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术语大全- 古玩知识|收藏百科 - 古今收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01:57
收集了一些关于古钱币的术语,方便大家查阅,如有遗漏,请补充。
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
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铲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农具。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捕鱼工具。
贝币: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种货币形式,在古代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方便,人们把贝壳这种被人们普通接受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于是就产生了贝币。
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
金版: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又称“金印子”,多出土于河南、安徽、江苏一带。
镇库钱:指官炉钱局在开铸流通钱币之前,为镇恶避邪,特意铸造的一种大型钱,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
开炉钱: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
宫钱: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
小平:折值一文使用的小钱,也称平钱,一般直径 24 毫米 左右,重 3.5 克 左右。
折二:折值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 28 毫米 ,重 7 克 。折三、折五、折十等类推。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串:一百钱(文)称串。
贯:一千钱(文)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
面:指钱币之正面。
背:指钱币之反面。
肉:指钱币的厚薄度,有厚肉、薄肉之分。
钱文:钱币文字、符号、图案的总称,正面的称面文,背面的称背文或幕文。
穿:指钱身穿孔,也称好。广穿指钱孔较大者;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花穿:古钱浇铸中穿孔错位不成正方形者称“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龟甲穿”,呈八角形者谓之“菱花穿”。日本“箱馆通宝”呈菱花穿者非因错范而因工艺设置所致。
广穿:古钱穿孔比一般钱大的叫“广穿”。除形制决定者如“五铢”多为广穿,一般钱中出现“广穿”则可能为母钱或异品,较为珍稀。
内郭:指穿孔四周的突起部分,又称好郭。内郭较宽者称广郭;内郭较窄者称狭郭,内部重叠者称重郭。
四决纹: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者。
四出: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延伸到外轮者。
外轮:指钱身外围的突起部分。又称外缘、外郭。外轮较宽者称宽轮,宽缘;外轮较窄者称狭轮、狭缘;外轮重叠的称重轮。
日文:指钱背凸起的圆圈。
月文:指钱面或背凸起的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僵月。
星文:指钱面或背凸起的圆点。
孕星:指钱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钱背光素无文。
钱范:铸钱的模型,有泥范、铜范、铁范等。
钱样:用象牙、玉石、木质等材料手工刻制而成的钱币样品,专供皇帝或上司部门裁决。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一枚“咸丰重宝”宝河局当五十枣木雕刻的钱样。
雕母:又称祖钱。用铜、锡等材料手工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钱文纤劲,钱体厚大,精美超常,存世极少。穿孔多为小圆孔,俗称“金口未开”。现存最早的铜质雕母有报国寺钱币馆中的宣和通宝行草书雕母钱和南京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嘉靖通宝”雕母钱。
母钱:由雕母直接翻铸加工而成,作为翻铸时的范模。钱文细挺,精美厚大,存世很少。
铁母:用来翻铸铁钱的母钱,本身为铜质。较铁钱精美、厚大。
铁范铜:用铸造铁钱的范型翻铸的铜钱。一般属试铸性质,铸量不多。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作为铸钱标准或供上司检验。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给地方钱局,作为铸钱标准的样钱。
进呈样钱:地方钱局进呈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检验的样钱。
签字版:指金币、银币、铜币等机制币版别中雕铸有英文签名的一种。多为意大利雕刻师鲁·乔治的亲笔签名,一般在币面的边缘写有“ L.GIORGI ”之英文,或“ L.G ”的英文缩写。因文字细小,拓片上难发现,但在实物上却是很明显的。仅有少量试铸,作为馈赠留念用。市面所见,几尽伪品。
对钱:又称“对书钱”。用汉文不同书体书写而成对儿的钱。对钱从钱文、大小、厚薄、边郭、纹饰、材质方面均相同,惟书体不同,以北宋对钱最多。
子钱:指大量铸行的流通钱,一般精美程度不高 . 存世极多。
合背:指误用两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面。
合面:指误用两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传形:钱文呈反向排列,左右易位,见于秦至六朝时期。
直读:钱文按上下右左的顺序排列。
旋读:钱文按上右下左的顺序排列。
反文:钱文反书。
背逆:钱币正反面图文不相对,有移位现象。
重文:在铸钱过程中,由于铸模重复压制并移位而形成双重文字或图案,这种现象叫叠文或重文。
旋背:钱背以旋车加工者谓之“旋背”。车削之纹络由边向内,与边郭成若干同心圆状。
生坑:指新出土的古钱,表面氧化严重,锈色复杂。
熟坑:指未经入土的传世古钱。
传世古:指流传于世,未经入土的古钱表面颜色,一般呈黑褐色,有光泽,又称黑漆古。
水银古:出土的古钱表面呈现出银白色的氧化层,又称水银锈。
正用钱:指作为正式流通的钱币。
冥钱:古代特为死者而制的钱,有泥质、陶质、铅质、铜质及金、银质等。
花钱:对那些具有图案花纹或其他文字的非正用品钱及钱形物的统称。
压胜钱:指为辟邪求福、消灾解厄、镇压诅咒而铸制的钱形佩牌,是中国神仙思想产物,最早起源于汉魏时期,又称厌胜钱。
无文花钱:指没有文字,仅有图案花纹的花钱。
吉语花钱:指铸有吉利祝语的花钱。用于礼赠、祝福、纪念之类。
镂空花钱:钱体透空的花钱,币身似用刻刀契镂而成(实为铸造而成)。
生肖花钱:指铸有十二属相、八卦等图案文字的花钱。
仙佛钱:指铸有佛像、佛语的花钱。
棋钱:指古代铸成钱形的棋子。
马钱:北宋时期兴盛起来的一种游戏名“打马格”,钱上铸有马形马名,或铸有骑马将军及将军之名等。
异形花钱:指各种奇形异状的花钱,多为佩挂之用。
陶币: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流通使用的一种镁土所制辅币,中心圆孔,表面红褐色,有“一分”和“五分”两种币值。其他时期陶质币多为冥钱。
站人:英国侵华期间在印度铸造的一种银元,称“英国贸易银”,面值壹元,背有女人像站立,右手执戟,左手提盾。我国俗称“站人”、“站洋”等。
鹰洋:公元 1823 年,墨西哥共和国成立后始铸。鸦片战争后,逐渐流人我国,数量巨大。一面有飞鹰啄蛇图案,另一面似冠,放射光芒。我国俗称“鹰洋”、“墨洋”等。
罗汉钱:指点康熙通宝中的“熙”字写为“熙”的一种钱币,少量铸有“大清”或“龙凤纹”。特祝康熙皇帝帝运齐天,寿命长久之开炉钱。
材质:指铸造钱币所用的主要原材料,一般由铜、金、银、铁、镍、铝、铅等。
交子:北宋时期的一种钞票。宋真宗时发行于四川,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其后北宋的纸币还有钱引、小钞,南宋的纸币有关子、公据、会子等。
龙图:清代铸币中最常见的图形。有坐龙、立龙、飞龙、官局龙、大清龙等。
花星:清代机制币上的星纹图案。有梅花星、米字星、十字星、六瓣星、五角星、六角星、圆点星等。
珠圈:由众多的圆点组成的圈形图案。通常铸于币的中央与边缘之间。
边道:铸币周边的侧面部分,有光边、齿边、鹰洋边等。边道的精细均匀程度,是区分铸币真伪的重要方面。
沙版:采用翻砂工艺铸造出来的铜元。银币也有这种非机制品。
库平:清代国家金、银库的标准重量。康熙时撰《律吕新义》,以古十二殊为当时二钱五分,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后编订度量衡表,以金属的立方寸重量为衡制标准。库平一两合 37.301 克 。后来,中央与地方,或不同时期的库平均有差异。
厂平:光绪十年(公元 1884 年),吉林官局铸造标准银币的一种计算单位。币值共分一钱、二钱、五钱、七钱、一两五等。仅属试铸,并未获准流通。清末吉林市俗称“船厂”,故其所铸银币的标重称“厂平”。厂平一两合 35.86 克 。
湘平:清末湖南湘潭县所用称量银两的一种标衡,银每两重 35.84 克 。清代咸丰以来,士兵多湖南人,所以军队中多用湘平称银,后在湖南全省推广,涉及长江流域各大商埠及新疆等地。湘平一两合 36.65 克 。
法币: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年),国民党政府下令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纸币,并规定这些纸币为法定货币,简称“法币”。
坐龙: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龙头正向,身呈“ S ”状蟠曲,其势如坐而得名。
立龙: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取其作站立之状而得名。分为水龙和早龙(无水波纹)。
飞龙:中国机制币中常见的龙形图案之一,取其作飞翔之势而得名。
长须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须长而直得名。
短须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须短而直得名。
曲须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须左右分开且弯曲得名。
大尾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尾特大而得名,龙须多达 12 道,且伸入云端。
反龙:通常用于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版别区分。因龙尾右转,其龙身作反“ S ”状而得名。
品相:指钱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精美程度,一般分为新品(未使用)、极美品、美品、近美品、上品、近上品、中上品、中品、中下品、下品十个等级。钱币品相的优劣直接影响钱币的价值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