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于恶化的地方政府信用 - 圈点 - 《IT经理世界》 - 杂志汇 - 价值中国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54:14
程默

  过去,政府与银行关系过于亲密,由此引发了政府干预银行业务,产生了大量的政府关联贷款,形成了很多银行坏账。2000年以后,国内银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试图撇清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使得银行不再成为政府的提款机。但最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的《中国银行业改革进程和发展趋势报告》说明,地方政府干预银行的问题又在回潮。

  报告指出,目前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和破坏金融生态环境的问题依然突出。尽管现行法律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向银行借款,也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但一些地方政府安排地方财政下属的各个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相互担保贷款,地方财政通过财政拨款支付贷款利息甚至逐步归还贷款本金,从而让这些贷款成为事实上的财政债务。

  不过,这不只是地方政府的问题。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虽然是公司,但一直严重依靠政府信用发放贷款。在信贷业务上,国有银行贷款更愿意向国有企业倾斜;对于政府项目,国有银行也愿意利用政府信用和财政担保来搞大规模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和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还创造出了捆绑地方财政收入的“打捆贷款”这种违规的新模式。

  不管是对国有企业还是政府项目,银行最终愿意放贷,背后都是地方财政收入。但从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趋势来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正在使地方政府信用将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以不少地方最大的一块收入来源土地出让收入为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显示,土地出让金、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中甚至达到了60%以上。但始自去年的宏观调控让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迅速坠入融资“寒冬”,开发商的拿地热情变得意兴阑珊。来自国土资源部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近50%以底价成交,更有10%左右的土地遭流拍流标。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1%,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6.5%;二季度房价同比上涨9.2%,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10.8%。地价涨幅“摔”得比房价更快。

  这种局面不得不让地方政府大幅下调年度土地出让收入预期。以南京市为例,中国指数研究院土地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7年1~8月南京市土地成交价达171亿元,而今年同期仅为79亿元。

  毫无疑问,地方财政收入正在面临严峻考验。但从趋势来看,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据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透露,《土地管理法》修改的部分内容被列入10月份召开的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议程。有关农地制度改革政策已经制定完毕,涉及征地制度的改革主要思路是: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以渐进方式确立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利益地位。

  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国家只有在为公共利益进行项目建设时,才可由政府出面征地。但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国征地用途中仅有20%是用于绿化等公共利益,80%的农用地被征用后转做房地产、高速公路等建设用地。而且由于征地补偿标准一直偏低,使农民没有获得应有的土地收益。相反,这种倒手买卖成为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的主要路径。《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内容指出了一个方向,使得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将不得不逐渐减少。

  另外一个考验来自于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一方面把财权上收,另一方面又把公共品供给的大部分责任作为政治任务“承包”给地方。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等愈发明显。新的财政体制改革方案似乎并没有改善这一问题。财政部财科所的方案认为,为了加大中央平衡地区间贫富差距的能力,所得税最好改为中央税。(现在所得税实行中央地方6∶4比例分成。2007年,中国企业所得税收入7723.7亿元,个人所得税收入3185亿元,合计占税收总收入的26.2%。)同时,适当考虑加大增值税地方分享比例。

  发改委宏观院的方案则更为大胆——建议把增值税全部改为中央税!增值税现为中国第一大税种,2007年全国国内增值税收入高达15609.9亿元。增值税也是地方税收收入仅剩的最主要的来源,通常占地方税收收入一半以上。

  由此可见,财税体制改革的最新动向似乎不仅没有朝着“事权财权匹配”的方向演进,反而在“强干弱枝”的路途上越走越远,地方政府收支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地方政府财权有限,既要承担公共服务,还要顾及发展经济,在现有的投融资体制严重束缚、市场管制仍然很多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好打国有银行的主意。但如果地方财政收入持续恶化,恐怕连国有银行的主意都打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