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43:00
0
转变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
——关于高效课堂的思考
山东省淄博第四中学  孙启禄
摘要: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学校和教师都在学重视研究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方案的过程中,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使学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展的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打造高效课堂活动就是在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一项尝试。在这项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许多现象,引起了我们对如何理解高效课堂,如何认识课堂教学改革与高考的关系,如何评价教师的一堂课,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应该如何定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如何进行等问题的一些思考。本文试图就笔者对以上问题的一些浅薄的认识和思考与广大同仁进行商讨。
关键词:新课程  新课程方案  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教师  学生 课堂角色  教学设计  学案  学案导学
2004年秋季,山东省开始实施国家新课程改革方案。为了扭转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全省各地学校普遍存在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利用节假日补课,国家课程开设不全或随意增减课时的局面,从2007年春节前开始,山东省政府、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行动,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省教育厅下发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从办学方向、校务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评价管理、财务管理等八个方面做出了40条具体规定,要求各个学校必须严格执行。一方面各门学科的课时要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各科的课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并没有减少。在此情况下,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为各个学校在转变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制定学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的基本途径,优化教学过程,创设高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经之路。
在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我校以课堂教学“八看”(一看教学目标是不是落实了“三维”要求;二看教学程序是不是实现了“先学后教”;三看课堂上是不是由“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四看教师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变成了“导演”;五看学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观众”真正变成了“主角”;六看教学手段是不是实现了现代化;七看教学过程是不是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八看课堂教学效果是不是实现了“堂堂清”)为目标,基本形成学案引领、先学后教、共同探究、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改革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上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现象仍有一定比例,导致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没得到真正落实,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等。鉴于此,学校围绕完善“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开展了打造高效课堂活动。
在此项活动中,通过听评课我们发现教师们对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如何评价一堂课是否高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等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和困惑,在此,谈一谈对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如何理解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协同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以教论教,评价一堂课的效率高低也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在这种理念下所谓“高效”就是一节课上老师处理了多少问题,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课堂容量有多大等等,而教学的效果如何很难说得清楚。也就是说教师讲的问题多少,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及完成教学任务多少,课堂容量的大小等是评价一节课的效率高低的标准。这种教学理念对教师的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关注较少。对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评价是关注老师讲的是否“高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讲述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头脑当中还是存在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老师的任务就是讲,不讲不放心的习惯心理。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而是取决于学生。所以,教学创新要更多关注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后,学生发生的变化。现在所说的“高效”应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的高效,而不是老师讲的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应该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解决更多的问题,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最大程度的提升。也就是说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效率高低要看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二、正确理解和处理课堂教学改革与高考升学率是关系
目前高考升学率是一个高中教学中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担心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会影响到高考升学率是许多教师不愿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因。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课堂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改变原来那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高考升学率的目的。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为了课堂改革而改革,或者是把课堂改革当作是表演,甚至有的老师把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是矛盾的,对立的。所以对这次打造高效课堂活动存在一种否定、消极和抵触态度,认为只有满堂灌才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课堂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如何定位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原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就好像是一个演员,学生的角色就像是观众。老师的课堂教学就好像是一个演员按照课前准备好的台词在讲台上表演的独角戏,台下的观众(我们的学生)只是被动地观看,演员演什么观众就得看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取决于台上的演员的表演水平和表演的效果。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就经常出现学生睡觉、走神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弥补课堂学习效率的不足,所以就靠课下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来完成。
要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状态只有靠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改变老师、学生的角色定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该在课堂上让我们的老师应该由演员成为导演,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学生的行为是由教师控制的,演员的表演水平是取决于导演,如何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完成学习活动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上老师的任务应该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指导学生合作交流,调控课堂的节奏,把握课堂的方向,对学生自己完成有困难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学生的任务则应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相互交流课前自学预习的成果,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小组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调动下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即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教师除了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外,还要指导学生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展示学习成果和进行小组合作时把自身的角色错位到旧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角色。
四、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对于学生的课堂展示老师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老师简单地理解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是由学生的讲代替了老师的讲,简单地认为老师不讲了,是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在走形式。认为许多问题老师都没有讲,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实际上这部分老师没有认识到这种变化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评价一堂课效率高低,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标准是什么。对课堂教学的传统评价多把目光集中在老师身上。看老师的导言设计,看老师的讲授、提问,看老师的教学流程,看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组织能力等待,而学生的表现则常常被忽视。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教与学的模式也要发生相应改变,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理念也要转变,要从关注教师教的过程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来说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应从重点关注老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几种状态作为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听评课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几种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观察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有经验的老师从不把学生看作容器,而是看作期待点燃的火把。在前面进行的示范课中,许多老师都意识到课堂上不能再一味地包办代替,不能再唱独角戏了,要想法为学生的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可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有些课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教学活动设计有温度、无深度,学生思维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学生人云亦云,缺少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生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老师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评价一节课时要关注老师能否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我们说,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就要从学生参与的时间的广度,教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多少等方面来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只有学生广泛、深入、高质量参与的课堂教学过程才有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
关注学生的课堂合作与课堂竞争。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行为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体系,是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竞争行为,是指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展开的一种较量,可分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竞争。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帮助,互相学习,而课堂教学中的竞争可以激起学生好胜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竞争,引导学生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既竞争又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具有很好促进作用。因此,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合作与竞争的组织水平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二)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或为活动而活动以及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些都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一节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育的三维目标,强调课堂教学目标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评价一节课时,要关注老师能否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既要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对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三)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评价课程与管理、教学与学习、质量与水平高低优劣的根本性标准。在新课程中,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改变不但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角色定位等方面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且在教学方法策略上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老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需要重点关注老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是否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五、完善教学过程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许多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等同于课堂教学,教师的备课也往往只是在课前按照教材和大纲要求和事先的预测来准备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教学设计好坏的基本标准也就是看它是否高效而精确地实现了既定的课程设计目标。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强调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同时强调既然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就应该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既有课前的预设性也有教学过程中生成性。
(一)课前教学设计
学案式导学模式要求,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是教师的预设性的备课,即教学的教案编写;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课前准备的指导,即学生学案的制定。就是以教案形式体现的教师备课和以学案形式体现的学生预习。以往的教学过程往往忽视了课前对学生指导,因此,要实现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以往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环节的前置,即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学环节前置包括老师备课环节的前置和学生学习环节的前置。老师的备课不再只是准备课上讲什么,怎么讲,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如何指导学生课堂中的自主学习。这两项任务的一个很好的共同载体就是学案。学案的编写是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案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法指导,学习步骤等,学案中让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注意降低难度,做到减小难度梯度,增加梯度密度,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要在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与合作学习,不能只做旁观者。
(二)课中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此阶段也就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这一阶段的设计有预设性的特点,但更要关注师生的共同生成。教师课中教学设计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做好课堂活动展示的指导和组织控制,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竞争与合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自己预习的成果或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共同完成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要让学生知道展示什么内容,为什么展示,怎么展示。要让学生明白展示的是自己本小组的预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的目的是要让他人进行评价、质询展开讨论的。同时,课堂的展示要注意让尽量多的同学得到展示的机会,体现出学生参与的全员性,不要由老师的一言堂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一言堂。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应变、动态生成。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堂中一闪即逝的教育时机,这种教育时机往往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错误、质疑和探索,有时甚至是意外事件。只要教师能够发挥教学机智,随机应变,适时恰当地将之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将会使课堂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中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知道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要细心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和兴趣,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意见应加以保护和鼓励,在教学中要尽量地给学生同等参与教学讨论的机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老师讲的成功,也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少数几个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而是要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期中,使他们都能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新型的教学理念下,教学是追求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终身教育,学生被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主体,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鲜明个性。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在教学中建立起以师生互动为基础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课后教学设计
课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过程结束,教学设计实施之后, 并不等于教学设计活动的结束。传统的教学模式,许多老师在一节课结束后往往是布置课后作业和对下一节课的预习就标志着课堂教学设计的结束,而对本节课使用过的教案、学案不作要求。这恰恰缺少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没有对本节课学生的学情进行检查掌握,没有掌握学生的反馈以及自己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
教学的秘密在课堂, 教学设计的秘密也在课堂。脱离教学实践, 不可能见到教学设计的奥秘。教师的经验并不能自动成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资源。只有经验加反思才会使经验成为教师学习的资源。一位不反思的教师, 经验对于他来说等于零, 对于他自己来说是浪费。教师的经验是教师宝贵的财富, 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所以,课后教师一方面通过收起学生已经完成的学案进行检查来了解掌握学生学情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对学情的反馈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以便调整以后的教学,改造自己今后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提高自己的进行教学能力。
总之,只有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增强课堂效率意识,形成新型的教学效率观、课堂评价观、教育质量观,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升学率的关系,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才能在新形势下,引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实现教师自身与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 汪霞  王文静编著·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第189页)
钟启泉 汪霞  王文静编著·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第193页)
何基生·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兼论有效课堂学习小组的构建。教育探索[J]· 2009·3
蒋国民 傅义仙·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探微·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