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39:42
人们向往着完美,可完美在何处?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和寻找的主题。
我的童年和其他70年代的孩子一样迷上了泥巴。用胶性很强的黄泥随心所欲的塑造了各种造型,小猫、小兔……直到有一天痴迷其中的我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小狗,那调皮可爱的样子立时让这块泥团活了……伙伴们也在我身边羡慕着。我自己觉得美中不足,因为四个爪子还有尾巴太粗糙,耳朵要是在薄点、眼睛再圆点就更好了。认为继续捏,它会更好,于是修改,可是修改中发现。那种活灵活现的效果消失了,眼神中的灵气没了……冒汗的我于是又想改成原样,但越改越差,直到它变成一团泥,呵呵。(塑造的泥巴小狗,无意时是元神主事,有意修改是识神干活,光速之上和光速之下有着天壤之别啊。)
走上工作岗位后,业余时间喜欢起书法绘画。国画的意境使我留恋往返。每每于打坐静心后即铺纸泼墨,徜徉其中。虽没有什么精品,却能感觉到内心的东西在渐渐升华。直到有一天,我带着莫名的安详与感动开始画观世音菩萨,很快,一位大慈大悲的形象跃然纸上,我震撼着,迟疑着是否继续添笔。继续画,可能成为败笔,不添,那如何张贴出来,成为我的骄傲呢?那一定是我的遗憾。于是我继续画了下去,结果,近乎完美的形态冲淡了大慈大悲的神情,增添了些人间烟火气。尽管此画得到同事们的夸奖,我依然把它收了起来,没有张贴。映在我心里的是那个智慧、慈悲的母亲形象。
有一天我注意到了美神维纳斯的塑像。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断臂维纳斯”是一件人造与天然合一的绝品,据说有人在电脑上使用三维技术为维纳斯设计了上千种手臂的姿态,却无一幅能与“断臂维纳斯”媲美。失去双臂后的维纳斯出乎预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当审美对象出现了缺憾,感官知觉受到客观对象的局限时,想像就成了心灵中神志的活动,“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
据说过去的某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板桥,使夏侯杰肝胆俱裂,倒栽下马来。说书艺人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却觉得雷霆于耳。我想,如果他把那一嗓子吼出来,观众反而觉得不过如此。我觉得这就是“以虚补实”——此时无声胜有声吧。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据说过去曾征集湖的名字,后来觉得什么都不能概括湖的精神气质。所以,姑且就叫“未名湖”,“未名”胜过无数的美名,“未名湖”也成就了北大一段回味不已的佳话。
朱光潜老先生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大智若愚、大成若缺这样的词句。全篇都是“有”与“无”的辨证。“有”则一览无余,“无”则风光无限。真是不比不知道,虚空真奇妙。这与中国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虚实相生”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画家认为:实景有限,虚景无穷。“境生于象外”,“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画筌>)。
在数学上有著名的黄金分割定理,人们把0.618称之为黄金分割点。这个点的位置就是恰到好处,使两条线段在搭配上自然谐调。多也不行,少也不行。这个点就是有与无的分界点。大自然中陆地与海洋的比例如是;人体所含液体的比例如是。
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如是,做人、修炼的艺术也是如是。
这些事例和说法启发了我,修炼使我逐渐明白一些古语:饭吃七成饱,说话留三分,是做人、修养的艺术。饭吃很香,总让人感觉意由未尽,再吃点,于是多了,未补充营养反倒伤害脾胃、影响后续的消化。话要是说满则无回旋余地;话说得过多则听不到人家的心声;总是在解释必然错过内在美丽的花朵。修行中如果你感觉到美好,请不要去炫耀去说,把它藏在心底,象种子一样,它会发芽。打坐中你感觉到化了,融化在光中,不要贪求,一贪,落入识神,境界不存。只需要坦坦然然足矣。
老师告诉我们:“让自己的欲望畅达是人之常情,但贤者能自制、自戒而不过度。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得志时要事上敬谨,待下宽仁。得意需早回头,弓满则折,月满则缺。”人的生活不能太实际也不能过于幻想,应在“有”的基础上觉悟黄金分割点之后的“无”。
那无就是传统文化修炼学中的元神,它是形而上的道。不幻想要冥想,通过禅定生出觉照当下的大智慧。
明心见性,这是我们自身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它体现在以中为度上。中,要在黄金分割点上去悟,以有为基,以无为突破口,实现完美境界的天人合一,在无为中无不为。
感谢父母把我生在有如此深厚底蕴的中华大地,感谢我们的诸位老师引领我们学习灿烂但尚未辉煌的传统文化。
与大家一同思考并实践吧!!!
2006年3月20日
参考文章:1、杨建华《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札记。
2、并非缺憾美   文/一点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