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断想13:冷看关于教育的几场争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1:51:37

2009断想13:冷看关于教育的几场论战(090423)

 

前一段时间在教育上有几场论战,很有意思。我的这个“有意思”不是有意义,而是有点可笑。
本来忍不住想加入论战的,想想没劲,遂闭嘴不言。但在自己的自留地除几下草还是可以的吧。

 

一曰废除简体字恢复繁体字。
提倡者理由“雷”人。现在复古了,改用“靁”了。别高兴,这是网络,逗你玩呢。
什么继承传统,传承艺术,有利于台海一统,云云。古代人只学文史,科举只考八股文,写一篇文章即可中榜当官成为人上人,得以天天晃着脑袋“之乎者也”的酸,哪像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文史哲数理化加外语。一个人从识字开始,这辈子要用多少精力去认识并使用老祖宗的文字啊,看得费劲,写得麻烦,这得浪费多少脑细胞,还搞不搞事业,想不想发展和创新啦。以后国力强盛老外想套近乎学咱的先进经验,对着这如天书般迷魂阵似的文字,还不落荒而逃啊。说繁体字艺术、形体,篆体才叫美,甲骨文更形体,以后改成画画,一看便知什么意思,干脆直接废除文字。促进台湾回归?迂腐的守旧者竟然还有远大理想?靠文字不革新解决政治问题?无语了。也有建议实行共存加繁体字必修或选修课程的。减负都减不下来还加压,省省吧。繁体字也不使用,只要会看就行,今后在语文课上按程度对最常用汉字的繁体在讲课时顺便标注一下一眼带过让人看了知道就行,不费劲。

 

二曰高中阶段文理分不分科。
这几乎没有讨论的必要,现在的做法是误人子弟的,但主要矛盾不在中学,在高考。
因果都没搞清楚,逻辑混乱。高考分文理,高中怎能不分,那是指挥棒,是导向,是逼迫啊。按理说,过早定专业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中小学阶段先全面接受基础性教育,到大学阶段,过一年大学适应期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和需要,选择专业深造,才是正解。只因高考分文理,高中阶段选择方向进行突击,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了。大学为什麽在录取前就分文理,说白了,是为了自己省力、方便,好管理。虽然大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普遍认为早分科不利,但却不从自己开刀拿中学教育说事。典型的倒打一耙、指鹿为马。在各种辩论中,虽然都提到是高考问题,但很少对着大学开火的。我们也许太现实太物质太重实际,现在普遍缺乏人文素养,这与重理轻文有很大关系,高中阶段和高考文理分家更是从基础上脱不了干系。看看国外的政治家和各界精英人士,多为历史、哲学、社会、法律专业人士,而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政界,学理工的居多,学人文社会的不多见。这也是一种含蓄的无意识的导向。文理分科问题要讨论,要改变,但形式上必须从高考分科改起。更重要的,是从转变观念思维做起。现在的讨论,近乎闹剧。

 

三曰外语是否应作为主要必修课。
很简单。外语很重要,但要区分对象和重点。
要害是不能有意无意的成为首要课程,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另外,现行的外语教学方法落后,效率极低,最后成为无用功,必须改革,从重书面文字转到重语言听说上来。在选择语种、课程设置、检验程度、时间安排、评价标准、专业对应上,摆正位置,合理安排。让专业关联度大、本人兴趣强烈的,能够学得精准;让专业关联一般,本人兴趣不大的,能够基本掌握。如此,适得其所,事半功倍,皆大欢喜,社会和谐。

 

现在全社会浮躁。许多应在正经讨论基础上作出重要改变的事被喧哗、偏激、招摇、自私、固执的争执弄成戏说般的活报剧,令人失去激情,难辩是非。就像一尊尊貌似威武的大炮,只知瞄准对方轰,只是为了己方取胜。媒体忙着搭戏台,只是为了提高收视吸引眼球。至于事物的本质,矛盾的焦点,问题的紧迫,解决的意义,统统靠边站,炮战热闹,表演精彩,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