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学家论董仲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8:19:18
 当代史学家论董仲舒作者:邓文华  

由于董仲舒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使他不仅成为历代思想界评论的对象,而且是当代思想界和历史学界评论的重要人物。近几年来,随着国学的宏扬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和他的学说的重要性越发清晰地突显出来。建国后,史学界对董仲舒的评论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和白寿彝先生。

范文澜说,儒家思想是西周以来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经孔子删订《六经》,聚众讲学,不仅造成了整套的思想体系,而且培养了大批儒学传播者。孔子死后,儒学地位继续上升。战国时儒墨并称显学,但儒家比墨家更占优势。秦始皇焚书坑儒,结果使儒生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汉前期朝廷与诸侯王国并立, 各派士人游说诸侯王求禄,助诸侯王反抗朝廷。汉景帝灭七国后,全国政治统一了,汉武帝在这个基础上实行学术统一。

范文澜认为,董仲舒对西汉统一事业的贡献,就在于他把战国以来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孔子的名义下、在《春秋公羊》学名义下统一起来。经董仲舒这个巨大的加工,向来被看作“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学,一变而成为“霸(黄老刑名)王(儒)道杂之”,合于汉家制度的儒学了。董仲舒的哲学基本上是《易经》阴阳学说的延伸。《易经》的阴阳学与战国以来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融合成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这样把儒学与阴阳五行家统一起来了;《易经》的阴阳学说明阴阳的基本观点是仁与义,董仲舒说阳是天之德,阴是天之刑,刑主杀,德主生,天亲阳而疏阴,重德而不重刑,这样把儒家的仁义与黄老刑名之学统一起来了;董仲舒说,天不是为民生王,而是为民立王,能利民的王,天要让他坐下去,害民的王,天要夺去他的王位,有道伐无道,是天理也是人理,这样把儒家的汤武革命、天命无常的学说与阴阳五行家的五德始终说统一起来了;墨家的本旨在于利民,董仲舒说,天使人有利和义两种生活,利(物质)养人的身体,义养人的精神,缺一不可,而义重于利,这样把儒家与墨家统一起来了;儒家孟子学派说性善,荀子学派说性恶,董仲舒说天有阴与阳,人有性与情(情欲),性有为善的端绪,但必教育而后成为善,这样把孟荀两派统一起来了。董仲舒的哲学观点是循环的不是发展的,是调和的不是斗争的;有唯物论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唯心论;有辩证法的因素,但基本上是形而上学。董仲舒的统一论是各家学说的融合体,是最适合于西汉政治上需要的一种哲学。

范文澜认为,董仲舒根据他的哲学观点,提出许多影响甚大的建议。这些建议极大部分被汉武帝采纳并得到实行。第一,大一统——董仲舒说,孔子修《春秋》,把一统当作首要的大事,因为,这是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义。现在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一统,法制屡变,臣民不知所从。请将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废绝不用,专用儒术。

第二,更化——秦行法家政治,刑罚惨刻,汉律大体沿袭秦律,路舒温《尚德缓刑书》说,“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董仲舒主张更化,就是要求以仁义代替严刑,也就是要求以儒家学说代替法家学说。他认为限田是更化的关键所在。他说,秦行商鞅法,准许民间买卖田地,富家田联成一大片,贫家连放个锥子的地方也没有。耕种富家田要纳税十分之五,穷得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猪狗之食。汉朝继承秦法,一切不变。富人贵人凭借势力,与百姓争利,百姓怎能敌得过他们!于是富贵人家奴婢多得很,牛羊多得很,田宅多得很,产业多得很,积蓄多得很,但是依然贪多无厌,一味压榨求利。百姓天天遭剥削,月月见紧缩,从小穷变成大穷。富贵人家奢侈淫佚,贫苦人家穷极愁苦,这实在是更化的时候了。董仲舒建议限田,不许豪富占田过限;释放奴婢,禁止擅杀奴婢;减轻赋税,节省徭役,让百姓的负担略微宽松些。董仲舒这个对农民充满同情心的正义性建议,后来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但专禁商贾占田,没收他们的田宅奴婢,不是董仲舒普遍限田的原意。

第三,推阴阳灾异——在落后社会里,占卜术常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汉武帝常召集各种占卜家,问某月某日可不可以娶妻,五行家说可,堪舆家说不可,建除家说不吉,丛辰家说大凶,历家说小凶,天人家说小吉,太一家说大吉。辩论纷纭,不得解决。汉武帝判断说,一切宜忌,以五行家为主。五行家得到汉武帝的尊重和信任,成为日常生活的指导者,儒家和他合流是很自然的。《春秋经》记录天变灾异,原来并不含什么迷信的意义。陆贾在汉高帝时作《新语》,说“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度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虫灾生于地。”足见战国儒者已开始推灾异。董仲舒取《春秋》所记天变灾异广泛地予以附会穿凿,使《公羊》学彻底地阴阳五行化。这在董仲舒的学说里,是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部分,儒学蒙上浓厚的迷信色彩,几乎起着宗教的作用了。但是这个迷信部分,俗儒可以用来对朝廷奉迎取宠,正直的儒生也可以用来进行谏诤,因为在专制政治的朝廷上,臣下议论朝政,是一种冒险的行为。董仲舒创阴阳五行的儒学,借天变灾异来附会经义,以此为论据,对称为天的儿子的皇帝表示异议,多少起些减轻危险性的作用(当然,天子也利用天变灾异来斥逐大臣)。自从董仲舒开出这一条路,《公羊》家以外各家的经师,都认为这是一条最合时的道路,把大量迷信成份加入到经学里,借以取得朝廷的信任。经学阴阳五行化,成为西汉今文经学的基本特点。

第四,断狱——儒家谈德治,向来与法家刑名之学对立。董仲舒据《春秋》经附会汉朝法律,决断了许多疑难大案,儒法两家合流了。西汉初萧何定法律凡九章,到汉武帝时,律和令增至359章。其中死罪律409条,凡1882目,又有死罪例13472条。法令繁多,连掌管法令的官吏也看不完。官吏按罪人贿赂的有无,任意引用一条法律作依据,判轻罪为死罪,或判死罪为轻罪。董仲舒断狱案232件,大体上从轻判决,救活了许多人命。他的判词集合成《公羊董仲舒治狱》16篇,流传久远,至东晋时还有人引用它来辩护自己的冤案。

范文澜指出,孔子以后董仲舒以前的儒学是汉人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它的特点是,(1)思想上拘泥于残余的领主制度,不能完全符合新的地主阶级的需要;(2)儒家还是各种学派中的一派,不能吸收各种学派,使之统一到儒学里来;董仲舒生在汉景帝、汉武帝时候,西汉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学术上统一的条件也已经成熟了。儒学经董仲舒的加工,摆脱了原始阶段,成为阴阳五行化的、完全适合地主阶级统治的西汉今文经学。某些汉儒把董仲舒当做孔子的继承者,因为他创造了今文经学。

范文澜说,董仲舒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创始人,是首先变朴学为西汉经学的大师。他指出,自董仲舒以下,诸儒无不附会天变灾异来反对暴政,要求德治。他们拥护封建统治,但希望有德代失德,并不拥护一姓常存。他们同情人民疾苦,但着重在劝告朝廷,并不同情农民起义。所以儒学始终是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学说,同情人民是有限度的,拥护统治阶级则是绝对的。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通史》的主编白寿彝先生说,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格神,是最尊贵的“百神之君”,天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只有人的结构能与天偶合:成人有骨366节,与一年的天数相副;大骨12节,与一年的月数相副;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董仲舒构筑“天人感应”的目的,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服务的。董仲舒认为,天是要大一统的,汉朝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在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还利用阴阳五行说来体现天的意志,他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将五行***化。董仲舒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都是来自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从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以后 ,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白寿彝说,董仲舒的认识论继承了孟子通过内省的途径,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董仲舒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由内省的途径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同时还要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在名实关系上,董仲舒认为“名”要符合天意,要符合“义”与“理”,强调的是“名”而不是“实”。董仲舒还认为,“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名”是第一性的,而“实”是第二性的。这是孔子唯心主义“名实”论的发展。董仲舒主张性三品说。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善,“斗筲之性”恶,这两者是不可改变的,而“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董仲舒认为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变为善。谁来实行教育转化呢?当然是统治阶级,是君王。这种主张更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白寿彝认为,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王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 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