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体验美国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6:48:48

我在普林斯顿大学体验美国教育

文/李俏寒  北京汇文中学高三

 

2008年暑假,我来到了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参加在这里的夏令营——Summer Institute for the Gifted(SIG,天才学生暑期课程)。在那里,我们与美国当地学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才”学生一起生活、学习,度过了难忘的三个星期。随便得有点“放肆”的课堂,坐在讲台上的另类老师,“上课必须穿鞋”的强悍营规,上课虽然穿了鞋却把脚跷在前排椅子上的更强悍的学生¡­¡­美国课堂的一切都是如此不同!

普林斯顿,我们来了

普林斯顿是享有盛名的常春藤名校,更是2007年度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的TOP 1。我们初到那里,立即就被这所建于1746年的名校里的古朴建筑吸引了。

作为全美第四古老的学府,它拥有爬满常青藤的古典教学楼,欧风浓重的古老教堂里传出阵阵钟声,给我一种置身在魔法学校里的感觉。这里的环境清新得令人心醉,小路两旁是大片的草地和树木,校园里的松鼠和兔子就贴着我们脚边跑过,没有熙攘的人群,没有都市的喧嚣,一切都那么古典、稳重、祥和。而普林斯顿大学的标志,却是雄霸天下的象征——虎,又昭示着这所古老校园里蕴藏着的活力与激情。

我与北京的其他八名同学到达纽约肯尼迪机场后,便遭遇了身在异国的第一个难题:由于之前组织方联系的问题,居然没有人接机!我们一行九人拖着十几个行李箱,站在这个陌生国家的机场候机厅外,面面相觑。我们只能靠自己了!于是有的人返回候机厅,一个个地询问那些拿着牌子接机的人,有人打电话回国内找组织方,我和几名同学则试图拨通“接机公司”那个唯一的联系电话。

忙了一圈回来,碰面一凑,很惨!人群里面没有来接我们的人,国内的组织方说“没有办法”(此时国内是凌晨三点左右),而我们用英语费劲地“喊电话”得到的答复是:“没有接机预约。”

我们感到有点恐惧,必须想个办法赶到两小时车程外的普林斯顿大学报到,否则露宿纽约街头可不是好玩的。这时一位热心的华裔老奶奶从旁¾­过,看到我们的窘境,热心地用中文跟我们交谈,帮我们打电话联系,临走前还带走了我们的手机号,以便她确认我们安全。此刻,异国“落难”的我们,能得到来自素不相识的同胞的无私帮助,真是感到温暖和幸运。

最终,我们自己联系了一辆停在路边的租用车,与司机简单地交涉后,以350美元的费用成交,乘坐这辆中型车赶往普林斯顿大学。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也真是大胆,不过好在两个多小时的路程非常顺利,这位黑人司机还十分热心地帮我们与学校联系。

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宿舍,此时已是晚上了,身心俱疲的我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环顾四周,发现我们所住的宿舍楼竟有着魔法学校般的风格——复古的木地板,厚重的木门,客厅内的壁炉,大大的推À­木窗,楼内飘散的幽香——一切都使我想起了霍格沃兹,这一天的辛苦竟也忘掉了。

也许,这里真的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奇幻世界。普林斯顿的第一晚,我在蝉鸣声中睡得很香。

美式课堂A

第二天早上,我们走出宿舍,找到自己的Counselor Group,往后的三周里,我们组内的十几个人将一起度过大部分的课后时光。我们的成员有:勤奋又善良的管理员、黑人姑娘Jasmine(她可是普林斯顿大学一年级的高材生),和十名肤色各异的学生,有黑人、白人和黄种人。

早上八点,享用过自助早餐之后,我们开始体验一天典型的“普林斯顿生活”。二百多名来自美国、巴西、瑞士、中国等国家的学生,三五成群来到不同的学院楼,准备开始第一节课。

我们一天的学习由五节课组成,上午三节和下午两节。不过课程并不是枯燥的语数英,而是我们自己从几十门有趣的课程中自己选择的。我选的是Globalization(全球化)、Hip Hop(街舞)、Word Origins(词源)、Math(数学)和Broadway(百老汇)。上课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课程,如我选的“全球化”,就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如聊天般尽情讨论,老师扮演的不过是话题发起者的角色,而我们这些来自全球的学生,才真正是这节“全球化”课程的主导者。

第一节课,我满怀欣喜地抱着一个笔记本(并非电脑)走进教室,挑了一个前排的位置坐下,摊开本准备记笔记。老师走进来,微笑着打招呼:“嗨,我是你们的全球化老师劳À­。”她居然跳起来坐到了讲台上,“下面大家说说当今世界哪些领域正在进行全球化的进程?”

什么?这样上课?我惊异地看着这个脸上挂着smile,脚下踩着人字拖,虽人过中年但仍“蹦蹦跳跳”的美国女老师。

“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不待我从惊异中回过神来,教室里各个角落的学生已¾­开始旁若无人地说出自己的答案。劳À­在黑板上“全球化”的四周飞快地写下一个个单词。“那么全球化又给世界带来了哪些改变呢?”又是新一轮的七嘴八舌,劳À­在黑板上分“好处”和“坏处”两栏记下了这些答案。“全球化后的世界,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又是一个个新奇的答案冒出来。

有时候,一个人的发言还会引起另一个有理有据的反驳。劳À­对什么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她鼓励有想法的同学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时发表她自己的看法,或者最后进行一下总结,延伸到更引人深思的话题。

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争论“中国制造”、探讨跨国企业的成功秘诀,甚至煞有介事地为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制定方案。

这样的课堂模式让第一次走进来的我哭笑不得,上课学生比老师说话的时间还多,一节课就像一场辩论。难道这样不是少讲了许多知识点吗?中国的课堂,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大家在下面记。这样的上课方式,热闹、快乐,学生都开动脑筋高度参与,可又能学到什么知识呢?而且老师的权威性又在哪里?

望着活力四射、又随便又奔放的“美少女”老师劳À­,我啥话都说不出来。

美式课堂B

直到后来,这看似小儿科的课堂才把我震住了。

第二天,劳À­告诉我们,这天我们要到计算机房上网学习,大家兴奋不已,跟着劳À­来到电子阅览室。劳À­在黑板上写下如下字样:观看视频“M镇的饮用水争夺战”同时记笔记,总结视频要点,写下自己的反思和得出的结论;搜索关键字“全球化+饮用水”;综合资料和视频准备一段五分钟的口头报告,下半节课向全班同学展示。

我没料到还有这样的事。打开视频,观看完,只总结出大意是说M镇的饮用水资源正在枯竭,Ô­因是雀巢公司去年在该地建了一个瓶装水基地,并与当地自来水公司签订合同从该地购买饮用水,视频结尾呼吁抵制水资源私有化。

我向邻座同学求助,看到他面前的纸上写着:

1.反对水的私有化,坚持政府掌控饮用水资源

★水应是人类的基本权利而不是商品

★私营公司接管水资源会导致水价任意上升,很多穷人买不起水

2.¾­济全球化加速了水资源的私有化和商品化

★跨国公司低价占有大量水资源,如雀巢公司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窃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如印度

★跨国公司买断水资源向缺水地区销售大发横财

3.水资源私有化带来腐败问题,如最近一法国公司被指控

……

我一边感叹,一边照着样子列出一份提纲,查资料找论据,准备报告。劳À­在我们之间走动,给我们提出意见。半小时后,大家就欣赏到了一个个精彩的报告。

也许这才是美国人眼中的“教育”,上课讨论这些看似尖锐、深刻,甚至连专家们都没有结论的问题,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是培养学生钻研的激情而绝不用枯燥的课堂说教抹杀学习的热情。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同学面前作口头报告,锻炼当众讲话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看似漫无边际的讨论,其实都是激起发散性思维的“Brain Storming”(头脑风暴)。

我们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甚至是剧院,完成一次次多角度信息收集、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快乐,但绝不轻松。

劳À­上课轻松活跃,她留的作业却不可能轻易完成,诸如口头报告、小论文这样的差事,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在这里的三周,我们熬夜赶制一份读书笔记的事时常发生,餐厅里、草坪上,也总能看到有人抱着笔记本电脑,一脸凝重,在赶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作业。

好在美国的大学校园有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上网查资料非常方便。而这样的情景,也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美式课堂C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这样“不轻松”。“街舞课”就让人身心愉悦。一位身材曼妙、舞技高超的黑人女老师,带领一群肤色各异的学生尽情释放时,我们中有轻盈Э调的,也有乐感不佳动作笨拙的,但没有人拘谨。

“词源”和“数学课”相对就“学术”多了,形式类似于美国高考补习班,讲的都是SAT(美国“高考”) 的考试内容,而且“数学课”果然如传言中简单,几个选这个科的中国学生都大出风头。Ô­因是美国的数学学习远不如中国的深和难,只是点到为止,他们重思维过程而不是运算能力,求广而不求精。相比之下,美国似乎更注重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仅仅二百多年的历史,他们就能写成媲美百科全书厚度的历史课本。

尽管是“学术课”,我还是长了见识。第一节课是在门外的草地上围坐一圈交流学习¾­验,尽管之前寄来的“说明手册”上明确规定“上课必须穿鞋”,回教室时还是有人提着拖鞋就进来了,更有几个彪悍MM,直接就把脚跷在了前排椅背上放松¡­¡­

最后一节“百老汇课”更具美国特色。所谓百老汇课,就是老师根据报这门课的学生的特点,编写一出小音乐剧,让学生排练,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剧目知识和表演技巧。三周后,将把排练的音乐剧,演出给全体营员。

我在剧中扮演的是女二号,不只是满足了一下表现欲,学习如何夸张搞笑地表演,如何大方地在众人面前演唱,更是一个战胜自己的过程——不过与那么多帅哥美女同台竞技,还真是享受!

我被“文化”撞了一下腰

每天五点下课后的时光,是我们最享受的时刻。我们可以赤脚在楼前打沙滩排球,也可以畅游在普林斯顿浩瀚而典雅的图书馆中,可以在草坪上赛一场橄榄球,也可以换上泳衣去喷泉边消暑。

晚餐后营地还常常安排摇滚演唱会、功夫表演、户外烧烤聚餐等活动,抑或是舍友交流会(Counselor Group Time,就是同一组来自各地的同学一起学习交流)。我们也一起逛博物馆,玩Mafia(“黑手党”,其实就是国内风行的“杀人游戏”),喝“星巴克”,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次跨越文化差异的交流。

说起“Culture Shock”(文化碰撞,有人译成“文化休克”),的确是此行的最大感受之一。

美国学生的大胆、开放、独立,通过每一件小事展现出来,令我惊奇,也让我思考。就说一天晚上的摇滚演唱会,营地邀请了一位不知名的歌手在礼堂给我们演唱他的歌曲。当台上歌手唱到高潮,三个坐在前排的黑人小女孩同时站了起来,随着音乐节奏扭动腰肢舞动起来。她们舞姿不仅优美而且热辣,彻底把在场观众感染了,现场气氛High到极限,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在她们身上,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直到她们跳够了,露着灿烂的微笑坐下来,演唱会才又继续进行。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我却被“震撼”了:三个和我同龄的美国女孩如此的大方与随性,如此奔放的舞蹈,中国同龄人怕是少有尝试的吧?

更加令人难忘的,是临行前那个周末的一场舞会。

当我们知道一场舞会即将在周五的午夜举办时,个个都兴奋不已,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学校从没参加过“舞会”的中国学生,更是又兴奋又紧张。我身边的美国朋友告诉我,舞伴可以提前约定,更多的是舞会上再邂逅,男生邀请女生或女生邀请男生都没问题。

几天期待过后,营地Ó­来了一个灯火通明的晚上。晚饭后,美女们没有出门,而是都开始躲在房间里打扮,换下T恤,穿上连衣裙,抛弃人字拖,穿上久违的高跟鞋,甚至还有自认为化妆技术不佳的跑到化妆高手的宿舍请求帮忙。女生宿舍里一片忙忙碌碌、欢声笑语,梳妆完毕,一个个花枝招展。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当DJ放出震耳欲聋的音乐,灯光制造出奇幻乐园的效果,Ô­本打扮得优雅无比的淑女们,一下就放弃了矜持。高跟鞋已变成了羁绊,一个个扔下高跟鞋就开始了狂放的青春舞蹈——没有束缚,只需舞动。男生们更是进入疯狂状态。整个舞厅变成了一处欢乐的疯狂海洋。这哪里是一个优雅的舞会,分明就是一场Disco大战。Ô­本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我,不禁释然,迅速地加入了狂舞的人群!

这样的舞会上,美国女孩更是尽显她们大胆开放的本性。舞会中,一个漂亮的美国女孩Christina看到一个中国男生独自坐在角落,便上前伸手邀请他,男生连连摆手,Christina便调皮地做出恳求的样子,男生飞快地摇头。最后Christina单膝跪地,更加热情地笑着邀请男生,傻眼的男生最终在我们的鼓动催促下终于接受了邀请。呵呵,这样热辣辣的邀请,叫人如何能拒绝呢?

我们肆意狂欢,尽情享受着剩余的欢乐时光。每当有人点了一首流行的歌,人群就会爆发出一阵欢呼,支持者更会随音乐振臂齐唱,场面蔚为壮观。当然,必不可少的“全民互动”的“康加舞”是广受欢Ó­的重头戏。一个接一个的高潮过后,尾声即将到来,随着DJ宣布接下来是最后一首曲子,灯光暗了下来,“单身男女”们会心地“速配”,一对对舞伴轻轻相拥。

没有舞伴的我,这时正好看到对面走来一个金发男孩,鼓起勇气,Ó­面走去,轻轻冒出一句:“May I?”向他作了一个邀请的姿势,他反应很快,立刻绅士地伸过手来¡­¡­感谢这位金发男孩,让我拥有了在普林斯顿的最后浪漫! 

周围那些“不幸地”无法“速配”的同学,肩搭着肩舞成“一团”,在一种搞笑、温馨而感伤的气氛中,有人欢呼,有人落泪——因为我们即将别离!短暂而精彩的三周里,我们体验了沉静的普林斯顿,体验了热情的普林斯顿,只愿这是一个开始,只望今后再来到这个地方——不是过客,而是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