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异动,你有CPI焦虑症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19:11
30.08%的受访市民表示,听闻某项日常生活用品(如食用油、大米等)即将涨价,“会第一时间前往超市购买”,提前囤积一点以节省家庭开支在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中,89.41%的受访市民认为“农副产品(肉类、蔬菜、蛋类、牛奶等)”价格上涨最为明显
23.73%的受访市民及其家庭在应对物价上涨幅度方面“没有问题”,55.51%的被调查市民及其家庭能够“勉强承受”住今年物价上涨的幅度,20.76%的被调查市民及其家庭表示“不能承受”今年物价上涨的幅度

市民是否会为物价上涨感到焦虑?
昨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10月的CPI上涨数据:4.4%。近几个月,CPI上涨幅度一路追高,从破3到破4,看着数字持续上涨,不少人患上了“CPI焦虑症”,一些深圳市民甚至集体赶去香港“打酱油”。上海市民的表现虽然没有如此激烈,但物价上涨的预期已迫使他们中的不少人动足脑筋在一片涨声中捂紧自己的荷包,表现出不同的“CPI焦虑症”。
记者从心扉佳园心理工作室了解到,近两个月,工作室里前来咨询的居民比往日高了5到8个百分点。“虽然居民来问诊的内容没有与物价上涨有直接的联系,不过,心理问题的形成比较复杂,易受到社会、个体生存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来咨询的人数突然增多与近期物价上涨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关系。”心理咨询师蔡佳斐表示。
涨价预期强,忙做“海囤族”
一听“涨”,就紧张。随着“蒜你狠”、“豆你玩”、“糖太宗”、“油不得”一波波来袭,市民的“囤货”意识也渐强。
近期,国内多座城市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柴油荒”。尽管上海柴油供应正常,可出租车司机老吴还是不放心。“柴油紧张,价格肯定得涨,那汽油价格也肯定会跟上,这两天我要找两个大桶囤点汽油去。”像老吴这种选择囤货度“涨”期的不在少数,担心棉花上涨带来的“蝴蝶效应”,不少白领也起了囤衣过冬的打算。最近的一次逛街途中,白领陈小姐留心了下衣服的行情,“现在小店的衣服也有些微涨,店主说由于棉花涨价,衣服进价都提了不少,店里的资金周转速度明显变慢。”陈小姐说,看行情棉衣是越来越贵,只好趁便宜、打折的时候买好备着。
与穿的用的相比,市民对食品类涨价明显更为敏感。记者昨天在沪上部分超市看到,由于市民对食用油涨价预期强烈,货架上特价的食用油基本都被抢购一空,有些市民更是一下子购买四五桶。一位购物车内放着4桶5L食用油的市民认为,近来各类食品价格涨幅太快,食用油的价格肯定也会跟着涨,不管怎么说先囤点再说。而促销员也表示,由于前段时间进货的价格较低,而且还附带赠品,接下来的货价格可能就会上涨。
宅一族日渐增多,网购遇热
有人瞅准打折季外出囤货,也有不少市民面对“涨声”,选择了在家宅着,免受外界“诱惑”。“物价上涨,你们是不是都不敢出门了?”网上有人发帖召唤“物价上涨型宅一族”,竟也引来不少人来找“组织”。
“宅民”多了,网购火了,习惯于商场血拼的市民开始用心整理网上“最佳店铺”,大到吸尘器、打印机,小到竹炭包、鞋垫统统网购,称“节省了不少钱”。淘宝网的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以来,淘宝网站的浏览量开始大增,尤其是近两个月,访问人数增加幅度超过10%以上。卖家“飞翔平儿”的体会就很深,最近她们家的生意比往年红火了不少,“可能是千年寒和棉花价格上涨叠加的结果”,“飞翔平儿”介绍说自己的衣服都是日本进货,受国内棉花涨价影响不大,一件棉衣的价格只有商场里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近一个月来,卖得最好的棉衣成交量达到了30多笔。
节约开支,手工制作回归
听闻棉花涨价,市民刘先生却不太紧张。因为他远在河北产棉区的亲戚早就做好了两床棉被,寄给了他。与商场里动辄上千元的被子相比,这床手工制作的棉被为刘先生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像刘先生这样有着“后方资源”的人并不多,不少市民把眼光投向了“小店定做”。玉田路上的一家羊绒衫定做店的店员告诉记者,虽然今年羊绒进价高,但是生意却比往年要好,做一件羊绒衫三四百元不等,一天可以接到十多份订单。
市民蒋女士也表示,自己周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去一些针织会所,大家都是玩玩学学,最近会所里面的人突然多起来,走到哪都能看到织毛衣的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低价菜受追捧,市民全城打游击
在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的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中,与9月份相比,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等31个产品中有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在上海,几毛钱买把葱姜的时代也随之终结,水果更是难见每斤3元以下的。不少市民为生活精打细算,寻找价格最合算的菜场跨区买菜,成了城市里一批以低价菜为目标的“游击队”。
市民一心买低价菜,低价菜场却招架不住热情开始陷入困境,以“一元菜市”出名的新徐虹菜场不得不将“一元菜市”的开张时间由每天一次缩水至每周一次,原因说是因为买菜队伍长,声音嘈杂,引起周围居民不满。可事实上,物价上涨的压力使得不少起先愿意参与“一元菜市”的摊主选择了退出,只留下菜场负责方“单打独斗”。(记者 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