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溥: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方向值得商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33:21

沈洪溥: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方向值得商榷

2010年10月04日07:23南方网我要评论(8) 字号:T|T

沈洪溥 经济学博士

我们虽然自主创新能力尚待提高,但在语言修辞方面确有过人之处。例如,把下降说成是“负增长”,光是“有效控制房价涨幅”就可能有N种意思,并可能有N+1种理解。总之,时髦的新词儿不断,你永远无法想象这个时代还会诞生出哪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说法。现在,媒体报道又开始流行一个新语词叫做管理通胀预期。不得不说,这也是个颇值得玩味的表述,因其生涩,便很需要掰开揉碎,才能看到问题。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包含不少的理念误区,据此制订政策,可能将产生严重问题,亟待正本清源。

直观地看去,所谓管理通胀预期,要被管理的应该不是通胀本身,而是民众的通胀预期。奇哉怪也。要知道,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思想,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民众产生预期,绝非吃饱没事儿吓唬自己,想必是平时生活发现了有物价上涨的蛛丝马迹。在通胀预期的恐惧之下,居民家庭也才会为财产保值做些努力与挣扎,诸如炒房子、炒股票等等。而政策如果仅仅立足于管理通胀预期,那就无非是要做些说服教育,乃至出台一些观念引导政策,与控制通胀的政策操作可谓大相径庭。

因此,问题即在于,如今需要解决的现实矛盾究竟是通胀还是通胀预期?

关于通胀,最近十年据说都没有公开亮相。在统计局官员的眼中,通货膨胀是个非常标准化的学术词语,容不得一点差池:一是要物价上涨持续一段时间,二是要绝大多数商品普遍上涨。亦官亦学的人士言之凿凿,非得完全符合书本定义,才能被认为确实出现了通胀。在这个刀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外壳保护下,他们语调铿锵、头头是道,把个“白马非马”的歪理讲得天花乱坠。不由得不让人相信,理论上的通货膨胀确实并没有在自己身边出现,钱不经花的感觉很可能是错觉。这样一来,仅从定义衡量,确乎是无需管理通胀,只要管好通胀预期即可。问题在于,定义和理论可以养活一批教师,却无法让平头百姓吃饱肚子。尽管现在谁都不承认有过或正在通胀,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物价水平却一直在提升。城市也好,乡村也罢,生活成本只见提高,未见回落。这种情境下,如果还坚称政策重点是管理通胀预期,未免危险。笔者因此建议,实有必要适时避开通胀概念的争议焦点,调整政策思路,通过务实手段进行调控,保障民众生活质量在不下降基础上的稳步提升。

前些日子,媒体报道称人民币33年贬值6倍多,1978年的100万元放到现在,购买力只相当于当时的15万元。应该说,这是符合民众观感和体验的描述。现实中,形成这一显著的财富负效应的原因,最直接的当然是货币投放过多、增长过快,间接效果是实实在在的购买力贬值。与居民家庭购买力贬值的严重性比起来,这叫不叫通胀并不太重要,政策制定者也宜以先控制居民生活成本的过快上扬趋势为要务。否则,历经三十年改革开放,到头来结果却是城乡的生活成本普遍上扬,那么要达到共同富裕就更加困难了。

事实上,从有经济学那一天起,通胀就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于通货膨胀本质的看法差别很大。比如,按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货币收入的增加或物价水平的上涨(尤其是过分增加或上涨)。”这也是国内流行解释的主要来源。而按照美国版《经济辞典》的定义:“通货膨胀指本国货币单位购买力的下降,即价格上升和单位货币购买东西的减少。”笔者以为,后者的描述无疑是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实际。

改革肇始,“黑猫白猫论”风行,之所以受欢迎无外乎纯粹的务实理念。如今,从务实角度出发,以执政为民的标准衡量,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实宜修正,以解决困扰居民数十年的烦恼。笔者建议:或者大方承认通胀苗头,对工业品、消费品价格上扬做出及时回应,解决居民存款负利率的切肤之痛;或者干脆管理乱发票子的始作俑者,明确货币投放纪律,维护好人民币单位货币购买力水平。无论是哪个选项,居民的通胀预期都是错误政策的副产品,绝不该是被管理的行政对象。