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地产“优”思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3:00
1、名校“供不应求”
香港的多项调查表明,当前和未来,有大量港人将置业深圳。但从吴小莉镜头里的港人置业者,到最近的港交会调查,港人普遍关心深圳的教育环境,虽然同时提到对治安、医疗等问题,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度,显然是首要的。这一方面反映港人对教育的重视,但同时也说明深圳的基础教育环境,并未尽善尽美,即使从教育的总量“供给上”能够满足,但从教育的“品质”上也绝对是欠缺的,即好学校、著名学校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事实上,深圳的孩子,虽然“有学校可上”,但并不是都有满意的学校上,家长们为争取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不惜缴纳高额学费,但多数学生想上一流学校,仍难以如愿。不少家长只好“两手准备”,实在上不了“重点”,就“只能求其次”,差一点的学校总不能不上。
深圳基础教育的综合质量环境,并未达到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一致,与香港及国外的教育环境水平仍有不少差距。
2、名校“克隆时代”
市场经济逐渐推进之后,教育不可能总是游离于这种经济制度之外,国家提出的教育产业化问题,其实已经表明要把教育有步骤地推向市场。当教育犹如商品一样进入市场,参与“销售竞争”时,那么“教育产品”的质量也会像洗衣机或冰箱一样,“价廉物美”者将被广泛选择。不过目前的优质教育产品较少,所以,“教育价格”已被宽容,而重要的是,只要是名校,“教育质量”过关,就会受到家长的热烈欢迎。因此,名校产品的“标准化”扩张生产,应该是不可避免的了,名校的克隆现象必然成为正常现象,北大在北京也早有分校。在国外,这更不是新鲜事,美国加州大学在全美“克隆”了23所分校。
3、名校扩张要资本
名校扩张,属于正常的“商业投资行为”,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但是,中国教育一贯的国有性质,使它的资金来源单一,除了政府拨款之外,没有其他资本出路。因此,在学校初期进入市场,需要资金的极大支持,这是学校扩张的首要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恰在这时,房地产企业伸出热情之手,实在是教育部门惊喜望外的好事。发展商掀然掏出几千万元,为学校投资建设硬件,这是学校所始料未及的。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在他们的教育产业化迈出第一步时,会有这样的好事。
4、地产完善功能要名校
当房地产业为其产品不断地添加了会所、环境、综合配套等之后,现在房地产消费者“竟然要求添加学校”,当然,与其说是消费者要求,不如说是发展商之间的竞争需要。为了所开发产品更有竞争力,而自觉地为小区建设学校,使其产品功能更加完善,吸引力更大。这与学校正计划推动教育“产业化”不谋而合。然而,开发商决定“配套”教育功能,那必然是要配套名校,所以,名校将获得巨大的“扩张生产”的空间。
 
 
 
 
 
5、教育与地产,前景优美
教育“短缺”,学校松绑,但可以扩张办学,缺乏资金。而发展商又必须配套学校,产品功能才算“完整”。这是个完美无缺的“投资”“销售”链条,这是一个极其绝妙的完全由市场导演的精彩喜剧,这对社会、学校、房地产企业、家庭等,都非常有利的一件如此“完满”的好事,并不是每个行业都可以从容可遇的良好机会。
教育与地产结合的前景,有充分的理由乐观。
但是,乐观的前景,必须要有精心的创造才能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