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要义是共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7:35
近来,“包容性增长”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一些新闻事件、新闻现场也不时给人们带来有关“包容”的讯息和体验。   在陕西延安,政府致力于让农村居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在江苏昆山,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一样,享有接受教育、退休待遇、医疗服务等权利,因此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在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馆展示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竹屋”,其精美舒适程度令观众赞叹不已。这些新闻的背后,挺立着一座座颇具包容胸怀的城市,它们蕴含着相似的发展密码:共享。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使我们对“包容”有了更新的理解。  海纳百川,是一种包容;一视同仁,是一种包容;人人共享,也是一种包容。“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量的容纳,更是质的提升。提倡包容性,并不是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择手段,而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平正义的方式,让发展的成果普惠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并由此构筑新的发展基础。简言之,“包容”的要义是共享。  在一个发展不平衡、利益格局多元化的社会,提倡包容和共享,并非要泯灭一切差别,回到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老路上去,也不是屈从于贫富分化、特权垄断等不良现象,因为这两者都会抑制发展活力,引发社会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在公民共同体的任何部分出现绝对的贫困和富庶,都会引发祸乱。有包容性的共享,就是要在正视合理差异的基础上,开辟一条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的新路,为人们创造平等发展的环境、公平竞技的舞台。简言之,共享的基础在公平。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真才实学者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而不是让“官二代”、“富二代”们轻易地高居录取名单前列,才会英才辈出;让教育、医疗等的优质资源服务更多人,而不是让少数人凭借财富、权力等优势垄断享受,才会皆大欢喜;让普通劳动者从收入分配中得到更多“甜头”,而不是让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才会和谐稳定。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历程。要包容,就应消除“排斥”;要共享,就应走出独享。比如,社科院等多家研究机构的报告指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伪城镇化”现象,许多农民工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计算为城市人口,但并不能同等享受到城市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无法等同于一般城市居民。而横亘在“伪城镇化”面前的,是各种现实的壁垒:户籍制度、高昂“借读费”、社保转续难、无缘保障房,等等。  这从反面启示我们,“包容”、“共享”不仅是一种胸怀和愿景,更是纷繁复杂的现实课题。这需要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更需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还需稳妥把握发展与稳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避免陷入“两难”困境,其中有“成长的烦恼”,更有“长大的烦恼”。也正因此,小平同志曾清醒地指出,“富裕起来怎样分配”,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古人云:“德莫高于博爱人,政莫高于博利人。”陕西神木免费医疗、吴起免费教育等惠政广受赞誉,就在于其以发展成果“博爱人”、“博利人”。而一些野蛮拆迁行为备受批评,也因其错乱了利益分配,导致“不爱人”、“不利人”。江西宜黄县委书记在自焚事件发生后,作出“一定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的反思。褒贬不息,镜鉴犹在,无时无刻不在发出警醒:执政者的正确支点应该是也只能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