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复初教育问题系列谈之145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孙复初-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7 08:40:12

孙复初教育问题系列谈之145

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许多人说: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何理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我想从一些基本的概念入手,来看看什么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知识

   知识是什么?知识是前人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经验的总结。

   知识在哪里?知识在书本上,在老师和科学家的头脑里。

   怎么学知识?学知识就要读书,就要求学,向书本学习、向老师求教,求学就是上学校,向老师学习。

对一个人来讲,书读得愈多,知识愈深。所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识渊博,这就是大学问家。对每个学生来说,书本上老师讲的,记得愈多,能背诵的愈多,就是好学生,就能得高分。

   知识有什么用?人们说:知识能致富,读书能做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读书不仅能做官,还能娶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女当妻子。

    前苏联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前苏联还有一本著名的期刊,刊名也是“知识就是力量”。

教育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请教师给学生讲知识。韩愈的《师说》中第一句话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讲解知识,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教学方法就是传授法、灌输法。一位教师淘淘不绝给学生讲解知识,由浅入深,讲得条理清楚,清晰易懂,这就是好老师。一个学生能认真听课,完全记住老师讲的东西,能一字不差地背诵和复述老师所讲的内容,就是好学生,就能得高分。

习题

    上学就要做题。题从何来?题是老师出的,题从老师头脑里来;题是从习题集里抄的,题从习题集、题海中来。

    题怎样解?解题的方法是老师教的,是课本和习题集中讲的。

    一个学生解题,其解法要和所教的解法一模一样,才能打对号,得满分,否则即使答案对了,也是错的,甚至打零分。清华一位参加招生的桂教授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参加北京市高考招生,查看一位考生的试卷时,发现这位学生数学试卷有一道题答案对了,但解法和标准解法不一致。桂老师感觉这个学生的解法比标准解法更高明,可竟然被阅卷老师判了0分。他认为这样的评分不公正,就拿了这份试卷找到北京市招生委员会,再找到北京市数学阅卷组的组长,这位组长最后同意了桂老师的看法,把卷子上的0分改为满分。如果当时没有像桂老师这样的明智之士据理力争的话,结果会是怎样?

    解题的答案必须和标准答案完全一致,甚至语文和英语这样一些本该有灵活性的解题答案也必须一字不差。这就是如今中考、高考判分的标准。

    学生为了考得高分,达到北大清华等学校640、650甚670以上的高分录取线,必须要把所有能找到的难题都做过。为了追求“完美”,什么题都不能丢分。一些高分学生、状元生,不仅把这种题的解法原理背下来,而且把这些“标准解题过程”与“标准答案”的每一个细节都死记硬背下来。我国学生记忆力之强,应试能力之强,绝对是世界第一。

    20多年前,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上述传统教育思想提出了挑战。我在博客中曾转引过一篇“爱华博士来信”,其中讲了爱华女士亲身经历的故事。她刚去美国留学时,曾与美国同学聊天时说她在GRE的考试中获得了高分,美国同学不以为然,对她说,考的这些內容都是别人的,不是你的。爱华说:“我从此不敢再炫耀了” 。

    什么叫“都是别人的”,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探索式教学法”的观点。

    即:知识,都是前人的知识,是前人对人类社会和大自然认识的总结。知识再多、再深奥,也是前人的。

    题,都是老师和前人出的题,不是你想出来的题。题再难也是前人出的题,是前人解过的题,不是你想出来的题。

    当今世界所有的路,无论大道小路,再曲折、再艰险,也是前人走过的,是前人踩出来的路。

    因此,一个人知识再多,书读得再多,也不过是一个活的图书馆;知识记得再多,也不过是一本“活字典”,也不过是一张容量很大的“活硬盘”或“活软盘”;解题能力再强,不过是一台会吃饭的计算机;读再多、再深奥的书,做再多、再难的题,走再多、再崎岖的路,都是做前人已做过的事。通俗地说是“吃前人嚼过的馍”,没有什么了不起。这都不是“创新”。同时我认为: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再多,如不会应用,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但若知识掌握的并不太多,却可灵活应用,他则是知识的主人。

    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探索式教育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美国教育界提出来的。当时美国一些人士,从争夺世界霸权角度认识到,科技竞争最终是要面对人才竞争的压力。他们在美国国会挂出一条横幅:“国家在危急中”,从而引发教育界一场关于教育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开始了探索式教学法的实验。2007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刊登了一篇文章“应试狂拽教育跑”,这是我的清华校友,包丽敏记者对我的采访报道,其中讨论过这个问题,我在多篇博客中也都谈过这个问题。概括地说就是:按照“探索式教育法”这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创新人才。

    想,要根据前人的知识,去想前人没有想过的事。

    题,要根据前人的知识去构思前人所没有出过的题,并以前人知识为基础,解出自己构思出的题。

    事,要根据前人的经验去做,并敢于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实验。

    路,要在前人走过路的基础上,披荆斩棘,闯出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新路。走路不能只是踩着前人的足迹前进,而是要给后人留下自己的脚印。

    登攀,是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科技前沿上努力攀登新的高峰。前面即使有巨大的冰川裂隙,有很深的峡谷深渊,也要毫不畏缩,一步步向前走。跌倒不要紧,爬起来再前进。

    这才是培养杰出创新人才的方法。这里丝毫没有否定前人的知识、前人经验的意思。但只掌握前人的知识和经验,并不是创新。钱学森教授在讲话中多次讲过,他转到加州理工大学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他感受到加州理工大学的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气氛和环境比麻省理工大学要好,我体会钱老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国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比学习大量繁而难的知识,比做大量繁而难的题更重要。这就是美国的教师和家长,在知道许多中国学生在做难题方面比美国学生强的事实时,并不感到着急的原因。

近年来,我在博客中曾写过这样一件事:我国参加国际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赛的选手在谈到参加大奖赛的感受时说:美国的评委重点问你的问题是:你这个创新项目是怎么想出来的?而中国的评委却只问你,你的创新项目的程序和步骤是怎么做的,中国的评委对试验的步骤和方法问的很细。因为中国的评委知道,中国学生一般创新项目的构思往往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老师和家长想出来的,只是让学生去具体的实施。这就是两种教育思想的差别。

    培养一流杰出创新人才的口号在我国已经提出多年,但究竟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怎么培养创新人才?我国当年的这套应试教育同培养创新人才有哪些相抵触之处,哪些不适应的地方?我认为过去一些讨论没有抓到点子上,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深处,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只是空喊创新,而没有实际的行动。某些空喊创新口号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创新是怎么回事,所以制定不出培养创新人才的计划,也就不奇怪了。

    这里只谈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智育问题,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道德和品质、心理、身体素质等问题,这里都没有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