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之路----季羡林与王国维的一次“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0:31
名师成长之路----季羡林与王国维的一次“对话”
发布时间:2010-6-25       浏览次数:158
成尚荣.基础教育课程,2010(6)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优秀的教师,谁就会站到高的平台上,就会赢得更好的明天。因此,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名师成长,也就必然地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关注的重点。
但是,名师究竟是怎样培养、怎样成长起来的,我们的认识还不清晰。不过,季羡林先生对王国维先生“三重境界说”的阐释,为我们揭示了名师成长的链带。季羡林认为,“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说,人的发展,人走向成功,必须站得高,必须望得远。向天涯之路的深处嘹望,让人视野开阔,胸中充满憧憬,燃起理想的火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说,要成功必须付出,没有“衣带渐宽”而“憔悴”的刻苦与勤奋,怎可能与名师牵手?这种“终不悔”的精神与情怀,让人永远保持前行的姿态。“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说,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人突然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新的抵达。成功,往往是一种新的发现、新的抵达,而新的抵达又往往意味着新的出发。
瞭望——付出——发现,这是名师的成长之链。在阐释了王国维先生的“三重境界说”后,季羡林先生又说,王国维讲的自有他的道理,但又不完整。他认为至少有两个因素需要补充:一是人的禀赋。禀赋是人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视禀赋,就是从人的基础和特点出发;而人的先天禀赋各异,各有各的智能优势或强项,因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方向。重视禀赋,就是要寻找和发现自己发展的最大、最好的可能。二是机遇。人生中有多种机遇,把握住机遇就会站到一个新的平台上。但是,面对机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居里夫人说得好:成功者总是找办法,失败者总是找借口。因此,对于各种“打造”的组织行为,我们应该视作一次机遇,还应该学会说“感谢”。
季羡林其实是与王国维作了一次对话。在名师成长的链带上,季羡林增加了两个重要的因素和环节。如果细致地作一些划分,机遇更多的是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其余的更多的是内部条件和主观因素。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统一,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结合,尤其是发挥内因的“根据”(毛泽东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作用,教师才会健康地、持续地发展,才会成长为名师。
课程改革好比是一条新的起跑线,沿途是一个个驿站。课改以来,教师们站到了起跑线上,开始了新的出发,经过一个个驿站,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继续向前。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年轻的教师激情澎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他们站在高处,瞭望远方,嘹望教育的理想,认识和梳理自己,潜心研究,刻苦努力,抓住机遇,开发资源,成长为优秀的教师,在名师之路上快速前行。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让我们分享了课改的成功,领悟了名师成长的规律。让我们也和王国维、季羡林来一次关于名师成长的“对话”吧。(责任编辑方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