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到人(养生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16:56
《从字到人(养生篇)》
自序:汉字之美与生命大道    曲黎敏    中国古代把学问分成两种:一种叫“大学”,另一种叫“小学”。    大学是性命义理之学,也叫君子之学,旨在学了这些学问就可以培养一种君子的品德,就可以自立利人,就可以服务于社会。所以不是认识字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君子。    小学指文字、训诂学。小学是启蒙教育,是每一个小孩子在十几岁就一定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经典都是研究人的,不解决人的问题,就不是学问。《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它是从五脏六腑来研究人之本性的经典;《说文解字》也是研究人的,它是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研究人性的问题。当一切从人出发,我们的心灵便随之开启,我们的学问便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快乐也会油然而生……《说文解字》又何尝不是一门养生的大学问?    当我们的生命通过汉字被解读时,我们便有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将比《从头到脚说健康》更宽泛、更深入地诠释生命的意义。    我一向坚持医学与文化的融合,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生命医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大医学的高度。当生命之河融入历史的语言之流,我们当下的生命便与被记录下的那些简约的文字发生了奇妙的链接,我们不再孤独无助,无论是有心之“愛”的相濡以沫,还是无心之“爱”的相忘于江湖,都是一种先圣哲人的情怀,我们熏染其中,并在对这些文字的爱抚之中走出人生的迷途。    汉字是中国人心灵上绽放出的花朵,是中国人人心的造化。要想了解人,不仅可以从身体入手,去倾听五脏六腑生克制化的交流,而且还可以从它借以表达思想的诸多方式入手。比如,当人痛苦时,可以哭,可以长啸,可以诉说,可以书写,可以沉默……当这些声音、面容、文字呈现时,我们一定会被打动,因为我们熟悉那些情感,那些方正而又如画的汉字就像手纹一样清晰、神秘,熨贴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字;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有中国心。我们说着、唱着、书写着,每一个汉字都珠润饱满,音声嘹亮。我们都爱着、恨着、感动着,从造字的仓颉开始,我们古老的生命便以一种方方正正的方式存在,并在世界历史中写意地绽放。    当《从字到人》的同名电视节目在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的《城市》栏目首播时,就有人感叹此次选题立意与视角的精准。把每一个耳熟能详的汉字重新挖掘探索,从生命的涵义、从做人的涵义,依准原始经典再次解读,即是对中国文化之根柢的一次全新的漫游和感悟。而稳定走高的收视率也让我们为之工作的全体人员感动,借此机会也向所有拥趸我们的广大观众、读者表示感谢。    之所以做这样一个选题,就在于我们相信中国的百姓在娱乐性、实用性之外一定对中国文化有着更深的渴求,无论《黄帝内经》还是《说文解字》,都是我们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重新感受它们的热力与温度,重新感受中国汉字的大气、美丽和端庄,谁又能不为之心动?!    传统的经典犹如一扇扇高耸入云的大门,在原始的尘封中一直在等待着被叩响、被唤醒,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真诚,我们便可以去触摸那些古老而睿智的魂灵……    写于北京元泰堂    2009年3月阴阳之道    古语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读吧文学网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子书门户网站!wWw.du8du8.com---”这个“道”既不虚,也不玄,衣食住行处处有阴阳。    在穿着方面,古人穿衣上为衣,下为裳。古人讲“天玄地黄”,皇帝在出席重大礼仪时穿衣就十分讲究。下衣为黄裳,黄色对应土地,地为阴,因此就对应“阴”;上衣为玄色,就是黑里带微赤的颜色,对应天,天为阳,所以玄色就对应“阳”。所以穿衣也是与天地阴阳属性相对应的。    在饮食方面,水与火相对,水为阴性,火为阳性;中医里把水还分出了阴阳,地下水为阴,草叶树枝上未落地的露水又为阳水。所以阴阳在中国文化中不是一个绝对的、相互对立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再比如酒,酒有水火二性,酒表面看上去是水(阴性),点燃后却是火(阳性)。牛羊肉等畜类的肉食为阳性,鱼虾则为寒性,就是阴性。面(小麦)是阳性,而米(水稻)则为阴性。    在居处方面,古人认为,高处多阳,低处多阴,所以在建房子的时候,多选高处朝阳的地方,而不选低处背阴的地方。这种朴素的思想认识,其实也和人的生活起居应适应天地阴阳规律相吻合。一般来说,地下室都不会住人,因为地下室见不到阳光,阴气过重。古代中国人还爱管活人住的房子叫“阳宅”,而逝去的人要入土为安,所以就有了“阴宅”之说。    在行的方面,走路时抬起的脚为阳,落地的脚为阴,但抬起的脚会再落下,落下的脚又会再抬起,这就是阴阳。走路这个很简单的动作,就体现了一种阴阳的转换。    生活中的阴阳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用筷子吃饭时,不动的那根筷子为阴,动的那根为阳。一阴一阳的筷子搭配起来才能夹起饭菜,把美味送入口中,这也是阴阳之道。    我们的脸上都会显现出阴阳:下眼皮不能动就为阴,上眼皮可以动就为阳。    拿人体来说,头为阳,所以不怕冷;脚为阴,所以要保暖。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前面为阴,背后为阳;拿脏腑来说,五脏(心、肝、脾、肺、肾)为阴,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为阳。    还有我们人,女子为阴,男子为阳。    所以,在我们的常生活中,凡是一个事物都会有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的表现,也就可以称之为阴阳。    古代用阴阳解释万物化生,凡天地、月、昼夜、寒暑、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皆分属阴阳。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对此也作出了解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是说,阴阳是中国人看待天地万物的根本出发点,天地由阴阳而出,万物受阴阳约束,阴阳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无穷变化,独阳不生,孤阴不长,生与死的转化同样发端于阴阳……阴阳如同一个无所不包的大仓库,把天地自然囊括其中。何谓“阴”?    ◆左阜右邑    “阴”字的左边是“阝”旁,叫阜部,也叫左耳朵,我们上小学时都学过。---读吧文学网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子书门户网站!wWw.du8du8.com---有一个成语叫“左阜右邑”,阜部和邑部做偏旁时都写成“阝”,但阜部固定在左边,邑部固定在右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左耳朵和右耳朵。这是中国古代关于汉字部首的一个很有趣的分类方法,可惜,我们现在的小学教育里都不讲这些了。    左耳朵在古文里写做“”,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这个部首逆时针旋转90度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山的形状,阜部就代表山。凡是从阜部的字,也都跟山有关。比如说“陵”,就是大山的意思。中国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根据一个事物的外部形状用图形画下来,因此最早的汉字都是象形字。    “邑”的本义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引申后泛指城市,在古代也代表封地、国都。凡是具有邑部(“阝”右耳朵)的字,意思都和地域、地名、城郭、古代诸侯封国等有关,如“邢”、“邯郸”、“郑”等字,都是古代诸侯所封国名。    ◆迎贵宾时为何要铺红地毯?    具有左阜或右邑的字有很多有意思的引申,我们拿“除”字做例子讲述一下。    我们迎接贵宾时都会铺红地毯,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古代“扫除”礼仪的一种现代版。扫除到底是扫哪儿呢?其实扫的是台阶。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到“扫除”一词。“扫除”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大礼仪。在什么情况下要扫除呢?一般的是过节或来贵客时。“除”字左边即从阜部,阜部前文说过,是山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台阶。此台阶并非上下楼梯的台阶之意,这里的含义实际上是迎接贵客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姿态。    讲一个小故事:刘邦登上王位前是个江湖混混,他的父亲刘太公一直嫌他没出息,屡次拿他和其兄长比较。刘邦深感烦恼,后励精图治,成就一番事业。刘邦当上皇帝后,父子之间虽然也从不受拘束,但有人对刘太公进言,认为他应该对这个皇帝儿子有所恭敬。刘太公颇感发愁,不知怎样做才能既合乎礼仪又不丢了自己当父亲的面子。有人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下次等刘邦来时,表现出一个尊敬儿子的姿态即可。于是当刘邦去探望父亲时,刘太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动作——他扛着把扫帚出来了。    刘太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迎接贵客时一定要把地打扫干净,而扫台阶时,主人是低头退行,以示谦卑。    所以,“扫除”的真正含义是表示对贵客的尊敬,这种习俗延续了数千年。到了现代,我们迎接贵宾时都会铺上红地毯,这其实就是“扫除”礼仪在现代的一种变体版,是尊重客人的意思。    ◆山之北,水之南    “阴”字的小篆    “阴”字的小篆写做“阴”。“阴”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山之北,水之南”,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阴”字中的“”是“今”字,代表了“阴”字的读音。“阴”字中的“”代表云,是云遮蔽的意思,就是天上有云朵飘过时地上就会有阴影。    我们常用“光阴”一词来形容时间。古语有:“圣人不重尺之璧,而重寸之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圣人者,并不看重尺寸很大、价值连城的碧玉,而是珍惜稍纵即逝的光阴,即“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里就特别强调时间对于人的重要性。    ◆太阴、少阴和厥阴之说    根据天地阴阳的变化,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而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恰与十二时辰相应,五脏六腑又与十二经脉相对应,因此,我们的脏腑也有了不同的阴阳属性。    中医把“阴”分为太阴、少阴和厥阴。在中国文化里讲阴阳的书很多,但只有医学经典把阴阳各分为三,讲出次第来了。这也成了医学经典令人难懂之处。    什么是太阴呢?古人讲:“太阴者,月也。”月又是指什么呢?解释《春秋》的典籍《公羊传》里有:“月者,土地之精。”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太阴是属土的。在人体中,脾属土,太阴指的就是脾土,脾主肌肉,所以在汉字偏旁部首中有肉月旁。    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岐伯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所谓“开”,指释放与吸收。“阖”,有关闭、和合之意,指储存能量。“枢”,指开合之间的一种变频与转换能力。所以“开、阖、枢”是一种高度有序的、和谐的自组织行为。    “太”为“大”字多一点,表示“足”的意思,夫人气足为一家之主,故称“太太”;“太”字还有“老”的意思,比如管老女人叫老太太等。对应人体经脉,太阴肺不足不足以肃降,就无法疏布全身;太阴脾不足不足以运化中焦,因此肺经和脾经为太阴。又“阳明与太阴为表里”,阳明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胃气不足则无津液供给脾和肺,阴无从而生,阴气不足四肢则痿软无力。    什么是少阴呢?《黄帝内经》说:“少者小也,未大也。”少阴就是初生的阴。少阴有点像少女、处女,处在一种微妙的转换期。对应人体经脉,少阴心经和肾经就像少女(雌)一样内守,同时又如同希腊神化中永恒的少女雅典娜,充满智慧和力量感。《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有“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就是说足太阳膀胱经要想发挥固摄全身的作用,其力量的源泉就是少阴。    什么是厥阴呢?厥阴是阴气储存能量的阶段,主收敛。对应人体的经脉,厥阴心包经收不住就心慌(即《黄帝内经》里说的“心澹澹大动”),厥阴肝经收不住就抖或晕。又因为“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厥阴储存的能量够多,少阳胆和三焦才能缓慢生发。何谓“阳”?    ◆山之南,水之北    “阳”字在《说文解字》里的释义是:“山之南,水之北。”这与阴正好相反,山的南面是能够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所以“阳”有温暖的含义。    “阳”字的大篆    “阳”字的大篆写做“阳”。左边从阜部,所以也跟山有关。右边的上部是“”,代表太阳;下边的“”代表“阳”字的发音。    ◆太阳、阳明和少阳之说    中医把“阳”分为太阳、阳明和少阳。    太阳是什么含义呢?就是太阳,是阳气很盛大的意思。对应人体经脉,足太阳膀胱经气足了则能固摄全身,手太阳小肠经气足了就能吸收。    阳明呢?阳明是指温和之阳。在人体经脉中,胃经和大肠经属于阳明。    少阳呢?少阳就是初生之阳,未大之阳,如同少男,正在逐渐地成长壮大,纯洁、有力、阳光,所以不能被憋被堵。对应人体经脉,胆经和三焦经属于少阳。    三阳之气发于我们的头部,下达于足,阳经末端均以阴象命名,为阳接阴之意,如足太阳经末穴至阴,足少阳经末穴窍阴。    归根结底,无论是太阴、少阴和厥阴,还是太阳、阳明和少阳,都跟天地之间的变化以及天人相应有关,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所以人应该顺应这个规律,“出而作,落而息”。这是天地给我们的自然启示录。阴虚与阳虚    中医学里,把人体的前面当做阴,后背当做阳。这种定义的缘由是自然界中的动物基本上都是趴着的,朝太阳的背部就为阳,朝地的腹部就为阴。比如乌龟的龟背和龟板,按西医的成分论分析,认为二者没有差别,但从中医的气机上论一个为阳、一个为阴,内涵大为不同,所以龟背补阳,龟板补阴。人虽然直立起来了,但是前阴后阳的属性并未改变。    从手臂上来分,手臂的前缘为阴,后缘为阳;手背为阳,手心为阴。从腿上分,大腿内侧为阴,外侧和后面为阳。    水卦图    中医里还有阳虚和阴虚的概念,这个概念总是让老百姓摸不着头脑。其实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体内应是一团太和之气,阴平(收藏的能力)阳秘(隐秘的生发能力)都均衡。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出现偏阴或偏阳的问题,人体就会患病。可到底何为阴虚,何为阳虚呢?    一般说来,阳是指气的层面或人体功能的层面。阴指血的层面或人体器质层面。用肾水来打比方,我们看看如何描述肾阴虚和肾阳虚:先看看这个水卦(瘙椾),上下两根阴爻代表肾阴,无阴则肾精不足,腰膝酸软,浑身无力(肾为作强之官);中间一根阳爻代表肾阳,无阳则肾水无法升腾,口干舌燥(肾液为唾)。因为血有形,好补,一般医生会以地黄、山药等滋阴药为补###的良方;气无形,难为,一般以桂枝、附子等为补阳药主打。    其实阴虚阳必虚,阳虚阴必弱,人体的阴阳气血很像一对夫妻,要荣俱荣,要衰俱衰,盛大的只是邪气,如果人老久病必阴阳俱虚。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八味肾气丸便是治疗阴阳俱虚的良方,用桂枝、附子与六味阴药和合,取“气为血之帅”之意,就是血无气便无法运行,易于凝滞;气无血则属于空运化,虚火扰头易于头晕脑涨。五种阴阳之人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篇》中把阴阳做五行论,便有了一个有趣的分类,就是将人分为阳人和阴人,根据阴阳多少不同的表现再细分为五种人:少阴之人、太阴之人、少阳之人、太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    中医认为:阴阳和合是为人,人的阴阳气血的偏失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下这五种人的性格特点。    ◆少阴之人是小人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嫉)而无恩。”    意思是这种人心眼不太好,特别喜欢占小便宜;看见别人受了伤害就高兴,看见别人受了磨难就会偷着乐;还特别喜欢伤害别人,而别人过好了就会愠怒生气,常有忌妒之心而不懂得感恩。    少阴之人阴气很重,是典型的小人之象。    ◆太阴之人要提防    太阴之人比少阴之人阴气更重,他们“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意思是他们贪婪而不具备仁爱之心,只喜欢得到而不喜欢给予,为人阴险狠毒,狡诈奸猾。    这就不只是小人的问题了,是大恶之人,但这种人也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能力强,能干大事。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提防。    ◆太阳之人刚愎自用    太阳之人的阳气特别充足,而阳气过足的话,往往性格狂妄。这种人“居处于于(喜欢住大房子),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小事不做,大事做不来),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是非感不强),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意思就是太阳之人好大喜功,爱幻想、爱谈论不切实际的宏图大志,但做事并不踏实、稳健。他们好高骛远,刚愎自用,且不知反省,屡败屡战。    ◆少阳之人沾花惹草    少阳之人的阳气没有太阳之人那么多,这样的人性格上比较自恋,特别好面子。    少阳之人“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好为外交而不内附”,就是自己特别拿自己当回事,当个小官就高兴得不得了,天天指手画脚,老想去管别人。哪怕就是当个小组长也要整发号施令,开个玩笑说,这样的小组长往往特别喜欢开会,为什么呢?因为一开会好挥斥方遒啊,充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另外,少阳之人还比较喜欢四处交往,不顾家,到处沾花惹草。    ◆阴阳和平之人奔向成功    无疑,阴阳和平之人是五种人中最好的,这样的人气血平和,为人中正。    他们“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就是阴阳和平之人喜好安静,不争强好胜,但这样的人遇事能担当,办事稳健大度,无往不利。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很高的境界——无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能够轻松掌控全局,不用亲力亲为,却能使事情按着自身的规律运作得通达顺畅。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阴阳和平之人喜怒不形于色,因为他们肾精足,气血和谐,所以他们能够做到“婉然从物”。就好比老子对水的推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放入圆形容器中就成圆形,放入方形容器中就成方形,水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变化,即使因温度的原因它或蒸发或冻结,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又能恢复成水,它能够不断地变化和修正自我。    阴阳和平之人既不一味守旧,也不过度膨胀,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势而为,顺利奔向成功。    事实上,一个成功的人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行于事,义气施于人。    锐气藏于胸。人要有锐气,没有锐气就没有生命力。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不仅会伤害别人,更容易伤害自己。想成功,就要保证自己的气血精足;精足则生智慧,这里的智慧就是能“藏”,就是能把锐气放在胸中藏起来,就能具有最大的生命力和最具韧性的持久力。    和气浮于面。做人要谦逊,要有一团太和之气。跟人打交道,要学会礼貌待人,不能看人下菜碟,要一视同仁,尊重你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和气能使他人更容易接纳你,为你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才气行于事。才气不是整天挂在嘴上的,而是体现在做事上,只有将每一件事情做好后,才能真正体现你的价值,也就是做人做事。    义气施于人。人要学会担当,承担责任。俗话说:“万事先为他人想,自有荣华在己身。”我们做事要先考虑他人,好处给别人,自己多承担责任,做人要讲义气,要乐善好施。    锐气、和气、才气和义气,这几个气有的要藏,有的要浮,有的要放在外面,有的要放在内心。记住这句千古名言,才能更好地修炼自我,才能用以养生,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用阴阳五行来识人识己,其实只是中医提供给我们的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与方法,并不是判断一个人的绝对根据,而这种利用阴阳识人的方法的基本原则还是气血水平。    《黄帝内经》不是算命的天书,它所表述的东西都有内在的道理。阴阳识人就是在表述什么样的气血决定了人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人做事的行为。这其实也是一种识人之术,认识好了别人,也认识好了自己,才能知道如何与人交往,这也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话的根在哪里?——传统医学!    这就是阴阳之道教给我们的亘古不变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天——因天之序(1)    天地有阴阳,阴阳和合又谓人,天地人三才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    人要遵从生命的规律,就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首先就是要因天之序,即春夏秋冬这四季的周而复始。    下面,我们就讲一讲“天”字。    人的头上有片天    “天”字的大篆    “”字的下面是一个“大”字,就是一个站立的人。上边的一横是指头顶。所以就是头上有片天之意。    ◆天,颠也    《说文解字》中对天的解释有两个,第一个为“颠也”。颠即指头顶。    正是由于“天”字中含有头顶的含义,因此古代很多跟头有关的用词都会有个天字。    在中医里,管头痛病也叫做疾天症,也是用了天有头顶的含义。    ◆“天”与“帝”    “天”字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至高无上。如我们常说的“老天”、“上天”、“天帝”,都是这个概念。至高无上的定义在于老天有“好生之德”,这个“好生之德”表现在“帝”这个字上。    中国古代没有“上帝”这个概念,但有“天”和“帝”这两个概念。    天为天之体,为本体;帝为天之德,就是所谓的德行、功能,它的功能就是指古代的生殖崇拜。    “帝”字的小篆    “帝”(帝)字上面是一个“冠冕”的样子,下面是一个“巾”,“巾”字在古代就是一块遮羞布,古代没有裤衩,就拿一块布遮挡一下。所以“帝”就代表一个戴冠的男性生殖器象,其德行在于生发生长、不断繁衍。    中国古代的“帝”是专门负责丰收和生殖的一个神。    丰收,解决的是“食”的需要,也就是族群生存的需要;生殖,也就是所谓的“色”,解决的是个体繁衍的需要。所以,“食、色,性也”。生殖崇拜,其实源于古代部族繁衍子嗣的一种生存需要。    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修身是一切的基础    天与人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    “天”字的造字就是由“大”和“一”组成,“大”字就是人的正面像,是指人的身体。    《大学·中庸》里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也好、治国也好、平天下也好,做一切事都是从修身开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从这句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条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的线索:由“天”延伸到“修身”,而修身既包括个人修养,也包括对养生之道的感悟,最终就是人对生命的感悟。    “天人合一”就是人的身体要首先遵循天道。这样来理解“天人合一”就顺理成章了。    ◆疼叫妈、苦叫天    “天人合一”绝非一个空洞的概念,从我们的常用语中,就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痕迹。    “疼叫妈、苦叫天”,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挨打的时候都会叫喊,回想一下,我们会叫什么?通常都是叫“妈呀”。人的身上只要一疼,就会本能地叫“妈”。这是为什么呢?    老话的解释是: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肉一疼痛,就自然会叫妈。    用中医的理论来趣解一下:脾主肌肉,而脾胃在人体的五脏六腑中就扮演着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无论家里人谁生病了,母亲都会跟着难受。所以,人的身上一有痛楚了,就自然会引发到母亲头上。    人在情急之下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是有共性的。五声对应五行,五行又对应人体的五脏,所以,通过呼喊的发音就可对照判断是哪个脏器发出的声音。    肉体感受到痛苦会使人本能地叫“妈”,而心灵感受到痛苦和伤害就会叫“天”。天——因天之序(2)    人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极其痛苦,比如,我们常看到,女人死了丈夫总是哭喊“天啊,天啊”,这时候就不会喊“妈呀妈呀”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时就会本能地喊“天”,就好像是天塌了一样。    “疼叫妈、苦叫天”,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人体和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体中的天    古语有:“天下即人身。”天和人的身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把人的身体按各个部位划分成“天地人”。    中国古代对人脸的描述为:两眉之上叫天,鼻子下面叫地,中间的部分叫人。    形容一个人长相很好的时候,我们常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知道了人脸上“天地人”的位置,就知道这句话都指的是什么部位了。    古人认为:人脸上两眉之上叫“天”,也代表你的童年。为什么呢?因为人小的时候,父母就是你的“天”,指父母对你的养育;两眉与鼻子之间为“中”,代表你自己要努力的人生,你要自己去完成这段生活,你既不可以靠天也不可以靠地,因为地是你的后代,你这一块走的好,你的人生后面才走的好。鼻子下面叫地,为“下”,代表你的老年,你奋斗一生的结果。    中医在认识人体的时候,也是遵循“天地人”的观念,人体上的很多穴位的名称都以“天地人”来命名。比如鼻子的下面有人中穴,嘴的两边有地仓穴。    头是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盛的地方,头部也是人体的天,它就具有天的特性——喜清凉。我们头部是人体中最不怕冷的。而人的脚就是典型的地,地属阴,阴就喜暖。所以说,在冬季我们一定要做好脚的保暖工作。    天枢穴示意图    人的整个身体也可按“天地人”来分,人的肚脐是分界线,肚脐以上为天,肚脐以下为地。肚脐作为人体的中央,十分关键。    肚脐这个地方的穴位叫做神阙穴,就是当我们人一出生的时候,在剪断脐带的那一瞬间,先天的神灵就缺失了,随即我们就开始了后天的生活。    人体肚脐以上为阳,肚脐以下为阴,阴阳沟通的枢纽就在肚脐旁开两寸,此穴位名为天枢穴。    天枢穴是人体的一个大穴,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人体天地(阴阳)之气转化的枢纽。    医家对于天枢穴的认知源自天象。天枢为星象中的一个星宿,它主持各星的运动,也就是天上所有星宿的运动全部都是由天枢星这个枢纽来把持的。    是故,天枢穴在人体中的枢纽地位极其重要,它可推陈出新,上下沟通。    养生巧用天枢穴    经常按摩天枢穴,可以养生。    劳宫穴示意图    按摩的方法是用两个拇指顶在天枢穴位置,然后做轮转按摩即可。这样做可以使腑气通畅,帮助人改善脏腑气机,治疗便秘。    经常这样做,对不少疾病也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比如说腹痛、痢疾以及高热等。腹痛如果是因上下气机不交引起的,我们就可以用艾条灸天枢穴二十分钟,就能使病情很快得以改善。    常生活中,还有一个简易的按摩养生的方法——揉肚子。    我们的手心上有劳宫穴,劳宫穴的位置是在中指握拳以后指尖停留的地方,把两只手的劳宫穴交叠贴放在我们的肚脐上,然后大面积地旋转按摩。注意一点:手的摆放姿势男女不同。女子是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男子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这么做,可使人体全身的气血都运转起来。春——春之生(1)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的生命要因天之序。天的顺序体现在哪呢?在春夏秋冬这四季的交替轮回之中。    古人对春夏秋冬的描述都用一种小动物来表示,非常有意思。是用什么小动物呢?——虫子。虫子就象征着生命的小种子。    春是蠢蠢欲动的小虫子,是生命的开始;    夏是扯着嗓子狂喊的知了,是从虫蜕变到蝉的生命变化的过程;    秋是缠缠绵绵的蟋蟀,是生命成熟的象征;    冬是虫子进入冬眠,生命开始重新孕育。    春夏秋冬就是用万物的生命状态来表现我们内在生命的运转,即生、长、化、收、藏。    春:蠢蠢欲动的小虫子    “春”字的大篆    《说文解字》中对春字的定义为:“春,推也。”就是阳气开始生发了,于是推动万物萌发。    “春”字的大篆写做“春”。上面是小草;中间的这个“屯”表示声音,其实屯也是草初生的样子;底下是个“”,代表阳气。    那么,这个“”的位置会让人觉得很奇怪,太阳都是高高悬挂在草之上的,怎么在这里太阳跑到草的底下去了呢?    我们都知道天为阳,地为阴,虽然底下的地为阴,但阴中也是有阳气存在的,当春天阳气起来的时候,地下的阳气就要靠天的阳气把它一点点地往外带动,也就是唤醒的意思。所以太阳跑到底下的意思在于唤醒地下的阳气,草木就开始在春天这个季节里生长发芽。    “唤醒”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作为一名虔诚的中医文化的宣介者,这些年出来讲《黄帝内经》也好,以《黄帝内经》的原理讲《从头到脚说健康》也好,都是希望唤醒普通老百姓对生命的一种更为深刻的认知。很多东西其实在我们心底当中都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不去触动它的话,它就永远在那里蛰伏不动,而当我们把道理讲清楚以后,它就能够慢慢地生发出来,使我们开化、觉悟,了解自己的身体,洞悉生命的哲学,感悟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轮回。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春    春    之    生    中国古代有多部解释汉字的图书,其中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是一本通过字的发音来解释文字的经典大作。    在《释名》中,春被解释为:“蠢也。”就是蠢蠢欲动的意思。    我们来看一下“蠢”字,它的下边是两只小虫子,上边是春天的“春”。阳气好比是小虫子,当春天来到的时候,在地下冬眠的小虫子就逐渐地苏醒过来,一点点地活跃起来。所以,“蠢”就是阳气蠢蠢欲动的意思。    春,就是蠢蠢欲动的小虫子,是生命的开始。    春季如何养生?    春季为一年中的前三个月,包含六个节气,是阳气一步步生长、壮大的阶段。    《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陈”为陈旧,就是说春天的生发之机是把积聚在冬天的东西发出来,然后万物就开始生长发育。    人和万物一样,需要在春天好好地颐养生机,那应该如何去养呢?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里对四季的养生作了详细的阐述,就春季该如何去调理自己的神志介绍了几个养生的###。    ◆夜卧早起    夜卧早起的意思就是晚睡早起。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否则会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所以要适当地少睡点。    睡眠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我们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吗?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睡,坐寐也。”这是什么意思呢?    “垂”字的小篆春——春之生(2)    “睡”字左边是一个“目”字边,右边是个“垂”字。“垂”的含义是什么呢?“垂”字的小篆写做“垂”,就好像是眼皮闭上后坐在地上的样子。所以“睡”就是坐着打盹。    “眠”字从“瞑”。就是闭目合眼的意思。    睡眠跟我们人的寿命长短直接相关,所以往往睡眠都会是各种养生###里的第一要旨。    《黄帝内经》从一开始就在强调睡眠的重要性。人为什么要睡觉呢?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睡觉是为了养阴,而只有养好了阴,身体的阳气才能起来,白天才能有精神干活。白天是用来工作和学习的,这时你处在完全的运化状态。那么到了夜里,你要让生命处在一个相对的止息状态,这样才能使生命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    关于睡眠,我们总听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一年四季的精神状态都跟睡眠有关。    春困:春天温醺的阳气开始一点点地充溢我们全身,虽说阳气在头,但此时生机刚起,大脑的供血还是略显不足,所以难免春困。    秋乏:秋天我们身体内部营养丰富,但阳气内收,四肢气血有时就显得有些不足,故秋乏,肢体沉重。    夏打盹:夏天暑热,对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有消耗,打盹就是自保。    睡不醒的冬三月:冬眠了,气机全部内藏,可以通过多睡来养精蓄锐。    在春天,我们的阳气也要跟着天地的阳气一起慢慢地生发起来,所以,我们要适当地晚睡早起,达到春季养生的目的。    ◆广步于庭    “步”,行也。就是要走,而非跑,跑就会生发太过。    “庭”指四方的大院子,表示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生发得没有约束。    广步于庭的意思是在庭院里大踏步地活动,洒脱一些来促成生发。    所以,这里的“步”也好,“庭”也好,都是在告诉我们,春天要慢慢地活动,慢慢地锻炼身体,慢慢地养生,让自己的阳气慢慢地生发起来。    ◆被发缓形    “被”通“披”,“被发”就是把头发散开。散发就意味着不要有约束,女孩子在春天就不要扎马尾辫,该生发时就生发,以此顺应春天的气机。    “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春天不要穿很紧身的服装,要穿着宽松的衣服。    上面说的是“被发缓形”的一个表面意思,而我们往深里琢磨一下,平时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披散着头发,衣着很宽松舒适?只有在家里。所以,家是最好的养生地方,是可以让你的精神和肉体都能放松的地方。    所以精神的绝对放松才是“被发缓形”的深层意思。春天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春气在头,气血上壅,紧张过度就会形成一些病变,比如春天就是精神症状的多发季节,还有头痛,咽喉肿痛等。    一个春季的养生###就引申出一个道理:家是最让人精神放松的地方,我们要懂得珍惜家、爱家、经营好家。    做到“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这三件事情,就是为了要达到一个目的:以使志生。志是肾所藏的神,要让肾所藏的神能表达出去,憋住了那就没有生机了。人的志向的大小来源于肾精的充足与否,所以好好保养肾精使其正常地生发变化,就能让自己的志向变得高远,志向高远了就能干成大事。    感悟春季养生的大情怀    ◆春季易患的疾病    在春天,没有养好生机的话很容易造成身体的病症。那么容易得什么病呢?易患宵首疾,就是头部的病变。春——春之生(3)    春天的病症易出现在头部,这与春天的生发之机相关,因为在春天,大自然的阳气往上走,人体的阳气同样也是往上走,因此容易在头部形成瘀  比如,头皮酸痛、头痛等病症。    此外,在春天人还易患精神症状。这也是与心和头的阳气生发太过有关。所以,放松精神是春天养生的一个核心与要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放松精神呢?《黄帝内经》给了我们四字真言——四气调神。    四气调神的“神”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精神状态。而四季养生的一个核心就是人要有大情怀。    这两年养生热,祖国山河一片养生,但我们千万不要把养生专门局限在吃什么、喝什么、补什么上。养生的重点首先是一个大情怀的问题。心胸是否足够宽广,是否能驾驭自己的脾气秉性,这都是养生的重中之重。    ◆镜子的情怀    《庄子·应帝王》记载:“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是让我们培养像镜子一样的情怀。镜子的情怀是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老百姓感悟的地方呢?    我们每天都在照镜子,你笑,镜子(里的你)也笑,你哭,镜子(里的你)也哭。但是假如你离开了,镜子里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镜子就是一种境界。任何事物来了,你都可以充分地去感应它,而这事走了的话,又立刻在你心里消失。这叫顺应自然。任何喜怒不要留下来,喜怒不留于意。这就是镜子教给我们的情怀。    庄子所说的镜子的情怀,其实是告诉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过执着,太过在意。做人如此,养生之道也莫不过于此,养生就是要学会这种镜子的情怀。    如果过于执着留意,人的情志就会出现问题,就易患疾病。现在患失眠的人很多,晚上做的梦全是白天的事,叫做有所思,夜有所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白天发生的那些事还停留在你的心里,不良信息还在干扰你、影响你。这就是情怀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大情怀是四季养生的一个核心,而不单纯是一个一季养生的核心。    古人讲:“圣人无梦。”圣人都“若镜”了,自然无梦可做了。心若镜,就是最好的养生###。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培养自己的情怀,这点非常重要,其余的养生方法都是小术。我们学养生千万不要局限在肉体这个层面上,养生一定是首先关注心灵、灵魂这个层面,就是要让我们的心更高远、更宽广、更包容。    ◆培养孩子的情怀——从放风筝做起    古人培养小孩子的时候,十分注重情怀的熏陶;而这恰恰是被我们现代人严重忽视的。    我们现在培养小孩子,老是让他们好好学习,天天低头写作业,这人总低着头,情怀就小了,就不知道何谓高远了。    那么,古人是怎么去关注和训练孩子的情怀呢?方法很简单。古人很爱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带着小孩子去放风筝。放风筝有何意义呢?就是让小孩子眼光向上看,向远望,培养他们高远的境界。    整天给孩子讲大道理,什么人的境界一定要多高远,眼光万里长,雄赳赳气昂昂的,是没有用的。他们只知道一个词的定义是领悟不到人生真谛、做人道理的。就天天低头写作业,能高远了才怪呢!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孩子感悟生活、领悟人生,这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春天应该养脾    一般人认为春天气机在肝,所以很多养生书说春天应该养肝,其实,春天应该提防养护的不是肝而是脾,为什么呢?打个比方说,春气在肝,肝这时在五脏当中是个走运的家伙,随着生机起来,有肝病的人也应该有所好转,防肝阳上亢倒是真的。肝气过强时,它影响最大的恰恰是脾(肝木克脾土),所以,这时最该护佑的应该是脾土。而到秋天,杀气十足的时候,我们才要特别注意对肝的保养,因为金克木,这时的肝病很容易恶化。所以传统医学的特点就是它不是一门近视和自私的学问,它要求你要顾及周边,更要看得长远。    春季养生如何吃?    春天的情怀没有养好,自然就会影响到身体。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春夏秋冬与五脏相应,春天对应五脏中的肝,肝主生发,春天不养好,身体的生发之机就起不来,而春天身体里的阳气升不起来的话,到了夏天的时候,就会出现凝聚之象,比如出现腹泄等病症。    春季养生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吃,吃什么的问题。春天这个季节,我们最核心要吃的东西就是粮食,所谓粮食就是指五谷(小米、小麦、大米、黍和豆)。春天一定要吃五谷。    五谷主生发,它们都是种子。比如小米,把小米种在地里,它就可以长出一堆的小米来,所以它的生发之力是非常旺盛的。牛奶就属于一种衍生物,把牛奶泼在地上,就什么也长不出来。    养生养生,就是非常注重生发之象。讲到此处,很多人会有疑问:春天不产粮食,吃的应该都是陈粮,而春天吃陈粮能养生吗?    能够留到春天的粮食都是种子,春天养生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吃种子,不吃衍生物;第二条原则是吃陈粮。因为春天主生发,而这个季节我们吃的都是陈米,陈米在热量上、生发之力上和味道上都偏弱、淡味。而淡味最养脾胃。    此外,脾胃虚弱者和老人吃陈粮比较好,这样就等于是慢慢地生发,不会太过。“生”字的大篆    关于春天,不论睡觉、行为、饮食都要追求养“生机”的大道。    “生”的大篆写做“生”,下边是土,上边长出新芽来,意味新的生命从土中诞生。所以,春天养生的要则就在于一个“生”字。夏——夏之长(1)    “夏”字何解?    何为“夏”有多种说法,都很有趣。    ◆“夏”是狂喊的知了    “夏”字的小篆    “夏”字的小篆写做“夏”,上边是一只小虫子的样子。我们常把蝉称之为夏虫,俗称知了。“夏”就是扯着嗓子狂喊的知了,是从蛹变到飞蛾的生命变化的过程。    ◆夏——手脚外露、无拘无束的人    “夏”字的小篆上面是个“页”字,古代读xié,凡从页部的字都跟头有关;中间是两只手;下面是两个脚印,代表两只脚。    那么这个字本身有头有手又有脚,是什么意思呢?是夏天太热了,我们的头、手、脚都露在外面。所以这个字也是个会意字,表示夏天的酷热。    古代“夏”字发音同“假”(jià),放假的“假”。夏季万物生长,就像给万物放假一样,让它们去自由地、充分地去生长。    ◆华夏的由来    《说文解字》中的定义为:“夏,中国之人也。”    “中国”最早是指中原地区,“夏”的意思是中原地区的人。    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也叫华夏文明。为什么叫华夏呢?    《左传》里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夏”的引申之意为大,中国人最讲究礼仪,礼仪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    服章是指服装和文章的统称,服章之美就是服装非常好看抢眼、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就是“华”,华就是花的意思。我们的文化就是像花朵一样,特别灿烂、特别旺盛、特别繁荣,所以中国人也叫做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有两个特点:一是礼仪之邦,二是有服章之美。礼仪代表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东西;服章之美则很具象。两个方面相生互补,内外兼备。    相对于讲究服章的中原之人,北方多犬故称“狄”;东北多豸故称“貉”;南方多虫因此称“蛮”、“闽”;西方多羊故称“羌”;西南多热为“焦侥”;东方为使用大弓的民族,因此“夷”字拆开为大弓。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夏    夏    之    长    夏季如何养生?    夏季的养生重在养“长”。    什么是“长”呢?所谓的“长”其实就是生长发散。经过了春天的萌发,到了夏天的时候人的身体就要像万物一样处于蓬勃生长的状态。    ◆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记载的夏天养“长”的头一条就是:夜卧早起。    “夜卧早起”的意思就是要晚点睡,早点起。    夏天应以发散为主,而夏天天黑得晚,亮得早,白天光照时间长,我们晚点睡早点起是跟着天地阳气的气机去走。    ◆和太阳公公天天约会    夏天养“长”的第二条叫“无厌于”。通俗点讲,就是不要讨厌太阳,甭怕热。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夏天一定要让人体气机得到充分的开泄。    在夏天,很多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喜欢整天呆在空调呼呼吹的屋子里,感觉特爽。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养生的大忌。    我常开玩笑说,现在年轻人谈恋爱都没以前健康了。五六十年代的人夏天都在哪谈恋爱?都是去公园。相对象的暗号都是某公园某大门的第几棵大树下,然后呢?就是“让我们在阳光下荡起双桨”。所以那时人的心态都很阳光,单纯不光是因为物质上的简单,也跟人经常处的环境有关。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呢?典型的是哪儿黑奔哪儿钻,哪儿黑奔哪儿跑。拿大学校园来说,看吧,白天阳光下的操场上跑步锻炼的没几个人,天一黑下来,无数拉着手的情侣就全出动了,操场边黑压压的一片。夏——夏之长(2)    人怕光有时是胃病前兆的一个表现,或是早期抑郁的一个表现.而且人总呆在黑暗处,心里就会逐渐滋生阴暗面,意志消沉,越来越不阳光。从心气、心情上来讲,都使人产生很大的问题。    中医强调,夏天人一定要“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这话说得特有趣,就是说好像外边总有一个你爱的人特别吸引你,让你老惦记着跑出去见他(她)。要旨还是那句话,夏天一定要多到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出出汗,使气机得以宣泄。    有人会说,那夏天我们老跑出去会不会中暑啊?农民兄弟天天在田间地头干活,烈当空,为什么他们不中暑?还是因为他们身体好呗。我们现在晒下太阳动不动就中暑,实际上还是身体变弱的一个表现,是身体无法和天地的气机相融合的一个表现。所以怕中暑可以不在最热的时间去晒太阳,循序渐进,但一定要多到户外活动。再说了,晒太阳也不是非得在大毒头下呆着,要不古代修那么多凉亭干啥?现代人虽然已无暇享受凉亭的雅趣,但至少门窗应该常开,让阳光的热情无所不在。能在阴凉处蹦蹦跳跳就更好了,既运动了又补了钙。    ◆夏至前后养生方法的迥异    夏季养生要注意,夏至之前和夏至之后的养生方法截然不同。    夏至之前,阳气当家,万物的特性是开花。而夏至之后,阴气开始升起,阳气开始下降,而阴气主凝聚,所以万物的新特征是开始结果。    这也是夏季养生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叫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万物开花到结果是从夏至这一节气开始转换。养生也是如此,夏至之前我们要像花朵一样拼命地绽放自己,就是一定要让自己处在一个发散的状态;夏至过后,我们就要开始逐渐收敛自己。    夏不养生的因果报应    《黄帝内经》中说:“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就是说夏天不出汗,秋天就会形成风疟。    这就是种因果报应,你先前种下什么因,以后就得到什么果。    风疟是什么呢?就是皮肤病、过敏症、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症,都是秋天爱犯的病。立秋或秋分节气前后,如果人在夏天没有得到足够的开泄,连汗都没有出过,这类的疾病就特别容易找上身来。    甚至夏天没有注意养“长”的话,不仅秋天会生病,到冬至前后,还会引发重病。    冬至的特点叫做一阳生,就是到冬至这一天开始天地的阳气开始生发了,一旦生发起来,就要靠秋天收获了足够的储备,而秋天储备的基础是什么?是夏天的足够开泄。夏天的拼命出汗就像麦子的抽穗、灌浆一样,只有开泄了,秋天收进来的营养物质才足够多,营养物质多了冬天藏的精华就多。反之,中医认为,如果夏天的气机没有得到充分宣泄,秋天吸收进来的营养物质就少,到了冬天,是收敛养藏的季节,阳气生发,如果这时身体储备的精华不够,就容易生病。    中国文化讲究要看前三步后三步,而不能只看当下。养生学也是一样,有因有果,有施有得,不要以为冬天得的病就跟夏天没有什么关系,关系大着呢。    此外,夏天气候炎热干燥,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黄帝内经》中提到,夏天的病症基本多发生在胸胁,所以有心脏病史的人要格外注意。因为夏火本身就旺,然后七八月的火气很盛,内外火攻心,容易引发心脏病。这也是我们在常生活中要非常小心的。    夏季养生饮食要点    ◆夏季要喝羹    饮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认为,夏天脾胃处于虚寒的状态,所以要吃一些易于消化的汤羹。    何为“羹”呢?《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五味和羹。”羹,指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    “羹”字的上面是一只羊羔,下面是“美”字,表示肉的味道鲜美。    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后期的羹可是肉汤,也可是菜汤,需要用五味来调和,而且要细碎。细碎就利于消化吸收,这符合夏天我们脾胃太弱的实际情况,也避免消化吸收系统太过于劳累。    ◆先喝汤后吃饭,还是先吃饭后喝汤?    喝汤养生有讲究。中国幅员辽阔,南北饮食差异很大,南方人习惯于先喝汤再吃饭,而北方人则喜欢先吃饭再喝汤,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养生呢?    答案是:南方人先喝汤再吃饭更养生。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在外劳作,出汗多,先喝汤可以补充体液,可使脾胃处在一种融合的状态,更有益于消化吸收食物。    北方人喝汤就不太讲究了,基本北方人喝汤是为了“溜缝”,吃完了饭喝一大碗汤会觉得特别的满足,这跟北方人喜欢求大、求全的性格有关,但从饮食角度来说,不够科学。    总结一下夏季养生的要点:注意养“长”、晚睡早起、多晒太阳、多到户外活动、多出汗、饮食上多喝一些易消化的汤羹。秋——秋之收(1)    “秋”字何解?    ◆秋是火烧蟋蟀    “秋”字的甲骨文“秋”字的大篆    中国古代有个民间游戏,叫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繁华闹市,都有这个游戏的身影。---读吧文学网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子书门户网站!wWw.du8du8.com---蟋蟀是一种典型的秋虫,入冬即死。    我们来看一下甲骨文的“秋”字——秋,上边是一只蟋蟀,代表秋虫,下边放了一个火盆。    再来看“秋”字大篆的写法——秋,左边是秋天的禾苗,沉甸甸的麦穗已经压弯了腰;右边是个“火”字。    那这两种写法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火烧秋虫也好,火烧秸秆也好,都是秋天麦收后的一种行为,旨在秋收后通过烧秋虫、烧秸秆来重新滋养大地,也象征着一种成熟的状态。这就是“秋”的意思。    《说文解字》里说:“秋,禾谷熟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谷子都熟了。    “禾”字的大篆    在中国文化中,禾谷垂下头经常被用来形容君子不忘本。“禾”的底下是根,经常垂下头来注视自己的根基,是谦虚的表现,也是做人不要忘记根本的意思。    禾谷在二月份种上,八月份成熟,又叫嘉谷,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米。五谷当中,小米是最重要的养生食物。    禾谷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古代常说江山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就是指谷神。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所以中国人首先要敬的就是土地、禾谷。    《释名》中从声音的角度解读了“秋”,“秋,就也。”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万物成就之意。秋的发音与“愁”也很相近,秋天有肃杀之象,即愁苦之象,故“秋”字下边加个“心”,就成了让人发愁的“愁”。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秋    秋    之    收    ◆春秋可代表一年四季    古代常用春秋这个词来代表一年四季。    孔子修订的一本鲁国的编年史书就叫《春秋》。而中国历代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所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成为了后代史书的统称。    为什么用春秋就能代表一年呢?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切都从气上来讲,而春秋这两个季节的阴阳之气是比较平均的,所以用春秋来代表一年。而夏天阳气过盛,冬天阴气过盛,都是阴阳不平均的象,而只有春秋是阴阳平均之象。    过去有人把秦国的“秦”字拆解,上面取的“春”字的一半,下面取的“秋”字的一半,所以有一种说法,秦国取名的意思就是希望春秋万代,永世长存。    秋季如何养生?    秋季养生重在养“收”。    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词汇就是:生长化收藏。    秋天万物收获,天地的气机开始收敛,人也要顺应天地气机的变化,逐渐收敛。下面我们就具体讲一下秋季如何养“收”。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天养“收”也是从睡眠开始养起。    《黄帝内经》记载秋天养“收”的要诀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天的睡眠与春天、夏天都不一样,一定要早点睡,早点起。怎么早点睡早点起呢?后面就给你打了一个比方,叫做“与鸡俱兴”,就是跟着鸡的生活规律去学。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而生肖也是十二个,每个时辰都对应一个生肖。酉时对应的是鸡,指每天十七点到十九点。    酉时鸡都在干什么呢?归窝。鸡白天疯跑了一天,这个时间就都回窝休息了。古人认为,人在秋天的养生就要学鸡一样,在晚上十七点到十九点时回家休息。鸡都回窝了,人该回家就回家,别在外边喝酒唱歌的。傍晚时分,天地的气机开始收了,人的气机这时也该收了,早点休息可以多藏精。秋——秋之收(2)    出的时候,叫“闻鸡起舞”。天一亮公鸡就会打鸣,人这时也应该顺应自然的气机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了。早起可以收摄阳气,让阳气多生发一些。    我们常说“贴秋膘”这个词,意思是要大鱼大肉地好好吃,把自己养得壮壮实实的。其实贴秋膘不是就局限在吃上,秋天早睡早起就是随着天地的气机,让我们的身体顺应大自然的变化,收敛气机,藏精补精,就是最好的贴秋膘。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秋天的气机趋向收敛,就是不再生发了,在往回收,相当于杀生(抹杀生机),杀气是很重的,所以人就要顺应自然,收敛心神和精气,让杀气尽量平和一些。但人的气机回收也常出问题,特别是男人,容易收得过大,被气机所憋,导致多愁善感、患得患失。常说的“男子悲秋”,其实就是一种心情过于收敛的表现。    (1)古人为什么在秋季征兵?    我们平时是否注意到一个现象,在秋天的时候男人跳槽的特别多,有逆反心理的也特别多,这都是一种男子悲秋的行为。秋天的男人是相对比较难以管理的。    男人普遍有争强好胜之心,在万物收获的秋天,男人要是不很得志的话,就会很失落,心理不平衡,感慨人生的境遇,导致悲秋。    那么在古代,男子悲秋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古人给出了两个答案。    头一个解决的办法是:征兵。    秋天有肃杀之气,人的情绪变化大,征兵有利于转移男子的悲秋情绪,让男人去战场上建功立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方法。就是不压制,而是转移。    (2)秋天下聘礼    在古代,不是所有的男人都要去上战场,总还要有人在家里干活、收割。古人解决男子悲秋的第二个办法是:订婚。    在秋天订婚的目的其实也还是为了让男子心态平稳,顺应生命之道。你不是老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吗,给你把婚事定下来,先满足你的一个愿望。    订婚就是让男子把心放平,让你有责任感,不再出去闹事。对于男人来说,结不结婚往往会影响事业的成败,有了家的男人心就能够安定下来;没有家的男人就是一个流浪汉,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率性而为,没有责任感。    古人秋天订婚的聘礼是十分有讲究的,一定是大雁。为什么是大雁呢?这其中暗含了什么玄机?    “雁”字的里面由“人”字和“隹”(zhuī)字组成。“隹”是指短尾鸟,“雁”就是站在山崖下的小鸟。“雁”字中的“人”字的意思就是大雁具有人的某种行为和德行。    雁的行为和德行是什么呢?首先,秋天雁南飞,大雁都是跟着阳气走的,而雌雁又是追随着雄雁走,有阴从阳的特性。此外,大雁十分忠贞,只要一方死去,另一方就终生单飞。    跟着气机走就叫做顺势,借喻人也要学会借势,还要忠贞不二。    聘礼送大雁的另一层含义是:体现男子身体的健康状况。    能不能把大雁射下来,射得好坏,都是男子身体状况的一个反应。这能体现男子在身体上的几方面的能力:①肾气足——能拉开弓,说明很有力气,力气从肾来,从腰来,所以说明肾的功能很强(肾为作强之官);②肝气足——射得准跟眼力有关,眼力又跟肝有关(肝开窍于目);③胆气足——什么时候扣动发机跟人的胆气有关,因为“胆主决断”,男人做事也要当断则断,过分犹豫徘徊也有问题;④肺气足——肩背肺气足你就气宇轩昂,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足你就没法气宇轩昂。    其实,无论是征兵也好,订婚也好,都源于人们对人体生命状态与天地之间关系的一种顺应与尊重。所谓天人相应,处处都能体现。    所以秋天养生,重在掌控情绪,避免过大的波动,要学会找疏泄的渠道,使心情得以安宁。    ◆多食酱剂    秋天饮食养生要多食酱剂,酱剂是指发酵的东西。    为什么秋天尤其要强调吃酱剂呢?因为秋天万物丰收,我们所吃的食物就量大面广,这会给脾胃造成一定的负担。多吃酱剂类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的脾胃消化和吸收食物。    ◆秋天养生注意肺    秋天对应人体的五脏为肺。人体秋天的气机全在于肺。    肺的位置虽然在体腔的前面,但有了问题多表现为肩背部。所以,秋天你的肩背要痛了就一定要小心,查查是否是肺出了问题。    秋天我们要多活动肩背部,这对健肺十分有好处。男人要显得气宇轩昂,就在于肺气充足,因为肺主一身之气。    《黄帝内经》中说秋季要“使肺气清”。中医认为:秋季肺气旺,宜多吃一些生津润肺、养阴清燥的食品,不宜多食大辛大热、麻辣煎烤等燥热性食物。    ◆秋不养“收”,冬易飧(sūn)泄    秋天如果你没有很好地注意养“收”的话,冬天就很可能会飧泄(拉稀)。    “飧”字左为“夕”,右为“食”,就是晚饭的意思。    唐朝诗人李绅的诗《悯农》中有这样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原文实际应是:“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为什么是“飧”,而不是“餐”呢?早餐、午餐、晚餐,都叫餐,而只有当人劳作了一天,晚餐端起这碗来之不易的饭时才会有特别大的感触,才能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所以应该是晚饭,就是飧。古诗中的每个字都是有意义的,不可以随便乱改,否则就丢失了本意。    飧泄就是晚饭你吃了什么就拉什么,食物根本没消化吸收,全都拉出去了。    为什么秋天没有养好“收”,冬天就容易腹泻呢?    原因是秋天收的不够,阳气收进来的就太少,气会不足。小肠属于太阳,大肠属于阳明,它们本都是阳气所应聚积的地方,它们的阳气不足,就会影响对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造成腹泻。    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其实就是在强调养生并不单纯为了当下,而是为以后打下好的基础,这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冬——冬之藏(1)    “冬”字何解?    “冬”字的大篆    “冬”字的大篆写做“冬”,样子有点奇怪.
    有一种说法是像我们玩的链球,在冬天白茫茫的大地上,古人靠这种链球来捕获野兽吃。    还一种说法是万物都冬眠了,大地上什么都没有了。    《说文解字》中对“冬”的解释为:“四时尽也。”就是冬是一年四季的终结。    “冬”在后来的演化中底下加了两点,象征为“冰”。冬天结冰了,万物都终结了、凝聚了。凝聚是冬天的一个重要特性。    冬季如何养生?    冬季养生重在养“藏”。    冬天的天地之象是什么样的呢?《黄帝内经》中形容说:“水冰地坼。”    水本是主散的,但冬天像水这么散的东西都结冰了,就是要发挥它的收藏之性了;地坼就是地都开裂了,好东西全都要藏在地下了。大自然在冬天把“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人的生活也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冬季养藏。    养“藏”是冬季养生的关键,养“藏”就是要收藏住,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养精蓄锐。养精蓄锐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春天的生发。那么中医认为冬季应该如何养藏呢?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冬    冬    之    藏    ◆早卧晚起,必待光    冬季养生也从睡觉谈起。冬季的睡眠要早卧晚起,就是早点睡,晚点起。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在四季养生的睡眠当中,只有冬季是要晚起的,而春夏秋都要早起。    冬天早点睡是为了尽量收藏,晚点起是避免无谓的耗散。《黄帝内经》中说,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光”。    “必待光”的意思就是一定要等太阳升起来以后我们再起床。太阳升起来了,天地的阳气就起来了,我们人的阳气这时才能让它生发起来。这还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顺应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决定作息时间的问题。    ◆冬不炉,夏不扇    中医认为,从天象的角度讲,冬天天地的阳气都是要闭藏的,所以冬天不应该打雷。冬天打雷,就叫扰乎阳。从养生的角度来讲,要想做到不干扰阳气,冬天要“去寒就温”。    所谓“去寒就温”,就是要躲避开寒冷,尽量在温暖的地方呆着。    人到了冬天,阳气全部内敛了,藏在丹田处。我们要穿厚一点的衣服,注意保暖;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过热。    古语有:“冬不炉,夏不扇。”中医的养生原则是:夏天我们应该拼命地去出汗,不要怕热;冬天我们不要过分地接近炉火,过分地接近炉火也是属于扰乎阳。因为我们冬天养生的宗旨是让身体内的气机不要宣散出来,保温就可以了,没让你太热。这是一个原则。    热和温有什么区别呢?《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热”从火,热字下的四点是“火”;而“温”从水。温是阴中有阳,所以是温温的、暖暖的感觉。    因此,我们冬季保暖要注意一个尺度的问题,要保证温暖但不能燥热。    《黄帝内经》中除了说到“去寒就温”外,还提到要“无泄皮肤”。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不要过分地开泄皮肤,因为我们人体气机的宣散都是从皮肤出去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呼吸系统。    中医讲的皮肤包含两个层面:皮和毛。皮主收敛,毛主宣散。对于人体而言,要收敛大于开泄。    所以冬天养生有一点很重要,叫做“冬不按蹻(jué)”,就是冬天不可以经常去做按摩,尤其有些人冬天一受凉就去拔火罐,这就会使气机过分开泄,是典型的扰乎阳。此外,冬天刮痧也是扰乎阳,对阳气有损伤。甚至说,冬天过频繁地洗澡都不对,洗澡也是种让身体开泄的渠道。冬——冬之藏(2)    中医养生学里,何为根本?五脏是根本,要先保五脏。我们的生命之本全在五脏的运化支持着我们人的一切行动,若心气不足的话,事情就想不明白,若肝气不足的话,人就欠缺理智。所以养生的原则首先是要先固摄根本,而不是固摄外在的东西。    ◆没事偷着乐,喜怒不形于色    冬天阳气被扰,身体就会越来越虚弱。为了不干扰阳气,冬天就要注意保暖,不能过热,不能频繁按摩、洗澡,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呢?    还要注意情志问题。    《黄帝内经》里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使志若伏若匿”里的“志”就是指情志,也就是肾精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要把肾精藏好,收敛好,既不可太过开泄,但也不能藏得过大憋住了,是个若有若无、若起若伏的微妙状态。    如何拿捏呢?古人告诉了我们一个分寸,叫“若有私意,若己有得”。    “若有私意”,就好像心里有一个小秘密,然后“若己有得”,这个小秘密只能藏在心里,心里处在一种喜悦的状态,但不要表现出现,是这么一个感觉。对女人来讲,女人怀孕期间恰恰可以证实这种心态,比如说肚子里有一个宝贝就是“若有私意”,心里美滋滋的感觉,然后呢,就是“若己有得”,心里有一个宝贝,但你不能把它到处渲染,不能逢人就说我怀孕了,看我肚子里有个孩子之类的。    对于男人来讲,打一个比方,就有点像包二奶,这事儿吧,他心里想起来就高兴,可是又不能告诉人家。老婆知道了就会给自己罪受,或者闹离婚。所以这叫“若有私意”。就是心里有一个小秘密藏在那儿,没事坐在那儿想起来就乐,然后别人一问乐什么呢?又没法说。这就是冬天的一种微妙的状态,心里美滋滋的又不要宣散出来,要能藏得住。这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没事偷着乐,别张扬”。    中医认为,喜怒不形于色是肾精足的象。肾精足就能够藏得住,就不会太外散。我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曾说过,一个人肾精不足的话就收敛不住虚火,这样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心烦,叫喜怒形于色。    所以,冬季养生要养好我们的肾精,控制情志,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冬天没养好,春天手脚无力、冰凉    冬天你没有好好养生的话,春天就会有病。春天得什么病呢?就是春病痿厥。痿就是四肢无力症。厥就是四肢厥逆,就是手脚冰凉,到春天的时候,阳气都快生发了而你手脚还是冰凉的,就叫做痿厥症。    ◆冬天养生的饮食要略    (1)饮酒适度    冬天养生在饮食方面我们首先要注意“饮剂”的问题,就是喝酒。    酒有生发的特性,稍微喝一点酒,可通经脉,可御寒凉,所以酒在冬天饮用是有一定养生作用的,但要严重注意的是,饮酒要适度。    古代的酒没现在的酒性烈,一是那时候比较讲究喝醪糟酒,度数不高,叫薄酒一杯;二是强调在冬天饮酒的时候要烫过再喝,烫酒也可挥发酒精。    (2)当归生姜羊肉汤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因为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开始生发,所以要吃温热的食物来扶助阳气。冬天阴消阳长,反而应该扶助阴气。    在冬至前后,我们最好吃一些当归生姜羊肉汤,它补阳的作用非常好。    当归生姜羊肉汤的材料为:当归3两,生姜5两,羊肉1斤。此汤温经补血,温中止痛,又可祛寒。冬——冬之藏(3)    这个汤对于治疗产后腹痛、化解瘀血等都有良好的作用。    (3)老鸭汤    除了吃当归生姜羊肉汤外,在冬至之后,还可以适当喝老鸭汤进补。    有人会问:“鸭子为阴性,应该烤着吃啊,以火来中和鸭的阴性,这里怎么又要炖汤喝呢?”    煲鸭汤用的都是老鸭,何为老鸭?就是更年期过后的鸭子,这时它的阴阳之性已经不太明显了,就是它的性已经很平和了。冬至以后的养生,我们要吃平性的东西或者略偏寒性的东西,这样互相有个制约。    ◆冬季穴位保健    冬至前后除了饮食调养外,还可以通过穴位保健来养生。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我们可以通过用艾条来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古人认为:人一出生的时候,脐带一剪断,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肚脐叫神阙穴。神阙穴不能扎针,只能用艾草来灸。    中药店都有卖艾条的,价格很便宜,我们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    中医认为:腹部为太阴,属阴性,用热性的艾草熏灼可加速腹部的循环,使人体的气机生出来。这样做有利于冬至一阳生(指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阳气则开始萌芽),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用灸法还可以治疗老年人腹泻。切一片厚厚的姜放在肚脐之上,然后把艾草、艾绒捏成小窝窝头状放在姜上,点着后让它慢慢地熏灼,这叫做隔姜灸。还有隔附子饼的,就是把附子做成米饼状糊在肚脐周围,附子也是一种热性的药,再把艾草放在上面慢慢地灸,这对治疗腹泻或中气下陷都很有效果。    我们从对“春、夏、秋、冬”四个字起源的讲解,就能深入地理解古人“天人相应”的理念。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人的生命状态与每个季节相对应,环环相扣,周而复始。只有顺应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掌握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的身心就都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总结:四季的五养    古代养生家依据“因时制宜”的原则,把五脏养生和季节相配合,认为春天宜养脾,夏天宜养肺,秋天宜养肝,冬天宜养心,四季都宜养肾,这就是五养。    他们根据五行相生克的原理,又总结出了四季养生的方法。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的作用。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和季节、五脏都有对应关系。    春天养脾。春天属木,木克土,木对应五脏中的肝,土对应五脏中的脾。所以春天与肝相感应,由于肝制约脾,所以春天要先固摄住土,需要养脾。    夏天养肺。因为夏天是心火,火克什么呢?火克金,肺为金。所以夏天火热,就是火气太旺了就恰恰容易影响肺。    秋天需要养肝。肝是木,秋天是肺金,金克木,所以秋天就要养肝气。所以如果你秋天气机太顺的话,就会出现悲秋一类的问题,就是肝气有点制约不住导致的问题。    冬天养心。心为火,冬天表现为肾水。水克火。那么冬天是养心的。    什么时候养肾呢?四季都应该固摄肾,也就是要固摄元气的意思,都不可以伤肾,因为元气藏于肾。    这就是中国古代养生家所说的五养的问题。地——地之厚德载物(1)    “天、地、人”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任何事情都要从这三个字去探源。    《说文解字》中对“地”字的解释为:“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意思就是天地元气初分后,清扬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而我们脚下的大地为什么能生长万物呢?这其实与“地为阴”密切相关,而了解“地”字的本义,就要先从明晓“也”字开始。    也,女阴也    “也”字的大篆    “地”字左为“土”字边,右为“也”字。    “也”字的大篆写做“也”。《说文解字》里指出:“也,女阴也。”“也”实际上是女性生殖器的样子。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个规律,即万物都有雌雄二性。阳以男性生殖器来代表,阴以女性生殖器来代表。在八卦中,阳用一根阳爻来表示(“”),阴用一根阴爻来表示(“”)。女阴最开始的表示方法是一个倒三角(“▽”),倒三角就是女阴之形,后逐渐演化成“也”字。    现代汉语里很多字中有“也”字,都与女阴之形相关。比如说水池的“池”,池外面有一圈,里面也有一圈,就像###的外形一样。古代最伟大的女神写成“祂”(tā),“礻”代表神灵,加上右边的“也”字,就是伟大的女神之意。同理,雌性的野兽就写成“牠”。    “地”具有的滋生万物的特性就是来自于“也”字,女性是滋生、繁衍的载体,所以“也”字就代表了大地的这种繁衍特性。我们只有理解了“也”字的意思,才能真正能明晓“地”字的含义。    地的“土”字边是什么意思呢?土是地的一个本性,就是大地的本来面貌是土,也叫做“体”。    中国文化讲究“体用”。“体用”为何意?就是它原本的性质为体,比如土就为地的本性。“用”就是指它的阴性,也就是女性。所以,“地”的意思就是能滋生万物的土。    厚德载物的地    有句成语:空空如也。“也”字的真正含义是女阴,女阴即是“空”。“空”才能承载万物,这是大地的一个特性,也叫做厚德载物。    这句话出自《易经》。《易经》第二卦“坤”卦的原文是:“坤,元亨,利牝马之贞。”《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为纯阴之卦,代表地,象征至阴至柔。牝马是母马,“贞”为坚守之意。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大地如此宽厚,可以承载万物。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坤象征着大地的纯阴至顺,元始亨通,像母马那样坚守正道,所以顺达。地的气势厚实温顺,君子因此领悟到要效法地德,胸怀宽广,海纳百川。    中国人认为:人除了本性外,还应该具有德行。老北京人骂人时常说“瞧你那德行”,德行差就是说你在做人做事上有问题、有病垢,被人看不起。    坤德就是女子的德行。女子德行应像大地一样宽厚,你不仅要能够接受好的东西,也要能够承载糟粕的东西,就像我们脚下的大地一样。结合现实来说,作为一个女人,不仅要能承受丈夫带给你的荣耀、金钱,也要能承载他的痛苦,这才是德行好的体现。    而男子的德行就是要“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为纯阳之卦,代表天,象征至刚至阳。天是创造万物的根元,通行无阻,无所不至,是故君子就应该像天的运行那样刚健不辍,自强不息。所以,男人一定要外出劳作,养家糊口,创基立业。地——地之厚德载物(2)    地食(sì)人以五味    从汉字的角度了解“地”字的本义,能使人明白男和女各自不同的生命态度;而再从中医的角度认识“地”字,就能使人明白我们的生活要如何去顺应生命的节拍。那么,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地”给予了我们什么呢?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食”字有两种发音,意思也不相同:一个读做“shí”,给自己吃的意思;另一个读做“sì”,给别人吃的意思。    这里的“食”字读做“sì”。那大地给予了我们人类什么吃的呢?——各种各样的食物。但古人并不具象在食物上,而是把要旨放在了食物背后的味道之上,即“酸、苦、甘、辛、咸”这五味,也就是吃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味道。    中医认为,五味与人体的五脏、自然界的五行、空间中的五方相对应。酸对应五脏中的肝、五行中的木、五方中的东方;苦对应五脏中的心、五行中的火、五方中的南方;甘对应五脏中的脾、五行中的土、五方中的中;辛对应五脏中的肺、五行中的金、五方中的西方;咸对应五脏中的肾、五行中的水、五方中的北方。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味道其实质就是人体与大地的相应。    五行、五脏、五方和五味对应表    五行五脏五方五味    木肝东酸    火心南苦    土脾中甘    金肺西辛    水肾北咸    这种撇开事物表象,直指事物本质的理论体系,正是古人的高明之处、伟大之处,这也是古人的“道”。    “行”字的甲骨文    五行中的“行”字最初写做“行”,其含义是指行走的方向。不管是什么味道,都会对应有一个行走的方向,如“酸”行走的方向就是“收”,“辛”行走的方向就是“散”。    “酸”字在《说文解字》里的释意是酢(cù),就是醋的意思。“酸”是春三月之味,就好比是春天的味道。酸具有“收”和“涩”的特性。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酸对应五行中的木,肝属木,故酸味入肝。    “苦”对应的是五行中的“火”,而南方属火,所以“苦”是指焦苦之味。在《说文解字》里,“苦”是指大苦黄草。有句俗语叫做“命比黄连苦”,黄连是一味苦药,这句话就是比喻一个人的命运比黄连还苦涩,饱受挫折。苦有肃降的作用,黄连之苦可使气机下沉,胃气下行,故黄连在中医用药上就可治疗因胃气上壅造成的打嗝等病症。    “辛”在《说文解字》里指的是椒,即花椒或姜一类的东西,吃了这类东西后能使人流泪。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即有辛散的作用。辛在五行中对应金,肺属金,所以辛味入肺。    《说文解字》里有:“甘者,从口含一也。”就是舌头上面含着一个东西。“一”是什么?试想,什么东西能放在你的舌头上老去品味它,那肯定不会是臭的东西,一定是美味。所以“甘”的要旨就是美味,“甘”的真正含义是“美”也。甘味有滋补调和、缓急止痛的作用,即甘缓。甘对应五行中的土,脾属土,甘味入脾。    “卤”字的大篆    “咸”在古代实际上从盐卤的“卤”字,发音同“盐”字,就是具有盐那样的咸味。“咸”具有使东西变软的特性,也具有润下的作用,即让东西往下行的作用。咸对应五行中的水,肾属水,咸味入肾。按照五行的说法,水位于北方,所以《说文解字》说:“咸,北方味也。”地——地之厚德载物(3)    人的舌头对味道最为敏感。舌头的不同区域对味道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比如舌头的前部对甜、咸、辛味比较敏感,两侧对酸味敏感,而舌根处则对苦味敏感。    中国人的用词很有意思,也颇多学问。比如,无论是吃饭、喝茶,还是饮酒,我们都爱用“品味”二字。饭不能呼噜噜地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茶不能拿个海碗大口去饮(yìn),要闻香去品;酒不能咣咣咣地大口去闷,要小口地咂嘛滋味,这都是养生之道。    “品”字为三个“口”,即慢慢地去吃、去喝、去品味的意思。人要用心去体会大地赐予我们的五味,去领悟人生的百味。    五味过重会伤身    古代养生家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多岁,他的大作《彭祖摄生养性论》里说:“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咸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咸东西吃多了就会抑制血的生发和输布,使血脉凝聚而变黑,即血的黏稠度会增加,这就容易导致心脏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嗜咸?我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讲过,咸对应的是肾,肾虚的人就会嗜咸。所以如果我们常生活中口重、嗜咸,就要提防心脏出问题,要检查下自己的肾是否有何病变。    “苦多伤肺”。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前面说过,苦主降,多食苦味的东西会降气,导致气血不能上行以滋润皮肤,就是血气不能宣散到肌肤腠理这个层面,导致皮肤枯槁、汗毛脱落。    “辛多伤肝”。中医认为:肝主筋。过食辛味的东西就会损伤筋脉的张弛性,使手的筋脉失去弹性,手指甲干枯。这时,我们就要引起注意,可能是患了肝病。    “酸多伤脾”。中医认为:脾主肌肉。酸具有收敛的特性,如果我们食用过多酸味食物,就会使肝气生发太过而抑制中央脾土,影响到脾的健康。外在的表现就是肌肉角质会变厚变硬,尤其在秋季,多表现为嘴唇的不滋润、外翻和肿胀。    “甘多伤肾”。中医认为:肾主骨。甘味的食物吃得过多,就会抑制骨头的凝敛功能,出现骨头疼痛的症状。而肾也主毛发,所以肾气虚弱的话,毛发就容易脱落。牙齿又是肾的花朵,是肾的外现,所以特别爱吃糖的小孩儿会伤到牙齿,易得龋齿等牙病。    正因如此,中医养生之道中对于饮食方面就一再强调“清淡”二字,即对五味的追求不要太过,五味过重就会伤身。    “忌口”背后的秘密    综上所述,五味与我们人体的五脏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所以一旦我们患上了某种疾病,就要学会禁食某些味道的食物,这就称为“五味所禁”,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忌口”。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中提到:“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假如你患上了肺病,肺主一身之气,而苦味主降,食用了苦味的食物,就会使本来就不足的肺气宣散不出来,导致病情加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同理,有肝病的话,就要禁食辛味;有心病的话,就要少吃咸味的食物;有脾病就不要吃酸的食物;有肾病就不要吃甜的食物。    这就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在饮食上如何去应对病症的方法。其实话说回来,道理还是在于平时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问题。淡则养中土脾胃,就是养护了我们人体赖以滋养一切的“地”的问题。水——万化之源(1)    在“地”字一节中,我们了解了五味的养生之道,其实这就为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打开了一扇门.    我们每天离不开吃吃喝喝。人的一生就是“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饮食其实涉及到两个概念:饮和食。一个是喝的问题,一个是吃的问题。    那么何为饮,何为食,我们又该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来滋养我们的身体呢?我们现在就开始陆续进行讲解。    “饮”字的学问    “饮”字的大篆    “饮”字的大篆写做“饮”。左边的下部是一个水坛子;上面是一个“今”字,代表“饮”字的发音。右边是一个张着大嘴的人。从形意上这就表示一个人站在水坛边喝水。    《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饮,啜也。”把水喝到肚子里就叫饮。    “饮”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三声(yǐn),是自己喝的意思;另一个读四声(yìn),给别人喝的意思。“饮马长城窟”,就是给马喝水,所以读四声。    我们每天都要喝水,各种饮料其实也都是以水为主要成分。《黄帝内经·灵枢》中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意思是身体受寒时喝冷水,会损伤到肺。    其实,在任何季节过食冷饮都会伤肺。肺开窍于鼻,所以肺受了伤害,最开始的表现大都反应在鼻子上,现在很多小孩子得鼻炎,究其原因都与过食冷饮伤了肺气有关。尤其是夏天,因为天气热,现在老百姓的家庭生活条件又都比较好,谁家的冰箱里都有很多冷饮,小孩子直接从冰箱里取了冷饮喝,久而久之就造成疾病。    过饮还会伤肝,而这个饮指的是饮酒。    “饮”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水,一个是酒。这两样东西在现实生活中都十分常见,但特性又不完全相同,我们将从汉字和医学的双重角度来分别诠释这两个字的内涵。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水    万    化    之    源    水为何意?    ◆水与水卦    “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准也。”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现在经常说水准水准,其实水就是取“平”的意思。    “水”字的甲骨文    先来看一下古代的“水”字是如何写的。甲骨文的“水”写做“水”,就是水的样子。《易经》里面专门有水卦(瘙椾),名为坎卦。    八卦图    《易经》诞生于三千年前,是我们的祖先对天文、地理、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经验写照。通过运用阴、阳二爻的变换组合形成“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卦象。    阳爻用一根实线表示(),阴爻用两根虚线表示()。八卦中代表水的坎卦与甲骨文的水字形状十分相似。    水卦上下为两根阴爻,中间为一根阳爻,就像流水的样子。水之所以能够流动,全靠中间的那一根阳气,叫真阳。我们常会看到水面上有雾气在飘浮,这就是水中的真阳在起作用。能够藏在水里的阳称之为真阳,而遇水即灭的火就是假阳。比如天上的雷电就是一种真火,人间的酒,还有地下的石油,它们都是真阳藏在水里面的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们现在经常谈到养生这个概念,大多数人总认为养生就是如何吃药、如何使用营养品的问题,这是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养生首先是水和土的问题。    万物都是靠水土来生存的,所以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人赖水土以养生”,人喝的水好不好,滋养我们的土地是否肥沃,这是养生的关键。水——万化之源(2)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的不同甚至会在人的性格上有所体现。水的刚性(硬度)多一点,那么这个地区的人的性格一般偏刚硬、偏倔强。比如山东人就比较倔强;而山西人爱吃面食,性格当中自然就有柔和的一面。南北的水土差别很大,所以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性格差异也比较大。    ◆水是万化之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道:“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我们人身体的运化全靠水,生长全靠土。人的饮食均滋于水土,而饮食又是人生存的命脉,水对人来说太重要了,是命根子。    《本草纲目》首篇就是关于水的内容。李时珍把水分成两大类43种:“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他甚至提到用药会用到屋漏水、雪水、植物枝叶上的露珠等各种各样的水。比如半天河,也叫上池水、竹藜头水,指没落到地面的水。一般的水偏阴性,而这种没落到地面的水则偏阳性。在《史记·扁鹊传》中记载扁鹊的师傅在传授其医术时先让扁鹊吃点药,而这药一定要用上池之水冲服,扁鹊服过药后就有了奇妙的特异功能,这是关于上池之水的通灵的一种传说。其实竹藜头当中或者是树洞里,经常会藏有毒蛇,所以这种水常有微毒,常人不要去随便服用。    “水”如何养生防病?    前面我们诠释了“水”字的文化本义,提及了水在中医用药中的重要性。其实,人们对水的养生作用在常生活中也略知一二,但并不完全清楚。下面我们从中医原理上讲一讲如何用“水”养生防病。    ◆洗冷水澡的三忌    中医认为,大病之后勿洗冷水澡,否则会损伤心包经,导致心的病变。    大汗过后勿洗冷水澡。有的人喜欢在运动后冲冷水澡,觉得这样舒服,其实也会引发很严重的病症,比如很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心率不齐的问题。    夏天勿洗冷水澡。夏天天气热,很多人贪凉快,爱洗冷水澡,而夏天我们的毛孔都是宣开的,被冷水一激后就会损伤皮毛和气机,很容易造成寒证。    ◆勿过食冷饮    我一再强调的一个养生要则就是夏天不要过食冷饮。过食冷饮是自古以来就十分忌讳的生活恶习。    “冰”字的大篆    冰字的大篆写做“冰”,里面的这两个点是凝聚的象。在中国专门讲食谱的书里面,强调夏天用冰主要是为了让食物变得凉一点,其实冰就是使食物变凉的东西而已,古人利用的是它的凉气,而不可直接食冰,否则必久而成疾。历史上因为吃冰而得病的大有人在,北宋皇帝宋徽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宋徽宗的琴棋书画都很出色,尤其在书画方面堪称一代大师。他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食冰,经常成天到晚地吃冰,时间一长脾胃就受到很大的损伤,得了脾病,痛苦不堪。无数御医都束手无策,无法医治。后找到一个叫杨介的医生,用了理中丸来调理中焦脾胃,才彻底治愈了宋徽宗的病。    此外,我们在常生活当中,喝酒以后常会感觉很热,有的人就爱要杯冰水喝,这样做就会使人体的精血受伤,出现手颤、手抖等症状。所以我们也要十分注意。    中医认为,人要顺应天地的气候变化。夏天天气热,恰恰要吃热的东西,比如喝水就要喝热水,起码是喝温水,这才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    ◆泡温泉要掌握好度    自然界中的温泉水我们现在都比较熟悉了,在古代叫做温汤或汤泉。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很喜欢泡温泉,拿北京来说,周边郊区的度假村中很多都有泡温泉的服务项目,很受老百姓欢迎。那么,泡温泉真的对身体有好处吗?水——万化之源(3)    中医认为,泡温泉可以治疗痹症(筋骨挛缩之症)和皮肤顽症。温泉水中含有各种矿物质以及硫磺,这些东西有温通经脉、开腠理的作用,所以对人体是比较有好处的。    适度地泡温泉还可减缓我们内心的压力,可治疗失眠症。    常年在空调环境下的人,毛孔都闭塞住了,到温泉里泡一泡,开皮毛腠理,对身体会很有好处。    但是泡温泉有一个原则:就是冬天不要泡太多的温泉,没病的人更不要泡过多的温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冬天的时候人的气机全部都内收在里面,如果老泡温泉,我们的皮肤腠理就会过分开泄,会把气机全都生生地调出来,损伤身体的阳气。此外,温泉含有硫磺,没有皮肤病的话,这种物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    我们一定要记住,任何东西都有其好坏两个方面,我们要有一个分寸,掌握一个度的问题。把握好这个度,会对身体有益;而过分的话,反而会伤害身体。    ◆我们该喝什么样的水?    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喝水的习惯都不相同,有的人喜欢喝热水,有的人喜欢喝凉白开,还有的人就喜欢喝冰水。那么到底喝什么水更养生呢?    中医认为,喝阴阳水对人体最好。    阴阳水这名字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在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将普通的水调成阴阳水。    我们只要把头天晚上煮沸的水自动晾凉,经过一个晚上,第二天喝的时候加点热水进去就是阴阳水了。因为热水是阳性的,而夜主阴气,水晾凉了经过一夜它就有偏阴性了,喝时再兑点热水进去就成阴阳水了。    古人管阴阳水又叫做生熟汤,就是一半生一半熟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喝阴阳水对人体有好处呢?    因为这种水本身就具有阴阳二性。中医认为,这种水可调理中焦脾胃,帮助人体消化食物,治疗腹胀。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五脏六腑之间的连缀筋膜形成的网络叫“三焦”。人体内心肝脾肺肾等脏器不是凭空悬在胸腔当中,它们之间通过无数的网膜状系挂相连,这个系挂就叫三焦。三焦顾名思义,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焦主要联络的是心和肺,主收纳气机;中焦主要联络脾胃,主腐化食物;下焦主要联络肝肾,主出路。    三焦通利,则阴阳调和。如果三焦不通,就会出现很多病症,最典型的就表现为阴阳升降功能的失常。比如上焦不主纳了,胃气就会上逆,出现口臭、呕吐等现象。中焦腐化能力不够的话,就无法消化食物,引发很多病症。    中医认为,阴阳水的特性可以调理三焦不通的问题。    阴阳水分阴阳二性,进入人体后会自然根据人体内的阴阳特性去走,该升的就升,该降的就降。所以阴阳水对三焦很有好处,我们平时可以自己调些来喝,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    有的人会觉得调阴阳水很麻烦,那喝热水行不行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的医书里把热水叫热汤,或叫“百沸水”,又叫做太和汤。喝热水也是对人体有好处的:第一是可以扶助阳气;第二是可以温通经络。所以喝热水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我们一定不要随便喝很凉的水,尤其是冰水。咱们中国人的体质跟西方人不同,我们是以吃纤维性的食物为主,我们的体质是偏寒凉的;而西方人以牛羊肉等高热量食物为主,他们的身体偏湿热。他们喝些冰水可中和一些体热,所以危害不是很大,但中国人的体质就不适合喝冰水了,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不要老看电影里老外直接从冰箱里拿了冰水、冰牛奶大口地喝就去学,很多事情是不能学的,我们要明医理。    水的哲学启示    古人对水的认识不仅限于汉字层面、中医层面,在哲学层面对水也有很深的理解。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其实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水对万物都有好处,而它却处在低位,不争其高位,这是水的一个特性。    孔子也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为什么有智慧的人喜欢水呢?    水具有灵动的特性,它善于改变自己,随物而化,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比如有什么样的地形,它就按照什么样的地形去走,不断顺应环境变化。你拿个盆儿来装水,它就是盆儿的形状,你拿个三角容器来装水,它就是三角形的,就是水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这是智者的一种表现。    所谓有智慧的人,就是要不断地调整自己,达到随物而化的状态。而没智慧的表现就是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一味地按自己的方式行事,那么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样对你的人生,对你的养生都很不利。    仁者为什么乐山?山的特性是厚重、踏实,且山是积少成多而成。仁爱的人就需要具有这样厚重、踏实、宅心仁厚的性格,而且不拒绝别人的意见,只要是好的、可用的,都可以拿来取长补短。能承载万物,是山的特性,也是仁者的一个特性。    关于水的不好的一面,我们在社会当中经常会谈到的有“水往低处流”,就是不求上进的意思。还有“水性杨花”,指有的女人爱随波逐流,没有定性,原则性不强,缺少坤德。    所以关于水,我们既要认识它好的一面,去学习它;也要认识坏的一面,以便我们不断地修正自我,防微杜渐。    从汉字的角度认识“水”,是在学习文化;从中医的角度了解“水”,能够养生防病;从哲学的角度领悟“水”,就能使我们更明白为人处事之道。这就是水赐给我们的智慧。酒——酒是一把双刃剑(1)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少不了酒,而中医更将酒誉为“百药之长”。这都充分说明了酒的神奇。但喝酒误事,喝酒伤身,甚至因喝酒亡国的事也没少发生。    那么酒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又该如何喝酒,如何用酒治病呢?本节我们就讲讲酒。    酒的起源    “酒”字的大篆    “酒”的大篆书太形象了——酒,就是一个酒坛子的样子。    《说文解字》中解释“酒”为:“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意思是说,酒可以成就人性的善,也能助长人性的丑恶。    酒到底是谁发明的有很多种说法,现在已无从考究,讲一个《战国策》里关于酒的传说。    说上天让一个叫仪狄的女人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就进献给夏禹,夏禹喝后觉得味道确实非常好,但夏禹说:“后世君王一定有因为喝了美酒而亡国的。”从此他就疏远了仪狄,也不再碰酒。    一个喝酒的问题,夏禹居然把它上升到了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这是不是太过了呢?其实夏禹的意思是过度喝酒会造成人大脑的不理智、不清醒,就会作出非理性的判断,干出蠢事。    酒到底是什么呢?中国的酒主要是由谷物酿造的,属于水谷之精华。    中医认为酒气彪悍,酒入到胃中,会使胃胀,然后气上逆满于胸中,造成肝胆的浮越。平常我们的肝胆都是耷拉着的,人喝完酒后,肝胆马上就横起来了。这就是俗话所说的“酒壮人胆”。人在喝完酒以后,胆量往往成倍增加,平时不敢说的话也敢说了,不敢干的事也敢干了。但往往是说了、做了,酒醒后追悔莫及,为时晚矣。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酒    酒    是    一    把    双    刃    剑    酒之功过    ◆酒有药效    “医”字的小篆    把握好度,酒就能成为良药。中医最初对酒的认识其实就是把酒当成药来用,酒有“百药之长”的美称。而值得注意的是,最早的“医”(医)字中就含有“酉”(酒)字。    中医认为:酒可以使人通神明,还可以通行经脉。所以酒通常是用来做引经药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常食用的米酒,在古代就是非常好的药引子。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有一剂名方叫做当归四逆汤,该药可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而这个方子就一定要用到酒。    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的是厥阴肝经的病变,而酒是走肝经的,所以酒是引经药,通过酒把药带过去,酒在这里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清朝陈士铎写的《本草新编》中讲道:“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厚肠胃,此酒之功也。”这里就说了饮酒有诸多好处,但也再一次强调了饮酒要有节度。    酒要“少饮有节”,每天稍微喝一点点,对脾胃是有好处的,因为酒可以通血脉、厚肠胃、御风寒,同时还可以消愁,因为酒有宣散的作用。但如果喝得太多,就成了借酒消愁愁更愁,那就会加重情志的问题。    “无酒不成席”其实是说两点:一是酒能助兴,调节吃饭时的气氛;二是酒有化肉食的功效。有的人说吃山楂丸可化掉肉食,我没见哪个古代文献记载过一摆宴席就每人先发个大山楂丸的,都是吃肉喝酒。    我们在吃本料理和韩国料理时,要喝点清酒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会发现,吃生鱼片的时候,一定要喝清酒,以及沾芥末,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有宣散和化肉食的作用。酒——酒是一把双刃剑(2)    韩餐现在也比较流行,韩餐中烤肉很多,所以配一些酒喝也是很科学的。同时韩餐都有大麦茶,大麦茶也是化肉食的饮料。    所谓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吃什么、怎么吃,食物的相互搭配,都是要遵循互补的原则。    吃海鲜要配的是黄酒和姜,除了可以抵消海鲜的寒凉之外,从味道上还有些讲究。就是黄酒的味道和海鲜的味道有点犯冲,口感不太好。但正因为口感不好,恰恰是救了你。因为口感不好,所以你就少吃,少吃就不生病。    人都有饕餮之心,就是人是很贪嘴的,总怕亏着了这张嘴,什么都想吃,吃什么就吃多,这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中国传统文化讲“食为半饱无兼味”,吃饭要吃半饱,别一吃就吃个沟满壕平;“酒至三分莫过频”,酒喝到三分就可以了,不能再多,再多就有害处。    在冬季养生当中,也建议大家喝一点酒,酒要加热喝,不能凉喝。对女性而言,醪糟是最能补女性气血的,对女性身体有好处,可经常吃些。    另外还要说的是,肝经在人体当中是最奇特的,它直接绕生殖器循行。肝病以及中度糖尿病人都属于肝受到了损伤,这就会影响到患病者的性功能。所以此类病人要注意对酒有所规避。    ◆酒可乱性伤身    从古到今,中国人传承了喝酒的习俗。但是我们要知道,古人喝酒是很注重节奏的,他们喝酒的方式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推杯换盏、狂饮无度,而是常把喝酒作为一种仪式,一定要有歌舞助兴,在观赏中慢慢品味,有意放缓节奏。    此外,古代喝酒一定是烫过的,边饮佳酿,边吟诗作画,不仅情致高雅,还十分有利于健康。现代人常常忽略了酒在养生中的奇妙功用,仅将其当做应酬之物,滥饮无度。《黄帝内经》讲“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说的就是如果你滥饮无度的话,必将会导致一种非理性的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古人提出的“食饮有节”就强调了要注意喝酒的问题,喝酒一定要有节度,否则就会伤身。比如古语说的“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就是人喝醉酒后行房,会耗散掉人的真精,对身体非常不好。    《本草新编》中说:“若恣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伤生减寿,此酒之过也。”这里也是在强调过度的饮酒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使人短寿。因此喝酒一定要有节度,要少饮。    饮酒过度就会乱性损身,尤其对胃肠有影响。很多人喜欢痛饮,觉得那样显得特豪爽,但殊不知觥筹交错中,酒已悄悄地伤神耗血、损胃亡精。    人如果在喝酒上不节制,必将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尤其是男性。从生理上讲,男性没有月经,因此,男性肝疏泄的能量和渠道就少;而女性有月经,女性的疏泄渠道就比男性多了一道,女性可以通过月经把肝郁疏泄掉一部分,所以有句俗话叫“女子天生三分酒性”。    喝酒的禁忌    在喝酒时有两点禁忌:一是不要与冰水同饮,二是不要与乳品同饮。    前面我们讲过,喝酒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容易伤精血,导致手打颤。    另外,喝酒的时候不适合喝乳品,比如牛奶类的东西,酒和牛奶类的东西一起喝会“令人气结”,就是使人的气机凝聚,阻碍了正常的气机流动。现在很多宴席上都爱提供酸奶,我们要注意避免酸奶和酒混着喝。    苦酒非酒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一个药方叫苦酒汤,用来治疗咽部溃烂,可这里所说的苦酒并不是酒。    很多人以为苦酒是酒,其实苦酒是醋。《本草纲目》中记载:“醋,苦酒,主治霍乱吐泻,牙齿疼痛,蜈蚣咬毒,汤火伤等。”    醋对身体有很多的好处。比如可以消臃肿;咽喉有些溃烂的时候,喝醋也可辅助治疗;还有胃不舒服的时候,喝一点醋也有助于消化。    此外,假如有人出现吐血或者毛孔往外渗血的病症,中医里有一个方子可以医治:把两升醋煮开,然后稍微放凉一点用来泡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发挥酸的涩收之性,使吐血或流血的现象有所收敛。    酒是把双刃剑,关键看你是否会喝酒、用酒,懂得控制。古人一直在强调“度”的问题,人生和喝酒一样,掌握好度,生命和生活都将有序。食——民以食为天(1)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食、色,性也”的说法。食和色是人的天性。人的一生有三个要点:    一是饮之、食之。就是人要吃饱饭,满足个体生存需求。食物实际上就是老百姓的“天”,所以我们经常说“民以食为天”。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人要想安身,让身体好,靠的是食物。    二是“色”。即男女交往而繁衍后代,这是种族生存需求。    “食”字的大篆    三是教之、诲之。人要接受教育,接受培养,挖掘人性善的那面,这样才能使个人、包括种族走得更加美好和长远。    何为“食”?    “食”就是指我们吃的饭。    大篆书的“食”字写做“食”,底下的“匕”代表盛饭的锅或是器具,然后里面装的是食物。    《说文解字》中对“食”字的解释为:“食,亼(jí)米也。”“亼”是聚集的意思。“亼米也”的意思是集众米而成食。    《说文解字》里还有:“饭,食也。”所以“食”的基本含义就是吃的东西。    汉代刘熙所著《释名》则从另外一个途径对“食”进行解释:“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刘熙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食”为什么叫做食。“食”与“殖”字同声,故而“食”有“生殖”的意思。此处的“生殖”是指人类自身生命的保持与繁衍,没有饮食则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食    民    以    食    为    天    “即”、“既”与食的关系    我们经常会用到两个字,即和既。很多人还经常分不清这两个字的区别,其实这两个字都跟食相关。我们看一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就明白它们的区别了。    “即”字的甲骨文    “既”字的甲骨文    “即”字的甲骨文写做“即”。左边是一个食器,代表饭;右边是一个人跪坐在那里面朝着饭。意思就是这个人将要吃饭。所以“即”是“将要”的意思。我们常用一个成语——若即若离,就是好像要来,又好像要离开,表达一种复杂的心情。    再来看一下“既”字的甲骨文——既,左边同样是个食器,而右边跪坐的人把头扭过去了。意思就是吃饱了,准备掉头离开了。所以这个“既”就表示“已经”的意思。    “即”表达的是将要来吃饭;而“既”却正好相反,表示已经吃饱饭了。这就是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    一谈到养生,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复杂,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中国的养生文化并非晦涩难懂,而且大多简便易行。在养生学里最常说的话就是“不过寝食之间尔”,意思就是养生不过就是一个睡觉、一个吃饭的问题。我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也曾多次说过: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运动,不生气。养生的真谛就这几条,看似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药食之别    中医一直强调养生是要吃饭而不是吃药,药补不如食补。这里并不是说食物与药物哪个更好的问题,而是在强调二者“性”的不同。    药,强调的是偏性;食,强调的是平和之性。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毒”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草往往而生”,指草生得很浓密,有草药浓厚的意思,而非特指毒性。在中医学里,毒药泛指偏性大的药物,而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会令人致死的毒药。    食物是我们每一天都可以去吃的,而药是不可以天天吃的。药是用来干吗的呢?打个比方说的话,药是用来赈灾的。当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药是帮我们解决问题的。人得病的原因是体内阴阳的平衡出现了问题,产生了偏差,用药来攻邪就是利用药的偏性来纠偏,使人体恢复平衡,重回健康。有时人体的阴阳平衡偏差过大,就要用到偏性很大的药,俗称“猛药”,但正是这类“猛药”往往在治疗上才能立竿见影。食——民以食为天(2)    中医认为,药物具有偏性,所以没病是不能随便乱吃药的;而食物具有平和之性,正确地调配食物,不仅可以补益精气,用来养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祛病的作用。比如说红豆粥可以祛湿,薏仁粥可以祛湿热。如果身体的毛病不是很大的话,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来解决。也正因如此,在古代,食医是最高级别的医生,他们是医中的上品。    所谓食医就是一些特别精通膳食方面的配伍的医生,他们的地位往往很高。儒家经典《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医官分为四种: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王宫中把食医列于众医之首,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古代的养生学是非常注重食物养生的。    食之道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四句话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一般来说,食物可以粗略地分为四类:谷、果、畜和菜。真正有营养的饮食是这四者的合理匹配,这其中每一类食物又都暗含五方和五时,这样就大大地扩展了食物的性味,凸显了食物和而不偏的性质。比如,鱼虾产于东海之滨,生发之气偏盛,对患有疮疥的人来说就是发物。牛羊多产于西北,有收敛收藏的气性,因此营养丰富,但年轻人不可多食,多食则不易代谢,易导致性情粗暴,性欲旺盛;但是老年人通过多吃牛羊肉,则可以达到补益精血的目的。另外,在谷物方面,中国北方人多食面,南方人多食米,“面”甘温入脾,可以润肌肤,厚肠胃,但也易于壅气、助湿;而南方人喜食的“米”,则甘咸微凉,可以除烦渴、固胃开胃。下面,我具体讲一下《黄帝内经》中的食之纲要。    ◆五谷为养    (1)“谷”应为“穀”    古代“谷物”的“谷”写成“穀”(gǔ),而“谷”就是山谷的意思,跟粮食没什么关系。    《说文解字》里对“穀”字解释为:“百穀之总名。”就是所有谷物总的名称。    “穀”字的右边是一个“殳”字。“殳”字的上边代表一个武器,下边是只手,意思就是去割麦子或者是割稻子。“穀”字的左边代表稻谷一类的粮食。    (2)五谷都是“种子”    中医一直强调五谷对于养生的重要性,那五谷究竟是如何养人的呢?    中医认为,五谷都是“种子”。种子都有再生的能力,就是生发之力,所以人吃的就是这种生发之性,用以滋养人的生命力。    比如说小米,虽然粒很小,但是把它种在地下,就可以长出一嘟噜来,所以它的生发性是很强的。中原地区的人一般以纤维性的食物为主,所以偏爱种子而不是衍生物。所谓衍生物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牛奶就算衍生物,把牛奶泼在地上什么也长不出来,而把种子种在地下可以生发出很多。牛奶实际上是该那些常吃牛羊肉的人喝的,因为牛奶偏寒的特性可用来平衡牛羊肉的热性。在我国的西北,当地的风俗是在牛奶里面加上炒米来饮用,就是用炒米的热性来中和牛奶的寒凉之性。    那五谷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在《黄帝内经》中“五谷”指的是: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黏黄米)和菽(豆类)。    稷(小米):中医认为小米味甘、咸、微寒,入肾、脾、胃经,食小米有利于调理脾胃,养血养阴,有安眠作用,还可防止衰老。天下食物成千上万,最养人的就是小米。因为小米是热性的东西,所以小米粥最好是早晨服用,小米为黄色,可以入脾,里面再放一些红枣之类的会更好,因为上午正值胃经、脾经当令,且阳气足,人的消化吸收能力强。晚上则应该喝白米粥,因为晚上要取其清凉之性。据调查,很多长寿村的晚饭都是白米粥配萝卜。我们现在很多人恰恰把晚饭当做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餐,大吃特吃,这样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病都是吃出来的,如何吃好、喝好,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小米养人,但容易使人发胖,在山西、陕西等地,人们都很喜欢吃小米,所以相比较其他不食小米的地方来说,那里丰乳肥臀的女人比较常见。食——民以食为天(3)    “来”字的甲骨文    “麦”字的甲骨文    小麦(面):“麦”字最初写做“来”(来),有点像麦芒之形。中国的古人认为,麦子都是老天赐予我们的,是从天上来的。后来就把这个“来”字用做来往的“来”了,于是只好另外造了个“麦”(麦)字。    小麦是秋种、冬长、春秀(抽穗)、夏收,得四时中和之气。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什么东西生长期越长,它的营养价值就越高,最好的东西一定是得一年四季之气。比如我们中国人喜欢喝菊花茶,认为菊花可以败火,菊花和其他花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所有的花基本上都是春夏开花,只走春夏两气,其气都是向上宣散;而惟独菊不同,菊是秋冬也开花的植物,所以菊花独得金水二气。所谓“金水”二气,金指秋,水指冬。秋冬的气机就是收敛、收藏,所以惟独菊花具有降气的作用。这就是中国人认为喝菊花可以败火的原因。    回到麦子上,我们从温凉寒热上看看它的特性:麦子本身是凉性的。如果把它发酵了以后,成为麹(qū),就属于温性的。而麦麸子属于冷性的,把它磨成面,就属于热性了。面的这种热性在《黄帝内经》五性归属中为火,所以为五谷之贵。中医将火与心相对应,所以面被认为最补心气。夏天,我们人由于出汗,汗为心液,过汗则心气伤,所以这时我们应该适当吃一些面食,以补心气。    《本草纲目》记载:“面,性甘温,能除烦止渴。”它可以除掉烦恼。所谓烦是什么呢?“烦”这个字左边为“火”,右边为“页”,页表示“头”的意思。“烦”字的意思是火上头,就是你的肾精不足,固敛不住虚火,所以虚火都上头了。“烦”是心气不收敛的象,所以如果吃面食的话,就能够使心气有下沉之象,心气下沉就能够收住这个心火。同时,面可以止渴,因为“面”能够厚肠胃,肠胃足则土生金,长肺气;金生水,则止渴、润肌肤。但是由于面食有点偏湿气,所以容易使人气机壅滞和肥胖。    稻(大米):大米性偏凉,清凉顺气,晚上吃比较好。可见,我们早晨喝小米粥比较合适,晚上喝白粥比较适宜。    传统中医不主张让老人吃新米、新面。因为新米和新面生发之性过强,容易引发原先藏在身体里的旧疾。老人的身体偏弱,所以老人吃陈米和陈面较好。尤其是陈面,《本草纲目》里认为如果把它做成面糊糊的话,可以止虚汗。汗为心液,当心气不足时,肌肤腠理固摄不住汗,就容易动不动冒虚汗。如果多吃陈面煎汤的话,就能固摄住虚汗。    面,性甘温;米,性甘凉。食物里面都含有“甘”味,因为惟有甘味可入脾胃。食物基本都有点甜丝丝的感觉,因为它首先要补脾胃。米有甘味,性偏凉,可以“除烦渴”。    黍(黏黄米):黏黄米热性十足,但也有难以消化的缺点。像我们出去爬山、游玩,需要走长路时,多食一些黏米糕,不容易饿。    “叔”字的大篆“又”字的大篆    “豆”字的大篆    菽(豆类):“菽”这个字很有意思。上面是一个草字头,代表草木,豆子就是草木之性;下面是个“叔”(叔)字,左边像豆荚下垂的样子,右边是一个“又”(又)字,就是一只手,这只手在摘豆子。    “菽”才是豆子的本意;而“豆”(豆)字在古代是一个带盖儿的器具,里面放些腌菜、菽类的东西。后来,就把它当做了一种礼器。这是“豆”的原始本意。我们在故宫里就会看到有些东西专门叫“豆”,指的就是这种礼器。它们有的有盖,有的没盖。食——民以食为天(4)    一般在汉代以前,凡是提到大豆、小豆的时候,都用的是这个“菽”字。汉代以后,就写做“豆”了。这是中国汉字的一个有趣的流变。    豆类的样子像肾,古人认为它可以补精髓,属收藏,可以多食用。豆类之中,以黑豆最为养人。    (3)粥的妙用    自从有了米,就有了饭与粥。据说这两种做法最早都出自四千年前的黄帝之手,黄帝一边“蒸谷为饭”,一边“烹谷为粥”。    “粥”字的小篆    “粥”字的小篆写做“粥”,里面的上部是米,下面是一个鬲,鬲代表锅的意思。“粥”就是米在锅中蒸煮。    现在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或同事生病住院之后,很多人都花很多钱买高级营养品去探望,这其实是一种很错误的行为。中医讲“虚不受补”,如果病人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再让他吃高营养的食物,他的身体是无法承受的。自古中国人就讲,虚者进补的首选就是喝粥。这是很有道理的。    粥在古代还叫“糜”,就是把米煮的烂烂的。粥有养生的作用。中医有糜粥自养之说,意思是米煮烂成粥以后更利于消化和吸收。    喝粥可治脾胃虚寒证,同时还可止泻痢。平时如果我们肚子不舒服的话可不先急着吃药,喝些粥,粥能止泻、止吐。    人在脾胃功能虚弱的时候往往吃不下东西,即使吃了也常吐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心与肺属上焦,脾与胃属中焦,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以及化生气血的功能。脾胃的特性在于气要往下沉,如果气沉不下去的话,就会往上打嗝儿,就是往上逆。通常此时人会发“哕”(yuě)的音,就是往外吐的声音。    人之所以要呕吐,其实是人体的一种自保功能。我们人活着是靠元气,肾精虚亏时,元气就会不足,当我们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时,胃就会争夺本来有限的元气来化食物,人就只有把食物吐出去以求自保。    这种自保性质的呕吐经常出现在一种人的身上,就是乱吃减肥药的人。    我打个比方,人的元气就好像一罐煤气一样,吃减肥药就会大量地消耗掉元气,当元气所剩无几时,就只用来保命了。人吃饭是在肠胃里消化食物,也是要调元气的,而此时元气已经不足,没有精力再去消化食物了,于是人体出于一种自保,就会把食物吐掉。所以减肥的人很多都会得厌食症,其中约有10%~20%的人会死亡,十分难医治。    那么元气亏虚的人要如何去调理呢?只能是慢慢地培补中焦元气。    名贵的营养品大多有一个特点——滋黏难化。人体为了消化这些东西,就要大量调元气,这对身体实际上是没有好处的。而此时,粥这种最易消化吸收,又能培元补气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选择。补虚者最好的食物就是粥,通过喝粥,使元气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人体自然就会逐渐康复。    冬至以后有一个节气叫腊八,我们传统民俗一直强调要喝腊八粥。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呢?因为腊八粥中不仅包含了所有的五谷,还有红枣、桂圆等养血补气的佳品。冬天的时令是与我们人体的肾脏相对应的,而豆类的东西从外形上看十分像肾,所以传统中医认为豆类是入肾的。“豆令人重”,就是说,人吃豆子多了,就会促进精髓的生长;精髓多了,人体就会重。所以喝腊八粥,可以补精髓。    腊八这个节气在深冬,没有新的粮食产生,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吃的全是种子的精华。过去有钱人家会在腊八的时候施粥,他们此举不仅意味着要强壮他们自己的身体,也意味着要让劳动者强壮起来,好在来年开春时更有力气去劳作。食——民以食为天(5)    除了腊八粥,红豆粥、绿豆粥、薏仁粥等也有食疗的作用。红豆又叫赤小豆,可以入药,红豆粥能够利水消肿、清心经之热。而夏天的时候我们喝绿豆粥可以解热毒,去烦止渴。薏仁粥也很好,可以除湿热,利肠胃。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喝粥都好,也要分情况,像薏仁粥比较难消化,虚胖的人就不适合食用。所以喝粥也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4)不食五谷的减肥是养生大忌    过去中国社会出个胖子不容易,出个杨贵妃那简直就可以“三千宠爱在一身”了。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整个的社会时尚都是要求瘦美人,就是骨感美女。弄得天下的女子都整天在那儿减肥,生怕自己别比人胖了。而在减肥的种种手段中,以节食为最常见,节食又以不吃五谷杂粮为最多。我们看到,无数的白领女性每天就喝口蔬菜汁,吃根黄瓜就当饭了,这其实是非常不符合自然法则的,也是养生的大忌。时间久了,必严重伤害身体。    因为减肥不吃主食(五谷杂粮)直接伤害的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    “果”字的小篆    食物入于胃,化出来的精华为气和血,供人体所有器官机能使用,而没有五谷的供养,血气何来?五谷是最佳的补气补血的方法,绝对不能不吃。有些女孩子减肥贫血了,可是她宁愿去吃药,也不好好吃饭。其实只有食物入到胃里面以后,才最补气补血。补血的最佳方式就是吃五谷,而不是吃阿胶,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想稍微苗条点也不是不可以,可以多运动,加强锻炼,但绝对不能不吃主食,更不能随便吃减肥药。我总爱说因果报应,你埋下什么样的因,早晚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到那时后悔晚矣。    ◆五果为助    五果指的是李、杏、枣、桃和栗。    “果”字的小篆写做“果”,上面像个大苹果,底下是树枝树干,意思就是树木结的果实。    五果为助,就是指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但这里我们要注意,果是辅助食品,而不是主食,主食还是五谷,我们不能拿水果当主食吃。    大多数的水果都长得很饱满,果肉多汁且味好,而果肉其实是为了滋润果核存在的。北京话管果核叫囫(hú)儿,这个囫儿其实就是植物的种子。    我们中国人吃粮食就是吃的种子,不过大多数水果的种子并不好吃,甚至发苦或有微毒,比如杏仁核,就味涩苦且有微毒,这其实也是植物自保的一种表现。苹果也好,鸭梨也好,我们都是把果肉吃了,然后扔了果核,这些果核得以继续生长繁衍。    现在有一些女性有一个误区:认为只吃水果就可以减肥。其实只吃水果的话,不仅不能减肥,反而还会增加人的体重。    水果中的汁液是为了滋养里面的核,核是种子,果肉是起滋养的作用,所有的水果都是为了滋养核而存在的,所以吃水果可以滋润人的皮肤,但不能减肥。    水果中的桃子性温热,宜多食;葡萄性凉,应该少吃;榛子等坚果是种子,可以多食。    ◆五畜为益    (1)何为五畜为益?    “畜”字的大篆    “畜”字的大篆写做“畜”,下面是“田”字,上面实际上是牲畜生殖器的外形。所以“畜”的意思就是家养的动物。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五畜是指:牛、犬、羊、猪和鸡。    五畜为益是什么意思呢?    “益”字的甲骨文食——民以食为天(6)    我们先来说下“益”字的含义。WWW。DU8DU8。COM 读吧文学网,制作首发!“益”字的甲骨文写做“益”,底下是一个器皿,上面盛着水,水很多,就溢出了器皿。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益,饶也。”指水满溢出之意。后在“益”的旁边加了三点水,以强化水溢出的形象。    所以“益”字我们可以理解为多出来的东西,而多出来的东西就可以进补了。    五畜为益就指的是吃五畜的肉可以补益精血。中医将五畜称为血肉有情之品,认为五畜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的不足。    (2)牛羊肉的特性    “牛”字的大篆    “羊”字的大篆    “牛”字和“羊”字的古代写法非常有意思,我们来看一下:牛(牛)是个牛头,上边是牛的两个大犄角,而羊(羊)则是个羊头,是个小瘦脸。牛和羊写法的不同之处就在角上,牛角向上,羊角向下。牛羊二字是比较典型的象形字。    《说文解字》中解释“羊”为:“祥也。”和牛相比,看起来古人更喜欢羊,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人认为,羊的特点很多,它的皮可以保暖,肉可以吃,此外更重要的是,羊更容易繁殖,繁殖多了以后可用来交易,换钱换物。凡是从“羊”的字基本都会跟吉祥的意思有关联。    牛羊肉在现代生活中很常见,但吃之前我们要了解其性味,才会起到补益的作用。    中医认为,根据方位的不同,气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左为东,右为西,上为南,下为北,东南西北对应的四气为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牛羊多产于西北,凡产于西北的东西都具有西北的特性,因为西方主收敛,北方主收藏,所以牛羊肉的营养价值很丰富。    传统中医文化认为,年轻人不可以多吃牛羊肉。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多食牛羊会使年轻人性格偏粗暴,吃牛羊肉可增加人的勇气,而不会增加人的智慧,年轻人好勇好斗不是件好事,所以不要吃太多。    其次,年轻人的身体正处在生长、生发阶段,消化吸收能力很强,所以没有必要刻意补充过多的营养物质。    再有,牛羊肉吃多了容易引发性欲。而中国传统文化是鼓励年轻人在成长发育时期要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往人性和文化上走,而性欲大了就会偏失方向,走错路,所以不鼓励年轻人多吃牛羊肉。    同理,牛羊肉对于老人来说就不一样了。年老的人气血已经渐弱,老年人多吃些这类肉食的东西对补血、补阳气都有好处。    了解了牛羊肉的性味,我们还需要注意的就是牛奶羊奶的吃法。    牛奶的性质由于偏寒,所以古代人认为,最好用牛奶来煮粥,或者是在牛奶里放些炒米,就是一定要配上热性的东西去吃,这样可以补虚和劳损。    中医认为,人乳是一种大补之品,称为蟠桃酒,暗示着人乳能使人长寿。    大家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任何营养品都要具备两个特点才是好东西:一是营养价值高;二是要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不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再高也没用,甚至反而会损伤身体。中医一直提倡母乳喂养,首先就是因为人乳营养价值高。另外,人乳是血的变现,因为它是从胃经来的,很容易被小孩子消化和吸收。    食用人乳也不是没有一点问题,人乳和牛乳比起来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凡是牛都是忍辱负重的,它吃草,性情比较平和。人就不一样了,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如果妈妈的性情特别暴烈的话,人乳里会有偏性。食——民以食为天(7)    所以,传统中医文化认为,女性应该性情平和、恬淡,这样人乳的偏性才不会重,喂养出来的孩子性格才好。过去家境富裕的人喂养孩子会专门找奶妈,挑奶妈就要看其性格特点,性格暴烈的女人乳汁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就当不成奶妈。    (3)猪肉和鸡肉的偏性    五畜中中国人最常吃的是猪肉和鸡肉。    鸡为火性,鸡肉属于发物。所以吃鸡的要点就是:鸡不可以烤着吃,应该炖着吃。现在家长都惯小孩子,总给小孩子买炸鸡吃,看吧,大街上有多少小胖墩,很多都是吃炸鸡吃的。鸡是发物,再一烤,吃了不胖才怪。很多家长说,孩子馋啊,就要吃这口儿。我常说,做家长的连该给孩子吃什么都控制不住,这家长当的是相当失败。为了孩子健康的未来,要绷得下脸,让孩子远离垃圾食品。    猪肉是偏寒凉的,它可入肾,但也不能一味地吃到底,什么东西都不能吃得过量。过去过节的时候,大户人家都会杀猪,来庆贺一年的丰收。这个时候,大口吃肉一定要大口喝酒。为什么呢?因为酒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可化肉食。它可以辅助我们把肉食化掉。在家里炒肉丝时,用葱姜蒜也可以起到化肉食的作用。    狗肉是偏火性的,我们平常吃的机会不多,一般在我国的吉林省有些地区有吃狗肉的习惯。狗肉也是偏火性的,所以应该炖着吃。    (4)鱼虾的寒性    鱼虾这类的东西性偏寒,而海产品多产于东海之滨。东方有生发之象,生发之气偏盛,所以食用鱼虾一类的海产品,对于有皮肤病症状的人就会起发的作用,就是使疾患发作,由内在的隐藏变成显性症状。    我们曾讲过,酒和大麦茶可以化肉食,搭配起来食用有助消化,而在吃鱼虾这种偏寒性的食物时,喝啤酒吃海鲜就属于寒上加寒,那样对身体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比如现在患痛风的人就越来越多。为什么有人会喜欢喝啤酒吃海鲜呢?因为喝啤酒、吃海鲜的口感特别好,但这个口感会害了你,一定要注意。    拿秋天吃螃蟹来说,就一定要配上黄酒和姜丝、姜汁来吃,用其热性来抵消螃蟹的寒。    ◆五菜为充    五菜为充就是说蔬菜是一种补充食物。    五菜指的是韭、薤(xiè)、葵、葱和藿(huò)。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蔬菜。    “菜”字的小篆    小篆的“菜”字写做“菜”,上面是一个草字头,底下是一个“采”,“采”既表示读音,又像一只手在树木上采撷东西。    《说文解字》中解释菜为可供食用的草。那我们平时都叫菜为蔬菜,蔬菜这名字何来呢?    菜有疏通的作用,它是辅佐谷气的,可疏通雍滞,疏通人体气机,所以就叫蔬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葱姜蒜等叫荤菜,这个荤菜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常生活中,化肉食的除了酒外,最好使的三样东西就是葱姜蒜,我们平时炒菜的时候也都是这么用的。葱姜蒜具有化肉食的功效,且通窜性很强,所以称之为“荤菜”。    关于这三样荤菜的饮食文化,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大家一起出去吃饭,点菜的时候就要懂得规矩礼数,首先要问问大家吃饭有没有什么忌口,那么就有些人可能只吃素,不吃荤。这时我们就要注意了,不吃荤的人不光是不吃肉,基本上也是忌葱姜蒜的。我们就要事先提醒厨师,给素食者点的菜里一是不要放肉,二是不要放葱姜蒜。其实吃素的人大多连酒都不喝,因为他们不需要酒来化肉食了。食——民以食为天(8)    饮食的习惯其实都有背后的原理,我们懂得了这些,在人际交往的时候就能避免很多的尴尬和麻烦,有助于你与人结交朋友或成为商业伙伴,因为你懂得这些医学的原理,就懂得了很多人情世故。    此外,还是老生常谈减肥的问题,现在很多想减肥的人也会把菜当做主食来吃,这是完全不对的。因为古人认为五菜是粮食饥荒时的补充食品,“五菜为充”,就是说菜只是一种补益,只是作为主食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吃蔬菜是达不到补充人体元气作用的,所以不能把菜当主食来吃。另外菜不可以切得太碎,它的纤维是个宝,慢慢咀嚼对人很有益处。    三餐吃好,少病没烦恼    早晨要吃饱,因为上午阳气足,人体也同样,早晨七点到九点是胃经当令,九点到十一点是脾经当令,在脾胃最活跃时多吃对身体无害,而且不会发胖。    中午要吃好,因为午饭后正是小肠经当令,主吸收营养,所谓吃好就是饭菜要有五谷、五菜、五畜、五果,东西种类越多,营养越充分。    晚上要吃少,一是下午天地为阴气所主,不容易消化吸收,吃多了会给肠胃增加负担;二是晚上吃多了还会影响睡眠,因为人活一口气,吃多了脾胃就夺气,就无法上输于脑,在此种情况下,人的睡眠就不够踏实。    ◆不可暴饮暴食    关于饮食的问题,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最关键的一点是要防止暴饮暴食,因为暴饮暴食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我曾说过一句话,20世纪60年代我们遇到过三年自然灾害,连饭都吃不饱,现在我们天天吃肉,就说基因改变也不会那么快地来承载这么大肉食的负担,所以现在很多的病都是吃出来的。在身体不能消化吸收的前提下,胡乱去吃,必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古语云:“饭来少一口,能活九十九。”饭吃七八分饱,不要造成对脾胃的很大的负担,人就容易长寿,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    对于小孩子的养育,也是类似的话,“欲保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小孩子都有一个特性——嘴馋,百味皆想尝。做家长的要懂得去适当限制他,别伤了孩子的脾胃。因为小孩子的后天还没有发育完全,一旦伤了脾胃,就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此外,小孩子本身就是纯阳之体(或者叫做稚阳之体),具有火热之性,所以不太怕冷,我们做家长的就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以免反倒造成疾患。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穿开裆裤什么事都没有,就是流着大鼻涕照样活得挺好;可人老了就不行了,越老越怕冷,因为阳气虚弱了,这时就要注意保暖。    ◆细嚼慢咽好处多    暴饮暴食和缺乏运动是现代病的一个很深的根源,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嚼慢咽。    我们现在的人工作压力特别大,吃饭特别快,这里面就会有问题。我们把饭搁到嘴里进行咀嚼,人体会主动调上唾(也叫津液)来消化食物。从西医来讲,就说蛋白酶会增多,以帮助人来消化和分解食物。细嚼慢咽就是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食物,而且这种咀嚼、咬合对身体也是一种锻炼。    如果吃得太急的话,肯定要损脾胃,等于是嘴的很多工作都不做了,让脾胃去做,脾胃的劳累程度大大加大,不病才怪。    过节饮食注意事项    中国人喜欢过节,过节意味着欢天喜地,意味着合家团聚。可“过节”这两个字的原始意义大家却不甚了解。食——民以食为天(9)    从民俗学上讲,“年”是一个大怪兽,所以人们要放鞭炮、点明火、睁着眼睛守岁来驱魔迎新。而“节”本指竹节,它有两层含义,既有“连通”之意,又有“纠结”之意。所以,“节”在气候上有“节气”,在人体上有“关节”,在人情上有“过节”,等等。    天地之气通与不通重在“节气”,人体之气通与不通重在“关节”,人情之气通与不通重在“心结”,所以中国人过节时常常吃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饺子,它不单是交“子时”的意思,而是把许多东西都搅拌在一起,让人们混混沌沌地把这些“结”都走过去,这告诉人们,生活太较真了就没什么意思了……    那么,过节时人们应该在吃上注意什么呢?第一,不可多吃。这是因为过节主要是图个快乐,这些“节”都是难过去的沟沟坎坎,大家聚在一起,“心结”没了,外头的那些难熬的时节也就算不得什么了。第二,老人不可老打扫剩菜剩饭,不可以勉强自己非要吃那些吃不下的东西,吃多了容易引发老年人的心脏病、脾胃病等。    五脏与食疗    中国文化和中医都非常重视“五”这个数字,我们在前文讲过,任何生数加上五,就变为了成数。天地间有阴阳五行,自然界有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而人体有五脏,其实它们之间都有内在的对应关系。饮食养生就是要顺应这种对应的规律,用食物来调理我们的五脏,使人体健康长寿。    ◆五脏的食疗——脾    得脾病多为两种:一是思伤脾,症状是人特瘦;二是脾湿过重,症状是虚胖。因为脾主运化水湿,所以脾湿重的人运化力差,就容易虚胖。    那么如何通过食疗来补脾呢?    对于脾虚的人,可以多吃五谷中的薏米,薏米可去湿热。此外可以吃一些五畜中的牛肉,牛肉可入脾,对脾有补益。在水果类中,吃枣可补脾。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枣虽能补脾,但要注意吃法。    枣由三部分组成:外皮、中间果肉和内核。从中医食疗的角度来说,强调劈开或掰开枣食用(去掉核)。补脾是利用枣果肉的濡润之性,而枣皮有包敛的作用,所以要先劈开或掰开再食用。    大量吃枣也有坏处,会损坏牙齿。因为从五行与五脏的配比来说,脾为土,肾为水,土克水,而牙齿是肾的外现,所以大量吃枣就容易损牙。    那怎么吃枣才能不伤牙呢?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成语——囫囵吞枣。想补脾、又不损牙的方法就是把枣吞下去。大家注意了,您可别真把枣整个吞下去,噎住该都找我了。正确的方法是把枣切成很小很小的块儿,这样不用牙嚼也可直接吞下去了。    当然,我们主张吃枣来补脾,也不是说整天不吃别的了,拿盆枣可劲儿的吃,中国文化从来都讲究一个度,任何事都有个法度,不要过,过犹不及,要学会适量。    ◆五脏的食疗——肺    肺属西方主收敛。忧伤、忧愁会伤肺。肺气不宣的话会出现恶寒发热之症,肺气若不降的话则会出现喘逆咳嗽的症状。    《黄帝内经》中对于肺的食疗方案是:吃五谷中的小米;五畜中的鸡肉,鸡肉有宣发之性,可把肺里的郁滞宣散出来;还有五果里的桃。    五菜中吃葱对肺很有好处,尤其是葱白。我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曾经说过,如果孕妇得感冒的话,不能乱服药,可以喝一些葱白汤,这样既对身体没有损害,又能够把肺寒宣出去。因为白色入肺,喝葱白汤来宣肺寒特别有效。食——民以食为天(10)    肺属西方,对应的是秋季,秋天的病主要应在肺上。秋天我们在煮汤时一定要多放一些葱白,这样能祛肺寒,是养肺之法。    ◆五脏的食疗——肝    肝属东方,主生发、调达。怒则伤肝。中医讲“肝”为将军之官,肝气很容易上逆,一旦生气,第一个损伤的脏器就是肝脏,接着就会伤脾胃,因为木克土。所以临床很多有不良情绪的人会得消化系统的毛病。    有肝病的人如何通过食疗进行调理呢?    可吃些李子。李为“木”,肝的五行配属之象就是木,所以中医特别强调有肝病的话可以适量地多吃李子。    ◆五脏的食疗——心    心属南方,主生长、主血脉。人过分高兴会伤心。    心病的食疗吃什么呢?    中医认为要吃麦子,麦子可大补心气。此外,五畜中的羊肉为温热之性,可多吃点羊肉。还有就是五果中的杏,杏味偏苦,主降,心病为心火上炎,所以可吃杏,以杏来降心火、降气。    ◆五脏的食疗——肾    肾对应北方,主收藏,肾主藏精。如果人肾虚,精气就不能收纳,人就会变得虚弱。    有肾病的人在五谷上要以吃大豆为主,大豆可补肾。此外,豆令人重,就是多食黑豆很补精髓,对肾也有补益。    冬季对应肾,冬季的很多病反应在肾上。腊八节气时天气最冷,我们要喝腊八粥,腊八粥中有各种豆类,这样就可补足精髓,强肾健体。    此外,咸能入肾,吃些咸味的食物也可补肾,但不宜过咸。五畜中的猪肉属咸味,可以多吃一些猪肉。五果中可吃栗子补肾,古代管栗子就叫做“肾果”。我们一到冬天就会看见满大街都是糖炒栗子,这种习俗是老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今人已经不知道缘由了,其实是种养生之道。    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病都是吃出来的,如何吃好、喝好是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问题。老百姓滥用药物的情况比比皆是,对人体而言,是药三分毒,此点我会在后面医药的章节中专门进行详细论述。最好的方法是食疗,通过合理的膳食搭配和良好的生活习性,来把我们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使我们的身体阴阳平衡,百病不侵。    所谓饮食养生,其实莫过于两点:一是要跟着天地自然的规律去吃,要吃应季的食物,不要逆天行事,比如夏天吃西瓜是利用西瓜的寒性来中和暑热,而有的人偏要在冬天吃西瓜就是大错特错,只能是寒上加寒,不得病才怪;二是要有节制地去吃,《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通过饮食调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太过,否则会造成五脏失衡,反而引发疾病。    所以饮食养生其实就是让身体的本能去顺应生命的节拍,做好了,就叫和谐,就叫天人合一,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享受人生,活到天年。人——人之生命哲学(1)    细看“人”这个字,就会发现,古人在造字之初,就已经暗示了许多生命哲理。    “人”从何来?    关于人的造字,有多种说法:    “人”字的甲骨文“大”字的甲骨文    一种是,左一撇,右一撇,一阴一阳之谓人;    第二种说法是,两两支撑、互相搀扶,共同前行;    再有一种说法,“人”字,就像两个棍子在打架,以示人和人之间,会发生矛盾、冲突;    还有一种说法更有趣,甲骨文“人”字(人)如同一个人的侧面像,意在不敢直面人生。直面人生是什么字呢?是“大”字,我们看看甲骨文的“大”字,是人的正面像。如果敢于直面人生的话,那么,人的格局就可能变大。    人——生于天地,成于四时    天地,指的是阴阳;    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    概括起来说,人是靠天地阴阳二气而生,遵循春夏秋冬四季法则,有生、有长、有化、有收、有藏,就运化成人。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地合气,就是阴阳平衡,人得天地之全气就是得阴阳二气。    而四季的法则和人的脏腑一样,是有不同功能的。    春,对应的是人体的肝,有生发之机;    夏,对应的是人体的心,有发散生长之机;    秋,对应的是人体的肺,有收敛之机;    冬,对应的是人体的肾,有收藏之机;    长夏,是中医提出的一个特殊时间段,指夏后18天,秋前18天。这个时间段很湿,和人体的脾相似,有运化功能。    因此,人体的五脏要跟随天地的这五季而动,才能成。    对应人的“生”和“成”,中医把数字也分为“生数”和“成数”。    “生数”是:1、2、3、4、5,“成数”是6、7、8、9、10。    “生数”和“成数”之间的特点很有趣。您看,“生数”加5就是后面的“成数”,1加5是6,2加5是7,3加5是8,4加5是9,5加5是10。    而这个奇异的五,在传统文化中为“中土”,任何东西加了五,就是加了中央的脾土,就能万物土中生,就能成了。人出生,像土地里长出禾苗一样,人死亡,也是在土中灭。    从中医上讲,南边是心火,北边是肾水,东边是肝木,西边是肺金,中央为脾土。中央脾胃受盛五谷,生化精血,一部分去供应五脏六腑运动,一部分去长肌肉、长精神,多余的精血为人体所吸纳、收藏。    固摄脾胃是中医养生的核心要点,人活其实就是活在脾胃上,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再打一场保“胃”战。能吃、能喝、能拉、能睡,再加上不生气的话,人就会达到一种“成”的状态,疾病就会远离你。所以,人只要一出生之后,一定要保养脾胃。脾胃足了,精就足,精足了人做事就会成功。    “人”字的生发(仁、众、从、比、化、北)    “人”字可以作为偏旁部首出现,俗称“人字边”。从一个人字可以生发出许多的新字,变成各种各样的“人”。    ◆二人亲近为“仁”    两个人就为仁,它的本意是亲近。一个人要学会亲近别人,爱护别人,才会有仁德。    “仁”字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中,意思是指道德品质好。而孔子把“仁”作为了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讲一个孔子解释“仁”字的故事: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导他的三千门生时会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去教育。一次,一名学生问孔子何为“仁”,孔子知道这个学生的最大毛病是不懂得关爱别人,于是说:“仁者爱人也。”就是人要学会去爱护别人。另外一名学生又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孔子知道他的缺点在于无法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就回答道:“仁者二人也。”意思是希望他能和别人好好相处。人——人之生命哲学(2)    把这个故事引申一下——我们平时该怎样去学习?是整天死记硬背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要学会从老师给出的答案中明晓答案背后的道理,发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完善自    ◆有人干活有人监督的“众”    二人为“仁”,三人呢?三人为“众”。“众”字的大篆    “众”字的大篆写做“众”,上边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三个人(),意思就是人多了的话,就需要去管理了。就好比在公司里,底下的人做具体的工作,上边的领导要看着,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五脏六腑也叫做众生,所以我们的生命也是需要管理的。所谓对生命的管理,就是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五脏六腑都是怎么回事,它们有什么特性。我出来讲课也好,写书也好,都是喜欢从原理讲起,为什么呢?因为人要掀握原理,明晓本质,再去学如何对应它、管理它,这才是重点,这也是“众”字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上边说了两个人、三个人,那要是“人”更多的话,会用什么字来表示呢?    中国古代认为:十里挑一的人叫做“杰”,就是这个人的智商、情商、能力等都很不错,十个人里才能挑出来一个,是人中之杰;百里挑一的人叫做“豪”,豪杰豪杰,豪比杰又进了一步;千里挑一的人叫做“俊”,就是俊杰之意;万里挑一的人则叫“英”,就是我们常说的英雄,自古英雄就被世人崇拜,这样的人十分难得。    “从”字的大篆    利用“人”字来组合变化生发出来的字还很多,它们都跟人有关系,下面再举几个例子。    ◆向左学好的“从”,向右学坏的“比”    “从”字在大篆里写做“从”。就是一个人跟随着另一个人,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是朝左跟随。    “比”字的大篆    我们对比看一下大篆的“比”字(比),也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但“比”字与“从”字正好相反,是向右跟随。隐含了什么含义?    这其实就涉及到中国文化以左为尊的传统。一个人朝左跟着另一个人就是学好(左为贵),就叫从,比如我们常说的“从善”。荀子云:“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就是做人做事要服从道理,而不是只听命于君主;假如父亲说的做的不对,也不能听从。这就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道义为先,而非屈服于权贵、屈从于长官意志。    而当一个人朝右跟着另一个人就是不学好(右为贱),就叫比,比就是相比,小人多攀比。成语有“朋比为奸”,就是不学好,总跟别人攀比,就为奸。    从中医养生学上讲,烦恼伤身,易患疾病。而人的烦恼多源于攀比之心,总跟别人扁比那,比车子没人家的上档次,比房子没人家的豪华,比孩子没人家的学习好,无形之中必生出诸多无端的烦恼,于人于己皆没有好处。所以,我们学做人也好,学习文化也好,都有两个要点:一是要学好的方面,二是要跟对人,找准方向。    “化”字的大篆    ◆把人彻头彻尾地颠覆为“化”    汉字的造字,显示出古人高超的智慧,同样还是两个“人”,把顺序、方向、位置一变,就可以表示出完全不同的又极具精微的新含义。    “化”字的大篆写做“化”,一正一反两个人。把一个人彻头彻尾地改变就为“化”。    我们常说“文化”。“文”是古代的花纹,代表一种印象,古人通过“文”来记载、积累和提炼对自然、人类、社会的一切认识和经验,后人又通过“文”来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循环往复,形成一种几千年来不断积淀的力量。而把“文”的内涵彻底地颠覆、改变、领悟、融会贯通就是“文化”。没有“化”的境界,就无法创新,无法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比如说“汉化”,就是让很多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文化,像清代的皇帝虽然穿着满族的服饰,但写的却是汉人的诗词,他们已经被逐渐汉化了。    “化”有教化、风化之意,所谓风化就是因风俗而改变人生,也就是入乡随俗。    ◆二人背靠背为“北”    “北”字的大篆    “北”字的大篆写做“北”,是两个人背靠背的样子,两个人相逆(意见、观点相反)就为“北”。    古代打仗时打输了叫“败北”,就是背对着敌人逃跑。    古代开兵见仗,死伤者无数,对战死的兵将如何论功行赏呢?有一种方法,看死者身上的伤口位置。如果伤口是从前面刺进去的,说明你英勇杀敌,慷慨就义,为国捐躯,是英雄,要给死者的家属发抚恤金;如果伤口是从后背刺进去的,那么就是逃跑者,是被唾弃的懦夫,一两银子也得不到。    中国文化还十分强调坐北朝南,无论是盖房子,还是布置家具,都讲究坐北朝南,连打桌麻将都喜欢抢北面的座位,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阴阳五行中,北方为肾水,肾精足才能向南方输布。如前所说,人的肾精充足,就能做到“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行于事,义气施于人”,这样的人做事也就容易成功。    所以,凡是从“人”部的字,都跟人性、人体本身密切相关。其实不管是一个人(人、大)、两个人(仁、从、比、北、化),还是多个人(众),这些汉字的背后其实都是在说做人的至简大道:一个人要做好自己,两个人要处好关系,多个人要各守其位。而认识和了解了这些汉字文化的本源,就能掌握生命的大道,遵从生命的规律,更好更幸福地生活。男女——男女有别(1)    中国文化和中医思想的灵魂是“和”,不论做人还是养生都要追求“和”的境界。在中医看来,最大的和谐就是阴阳的和谐,而所谓的阴阳和谐其实就是要男女和谐。    男人    ◆何谓男人?    “男”字的大篆    “男”的大篆写做“男”,样子很形象,上面表示田地,底下是耕田的工具——耒(lěi)。耒是开土、松土的一种农具。    《说文解字》的定义为:“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这里面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男人要有力气,要下地干活;二是男人应做直面人生的大丈夫。    (1)男人要有力气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做男人的第一要旨就是下地干活,既要有力气,也要把力气花在种田上。    “力”字的小篆    古人认为,男人要是没有力气去干活的话,就不能称之为男人。那些病病歪歪没力气的男人,会被世人嘲笑、讥讽。    力量的“力”小篆写做“力”,是筋脉的形状。    中医认为:肝主筋。人的运动能力靠筋,又称之为“筋力”。因肝主藏血,又主筋,所以肝为人体运动能力的发源地。男子有没有力气首先与肝相关。    人肝气足的话,筋的弹性就好,人就有力气。人如果过度劳累,就会伤肝进而伤筋,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男人来说,和肝一样重要的脏器是肾。    《黄帝内经》中管肾叫做强(jiàng)之官,也叫做强(qiáng)之官,就是大力士的意思。男人的力气还跟肾密切相关。人只有肾脏健康时,才能发力。我们形容特别有力气的人时常用“膀大腰圆”这个词,这里的腰圆其实就是说肾脏强健。    我们知道了男人的力气与肝和肾相关,因此认识“男”人,既不能孤立地看肝,也不能孤立地看肾,要综合来看。    那么肝与肾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中,肝为木,肾为水,肝和肾的关系是“水生木”。筋足不足,力气能不能发出来,要看肾水有多少。    在常生活中,人体的很多本能都是内在脏腑的外在表现,了解这些本能就更能了解人体脏腑的规律。比如说人体发出的某些声音,实质是脏腑所发出的。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男    女    男    女    有    别    我们常看到举重运动员在举杠铃之前,大声地发出“嗨嗨”的声音,发“嗨”这个音时就是在发力。    鲁迅曾经说,中国最早诗歌派应该叫“嗨唷嗨唷派”,因为人在发力时一定会发类似“嗨”的这个音。    从养生学的角度讲,要想养好肾气,我们平常就要多保持发“嗨”这个音的口型,但不要把声音发出来,发出来就泄气了。    中医学认为,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发出的声音,背后都有很深刻的意义。比如,人的肝气特别憋闷的话,就会不自觉地发“呼”的音。我们看到,当人被上级领导训斥过后,心情会很郁闷,回到自己的座位后常会在那“呼呼呼”地吐气。这其实就是人体的一种本能的自救,通过发出这个声音使被憋的肝气得以舒解。    所以,我常说我们的身体比大脑更聪明,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是被大脑所指挥,大脑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是身体的一种本能。清晨在公园里,有很多老头老太太喜欢大声呼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防病治病的方法,只要不影响到别人,是很好的养生之道,我们不要去阻止。男女——男女有别(2)    (2)男人应做直面人生的大丈夫    做男人应做直面人生的大丈夫。那什么是丈夫呢?    我们现代人常开玩笑说,丈夫丈夫就是一丈之夫,说老公和老婆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有距离了就不会太过约束对方,夫妻间才不容易闹矛盾。    古人所讲的“丈夫”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要保持距离感吗?这要从“丈”和“夫”这两个字的造字之初说起。    “丈”字的小篆    “丈”的小篆写做“丈”,上面是个“十”,底下是个“手”。什么意思呢?这要从古代的长度规范说起。    中国古人对长度的认知和测量,主要都是靠自身手的动作来完成的。比如,我们把手摆一个“八”字的造型,拇指和食指分开的距离就叫做一拃,拇指横纹上的距离叫一寸,胳膊肘到手腕这一段的距离叫一尺。丈是指十尺。    古代的小说里英雄的出场往往描述为:身高八尺、虎背熊腰……这就在说大英雄一般都个儿高,身材好。当然,这里我们要注意,古人的尺和现代的尺长短是不同的,要按现代的尺寸,高八尺的人都是篮球运动员了。    所谓的“丈”其实还是在讲身体,暗喻男人就要身材高大,高大了才有力气,才能耕田劳作。    “夫”字的大篆    “夫”字的大篆写为“夫”。中国古代男子在孩童时是披着头发的,无拘无束地生长发育,在二十岁的那年会集体行冠礼,就是把头发梳上去,并插一根簪子,头上还要戴个冠(帽子)。这时说明男子已长大成人了,要开始有所约束,不能再像小孩子那样任性胡为了。所以“夫”就是男子头上插根簪子的样子。    所以“丈夫”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是:第一你要身材高大,要有力气;第二就是你要心智成熟、彬彬有礼,彬彬有礼才称之为夫。    ◆让丈夫不生病的智慧    中国古代形容夫妇和谐常用一句话——“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就是说夫妻之间要互相尊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我们在临床医学中,会看到无数因为夫妻感情不合导致的多种疾病。    这其实就是中医一再强调的养生之道不仅仅局限于肉体,而更是身心的和谐。夫妻关系的不和谐就是违背了养生之道、养心之道,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很多男人胃痛的病症就跟长期郁闷有关。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男人一般心高气傲,在事业上难免经常遇到挫折,导致郁闷。而当男人回到家里,希望在家这个心灵的港湾里平静停泊的时候,得不到老婆应有的尊重、总被无休止地唠叨折磨的话,就会在身体上出很大的问题,尤其易患胃病、胃溃疡。    常受气的男人为什么会得胃病呢?中医认为,男人受气主要是肝气被郁滞,肝对应五行中的木,木克土,脾胃为人体的中央之土,所以常受气的男人容易得胃病。    自古中国的男人都很讲究面子,真正懂得经营家庭的女人一定会给丈夫足够的面子,尤其在人前。老婆的尊敬会让老公充满了自信,自信就会有一个很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就更容易成功、成事。    如果做老婆的整天不恭敬自己的丈夫,瞧不起他,整天埋怨说:“你算什么东西,要钱没钱,要权没权,这没有,那也没有……”,必将对男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打击,身体上也就一定会有很不好的反应。    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我认为这个观点太过片面。女人对男人的尊重并不是说要一味地听从、顺从,而是强调一个“礼”字,我们要懂得去规避家庭生活中的不和谐,使家庭和睦温馨。茫茫人海走在一起不容易,既然相互选择了,就该真心付出,不要总想着谁做的多了,谁做的少了,夫妻间要少计较,多扶携,这样双方就少了矛盾,也都会有个好身体。男女——男女有别(3)    女人    ◆何谓女人?    “女”字在《说文解字》里的定义是:“妇人也。”我们现在管结不结婚的女人都叫女人;而在古代,只有出了嫁的女人才叫女人。    “女”字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女”字写得非常优美——“女”,如同一个女人跪坐在地上,两手很自然优雅地相交于胸前。样子既优美雅致,意义也非常深刻。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交手于胸前,二是跪坐。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这个姿势对于女性太养生了。    人体前面为阴,尤其女性的体质阴气重,不能受凉,两手护住胸就是女性的一种自我保护,既很安全,又能保暖。    跪坐就是坐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这种坐法至今还在本很常见。这么坐的好处是什么呢?有两个:一是这个坐姿很端庄,古人最初是没有内裤的,腿散开的话就遮挡不住私处,女人跪坐时裙摆正好遮挡在身前,很庄重;二是腿向后一弯就锁住了人的精气,不使精气外泄下流,这样对人的身体有好处。    古代的女人要是坐相不好是可以被丈夫休掉的,比如孟子有一次回到家里,看到老婆两腿叉着在床上坐着,他就认为这种情形非常不好,因为这在中国古代叫做“七出”之一。就是如果女人两个腿是往前叉着平着放在床上的话,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不雅的动作,老公回到家后看到这种情形,就可以当场写休书把老婆休掉。但是孟子的母亲说(孟子的母亲非常有名,《三字经》中提到她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周边环境,而三次搬家),家是一个很安定的地方,女人会觉得很安全,你不要严格地用正统的礼仪每时每刻地去要求她,每个人都难免有懒散的时候。于是孟子的休书就没写成。    ◆窈窕淑女啥样子?    古代对女性的要求是两个字——“窈窕”。    《诗经》里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是指心灵要美。心灵美的核心是守其坤德,也就是厚德载物。古代对女人坤德的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相夫教子,女红编织样样精通。我们现在的女性不提倡在家呆着了,也和男人有一样的工作机会,有自己的事业,这都很好,但对心灵美的要求和包容之心还是要讲的。    “窕”是指形体美,也就是体态要美,婀娜多姿、风摆杨柳的女人到哪都受欢迎,女人的体态也会彰显出她的个人修养。    男人和女人生理特性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人生定位的不同,因此男人要遵守男人的生命之道,女人要遵循女人的生命之道,这样男女才能和谐,社会也才会稳定。    男女的不同之处    男女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不同呢?这些不同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们一一梳理。    ◆男子要自强不息,女子要厚德载物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男子为阳,乾道成男,乾道就是四个字:自强不息;女子为阴,坤道成女,坤道也是四个字:厚德载物。    男子应该自强不息,像马儿那样奔跑,像四季更替轮回那样生生不息。女人就要守妇道,要厚德载物,德行要像大地那么宽厚,要有承载和包容万物的襟怀。    有位哲人曾经说,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建了多少高楼大厦,不是发明了多少超现代之物,最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出了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男人是否自强不息,女人是否温柔敦厚、厚德载物,这才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男女——男女有别(4)    男子自强不息,要去努力;女子要宽厚,要守妇道,这其实也是由男女的不同生理特征决定的。从男女生殖角度讲,男子产生精子,数量极多,但一定要勇往直前才有机会与卵子结合,谁冲到最前面,谁才能够得到那个惟一的卵子。这就意味着男子一定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让自己传宗接代,所谓“断子绝孙”就是在说不努力的男人。而从性情上讲,男子产生的精子过多,所以性情比较宽泛,容易对感情不专一。女子一个月才排一个卵,一生也产生不了多少个卵子,而且女人还要经受长达十个月的怀孕期,这都是女子对感情比较专一的一种生理解释。做女人要跟卵子一样,性情主静,很厚重、很踏实地等待。男人和女人的很多不同都和生理有关。但当男女到了更年期以后,性别特征就不那么明显了,最后男女都属“中道”了。    ◆男与女,臣与妾    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性还可以通过字来看出来。    “臣”字的大篆    古代男子一般都自称为臣。“臣”字特别有意思,它的大篆写为“臣”,把它顺时针旋转90度,就好像一个趴着的人。这就暗示着男人虽然应该站起来、自强不息,但是趴着一点也不吃亏,也就是男人要学会谦虚地生活,勇于放低自己的姿态,这是一个处世为人的道理。    古代的女子一般都自称为妾。“妾”字上面是一个“立”,下面是一个“女”,就是站着的女人的意思。女人本该坐着,可是让你站起来,这寓意着作为女人要勤快点,多干活,不吃亏,这也是在说做女人要遵循厚德载物之道。    ◆男主外,女主内    男女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男主外,女主内。    男人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主运化,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男人要守乾道,自强不息,勤劳努力。这是循自然规律行走的男人之道。    女子是主内的,为少阴,主收敛。所以男人挣的钱交给女人很正常,甭怕别人说“妻管严”,这是自然之道,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和做。    在中医里,阴阳用脏腑来表现。五脏为阴,为静,主藏精;六腑为阳,为运化,并把运化出的糟粕输送出去,把精华上输给五脏,就好像把挣来的钱交给太太,太太拿这些钱干什么呢?养你的后代。这个关系就像生活中的夫妻一样。    ◆男人和女人谁更长寿?    事实证明,男女寿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现代社会有个趋势,女性的寿命在逐渐增长,而男人因生活压力、劳碌、奔波等原因,寿命在逐渐缩短。未来的社会很可能是一个老龄女性社会。    男女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差别是男子没有月经。男人由于没月经,疏泄渠道就不如女人多,从性情上男人就偏粗暴一些;女子有月经,疏泄渠道比较好,所以女子性格温柔。这也说明生理结构的不同就决定了男女性格的差异。    从中医来讲,男子耗的是精,女子耗的是血,精血是很不一样的,精比血要金贵。因此对房事而言,男子耗散的程度要比女性耗散的程度大一些,这也是男女寿限不同的原因之一。    ◆男人说事,女人谈情    从性格特点上来说,男人比较理性,女人比较感性。所以我们常说,男人说事,女人谈情。    男人聚在一起时,高谈阔论地说事;女人聚在一起,###不离十在谈情,这就是男女的差异。女人若能经常在一起交流沟通,会使情志得以平复。男人如果常为大事焦虑,久而久之就会思虑成疾,郁闷的凝聚对人体产生的内伤是不言而喻的。男女——男女有别(5)    ◆男人深谋远虑,女人注意现实    男人看事比较长远,与男人的肝肾功能比较强有关。深谋跟肝相关,就是人想事情想得深不深,理性强不强都是跟肝的功能有关;肾主的是远虑,就是肾的功能与人想事情想得远不远有关。    女人与男人的不同之处是,女人更现实、更实际。她们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老公说,我要挣几个亿;老婆却说,你出去挣100块给我80块养孩子就可以。    男女差别的迥异说到底与生理上的差异息息相关。    男女养生    男女在身体上的差别就决定了各自在养生的方向上会不同,男子重在养精,而女子重在防病。    ◆男子养精五法    从对“男”字的解释上我们已经知道,男人的根本在于肝和肾。肾为水,肝为木,水能生木,因此男人最根本的还是肾。    如何能养肾呢?重在养精。    中医养生学上有男子养精五法,我们一一介绍给大家:    (1)寡欲    中医里有,情动则肾动,肾动则精动。为保证肾气的充足,我们就要控制精动,这样心就不动。所以寡欲是男人养肾的第一条###。    (2)节劳    人不可过度劳累。中医认为,精成于血,精是血的变现。所以要保护好血。那么什么最伤血呢?目劳会伤肝血,耳劳会伤肾精,心劳会伤心血。就是耳目的疲惫会损耗血,心主血脉,心里想事太多也伤血。这些都耗精,我们平时要多注意休息。    (3)息怒    怒则伤肝,肝主藏血,人老生气的话就会伤肝血、耗精。所以,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制怒,学会心平气和地接人待物。    (4)戒酒    酒能够动血。酒有生发之性的,少饮能调动身体的生发之机,但饮酒过度就会造成气血的紊乱。    血要满溢的话就会伤精,对身体造成损害,所以喝酒要有节制,要适度,别没完没了,既失态丢人,又毁了自己的身体。    (5)慎味    慎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暴饮暴食,要以五谷来养精。    中医里有一句话:五谷最养精。    食物养生的头一条就是五谷为养。为什么呢?因为五谷都是种子,中国人喜欢吃五谷就是在用种子来滋养生命的生发之力。所以一定要好好吃饭,吃五谷杂粮,这是男人养生的###。    ◆女子养生五防    女子养生以“防”为主。大的方面有五防,这里也分别介绍一下:    (1)防子宫寒    子宫是女子重要的生殖器官,也是女子阴气最重的地方,这里本身阴气重,最怕受寒。尤其是在经期,女性更要特别照顾好自己,要避免碰冷水,要注意保暖。子宫受寒,对女子身体的损伤极大。    (2)防脾胃寒    脾胃为人体先天的中土,人的生命靠元气维持,而惟一能补些元气的就是吃饭和睡觉,胃是人体将食物转化成血、元气的重要脏腑,要避免脾胃受寒,影响其正常工作。女子平时要避免过食冷饮,尤其不要喝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饮。    (3)防带脉不通    带脉是什么呢?带脉是人体经脉当中惟一横向的经脉,它是约束十二经脉的,就像一个皮筋一样,它紧,十二经脉就紧;它松懈,十二经脉就无约束和懈怠。所以,带脉出了问题的话,十二经脉都会出问题。带脉的大致位置就在我们平时系腰带的地方。    带脉示意图    带脉不通会造成女人的肚子特别大的一个象。因为身体的整个上下气机不交,会造成一些病变。    我们平常要多活动带脉,男女活动的方法不同,具体是:    女子右手放在肚脐上,左手放在后腰,沿着腰带一圈来回搓36下。还可双手摩热之后,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大面积地揉肚子,逆时针完了顺时针揉,揉的次数可以36为基数,每次是36的倍数即可,揉的时间可自己掌握。    男子搓的方法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往左边搓。或者双手搓热后护在自己的两个腰眼处,因为肝肾同源,护肾就是护肝。    (4)防肝气郁    中医认为,男人生气伤的是肝,女人生气伤的是乳腺和子宫。    乳腺和子宫都是女人养育孩子的关键,老生气的话,气机要么凝结在乳腺上导致乳腺病变,要么气机下行到达子宫,造成子宫肌瘤等病变。所以女性要避免生气,尤其是生大气,对身心健康极不好。    (5)防痰气盛    人的湿气特别重的话,就会造成痰气重。这样会闭塞子宫,不易怀孕生子,人也会偏肥胖,导致高血压等其他疾病。    以上这些是女子在养生当中要防范的最重要的五点,核心问题还是不可以老生气。女人非常感性,喜怒无常,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说着简单做起来难,我教女性朋友们一个方法,女人都爱美,要这么想,生气不利于美容,别气了,漂漂亮亮地健康生活,比什么都强。    其实,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养生的至简大道就三句话:    第一句叫补命门,实际上不耗散就是一种补。    第二句叫健脾胃,就是不要让脾胃受寒,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疾病就会远离你。    第三句叫悦心情,人要有大情怀,情怀大了,人生的舍取就大了,然后身心就和谐了,家庭跟着和谐了,男女的和谐直接导致社会的和谐。这就是本节要谈的重点。家室安宁——家和万事兴(1)    对中国社会来说,家和万事兴。男和女只有各守其道才能阴阳和谐,而男女和谐的最高境界就是家的和谐。    “家”的由来    “家”字的小篆    小篆书的“家”字写做“家”,上边是个宝盖头,里面是个“豕”字。    宝盖头(宀)在古文里读做mián部,是房子的意思。所以凡是从宝盖头的字都与住房有关,比如“字”,就是在家里养孩子的意思。    “豕”就是猪。    “家”由宝盖头加上猪组成,意思是房子里有猪的为家。那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    因为猪是人类最早的家养动物,中国古代讲究民以食为天,普通的老百姓家是人畜共居的。    那为什么“家”这个字不是房子加上狗或鸡什么的组成,偏偏是猪呢?    古人认为:猪的特性是善于产子,猪一窝能下很多的小猪仔,所以“家”里面有“猪”代表了一种繁荣兴旺的美好愿望。    故古人对家的认识主要是两点:第一要有房子,第二要人丁兴旺。    如何做到人丁兴旺?女人好好在家里乳养孩子,男人好好下地干活,各司其职,各有分工。《左传》里有:“女有家、男有室,毋相渎也,谓之有礼。”意思是说男女要各安其分,才算懂礼。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家    室    安    宁    家    和    万    事    兴    何为“室”?    “室”字的小篆    家室的“室”(室)字是什么意思呢?上面也是一个宝盖头,里面是一个“至”字。    “至”的头一个意思是代表室的发音;第二个意思是到达。    “室”是男人到家的意思。作为男人,白天要好好在外面工作,晚上则要回家。    《说文解字》中有:“室,实也,人物实满其中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家里很规矩地摆满各种各样的东西。这里的规矩不单指物品,更主要的是说每个人在家中要讲规矩。古人有前堂后室之说,就是在强调顺序与规矩不能乱。    中国古代房子的布局一般是这样:“家”一般指正房,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客厅。客厅里要摆放祖宗的牌位,猪呀鸡呀一类的家畜也常在客厅里打转。    客厅后边的屋子叫室,是主人居住的地方,通常也是主要摆放家具的地方。    客厅两边的屋子叫房。《说文解字》中有:“房,旁也。室之两旁也。”就是旁边的意思。    古人说“男有室”,意思就是男人要担当起一家之主的角色,要让家里有规矩。    先学习、立业,后成家    那么男女什么时候结婚合适呢?《周礼·地官·媒氏》中记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这话是符合中医医理的。    《黄帝内经》认为:男女都有各自的生命节律,女子的生命节律跟七相关,男子的生命节律则跟八相关。    二七一十四岁是女子青春期的开始,此时女子肾气特别足,开始有月经,叫天癸至。但此时还不能结婚,因为身体还不够成熟,这个阶段要去好好学习。    古代有钱人家会请女师(专门教女孩子学习的女教师的名称)来教女子学习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比如,学习缝纫、女红、礼仪等,使她们掌握一定的持家技能,以及如何孝敬公婆、侍奉丈夫和教育孩子的礼仪、方法,以避免将来嫁入婆家后什么都不懂。    男子一般在二八一十六岁时,性发育开始,但此时还不允许男子早婚,原因也是身体还不成熟,即使到了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仍不能行房,此时叫弱冠,就是身体还很单薄,还要继续发育。    那古代男人何时娶,女子何时嫁呢?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古人认为这个年龄身体都发育成熟了,心智也比较坚定了,可以娶妻生子、繁衍后代了。家室安宁——家和万事兴(2)    古人提倡的男女结婚的年龄不仅仅是从养生的角度考虑,也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男女要在该学习的时间段安心学习,在该立业的时间段好好开创事业,既承担起繁衍后代的责任,也要承担起社会职能。但顺序不能错,要先学习、立业,再成家。这个道理其实在我们今天仍然适用。    男娶与女嫁的学问    同样是结婚,为什么古人管女人结婚叫“嫁”,男子结婚叫“娶”呢?    《说文解字》中有:“嫁,适人也。”    “嫁”字是从女从家,意思就是女孩子到了别人家,帮助人家传宗接代,故为适人也,我们也常管女子结婚叫出嫁。    《说文解字》中还有:“娶,取妇也。”    “娶”字上为“取”,下为“女”,意思非常好理解,把女人娶回家的意思。    所以同样是结婚,从男女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这结婚就成了一个是娶,一个是嫁。    和睦的家庭从安宁开始    男和女组成家庭之后,怎样才能让女的好好在家养孩子,男的好好担当一家之主呢?    这就一定要求家是安宁的。男女家庭生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人身体的健康状况,甚至会影响寿命的长短。可以说,美满的婚姻生活对疾病和死亡有着巨大的抵抗力。    ◆何为安?    “安”字的甲骨文    “安”字上面也是个宝盖头(宀),底下是一个“女”字,甲骨文写做“安”,就是一个女人规规矩矩地跪坐在家里的意思。    古人认为:女人在家里呆得住就叫安。    而传统道教养生认为:盘腿而坐是很养生的一种姿势。能盘坐的话,说明人体的气血很通畅,而双盘就像一把锁一样锁住了人体的下焦,使气不往下沉,都凝聚在丹田。所以我们平时在家看电视的时候,完全可以盘腿坐在沙发上看,既不影响看电视,还顺便给身体作了一次保健,何乐而不为!    所以,所谓“安”就是女人在家里要懂礼仪,要会坐,坐姿好是有礼的表现,也是自我的一种养生。    ◆何为宁?    “宁”字的小篆    “宁”字的小篆写做“宁”,也是上面一个宝盖头,代表家;下面是一个心的像,古代的“心”字都是这个写法;然后再下面是一个器皿;最底下才是个“丁”字,代表它的读音,也可以代表小孩、小壮丁。    《说文解字》中有:“宁为安也。”    人要怎样才有一个安宁的状态呢?就是要把心收回来,收到家里来,心收回来才能“宁”。    而中间的器皿叫人之食器,代表人盛放粮食的器皿。民以食为天,家里要没吃的了,人心就慌慌的,百爪挠心,心神不宁,静不下来。    所以古人认为:当我们的心收回到家里了,家里又总有吃的东西,再有个小壮丁,就会安宁。    总之,有家、有夫妇、有儿女,夫妇的气血通畅,心都在家里,家里又不缺吃喝,这才是一个和谐之家的状态。媒——调和阴阳的黄婆(1)    “媒”字从撮合婚姻中来    “媒”字的小篆    “媒”字的小篆写做“媒”。左边是个“女”字,代表女性;右边上边是嘴的样子;下边是个“木”字。所以“媒”字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女人形象。    《说文解字》里对“媒”字的解释为:“媒,谋也。谋合二姓。”所谓的“谋合二姓”,即帮助两性男女缔结婚姻。《周礼·媒氏注》里说:“媒,谋合异类使和成者。”    “媒”,就是婚姻介绍人。男方的媒人叫“媒”,女方的媒人叫“妁”。    《说文解字》里对“妁”字的解释为:“妁,酌也。斟酌二姓也。”“斟酌”这个词我们现在常用,是权衡适中、择善而定的意思。    媒妁就泛指媒人。    人体中的大媒人——脾    ◆脾是劳苦功高的黄婆    不光生活中的婚姻需要媒人撮合,在人体中,脾这个大媒人也在撮合着我们各脏腑间的关系。    道教养生中把五脏以阴阳赋予了不同的角色:肝叫“木母”,肺叫“金公”,脾叫“黄婆”,心叫“姹女”,肾叫“婴儿”。    为什么给它们这样的角色分配呢?这要先从五脏的特性说起。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媒    调    和    阴    阳    的    黄    婆    “木母”相当于女人,肝主生发,如同家里辛勤劳动的主妇;“金公”相当于男人,肺主肃降,如同家中顶天立地的稳重男性;“姹女”就是美丽的少女,人心就像少女一样活泼灵动;“婴儿”天真无邪,阳气充足,又需要精心呵护,和肾之象相近;脾主四方运化,能协调其他脏腑的平衡,它起着调和的媒介作用,所以称其为人体中的“黄婆”(中央脾土对应五色中的黄色)。“黄婆”实际上就是媒婆。    人体里,黄婆为谁做媒呢?是为木母(肝)和金公(肺)做媒。    二龙戏珠图    木母(肝)主生发,但一定要升中有降;金公(肺)主肃降,但一定要降中有升。黄婆协调着它们,让木母这个女主人不要只升不降,在家里一味趾高气扬;还要劝金公这个男主人不要只降不升,在家过分古板冷酷。这就是中医里常说的“调理肝肺”。    如果肝肺不平衡,人体就会出现很多病症。比如肝气一味上升,就可能导致肝阳上亢,产生头痛、高血压等问题;肺气一直下降,呼吸功能就会减弱,出现胸闷、腹胀等气机壅滞之症。    猛虎下山图    中国文化讲究平衡二字,任何东西不能只升不降,也不能只降不升。从经常出现在壁画、剪纸上的二龙戏珠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图中间的宝珠代表生命,而升龙一定是降着头,降龙一定是抬着头。    同样,在猛虎下山图里,老虎虽是往山下走,全身的气往下降,头却是抬起的。    木母与金公这对夫妻的关系跟升龙降虎的关系是一样的,只有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才能达到和谐平衡。    另外,黄婆也在促进姹女(心)和婴儿(肾)的关系。    太极宗师张三丰的《打坐歌》里有一句话:“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在这里,黄婆的作用可不是做媒,而是协调与促进两者的关系。因为姹女和婴儿是没有欲望的童男童女,所以不会存在木母与金公那种夫妻矛盾。    黄婆如同一位慈爱的祖母,细心看护着姹女和婴儿,使他们成为好朋友。当姹女和婴儿天真无邪地结合在一起时,就达到了中医所说的“心肾相交”。    “心肾相交”也就是“水火既济”。    水火既济卦是《易经》中的一卦,它表示水升火降、阴阳协调的周易思想。从中医观点来看,肾属水,居于下,肾水必须上升以济心火,则心火不旺;心属火,居于上,心火必须下降以温肾水,则肾水不寒。媒——调和阴阳的黄婆(2)    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的话,就会出现失眠、心慌等病症。治疗时普通医生多用清心火、滋肾阴的方法,但往往难以奏效。高明的医生却可以以升降气机为宗旨,温肾寒而雨露上浮,虚火自然平息,水火自然既济。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瞧脾这个黄婆的作用,它能协调其他脏腑的平衡,使它们和谐相处,相安无事。    ◆脾为谏议之官    《黄帝内经》中将脾称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谏议之官是干什么的官呢?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纪委、监察部、政策研究室、人大、政协这样的机构。谏议之官可对皇上提出批评建议,使之改正错误。    在人体中,脾可以起到预警的功效。脾能够知道人体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出在哪里,即“知周”,然后通过自己的运作调配来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所以脾是一个自动自发且很懂行的好官。    脾在人体中央,所以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心肺。对照现代社会,谏议之官就相当于检察院系统,负责监督各方,哪里出现了问题,它就会把这些问题传达给中央。    《黄帝内经》中提到:“脾主身之肌肉。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如脾有病,则肌肉萎缩不用。”    现代医学对脾的重视不够,西医手术中常会把脾给摘掉,这个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你看,连谏议之官都没有了,心这个皇帝以后还如何知道各方出了什么问题呢?    ◆护脾三法    既然脾这位“黄婆”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养护它呢?    第一,适量食用甜食。中医认为: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脾经经气足则舌如巧簧,经气不足则“舌本强(jiàng)”、“舌本痛”,舌头僵硬,口齿不利。脾在味为甘,脾虚则喜食甘味,所以适量食用甜食有利于脾脏,但过量甜食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因为甜食不易消化,脾虚的人吃得过多反而会出现腹胀气满,不思饮食等症状。    第二,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黄帝内经》里提到:“思伤脾。”过度思虑属暗耗肾精,久之则伤脾,脾胃伤全身皆伤。所以我们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切莫大喜大悲。    第三,效仿“土德”。《说文解字》中对脾的解释是:“土藏也。”脾脏在五行属“土”,我们可以效仿“土德”来养脾脏。所谓“土德”就是能种植能收获,脾如黄婆,不仅能种植善因,而且要积极主动地维系它,最后一定会结出美丽的果实。    其实,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五脏如同一个大家庭。木母和金公得夫妻和睦相处,姹女和婴儿要嬉戏玩耍,脾这位劳苦功高的媒婆左右兼顾,使它们阴阳相谐,运作顺畅且有条不紊。    媒人产生的社会现实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传统婚姻中的媒人,他是因何而产生的呢?    古代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一种不尊重结婚当事人意愿的封建制度,抹杀了无数纯真的爱情,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也有其存在的现实必然性。    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古代女子是很少抛头露面的。生在官宦人家的千金大小姐,出阁前主要就是在闺房内学习琴棋书画和女红。贫苦人家的女孩子会跟随父母做些活计,但也是出而作,落而息。对于她们来讲,“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调其实很少能碰上。再加上封建礼教认为自由恋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所以古代女子无法自己择偶。    正因为如此,父母就成为了子女婚姻大事的“代理人”。一来是因为做父母的人生阅历较多,能在给子女选择配偶的时候谨慎考虑,有更多的经验;二来父母还是希望儿女有一个幸福的将来,虽然未必这个方法能做到,但主观意愿上通常还是好的。媒——调和阴阳的黄婆(3)    父母会将子女的婚姻大事委托给谁办理呢?——媒人。    媒婆——一份很有技术含量的白领职业    媒人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出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男女无媒不交”、“女无媒不嫁”等古训和俗语就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    古代的媒人分为官媒人和私媒人。    官媒是代表政府行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即官方的婚姻介绍所。官方的媒人古代称作媒官、媒氏、媒互人等,最早出现在西周。    私媒则是我们比较熟知的媒婆形象——巧舌如簧、能把死人说活了老年妇女。古代私媒做成的婚姻是要到官媒处登记备案的,接受官媒的监督,这才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    媒人大都为女性,而且岁数偏大,所以俗称媒婆。做媒婆的都是更年期过后的老龄妇女,她们此时的阴阳特性已经不太明显,但由于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媒婆大多会有超出年轻人的智慧,且能对男女的婚姻大事有相对准确的把握,懂得一些阴阳升降的调和之道。    古代的男女嫁娶主要靠媒婆的穿针引线、牵线拉绳,她为整个社会男男女女的百年好合打下基础,所以是份很重要的职业。好的媒婆往往是能洞察人心、精明周到、舌如巧簧的人际社交高手。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媒婆的,用现在的话讲,这个职业的技术含量不低,从业资格有门槛,算白领。    媒,如同一个杠杆,它撮合着世间男女的姻缘,巧妙平衡着人体的脏器,推动着阴阳之气的有机协调,功不可没。    门户门户    ——门当户对的婚姻现实性    中国古时在协调婚姻上特别讲究“门当户对”。    万事万物都有其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不要一听“门当户对”就一棍子打死,说这是四旧,是糟粕,其实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了解古代这个词的本意了。下面我们就具体讲讲何为“门当”,何为“户对”。    “门当”和“户对”的含义    “门”字的大篆“户”字的大篆    文官家的圆形门当    什么叫做“门户”?“门户”的大篆写做“门户”。    这两个字的字形就已把门户的功能诠释得十分简明清楚:双扇为门,单扇为户。    《说文解字》上说:“门,闻也,从二户;户,护也,半门曰户。”    “门当”与“户对”是古民居建筑中大门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存已不多,在北京的一些老胡同里还可以寻觅到它们的踪影。    所谓“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因其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老百姓认为能避邪,所以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    “门当”的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文官的家用圆形的“门当”,武官的家用方形的“门当”,所以大老远一看,就可知道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    “吉祥如意”字样的户对    再说“户对”,它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比较典型的为短圆柱形,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    “户对”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两个一对的,也有四个两对的。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门    户    门    当    户    对    的    婚    姻    现    实    性    “户对”为什么要用短圆柱之形呢?因为它代表了古人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丁兴旺,香火永续。    “户对”的大小与官品职位的高低成正比。古时三品以下官宦人家的门上有两个门当,三品的有四个,二品的有六个,一品的是八个,只有皇帝的皇宫才能有九个,取九鼎之尊之意。媒——调和阴阳的黄婆(4)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从建筑学上讲,这是一种和谐美。因此“门当”与“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也成为了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女婚嫁条件的常用语。    人体上的“门”与“户”    “门户”可以开合,以供出入。《黄帝内经》记载人体有365个经穴,这些穴位有不少是以“门”或“户”来命名,以表示其通畅调达的特性。    人体上,以“门”和“户”命名的穴位是供神气出入的,当然,也同时是邪气出入之所。这类穴位大多有控制开合、升降、出入的功能。    门的格局大,进进出出的东西多,以“门”命名的穴位都是指人体气机出入的大枢纽,它们主阴阳沟通的问题。章门穴    肠胃的旁边就有很多的“门”,如梁门、太乙门、滑门、滑肉门、关门等,这些穴位都与气机出纳有关,是主管气机回收或外出的穴位。云门穴    在身体的腋中线,十一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身体的部分,有个穴位叫章门。“章”是保障的意思,这个穴位特别容易郁结。人一旦生气,章门就会疼痛。我们可用艾条灸十分钟左右该穴,会非常有效。按摩章门穴可以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以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症。    在人体的肺经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一个叫云门,一个叫气户。    云门是肺经的第二个穴,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任脉6寸。它是气化飞升之门,主管通行经气。    “云”指云雾,“门”指门户。所以内涵就是人体气血似天气云雾一样,能滋生万物,而其首出之处即称为云门。    按摩云门穴可治胸中热、胸中烦满、咳嗽、气喘、肩臂痛和上肢不举等病症。    在人体胸部的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的穴位就是气户穴。    “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的本意前面说过,是单扇门,这里引申为出入的通道。该穴名就是说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把气户穴打开,气机就开始通畅;把气户穴合上,气机便被收纳。    按摩气户穴可治咳逆上气、通乳腺治乳痈。    穴位是中医用针、施灸、敷药的重要部位,其名称含有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化色彩。只有了解穴位的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把握它的诊疗意义。    “门当户对”与婚姻和谐    古人的婚姻重视男女相配、门当户对,就是你家的“门当”要与我家的“门当”差不多规格,你家的“户对”也要与我家的“户对”配套。大家闺秀要配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家碧玉则配小户人家的男子。这样的两家人攀亲,谁也不会瞧不起谁,谁也不高攀谁,各得其乐。    一概认为这是封建婚姻里的糟粕有点绝对,从心理学、价值观等角度上说,建立在“门当户对”基础上的双方心态更趋平和,知识层次相近,世界观相仿,价值观相近,互相尊重、平等融洽相处的概率更高一些。包办婚姻确实是一种压制人性、必须废除的婚姻制度,但全盘否定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才是辩证的方法论。    古人认为:夫妻好合的基础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致。    比如说开双扇门的大家闺秀有一个特性,出手很大方。我们中国人就有一点大家闺秀的特性,就是出手特别大方,什么东西都可以往外扔,因为我们好东西太多了。而开单扇门的小家碧玉就喜欢计较一些,别人不要的东西她就拿走,这种人生态度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因此在媒婆那里有一些很重要的原则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价值观不同,想通过生活慢慢去磨练,是磨练不出来的,因为这跟出生的背景有很大关系。比如夫妻间要对金钱的态度不一样,就会造成很大的冲突。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如果价值观相同,婚姻生活会相对稳定;反之,价值观不同,很容易造成夫妻间的冲突。古人认为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很难通过生活来磨合到位,因为这跟人出生的环境、受教育程度等诸多背景有关。    现实生活也证明,当双方在家庭背景、文化修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时,即使生活在一起也的确很难和谐共处。尤其在交流沟通、教育子女、持家治家、生活习惯、接人待物以及远景规划方面,往往出现较严重的分歧,就如同两个毫不相干的齿轮被硬生生地搭配在一起,结果永远无法顺畅轮转。    自由恋爱我们一定要提倡,但在选择配偶时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只求一种轰轰烈烈的激情。美满幸福的婚姻是要经营一辈子的,都希望白头偕老,但夫妻要在一起生活那么多年,没有相近的价值观、志趣爱好,是很难天长地久的,所以我们在考量人生另一半的时候,要综合来看,谨慎一些,感情问题是输不起的。婚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1)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大多数人要走过的人生必经阶段,它构成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    中国人的传统婚姻既有神秘悠久的渊源,又有顺应生命哲学的时宜性,还包含着独特的养生意义,可以说是一门精彩的大学问。    先有“婚”,再有“姻”    ◆“婚”字何意?    “婚”字的小篆“姻”字的小篆    “婚姻”二字的小篆写为“婚姻”,这两个字各有各的含义。    《说文解字》中对“婚”字的解释为:“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妇家也”,就是女人的家。“娶妇以昏时”,就是娶妻要在黄昏的时候。这与我们现代人办婚礼的时间有明显不同,我们现在办婚事一般都在中午,从一大早上就开始忙碌,到中午时摆婚宴宴请亲朋好友;而古代都是在黄昏时办婚礼,这与古人认为妇人属阴,所以要晚上结婚才符合天地之道有关。    《礼记·郊特牲》上记载:“婚礼不用乐,幽阴之意也。”这里是说春秋战国前的婚礼,连乐器都不用的,几乎是鸦雀无声地就把婚结了。这也受到黄昏成婚习俗的影响。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婚    姻    男    大    当    婚    ,    女    大    当    嫁    ◆“姻”字何意?    《说文解字》中对“姻”字的解释为:“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姻”字在古代代表“席子”,引申为凭靠之意,意思是女方到了婿家,就有依靠了。    “因”字有三种意思:一是凭籍、依据和利用;二是承袭和沿袭;三是增添和积累。    所以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女人依靠婿家劳动生活,并为男方添丁增口、延续后代,有了婚姻也就有了家。    因此是先有“婚”,再有“姻”。它们之间有着一个很清晰的逻辑关系。    婚姻产生的三种说法    中国古代关于婚姻产生的说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三种:    ◆抢婚:把生米煮成熟饭    抢婚的历史在中国出现得很早。《易·屯卦》上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屯如邅(zhān)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gòu)……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这段话的大意是:马蹄声声响,不是有匪寇,而是要抢婚;女子哭得泪汪汪,泪水如血,强盗抢她做新娘。    抢新娘当然不能在光天化之下进行,一般选择在女家毫无防备的夜间下手。古代的抢婚大多发生在黄昏后,把女子抢来后就赶紧匆匆忙忙地举行婚礼,当天晚上就把生米煮成熟饭,等第二天女方家人要把她抢回去时,木已成舟,只能认了这个女婿。于是乎就成为“姻”。    现如今,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区已将抢婚的习俗演变为一种有趣的旅游项目,比如在佤族、傣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常能看见。    抢婚究竟源于什么时代,出于什么原因,并无确凿的考证,它所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男人可以和抢来的异族女人繁衍后代,达到添丁增口的目的。但抢婚并不是中国社会婚姻方式的主流,它只是中国人在漫长的繁衍与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了解抢婚的典故也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婚姻关系的渊源。    抢婚之后,又出现了异族通婚。异族通婚的产生是为了繁殖人口,更确切地说,是为了优生优育。    《左传》中有这么一句话:“男女同姓,其生不繁。”意思是说,同一姓氏的男女结婚,他们的后代不会繁茂。这句话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很有道理,因为古代人口较少,同姓之人难免有血缘关系,近亲结婚必然不利于人类的繁衍。婚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2)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台湾人仍然保持着“同姓不婚”的传统观念。这个观念是汉人的祖先带过去的,甚至如周姓、苏姓、连姓三姓,陈姓、胡姓、姚姓三姓,徐姓、佘姓、涂姓三姓,以及萧姓、叶性二姓,许姓、柯姓二姓,都互不通婚,因为他们被认为是生于同一祖先。    为了增强家族的生育能力,就要和异族通婚,而运用暴力手段抢夺其他部族的女子来成婚,成为古代氏族社会时期男子娶妻的一个主要途径。    抢夺女性的现象在汉字里也有表现,比如说娶亲的“娶”字。    “娶”字从取,从女,本意就是取妇。《说文解字》中的定义为:“取,捕取也。”它的本义是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其左耳以作标记,后来引申到斩下敌人首级为取。由此可见,取就是抢、占有,是不用归还的。“娶”字应该是在父系社会稳定以后出现的,母系社会形态下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取妇”这样的说法。    “妻”字的甲骨文    同样,“妻”字也体现了抢夺女性的那段历史。“妻”字的甲骨文写为“妻”,如同双手抓住了女人的长发,将她的头按低。很明显,远古时期的“妻”也是掠夺而来的。    ◆走婚:自由恋爱    除去抢婚和异族通婚外,还有一种不得不提到的婚姻形式,这就是充满着浪漫气息的走婚。    当春风吹绿树叶时,大地复苏,人也开始活动,就连国家也要求百姓谈情说爱。    《周礼·媒氏》中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古人将春天分成三个阶段:孟春、仲春和季春。仲春指的是惊蛰和春分,这个时候万物苏醒,大地生机勃勃。    “令会男女”,这里的“会”就是场所。有句中国古话叫“时见约会”,意思是按一定的时令去见面。那男女在何时何地见面呢?见面后又做些什么呢?答案是农历的三月三时,年轻男女会祭祀掌管婚姻和生育的神——高禖,然后穿着新衣裳邀约到春水荡漾的河边对情歌谈恋爱。    农历的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又称“女儿节”,其实就是现在的情人节,而现代人经常说的七夕节并不是情人节,而是夫妻节。    这一天,男女就算没有经过“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就嫁娶,也是允许的,所以三月三也可以叫做“法定私奔”。    《诗·郑风》中的《溱洧》写的就是春暖花开的三月三,青年男女到河边游玩,相互谈笑并赠送香草表达爱慕的情景。    溱和洧是两条河的名称。诗歌里是说一个女孩子非常主动地邀请男孩儿跟她对歌。诗里的女孩儿反复向男孩儿做着这样的举动——“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代男女交往,以勺药(即芍药)相赠,表达惜别之情,故芍药又被称为将离草。    诗里的女孩儿反复说“赠之以勺药”,就是在和男孩儿开玩笑,说我就要离开你了。她是通过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害羞的心情。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表达久别之后的思念呢?是送“当归”。当归又名“文无”,当你收到远方恋人寄来的“文无”时,叫“相招以文无”,表示对方已很久没有收到你的只言片语了,问你何时“当归”?    那么三月三的大型约会是由谁组织的呢?——媒人。    古代媒人“掌万民之判”,就是掌管婚姻之事。媒人将全国百姓的信息都登记在册。一般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如果过了这个年纪,有些人还没婚配,媒人就要安排他们参加这种集体大约会了。婚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3)    要是有的大龄青年无故不参加这种社交活动,国家就有权惩罚你。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古代会有这样的风俗呢?三月三的男女相会在古代意义特殊,说小了是风俗人情,说大了关系到国计民生。    古人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计”是谋划的意思。你要想谋划这一年,在春天就要作一个整体的安排。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从养生角度上讲,天人相应,春应在人体的肝上,“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主血,精血足,则勇;肝藏魂,魂魄强,则谋略出。应在天地上,天地经过了一冬的收藏,精血足了,魂魄强了,便有能力来谋划新的一年。    春天为少阳之气,又主厥阴风木,是阴阳之气交合的枢纽,在一年四季当中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段时期的气交顺畅了,一年都会五谷丰登。    国家让男女在仲春之季相会,实际上就是为了唤醒大地的生发能力。古人认为,男女情爱是人类繁衍的动力,阴阳之气相互交合能使大地繁衍。    所以古代把男女春相会的习俗看得很重,它不单纯是解决婚配问题,真正的目的是要解决天地阴阳平衡发展的问题和大地生发的国计民生的问题。    男女以正,婚姻以时    在介绍婚姻的各种渊源时,都强调了同一件事——时间。    抢婚要在傍晚时分让一切成为定局,走婚要在春暖花开时应天地生育之机,这两种婚姻形式虽已成为历史,但在中医看来,时间仍是婚姻和谐的关键。    ◆女七男八    《诗经》里曾提到“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意思就是,男和女要在正确的年龄去结婚。    什么年龄去结婚才是正确的呢?这里就要理解一下《黄帝内经》里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女七男八。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以七为生命节律,男子以八为生命节律,所以叫做“女七男八”。    三七二十一岁到四七二十八岁,是女子身体和心智发育、成长的高峰期。女子到了五七三十五岁,就会阳明脉衰。阳明脉指的是胃经,胃经起于迎香穴,沿着脸一直到额头。女子三十五岁左右,面容开始衰退,额头会长皱纹,眼睛长鱼尾纹,也不适宜再生育。所以女子要二十而嫁,在她身体状态最好的情况下生育后代。    四八三十二岁到五八四十岁,是男子身体和心智发育、成长的高峰期,也是男子意志力最坚定的时候。男子在这个时间段结婚生子,能够生育出非常好的下一代。所以男子要三十而娶,才能保障后代的坚忍不拔。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男女结婚并不是私欲的表达,更多的是要为后代的优育着想,即种族能否传承下去的问题。其实这不单纯是中国古代的想法,西方社会也有同样的理念。    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孩子继承的是母亲的智力,父亲的意志力。    聪明加意志力,是决定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来看“聪明”这两个字。“聪”指的是耳力好,“明”指的是眼力好。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    聪明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肝肾功能的表现。女子在二十一到二十八岁的时候,她的肝肾功能达到巅峰状态,    一个人是否聪明,是否心明眼亮,都是来源于生命的根底。从某种意义来讲,人的生命就像一棵大树,显露在外的枝叶繁茂或稀疏,无非都是土壤中根部的表现。婚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4)    “心肝脾肺肾”这五脏是生性之源,生气之本,在人体里如同大树的根,它们健康与否会忠实地反映在其他器官上。肾好了,耳力就好;肝好了,眼睛就好;肺好了,气就畅通。    ◆女子二十而嫁,男子三十而娶    国家现在规定中学里要开设生理卫生课,我个人认为,一方面要开生理卫生课,另一方面也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告诉孩子们。    因为,从优生学的角度来讲,“男子破阳太早则伤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血脉”。    男孩破阳太早对身体的伤害非常大,甚至会导致将来的不育。现在的小男孩一出生就用尿不湿,长大后又爱穿紧身的牛仔裤,这些行为都会对男性生殖器造成影响。男性生殖器非常怕热,而尿不湿则将它捂在一个湿热的环境里,牛仔裤既不宽松又不透气,这都对生殖器有害。    女孩破阴太早就有可能伤到血脉。女人会经历月经、怀孕、生产,她的一生是靠血来供养,而早破阴对身体的损伤会很大。    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会有性欲的萌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这个阶段要让孩子往精神上走,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这样对将来成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传统文化要求,女子一定要二十而嫁,男子一定要三十而娶。    鲁哀公曾问孔子,他认为男人十六岁开始精通,女人十四岁月经来临,从生理上说可以繁衍后代了,而《周礼》却要男三十、女二十再结婚,这不是太晚了吗?孔子回答,《周礼》所谈的是度的问题,晚婚的话,可以“通于织纴纺绩之事,黼黻文章之美”,就是女人能多学习女红,男人能多学习文章。如果不这样抓紧时间学习的话,他们结婚后就不知道如何孝敬老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所以,年纪大一点结婚,人的身体和心智会更为成熟,也能更好地维护家庭和建设社会。    ◆男子意志力的重要性    要求男子三十而娶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此时男子的意志力最坚定。    什么叫意志力?中医认为,“意”指的是脾的神明,“志”指的是肾的神明。我曾说过,中医的五脏都包含有形、气、神三个层面。“形”不仅包括纯粹的器官形态,还包括经络。“气”就是功能,是脏腑的运动方式。“神”是功能的外显,是人体气血津液充足后所表现出来的神采,就像火焰的光芒一样。所以脾主运化,当脾气充足后,它所外现出来的东西才叫做神明。    现在的中医理论里,基本上把意志的“意”翻译成记忆的“忆”,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所指的不单纯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大脑中记忆的东西能否和现实产生关联。比如我们可以让小孩子背很多书,但他能否在现实中合理运用,并举一反三,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意”实际上指的是大脑中的关联性,指的是思维的广度。    肾神为志,“志”实际上指的是定力。“志”也指思维的宽度,就是智慧高不高的问题。一个人能否成功,看你的肾精足不足。肾精足,人的定力就足。俗话说“见着人压不住火”,意思是有些人见到怯懦、没本事的人(即所谓的人),就忽然长了脾气。出现这种现象都是因为肾精不足,收敛不住虚火所致。真正肾精足、能收敛住虚火的人,是不会轻易流露出自己情绪的,所以古话有“大丈夫喜怒不形于色”的说法。    男子的意志力指的是思维的宽度以及定力。假如一个男人思维宽广,又有定力的话,那么他就是很成熟的男性。古代要求男子三十而娶,因为男人在三十岁时,心态、体能都处在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男子生育的后代才是最优秀的孩子。婚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5)    孔子最著名的养生观念是“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    “色”,指的是男女色欲。在少年时期,血气尚未稳定,如起色欲,就会百病丛生,寿命短促,所以少年时要“戒色”。    要“戒”色就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不论男女,年轻时候一定要在情欲方面有所控制,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达到一种“升华”。    古人强调婚姻宜时,就是婚姻要有严格规定的时间,遵循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很多人选择晚婚,或者是避婚,甚至是不婚。很多女人四十而嫁,男人五十而娶,这其实也是违反生命规律的。    中国文化强调守时守位,就是什么时间段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四五十岁是生命里一个收敛、收藏的阶段,而不属于生发的阶段,如果这个时候想要结婚生子,不论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许多问题。例如你对生活和爱情的理解,都会和原先大相径庭,从而会对婚姻产生越来越多的恐惧,不利于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违背自然规律的代价是引发身体与生命的紊乱。    和谐美满的婚姻可养生    和谐的婚姻生活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它是可以养生的。    ◆阴阳匹配的自然规律    古人云:“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就是说女人要找个男的嫁了,男的要找个女的娶了,不能孤独着,阴阳要匹配,男女要和谐。    古代的养生书《三元延寿参赞书·欲不可绝篇》中说:“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又曰:两者不知,若春无秋(就好像只生发不收敛),若冬无夏(就好像只收敛不生发),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意思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一般情况下阴阳是平衡的,人体也必须维持平衡,才能保证健康。如果出现阴阳偏盛或偏衰,就会生病。适度的性生活正是调和阴阳的手段。    道教中人很重视养生,也讲究生育之道,他们在两性生活上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首先,道教认为禁欲是违反自然规律和人性的,会有损健康。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男子“精盛则思室”,女子“血盛则怀胎”。男人精足才会想着成家,女人血盛才能够生育。所以应该顺应人的本性,让阴阳和谐。    其次,道教认为欲望不可过早,不可过炽,不可过强,两性生活应该有节制,要适度。反之,也会伤害到人的身体。纵欲过度不仅会引起头昏、心慌等症状,久之还可引起神经衰弱。患过结石病、肝脏病等慢性病的人,房事过度也会导致旧病复发或恶化。    ◆婚姻生活如何养生?    儒家文化非常强调婚姻的作用,它认为婚姻可以约束性情,安定社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认为婚姻生活是可以养生的。    婚姻生活如何能养生呢?    第一,婚姻生活可以养廉耻心。    在中国古代的婚配中,媒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老龄妇女愿意充当媒人,用老话来说叫“说媒拉纤”,即撮合姻缘。婚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6)    为什么婚姻中需要媒人?因为古代礼教认为,人在恋爱生活中过于主动的话,是没有廉耻心的表现。    举个例子,中国人常说“衣食住行”,大家会觉得很奇怪,人活着首先要吃饱饭,应该将食放在第一位,为什么却把衣放在了第一位?衣,就是廉耻心。没饭吃可以,但如果没衣穿,你就没法儿出门。    古代认为婚姻是人伦的开始,因为婚姻第一可以养廉耻。    第二,婚姻生活可以养德行。    古人在选择配偶上,首要看重的不是富贵,而是德行。他们提出:“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何如,勿苟慕富贵。”    首先,古代看人一定要看他家庭的品德。现在在男女婚恋问题上,如果你想知道对方人品怎样,也要先了解他父母的状况才稳妥。很多年轻人觉得,我要嫁要娶的是他(她)这个人,干什么还要见他(她)的父母?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只有了解了对方的父母,才知道对方家庭的背景是什么样的,他(她)所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恋爱中的人其实往往都会伪装,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对方面前;而恋爱中的人又往往很傻,看不到对方真正的面孔,现在这么高的离婚率跟这些方面有关系。我们在交男女朋友的时候应该多去对方家里走动走动,跟对方的父母多接触,这对达成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中国古代强调婚姻中不能贪图对方的富贵,因为女方家太富贵的话,定会轻慢夫家。汉武帝为登上王位,娶了自己姑姑的女儿阿娇,才得到姑姑的政治支持。阿娇自幼娇纵,她不忘汉武帝是靠自己娘家才当上皇帝的缘由,所以轻慢丈夫。古人认为:“妇家富贵则轻其夫,傲舅姑,性骄妒。”古代将丈夫的母亲称姑,丈夫的父亲称舅,“傲舅姑”就是轻视公婆。如果男人娶到这种妻子,就很倒霉了。    ◆和谐婚姻的深远意义    从传统文化来讲,阴阳和谐是一个最基本的大道理。男女和谐在中国文化里的最佳体现就是家庭的和睦,也就是夫妻的和谐。    和谐婚姻的意义有三:    第一,和谐社会的根基就是男女和谐。构成社会的是人,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自然少不了和谐家庭的构建。    第二,人一生精神上的愉悦或羁绊都与情爱有关。不要以为看了很多爱情小说就懂得了什么是爱,爱情是要亲历亲为的一件事,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是人修养情操等方面的体现。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有情有爱的一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即使你是个事业上强者,但回到家后没人疼没人爱的话,生活的意义也是失去了大半。    第三,夫妻和谐的关键在于双方心灵上的沟通,矛盾起于隔阂,感情贵在沟通。良好的沟通,就像滋润夫妻之树的阳光,铲除杂草的工具。夫妻的不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正确的表达情感所致。比如说情人节到了,女人希望男人送自己花,而男人觉得我已经娶了你了,工资奖金我也全给你了,你自己爱买什么都可以,何必非要我买。但女人就不这么想,她们会觉得很委屈,因为这不是钱的事,是心意,是你心里有没有我。男女不同的表达方式导致了矛盾的产生,使得在很多家庭中,女人变得越来越唠叨,男人则越来越烦躁。    很多男人说,我老婆太爱唠叨了,整天“嗡嗡嗡”地没完没了,我受不了。怎么办呢?我给这些男人提一个建议,当女人唠叨的时候,你能不能过去拥抱她一下。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很可能就把问题解决了。中国男人不太喜欢拥抱,女人一唠叨,很多男人采取的方式不是斗嘴吵架,就是摔门而去,周而复始,问题得不到解决,夫妻感情破裂。婚姻生活是需要经营的,要懂得去不断地制造惊喜,比如说你看到别人手里拿着玫瑰花,那甭管是什么子,也买一枝回去送给夫人,一定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我在《从头到脚说健康》一书里还讲过父母唠叨的问题。常爱唠叨的父母一定内心都非常孤独寂寞,他们想多和孩子沟通。而当他们的唠叨得不到子女的关爱时,他们的心境会越来越糟,直至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所以子女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人的内心有两方面需求:一是知识的需求,另一个是情感的需求。情感的满足就在于常生活当中如何用细节来装饰生活。    西方人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他们非常注重夫妻关系,认为儿女长大成人后都会离开自己,相濡以沫的只有配偶,所以夫妻关系最为重要。    西方男人常会在结婚纪念时定下饭店,将孩子托给别人照顾,和妻子两人一同纪念这个子。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假如老公真定了一个饭店,首先老婆就会心疼钱,认为没必要,然后就会担心孩子,怕孩子哭,担心离开的时间里孩子会出这样那样的各种意外。这就是中国女性和西方女性最大的不同。    中国的女人往往喜欢为家庭奉献一切,那么作为老公,就应该更多一点关心,尽量满足老婆的感情需求。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去理解中医常说的“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这句话,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有情有爱,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满足的生活才是和谐生活,才是养生大道。    和谐的婚姻是对男女生命最好的滋养。男女的和谐是为了满足生命最本源的需求,是为了熨贴人孤寂的心灵。这才是最高的养生境界,最好的养生方法。身孕——一个神圣而艰辛的过程(1)    不论是门当还是户对,男女有了婚姻后就自然涉及到生育问题。母亲孕育新生命的过程神圣而又艰辛。那么传统医学又是怎样对待“身孕”问题呢?    我们下面一一道来。    “身”和“孕”的由来    “身”字的甲骨文    “身”字的小篆    “身”字的甲骨文为“身”,它是一个面朝右的人,手臂向前伸,中间的椭圆形就是人的身体。    这个大腹便便的人是怀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甲骨文中的“身”只用于男人。甲骨文卜辞中有“王疾身”的文字,意思是王的身体有病,这种病很有可能是大肚子病,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血吸虫病。    《说文解字》中对“身”字的解释是:“身,躬也。象人之形。”    “乃”字的小篆    “孕”字的小篆    “身”的小篆为“身”,也是个人形。可知“身”的本义是指人之身,即人的躯体,为名词。    甲骨文中的“孕”字为“”,是一个孩子在女人的腹中。卜辞中有“妇好孕”的文字,“妇好”为商王武丁的妃子,意思是妇好怀孕了。    《说文解字》里对“孕”字的解释是:“孕,裹子也。从子,从乃。”从这里我们可知,“孕”的本义为怀孕,是动词。“乃”字的小篆为“乃”,实为“人”字的变体。因此“孕”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人的腹中有子,而这个“人”当然是女人。“孕”的小篆写为“孕”,里面有一个大头娃娃,也是怀孕之象。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身    孕    一    个    神    圣    而    艰    辛    的    过    程    怀孕也叫妊娠。《说文解字》中对“妊”字的解释是:“孕也。”对“娠”字的解释是:“女妊身动也。”古代凡从“辰”的字都有振动的意思。妊娠即怀孕的女人身体出现胎动。    产生滑胎的原因    医学里,将连续三次以上自然发生堕胎、小产的妇科病症叫做“滑胎”。妊娠三个月以内,胎儿尚未成形而堕者为“堕胎”;妊娠三个月以后,胎儿已成形而堕者为“小产”。    怀孕期间为什么会产生“滑胎”呢?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也是要孕妇严重关注的问题:    ◆胚是孕一月,胎是孕三月    “滑胎”强调一个时间,就是三个月。要知道这个时间段里的特殊意思,我们先来看看“胚胎”这两个字。    怀孕三个月前为“胚”,也叫“胚芽”,比喻孩子尚未成形,如芽一样刚刚出来。    “不”字的大篆    “胎”字的大篆    “台”字的大篆    《说文解字》里对“胚”字的解释为:“妇孕一月也,从肉,不声。”这里的“不(不)”字很有意思,上面的倒三角为女阴之形,象征女性生殖系统;下面像是从女阴中流出的血。所以“不”字的本义就是女子来月经之形。因此,“不行”、“不能”等用语都是女子在经期对男人的一种拒绝。“不”字下面加一横就表示女子不来月经了,这就表示有可能怀孕了,但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所以“妇孕一月”为“胚”。    “胎”字的大篆写做“胎”。《说文解字》里对“胎”字的解释是:“妇孕三月也。”怀孕三个月后才称之为“胎”,也就是“胎儿”。    婴儿在母腹中的样子    “台”字的大篆写做“台”,样子就像一个小生命倒悬在胎盘上,并长出了脊柱和小尾巴。这个字又可以读做“怡”(yí)的音,有快乐的意思。不要小瞧“快乐”这两个字,它道出了很多真理。妈妈肚子里的小婴儿之所以能用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就在于他是快乐的,快乐使得经脉通畅,所以越小的小孩儿成长的速度越快,母腹里的婴儿长得最快,细胞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出生后小孩子还会带着这种惯性往前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慢慢就知晓了世间的痛苦,欲望杂念丛生,成长速度就会逐渐放缓,甚至到人老了的时候还会有所抽皱。身孕——一个神圣而艰辛的过程(2)    ◆孕三月时胎不稳    《尔雅》中解释:“胎,始也。“胎”是生命的开始。小孩子在母腹中三个月后,才是一个真正的生命开始,三个月之前它属于不稳定的胚芽阶段,胚芽有可能会长起来,也有可能长不起来。    西方医学发现,人从胎儿期开始,男子的生命就相对于女子来说要脆弱。受精怀孕后胎里的男女比例在120∶100或115∶100左右,就是怀孕初期男孩会相对多一些,但是最终男女生出来后的比例几乎是1∶1的。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孕期男孩的流产比率要比女孩高。对此如何解释呢?西医无法给出答案。从中医上来讲,与男女不同的生命状态相关:男性为阳,阳就主动,男孩就容易呆不住;而女子为阴,主静,她在母体里相对安静平和,所以女孩的成活概率比男孩要高。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女人为什么比男人长寿的问题。    《黄帝内经》认为女子三十五岁就开始变老,男子四十八岁才开始变老,但女性长寿者却比男性要多。其中缘由,除去男性工作压力大等后天因素外,也有从胎儿时期就已决定的先天因素,因为男性从胎儿状态起就比女性的存活率低。    女性怀孕期间,除去头三月要特别注意外,怀孕五个月、七个月时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根据中医的医理,三、五、七都是奇数,奇数就是阳数,阳主动,女性在此月份特别要注意固摄胎儿。    ◆孕妇要养好气血    从西医的角度看,如果三个月内自然流产的孩子,基本上属于不健康的胚芽,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流产。    另外还有一种被动流产,其中很多是由于母亲的气血不足所致。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认为:“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    习惯性流产的临床特点是:阴道出血、腰酸、腹痛、下坠等。这与肾虚、脾虚密切相关。    肾主纳气,还主固摄,人的先天元气都藏于肾,肾精不足的女人不容易固摄住孩子,就容易流产。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胚胎依赖血提供营养,若脾虚气血不足,胎失所养,亦可导致流产。    ◆孕妇要节欲、制怒    怀孕后的头三个月一定要节欲,尤其是婚后多年不孕和有过自然流产史的孕妇更应避免同房。道理很简单:妊娠早期,胚胎正处在发育阶段,胎盘和母体子宫壁的连接还不紧密,同房会使子宫受到震动,很容易使胎盘剥离引起流产。再者,同房时因孕妇盆腔充血,子宫收缩,也容易导致流产。此外,精液中含有前列腺素,也可导致子宫收缩而导致流产。妊娠的四个月到七个月可适当同房(自然界中的雌性动物在怀仔后都是坚决拒绝雄性的,这或许也是它们的宝宝很少患残疾的原因),七个月后到生产和坐月子期间都要禁欲。    另外,如果母亲在怀孕时经常生气,对孩子对自己都极为不利。因为生气可以造成气血瘀滞,影响胎盘功能,造成流产。而且《黄帝内经》还说,如果女人在孕期受到大惊吓会导致孩子癫痫。    古代非常强调怀孕时的胎教问题。我们现在把胎教理解得很片面,认为就是给未出生的孩子听音乐。而过去的胎教指的是女性怀孕后,一定要保持身心的安静。    作为孕妇,不该听难听的声音,不该吃味道不好的食物,还要多读诗书,以养成雍容大度的气质。在古代,皇后怀孕后,专门会有人在她的旁边给她朗读诗书,使其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母亲怀孕期间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肚子里的胎儿。所以,古人所说的胎教,其实是指对孕妇心灵的滋养。    ◆孕妇要避免外伤    不少孕妇都是因为腹部受到轻微碰撞,或是挺腰摘挂高物时引发流产。    孕妇在孕期应减少家务劳动,不宜搬动重物。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孕妇过度劳累,胎盘血液供应不足,使得胎儿发育受到影响。而运动导致的胎盘血管痉挛,也容易发生胎盘早剥和胎膜早破,造成胎死宫内或流产、早产。    孕妇蹲下身子提重物或去够高处悬挂物的动作都要避免。该让老公做的事情就让老公去做,孕妇要懂得心疼自己,心疼自己是为了胎儿的健康成长。而此时做老公的也要积极主动一些,以前有老婆照顾,懒散一些无所谓,现在当爸爸了,是洗心革面、立功表现的机会了,要多承担家务活,否则一旦孕妇有了意外,追悔莫及。    小产之伤十倍于大产    有些女性意外怀孕后会选择流产,三番四次,不以为然。其实这对身体的危害非常之大。    明代人万全写的养生书籍《广嗣纪要》中提到:“小产甚于大产,瓜果生则摘之,岂不伤其枝蔓,养生可不慎哉?”他认为生育孩子就像瓜熟蒂落,是件顺其自然的事情,而流产就是将生瓜生枣硬摘下来,一定会损伤枝蔓,波及母体。    中医有“小产之伤十倍于大产”的说法。从医学角度来说,做一次人工流产对身体造成的损伤远饼常分娩要大得多。    如果人流次数过多,人体的免疫力就会下降,子宫内膜会益变薄,影响受精卵的着床环境,在加上气血虚弱,固摄力差,怀孕后容易习惯性流产,甚至会造成继发性不育。    养胎二法    很多怀孕的女性朋友向我咨询安胎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根本不用吃什么补药,只要记住以下两点:    第一,安睡勿劳。女性怀孕后,头三个月一定要多休息,不要过多劳累。    第二,补好气血。补气血不是要你大吃补品,就是好好吃饭,保证饮食规律。    古话说:“夫妻恩爱契合则生恭敬之心。”如果夫妻恩爱,彼此会生出恭敬之心,恭敬则富贵长命,也能生下健康的子孙。反之,如果夫妻间不相互理解和不能相互尊敬,家庭则不和,生下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从怀孕到孩子的降生要历经十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是一个神圣而艰辛的过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是孕育健康新生命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懂得经营好家,和谐共处,携手面对这人生中最灿烂光荣的一段旅程。生育——生不易,育更难(1)    十月怀胎,一朝分 ,如同成熟的果实要离开枝蔓,足月的婴儿也会离开母体。生不易,育更难,怎样将孩子培养成才,是从古到今永远不褪色的话题。    何为“生”,何为“育”?    “生”字的甲骨文    “生”的甲骨文为“生”,就像一个婴儿头朝下、身子往下滑的样子。    《说文解字》中对“生”字的解释为:“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意思是小孩子从母腹里出来就好像是草木从土里发芽生长出来一样。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说人和宇宙万物一样,是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法则而生长,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育”字的甲骨文    生产的过程困难,养育的过程更加艰辛。    “育”的甲骨文为“育”,这是一个小孩子从母腹里出来的像。    《说文解字》中解释“育”字为:“养子使作善也。”就是要把孩子往善和好的方向去引导与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孩子重要的引导者,孩子的教养反映的是父母的德行。    《论语·阳货》中记载:“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就是说小孩子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这三年里,小孩子所受的主要是父母给予的教育。古人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就是为了报答在出生头三年里父母的养育之恩。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生    育    生    不    易    ,    育    更    难    ◆子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里有句话,叫“子不教,父之过”。    父亲往往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崇拜的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重要且意义深远。    在一项关于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人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显示,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或过度地保护都会对孩子今后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过度地保护会影响孩子今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否认与拒绝会使孩子自卑;严厉的惩罚会使孩子胆小怕事。    作为父亲,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陪孩子,与他们玩耍,在关爱的同时注意正确引导孩子,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父爱的同时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原则。    父亲如果没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那将是非常严重的过失。    ◆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    有位西方教育家曾经说:“教育了一个男人,就只是教育了一个男人;而教育了一个女人,却是教育了一个民族。”    人们往往觉得,教育孩子该是父亲唱主角,而事实上,母亲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指导者,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最初引导者。多数人的幼年时期是与母亲朝夕相处,母亲对孩子耳濡目染的机会最长最多。母亲是孩子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老师,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经常说,看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怎么样,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女人的受教育程度。女人要想争取社会权益,首要的一点就是要争取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历史上教育孩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孟母。    有个著名的成语叫“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就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最初,母子俩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儿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母见了觉得不妥,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里。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孟母知道后,皱着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到了书声琅琅的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母才很满意地点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生育——生不易,育更难(2)    人出生时的天性都是一样的,但习性会使人慢慢地产生距离,这也是《三字经》里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环境对于小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孟母三迁”的典故并不是说教育小孩都要把家搬到学校旁边,而是强调一个家庭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引导可以用外在的环境启发孩子自身的本性。    在教育孔子成才的问题上,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功不可没。孔子之父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独自将孔子养大。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在孔子七岁时,她变卖了所有家产,迁至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身高九尺三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    ◆家长要因材施教    “天地君亲师”牌位    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小孩子的本性,就是小孩子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要善于观察小孩子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如果他不适合继续读书的话,就让他学一门技艺,一样可以学有所用,为社会作出贡献。    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旨在根据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孔子幼时就体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兴趣,他六岁就自学俎豆祭祀之礼。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他虽是个小孩儿,但对祭祀之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孔子一生立志在恢复《周礼》上,这就是他的本性所好。    孔子也是一个因材施教的施行者。    他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长,实行分科教学。在孔子的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都有。在他的学生中,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德行;宰我、子贡善言语:冉有、季路善政事;子游、子夏善文学。每个人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人之五伦——“天地君亲师”    古人强调人一定要有五个老师——“天地君亲师”,也被称为人之五伦。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崇奉和流行,人们常设“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    向这五个老师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们也体现了生命的五行规律:上下为天地,东边为君,西边为师,父母为中土也。    那么我们要向“天地君亲师”学什么呢?    ◆拜天为师,自强不息    应当学习天自强不息的精神,刚强进取,奋斗不止,不要自卑,不要犹豫,不要彷徨。蓝天下昂起你高贵的头颅,面对人生。    ◆拜地为师,厚德载物    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学习大地那博大不争的品质和情怀,既能承载人生中的喜悦,也能承载痛苦。    ◆拜君为师,从左学好    君,是君主,又是君子。君子优秀的行为处事原则、高贵的做人尊严,都值得学习。向君学习是向上学好。    ◆父母为师,为人处世    每一个孩子,都是通过观察父母的具体行为来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    ◆文化之师,懂规守法    最后才是跟老师学,学的是规矩、法度、本事。做事要懂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很多家长基本上都把孩子交给老师,很少带孩子到天地之间去学习,这并非明智之举。    只有走进大自然,带孩子到天地之间去学习,他们才能从灿烂的春花中看到生命的美丽,从飘落的秋叶中知道人生的归结……才能向天地学习它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从而感知和领悟人生的哲理。生育——生不易,育更难(3)    人一生的界定    孩子会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从幼年到童年,从少年到青年,再走向中年和老年。那古人又是如何界定人漫长的一生呢?    ◆《黄帝内经》里的人生五阶段    《黄帝内经》将人生分为五个阶段。它的开篇《上古天真论》里,黄帝问岐伯之前,也就是对人生、生命、健康开始第一问之前,先作了一个总的描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很多人在看了这句话以后,往往认为这是神话传说。事实上,只要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不单是说黄帝的一生,它是每个人生命过程的真实写照。    第一阶段: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昔在黄帝”,意思是远久的时代有一个黄帝。“生而神灵”,不是指黄帝生而神灵,是指所有人都生而神灵,因为每个孩子的根性都是有神灵护佑的。    比如说,刚出生的小孩儿都是攥紧小拳头的,他的大拇指一定是被其他四指紧紧包住的。这就叫“握固”。小婴儿的手能握住,表明我们有一条经脉的经气是特别足的,这条经就是肝经,因为“肝主握”。握是肝气足,固是固摄魂。为什么小孩子要固魂呢?这是因为小孩子的囟门未合。囟门在古人眼里就是灵魂来回出入的地方,所以这是小婴儿出生时的一种自保功能。而人在去世的瞬间则是“撒手而去”,哪怕是一个由于半身不遂而浑身抽缩到一起的人在临死的瞬间,他的手也会“啪哒”一下散开。中医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就是:肝魂散了,手就没有了握力,于是“撒手而去”。    第二阶段:弱而能言。    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天生就会说话,而是小孩子一旦学会说话后,都会对生命本质进行发问,比如我们小时候都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人会不会死?”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就是人生命的本质。每一个人小的时候都会提出直指人心、直指生命的哲学问题,只有长大后才会更多地关注那些世俗问题。    第三阶段:幼而徇齐。    人在幼年的时候,会处在一个快速的生长期。“徇齐”就是不断快速生长,引申为敏慧之意。人幼小的时候,精足气不散,聪明敏捷,想要做什么事情就会立即去做什么事情,不会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长大后,精亏血少,再加上社会的竞争激烈,选择又多,人有了困惑,做事的时候反而犹豫不决,左右摇摆。    第四阶段:长而敦敏。    “敏”字的小篆    “敦”就是敦厚,小时候聪慧敏捷,长大了后往往就有点傻,因为人敦厚了。“敏”字的小篆写为“敏”,是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梳头的样子,代表行冠礼。行冠礼代表成人了,要开始懂规矩、守规矩。    第五阶段:成而登天。    对黄帝来说,就是登上天子之位。对老百姓来说,是经历过一切之后对人生有了大彻大悟,走完自己的一生。    ◆孔子的理想人生    《黄帝内经》用“生、弱、幼、长、成”来界定人的一生,是按照人的生理状况来规定的。古代经书中,则根据人的一生中“求学、成家、立业、为官、告退”等经历特点,对各个年龄阶段冠以不同的名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意思是,十五岁时,人要立志,但志向再高远,也要基于学习,不学习,无技术,志向便是空话;三十岁娶妻后,你就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四十岁应该对任何事物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如果还迷迷糊糊的,就是你还没有成熟;五十岁时,对人生中很多达不到的事情就不要有过分要求了,要懂得顺其自然,不可勉强自己;六十耳顺,耳顺就是遂顺众生,不该再是争强好胜的忤逆状态,身体也是众生,这个时候不能活得太拧巴,人老了以后,气血已衰,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戒之在得,不该自己得的东西就不要去求了;七十岁的时候从心所欲,此时人应该达到了一种非常自由的境界,这种自由绝不是无所顾忌,放纵散漫,而是要“不逾矩”,即不超越法度,仍要尊崇社会规则。生育——生不易,育更难(4)    这就是孔子关于理想人生的界定。    ◆《礼记》中的百年人生    《礼记》对人生的界定又不一样,它以十年为一个阶段界定人生,直到百年。    《礼记·曲礼上》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髦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十岁时年纪幼小,开始学习。    到了二十岁,虽然身体、学识、经验都还不够强大,但该成人了,这时要行冠礼,开始约束自我,同时要给自己在姓名之外起一个“字”,代表已成人并进入社会。    三十岁,人的体力已壮,可以结婚成家。    到了四十岁,人才算是强壮,可以为国家做事了。学而优则仕,你学有所成,就可以做官服务社会。    五十岁,人博学有才,可治理国家大事。“五十曰艾”,这个“艾”字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意思是艾草,人五十岁开始变老,就像艾草一样有枯萎之象;第二个意思来自于《方言》,《方言》曾记载古代的齐国和鲁国把老人称做艾;第三个意思来自于《释名》,《释名》中解释“艾”是果断的意思。五十岁,人应该做事很果断,这个时候可以做高官,因为你做事果断,成熟度高,意志力坚定。    六十岁,人的体力开始衰退,不宜从事体力劳动,但可凭经验指导别人,并放手让年轻人干。有些人在这时候还不服老,非得亲历亲为,一旦出了事情,就悔之晚矣。“耆”(qí)字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就是“老也”。    七十岁到了告老的年龄,这个时候要把你人生的经验传承给子孙。在家里都不要指使来指使去,那样就惹人烦了。    到了###十岁,人的视力、听力、心力皆衰耗,可称为“耄”(mào)。耄年的人和七岁的儿童一样,即使有过错,也是可以原谅的,不施以刑罚。    到了百岁,那是人生之极,只待人供养了。    ◆生命的社会周期    生命的社会周期是我自己总结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依据六十甲子而论人生,即人的社会周期由5个12年组成。    第一个12年(0~12)为人的游戏周期,而游戏是无须承担责任的。    第二个12年(13~24岁)为人的模拟周期,开始模拟未来成人的生活,是被教育和逆反并形成明晰自我的时期,这一时期,美丽而痛苦。    第三个12年(25~36岁)为人的实验周期,人开始走向社会并开始实验先前学到和感悟的一切,开始锻造自己,并学习向规则社会妥协。    第四个12年(37~48岁)为人的应用周期,人开始进入不惑之年,也就是理智之年,所谓“应用周期”就是这一时期,“应用”大于“学习”,人开始为自我做主。    最后一个12年(49~60岁)为人的智慧增长周期,智慧与知识有所不同,知识可以复制,而智慧不可复制,智慧代表着一种境界和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和速度,就如同诸葛亮的“空城计”那么出人意表……    古人强调“守时守位”,强调人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人在小时候要好好学习,中年就要好好去做事、建功立业,老了后就要把一生的经验传承给后人——这样才是充实饱满、造福社会、惠泽子孙的精彩人生。姓氏——寻根问祖的姓氏(1)    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是把它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着严格的区别。    表明出生血缘的“姓”    “姓”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姓”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同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它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许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如姜、姚、姬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例如黄帝姓姬,又号轩辕氏。他的母亲靠姬水(姬水源自子午岭东麓的沮源关,向东蜿蜒汇入洛河)而住,怀孕时看见一道彩虹从北斗七星穿过又绕回自己腹中。北斗七星又叫轩辕车,所以她给孩子起名为轩辕氏,又随居住地姬水而姓姬。    尝百草的神农氏姓姜,因为他的母亲住在姜水(今宝鸡市渭水之南的清姜河)。这也是以居住地为姓。    我们再来了解下大圣人孔子的姓,它也和女性祖先有关。    孔子的“孔”,左边是个“子”,右边为“乙”。“乙”字其实就是小“燕”子的样子,意思是迅速飞翔中的燕子。谈到燕子,就要谈到孔子的女性祖先简狄的故事。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姓    氏    寻    根    问    祖    的    姓    氏    传说中,简狄和她的妹妹被父亲囚禁在九层高台之上。一天,飞来一只燕子,姐妹俩淘气地用筐把小燕子盖住,当把筐打开时,燕子一下子飞走了,里面只有一颗红蛋。简狄手快将蛋吞入腹中,不久就怀了孕。蛋为燕卵,所以孩子生出来就姓“子”,简狄将孩子取名为契。这个叫子契的孩子就是殷商的祖先,后来历代殷王都以“子”为姓。    孔子的母系是殷人后裔,能追溯到的高祖是商纣王的哥哥微仲。微仲封于宋国,子孙也在宋国繁衍生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才以孔为姓,“孔”字左边为“子”,右边为“乙”,合在一起就是燕子的子孙的意思。孔父嘉的妻子非常美貌,太宰(古代官名)华督为谋夺其妻,将孔父嘉杀死,孔父嘉的后代只好逃到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成了鲁国人。    表示个体特异性的“氏”    《说文解字》对“氏”字的解释是:“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    这是“氏”字的本义,是一个巴蜀方言词,意思是将要崩落的大山的一部分。这个字借用来作为从大宗分裂出去的小宗——宗族的名称,再形象不过了。    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    有的部落以带女字旁的字为“氏”,如:娰、姬、姜、妫、嬴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有的部落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的名称为“氏”,如马、牛、羊、柳、梅、李、麦、桑、麻、粟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氏”也是古代贵族的标志,表示功勋和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渐衰,大量贵族失去封国和官职,“氏”开始演变成他们家族的标志,所以战国前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氏”的。姓氏——寻根问祖的姓氏(2)    “氏”的来源很多。有的来自于受封的邑名,如晋武公封他的叔叔姬万于韩,姬万的曾孙厥就以封邑名为氏,韩厥就是姬姓韩氏;有的来自于所居的地名,如齐桓公有子孙居住在都城临淄外的东门一带,称东郭大夫,后代以东郭为氏;还有的来自于官名和祖先的谥号等。    战国前的老百姓以什么为“氏”呢?——职业。如弈秋(棋手)、庖丁(厨师)、匠石(石匠)、医和(医生)、优孟(喜剧演员),这些职业名后来都演变为姓。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常常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同氏不同姓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姓氏合一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的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    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已确立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    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为避祸而改姓;②为避帝王的名讳而改姓,如东汉时庄氏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改称严氏;③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如拓跋本为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后演变为姓氏;④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大约到宋代时期,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    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在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在3000个以上,远非我们常说的百家姓。    姓氏是优生学的关键    宋代史学家郑谯在《通志·氏族略》中说道:“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女称姓。”    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左传》记载:“礼不娶同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因而对女子称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宗族,起到避免近亲结婚的重要作用。    先秦女子的称呼中,姓常常是在最后的,这跟我们今天把姓放在最前边的习惯正好相反。她们一般没有名字,称呼她们得在姓前加上排行。伯代表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伯也叫孟,孟也是老大的意思。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其实就是姜姓家族的大女儿,因为“孟”是指排行老大,“姜”才是姓。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妲是名字,己是姓。民间通俗文学将妲己称为“苏妲己”,是因为妲己出于有苏氏。    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氏”彰显着这个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因为战国前只有贵者才有资格称“氏”。《通志·氏族略》中提到:“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古人出于对优生学的考虑,提出“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这个说法是非常科学的。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从医学调查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    中国同姓之人相遇,常常喜欢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寻根问祖意识,在宗族观念素来极强的中国,同一个姓氏可能包涵家族与血缘关系。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是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的探索。名——每个人的代号    何为“名”?    姓氏是公共的称呼,而名则是每个人的代号。    “名”字的小篆    “名”字的小篆为“名”,上面是夕阳的“夕”,下面是一个“口”。    《说文解字》里对“名”字的解释为:“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句话的意思为:黄昏后,天暗了,对面不能相识,各以代号称呼。比如说,天黑了,见对面有个人,就会问:“谁啊?”对方回答:“是我。”发问者不明白“我”是谁,只能再问:“你是谁啊?”对方说:“我是张三。”这才清楚到底是谁。    “名”的产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后,于是开始逐渐通行,使得人人皆有“名”,并对命“名”开始讲究起来。    出生百后取名    《礼记》中记载:“三月之末,择剪发,男角女羁,妻以子见父,父执子之右手,咳(咳通孩)而名之。”意思是,孩子生下来百天后,要给他选个子剪发。“男角”,就是在剪发时,将头两侧的头发留下,束成两个犄角;“女羁”,是将剪后所余之发,与头顶的十字形发缝相重合,在头顶扎一个犄角。此时母亲抱着孩子来见父亲,父亲握着孩子的手,给孩子起名。    为什么一定选择在百之时而不是在一出生时就取名呢?这是因为古代生存条件恶劣,养育孩子艰难,小孩子生下百天才代表他真正存活下来了。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名    每    个    人    的    代    号    孩子的名取定后,母亲会把孩子抱回内室,将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所以古代取名的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    百取名的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天”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至今仍很流行。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起名与婚配    《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古代的官媒人掌管全国男女的婚姻登记。百姓出生百天后有了名字,官媒人就负责登记他们的出生年月和名字,为的是在其到了婚龄后能安排婚配之事。    各朝各代的取名之法    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在母系氏族时代,名都是按母亲的感觉或意愿去起的。    “弃”字的大篆    如周朝的始祖,名“弃”。为什么叫“弃”呢?传说是因为他的母亲姜嫄(yuán)因踩上巨人的脚印后怀孕的,觉得不祥,就把儿子抛弃了。因此“弃”(“弃”的大篆)字就像用个簸箕把襁褓中的小娃娃扔了出去。但儿子受到鸟兽照顾,得以存活。姜嫄想既然上天都要留下这个孩子,那我就把他养大吧。因为曾遗弃过这孩子,就取名为“弃”。    等到社会进入到父系氏族时代,父亲在给孩子命名时,基本是按孩子的特点来取。    中国历史上的郑庄公叫寤生,“寤”就是难产之意。郑庄公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在床上翻滚呼喊了两三天,郑庄公才伸出一条腿来,于是得名寤生;晋成公名黑臀,因为他的臀部有块黑色胎记;孔子的哥哥叫孟皮,孟是老大的意思,要么他可能有点皮肤病,要么可能有点跛脚(脚不太利落就叫跛),所以叫做孟皮。    殷商人崇尚天干,主要以天干命名,所以殷商的君主都叫太乙、成汤、太丁、盘庚等名;魏晋人自命清高,起名讲究高雅,盛行以“之”命名,如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画家顾恺之,科学家祖冲之等;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    有的名字寄予了家人的某种希望,如宋朝词人辛弃疾和汉代大将军霍去病,他们的名字都是不要生病的意思,是家长对孩子健康的一种祝福和期盼。    民国年间尚洋名,有钱人叫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的很多;新中国成立那几年,给孩子取名叫建国、国庆的就特别多;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孩子寄于了更多希望,比如叫博文、刘洋的就很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父母趋向喜欢起很个性化的名字。比如有人叫渔翁,取这样名字的父母大多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希望孩子也能过上很散淡清雅的生活。我还认识一对父母,他们都爱听雨打荷叶的声音,索性给孩子取名为雨打荷叶,非常有趣。    避讳与改名    古代讲究避讳,皇帝名字里出现的字,老百姓就不能用来取名,甚至常用语里也不能提及。    寻常百姓家不能说长辈名,就连谐音字也最好避免。    晋朝时,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将四大美人里的王昭君改称王明君,史称“明妃”。李世民当皇帝时,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那时观世音简称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讲个古代的幽默故事,也和避讳有关。张九和李九二人,一个拿着把韭菜,一个拎着一壶酒,去找老朋友王九喝几盅。正巧王九外出未归,只好让他的儿媳妇代为转告。张九、李九、韭菜、酒都和王九的“九”同字或同音,儿媳妇是不能当公公面说“九”这个音的,那她如何避讳呢?    王九回来后,儿媳妇说:“张三三,李四五,一个拿着马莲菜,一个提着连盅数,来请公公赴宴席。”她将公公名字里同音的字一一作了变换,箭确表达了意思,又避了公公的名讳。王九听罢,一张老脸乐开了花。    再看看为避讳而改来改去的中药名字,也十分有意思。    据《本草纲目》记载,山药原名薯蓣(yù)。唐朝时,因代宗皇帝名“豫”,为避讳,山药改名为薯药。宋朝时,又因英宗皇帝名“曙”,为避讳再次将薯药改名为山药。    中药里的玄参,因清朝皇帝康熙叫玄烨,所以“玄”字不能用了,玄参改成元参。    所以在用药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中药的本名是什么,又是因何而改,这样才能对药材和药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字——字会生字    “字”字的大篆    “字”的大篆写做“字”,上面是“宀”(mián),底下是儿子的“子”。    “字”有多个含义,我们来一一了解一下:    生孩子    这是“字”的本义。古代管未出嫁的女子叫做“待字闺中”,意思就是在闺房里等待生孩子。    乳也    《说文解字》里对字的解释为:“乳也。”意思就是在家里喂养孩子。    “宀”表示房子,就是家的意思;“子”代表孩子。所以在家里养育孩子就是“字”的一个最基本的含义。    中国古代有个说法:“女人字多则不繁,女人字少则繁。”意思是女人生的孩子过多的话,就不好教养;而生的孩子少的话,就方便养育。    指文字    中国古代文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文”是指象形字,是无法拆解的,就是一个图像而已。所以,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就是因为“文”只可以说但不可以解。    “字”是可以拆解的,我们可以不断地利用“字”来组合而成新的字。这种不断地繁衍新字的内涵也是借助了字会“生育”的特性。    拼音文字也好,西方的字母文字也好,基本的元素都只有二十多个,这与中国汉字的基本元素在数量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会发现,拼音或英语等字母文字是开始好学,后难学;而汉字是开始难学,后好学。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字    字    会    生    字    因为我们的汉字在掌握了基本元素后,这些元素将以偏旁部首的形式进行有含义的组合,从而演化出不同的含义,其千变万化总不离其宗,因此古代又有“秀才认字读半边”的说法。这样组合出新的文字就非常方便记忆,也极其方便扩展。这其实是一种至简的原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举个例子,“页”部在古代读做xié,就是指我们的头部。凡是从页部的字都跟头有关,比如颈、颅、额、领、顶、烦,等等。拿“烦”字再举例:烦为何意?左火右头,就是人的虚火上炎,火上头的意思,虚火总在头上飘着,就生出了烦恼。    所以理解了造字的意思和组合搭配的巧妙之处后,汉字非常方便记忆,也十分有趣。这就是汉字的最大特点,也是汉字屹立数千年而不倒的原因所在。    这些年来,外界有很多呼吁取消汉字改走字母型文字的说法,我认为,至简的大道理是不需要辩的,都摆在那里,明眼的人一看都会知道。所以像我这样的人要做的惟一的事,就是把汉字之美展现在这里,我相信汉字之美是会感动流淌着千万年文明血脉的中国人的。    名字    中国古代男子在出生三个月时,长辈会给他起个名,等到二十岁行冠礼时再取个字。这个“字”既可以是长辈所起,也可以是自己所起。而男子如果取了字,就证明你已开始走向成熟,就要承担起生育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    所以中国古代凡是尊重一个男人,都要称他的“字”,而不可以称他的“名”。字与名有一定的相关性,像苏轼字子瞻,轼为车辕,站在上面可以高瞻远瞩;李白字太白;毛主席的名为泽东,意思是恩泽东方,字润之,润就是泽的意思;蒋介石字中正,介石有中正之道。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字都是从名里生发出来的。朋友——友情是长生大药(1)    亲情、爱情和友情是美满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情感依托,除了家人和配偶外,朋友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    古代所说的“朋友”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吗?本节我们就讲解何为“朋”,何为“友”。    两挂贝壳串起“朋”    《说文解字》对“朋”字的解释为:“朋,假借也。”“朋”在古代通大鹏鸟的“鹏”,“鹏”即“凤”,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同门曰朋”的意思就是把老师比喻成凤鸟,学生如群鸟紧随其后。    “朋”字的小篆    “朋”的小篆写为“朋”,字形就像一只张开翅膀的大鸟,两个“月”就是鸟的两只翅膀,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    “朋”字还有另外一个来历,它是古代的货币单位。    “朋”字的甲骨文    古代两挂贝壳为一朋    殷商时期,水陆交通不发达,产于南海的贝壳在中原地区十分珍贵。因此,人们把贝壳作为货币使用。    古代以五枚贝壳为一挂,两挂为一朋。“朋”字的甲骨文(朋)正像两挂贝的样子。    《诗经·小雅·菁菁者莪》里有这样的句子:“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锡我百朋”就是赏给我一百朋钱。    作为货币单位的“朋”和朋友的“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吗?    “朋”是并列的两挂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就表达了“朋”字“平等”、“类同”、“相当”等内涵,这是朋友间相处之道的基本要素。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朋    友    友    情    是    长    生    大    药    两手紧紧相握的“友”    “友”字的小篆    《说文解字》里对“友”字的解释为:“从二又相交。”“友”字的小篆写为“友”,从字形来看,它是由两个“又”字相交构成。这两个“又”字表示两个人紧紧相握的两只手。    清朝的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写道:“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意思是说,组成“友”字的两个“又”字像弟兄二人,弟兄和睦相处即称为“友”。    “友”字里的两只手具有深远的意境:它们是两只紧紧相握的手;它们是两只心心相印、一见如故的手;它们是人生路上的携手同行;它们是海誓山盟时击掌相拍的手;它们是危难困顿时雪中送炭的援助之手;它们是依依不舍分别时挥舞的手。    从古到今,人们对“友情”、“友爱”、“友谊”的理解和感受皆从这两只紧紧相握的手来。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朋友”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已出现。《易经》上就有“君子以朋友讲习”的说法,《论语》里也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样的名言。    但古人说的“朋友”和我们现在说的“朋友”意思并不完全一样。    现在的“朋友”二字说的是一个概念,是指互相有交情、互相友好的人。而在古代,一般的名词是很少用两个字来表达的。“朋友”是两个字,表达两个概念。    《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同门”是指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所以那时的“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学。    “同志”当然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革命同志”,更不是被坊间瞎说成的同性恋,而是指志趣相投的人。所以“友”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的概念。    具体来说,如果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这些人可以称之为“朋”,但是每个人的志向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只有手拉手的人才可以称为“友”。大家都可以是“朋”,但是不见得是“友”。“友”的层面比“朋”更深一步,他们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朋友——友情是长生大药(2)    也就是说,《易经》和《论语》里说的“朋友”,相当于现在“同学”和“朋友”这两个意思的综合。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它翻译成现代话的意思就是,见到老同学从很远的地方来了,也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情。    “同学曰朋”的痕迹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随处可见。“朋党”放在现在说,就是同学会。试想,做官的人如果单打独斗,是很难成什么大气候的。因此,凡是在一个门派、一个学校或一个老师教过的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组成一个小圈子,成为政治小集团,互相帮助,互利互惠。    例如曾国藩的学生就很多,他的团队成员就主要由他的学生组成,都是“朋”。袁世凯水平有限,没当过老师,没法儿聚集一群学生来支持自己,于是他就想到了联姻的办法。因为袁世凯有一妻九妾,共生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22个孙子、25个孙女,他在民国初年通过联姻形成了豪门旺族,以此壮大自己的力量。    友谊相伴,健康相随    众所周知,吸烟、酗酒、饮食不当有害健康,但很少有人知道,不交朋友也会损害健康。    人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关爱、相互支持可以使人精神饱满,促进身心的健康。性情孤僻无朋友的人,很容易患病。    我们可以看到,在精神病院里,患病者中夫妻不和者、离婚者、鳏夫和寡妇的比例很高。缺乏与人的交往、缺少友情关爱的人在心理上很容易走向极端,我们反复说过身心不二的概念,心理上的失衡是很容易转化成身体上的疾病。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一个人在一生中会遇到无数的挫折,比如失恋、落榜、亲友去世、事业不顺,等等,如果有了知心朋友,就大可有地方倾诉,得到好友的帮助,这是任何良药都无法做到的。    我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在进入老龄社会,老人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与年轻人相比,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呆在家中,往往较为清闲,很多老人既得不到子女的关爱,又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没有了友谊,生活枯燥乏味,这就导致了老人更易患病的几率。我们不要总以为老人爱生病都是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实际上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缺乏必要的友情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澳大利亚福林德斯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经常与朋友来往的老年人比仅与家人在一起的老年人更长寿。该研究小组对150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调查,并观察每个人10年来的生活状况,发现那些有较广朋友圈子的老人的生活状态要明显好于缺乏朋友的老人。因此,老年人更需要得到子女、社会的广泛关注,让其投身于群体之中,寻找友谊。    友谊有益于健康,它能满足人们在安全、心情、成就、信任和尊重等多方面的需要,可以调理人的心境,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思维更敏捷,抗衰老效果明显。    希望大家了解了“朋友”这个词的含义后能够明白,要想健康长寿,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外,多结交知心朋友,保持天长地久的友谊,胜于服用任何保健品和大补之药。和——和谐之道(1)    从文化的角度和养生的角度讲述阴阳也好、天地人也好、男女也好,其实都是在讲述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强调的都是人一定要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一定要顺应自身的规律。    “和”字的繁体    那应该如何顺应呢?核心就一个字——和!人与天地要和,人与人要和,人与自己也要和。    “和”既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何谓“和”呢?为什么中国人讲求“和”的精神呢?追根溯源,我们先从“和”字的内涵说起。    “和”之渊源    ◆“龢”(和)为乐器    “和”字的繁体写做“龢”。左边为“龠”(yuè),“龠”是一种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有三孔、六孔、七孔几种,其中以三孔年代最为久远,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应用颇广。    中国古代宴席上常演奏音乐,乐器以丝竹为主,“龠”以陶土制成,类似于埙(xūn),用来调和六音。中医认为:土为中央也,“龠”即为音乐之土,是音乐中的中央之音,用以调和引导各种音乐。就是说,在整个乐队中,它不显山露水,但如同长老般淡定,并不露声色地指挥着全局。    “龠”字属于会意字。会意字就是把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龠”可拆解成“品”字和“侖”字。“品”字表示乐器的三个孔,“侖”字表示顺序。它们组合起来就表示吹奏音乐是要有一定的次序和次第,不可以“乱弹琴”。    从    字    到    人    :    养    生    篇    和    和    谐    之    道    “龢”字的右边是“禾”字。两层含义:一是代表发音,二是代表垂着头的禾谷。    禾谷成熟时特别沉重,低着头,既代表了收获,又代表一种谦逊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垂下头的禾谷经常被用来形容君子不忘本、态度谦逊。这其实是万物在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人。    ◆调和(hé)与应和(hè)    字的发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四声的“和”主要是应和的意思。比如我们常把音乐分成两种:一种是高雅音乐,属于阳春白雪,但和者必寡,只被少数人所喜爱;还有一种音乐属于下里巴人,就是老百姓最常听的流行音乐一类,应和者就众多了。这里的“应”、“和”都是发四声。    我们本节主要说的“和”是二声的和。将“品”、“侖”、“禾”组合起来的“龢”字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和(hé),调(tiáo)也。”    我们怎样把事物达成一种最佳状态呢?实际上就是用很多的原则、规律及方法进行调和。所以,“和”就是调和之意。    为什么乐师和厨师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者?    ◆饭养身、乐养神    “调和”的方法与规律往往掌握在一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手里。    有两种人最懂调和之道:一为乐师,二为厨师。    他们都被称之为师。“师”就是来定规则、定原则的人。    高雅的乐师与朴实的厨师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却都是最懂调和之道的人呢?    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一种最基本的养身之法。而音乐养的则是人的灵魂。古人认为,世界上惟一能作用于人灵魂的东西就只有音乐。    伊尹像    中国传统文化一再强调身心不二,就是身体和心灵是一个整体,人若只养好了身体,而没养好心灵,那就是行尸走肉,不叫养生。养生不仅仅局限在肉体层面,肉体与心灵的调和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人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美好阳光的大情怀,才叫身心的康健。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独特的观点。和——和谐之道(2)    优秀的乐师和厨师都是掌握调和之道的高手,他们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高境界。    ◆厨神伊尹的调和之道    《吕氏春秋》记载:夏末商初,有一个叫伊尹的人,他善于调和五味,被誉为“厨神”。伊尹是商汤的大厨师,对于做饭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原理,即他特别懂得如何匹配食物的味道。    任何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特性。比如鱼虾这些水生的东西腥味就比较重,牛、羊一类食草的动物膻气就比较大。那烹饪这些食物时就要施以特殊的手段来调和这些味道,达到既享用美味,又去除异味的目的。    如何调和呢?伊尹说要靠三样东西:水、火和味(五味)。要想去除这些食物中的怪味,首先要靠水火,通过掌握适当的火候和控制用水的比例来去异味;其次要通过酸辛甘苦咸这五味的调和来达到去除异味的目的。    五味调和是中国烹饪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我们老百姓天天做饭的时候也都会用到,只是我们用而不知,没有在意这背后的原理。    比如如何去掉鱼虾等海鲜的腥气呢?我们平常做这些食物的时候都会用到醋、姜和料酒,这几样东西就是很好的去腥之物。再比如我们炖牛羊肉的时候,都知道要多放一些葱、姜、大料,这些东西既可以去掉肉食中的臊味,还可化肉食,使我们既觉得好吃,还容易消化,对身体的健康有利。    做饭是门大学问。对于烹调每种食物来说,何时用大火,何时用文火,何时加水,何时放调料,放调料的次序,调料的用量等,都有所不同,可以说千变万化。胡乱做就得不到最佳的美味,得不到最营养科学的菜肴。说到底,还是一个“龢”的问题,“侖”的次序、次第就给出了这层含义。    伊尹不仅仅是个神厨,他还是药食同源的奠基人,其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也可称为一代中医大师。    我们都知道中医里的药方子,中药的药方就是多种药的配伍问题,而创始人就是这位伟大的神厨。中药开方的依据就是伊尹调和食物的原理。    伊尹根据五味入五脏的原理,将食物以君臣佐使配伍,以寒热温凉调性,把旧有的单味药治病发展成为了复方治病,其著作《伊尹汤液》是流芳万古的医家圣典。    我们拿一味汤来举例说明食物的配伍与调和之道。懂些养生之道的人都知道,当归可以补血,我们常在煲汤里加当归,而比较常做的一味汤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这也是中医里很出名的一个成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汤在冬至前后喝可以调气补血,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补阳之法。    中医认为,冬至为一阳生之际,姜可以帮助人体的阳气生发,而羊肉是补阳的食物,当归可以补血,所以按这种匹配做出来的汤被人饮用后就对身体特别好,大有补益。    我们常说开方子,顾名思义,开方子实际上就是开一个正确的方向。而这个正确的方向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和”的状态。人体的身心达到了“和”这个状态,就是走对了正确的方向。    成语有“和羹调鼎”,鼎指鼎炉,羹指肉等食物,和羹调鼎就是说会煮肉。古人有种说法,凡是能够和羹调鼎者皆可以做宰相。这话的出处还是伊尹。    伊尹的出身很不好,为奴隶世家,但他非常有志气,勤奋好学,后成为了商汤的大厨,但他并没就此止步,而是在做饭之余仔细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一次,他借饭菜之事向商朝的君主汤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他说:“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佐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办好。”商汤听后大受启发,并重用伊尹,封其为相,伊尹后来干得极为出色,成为了商朝的五代###、一代贤相。和——和谐之道(3)    所以,我们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做饭好吃的人,做音乐好听的人,都是懂得遵从和谐之道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往往也是游刃有余,掌控有度。    从这里继续生发开去,其实像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些醒世恒言,都是基于“和”这个核心理念,而懂得和谐之道的人会是最有价值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和”之境界    我国这些年一直在讲和谐社会,和谐已经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总纲。那么和谐到底要分几个层面去理解呢?我认为有三个层面:    ◆身心和谐    我们前面讲过,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身心不二,即身心的和谐。人的肉体与心灵都要处于和的状态才算完美。    佛教里讲遂顺众生,其实“和”即是一种遂顺众生的能量。    “众生”不单纯指百姓,像我们的五脏六腑也是众生。人要想身体好,首先就要感知生命,认知生命,了解本性,顺应身体的需求。这才是最基本的养生原理。    本性,就是不用思维的生命自身的规律。拿我们的五脏六腑来说,都有各自的本性。如心气应该是向上散的;肾水是往下行的,起润下的作用;胃气也是要下行才可以。我们明白了这些基本的本性,才能知道如何去顺应它、管理它,使其符合和谐之道。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五脏六腑的病变引发的不和谐现象,但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比如我们常说的某人很浮躁,这其实就是心火过旺所致。中医认为,心主火,火本身是要往外散的,但心火过旺就容易造成人的浮躁之气,表现为做事不踏实,不稳妥,夸夸其谈等。心和则百体皆和,我们平时首先要掌控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五脏六腑都达到和谐的状态。    再比如,现在有“路怒”一族。这些人一开车就发火,人家超车了他急,新手开得慢了他急,红灯多了点他也急,整天在路上跟人较劲、发火、生闷气。其实这种人的问题就是出在身体上,身体上的病变使人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外在表现上就总是自寻烦恼。从中医的理论来讲,这是比较典型的肾精收敛不住虚火的象。    应该说,五脏六腑最初肯定是和合的,但由于我们的种种坏习惯与生存坏境的恶化,导致了它的无序发展。比如现代社会中得癌症的人很多,人体为什么会出现癌细胞呢?其实癌细胞就是细胞无序发展造成的。    养生学就是把大家重新引导回到正确轨道上的一门学问。生命有向善的种子,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那就把它引发唤醒出来,不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利,对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样有利。    ◆家庭和谐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之道的第二层境界。    所谓家庭和谐,其实就是男女阴阳的和谐。当我们每个小家都很安定、和睦,老人、夫妇、孩子都相互关爱、其乐融融,那就会奠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基础。    社会和谐是由我们个体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睦相处所构成。    古语有“家国同构”、“家和万事兴”,这其实都是在强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障。    家国同构就是一个家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国家其实就是一个更大的家罢了。家庭和谐了,国家也就相对稳定了,社会就会向平和的方面发展。    ◆求同存异,和合之道    《论语》中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在追求的君子之道其实就是和谐之道。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一致,不讲原则,与他人不能保持融洽的关系。    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做君子既要有胸怀,又要能坚持原则。胸怀宽阔,就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就听得进各种意见。别人的意见能使你清醒,能使你看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改正了缺点,就是进步。    和是一种状态,一种原则,就像和面一样。粉末状的面粉,配以适当比例的水,以一定的力道和技巧就能和成松软适度的面。中药的方剂也是通过配属追求一种“和”的状态。    无论是哲学、伦理,还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的精髓都是在追求一种和谐状态,追求和合之道。    一个“和”字荏苒千年,发展变化,但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谐观”的人文理念从未有所改变。懂得了“和”字的内涵,了解了调和之道,就是懂得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本书也将会围绕着“和”的思想在其他章节中继续探讨男女、夫妻、家庭、朋友间的和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