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为“当代毕生”现象致哀(2006-3-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5:03
为“当代毕生”现象致哀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3-4 3:55:27· 来源:
为了不再出现“当代毕生”,为了永远纪念王选,我建议将王选的发明写进中小学课本,并且比较完整地记载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王选逝世后,各界人士纷纷为这位“当代毕昇”致哀。但我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北大布置的灵堂中,居然有一个花圈的挽带上写着“当代毕生”,不禁也要为这种现象致哀。这不是我小题大做,因为这出现在北大的灵堂里,而且是由主流媒体通过电视向全国和全球播放的,我相信看到的不止我一人。
如果这只是某位题写挽带的人一时疏忽,那也是很不应该的。因为毕昇(简体写作“升”,但作人名时最好用原字)
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名人,他的名字应该出现在中国的中小学课本上。在中国的四大发明的创造者中,他是惟一留下姓名的人。我不知道此人是不知道“毕昇”两字如何写而出错,还是一时粗心或贪图方便才写错。即使是后者,也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亵渎。如果是前者,难道不令人悲哀?
问题还在于,当这样一条挽带出现在花圈上,并且供奉在北大的灵堂内时,难道没有人发现吗?如果有人发现了,为什么不及时更改呢?记者在拍摄时,为什么偏偏取这个花圈入镜呢?如果记者一时没有发现,编辑也没有注意吗?因为如果编辑发现了,本来是可以通过剪辑消除的。如果看到的人和摄影记者、电视台编辑都不当一回事,或者以为这位古代发明家的名字就是“毕生”,或者误以为“毕昇”可以写成“毕生”,那更值得悲哀了,但愿事实并非如此。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要为“当代毕生”致哀。我可以断定,在13亿中国人中,并不是应该知道毕昇的人都知道他,他的名声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当代毕生”的出现,正是中国历史被忽视的结果。而且,我们以往的历史课本中,对经济、文化、科技重视不够。
当然,史书中对毕昇的记载不出沈括《梦溪笔谈》的范围,但这是弥足珍贵的,应该让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而且,不了解历史上的毕昇,也就不能深刻理解当代毕昇———王选的伟大贡献。迄今为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延续记载历史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涉及范围最广的国家,除了它本身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各种条件,还得益于古代的毕昇们———正是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才使古代的文献得以保存和流传。当今天我们面对使用王选发明的中文电子排版技术印刷的书籍报刊时,当中文印刷品和信息带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友谊飞向世界时,我们既要感谢王选,也不应该忘记毕昇.为了不再出现“当代毕生”,为了永远纪念王选,我建议将王选的发明写进中小学课本,并且比较完整地记载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
作者: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