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写照:死读书,读死书和读书死 0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18:01
书生写照:死读书,读死书和读书死
读书人读书成瘾,爱书成癖,日久天长,气场往往与众不同。文雅些说,是书生气;直白点讲,是呆傻气。称泛“书生”,臧否未定;直呼“书呆子”,褒贬自明。好在书呆子不以为忤,反倒乐用张岱语来解嘲:“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话虽这么说,书呆子心里也明白,那些与己有交情者,大多仍属同一类人,毕竟同声方可相应,同气才好相求。
读书人与书,不说前世有因,只见今生有缘,被书启蒙,由书陪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一辈子,不离书。死读书,“死”是态度;读死书,“死”是内容;读书死,“死”是写照。
漫画家丁聪生前一大爱好,就是爱书成癖。其书房名叫“山海居”。“山”指书堆得像山一样乱,“海”指找一本书像海里捞针一样难。尽管如此,丁聪还是明确表态:“明天我要死了,今天我还要买书。”是否如愿,另当别论,书生呆气,已见一斑。更有一位书呆子,暮年买书不断不说,居然与书店老板约定,打算预留一笔钱在书店,委托老板待其死后,隔些日子就焚点新书给他,以便他在阴间也照读不误。耽书若此,虽是笑谈,闻之却不能不陡生敬意。
有一位外国妇女,姓名、国籍、种族未详,只知她到瑞士苏黎世,是为寻找“有尊严地活着,有尊严地死去”那家尊严协会,请求实施安乐死而来。大限将至,她要求协会工作人员给她一些时间,来读完手头一本书。3个小时后,她读完书上最后一行字,按响电铃,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必探究那本书是什么书,也不论那书对她本人有无特殊意义,单是这人生最后细节本身,就足以令人感叹。
和平年代,读书死多属静态;动乱时期,读书死也可呈动态。梁文道文章《笑话》开头云:“读到一个故事。从前匈牙利有位贵族叫查洛斯特公爵,酷爱读书,生性幽默。革命期间,他也被推上了断头台。押解途中,他仍一边走路一边看书,镇定如常。等到脖子被架在台上,用不着看着路面了,于是他就从容地掏出一支笔来,趁刀子还没落下来前,在刚刚读到的精句下面划线作记号。”脖子都被架上断头台了,眼瞅着人头就要落地,公爵大人还没忘记给书中精彩句子划线,可见在他心目中,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好句子却万万怠慢不得。
公爵往日种种行径姑且不论,仅凭划线这个动作,就可以断定他不光是个书呆子,而且呆到了极致。“天鹅之歌”,知音何在?痴迷如此,谁人能解?书呆子之呆,呆就呆在既不在意外人评价,也不苛求他人理解,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聂震宁在一次图书捐赠仪式上说:我曾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过。人民文学出版社流传着老社长、现代著名作家楼适夷讲的一个关于读书的故事。在上个世纪 20年代末,楼适夷参加革命后,曾坐过监狱。在监狱里难友们经常传阅一些图书,一方面打发寂寞的时光,一方面抓紧时间学习,为了以后更好地参加革命斗争。与他关在同一个牢房里的一位难友,已经被判了死刑。当一本书传到这位难友手上时,已经是一天的黎明时分,而那天是他被执行死刑的日子,可这位难友在拿到书后却依然抓紧时间读了起来。
楼适夷当时还很年轻,心想,等一会儿他就结束生命了,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这个时候读书还有什么用呢?那位难友一直在认真地读,直到狱警叫他的名字把他带走时,才把书放下。多年以后,楼适夷理解了,读书就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需要。    石在,火种不会绝;书在,书呆子也不会绝。读书既是生活构成部分,又是生命需求所在,读书人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环环相扣,其实并不难理解。(常琳)
郝明义:阅读是身体的饮食
我是出生在韩国釜山的华侨,在韩国时最迷恋武侠小说。也许因为年少时的武侠情结吧,后来促使我和郑问先生合作漫画《阿鼻剑》,我是只管讲故事的编剧。
我回台湾读大学时,兴奋地发现:台湾有这么丰厚的文化资源,有那么多的书可以看!历史、文学、生活、社科等等,应有尽有。这是我在韩国时无法想象的。从那时开始,我的阅读开始“越界”,通吃天文、地理、历史、科学等各个类别。虽然因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双腿让我无法自如地去图书馆,但那时的我想方设法找书读,像饿了许久的孩子一样,见到什么食物都想放到嘴里尝一尝。
我不自觉地养成了这样的读书习惯,一以贯之。其实读书好比吃饭,你什么都吃,才不会偏食,才会营养全面。在我看来,阅读是身体的饮食,共分成主食、美食、蔬菜水果、零食甜点四种。
主食是那些教你如何充实地过好大学四年、如何做一个职场新人、如何投资的实用类书籍。它会满足你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基本需要。我们必须阅读许多主食类书籍,了解各种知识,才不会落伍。当然了,光吃主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适时地品尝下美食啦。
我的“美食”是哲学、历史、文化类的书。这些书人们大都听过但没几个人会去看。比如苏格拉底,我们都知道他的书,但很少有人去读。读“美食”类的书需要细嚼慢咽,要腾出专门的时间来品尝。
“蔬菜水果类”是那些工具书,像字典、百科全书、年表、地图,有助于我们的消化。至于“零食甜点类”书籍,就是那些轻松阅读的漫画、写真集、消遣的类型小说。
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包括《金刚经》和《韩非子》。每次讲座、接受采访时我都会提到它们。《金刚经》是1989年开始读的,开始它是我的“美食”,但读了20年,早已变成我的主食。可以说,它是这20年来影响我最大的一本书。最奇妙的是去年,那天我忽然发现,近12年我漏读了《金刚经》里的四个字“应云何住”——应该如何安其心——我再读这四个字,发现它可以帮我解开近些年我人生的很多迷惑、很多混沌不清。
好书就应该如此啦:能为你的人生释疑解惑,能在微妙的阅读时间后,使你的生命产生新的化学变化。你对人生的想象会完全不同于读它之前,你对人生、世界的看法也会大不同的。
《韩非子》对我也产生了很大的化学变化。第一次遇到《韩非子》,是1995年11月的一个早上,台北有点冷,我坐在书架旁,随手抽出一本书看。这下不得了!我一气读完,兴奋地发现,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已经有人在讲管理方面的事情。那时身为总经理的我正为管理发愁,《韩非子》正讲了我想了解、探索的事情。我之前所有好奇、不明白等迷惑的地方都在《韩非子》里可以找到。这让我很感动,原来困扰我许久的管理问题在战国时就有人想过了,更可贵的是,里面有答案,而且答案很清楚。
我觉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最好多去触碰自己未知领域的书籍。我1999年提出“跨界阅读”的理念,从内容上讲,就是我们什么书都要看,主食、美食、蔬菜水果甚至零食甜点都要看,不要偏食;从形式上讲的话,就是看传统纸质书籍,同时也可以尝试读电子书,诸如此类。
但是,我知道,一个人不知不觉间很容易形成“局限阅读”,就是局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的书籍里、专业范围里。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要努力超越局限。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越读者》的扉页上写“我们犹如原始人,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的原因。(郝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