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经理世界编者的话:杂志的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0:19:47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杂志反而要以慢打快、以少胜多。
在2006年,以博客和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给整个传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借助互联网的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杂志的出版人或者电视节目的制作人,向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读者来说,这意味着信息成指数般地增长;对于我来说,这也意味着一个艰难却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一个人人都可以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时代里,杂志存在的意义何在?
在我内心里,始终存在着一个很朴素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信息如何丰富,有价值的信息永远是稀缺的;而能够持续创造有价值信息的团队更是稀缺的。
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就是无比迅捷的报道速度和多角度、海量的信息,它们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报道容量的渴求,却也降低了新闻阅读的效率。而杂志的优势在于能够调动一个组织的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把相关的、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分析解释,最后给出自己的观点。这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本能够持续做到这一点的杂志可以有效地降低读者对信息的筛选成本。我想,这就是在新媒体时代里杂志还能继续存在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了应对越快越多的互联网内容的冲击,杂志的内容反而要越慢越少,要以慢打快、以少胜多。“慢”是指要能够从纷繁的事件中沉下心来,用自己独立的判断把握最主流的话题,“少”就是用尽量少的篇幅完成报道,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
坦率地说,做到这一点非常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艰苦的工作。5年前我做版面编辑的时候,每期五六篇稿件可以排到16到18个版,而现在,同样的稿件数量只能排10个版左右。对记者来说,以前七八千字的文章,改用4000字的篇幅同样叙述清楚,是个很大的挑战。我清楚地记得,在2002年世界杯时我们就在强调把稿子写短,而到了2006年世界杯的时候,才能基本上把普通稿件的长度控制在两页以内。
几个月前,英国《金融时报》用了2400多字把工商上市的新闻写得清清楚楚,成为我们内部流传一时的范文。但是仔细研究,却发现短短一篇文章,却有3个作者,写作过程中的殚精竭虑和字斟句酌,可想而知。
我的同事张鹏最近提出了两个新的理念——中央型媒体和社区型媒体。顾名思义,中央型媒体就是现在传统媒体的形式——众多读者环绕在一本媒体周围,基本上是一边倒的信息流向;而社区型媒体则是借助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交互手段,让读者能够和媒体产生更多的互动,读者之间也能够充分交流的未来媒体运营模式。现在很多新媒体都在谈“报纸的死亡”、“杂志的死亡”,我认为其实问题的实质是从“中央型媒体”到“社区型媒体”的转化。互联网未必是杂志的死敌,但是内容却注定是杂志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