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你是否送孩子去留学》首届解放集团教育讲坛现场文字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56:10

首届解放教育讲坛受邀专家介绍

  
上海中学校长 唐盛昌  
 上海市特级校长、数学特级教师。1984年后任上海市曹杨二中副校长、校长。1989年至今任上海中学校长。1996年至2001年任“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亚太地区校长委员会”“亚太地区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现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NCCT外国人子女学校认证专家。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奖10余项。

  
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区代表 宗明亚
    演说学学士,传播学硕士学位,11年专业从事国际教育, 非赢利机构和学院教学等工作。
   高级市场经理, 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 2006-2008
   中国区代表, 澳大利亚昆士兰教育国际处,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代表处, 2003-2006
   中国收养项目专员, 美国明尼苏达儿童之家, 2000-2002
   传播学教学助理, 美国南达科它州立大学, 1998-2000
   宗明亚于2002年末回国,开始专业从事国际教育工作。因多年海外学习和生活经历,并对美,英,澳等留学国家有着丰富了解,于2008年底受聘于英国伯明翰大学,担任中国项目经理,管理该校在中国区的各项联络事务。

  
渣打银行人力资源运营总监 叶阿次
    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MBA,现任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营运总监,此前担任阿尔卡特朗讯中国区人力资源运营总监。有10多年的HR专业经验。在HR运营效率、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等方面有系统的研究和经验,除了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之年,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经管学院职业导师、上海大学MBA中心人力资源导师、南京大学商学院EDP中心客座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MBA中心顾问团成员,金桥人力资源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知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主编、编著、著作的书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中国教育的100份诊断报告》等20种30余版次。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专栏作者。        2009年被中国教育电视台、腾讯网联合评为“年度致敬之教育时评家”。
  
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官员 许珣
    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是英国提供教育机会与促进文化交流的国际机构,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开展工作,积极促进思想碰撞与知识交流,构建英国与各国人民的相互融合及信任。在北京,作为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开展工作。在上海、广州和重庆作为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开展工作。在香港被称作英国文化协会。

  
学美教育首席顾问 张恒瑞
    耶鲁硕士、资深留学专家、学美教育总裁、学美教育首席顾问。
   张恒瑞先生于1996年在台湾创立学美留学,被誉为“全球美国留学的超级知名顾问”。 2004年,学美进驻上海,现已在全国建立多家分支机构。
   2009年3月21日,上海《东方早报》专访学美总裁张恒瑞先生,并誉为“台湾留美教父”。
   2008年8月2日,CCTV4《台商故事》专访张恒瑞先生。同月,他当选为“改革开放30年中最具影响力的移民留学行业先锋人物”。
   2010年7月,张恒瑞先生再次受邀做客CCTV4《华人世界》,并被誉为一个“为梦想插上翅膀的人”。   主题:首届解放集团教育讲坛
   ——《明天  你是否送孩子去留学》
  时间:2010年11月13日(下午)

    
  主持人王治明: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首届解放集团教育讲坛。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领导和嘉宾的入席!
   在本次讲坛开始前,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他们是: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兼新闻晨报主编毛用雄;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董强。
   解放日报××董强。
   下面有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为首届解放集团教育讲坛致词!

   尹明华: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首届教育讲坛举办之际,我谨代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2005年7月初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了首届文化讲坛,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41届,引起了社会反响。在此基础上面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又推出贴近百姓生活的教育讲坛和健康讲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历来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一个家庭永恒的话题。假如我们希望经济发展,教育是持续的动力。希望社会进步,教育是康庄大道。希望后来居上,教育是唯一的阶梯。希望未来比现在更好,教育可以提供最好的帮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健康的成长,成为被社会需要和欢迎的聪明人、文明人和智慧者,这是每个家庭父母的希望,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也是媒体的一项重要使命。
   解放教育讲坛邀请国内外教育领域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和读者、代表围绕热点教育话题进行互动,分析教育现象,诠释教育观念,提供实用、有用的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思路。最后预祝本届教育讲坛圆满成功,谢谢!

   王治明:
   谢谢。今天我们讲坛的话题是《明天  你是否送孩子去留学》。现场实况通过新浪网教育频道、解放牛网进行视频直播,你也可以通过解放集团教育讲坛的新浪官方微博就具体问题和我们进行问答。在请上嘉宾之前想先做一个小小的现场调查,在座的诸位当中你们计划去留学,或者打算送孩子去留学的,请举一下手。好像还蛮多的。我想再做一下调查,在座诸位当中有自己已经去留学过经历的,请举一下手。好像不多,但是我们今天想请的第一位嘉宾,刚才她忘了举手,现在把她请来,02年就从上外附中到英国开始A—LEVEL课程的学生,她现在怎么样呢?请上董玮颖小姐。能否简单跟大家介绍这八年来是怎么经过的?
  董玮颖:
   各位同学、家长、嘉宾你们好,我叫董玮颖,我在02年,也就是17岁的时候去英国读书,我是在一个英国海边的城市,在一所学校读了两年A—LEVEL。04年考取了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通过三年的读书,我以一等的成绩毕业,进入一所英国的投资银行。一年半后,我换了另外一家公司,现在就职于一所在伦敦的投资管理公司。这就是我简单的八年留学和工作经验。

  王治明:大家知道剑桥大学不是那么容易进的,我想知道你如何被剑桥大学录取的?
  董玮颖:
   在英国考大学是可以同时申请五所大学,在你读完A—LEVEL第一年的时候填申请表,当时因为对经济这门课,非常有自主性,通过平时上课大家互相讨论,我认为比较适合我性格,我当时选择主修经济。报的时候,第一年成绩考了4个A,在英国和我有相同背景的有很多,所以面试是最重要的一关。11月、12月的时候面试,首先是两个小时的笔试,之后有两位教授分别对我进行一个小时的面试,在此之前我也做了一定的准备,看了那两位老师各自的研究方向,另外我自己对于一些经济方面比较热点的话题也做了一些准备。
   进入房间之后,老师也是直接跳过任何热身、聊天形式,直接开始问我一个学术上面的话题,他当时跟我说,告诉你有三个条件,比如说你知道A、B、C,感觉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当时桌上有一个钟,然后你知道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整个过程在一个小时之内可能解决了两个问题,当然我也有错误。考验的是你能否在当场独立思考,在他的提示下,给你一个有限信息情况下面能否发挥。也就是说考验你是否是他以后愿意教你三年的学生。另外一个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之前也不要太紧张,当时一定要镇定,我认为一定要把这作为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平时和高等学校的老师交流机会也不是很多,所以就放宽心,向他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王治明:很多留学生毕业以后从海龟变成海待,工作找不到,你毕业以后获得了很多机会。你如何在这些机会当中选择了,或者说双向选择了伦敦的投资管理公司呢?
  董玮颖:
   刚才我提到已经换过一份工作,简单介绍一下求职的经验。我在大三毕业以后先进入一家投资银行,当时也是大学刚毕业,看周围的同学好像成绩比较好的都进了比较热门的行业,我也就去了。在08年、09年的时候,经历了金融危机,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因为我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我觉得现在是时候要考虑找一个比较长期性的职业,而不是只是目前的工作。当时我也想了很久,根据我个人的兴趣,还有我认为我的专长是通过工作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各方面自己的特质,我感觉我比较适合分析性,还有做决策性、还有希望公司给我更多责任的一份工作。我就感觉投资管理是一份非常适合我当时兴趣,也适合我能力的一份工作。我的面试也是经过几轮,可能跟国内求职也是差不多,一轮一轮和将来的同事、老板面试,其中有一轮我认为是比较有意思的,作为投资管理,是股票投资,他们当时就给了我两个公司,我面对一桌人,大家讨论,是一个非常实战性的面试经过。通过那个过程,我感觉这是我想要找的工作,因为是我喜欢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他们也感觉我能够胜任。所以双向选择是比较谨慎的。

  王治明:在座观众了解你在学业和工作上面是比较成功的留学生典范。我很想知道在你留学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有没有碰到过困难?
  董玮颖:
   如果说学习上面,因为我出国读书,一共是五年,可能我感觉最难的应该是大学第一年。因为它的难度一下子比A—LEVEL提高了很多,而且在你新进入一个大学的时候突然有很多新鲜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要交很多的朋友,我发现时间也不够用,老师也完全是放手。我们除了平时讲座是一两百人一起上之外,其他的是两个星期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你通过两个星期的准备,读十几本书,写一篇论文,一个小时,一个老师对着四五个学生和你讨论。
   当时我感觉最有困难的,应该是英国政治。因为我以前没有对那方面有过任何的研究,我感觉那个书单永远读不完。大概经过半年时间,每两个星期写的论文,永远都是拿2.2、3,相当于中下的水平。我当时也挺有挫折,感觉其他读得挺好,这个摸不清楚应该怎么学。因为平时老师给你的时间相当少,有一天我写了一封邮件,也是试探性的,我问老师,为什么每次都是2.2,如果我要拿2.1,我需要做一些什么?没有想到过了两天他回了一封非常长的邮件,在word文档里面把我论文打了,把我的问题写了清楚,最后这个考试拿了2.1。很感谢那个老师。
   同时我也想告诉现场的同学,在英国读书,因为国外是比较注重小班教课,你一定要非常好的利用学校资源,还有一定要主动,虽然老师上完课就走,其实所有的自主力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和可以掌握你的学习和生活。

  王治明:谢谢董玮颖。董玮颖之所以能够那么快的适应英国A—LEVEL课程,也和她在国内基础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上海有这样一所中学,不仅培养了大批本地优秀学生,还接纳了28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掌声有请上海中学的校长唐盛昌先生。
   唐校长,您作为一个既能培养去北大、清华学校的校长,也能为哈佛、耶鲁学校培养学生的校长,您认为这一轮当中,留学潮有没有趋势?
  唐盛昌:
   十年以前的孩子,主要的成份可能是考不进大学,希望到国外有一个好的大学。五年以前有一点变化,是考得进大学,但是在国内考不进好大学,然后到国外找一所比较好的学校继续深造。最近的这些情况,除了前两份以外又加入了第三部分,那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是考得进大学,而且是有可能考得进国内的顶级大学,而且国外那些大学给了他全额的奖学金。
   从这一个角度讲,实际上对外留学的问题,反映了一个新的趋势,原来停留在国内找不到合适我的大学,我到国外。有一个大学念书,深造。现在希望有一个好的大学,适合他个性发展的大学,是这样进行选择的,这个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

  王治明:您的学生当中愿意选择国内高校的学生多还是愿意到国外去选择高校的学生多?您是怎样教育他们的?
  唐盛昌:
   怎么说呢?首先从出国的问题来说,并不是说我想出去就能出去的,需要有经济的支撑,需要其他方方面面客观的条件。当这些条件不具备的话,你即使想出去也不一定可以出去。这一个角度来说,肯定是没有办法出去,或者暂时不考虑出去的占大多数。

  王治明:在座有很多观众有出国打算,您认为希望培养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他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唐盛昌:
   这里面牵涉到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送你的孩子出去,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说你是希望,就像我刚才说的,最近出现了一个趋势性的问题,能够在国外找到一个更适合你孩子发展的,能够提高更高平台的这么一种学习的机会,是这样目标的。你可能在选择大学的时候会做一个非常精心的挑选。因为实际上国外大学的层次、分类都是非常复杂的体系。英国的、欧洲的、美国的,差距也非常大。有一些大学,说一句老实话,它的质量也就这样啦。但是也确实有一批大学质量是非常好的,能够给你非常好的平衡,得到更好的发展。
   所以我的感觉,第一个准备,要澄清自己送孩子出去,你的目标是什么?你的期望值是什么?这是第一个,这样的基础上面需要做一定的调查研究,你要分析哪些大学是你合适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哈佛,实际上哈佛大学是研究性大学,它的教育侧重点不一定在本科教学上面,它本科是不错的,但是最大的注意力是在研究生以上的教育。所以我们如果选本科的话,一定要把眼睛盯着哈佛,我个人认为这不一定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它考虑的不但有学业因素,而且还有更加复杂、更加广阔的视角,不仅是你的成绩。这是第一个准备。
   第二个准备,当然还有很多物质的准备,经济的,其他方方面面的,如果差距比较大的话,会引起很痛苦的选择。

  王治明:您讲到选择哈佛,或者哈佛招生方面的问题,正好今天第二位嘉宾是来自英国伯明瀚大学中国代表区的代表宗明亚女士,我们想请她从国外院校到中国招生的角度来谈一谈国外院校是怎样选择中国学生的?有请!
   把你们两位安排在同一个沙发上面,希望你们就中外教育话题进行一些对话。宗明亚女士你们伯明瀚大学在中国招生,想招怎样的学生呢?
  宗明亚:
   谢谢主持人、谢谢唐校长。英国伯明瀚大学是英国一所名校,在世界排名也是非常考前的,是前一百名的高校。
   我们在选择学生的时候非常注意学生的素质。我有时候出去面试学生,我希望可以直接和学生沟通。刚才我注意到今天主题是《明天  你是否送孩子去留学》,留学其实不应该是家长做的决定,留学应该是孩子自己的意识。通常我都会问学生,我说你是不是自己愿意出国?是不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爸爸妈妈说要出国,以后找一个好的工作。我非常看中是不是他主动的要求。当然对于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面掌握,还有英文的要求都是有的。
   另外,因为英国的学制和中国不一样,如果是中国的高中生完成了中国高中学业读英国本科,不可以直接读,要先读预科,我们伯明瀚大学有自己的预科,要在我们预科先读一年,因为我们本科是三年。也就是说从英国大学本科第一年开始就直接进入到专业学习领域了,必须要在预科先读一年,我们不直接接受中国高中毕业生的,因为我们认为还没有达到大学一年级的标准,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学生读一年的预科。

    王治明:不少学生感觉在中国读中学太苦了,念书太苦了,所以到国外找一个轻松一点的环境念书,或者到国外我这个水平说不定就可以被不错大学录取了?如何看待?
  宗明亚:
   的确有一些学生为了逃避国内学习压力,认为到国外比较轻松。实际上,我感觉这个留学还是要因人而宜,也要看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出国。在国外,我们会更加的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包括他兴趣爱好的培养,还有个人专长。在国内,很可能孩子受到大众的压力、择业的压力以及将来就业压力,可能必须要学很多东西是不喜欢、不愿意的。我们会更加注重他个性的培养。
   从我个人来说,如果说有一些特长的,或者说有一些偏爱的,对于一些学科有偏爱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可能出国以后会对他专业领域发展得更好。如果说孩子对于学习本身没有任何兴趣,对于任何专业也没有任何想法,我感觉这种孩子出去,在国外实际上也是不一定会得到发展。实际上国外学习压力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虽然它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看来比较开放、比较轻松,因为我们有很多讨论课,有很多的互动、交流,看上去不是像国内有很多题目要做,成天在那边写作业,但是我们有很多要求,需要学生阅读大量书籍、大量资料,要去研究很多不同方面的,和自己课题、专业相关的东西,要花很多时间、精力,同时要投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实际上在国外学习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的一件事情。

  王治明:下面问题想问两位,既然中国高中教育和国外很多院校不能直接对口,比如说高中毕业以后到英国要读A—LEVEL,唐校长,刚才我们私下交流的时候,您建议孩子不一定要在中学阶段接受教育。又听到家长观点,把孩子越早送出去越好。英国学费比较贵,也有学生选择大学毕业再到国外攻读研究生。你们认为什么时候送出去合适?
  宗明亚:
   我读完大二,在本科阶段出国的,这个时间对我个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时间。因为那个时候出国的意愿也是我自己先形成的,我回去跟我父母沟通,他们也非常支持。我觉得在那个时候,这还是应该看个人成熟成都,不一定说一定要在高中阶段,或者本科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出国,还是要看是不是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自己可以出国,可以学到一些自己想学的东西,可以找到一个比较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者说生活的方式,可以出去见识到很多自己曾经向往的东西。这没有一个固定的说一定要在什么阶段出国。这是我个人想法。
  唐盛昌:
   我的看法,这确实没有一个完全确定的答案。这里面牵涉到两方面的准备:一个是你孩子自己有没有充分的准备;第二个是你家长的充分准备。
   孩子,你到国外去,你原来熟悉的这一套就没有了,你必须独立生活,而且很多人还没有注意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孤身一人到国外,那边没有朋友,这个从生理、心理的挑战,包括孤独感是非常厉害的。这个角度讲,孩子在这方面有没有身体、心理,包括生活方方面面的准备,我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当然第二个还有孩子动力问题,好比宗老师说的,如果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希望某一个方向得到发展,有这样强动力的情况先,在很多的问题有很强的意志力口服这些,这样就比较容易渡过这个孤独、困难的阶段。
   我们也看到出去的孩子里面有很多做得很好,也有一些并不是那么成功。但是孩子向家里报告的时候,都说很好,都说成功。这个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性。这是第一方面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我们家长的思想准备。经济准备这些我就不要说了,我说的是另外一个角度。实际上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在一点上面有巨大的不一样,那就是家庭里面的关系问题,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中国,一个是我们的传统,另外一个是我们的环境。我们子女对父母有很高的赡养义务和责任,我们文化也是这样,所以实际上出现的是什么局面呢?子女跟家长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如果你的孩子是非常优秀的,你到了国外,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取得非常好的成功,他的感觉是什么呢?我的成功不主要是你家长的原因,主要是我个人奋斗的结果。他跟父母的关系处理,在西方这个社会里面,社会保障体系相当好,子女对于父母并没有非常重大、非常厉害的经济责任这些,因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好。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他的关系,可能过年过节给你打一个电话就OK了,不会像中国这样。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越早去,比如说初中阶段就去了,你的孩子很容易就接受了西方的文化,用这样的思考来考虑很多的问题,所以跟你家长的处理就会这样,我们就感觉不习惯。然后就会感觉,这个孩子送出去以后,不是我的孩子了。这是按照中国的观念,但是从他个人讲可能发展得相当不错。这有的时候,有一些情况下,会有失落感。

  王治明: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在座诸位打算留学的话,两位嘉宾的发言一定对你有帮助。有请两位嘉宾入座,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很多人都会关心我出去留学了以后,我回来了,一定能找一份好工作。很多人都会认为留学一定能够帮助您捧上一个金饭碗,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下面请的两位嘉宾,一位是渣打银行人力资源运营总监叶阿次先生;另一位是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先生。
   我想请你们两位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和教育专家的角度谈谈留学是不是能够为你的就业、为你的职业镀一层金。叶阿次先生,您是阅人无数。您感觉海龟和土鳖,就是你看这两种简历的时候是怎么看的?

  叶阿次:谢谢主持人,土鳖,是本土毕业的,简称“土鳖”。我经历过两家公司,都是外企。从我的感觉来看,统计学来看,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换句话说,有一个海外留学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因素,但不是绝对性的因素,甚至不能算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呢?跟刚刚唐校长讲的有关,唐校长说五年前、十年前出去留学的人可能是因为没有考到好的大学,或者国内无法上好的大学出去了,显然他本身出去怎么学的,并不知道。这些人回来之后是否一定满足我的需要呢?未必。另外一种很优秀的人到海外读书,但是他们没有回国。
   在我看来,海外未来的学生,似乎很多让我很失望。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学生到英国读书,原因是他们家比较有钱,他自己可能没有办法考上好的大学,三年之后拿了一个文凭回来,我问他三年怎么过的?他跟我说三年来一直跟中国的学生在一起。因为大家知道跟当地社会有比较多的交流才有社会,他跟中国学生在一起,英国都讲不利索,很难想象是怎么毕业的。
   因此我感觉出国经历带给你的可能是一个文凭,那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当中是否锻炼了你的独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等。这是我看中的。

  王治明:熊丙奇先生经常在我们报纸上面发表评论,您是不是也认为留学未必能够给就业镀一层金是一个误区呢?
  熊丙奇:
  以前老是用海龟、土鳖方式评价海外人才和本土人才,这可能在十年前存在。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整个留学规模不大,回来的人也比较少。现在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看到一个统计数据,实际上到2007年之后我们每一年的出国留学人数是15万以上,今年将近要接近30万。我们统计下来,在改革开放30年来出国留学人数总计达到140万。对于出国留学,已经不是新鲜的事,同时海外回国的人才也不是凤毛麟角了。
   留学来讲,现在有很多误区,当然这可能是站在教育研究角度看的误区。第一个是这样的,很多人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留学,勇气是可嘉的。但是另一个是不现实的,任何教育靠投入和产出,你到国外读书,包括到香港读书也是很大的费用。在香港地区读书的学生以及到国外的留学,他们压力很大的,主要是自费的学生,他必须想到一定要留在香港或者当地工作,找一个好的工作,比如说找一个投行,如果找不到怎么办?怎么交待。这是一方面,要量力而出。
   第二个方面,任何个性的人才都可以出国。很多的时候看到一些机构说都可以出国,但是不一样的,现在生活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孩子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我感觉有所欠缺。国外调查发现中国学生和国外学生相比较,一个逆势是我们自我规划能力很弱。出国之后实际上对于个性比较开朗、自主生活能力比较强,这些学生我感觉是可以出国的,而不是说任何学生都出去。
   第三个问题是什么?我们在国内读不好,上不到学,到国外读哈佛。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尤其是名牌大学对学生学习能力考核是非常严格的。这些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一点是不要怀疑的。在国内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想到国外攻占哈佛堡垒是不可能的,除非学习能力特别强。
   第四个,国外的大学都比中国大学好。这一点我经常遇到。因为什么?很多人以为是无条件支持留学,不是这样的。美国那么多大学,现在可以念出名字的学校,大家知道的就是哈佛、耶鲁希望,但其实美国有很多职业学院等等。因此我们要注意到美国教育体制不一样、定位不一样。现在在国外出国留学的这些人当中,统计下来至少一半是低端留学,就是刚才唐老师说的,国内找不到一个学校,然后留学。这些学生出去以后面临一个问题,有一些学生在国内三年都是读语言,有一些语言都没有读到。
   还有一个误区是什么地方呢?我们现在的留学规划很仓促。据我了解,现在有一些家长是这样考虑的,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我的分数没有达到二本,完了,本科上不了,现在一定要出国,是这样的。还有一个填了志愿,没有进入理想专业,孩子死活不去,怎么办呢?复习一年有危险,干脆出国了,一个月之内选择好。更重要的,家长有时候把孩子送出去之后以为就了了,终于摆脱了中国应试教育的压力,这跟中国大学是一样的,很多家长把孩子送上大学,认为对孩子教育任务已经尽到了,其实我认为大学过程当中家长参与非常重要,海外留学生也需要家长跟他写信。我们现在跟孩子的关系变成简单的分数关系、变成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家庭教育。实际上我感觉唐老师刚才讲的一点很好,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亲情沟通纽带,就是我一定要及时跟他联络。现在不用打长途电话,就用MSN。我有一个朋友他天天在网上和孩子讨论,孩子和他感情特别深。这个大家要注意,我感觉这些误区要避免,不要让我们陷入留学的一些困境之中。

  王治明:一气呵成,说了那么多。我想谈谈自己的观点,有一些人把留学作为一种投资,有一些家庭也把留学作为一种投资,希望他的投资获得巨大回报。另外一种人把留学作为一种经历,作为人生一段经历,或者我这个年龄还可以选择留学、求学。想问一下叶阿次先生,您从企业角度,认为对于个人来说,留学作为一种投资,怎么样才能变成一个最合理的、最有效的投资?
  叶阿次:
  你刚刚讲的两个观点很有意思,恰恰反映了现实中两种思潮。投资观点是谁的观点?父母观点,因为是父母掏钱的。其实我非常不赞同,因为孩子压力太大,听说有香港学生压力太大跳楼。这种投资的观点,我记得伯明瀚大学的老师也讲了,我们家长愿意让孩子留学,但是不知道孩子是否想留学。而作为一种经历,孩子需要这种经历,感觉这个专业在国外能得到更好的成长。这两个种完全不一样的思潮。后面一种更加有效。
   对于企业来讲,需要什么样的人呢?对于我来讲,这两难的困境在学生也会碰到。比如说同样的成绩,你在英国,可以选很好的大学,但是不好意思只可以选择很差的专业。相反的也是一样。这种困境永远存在的。你这个学生该怎么选择?家长观点一般是很好,你选一个很有名的大学,比如说哈佛、牛津、剑桥,感觉脸上有关。其实对于企业来讲,更关注的是看中能力。我现在在渣打,你需要遵守规则,不能有逾越半点规则之外的。其实你是哈佛来的,还是牛津来的,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关键,当然你也不能搞一个西太平洋大学这种学校,这个比较糟糕。
   在一流二流之间我认为更重要是关注你的专业,而这个观点是从学生观点来看的。也就是说刚刚熊丙奇教授讲的,你是否留学。比如我学建筑、文学、历史,有一些在国内可以学得很好,未必要到国外。但是要学某些技术类的、艺术类的,感觉国外更好一点。选择留学,从工作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是投资。从学生观点,我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我想做什么工作?而我做这个工作,这个专业哪一个地方最厉害。
   我基本上建议去留学,是比较赞成的,在能力允许、家庭条件允许下是可以去的,但是不要认为是我的护身符、敲门砖,回来以后什么公司一定要我,没有这么回事。
   而且中国学生找工作,都是父母帮他着急,我不同意这样。在国外看来家长责任就是把你送到大学就可以了,后面路怎么走是你决定的,我不能决定你的道路,这是一个。留学如果做到这一点,我感觉就很成功。

  熊丙奇:
   我一个朋友送女儿到哈佛,哈佛要求她提供父母的一封信,就是介绍父母的情况。你的两种思维我认为是可以两种统一的,有一些家长投资孩子的,如果从孩子长期投资来讲,是两者统一的,如果关心孩子长远发展,最后收获的是健康的人,这个健康的人必然获得长远回报。如果只关注简单的短期回报,进一个名牌大学,其实教育不是经济教育,是一辈子让这个孩子成才的教育。上海教育规划提了一个概念,为了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太重要了。因此父母其实送孩子出国留学,其实应该立足于为了这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不是现在进了某一个学校,解决现在某一个问题,不是这样的。也不是说这个孩子马上找到什么工作。
   因此最重要的是让这个孩子人格健康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我特别关注的,我们留学归国的人,在国外学到了人格的健康、人格的健全,独立的思想很重要。
   我跟很多五百强企业沟通,他们评价人才是六个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心理能力),这六个能力是我们自己应该追求的,一辈子送给我们的,其他的都不重要。有这个能力,不管是什么学校毕业,哪怕是中国的中职高专毕业,也一样可以顶天立地。

  王治明:对于回国留学人员比例上升,我们国内是否可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求职环境?这方面有没有一些研究呢?
  熊丙奇:
   留学归国是人才自然选择,政府不应该帮他做事,他可以创造一个环境。我感觉人才政策也好,对海归归国的人才也好,都有一个政策杠杆吸引他,不是说回来爱国,不回来不爱国。每个人,会根据自己在国外和在国内进行比较,这个里面很多人会根据自己的投入和产出,以及自己的现实状态做一个选择。
   现在来看由于出国人多,必然回来的人多,这是毫无疑问的。国外不可能有那么宽松的移民政策,出去之后必然很多人要回来的。这是一个现实。对于这个现实问题,我们现在国内的政府要做的一件事情恰恰是打破针对留学生身份的人才政策,也就是一视同仁,这对人才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不是因为你是海归就高人一等。对于人才来讲,都是人才,不要用身份来鉴定人才,要打破学历社会,建立我们的能力社会,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

  叶阿次:
   我觉得那个现象是好事,而且我认为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代表着世界未来的希望,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早上看一个报道很夸张,说十年之内中国一定会超过美国,这个有一点夸张,但这个趋势是很明显的。
   我有一个朋友很有意思,我有两个经历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是我大学的同学,凡是出国的,那个时候大学出国还不算太多,但平均来看发展水平,留在国外远不如在国内的,这是我的经历。第二点我很多同学,工作之后出去拿移民的,移民之后都回来了。为什么?在国外没有机会,几乎没有机会。全世界机会都在中国,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外商投资都到中国来,中国机会越来越多,这些海外的,出去留学的学生,我们刚刚跟唐校长交流,中国的第一代人出去不可避免的会带上中国的烙印,文化基因很典型,在国外发展很难融入主流社会,本人要获得很好的发展,除非要考虑他的下一代,希望为下一代铺路是另外的事。如果自己想成就一番事业,一定会选择回国,因为国内机会是最多的。这种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是对的,而且我也非常认同,未来一定会加大这样的现象。

  王治明:谢谢两位嘉宾,请入座。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英国和美国是大家关注的留学国家,今天非常高兴的请来了这两个国家的留学专家,他们中的一位是许珣女士,另一位是张恒瑞先生。我们想请两位从官方教育机构和资深的留学机构给在座的诸位观众一个非常实用的,非常细致的,关于英美教育的比较。先请许珣你们介绍一下,为什么选择到英国留学?
  许珣:
   特别是最近两年来可以看到到英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我这边也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官方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2009年英国边境管理局,就是我通常所说的英国签证率,可以看到非常大的增长率。2010年还没有结束,最新数据还没有出来。我们可以看到,至少有25%的增长,比起09年来看。目前大家在英国有85000多名学生,就是中国学生在英国学习不同层次的课程,差不多有6万多名学习的是高等教育课程,高等教育意思是指高等教育的本科文凭课程,或者是学位课程这一类,还有研究生。大概有四千多名是学习连续教育课程,还有一些是中学这一类,和其他的课程。总的增长率,包括具体数字来讲还是非常大的。
   既然这么多人选择到英国留学,为什么呢?这肯定是有原因的,不可能大家都很盲目的到英国。英国教育这一块有非常多的优势,比如说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英国教育质量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教育最前沿的开川鼻祖一样的,大家可以说出很多耳熟能详的大学名称。
   还有一点,英国本身从文化底蕴程度来讲也是非常吸引中国学生的。很多学生比如说在见到我们领馆工作人员,或者在论坛上面、其他地方沟通的时候都会说想到英国重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在欧洲,更多学生考虑到文化沉淀的层面,而考虑到英国,非其他的国家。
   还有一些原因,比如说英国的科研水平这方面其实也是非常高的,数据上面可以看到英国总人口占到全世界的1%,但是好的科研成果占到9%,有影响力的占到13%。这些都可以看到,英国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方面,都是非常先进的国家。2010年也看到诺贝尔奖公布了很多,英国学者这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成就。
   因为在座同学和家长比较多,我讲一些比较实际的因素。比如说在送孩子去留学的时候,可能很多家长会考虑安全、健康方面的因素。在英国,这方面是非常有优势的。英国从安全角度来讲,这是毋庸置疑的。健康角度来讲,到英国学习长期课程,这类学生可以享受医疗方面的服务,这也是比较好的优势。
   我还提到很多签证数字,从签证角度来讲我们也可以看到,从09年3月31日开始英国实现新的积分积点制,现在材料递交包括要求是非常简单的,而且这些信息也都是公开的,大家可以在网上、媒体这边得到公开信息。

  王治明:好,我们留一点时间给张恒瑞先生,他本人是耶鲁大学毕业生,您也从事多年留学美国方面的咨询,从你这边了解一线,大家为什么那么热衷于选择美国作为留学目的地,您认为到美国留学有没有什么捷径?或者有没有什么诀窍?
  张恒瑞:
   其实美国留学,经过这么几十年来,也经过好几波,好比唐校长说整个出国留学经过几波段一样的。像我们在90年代的时候,在国外读书很多人都是在国内本科毕业,拿到全额奖学金直接去读博士的。读完了博士计划肯定是在那边工作、发展,然后取得身份。这是在十几、二三十年前都是如此的。到最近的五年产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当然也是因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所以很多的学生开始选择作为自己人身的一种投资,可能他的发展方向到国内就业,有比较优势的竞争力,出国读硕士。或者发展目标,在我们接触学生当中,希望能够在美国读了硕士之后,能够在美国有兴趣的工作领域工作两年、三年到五年,取得国外的学历,并且取得了国外的经历之后再回到国内,我想这种情况直线是不是海归?我觉得这会有不同的考虑,因为你不仅只是到国外镀金拿了文凭回来,而是在国外工作职场当中已经被认可了。
   我举一个小例子,我在耶鲁毕业的时候,我们院长跟我讲了简单几句话祝福我们。我们从耶鲁毕业之后确实戴了一个某种程度上面的光环,耶鲁光环大概能确保我们三年内的前两份工作会比较顺利的,但是三年之后人家可能就不见得考虑你是不是耶鲁毕业的了,可能看的是你毕业之后三年,一份到两份工作表现如何,特别在外企非常重视一个,肯定还会有一个仔细的考核,你过去工作单位主管是如何评价你的。

  王治明:把两位安排在同一个环节不是让你们PK,也不是说英国教育好,你说美国教育好。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下英国和美国教育有一些什么不同,请两位可以互相穿插着跟大家介绍一下。
  许珣:
   我先开始吧,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我虽然是代表英国官方机构,其实对于广大在座的同学、家长来讲,在选择出国留学的时候也有多种多样选择的。我这边就介绍一下英国教育体制方面的内容。向对于大家来讲,讲到出国,这肯定是国外的国家跟中国体制进行对比的。对于英国教育来讲,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英国这个,课程之间转化是非常灵活的,如果你读其他课程都可以自由转化。
   在英国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部分是初级阶段的教育,这一段时间是从五岁到11岁,11岁到16岁是中等教育的阶段,16岁以上是延续教育的阶段,18岁以上是高等教育的阶段。大家可以看到在初期和中期,这是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对于英国来讲。这一段时间之内,其实在英国的学校里面,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教育资源还获得这样一个基础的技能。像英语、数学这类课程都是必修课,必须要在这一段时间内完成的。
   因为英国学生成年是16岁,不像中国18岁成年。16岁成年之后就可以自由选择,是读书还是马上开始工作,或者进行一些其他的选择。可能对于中国国内家长和孩子来讲比较关心的,如果我要到英国,比如说我是读中学这一块行不行?高中这一块,其实对于英国来讲是属于延续教育阶段,延续教育这个里面跟大家概念要稍微澄清一下,对于英国所谓延续教育分为两种类型,一个是学术类,一个是职业类。学术类就是大家可能非常清楚的一种课程,叫做A—LEVEL。在苏格兰稍稍有一点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类似于中国高中高级阶段的学制。其实在这个时候,对于学生来讲更多会从专业角度出发,为他今后的发展考虑、选择专业。很多学生选择科学、艺术、人文学科,这个时候已经有所分类了。到他们完成这个两年制课程之后进入英国本科学习之后,这是比较顺的升学途径。这也是刚才伯明瀚大学宗女士所说的,为什么中国学生到英国去,不能马上读大学的原因,原因就在于此。

  王治明:美国方面呢?
  张恒瑞:
   美国其实我想很多的家长和同学应该都认为美国教育制度相对国内弹性比较多,我想大家听到英国介绍之后,我们延续着说,英国这样一个制度蛮弹性的,但是美国可能比这个还要更加弹性一点。比如说在高中阶段,不用像国内分文科班、理科班,也不用像英国A—LEVEL的考试选几个科目。美国,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的时候选五门到六门课,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英文类,还有自己选择另外一门课。而在申请的时候大家可能知道考的是SAT,SAT考试也没有说考很多科目,一科是基本数学,还有是英文,考你的阅读和词汇量。所以在美国高中阶段是非常弹性的。
   这可能是大家感觉国内基础教育很扎实,但是影响国内高中阶段以前教的比较难,速度可能比较快一点,很多东西,美国学生不会,不是因为他比较笨,也不是因为他数学和理科比我们亚洲学生、中日韩学生差劲,只是因为他还没有学,那些东西是安排到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学的。进入大学之后,大家说要选专业,大家常讲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教育体制也不一样,进入加拿大大学转化专业非常的困难。
   …在美国(确认),大家所说的名表,都是不鼓励,或者不建议,甚至一些学校是不允许你选专业的,这跟大家想法有比较大的落差。希望用我大学这四年,你进我大学之后,花前两年时间,针对你有兴趣的科目做一些摸索和尝试,试过之后才知道这是我喜欢的,或者你被烫伤了,本来有兴趣的,但是没有能力。所以你会选择一个可能是你有兴趣,又有能力完成的专业进行第三年、第四年。也不是说选择一个专业就把你限制住。美国大部分名校成绩维持在前1/3、1/2的学生都是有双主修,或者有一个主修,两个辅修。
   记得两年前唐校长的学生,是上海中学非常优秀的学生到耶鲁大学,他是奥数满分金牌,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前一阵子到耶鲁跟他吃了一个饭,他说他现在除了数学之外上了非常多的文科类的课,他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这个上面。他发现,其实他是有多元兴趣和多元能力了,除了数学之外发现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很明显的例子。
   包括几年前我们的学生,华师大二附中理科班的学生到了斯坦福大学,本来他认为自己会攻读电子电器博士的,最后博士班读了一年之后他改变了,他转往经济跟金融方向。你到了美国,你未来的路,弹性空间是非常大的,看你是怎么想的,怎么打基础的。
  
  王治明:大家会问这样的问题,中国基础教育很强,特别是数理化,我的孩子如果到海外留学,我也选数理化,一定可以成功,您认为走数理化这一条路是不是留学海外的捷径?刚才您也涉及到,是否跟这部分的家长做一些解释?
  张恒瑞:
   这要看你怎么定位了。其实中国13亿人口,美国高等名校是全世界精英里面有很多人就读,数理化好不好看你和谁比。很多的学生,在国内认为数理化非常的好,很大的误区又是可能参加了交流生计划,到了美国。可能那个高中数学要求不是非常高的,他在国内打下了比较不错的基础,错觉数理化非常好。申请大学的时候也进入了一个还不错的大学,他的误区是数理化好,还有他爸爸妈妈认为理科好,最后选择理科,最后可能走向了“不归路”。
   我在耶鲁的时候,我跟这些读文科学生相比,我数学可能比他们好很多。可如果说今天去耶鲁数学专业,可能我的数学就变得不是很好。我感觉到国外之后,你不要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说亚洲人,中国学生数理都比较好。国内的好事,你很熟练,因为国内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可能你跟你的同学,数学都很好,他可能比你更好,但是考试考不过你,因为他不愿意多做题,对于题型熟悉程度没有你好,考试一紧张写不完。而到了国外,一些考试没有时间限制的,有一些是带回家写的,很多大报告是很长时间让你写的,所以考的是你会不会,到底有没有自己学有专精,自己也没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在座家长,如果你的小孩,感觉你小孩是紧张大师,考试的时候常常粗心,不要怪他,他不是粗心,只是不熟练。这个卷子回家慢慢写,是一百分的,就要认可他是一百分。他到了国外,不论美国、英国他的学习表现都会很好。如果你的小孩这份卷子花一个小时写,但是你给他十个小时写,他还是不会,我估计出国之后也不会真的突然变好。

  许珣:
   刚刚听主持人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映是为什么只有数理化,没有文科,没有其他的学科,难道我们国内只有学数理化的学生才可以出国吗?对于学习其他科目的学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获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了吗?我想不是这样的想法。
   确实从基础教育角度来讲,大家可能从熟练程度比国外好很多,但这不是你的孩子,或者在座这些同学的真正专长,也许在你不断练习当中掌握的熟练技巧。但是你的爱好、兴趣,或者说今后工作发展方向并不一定是数理化的。从就业角度来讲,我有时候会接收到一些家长的咨询,看到现在我孩子数学很好,你认为他今后做什么工作好?经济里面好像都用数学,他学经济学是不是就是很好的途径呢?但这只是从现在学生的分数、成绩上面的角度来考虑今后的发展。但这个里面是不是有这样的逻辑关系,是需要打问号的。家长往往忽略一个问题,你的孩子想法是怎样的?他喜欢的是怎样的课程?
   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举一个例子,下面举的例子大家可能会比较熟悉。很多年以前大家可能看到到英国学习,很多是学经济、金融类课程。其实很多学生这方面并不一定有这样的爱好,虽然数学很好,也很痛苦的完成了金融学课程、会计课程。但是回来之后真正让他做会计工作、金融工作,根本不喜欢,甚至不知道金融里面分很多种,这里面还有不同的分支,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些行业领域到底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你学习了这个之后对你今后这方面的工作有没有帮助?我不是说现在听上去好像很多人都在学,我也跟风这样子。
   作为一个正面例子来讲,我想在上海的家长、同学都看过中国达人秀,这个秀引到中国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在英国留学的一位,他当年在选择去英国留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多人选择金融,但他感觉自己喜欢的是媒体,传媒,他就学了。在这么多年下来,包括他在国外工作积累成就了他今天的成果,这需要铺垫。这个重点在于他没有跟风,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所以这也是希望在座家长可以好好思考一下的。

  王治明: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今天的讲坛和以往讲坛有一点小小不一样,我们是用对话的形式。所以今天我们也留了很多时间给在座的记者、观众,你们也可以像我这样提出你们的问题,我们这里六位嘉宾非常愿意用他们的经验、用他们的知识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用掌声再次请上其余四位嘉宾。
   时间有限,先把时间留给在座的媒体,请在座媒体发问。

  记者:各位嘉宾下午好,我是来自新闻晨报的记者陈杰,我发现眼下有不少孩子年纪很小就出国留学了,可是在国外一切是由父母在国内遥控指挥的。现在有一个直升机父母的说法。我个人在想,如何能够既做到让孩子在国外个性自由的发展,又不像唐校长说的,这是否是我的孩子。家长在孩子的留学生活当中有怎样的参与度?如何把握这个度?谢谢!
  唐盛昌: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家长对于孩子,因为他刚才有一个定语是非常小的孩子,可能是小学、初中阶段,是这个意思吗?

  记者:中小学。
  唐盛昌:
  实际上在这里我个人的感觉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孩子的思想成熟情况。因为高中阶段,按照我的感觉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逐步定型的时期,是他的人格特征逐步定型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如果说没有非常有利的一种帮助、支持和导向,会长成怎么样,这个是很难说的。但是并不是说家长都要遥控,没有这个意思。在他这个环境下面,比如说在英国环境下面跟在美国环境下面,实际上还是有很大不一样的。这个角度,一个是思维的成长和人格成长。
   第二个是心理的成长问题。因为一个孩子在外面,他如果说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面都得不到朋友、师长,或者跟他有关系亲近人的指点、引导,这个里面也存在着多种变化的可能性。所以实际上,由于这三个方面,思维、人格跟心理,当然还有学业,这些方面变化以后,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指导,我的感觉,完全取决于孩子自身,你冒的风险是不小的,是有风险的。
   但是说句老实话,根据我的了解,很多资料说明这个问题,“直升机”的情况,收效也不一定大,老实说“将在外,军命有所不授”。在这个问题上面,孩子越小,家长把他送出去,这个方面的考虑应该周全一些,不一定是你自己,但是要有一定的力量对他进行咨询、帮助。真正的直升机,我看用得不好是遥控不了的。谢谢!

  王治明:下一个问题。

  记者:各位嘉宾好,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许女士,最近看到一条新闻,近期英国学费涨得很厉害,政府消减了对学校的开支。我们知道英国一直以来相比较东亚国家来讲,它的留学学费和各方面生活费都是蛮贵的,官方角度来讲,您感觉这个对国内学生留学会产生一些样的影响?影响到底有多大?
  许珣:
   谢谢你的提问,在座各位家长、同学都已经看到过类似英国学费涨价的新闻,我也想跟大家澄清一下。英国政府的削减方面,包括学费上涨,更多是针对英国本国学生和欧盟学生定的。英国本国学生、欧盟学生以前上学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支出由政府补贴的,但是现在这部分会有所涨价,最高会涨到九千,这跟我们在座各位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到国外学习是国际学生。对于国际学生来讲,不管中国还是美国,还是西班牙其他的多少,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每年费用,学费涨幅都是比较小的、固定的份额,比如说5%,或者到10%的范围,所以不会有太大增长的。特别对于目前来讲,英镑和人民币汇率目前是比较合算的时期,从出国留学角度讲,现在可能是去英国留学的最佳时间。谢谢!

  王治明:我补充问一下美国学费,张先生能否回答一下目前美国学费有没有一些信息?
  张恒瑞:
   美国学费,每年都会有大概5%到7%的涨幅,这是过去十多年来一直都这样,没有特别高的涨幅。对于奖学金的部分,对于大部分的要去美国留学的学生来说影响不大。影响大的是读博士,美国,不管是政府,或大型企业,目前财政情况不是很好,所以不是有很大的余力支持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减少的情况下面,这些教授经费不足、实验室经费不足,招收博士生的名额就会减少。要拿到全额奖学金到美国读博士,这个难度是比较高的。在未来三年之内可能是类似的情况。

  提问:我们都有这样的认识,特别是英美中高端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宽进严出,有没有官方或者权威的数字知道我们中国学生的毕业率?谢谢。我想了解在国外他们的实际情况,真正毕业的情况。

  王治明:不知两位嘉宾有没有统计数据?

  许珣:我回答一下英国方面的问题,从你这个问题延伸去,大家考虑出去留学的时候要搜集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英国来讲,我们英国有官方信息公布给大家的,而且这个信息不是泛泛的,有详细的教你怎么做选择,以及公开的数据。
   刚刚您谈到毕业率问题,可以查英国各个网站,比如说第一个是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还有一个是大学学生信息网,这个网上,在这个学校里面有多少学生,国际学生有多少、毕业率怎么样、就业率怎么样,都会有一个明确数字显示出来。我这边打一个小广告,英国领事馆教育处在中国一共有四个办公室,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我们一般都会向公众发布这样的一个留学英国简介的册子,UK带一个圈的图形就知道是我们这个机构颁发出来的,我们会告诉大家哪里可以找到这些信息,只要你会读英文就可以看懂。看不懂英文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官方网站是中文的,可以看。

  王治明:美国方面呢?

  张恒瑞:美国方面没有完全针对中国学生的数据,针对整体美国学校大一读完之后大二返校报到率,还有每一个学校四年毕业率,还有六年内的毕业率,这些数据都是在大家经常看的美国新闻,世界报道上面可以看到的。只是大家没有看后面的报道率。作为美国家庭,他们都会看的。
   可以跟大家说的,排名越靠前的学校,它一年之后的返校率和四年之后毕业率都是比较高的。这也表示这样的学生当时选进去,高中阶段学习精神和太细是比较好的,比较有坚持力。就中国学生来说,还是回归到理科、文科部分,就我个人听到的,还有跟学校这边经常接触、交流得到的信息,大部分学生如果读文科,基本上不至于说是不能毕业的。因为我想在座家长和同学都知道,文科的东西相对来说在本科阶段还是比较容易临时抱佛脚的,而理科的部分,因为在美国非常的重实验,很多同学确实因为没有兴趣或者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实验报告交不出来,或者期末报告交不出来,或者开学前面1/3阶段因为学校活动比较多,可能有一些错误认知说要尽量融入美国人的社交圈,可能有这样的错误认知。在学业没有适应之前就花了蛮多时间想跟美国学生融成一片,参加很多活动。导致开学前面1/3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到后面只有退休之外,可能这门课就废了。

  宗明亚:
  我自己在美国留学,现在是伯明瀚大学中国区代表,刚刚观众提的问题英美学校是宽进严出,也不完全是这样。伯明瀚大学入学要求实际上也并不是特别的宽松,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够收入我们学校。通常也有一定的保证,就是能够进入到我们的课程当中的学生,我们尽量保证他顺利毕业的。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是有标准的。
   美国的宽进严出,很多学校也可以,因为我自己在美国读书,我知道,美国会给很多学生机会,如果你愿意学习可以进入到大学。好比刚才一位嘉宾说的,在美国如果前面的时间没有好好学习,可以通过后面的时间进行补救,有一些课程还是可以把学分积累上去了,最后基点可能不是特别高,但是还是可以毕业的。无论是英美哪一个学校,只要是大学对学生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说所有学生都可以进入到大学学习的,都有考核的。
   刚刚您问统计数据,在我们伯明瀚大学,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学生有一个比例,但是对于国际学生有统计的,也在我们网站上面。我自己了解过,中国学生进入到我们学校学生是百分之百都毕业的。

  记者:新浪网教育频道的编辑,首先非常感谢主持人给我这个机会,在我们活动当中新浪网也在做直播,微博上面也有网游讨论这个话题。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唐校长,这也是很多网友非常关注的话题。这两年过程当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放弃国内中考和高考选择到国外出国留学。对于这部分的家长和同学,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因为一方面既要参加中考、高考,又要参加国外的SAT考试,或者语言类的考试。您认为他们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准备?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讲分别应该做好怎样的计划?应该如何去做?谢谢!
  唐盛昌:
  对于这部分学生,我的建议是这样,如果说两个都要做,这可能只是非常优秀、非常顶尖的学生办到的。一般水平的学生,又要申请美国的大学,或者英国的大学,又要参加高考,实际上是受不了的。因为你国内的高考,说老实话,现在这个竞争也是非常的激烈,你必须全力以赴。而SAT的考试,因为现在所有的,美国、英国比较好一点的大学都有一定的门槛,你的托福成绩,你的SAT成绩,SAT在国内还不能考,中国本地学生还要到香港,或者到新加坡等等其他地方考,花在这方面的时间是非常多的。要两头兼顾,有可能是驼子跌跟头,两个都靠不住。
   第二个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比如说申请国外大学,准备的时间可能高二下就要做了,高二下不做,你根本时间就来不及。基本上在高三这一年,下半年年底的时候接受材料已经差了,然后到第二年一开春就会有一些预先录取的,都是比较早的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可能准备的时间要比我们国内做这个更早一点。

  王治明:谢谢。请中间这位。

  提问:
   今天听讲座,你们可能认同下面观点,如果一个同学足够优秀、足够有目的性,身形出国留学是划算的,虽然花很多留学费用,但是将来工作上面报酬是可以弥补这一切的。如果我刚才结论是你们认同的,在这里有大学代表、高中代表、银行代表、留学机构代表,你们四方有没有考虑过设计这样一种模式,既能够让优秀高中生,给他们经济能力使得他们出国,同时使得你们获得优秀人才,银行获利,留学机构也获利,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叶阿次:
   我简单回答一下。我想先回应一下晨报记者的问题,这个现象很明显,很多家长把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出去,我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我对中国的教育坦率的讲也不是很认同,相信很多家长感觉国内教育太僵化了,因为国内考的,刚刚有一位先生说的,考你熟练工能力,一个字写20遍,非常有意思的,这个考察能力跟国外考察能力不一样。
   典型的例子,我的一个同事送到国际学校读书,一周下来学了五个单词,第二个星期考试只对了一个。这个结果老师跟他家长打电话,恭喜他,说你儿子很厉害,写对了一个。而我儿子在国内读小学一年级,考了80多分,是倒数第几名。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痛苦,我可以给家长一个建议,没有必要那么小就送到国外。刚刚唐校长讲得很好,那么小出去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心智没有成熟的时候,离开父母,对于他未来发展未必是好事。初中没有毕业就出去,八年以后回来,他跟我说中间非常痛苦的,如果当中任何一步走错就是不归路了。
   刚刚一位先生说很优秀的学生,如果想出去,我们四方有没有这样的模式?坦率的讲,英雄不问出处,土鳖也会做得很好的。你也不必要认为国内学校就一定很差的,真的优秀的人在哪都会优秀,金子总会发光的,不管在哪里。谢谢!

  王治明:下一个问题。

  提问:我的问题是延续着刚刚再前面一位家长的问题,刚刚校长已经解答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可没有办法做到两头兼顾,必须舍弃一个。下面一个问题可能是针对许珣女士。跟签证有关,假如后面有一个学生说放弃学校高考,大部分时间放在跟出国各种准备上面,签证上面是不是存在一个签证的风险?比如说要读A—LEVEL也好,或者本科也好,什么工作都做了。但是到时候会不会有这个,我们说排除家庭特殊原因,是否有配额、名额关系,这个时候做了所有准备、家长也做了所有准备,最后拒签,这个不能说对他一生都造成翻不来身,但至少是一个很大的挫折。这是很实际的问题。
  许珣:
   我想澄清的,在签证上面是没有配额一说的。对于英国来讲,如果大家了解过留学的经历可能会看到很多年以前英国留学要准备很多材料,甚至要把家里房产证,有没有车,父母工资单、税单做起来,要交很多材料。现在其实签证自从进入到积分积点制以后,是非常明了的事情。比如说现在决定到英国学习了,而且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就是要学习的。比如说是不是已经向英国学校递出了入学申请呢?英国学校是不是给到你一个录取通知书了?如果是的话,就不需要太多担心签证会不会有问题。
   我可以跟大家说一下签证率,英国签证率在全国是92%,华东地区还要更高,按照以往经历差不多95%、96%。你华东地区根本无需要担心。积分积点制把材料简化,要求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还有一个是透明化。它的目的是为了打击那些假借着读书名义的学生要工作的,打击的是这部分人。真正到英国学习根本不需要担心。
   积分积点制(音)一共是40分,这跟大家平时在外面刷卡积分不太一样。40分分为两个部分,30分和10分。30分,如果确定到英国留学,也成功的拿到了留学学校给你无条件的录取书,会给你一个××确认号,只要有这个号码可以确信,开始填写你的签证申请表格了。10分是你的资金证明,现在英国签证这一部分要求非常简单,只需要存款存够28天,如果在英国学习一年,只需要一年,如果学习两年、三年,比如说读A—LEVEL、本科,可能需要两年、三年,甚至更多时间,也不要紧。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低的要求,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究竟怎么做了。
   还有如果实在不清楚究竟怎么样才能看到这些签证要求,建议您上英国边境管理局的网站,那是英文的。如果感觉看中文更方便,百度、谷歌搜一下,用签证申请中心的网站,它的网站是有中文的,可以具体看一下。

    提问: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这几年移民,包括留学这么多,单单是为了留学吗?深层次的是为了干什么?海归,有多少人回来了?是不是优秀的都留在外面了?再一个问题,是不是优秀的人都出去只要经济条件允许,这里面是不是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政府要不要考虑?有没有民主方面的原因?有没有制度的原因?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更公平、更有机会呢?留学背后应该引起什么思考?是不是建议我们,有能力留学的,学习中等以上都出去呢?至少应该有一个学习的机会吧。谢谢,当然有一些东西也可以私下探讨。

  熊丙奇:
   我谈一方面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你也知道很复杂的问题就不讲了,讲一些比较知道的问题。关于你的这个问题,其实大家自己都很清楚,我们现在为什么出现低龄留学,高中生留学。其实我感觉这里面可以反映出公众对现在教育和教育制度的失望,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大家提不是说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成才留学,而是孩子不要成为一个废人留学。
   我们现在孩子很多时候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个性、兴趣都被扼杀,一些学校是注意的,更多学校在高压之下,这不是学业负担,是精神的压力,这个压力是极重的。我知道现在很多的孩子是晚上要喝咖啡做作业到十二点,早上五点就起来。现在很多家长想逃离中国的教育制度。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方面中国的大学也令人失望,但是迄今为止拿不出真正好的学校供我们选择。我们选择国外大学可以选择国外大学,其实以前有过一个试验,香港大学到内地招生,内地大学生到香港大学了。后来为了防治(音)竞争,教育部又有一些要求。因此扼杀了这种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出国留学越多越好,会反过来刺激中国的教育。
   因此我们不要太关注目前说有很多人出国,我知道如果越来越多学生出国,中国的大学开始招不到学生,甚至一本院校,武汉大学有60几个学生放弃了录取报到,这个情况越来越出现了。现在在高考过程当中放弃国内高考的也有很多学生。因此这是我们应该从留学过程当中看到的给我们带来竞争的机会,这是我们整个教育发展的契机。当然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是一回事,但是希望能够触动我们一些。

    王治明:有一个小朋友,是小记者团的吗?我们把这个话筒交给小朋友。

    提问:我是新闻晨报的,我想请问叶阿次先生。想培养创造力我要出国吗?该找怎样的学校?
  叶阿次:
   这个问题很有挑战。很有意思的问题,他很想培养自己的创造力,该不该出国,我有一个观点,我感觉我们留学生太少了,而移民太多,不是太少。这个现象很严重。现在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留学,虽然本身认为留学经历对我们企业来讲是否是一个必要充分条件,我们说不是。但是并不是说,留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一符合你的兴趣发展,第二可以支撑你的经济条件。中国教育体制很成功吗?谈不上。太失败吗?也谈不上太失败。在五年前有一次机会到法国工作,老板没有让我去,当时理由很简单,说为什么出去?我说海外经历对我很重要,第二口语可以练得很好。结果我老板跟我说,经历不重要,因为水平在那,说很多海归变成海待。第二说口语已经不错了。当时我们总部在法国,他说法国人很不愿意讲英语,就算英语口音很重,会把你口音带坏的,这是玩笑话。
   这个朋友说想培养创造力,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国学校没有创造力,这个话也不对。单单说创造力哪里培养更好一点,这个还不够细,你应该再深刻的问一下,想培养什么创造力,做什么样的工作。比如说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很好,想有所作为的话,那个地方是我想去的,OK,是你想去的。如果我想另外的创造力,那么国内也有一些学校。
   单纯来讲为了培养创造力该不该出去,这个问题应该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能力,那个能力如果国内没有,我非常赞成你出去。如果有,我的经济人也不是那么允许的话,也不要砸锅卖铁,那样会得不偿失的。

    王治明:这一次实况是通过新浪网教育频道、解放牛网进行现场直播的,我们也通过解放集团教育讲坛的新浪微博进行直播,虽然很多网友不在现场,但是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提问:有很多网友通过解放集团教育讲坛官方微博进行提问,有一个网友说是高二的学生,学习不错,很想留学,今天学校给我发了留学广告,我想请问一下留学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人生道路?
   还有一个问题是给嘉宾熊丙奇先生,说留学是高端的学习方式,但是据我所知相当一部分留学生生活散漫,像脱缰的马,请问问题的根源在哪?
  熊丙奇:
   这个同学定位就有问题,本身现在出现了高端留学和低端留学。刚才他说的状态有可能跟现在所认为的垃圾留学,出去门槛很低,到那边是放养,很长一段时间学习语言,最后没有任何的收获。到了最后拿不到文凭,最后想办法进行交易,包括出钱忽悠老师,获得很好的考试成绩。去年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也有类似西太平洋这样的丑闻。
   首先要对留学高端学习进行很好的定位,不要分门别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每一个人选择留学的时候分析,刚才我讲的几个误区,最后落实到怎么分析,分析自己的家庭因素、经济条件、自己个性因素是不是适合在国外过一个自主生活,第三个是分析,各方面的信息,贵方学校可以提供什么教学机制。不同教育体制下面观察教育问题会出现偏差,必须了解那个地方真实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怎么样,千万不要受到一些误导。我之前有一些受到误导而出现错误的选择。再一个是做一个长远的规划,我究竟想干什么,想获得什么能力。很多时候谈创新教育,从高层到学校,天天谈创新,最后不知道什么是创新。我们谈素质教育,是不是有素质教育,是不是有了素质就是素质,没有素质就不是素质。类似的情况要做长远的自我冷静规划,规划好之后才可以做自我选择,千万不要做简单概念的偏颇。
   比如说提到国外的宽进严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再看看美国大学的学习,远远比中国的任一大学都累。我们现在是这样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特别痛苦,到了大学里面全部放羊。真正的在大学阶段,而大学阶段我们没有好好的把握,所以我们还是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结合自己的情况做一个理性的分析才能很好的把握这个机会。千万不要有一些误区,陷入一些陷井,这样即便是你走了一个美国好大学,最终只是有这个光环,但是没有能力和素质。

    唐盛昌:
   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出去留学以后到底情况怎么样。就这个问题,我在美国、英国,很多国家我问过。孩子留学以后,他将来的发展情况怎么样。我告诉他们一个比例,我的感觉是这样的,“181”中间大,两头小,真正成功的也就是10%,非常失败的,也不过10%,大部分就是中间状态。我的感觉,老百姓还是老百姓,中国的老百姓到美国去,依然是老百姓,你不要以为到了美国就成为精英了,没有那个道理。真正要从老百姓到精英的,有,不多,这条路是存在的,但是这个是否就一定在你的身上,非常大的问号。这是第一个看法。
   第二个看法,牵涉到对整个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评价问题,因为这些都是比较关键的、大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教育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包括相当大的一批孩子要出去,也在某种程度上面反映了对中国现行的有些教育不够满意和不满意,这是现实。我可以这么说,我还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这个高中是非常特殊的,一块中国学生在做中国的课程,还有一块是境外学生,完全做的是国外的课程,地地道道国外课程,而且是全英语教学的,考试也是参加国外的考试。所以我应该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我的感觉是,不要把中国的教育说得一无是处,有很多很好的地方。第二中国教育现在正在改变。说老实话,很多学校正在往中国现在教育不够的,缺点的地方在进行弥补、反思,新的改革。比如说创造力培养的问题,我也可以这么说,我说的都是事实,高二的学生,有同学可以在SCI(音)上面发表文章,你敢说他没有创造力。刚刚那位朋友说的一位,是在我学校毕业的,在耶鲁,拿了一个非常高的奖。你说他没有创造力?主要的基础就是我们上海学校打的。
   数学竞赛全世界唯一一个满分就在我们这里,天才级的孩子。凭什么说我们完全一无是处,没有那个道理。
   美国的教育也有非常多的、非常好的地方。我也可以跟大家说,08年的时候还是哪一年,我跟美国教育部讨论过这个问题,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讨论过程当中美国所有的专家都提出了一个看法,对于它的基础教育不够满意。我就问了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世界上面科技发达的国家,这样一个不够满意的基础教育怎么支撑,从人才角度、各个方面支撑你科技上面先进的国家,很长时间他们围绕这个讨论。比较多的共识是什么?美国高等教育做得是相当的棒。所以要看到一条,在美国的基础教育当中,有很好很好的学校,也有很一般很一般的学校,甚至是按照中国的标准很差的学校。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不要以为美国的学生都是很轻松的。我到每一个国家,可能说是最顶级的学校,我不问他们的校长,我问他们的学生,随机的,问了不知道多少学生,都是顶级的,这个国家最好的,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的等等。我告诉大家,没有一个学生跟我说我晚上十点会去睡觉的。他们晚上,这些孩子睡觉时间也不过就是五个、六个,几个小时,你不要以为他们是最轻松的。哪些孩子轻松?一般学校里面的孩子非常轻松,没有什么负担。但是你问他们,问这些孩子,是不是感到压力很重、负担很重?不是这个情况。因为负担的问题跟兴趣、主观感受是有关的。我喜欢这件事情,我搞十个小时都不感觉累,我不喜欢这个搞一个小时都不愿意做。是不是这样?这些孩子大部分对他学的东西非常有兴趣,学习时间很长。
   所以我不能说美国的、英国的这些最好的学校,我跟你说真正在科学领域,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能够达到很高的高度,不努力、不认真、不花功夫怎么可能。所以我的感觉,我感到在这一点上面,我们只强调了他们的灵魂,而没有看到他们勤奋的一面,当然不是全体学生,是很少一部分学生。谢谢大家。

  王治明:由于时间关系,问答环节就到这里结束了。
   我作为一个非专业的主持人,也曾经做过几年留学新闻,我在这里想以我自己的体会结束这一次解放集团教育讲坛的话题。我感觉留学这件事情起先可能是一个目标,然后变成一个过程,最后成为一种经历。我感觉你可以把留学作为一种投资,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消费。我感觉留学其实是人生当中的一个选择,可以选择它,也可以不选择它,决定权在自己。而我们解放集团教育讲坛是建立一个平台,贴近大家的平台。我们请来这些专家就是让你获得更加全面、更加权威、更加公正的信息,在这个基础上面帮助你更好、更正确的决定。这样我们办讲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最后祝学习进步、工作顺利、生活如意。
   下面我宣布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一届教育讲坛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