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将生与死看得很淡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18:02

【原文】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间,曰:“久矣哉,由2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译文】孔子病得很严重,子路就让门人弟子来充当奴仆。在病情减轻期间,孔子说:“我生病这样久了,仲由这小子使用欺骗的方法,我这里本来是没有奴仆的,而仲由用了奴仆。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而且我与其死于奴仆的手里,宁肯在你们这些弟子手里死去。而且我死了后即使不能得到大葬的礼节,难道我就会死在道路上吗?”

【说明】通过本节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家庭的境况。在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稍微有点地位的人,家里都使用有奴隶或奴仆。而且,都是以奴隶数量的多少来互相攀比的。也就是说,我奴隶多,我就富有,你奴隶少,你就比不上我。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孔子作为一个鲁国的大夫级官员或是作为一个很博学的大知识分子,家里多少应该是有几个奴隶的,然而实际上却没有!所以,由此观之,孔子在一生的生活中,都是自己照顾自己,也没有象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请个保姆来照顾生活。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都是孔子和家里人自己动手。这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很落魄或是显得很贫穷,但这种做法却体现出孔子真正平凡的本色以及他那人人平等的思想。

由于奴隶数量少或者是没有奴隶而使社会地位不高,因而不能享受大葬的礼节,孔子对此并不在意,他相信自己不会死在道路上也就够了。而所谓隆重的丧葬礼仪,只是一个虚名,满足人的虚荣心而已。人都死了,还要那个隆重的礼仪有什么用呢?当然,孔子不是反对举行葬礼,在《学而》与《为政》篇中,孔子多次提到过“孝”,即是在思想上能继承前人之志,而不在于什么隆重不隆重的礼节。所以,本节是继前面的论述,再一次表现出了孔子平凡而普通的本性与本色。只有将生与死看得很淡泊的人,才会有如此广阔的胸襟。

——————————————————

【注释】1.臣:《易·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书·费誓》:“臣妾逋逃。”孔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臣,谓囚俘。”《说文·臣部》:“臣,牵也。”杨树达《臣牵解》:“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因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索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广韵·真韵》:“臣,男子贱称。”《中国古代思想史》第一章:“家内奴隶分 ‘臣’、‘仆’、‘奚’、‘奴’、‘妾’等。”这里用指为男性奴隶、奴仆之意。

2.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人(今山东泗水县东),出身贫贱,少孔子九岁,为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者。《论语·公冶长》:“从我者,其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