一代……
今天的教育体制就是当年的阿Q,死了还要在地上画个圈,这叫死不悔改——专家们都不知死了多少代,应试教育本质还是一点不改……
当然现行教育制度也有成功的地方:作为失败的典型,应试很成功。理由:因为他能同时走两条路,一条是社会主义,还有一条是形式主义。
点题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家公司,派他公司里面的一个职员,到欧洲去考察(我们公职人员最喜欢干的事了),过了几个月后该职员回来,向公司当局提交了一份考察报告。报告主旨是说:欧洲公司无论技术还是管理,都非常落后,比不上美国(咱中国领导看到肯定特高兴,这都是自己的功绩)。报告潇潇洒洒写了一两百页,呈送到董事会,董事会立刻通过一项决议,把这个职员开除。董事长说:我们叫你去考察的目的,不是叫你去挖别人的短处,是叫你去发掘别人的长处,我们自己的长处用不着你说,不需要你提醒,我们需要的是了解他们比我们强的地方,需要发掘我们自己的缺点,然后才可以改进,我们不听自我歌颂的声音,这种声音听多了,会使我们麻木陶醉,会导致我们的产品品质降低,会让我们的公司倒闭。
开始正题,简单看一下我们教育生产出来的劣质品:
集体主义是我们学习生涯中一个永远不会老去的考试点,今天这个词风光依旧,只是转了个弯,走在时代前列体现其价值:矿难中,集体下矿,集体失踪;官场上,集体买官,集体腐败;学术上,集体逐利,集体抄袭……而国足又用最“惊心动魄”的行动告诉我们这个考点很失败。国足的拙劣行径只能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一个队23人都可以买自己的球队输,实在是创世之举。
国足很久以前就已不是11个人在踢球,而是某个掌权人在集体主义。
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这句经过教育宣传已经达到刻骨铭心的效果,在今天,我们在很多国际排行榜上只能靠后的情况下,贫富分化冒出来为国争了光,成功地名列前茅了。我国的基尼指数达到了0.47,超过了警戒线0.4,(一个衡量贫富差距的概念,它介于0~1之间,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超过0.4,该国可能发生动乱,)属于严重不及格水平。
而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我们可是用30年的时间拉开了欧美300年都没有拉开的贫富差距,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小到大,课本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崇拜金钱,充满罪恶的世界。特别以美国为首,他们“金钱至上”,贪婪的连选举都得靠钱,但近日国际知名民意调查机构Ipsos发布的一份全球性调查数据帮世人改正了这个错误。事实是:东方人比西方人更看重金钱,转型国家的民众比发达国家的人更爱钱,而集中了这两个因素的中国人,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登顶全球最拜金的国家,
既宣扬仇视拜金又标榜崇拜金钱,实在是让人很纠结。
集体教育,共同富裕,罪恶资本主义这可以说是我们一辈子受教育的主线,全部的知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被串联起来的,它就好比冰糖葫芦上的那个竹签。但今天冰糖葫芦只能搞概念营销。典型的营销案例就是新闻联播:前10分钟领导人集体会议,中间10分钟全国人民幸福安康,正在逐步迈进共同富裕的道路,后10分钟资本主义很罪恶,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么看来我们教育什么就会被反过来,可惜应试教育没怎么教人独立思考,这些作为概念来说有三分之二能是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梦想。我们尝试独立思维一下:
众所周知,集体主义的对立面是个人主义,那么个人主义到底是什么呢?在《辞源》中,个人主义被定义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个层面的意思现在很流行,但个人主义在海外又有不同的定义,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面,个人主义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张扬个性。虽然咱们国家人数占了全球的1/5,但从全球来说目前持这个观点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很多人早已“叛变”。
个人主义作为国人和华侨,都是在说“我”这个主题,只是一个是“我错了”,一个是“我对了”。现在我们都在学英文,无论学得好不好,应该都懂“我”是翻译成"I",而这个"I"不论严寒酷暑,刀山火海,只要有它出现的地方都是大写,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共同富裕这个指数不应该只涉及钱,今天我们也强调幸福感,精神上的富裕感,但回过头从中国人最拜金看来,我们又必须建立在经济水平,也就是在物质先于精神,这也导致很多人走起路来很坡脚,旁人看起来就憋屈。这样说钱伤感情,说感情也伤钱,共同富裕就不多说,咱们翘首以待了,头要是抬累,低低也无妨。
有人玩笑说:先富干掉不富,实现共同富裕。
罪恶的资本主义,有个做幸福感的调查,名列前茅的全是“罪恶的资本主义”,我们只能发扬排行榜靠后的传统,第125位,如果全球国家数乘以2的话,这个数字在中华文化中就很有意思了。所以这罪恶怎么来让人很郁闷,“莫须有”不成?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一些细节,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课文看看教育用完产品的效果:
子曰:人无信,而不立。小时候的课文典型:《狼来了》,这个故事的道理不用多说,告诉大家做人要诚实他人才会相信你去帮助你。而今天整个神州大地出现诚信危机,我们只崇尚成功而不择手段。近期的“学历门”,近期前的“诈捐们”,著名例子不胜枚举,全面开花,几乎每个人都有可以挖出来的谈资。
如果不诚实骗人被识破也还好,如今却是骗子大行其道,很明显印了那句话:骗子多了,傻子都不够用。还是说现在的骗子要装上高科技,过去不怕骗子,现在怕有文化的骗子。
有名人说:能蒙的大部分人就是成功。也有骗子用骗子伎俩写出畅销书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少的人看过吧),是社会环境让我们说谎?还是世人失去了辨真的能力,假亦真时真亦假……
假成了一大基本国情。
在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中,《亡羊补牢》同样称得上著名,而且也是难得碰上的一个好结局的寓言,所以印象让人深刻,“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亡羊补牢》那个养羊人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本可供千秋万世学习,可演变到今天,我们在处理错事的时候,采取的大部分措施也是八个字——将错就错,一错再错,直到错的一塌糊涂,无可救药。当然这个也关于我们长久以来的面子教育,下面再具体介绍。
例子能让让描述性的文字显得在理,找个热的话题再说,就上面的“学历门”,我们撇开成功,不论能力功过。造假是个错误的事情,这个毋庸置疑吧!不然我们国家就不用有个打假办公室了。既然假学历错了,怎么没有人出来道歉认错呢?
再说个熟悉的例子,前不久赵作海冤案,这本该是个可以避免的错案,如果说一个人犯错,那可以理解,可是要一群人都在犯同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显然费解。今天社会风气“有错不改,面子大焉”。
而对于掌握权柄的人来说:只要没有人指出他的错误,他就永远没有错误。就算指出错误,也得等到全世界都知道,错误才宣告成立。
事不过三,说多了显得累赘,说最后一个细节。当官的基本上都是有受过教育,就算受教育水平低点,培训也培训过“为人民服务”,我们政府和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可能是我们国家各地方口音众多,误传成了“为人民币服务”,“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成了心中信念。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很能创新,开创了中国百姓新死法,“躲猫猫”首当其冲,成为开山鼻祖,之后就数不胜数,“洗脸死”,“针刺死”……政府拆房子的本领更是一流,最后还要管别人祖坟,刷个绿色,青山绿坟,不然就炸掉你十八代祖宗。
种种现象说明我们接受的是一种肤浅的教育,也就是浅尝辄止,就如当初学了鲁迅的《三味书屋》,第二天不是没有人迟到,而是很多桌子上面也都被刻上了一个“早”字。
接下里再引入一个现今社会环境下被人怀疑的命题:
培根说过这么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引申一下,我们用知识这力量来武装自己就不可战胜。
那知识从哪里来?无疑大部分正常人要从课堂受教育中获得,当然有那么些天才例外,例子就不多举,一箩筐我们从小学到大。
我们不可能崇尚无知,当初苏格拉底把无知看成罪恶,现代社会也差不多,在世界范围内我们崇尚知识,巴不得一个人能够囊括诺贝尔化学,物理,生理,文学,和平,经济六个奖项。
但是今天在中国,貌似学得的知识在一个人身上变得软弱无能,已无缚鸡之力,如想四两拨千斤,那就是黄粱一梦,只能找周公帮你实现了。
凡事多问个为什么?那今天在神州大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蜗居多了,蚁族时代来了,被就业的人多了……“天之骄子”的品牌已轰然倒塌,知识倒下了,今天我们不看书,我们选秀去,我们相亲去,我们当网络红人去,搞“知识”的也抄袭去。我们一哄而上……
我们先考虑一下:我们这么几十年来真的获得的是知识吗?准确说我们只是把所谓的知识背了下来。所以应试根本就没有资格质疑这个命题。犹太人的聪明是世界上公认的,犹太人书读得最多也是事实所证明的,我们呢?用很熟悉的一句话是不是要说:我们总量大,人均少呢?还是再多的书除以13亿都是一个小数目呢?
所以辨清真伪知识,应试教育下,人没有了求知欲,是一种求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