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全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40:17
[摘要]邓小平发展观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精彩的一笔。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发掘邓小平发展观的全局视域方法论意义并落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实践中,对我们党和国家继续推进中国社会向深层发展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邓小平;发展观;全局视域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精彩的一笔。深入研究他的发展观,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方法论的光芒。在本文中,我们从邓小平对中国发展蓝图的设计、实施方面去理清他发展观的全局视域,并努力发掘它的现实意义,这对于进一步理清中国的发展思路、继续推进中国的良性发展势头是不无裨益的。
  一、设计发展蓝放眼全球、立足国情,全面系统规划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邓小平强调:“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邓小平立足国情,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从“世界政治、经济的角度”来为中国量身定做发展蓝图,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东西变为中国自主发展的条件,变成“中国特色”的现实基础,克服了西方发展理论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全盘西化”的论调和“单纯本土”的倾向,实现了发展的内源性和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这也就是要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达到二者有机统一。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根据全球化的时代条件,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变化,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一)将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历史视域
  20世纪中叶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一体化、集团化、区域化共同推进,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邓小平以战略家的胸怀,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历史视域中,不是孤立地看待中国发展问题,而是把中国发展问题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加以认识。他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他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并强调其核心是发展问题,从而改变了过去一直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的看法。邓小平还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一个世界问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发展等理论问题。从这些理论出发,邓小平在中国大胆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并把改革开放确定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事实证明,他的英明决策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格局。
  邓小平提出的这些理论在今天还在继续发挥作用。当今,全球化已将各个国家和民族卷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世界有机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谋求发展时,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同时也必须确立观察世界的正确方法。面对全球化的现实,深刻领悟、把握邓小平的全局视域思维,将会极大地拓宽我们观察世界的视域和思维空间,改变从本国或本民族出发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狭隘眼界,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从全局视域去观察和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国际事务,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这将有益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全面透彻把握国情,将中国发展看成一项系统工程
  社会发展是困扰人类的重大理论课题。自人类尝试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加以理论形态化之日起,几乎每个关心人类命运的哲学家都在他们的着述中触及社会发展问题,阐述社会发展理论。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全面透彻把握之上的,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同时,邓小平把中国的发展还看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他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他设计的中国发展蓝图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方面,全面而系统。他在中国推行的发展不是某些方面的发展,而是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系统的发展;不是各方面同时齐头并进的发展,而是有步骤、有先后主次、自然有序的发展;是既不拔苗助长,又不“拖泥带水”,一切依据中国发展自然规律和进程谨慎推进、逐步展开。邓小平追求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方向的发展,是注重高质量的全面社会发展,是把握和创造发展契机、加速国家进步的深层发展,是缩短差距、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邓小平始终把中国的发展置于时代发展主流和人类文明进步大趋势的坐标中,从全球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我国经济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讲全局,谋布局,既把握住贯穿其中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把握住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注重协调发展和稳定持续发展,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来设计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实施发展蓝统筹兼顾、全面系统、持续有序,“摸着石头过河”
  (一)放眼全局、着眼小处。谨慎推行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便从全局出发开始实施中国发展蓝图,即高屋建瓴、统筹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期间,他虽心怀全局和未来,但并不好高鹜远,而是很谨慎、务实;很善于将大目标细化成可操作的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成功实施来最终实现终极目标。他从我国实际出发,选择了渐进发展和跳跃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和战略。邓小平的渐进发展观体现在:一是发展应该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二是政策、措施要先试验、后推广,由点到面,渐次推开。比如,按照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战略设计,当代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地域上的开放格局。邓小平还提出了多层次的开放思路,即科技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这样一个有序的进程以及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到“共同富裕”这样一个渐次推进的发展路径。正是由于邓小平坚持渐进性与跳跃性辩证统一的发展观,中国整个全局的发展进程,既没有重蹈1958年“大跃进”的覆辙,也没有步苏联“休克疗法”的后尘,而是稳定有序地快速上升,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又稳又快的发展。  (二)通盘考虑。协调有序展开各项工作
  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两个大局”和“一部分先富再到共同富裕”发展战略。这两者其实是内在一致的,是一种非平衡发展战略。平衡是暂时的,从不平衡到平衡,在平衡基础上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过于平衡会产生问题,“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不平衡有一个度,长期严重不平衡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不平衡是有序的不平衡,而不是混乱,混乱只会扰乱不平衡态向平衡态的顺利转化。因此,中国的发展在打破不平衡态让一部分地方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时,在追求经济的较快发展时,要解决好加速发展和稳定协调的关系,避免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和人民收入的严重两极分化,从而影响全局的发展。邓小平曾告诫“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单打一”,“需要综合平衡”。
  邓小平不仅注意协调速度和稳定的关系,还注重速度和效益的有机统一。他指出:“以后要求的速度、数字是扎扎实实的,没有水分的,产品要讲质量的,真正能体现我们生产的发展。如果做到这一点,其他的作风也都会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也会提高,实际得到利益多得多。”只有把发展的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才能使经济得到真正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对我们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直接的启迪作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完整地提出了“五个统筹”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特别强调了速度与效益的兼顾,明确指出:“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持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三)突出重点。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邓小平发展理论不仅特别注重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注意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他为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个路线追求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关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他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实际工作中他总是能重点突出,同时又“弹好钢琴”。邓小平始终重视中国发展的全面性,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包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经济犯罪;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既要抓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又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既强调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建设,又大胆吸收外资促进自己更快发展;既要看到反和平演变的外部环境,又强调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等等。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持续、快速、全面发展。
  (四)着眼长远。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中国发展战略时,邓小平不仅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横向的全局,而且深谋远虑,注重纵向的全局,即发展的可持续性。他的全局视域是系统而立体的,旨在中国的长足发展,而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他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他在一次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再一次指出:“我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主要是制定一个基础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由此可见,邓小平在考虑发展问题时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出发点。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其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这些思想保证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快速发展。
  而今,党和国家新的领导集体秉持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幸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这就扩展了发展视野,深化了发展内涵。发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把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融为一体,齐抓共进,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这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和外延。
  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实践中,邓小平始终牢牢抓住那些影响中国长治久安的因素,不断去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不断地去优化、壮大这些因素;他始终在创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效率公平、制度机制、全球化挑战、资源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上,不断地求发展之真,务发展之实。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构造和建设能够适应开放世界的完美内部结构;对外开放能否真正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取决于这种内部结构能否吸收和消化开放所获得的先进成果。因此,我们还要继续不断完善我们的内部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变革我们的内部结构。
  深入探究和总结邓小平发展观的全局视域所涵含的辩证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我国各项事业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