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东风:大学,以人为本别以“楼”为本(新京报 2006-8-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5:40:08
大学,以人为本别以“楼”为本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8-14 3:51:35 · 来源: 新京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合作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83.9%的人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的建设存在“面子工程”和“过度消费”问题。
用前任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的话说:“我国高校在经历了合并、调整后,现在又进入了另一个高潮———兴建新校区、兴建大学城……中国高等院校盖大楼的速度是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
我对此同样具有深切的感受,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子之一,我经常到外地的大学开会或调研,其中一些学校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大兴土木,快速扩张,校园很大(一般在三千亩以上,有些大学的新校区就是三四千亩,加上旧校区就更大了),硬件设施可谓一流。在我去过的美国、澳大利亚一些大学,校园超过三千亩的好像不多(当然,由于美国大学没有围墙,所以有些大学的面积不好准确计算,只能估计),在我的印象中,哈佛和麻省理工估计不会有三千亩。如果我们考虑到美国的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和中国的差距,你会产生更加强烈的震惊体验。
例子之二。有一次我去北京郊区的一个学校进行函授,因为事先不知道他们教室的多媒体设施,就同时带着ppt和胶片(用于那种比较“原始”的投影机)。到那里后,负责人说胶片投影早就淘汰了,但有先进的多媒体设施,放ppt没有问题。可机器上面厚厚一层灰,显然长期闲置。叫来专门的管理人员弄了半天还是不行。看见学生在眼巴巴等着,我急了,问:“你们平时难道不用?”回答是:“我们从来不用。”“那为什么要装?”回答:“为了评估的需要”。
有意思的是,2002-2003年我到美国的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上课,也同时带了胶片和ppt.结果他们那里能够放ppt的多媒体教室不多,预约非常困难。但一般教室都有那种比较旧的投影器(overhead projector)。所以只好改用胶片。他们的教授感叹:“你们比我们现代化啊。”不知道这是讽刺还是真话。
另外一个让我感到对比强烈的事情是:我们的一些大学上至校级下至每个院系的行政办公室,每个行政人员备有非常高级的电脑,大多是液晶显示器。还有一些大学大量购买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但是很多闲置不用,几年以后就被更好更先进的“淘汰”。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大学不但行政办公室数量(以及行政人员数量)要少得多,而且电脑的级别也低很多。我在布法罗大学的时候,看到所有教授办公室的电脑都是比较陈旧的,更不要说液晶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了。
其他方面的对比也同样强烈。比如,我们的一些大学图书馆藏书数量不足,每年用以购买图书的经费少,而且服务质量和效率也低。往往借一本书要花很长时间:找书目卡片,填写书号书名,然后交给管理员,等了半天还经常没有。而管理较好的国外大学图书馆,通常图书数量惊人,自己还可以自由取书看书,每个座位都可以接电脑,馆际借书也十分方便。在布法罗大学的时候,如果我要借的书没有,他们就请我写上该书的信息,一个星期以后这本书已经放在我的信箱里面了。还有一次,我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森分校图书馆借一本书,他们馆没有。但是管理员热情帮助我查了全球各个大学图书馆,很快告诉我这本书只有英国的一个大学有,问我要不要借。我问多长时间,他们说大约十天到十五天。这让我非常感慨。
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大学应该盖新楼、购买新设备,但问题是国家投入教学的资源是有限的,每个学校所使用的资源更是有限,这就涉及如何使用的问题,何者优先的问题。如果一个学校在基本藏书还远远没有配备的同时又大量购置所谓“最先进”的设备,而实际上老设备仍然可以使用,甚至新设备的作用只是在有人来参观或评估的时候偶尔“亮相”,那就像一个人把自己有限收入的百分之八十用来买名牌服装,剩下的百分之二十连糊口都很难,显得非常滑稽。在此,我想我们还是应该温习原清华校长梅贻琪先生的一句话:“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
□陶东风(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