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 公共外交 美国之可学与中国之可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34:37
王义桅: 公共外交 美国之可学与中国之可为2010年08月31日 17:44公共外交季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公共外交具有普适性、国家性和时代性三重本质属性。美国的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集中上述三性于一性,即美国性。美国性体现在道、理、法、术四个层面,这既有中国可学习的方面,也有不可效法的部分。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公共外交如何把国家意志和国际社会意志结合在一起,实现普适性,从而提出一整套“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核心价值观。

处于快速崛起之中而急欲提升国际形象、扭转对华偏见的中国,掀起学习和研究公共外交的热潮,并多以美国为师,是很自然的事。然而,美国的,并非世界的,更非中国的。在公共外交热盛行的当下,亟需正本清源,分析公共外交的本质,以及美国公共外交可学与不可学之处,以确立中国公共外交发展之可为与不可为。

公共外交的普适性、国家性、时代性

先说普适性。公共外交之“公共”,涵义之一就是人类社会的公共资源。因而就其手段而言,具有普适性。同时,为达到公共外交的目标——赢得国外民众的人心,须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别民众的共通情感和价值,折射出普遍人性。

再说国家性。实践表明,一国立国之道直接塑造其公共外交形态。法国以文化立国,美国以价值观立国,故法国公共外交强调语言、文化,而美国公共外交重视价值观输出。

最后说时代性。一国的软实力取决于该国多大程度上代表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多数国家的多数民意、代表人类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公共外交发达程度因而取决于一国对时代本质的把握和人类普遍意志的折射。所谓弱国无外交,基本上也适用于公共外交。弱国的公共外交主要表明“我存在”,旨在不被遗忘;次弱国家的公共外交则告诉世界“我是谁”,希望增进了解、引起注意、避免误解;强国则展示“我拥有”,一方面是引以为豪,另一方面可兹与人分享;而领导性国家则以“我行你也行”的理念引领他国人民去探索梦想、激发羡慕和追随。这一点,从上海世博会上各展馆的内容和反响,即可明了。

美国公共外交的道、理、法、术

既然公共外交有普适性、国家性、时代性,而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其公共外交便集中三性为一性,即美国性。这是美国公共外交之可学与不可学的源头。

传统中国文化认为,有四种力量境界:诸道同源之理,万法归一之道,纲举目张之法,提纲挈领之术。美国公共外交的美国性也体现在道、理、法、术各个层面。

道:美国公共外交的成功之道,在于将美国意志完美包装为人类意志和普世价值。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失误之道也在于给世人留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印象,不能很好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滥发美元是典型例子。

理:美国学者不断通过软实力、心灵政治等丰富的政治学、传播学理论建立了较完整的公共外交理论体系,深刻折射了时代矛盾。然而,软实力理论具有两大误区:一是自认为正确,故通过各种手段让对方接受、学习;二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并想方设法让人家确信这一点。这两点都具有浓重的宗教情结,因为只有上帝才会永远正确且无所不能。

法:美国公共外交也充分体现了美国内政与外交相互交织的特征。这助长了美国人的自我中心倾向,不能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是极力想去改变他人的认识和价值观。“9·11事件”后,美国人首先问的是“为什么世界憎恨美国”,因而急功近利地减少外界对美国的误解。当时负责公共外交与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夏洛特·比尔斯(Charlotte Beers)在众议院听证时称:“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整个世界对美国的观念是最大的误解……美国有必要行动起来,告知、教育和说服那些国家的民众。” 这表明,美国公共外交之“法”,仍然是俯视“他者”,通过“教育”之,以减少对“我”的误解。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美国不改变自身的霸权行为与生活方式,而试图改变他国人民对美国的观念或印象,只能是缘木求鱼。

术:美国公共外交之术,走在了时代前沿,主要有三大方式。一是统筹国内外市民社会与民间力量。除了富布赖特、汉弗莱等政府项目外,美国私人基金会发达,便于在社会层面开展公共外交。二是通过公开手段。美国多“阳谋”,少“阴谋”。三是运用公共资源。新公共外交(公共外交2.0)特别推崇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新网络手段。

美国公共外交理论之发达、资源之丰富、目标之远大,源于美国梦和美国模式的魅力。中国正在学习和赶超。然而,美国公共外交的美国性却是我们不可学的,即使学得来也不应效仿,尤其是其永远正确且无所不能以及与世界对立起来的潜意识。

中国公共外交之可为

明白美国公共外交之可学与不可学,是为了探讨中国公共外交之可为与不可为。美国公共外交的道、理、法、术,有不少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比如,将美国意志与国际社会意志相结合,追求普适性。对中国的挑战就在于,提出一整套“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核心价值观。为此应淡化核心利益,多讲核心价值;淡化民族特色,多讲国际社会;淡化民族复兴,多讲和谐世界。同时应努力追求普适性,在共同利益之上追求共享价值;隐化国家性,多以民间渠道与国际社会平等沟通和对话;把握时代性,充分发掘我公共外交的后发优势与文化优势,与时俱进地反映多数国家的多数人意志。

中国是公共外交的后来者,是美国的学生。但是,中国公共外交弱在理、法、术,而强在道。这就是中国的软实力优势。古人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中国公共外交的使命,就在于弘扬上述软实力之道,并使之现代化和普适化。

王义桅:本刊学术编辑,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代表著作有《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被神话的美国》,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